高一数学教案(汇总10篇)

好学 分享 时间:

【前言】这篇由网友“好学”分享的“高一数学教案(汇总10篇)”优秀范文,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办公学习更轻松,希望对您有所用途,喜欢就支持小编吧!

高一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等要素;能够识别并判断函数是否相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函数的概念及其三要素。

难点: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特别是如何通过集合与对应语言来刻画函数。

三、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入,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函数的概念。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函数图像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函数关系。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约5分钟)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汽车速度与油耗的.关系等)引入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回顾(约10分钟)

回顾初中所学的函数知识,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3. 新课讲授(约25分钟)

讲解函数的概念,包括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等要素。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来刻画函数。

讲解函数的三要素及其重要性,以及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

4. 小组讨论(约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自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尝试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来刻画一个具体的函数。

5. 总结归纳(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函数概念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器材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黑板及粉笔

高一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简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集合运算的实质。

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难点: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集合运算的基本概念。

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题技巧。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等多媒体工具展示实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约2分钟)

通过复习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引出集合运算的重要性。

2. 新课讲授(约20分钟)

概念讲解:详细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运算的实质和运算规则。

例题讲解:给出几道例题,教师边讲边练,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3. 巩固练习(约15分钟)

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教师点评。

4. 课堂小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集合运算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器材

多媒体PPT课件

黑板及粉笔

练习册或作业本

高一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对应关系。

能够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的三要素。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函数概念。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的概念及其三要素。

难点: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以及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等多媒体工具展示实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约1分钟)

配着简单的音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函数的应用,如气温随时间的变化、商品销量与价格的关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约2分钟)

回顾初中所学的函数知识,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为学习高中函数概念做铺垫。

3. 新课讲授(约20分钟)

概念讲解:详细讲解函数的概念,包括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及其重要性。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

4. 巩固练习(约10分钟)

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函数概念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器材

多媒体PPT课件

黑板及粉笔

高一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

能够运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并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

掌握函数定义域的表示方法,如区间形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函数的概念。

小组讨论与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的'概念及其三要素。

难点: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入、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函数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1分钟):

配着简单的音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函数应用的广泛性,如气温随时间的变化、商品价格与销量的关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2分钟):

回顾初中所学的函数知识,包括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及定义,为学习新的函数概念做铺垫。

3. 思考与讨论(4分钟):

给出两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发现初中内容无法给出正确答案,需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函数。

4. 新知识的讲解(3分钟):

详细讲解函数的概念,包括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以及函数的三要素。

5. 例题讲解与练习(10分钟):

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巩固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学会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

6. 函数区间的引入(5分钟):

引入函数定义域的表示方法,如区间形式,并讲解其应用。

7. 难点与重点的强调(3分钟):

对函数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强调,提醒学生注意。

8. 映射的讲解(2分钟):

简要介绍映射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9. 小结(5分钟):

简单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重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习题,巩固函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预习下一节内容,了解函数的其他性质。

高一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

能够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理解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学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逐层深入,准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渗透数学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的概念及其三要素,定义域和值域的求法。

难点: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以及如何用集合知识来理解函数概念。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约1分钟)

配着简单的.音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函数的应用广泛性,引出函数的学习主题。

2. 知识回顾(约2分钟)

回顾初中所学的函数定义及其性质,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等。

3. 思考与讨论(约4分钟)

给出两个简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发现初中内容无法给出正确答案,需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函数。

4. 新知识的讲解(约3分钟)

详细讲解函数的概念,包括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以及函数的表示方法(如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等)。

5. 例题讲解与练习(约10分钟)

通过例题讲解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函数概念的重要性,并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实例、图表、动画等手段,直观展示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器材

多媒体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高一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能够利用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引入,理解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采用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态度,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基本关系式。

难点:理解三角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几何意义,以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记忆。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约2分钟)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角度测量、高度计算等),引出三角函数的学习主题。

2. 新知讲解(约10分钟)

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包括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

展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引导学生记忆并理解其意义。

3. 例题讲解(约10分钟)

通过例题讲解如何利用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易错点。

4. 课堂练习(约10分钟)

布置课堂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讲解练习中的共性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三角函数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器材

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等。

高一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等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集合运算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练习巩固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集合运算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等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难点:理解集合运算的实质,并能够灵活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先讲解集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再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约5分钟)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分组情况)引入集合的概念和集合运算的重要性。

2. 新课讲授(约20分钟)

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等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集合运算的实质和运算规则。

3. 课堂练习(约15分钟)

给出一些简单的集合运算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总结归纳(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集合运算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器材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黑板及粉笔

练习册或习题纸

高一数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高速公路上的实际例子,引起积极的思考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可以遇到变量间的依赖关系。能够利用初中对函数的认识,了解依赖关系中有的是函数关系,有的则不是函数关系。

2、培养广泛联想的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在于让学生领悟生活中处处有变量,变量之间充满了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广泛联想的.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探索:

1、阅读课文P25页。实例分析:书上在高速公路情境下的问题。

在高速公路情景下,你能发现哪些函数关系?

2、对问题3,储油量v对油面高度h、油面宽度w都存在依赖关系,两种依赖关系都有函数关系吗?

问题小结:

1、生活中变量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随处可见,并非有依赖关系的两个变量都有函数关系,只有满足对于一个变量的每一个值,另一个变量都有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才称它们之间有函数关系。

2、构成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必须是对于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因变量都有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

3、确定变量的依赖关系,需分清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如果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个变量是因变量,另一个变量是自变量。

(二)、新课探究——函数概念

1、初中关于函数的定义:

2、从集合的观点出发,函数定义:

给定两个非空数集A和B,如果按照某个对应关系f,对于A中的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那么就把这种对应关系f叫做定义在A上的函数,记作或f:A→B,或y=f(x),x∈A。;

此时x叫做自变量,集合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习惯上我们称y是x的函数。

3、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4、函数值

当x=a时,我们用f(a)表示函数y=f(x)的函数值。

高一数学教案 篇9: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章的引言,使学生初步了解本章所研究的问题是集合与简易逻辑的有关知识,并认识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离不开集合与逻辑的知识。

2.在小学与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并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3.从集合及其元素的概念出发,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3.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4.在初中几何中,点、直线、平面等概念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类似地,集合则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三、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教科书引言所给的问题。

组织讨论:

为什么“回答有20名同学参赛”不一定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归纳总结:

1.可能有的同学两次运动会都参加了,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加法解决这个问题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以前我们解一个问题,通常是先用代数式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进一步求解,也就是先用数学语言描述它,把它数学化。这个问题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问题不同,是属于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要先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它,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更多的集合与逻辑的知识,这就是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了。

提出问题: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

2.在初中,我们用集合描述过什么?

组织讨论:

什么是集合?

归纳总结:

1.代数:实数集合,不等式的解集等;

几何:点的集合等。

2.在初中几何中,圆的概念是用集合描述的。

新课讲解:

1.集合的概念:(具体举例后,进行描述性定义)

(1)某种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是集合A的元素,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a不是集合A的元素,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

例如,设B={1,2,3,4,5},那么5∈B,

注:集合、元素概念是数学中的原始概念,可以结合实例理解它们所描述的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同时,应着重从以下三个元素的属性,来把握集合及其元素的确切含义。

①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即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

例如,像“我国的小河流”、“年轻人”、“接近零的数”等都不能组成一个集合。

②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的。

此外,集合还有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

例如,集合{1,2},与集合{2,1}表示同一集合。

2.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

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整数集,记作Z;

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

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实数集,记作R。

注:①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这与小学和初中学习的可能有所不同;

②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就是正整数集,表示成或。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负整数集、正有理数集、正实数集等,没有专门的记法。

课堂练习:

教科书节第一个练习第1题。

归纳总结:

1.集合及其元素是数学中的原始概念,只能作描述性定义。学习时应结合实例弄清其含义。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中,确定性可以用于判定某些对象是否是给定集合的元素,互异性可用于简化集合的表示,无序性可以用于判定集合间的关系(如后面要学习的包含或相等关系等)。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节第一个练习第2题(直接填在教科书上)。

高一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

五,课堂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课后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课后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20 34094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