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汇编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曹刿论战教案【汇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曹刿论战【第一篇】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文章记事详略安排得当,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注意积累重点字词,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可直接从对《左传》的介绍开始谈起,引出齐鲁长勺之战,以引入新课教学。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刿(gùi) 间(jiàn) 褊(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mǐ)
四、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重点的字词,如:
(1)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 (2)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4)小信未孚: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依次思考如下:
(1)“十年春”指的是哪一年?此句中解释为“讨伐”可以吗?
(2)此时的曹刿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他为什么要去拜见鲁庄公?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求学生学习筛选信息,只要找准相关句子,这两个题目很容易解答。
5.提问: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翻译错误,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的重点字
词,以加深印象。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长勺: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辙: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4.学生思考讨论:
(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 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4.思考:
(1)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三段。
三、学生再次默读全文。思考
1.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先指名几名学生发言,然后归纳: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2.归纳中心思想。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题目为,这是1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1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4.归纳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曹刿论战【第二篇】
第六单元“
·单元要点分析·
本单元继续学习古代诗文。3篇古代散文有叙有议,学习时要抓
住议论的成分,这样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大意;四首诗都是年代久远
的古代民歌,(诗经)全是四字句,(陌上桑)全是五字句,学习时要注意
把握诗的思想感情,体会它们在语言上的特点。
学习古代诗文要重视诵读,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句子的层次和节
奏,以增强对文言文的语感,还要重视词语的积累,掌握课文中常见的
文言词语。
·教学设计·
26.曹刿论战
(左 传)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
l.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刿(gui4)孚(fu2) 辙(zhe2) 轼(shi4
遂(sui4)盈(ying2 ) 靡(mi3) 玉帛(bo2) 鄙(bi3)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
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L止于鲁悼公四年
(前453年人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J
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
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
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
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
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
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
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qian2时(地
名)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
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
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语音,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流畅,有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十年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提示:凡时间,不必强记年号,也
不必换算成公元纪年)
伐攻打。我]《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请]请求。见]接见。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间]jian4,参与。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靠。
〔安有“养生”的意思。
弗]不。专1独自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用人。人,这里
指的是一些臣子。
对]指臣对君说话。
偏 同“遍”,遍及。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丝
织品。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为人所信服。
福I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察](—一)明察,弄清楚。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人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
事。属,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请]请让我。[从]跟随,跟从。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乘乘坐一辆战车。
长勺鲁国地名。
[鼓]动词,击鼓进军。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滚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
[拭]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有追击的意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既克]已经战胜。既,副词。
[故]原因,缘故。
夫]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或说明,没有实在意义。
作振作。
[再]第二次。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倒下。
5.请学生全文翻译。
6.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四、小结
1.古今词语
伐(
古义:讨伐,攻打 齐师伐我
今义:砍伐
间
古义:参与 又何间焉
今义:中间
鄙
古义:鄙陋,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
今义。卑鄙
牺牲(
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 牺牲玉帛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加
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弗敢加也
今义:增加
信
古义:信实,诚实 必以信
今义:书信
狱
古义:案件 小大之狱
今义:监狱
虽
古义;即使 虽不能察
今义:虽然
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
古义:尽力做的本分的事 思之属也
今义:忠诚
2.词性活用
福 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 神弗福也
鼓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 公将鼓之
3.通假字
编 同“遍”,遍及 小惠未偏
4.一词多义
请
请求 曹刿请见
请让我 战则请从
从
跟随 战则请从
服从 民弗从也
故
缘故、原因 公问其故
所以 故克之
5.虚词
以
凭 何以战
把 必以分人
之
代词 指这件事 肉食者谋之
助词 的 小大之狱
代词 他,指曹刿 公与之乘
6.句式
1)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2)省略句
再而衰 第二次(击鼓进军X土气)衰弱了。
3)倒装句
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曹(gui4) 又何(jian4)焉
肉食者(bi3)(fu2)敢专也
小惠未(bian4) 大大之(yu4)
小信未(fu2) 下视其(zhe2)
二、指 出下面加点字古今意义的区别。
1.又何间焉2.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3.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4.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三、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何以战B.必以情
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
四、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题。
3.就课文大意和写作特色质疑。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
究文章大意。
三、正课
l.期读课文,尽量背诵。
2提问:本文共有三个自然段,概括一下各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3,提问:第一段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了曹刿“请见”的原因。
4.提问: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的对话有几问几答?重点说明了什
么?
讨论并归纳:共三问三答。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
件。
5.提问: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剑曰:‘可
矣”’?
讨论并归纳:因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
6.提问: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
讨论并归纳: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
旗靡,故逐之。”
7.提问:‘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
1)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
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8.提问: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
1)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
不殆。
9.提问: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
“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
利”因素。
1)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2)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
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10.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记叙了曹判战前、战中、
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11.提问: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何特色?
讨论并归纳: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一段中
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
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
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
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
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
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1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运用对比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
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四小结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
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
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
的代表作。它以曹剑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对长勺之战问题的对
话,阐明弱国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
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列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问焉个’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
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
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
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1.本语段选自课文( )相传作者是——。
2.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写在文中的括号内。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问焉(2)肉食者鄙
(3)、惠未偏(4)神弗福也
4.跟“何以战”中的“以”意思不相同的是
A必以情B.可以一战C.必以分人
5.本语段论述的能体现取信于民的是
6.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附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
列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
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
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于’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
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判说:“这种小恩小
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
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判说:“这点诚
意难以使人信眼,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
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
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
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判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
(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鲁刿答道:“打仗,要靠勇
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
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人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
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第六单元
26.曹刿论战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刿 间 鄙 弗 徧 狱
孚 辙 二1.参与 间隙2.案件 监狱3.虚
夸 增加4.猪牛羊等祭品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或利益 三C 四1.当大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上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
衰弱了,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1.曹刿论战 左丘明 bo2
3.(1)参与 (2)目光短浅 (3)同“遍”,遍及 (4)赐福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
一类(事情入可以凭着这一点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
《曹刿论战》译文及其它【第三篇】
教学重点
1.解决字音、句读。
2.训练诵读能力。
3.了解曹刿关于什么是战争胜利的保证这个问题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文章《曹刿论战》。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解。
现在,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指导”和注解①念一遍。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四、学生朗读课文。
先提出朗读要求:1.字音准确。2.句读正确。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再让全班同学齐读第二、三段,读毕酌情讲评。
五、讲解课文。
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
齐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齐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2.词语、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师”:军队。“伐”:兴兵攻打。“我”:指鲁国。相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以其书用鲁君的年号记事,称鲁国为“我”。“公”:鲁庄公。“将”:打算,准备。“战”:
作战,迎战。“请见”:请求拜见庄公。“其”:他的。“乡人”:同一个乡的人;“乡”: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肉食者”:吃肉的人,指有权位的贵族。“谋”:筹划,考虑。“之”:代抵御齐师之事。“间”(jiàn):参与。“焉”:兼词,于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浅。“未”:不。“远谋”:深远谋 划。“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乃”:于是。
“问:‘何①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②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①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③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④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⑤以一战。战则请②从。’”“何以战”:依靠什么去打仗;①“以”:拿,依靠。“衣食所安”:衣食这类用来安生的东西;“所”,这里指用来安定生活的东西;‘安’:安定。“弗”:不。“专”:专有独占。“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必”:一定;②“以”:把。
“对”:应答,对答,一般用于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或晚辈对长辈。“小惠未徧”: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及一般人(国君的这些赏赐只有国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
“未”:没有;“徧”:同“遍”。①“从”:听从。“牺牲玉帛”:祭祀用物;“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玉器,珪璧之类;“帛”,丝织品。“加”:超越,这里指谎报,虚报。“必以信”:一定用诚实不欺的态度对待神灵;③“以”:用; “信”:诚实,不欺。“孚”:诚信感人。“福”:降福,保佑。“狱”:诉讼案件。
“虽”:虽然。“察”:考核,明察。“必以情”:一定依照实情处理;④“以”:按,依 照;“情”情况,实情。“忠之属也”: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一类的表现;“忠”:忠诚;“属”种类。“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点打一仗;⑤“以”:凭借;“以”后省略 “之”。“战则请从”:如果迎战,那就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则”,就;②
“从”,跟随。
3.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讲解:第一段主要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问二: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
讲解: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一定合情合理时,曹刿便明确肯定道:“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理,符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
证,因此他明确断言:“可以一战。”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第二个看法是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第一段中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以”的不同用法。
3.思考:①第二、三段各写什么?②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智。
2.总结实词、虚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讲解课文。
第二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2.词语、句子。
“公与①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②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③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④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①“之”,代曹刿。“于”:在。“将”:欲,打算。“鼓”:击鼓,古代作战击鼓以发起进攻。②“之”:助词。“可”:能,可以。“三鼓”:三次击鼓,即三次进攻未能奏效。“矣”:语气词,表示肯定。“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进击。③④“之”:代齐师。“其”:代齐师。“辙”:车轮的行迹。“轼”:车箱前扶手横木,这里意为扶轼。“遂”:于是。“逐”:追击。
3.内容
提问:第二段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讲解: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第三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2.词语、句子。
“既克,公问其①故。对曰: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 故克之。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③故逐之。”“既克”:在战胜齐军之后;“既”,已经;“克”,战胜。“其”:代战胜齐军。①“故”:原因,缘故。“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①②“夫”(fǘ),语气词,置于句首,表 示要发议论。“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使士气振作起来;“作”,兴起,这里是使动用 法。“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下来;“再”,第二次。“竭”:尽,没有了。
“彼竭我盈”:齐军的士气没有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齐军;“盈”,充满。
②③“故”:因此。“测”:猜测。“伏”:伏兵。“靡”:倒下。
3.内容。
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
全文内容提问: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提问两三名同学)
讲解: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 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 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已,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 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实词总结(从略)
虚词总结
以 ①拿:依靠。“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可以一战。”
之 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 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省略句式:“(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季,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和他同乡的人对他说道:“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回答道:“有权位的识见鄙陋,不能深谋远虑。”曹刿于是入朝拜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靠什么去和齐打 仗呢?”庄公说:“衣食这类使人安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这些东西分给臣下。”曹刿应答道:“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于众,庶民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 说:“祭祀用的牺牲玉帛,我不敢虚报,一定如实告神。”曹刿应答道:“这些小信用不能 让神深受感动,神不会降福于您。”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细察,但是我一定合情合理处理。”曹刿应答道:“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的表现,凭借这点可以和齐军打一仗。如果迎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交战。一开始,鲁庄公想要击鼓发起攻击。曹刿 说:“不行。”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未能奏效。这时曹刿说:“可以击鼓了。”齐军大败溃退。鲁庄公想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行。”他走下战车,察看了齐军的车辙,登上 战车,凭轼遥望溃败的齐军,然后说道:“可以追击了。”于是挥师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问曹刿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 击鼓进攻,士气振作旺盛;第二次击鼓进攻,士气便衰减低落;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全都没有了。齐军已经完全没有了士气,我军的士气正旺盛高涨,因此我军打败了齐军。大国的 情况难于揣测,怕他们设有伏兵。我看到齐军的车辙纷乱,又望见齐军的战旗倒下。(确认齐军是溃败)因此才去追击齐军。”
《曹刿论战》译文及其它【第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 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 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 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 “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二、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1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1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背诵课文。
曹刿论战【第五篇】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译文及其它
.《曹刿论战》教案7
.《曹刿论战》教案8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4(三课时)
.《曹刿论战》教案3
.《曹刿论战》教案2
.《曹刿论战》教案1
.《曹刿论战》说课教案
.《曹刿论战》的说课反思
.《曹刿论战》课堂实录
.《曹刿论战》练习题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曹刿论战》同步训练
.《曹刿论战》目标检测卷
曹刿论战练习
《曹刿论战》rm音频课文朗读
《曹刿论战》ppt课件8
《曹刿论战》ppt课件7
《曹刿论战》ppt课件6
《曹刿论战》ppt课件5
《曹刿论战》ppt课件3
《曹刿论战》ppt课件2
《曹刿论战》flash在线课件朗读
《曹刿论战》avi视频朗读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计划最新5篇
下一篇:《望洞庭》教案(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