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球教案(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铅球教案(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铅球教案范文1

关键词 河北省 田径优势项目 形成 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河北省田径运动优势项目的形成与发展。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几年国内发表的有关河北省田径优势项目的文章和论文,了解主要研究成果。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河北省田径优势项目各市体校其中50名运动员发放问卷,了解运动员的详细信息。

(3)访谈法。对教练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训练模式及影响比赛成绩的因素。

(4)数理统计法。通过访谈教练员从而得到的有效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河北省田径优势项目的确立

河北省在近五届全运会上取得前三的田径项目分别有女子项目:铅球、三级跳远、铁饼、标枪、跳高、400m栏和4?00m接力;男子项目:110m栏、三级跳远、铁饼、200m、400m、800m、50km竞走和4?00m接力。综上所述,我们将女子铅球和男子三级跳远这两项确定为河北省田径运动的优势项目。

河北省田径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基地分析

河北省田径优势项目男子三级跳远和女子铅球能够一直取得优异成绩,是因为有一批优秀年轻的后备运动员源源不断地为河北省的竞技体育作出重大的贡献;这些后备运动员的出现,使得优秀运动员层出不穷,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运动员来供给支撑河北省的田径优势项目,还特别成立了后备人才培训基地。

因此,由于河北省有强大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源源不断供给优秀运动员,并且出现了像男子三级跳远中段岐峰、吴冀、李延熙、曹硕等,女子铅球中李梅素、李梅菊、巩立姣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使得河北省田径运动优势项目形成。

河北省田径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分析

河北省田径优势项目运动员年龄分析

通过调查,充分显示出河北省田径优势项目后备运动员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运动员人数也会不断增长,18岁达到一个顶峰,而在19岁以上年龄越大,运动员人数越少,可以说15到18岁是后备运动员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因此要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牢牢抓住培养河北省田径优势项目运动员的机会。

河北省优势项目运动员选材方法分析

总的来说,运动员主要依据以各种测试成绩为主经验为辅,通过在运动会上和教练推荐这两种方法上对运动员进行科学选材,当然仅靠测试成绩为主要依据来选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为这样一来会造成很多人才的流失和浪费,对竞技体育长期发展来讲有一定的影响。女子铅球教练员在访谈中提到选材应结合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女子铅球运动员在身高上应选择在―之间为最好,否则在训练上会产生一些弊端。

所以应进一步完善教练员的文化底蕴,加强其它一些选材渠道,为河北省今后优势项目人才培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河北省田径优势项目的特殊经费支持

以石家庄的两所体校为例,以长安体育场赵显志带领的男子三级跳远和中山体育场范焕文带领的女子铅球这两项作为河北省田径优势项目在发展,不断为河北省争得荣誉,因此得到了国家及省里的大力支持。在访谈中赵显志教练最后谈到:“有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作为教练,我们要做的就是搞好前途教育,帮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学生投入更高的热情,按时训练,保证好出勤、出功和出力,那么优异的成绩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还应控制好学生的早恋倾向,遇到困难给予帮助,共同度过难关,保持训练激情是体现毅力的最好方式。”

3结论与建议

结论

(1)河北省田径运动优势项目为男子三级跳远和女子铅球这两项。(2)河北省田径运动优势项目的形成是因为有强大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出现了一批优秀运动员。(3)河北省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年龄结构较为合理,选材方法较为科学。(4)河北省后备人才培养省里领导重视,给予特殊经费支持,对今后河北省优势项目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建议

(1)研发更科学、更先进、更完善的教学训练方法用于实践中。(2)在教学招生上希望教委能够提供支持,拓宽选材渠道,优先选材,在训练时间上给予保障,提高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祖林。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阚福林,等。发展我国高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的探讨[J].体育科学,1992(3).

[3] 王法祥。推铅球训练大纲[Z].中国田径协会,1999.

铅球教案范文2

提出问题应建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础上,它是表现以学生为主的内容。乔治·玻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对你自己提出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课内或课外以及社会的有关问题,作为教师是很喜欢和关注的,并尽可能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解答。但在实际上大多数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做不出的练习题,很少能提出有分量的实质性问题。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开动脑筋,启发思维,敢于课前、课堂中提出一些见解、观点来,并争取在课堂中得到解决。教师要有更多时间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解决它。例如,在初二物理课“阿基米德原理”一节中,原理的得出并不是靠逻辑推理,而是靠实验证明它的。所以我在课堂前创设情境,先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如万吨轮,在水中为什么不下沉?热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石头沉到水底还受到浮力?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它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所以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做几次测量木头、石头所受的重力,木块、石头在水中所受的重力,木块、石头排开水的重力。在实验中提出一些看法、一些质疑,看看自己在实验中找到什么答案等等问题来。想想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在酝酿之后即能计算出重物所受水的浮力F浮=G排。在问题中得到析疑,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这样的效果是明显的。在课堂中如果没有设疑、质疑这一环节,而直接推出F浮=G排,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或者也是机械性地接受。通过经常性创设情境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也愿意多提问题,学生也由学会变成会学了。当然问题多了并不等于质量好了,课堂分为活跃并不等于教学效果提高了。

教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一般来说会对题目进行分析和解答。教师如何分析问题,采用什么方法、方式来分析问题呢?如何抓住这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从现代的教育观来讲,虽然这一环节教师唱主角,但学生的参与进来是很重要的。教师必须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即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上来。教师要给学生留有空间,有发挥的余地,教师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有这样一道题:两个实心球的体积相同,其中铜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而铅球则从桌面边缘由静止开始落向地面,则:A、两球都在桌面上时重力势能相等;B、铜球的重力势能始终大于铅球的重力势能;c、两球的机械能始终相等;D、铜球的机械能始终大于铅球的机械能。这是一道机械能转化过程的题目。大部分的学生遇到这类较复杂一点的题型是较为模糊的。因此,在分析题目前,我提示学生注意所学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分析:因为铜的密度大于铅的密度,而两者体积相同,所以铜球的质量大于铅球的质量。它们都在桌面上时,所处高度相同,因此铜球的重力势能打,铅球在下落过程中,势能逐渐减少动能逐渐增加,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但它的机械能并没有增加,所以铅球的重力势能始终小于铜球的重力势能,因此铅球的机械能也始终小于铜球的机械能。所以选择B、D正确。学生在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知识点的因故关系联系起来,不但掌握了分析复杂题目的要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更自如,同时也会觉得学习物理这门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是很普遍的,教师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把答案直接给予他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才是关键。

解决问题的强弱,反映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就目前中考、高考试卷已转向检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主要目标。如何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工作成败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目前的是一致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铅球教案范文3

关键词还原;思维;习题教学;策略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习题教学简单的理解为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出错的原始思维过程。这样的做法导致的结果是,教师讲过的、学生做过的,还是照样出错,让教师纠结不已。实际上,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解题出错的原因与教师原本的想法并非完全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系统。而教师喜欢按照自己预设的意愿去灌输给学生,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没有达到共鸣。

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观察、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轨迹和思维障碍自发或被诱发地暴露出来,教师及时善于发现捕捉这些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分析和难点突破,为此,教师有意识的把思维起点降格、倒退,回到学生思维的原始水平上,使师生的思维活动能够做到起点同步,发展同频,最终达成思维共振的最佳状态。笔者在日常的习题教学中,通常采用以下三个环节。

例1 如图1所示,是运动员在铅球比赛中的场景。铅球离手后,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动能EK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最接近的是( )

错误情形简述:学生在初二年级学习时已经初步了解动能、势能的知识,但到了初三年级学了机械能间的相互转化后,很多学生在做这样类型的选择题时还是屡犯错误。笔者任教的两个班82人中,选择C项的有42人,选择D项的有25人。

出错思维还原:铅球离手后的上升过程中,速度减小,所以动能减小、重力势能随之增大。当铅球到最高点动能减少到零,此时势能最大,随后的过程正好相反。选择C项的学生之所以用这样的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主要是受荡秋千、滚摆、竖直上抛运动等影响。而选择D项的同学,受到铅球运动轨迹的干扰,忽视了题目本身的内涵。

纠错策略尝试:课堂教学中,笔者出示如下题目:(如图2)如果将一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小球离手后,在空中运动过程中动能EK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最接近的是( )

笔者故意沿着学生错误的思维流程开展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的原因,用上题突破错误的思维,投掷铅球时,铅球在最高点时速度并不为零,让学生通过两个类似题目的对比发现上一题思维中的漏洞,学生顿时豁然开朗。

例2 有一架直升飞机重×105N,停在空中时,螺旋桨产生向上的举力,这个力为___N;当它匀速下降时,举力将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错误情形描述:初学“力与运动的关系”时,很多学生第二空选填“变小”,而且反复出错,屡犯相同错误,而经过一段的时间学习矫正后,本题的正确率明显提高。但在初三下学期的总复习初期,同样的错误,学生出错的又概率大大增加。

出错思维还原:飞机由静止到下降必须减少举力,原来举力与重力相等,现在举力小于重力。学生考虑的是飞机从静止到匀速下降的中间过程,是加速下降的过程,学生把该过程与匀速下降混为一团。

纠错策略尝试:教学过程中,笔者沿着学生错误的思维走,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的原因,在分析时将整个过程还原:静止时,举力等于重力,飞机要下降,怎么办?减小举力,重力大于举力,飞机开始下降,而且速度越来越快。怎样才能匀速下降呢?增大举力,使举力再次与重力平衡。飞机下降瞬间举力确实小于重力,但匀速后大小又变为相等。学生的错误认识与正确答案之间找准了对接点,顺利完成知识的顺应。

例3 如图3所示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后落到地面上的Q,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如图所示,物块仍从P点自由滑下,则( )

A.落不到地面 B.仍在Q点

C.在Q点右边 D.在Q点左边

错误情形描述:课堂测试中,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中,52位学生选D,8位同学选B。

出错思维还原: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点自由滑下以后,由于惯性,在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后继续滑动到最右边仍然有初速度,所以落到地面上的Q点。如果传送带的皮带轮逆时针的情况下,皮带轮在原有的摩擦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水平向左的摩擦,导致物体受到的阻力增大,物体运动的速度变慢,所以,离开皮带轮时的水平速度比原来小,落地时比Q点近。

纠错策略尝试:运动物块的速度是否会减小,取决于物块受到的摩擦阻力是否改变,而摩擦阻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传送带的范围内,物块对传送带的压力没有变化,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也没有改变,所以阻力没变,同时摩擦力方向也不变,物块的速度就不会改变,传送静止或者不动对物块落点都没有影响,除非皮带运动时摩擦力发生变化或者皮带以快于物块的速度顺时针运动。

例4 一个人用同样大小的力沿水平方向拉着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关于拉力所做的( )

A.在粗糙地面上做功较多

B.在光滑地面上做功较多

C.两次做功一样多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错误情形描述:初学“功”时,很多学生选填“A”,而且屡犯相同错误(反复出错),而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学生正确率明显提高,但理解还。

出错思维还原:粗糙表面,物体受到摩擦力,所以拉力比较大。根据W=FS功就比较大。他们考虑的是同一个物体在粗糙表面拉动,需要克服摩擦力,而在光滑表面拉动,不需要克服摩擦力。所以在粗糙表面所需拉力大于光滑表面所需拉力。

纠错策略尝试:教师讲解时,一般直接由条件入手:因为用同样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所以做功相等。笔者沿着学生错误的思维走,将整个过程还原:拉动物体运动时,物体做什么运动。当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时,拉力和阻力什么关系?当拉力大于等于阻力时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也就是说,只要大于等于阻力就行。所以在两种表面上让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拉力可以相等。这样,学生的错误认识与正确答案之间找准了对接点。

20 564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