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最新4篇)
【导言】此例“五年级《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最新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五年级上册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教案【第一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展示汇报 建立概念
师:大家搜集了许多有关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图片,谁来给大家展示并汇报一下。 (指名回答)
生1:这枝铅笔的面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生2:这条小鱼的面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
……
师: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说一说,你们搜集的组合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搜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图片,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通过学生查、拼、摆、画、剪、找等活动,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认识。)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物品的图片,( 课件出示:房子、队旗、风筝、空心方砖、指示牌、火箭模型)这些物品的表面,都有哪些图形?谁来选一个说说。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2: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生3:火箭模型的面是由一个梯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师:这几个都是组合图形,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生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成的是组合图形。
生2:有几个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
师小结: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的表面有组合图形? (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认识组合图形了,那么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组合图形的哪些知识?
生1:我想了解组合图形的周长。
生2:我想知道组合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态度,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状态,形成强烈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索 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下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
认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怎样计算出面积呢?
大家在图上先分一分,再算一算。
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
生: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用课件演示:三角形和正方形分别闪动。)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教师边听边列式板演:5×5+5×2÷2
=25+5
=30(平方米)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教师用课件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闪动)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学生说算式教师进行板演:(5+5+2)×(5÷2)÷2×2
=12×÷2×2
=30(平方米)
师:你认为那种方法比较简便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有多种算法,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多动脑筋,选择自己喜欢而又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时,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培养了能力。这时,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开拓思维,并引导学生寻找最简方法,实现方法的化。通过学生的试做、交流、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通过学习,你认为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
师小结:在计算面积时,先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再相加。
在计算面积时,还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回答)
三、反馈练习 及时巩固
1.(课件出示:队旗)要做一面这样的队旗,需要多少布呢?认真观察图,选择有用的数据,你想怎样计算?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
指名汇报。对于不同的算法,师生共同分析,提升比较简便的方法,加以指导。
2.(课件出示:空心方砖)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自己独立思考并计算,说说自己的想法。
3.(课件出示:火箭模型的平面图)选择有用的数据,独立完成,师生共同订正。
4.同学们刚才计算的是老师搜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你们想不想算一算自己搜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呢?选择一个简单的图形,量出有用的数据,算一算组合图形在纸上的面积。先指名汇报,再互相检查算得对不对。
5.出示题目: ( 单位:厘米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有不同的算法吗?
(设计意图:这组习题形式多样、难易适度,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四、课后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过程:
一、认识组合图形。
1、师生谈话导入:什么是组合图形?
(1)出示火箭模型的平面图。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2)像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这些都是我们已经认识的简单的平面图形,那么这个图形与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3)揭示名称与含义: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组合而成的。
2、在我们身边有不少物体表面的形状是组合图形。说一说,这些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3、学生自己试举例说明。
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1、揭示课题。
(1)出示中队旗,计算它的面积。
80cm
20cm
30cm
30cm
(2)谈话:中队旗是什么形状?要求做一面队旗要多少布就是求它的什么?怎样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2、学生尝试。
(1)学生讨论算法。
(2)独立计算。鼓励用不同的做法。
演板:
(80-20+80)×30÷2 80×(30+30)-(30+30)×20÷2
= 4200(平方厘米) = 4200(平方厘米)
(80-20)×(80-20)+30×20÷2×2
= 4200(平方厘米)
(3)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2、小结:用哪些方法可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三、巩固练习。
1、计算花坛的面积。
让学生感受:不是任何分解都可以计算的,要根据条件进行分解。
2、求火箭平面图的面积。
3、选一个求字母“l”和“n”的面积。
四、总结。
你有什么感受?
五、作业。(略)
六、板书:
组合图形的面积
(80-20+80)×30÷2 80×(30+30)(80-20)×(80-20)
= 4200(平方厘米) -(30+30)×20÷2 +30×20÷2×2
= 4200(平方厘米) = 4200(平方厘米)
课后反思: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空间图形的基础。他们对组合图形的认知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关于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又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铺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灵活运用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
一、 导入——铺设学习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学生的学习,往往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熟悉的情境中,他们就能够自觉地、顺利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本节课中,先让学生观察火箭模型的平面图,让他们说说有什么发现,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感受由几个简单图形的组合,揭示组合图形的含义。再让他们分析身边物体表面中的组合图形,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尝试——开启创造之门。
弗莱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通道,激励了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课堂中采取了这样一些策略: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愿望。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尽量释放创造的潜能。如:计算中队旗的面积时,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个图形,然后这样设问:“你能自己试着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经过自主的思考,能创造出不少的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课堂上学生在自身的自主探索中或者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放飞着思维,张扬着个性,在互补反思中得到共同的提高,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还有一个学生在其他不同的方法后,又提出他独特的观点:把组合图形分成两个梯形,再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他的想法恰恰运用了“出入相补”的原理。这正是知识、方法融会贯通的体现。
“给我一个杠杆,我可以撬起地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学生惊人的创造力呢?
三、练习促进动态生成。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力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生活的需要。在练习的设计中,我安排了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只列式不计算。让学生明确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要根据数据进行分解,不是所有的分解都能进行计算的。第二、解决具体问题,计算火箭模型的平面图的面积。第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设计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喊出英文单词“lion”,然后在英文乐曲中,选择计算“l”或“n”的面积。学生学得趣味
《组合图形面积》教案【第三篇】
第五单元组合图形面积
1. 组合图形面积
教学内容:组合图形面积
教材第7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能根据条件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分解图形时简单图形的差。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和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纸片。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在拼图活动中认识组合图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等四边形以及三角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正方形,请你用这些图形拼一个复杂的图形,并说一说像什么。
2、请学生将拼出的各式各样的图形,介绍给大家:你拼的图形什么?二、在探索活动中寻找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图形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图形,进行拼图操作活动。
学生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选出贴在黑板上。
指名回答:我拼的图形像我家楼梯的台阶,像一张方桌、客厅地面……
学生观察老师出示的图形,这幅图形象一张客厅的平面图。
学生讨论怎样算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通过这一操作活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
让学生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特点。
让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必要性,并让探索的基础上,讨论得出计算组合图形
请大家看一看,老师也准备了一个图形。对,像一张客厅的平面图,现在要在上面铺地板。
2、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应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吗?
只要求主面积,就知道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了。那么能直接算出来吗?
3、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将图形进行分割,图形割后,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
学生动手算一算,想一想,不能直接算怎么办,动手画图,怎样他割。
学生介绍自己探索中采用的分割方法。
学生分别按照黑板上的方法计算主客厅的地板的面积。
学生发独立观察图并且解决问题,然后,集体汇报、订正。
面积的基本方法。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特点。
让学生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特点。
让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必要性。并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讨论得出计算组合面积的基本方法。
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特点。
板书设计:
五、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
2.成长的脚印
教学内容:成长的脚印
教材第77、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 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和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纸片。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进行探索
1、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小时的脚印与现在的脚印有什么变化?
2、出示挂图
(1)板书: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每小格是1cm2)
让学生数格子,先估计,再数格子,说一说怎样数格子。
(2)小华2岁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约是46 cm2
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的脚印,随着年龄的增长,脚印越来越大,学生仔细观察图想,怎样才能得到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数格子,估计面积的大小。
通过情境,联系自己引出新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方面。
2、估计小华11岁的脚印面积的大小,并能用自己的脚印进行验证。
3、讨论估计小华两个年龄段脚印面积的大小。
脚印面积的大小与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布置练习
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脚印验证一下这节课的结论。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格子算出小华脚印面积的大小。
学生将课前准
备好的自己脚印图拿出来数一数格子,约是多少面积。
学生想办法寻找验证的方法:还可以是把脚印看作长方形来计算,(近似的基本图形)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练习和测量,说说脚印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 通过两个年龄段脚印大小的估计,使学生明确脚印面积的大小与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让学生借助方格子这一载体来进行估计与计算。
随着年龄的增长脚的生长速度回放慢。
板书设计: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1)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每个方格是1cm2)
(2)小华2岁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3)现在11岁,用自己的脚印估计约是多少?
教后反思:
3.尝试与猜测(一)
教学内容:
鸡兔同笼
教材第8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假设的数学设想。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规律,推理得出后续图形中点的数量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和题卡。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2、从有1只鸡开始一个一个地试,把试的结果列成表格。
头/个 鸡/只 兔/只 腿/只
20 1 19 78
20 2 18 76
20 3 17 74
… … … …
20 13 7 54
3、根据鸡与兔共有20只的条件,假设鸡只有1只,那么兔就有19只,腿共有78条,腿多少?
4、先估计鸡与兔数量的可能范围,以减少举例的次数,再列出表格。 学生根据图上信息,独立思考,再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从1只鸡开始一个一个地试,把试的结果列成表格。
学生小组内将表格进行分析。
然后,学生比较后,再列第二张表格,减少举例的次数。
让学生采用取中例举的方法列表格。 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举例,制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在这样的逐一例举中,直至找到所求的答案。
能减少举例的次数
这样可以大大缩小举例的范围。
5、采用举取中例举的方法,由于鸡与兔共有20只,所以,各取1只,接着在举例中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再列表格。
6、画图的方法
先画出20个圆圈,代表20个头,接着假设全部是鸡,共画40条腿,剩余的14条腿,只要逐一添上就行了。
二、练习巩固
1、数据稍变化,再画图方法完成。
2、解决练一练,2、3、4题,用最快的方法解决。 说一说这样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动手画图,用画圆圈代表20个头,看谁画的快,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做练习,完成练一练1—4题先独立解决,然后小组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 这是比较形象的一种方法,适合小学生理解,能很快发现鸡与兔的数量。
指导学生开展练习,可采用举例的方法,画图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尝试与猜测
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多少只?
列表1、(略)
2、(略)
教学反思:
3.尝试与猜测(二)
教学内容:
点阵中的规律
教材第82、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后续图形点的数量;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2.在活动中培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是引导学生发现与概括规律
教学难点:总结概括规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和题卡、正方形纸片。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指导学生观察所提供图形的基本形状。
1、提供的四个图形的均是三角形,第一个图形除外。
板书:1点字的个数是如何增加的?
2、观察四个图形均是正方形(第一个除外)你能写出算式吗?
1×1 2×2 3×3 4×4
□×□……
3、第三、四组的四个图形请示去自己去探索,发现规律。
二、指导学生观察前后图 学生观察提供的第一组点字图,交流点字的个数是如何增加的,然后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观察第二组四个图形,点字的个数有什么变化,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这两组图形点不变化的情况,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所给图形的基本形状及点字变化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后续图形点的数量。
引导学生观察前后图形点的个数是如何增加的。
形点的个数是如何增加的。
1、点字图是三角形的点字个数后一层比前一层多。
2、正文形、长方形点子数是成倍增加。
3、第(4)组图点子数是怎样变化的。
三、指导学生观察前后的算式。
仅观察图形并不能直接发现规律,并与图形对应起来。
四、练习巩固。
第1题,有两小题都是根据图形的变化的特点,推理出后续的图形。
第二题,是观察图形排列的变化
学生先独立思考:各图形点子个数是如何增加的,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补充完算式,找出规律再写出一个算式来。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通过这样的观察,也能知道后面图形排列的特点,从而计算出后面图形点的数量。
根据图形变化发现这一变化规律。
板书设计: 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反思: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室是学生在学习了多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复习课。本节课通过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所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巩固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并通过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图,是学生明白这些图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联系的,在网络图的构建过程中,从单个图形,连成串,再连成片,从而使知识系统化,留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而不是分散的记忆。最后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1、回忆所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弄清图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巩固学生对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2、通过整理知识网络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不同层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学目标的设计,我把本节课重点是:通过整理知识网络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概括的能力。难点是:通过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不同层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本课采用先整理后练习的复习模式
五、指导思想
本课的指导思想是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课在回忆—整理—应用的教学环节中,通过教师引导和点拨,提高学生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一)整理和复习
1、回忆课的开始,我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想到哪个说哪个,给了学生选择的余地,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回忆推动过程时,采取了先让同桌交流的方法,这是因为我分析学生可能会想到不同图形的面积推导公式,为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能人人动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边说,我一边用课件演示,空间想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演示这个过程,空间想象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回忆,以便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记忆面积公式。
(二)构建知识网络图构建知识网络图是课前我比较担心的,我不知道学生会把知识网络图构建成什么样子。虽然课上在我的引领下这样比较好控制,但是为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把这项工作放在了课前,先让学生在家里整理好,这要就避免了学生之间相互模仿,无法体现个性;再通过课上的回忆让学生自己修改,使学生逐步学会整理归纳的方法;最后同学之间交流,完善知识网络图。在这个环节,面对学生构建的知识网络图,只要有道理我就会给予肯定,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个体差异,增强自信心。
(三)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用了羊村村长领着大家去羊村参观这一情境,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去羊村参观就得闯关成功,这三关分别针对不同方面:第一关针对的是我们班的学困生,这些题让他们回答,可以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关考验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面积公式,针对的是中等学生;第三关是对学生在面积计算中经常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做题正确率。闯关成功后,计算玻璃的面积,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块玻璃是一个组合图形,既可以用分割法计算,又可以用添补法计算,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画一画,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制作了课件进行演示,直观形象,针对学困生降低了难度。
(四)课堂作业课堂作业的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第1题和第题较为简单,学优生做完后,给出了一道思考题,这道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
(五)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多边形的面积,并利用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制作了知识网络图,还运用所学帮助羊村解决了实际问题,在这里懒羊羊代表羊村谢谢大家,带给大家一首好听的歌,请大家伴随着歌声下课。总之,我认为要想上好复习课,提高课堂有效性,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练习题的准备等方面都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体现新《课标》所说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上是我个人对数学复习课教学的一点感触,不妥之处,请老师们多批评指正。
上一篇:珍爱生命主题班会教案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