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5篇】
【导言】此例“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实际问题中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2、学会设未知数,列形如ax±b=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4、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特点,灵活选择较简洁的算法,进而在提高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形如ax±b=c的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答下列方程的解是多少?
y-20=4 2x=24 a+4=7 15=3x
说说你解方程的思路?
2、说说各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带有未知数的方程式:
①母鸡有30只,是公鸡的2倍。公鸡有几只?
②甲数是17,是乙数的2倍。乙数是多少?
③ 足球上的白色皮共20块,是黑色皮的2倍。黑色皮有几块?
二、导入例题并教学例1
对题目进行改编,添加条件导出例1:
①足球上的白色皮共20块,比黑皮的2倍少4块。黑色皮有几块?
对这个题目的改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方程》。
1、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呢?
(学生分析:白皮块数与黑皮块数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黑皮块数×2-4=20 黑皮块数×2-20=4
2、怎样根据关系式列方程呢?
3、小组讨论怎样解答?
4、小组汇报解复杂方程的基本步骤:
①找出题中选题关系; ②写出“解、设”;
③列方程、解方程; ④检验;
三、反馈练习:
①母鸡有30只,比公鸡的2倍少6只。公鸡有几只?
②甲数是17,比乙数的2倍多5。乙数是多少?
3、讨论:小组合作怎样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4、还能用不同的方程解答吗?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篇】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3、这样做确实能比较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
量杯中装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体积)
仔细观察,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么,现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
现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
100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4、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芒果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
5、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实验:用量杯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芒果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明白应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二)测量石头的体积
1、现在老师也想进行一次测量,我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我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因为石头太大了)
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讨论后,学生汇报)
3、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
出示数据:长25cm,宽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
5、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石头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教师调换实验用品进行第二个实验,把量杯换为长方体容器来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计算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适时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转化的思想求体积。
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运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7、其实,早在20xx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
(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
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机会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
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
设计意图: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3、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
三、质疑
看书页,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
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8dm,宽5dm,高3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溢出30升的水,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 )。
练习目的:强化“转化”思想的实质。
(二)解决问题
第一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4dm,宽2dm,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了,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20厘米,现装有深度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练习目的:通过对比练习,由直观到抽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第二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将一块铁块放入容器中,装满水,再将铁块取出,这时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有多大?
2、一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当放入一个长方体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长方体长8分米,宽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8厘米,浸入一个不规则的钢块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处,这个钢块的体积是多少?
练习目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2、生活中有许多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练习:那么,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
一粒黄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升高情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例1。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观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验证-分类、比较-抽象-归纳总结-巩固 。 提高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体验与探究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 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导入课题:前面我们学习了奇数和偶数。那么自然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质数与合数”(板书课题)
2.说出自己的学号、爸爸、妈妈、爷爷或奶奶的年龄,老师判断这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激发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说出1~20各数的因数。(课件出示,开火车的形式)
2.观察思考 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一样多吗?(生:不一样)
3.师:你能把这些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吗? ( 学生讨论,分类 )
4.学生报结果(学生完成表格)
5. 观察比较,发现特点,归纳概念。
(1)师:观察2.,3,5,7,11,13,17,19 这几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2)师:观察4,6,8,9,10,12,14,15,16,18,20这几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最小的质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最小的合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合数?
7.展示老师和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
8.判断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
三。自学例1:
1.指名汇报预习的结果。
2.质疑。
3.找质数的方法是:筛选法。
4.修改自己圈的质数。
5.出示质数歌。
四.智慧大闯关:
1.判断下面的数字是质数还是合数?
(1)全年12个月,大月有31天,小月是30天,平年2月是28天, 闰年2月是29天。
(2)五(1)班上学期有52人,这学期又转来1名学生,现在共53人。
2. 下面的说法正确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
(3)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 )
3.猜数。
4.猜一猜老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1)是奇数,但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比最小的质数大1。
(3)比最小的合数大2。
(4)10以内最大的奇数。
(5)是奇数,但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7)和第6个数相同。
(8)10以内最大的质数。
(9)10以内最大的偶数。
(10)和第一个数相同。
(11)是最小的偶数。
5.数学游戏。
五.数学文化:
结合数学文化进行思想教育。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 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 2x=20×2
3x 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6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练一练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方程两边应同时
x÷=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 X÷8 50+X-40
X÷9×9 +1
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篇】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体积与重量的关系。
2、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3、会计算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的重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这是两块同样的木料,你估计哪块更重一些呢?
师:其实这里的大小也就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重量与体积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长方体木料。
(1)问:如何能知道1立方厘米这样木块的重量吗?
(2)交流。
(3)出示测量数据。
2、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生:独立解答,交流。
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3、小结:
①同样的物体体积越大重量越大。
②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物体的重量统称为单位体积的'重量。
4、练习
①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仓库里堆放了39立方米这种木料,这些木料重多少千克?
②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一辆卡车一共装了这种木料,这些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这两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能够熟练解答关键要知道单位体积的重 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5、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只要比较两个木块的体积就能比较他们谁更重。给出数据:长方体长4分米、 宽3分米、高5分米,正方体棱长4分米。
生独立解答。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板长 米,宽 米,厚 米,每立方分米钢重 千克,这块钢板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2、一块正方体花岗岩,棱长是2分米,如果这块花岗岩重20千克,那么每立方分米石料重多少千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吗?
上一篇:中秋节幼儿园中班公开课教案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