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拿来主义》教案范例(最新5篇)
【导言】此例“语文《拿来主义》教案范例(最新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语文《拿来主义》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
1.“拿来主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概念的辨析
2.“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喻体的本体内涵的正确解读
3.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看韩剧吗?现在韩剧在中国可谓风风火火,尤其是2006年一部《大长今》横扫中国大江南北,而香港甚至要把这部电视剧写入教科书。于是有人惊呼“寒流来啦,我们要抵制”;而有些人则认为。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岂是一个小小的韩国就能够影响的了的。那么,同学们又是怎样看待文化问题的呢?对于这个问题,鲁迅先生给出了非常精辟的见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拿来主义》。
二、 朗读课文,,粗知大意。
正音正字解释词义。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
三、 理清文章的结构
问题引出文章的行文安排
1.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2.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 研习课文
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材分析
提及杂文,就不得不提及鲁迅先生,杂文自古有之,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经过鲁迅的倡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体。
《拿来主义》便是鲁迅先生1935年写的1篇战斗性极强的杂文。如何将这篇极具说理性和文学性的杂文,生动形象且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呢?根据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的分析,我们应该设定课堂教学时的问题学习小目标: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两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分析推理过程,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
问题一:重点分析“拿来主义”究竟“拿”的是什么?也就是“大宅子”的喻义。不少人认为是指文化遗产,但根据时代背景来思考,不仅如此,它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学和技术等。这样一来,“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就更为深广了。
问题二:主要分析的是提出“拿来主义”的原因和推理过程。基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解决问题目标的探究学习,进一步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是学生将“拿来主义”运用于实践,并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
教学目的
1、了解杂文特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3、分析和理解文本的论证推理过程。
4、联系实际,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及政治、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的积累,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教学难点
1、联系历史背景,准确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揣摩语言感情色彩。
2、把握文章层层推进的论证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
1、请问老师所讲的作家是谁?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确立学习目标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因素。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设疑: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读了标题后你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
需要解决?
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从标题中可以明确本文是主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
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三、整体感知文本
思考:
1、“拿来主义”的观点是由哪段提出的?
2、“拿来主义”的要旨是什么?
3、哪些段落写“拿来主义”?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四、深入探究文本
(一)关于“拿来主义”(第8、9段)
1、“大宅子”指的是什么?我们首先应该怎样对待它?
2、对于“大宅子”,我们不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哪些?
3、进了“大宅子”,我们应要有“辨别,不自私”,要想想“鱼翅”““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4、针对以上不同的事物,我们要怎样“拿”?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二)关于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第1——7段)
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1、文章哪些段落是写“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的?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2、作者分为几层批判了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的?
3、本文重点是写“拿来主义”,但前半部分却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三)关于实行“拿来主义”的方法和意义(第10段)
学生读文章,明确:
敢于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有的胆识和品质: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拿来主义”的意义: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五、教师总结
(一)梳理文本思路
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二)欣赏写作艺术、论证方法
六、拓展训练
1、你认为鲁迅先生反对“送去”吗?
2、谈谈你对“创新必须则旧”的理解。
3、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如何看待“送去”和“拿来”?
七、布置作业
围绕如何看待“韩流”或“抵制日货”、“中国本土节日和洋节”,写1篇300字左右的文字片段。
板书设计
闭关主义——锁国
送去主义——卖国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拿来主义——创新孱头——不敢接受
错误态度昏蛋——全盘否定形象刻画(破)
大宅子废物——全盘接受
占有
正确态度鱼翅(精华)——接受
挑选(精华、糟粕兼有)——扬弃
烟枪烟灯(无价值可保存)——适当保存
姨太太(糟粕)——抛弃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立)
教学反思
一课时教学这篇杂文,容量较大,因为学生事先预习,带着问题学习,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加上本文形象性较强,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所以教学中学生兴趣较高,从课后反馈看,学生通过学习,对现实问题现象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这篇文章作为议论文,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但论述结构相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思路较为清晰,也好把握。但对于“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学生因为时代隔阂,较难理解其危害。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举现实实例予以佐证,帮助学生理解。
拿来主义教案【第三篇】
教材分析
现在学生学习《主义》有何意义让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该文难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了解国家开放政策,该引进什么,不该引进什么。
教学重点
理解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如何“拿来”。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
领略形象化的说理的妙处,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味;
吸取思想精华,学习智慧地“拿来”,尝试理智地“拿来”。
教学基本设计
1、三问贯串——以三个“?”(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经,以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赏析为纬,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的教学网络。
2、三法突破——将“语言品味”作为重点,运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自主赏析、质疑解疑来进行突破。
3、三点拓展——思考“拿来”,服务现实;阅读名作,尝试“拿来”;开展辩论,明辨“拿来”。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运用方法,巧析思路——什么叫拿来主义
1、标题是“拿来主义”,自读两遍,你能读出什么问题吗
生:拿来主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
人称杂文是议论文的变体,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的。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据文体
2、文章没有直接的话语阐述何为“拿来主义”,文章哪些段落阐述“为什么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明确:1-7自然段,根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来判断,“所以“,表示前面几段是在阐述原因,这叫因果论证法。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二:寻找标志
3、哪几个段阐述“怎样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明确:第8、9自然段。“拿来主义者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三:抓住关键
合并同类
二、:对比分析,学习论证——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1、提出问题:请你速读第一部分,尝试用一句话阐述,作者认为,为什么要拿来
对于这个问题,未深入研读文本的学生可能答不上来,
2、抛出第2个问题:在阐述拿来主义之时,作者阐述了哪几个主义这几个主义的主体是谁,各有什么表现,实质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危害
默读文章,小组讨论,填写表格。
3、文章主体是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还要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
明确手法: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形成对比,作下铺垫。
(正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行不通,都有害于中国文化,甚至导致误国亡国,所以要拿来。)
三、还原比较,揣摩喻证——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
1、齐读第8、9段。
2、还原。将比喻论证还原为抽象的平实的道理。
(设计说明
①还原目的:一是在师生共同探讨下,明白比喻论证中阐述的道理,二是领略比喻论证的妙处。
②知识基础:学生学过《寡人之于国也》与《劝学》,对“比喻论证”的用法和特色有了一定的认识。
③基本方法:教师引导示范后,小组讨论完成。)
3、对比。
还原后大致如:有人对国内外的文化遗产不敢接触、不敢选择,这样的人是懦弱无能的;有人全盘否定,盲目排外,这样的人是昏头昏脑的;而有的人却全部接受,崇洋媚外,这样的人是废物一个,“拿来主义”是全不这样的`。
他先是占有,然后挑选。对于……
比较后明确:比喻论证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即形象突出又耐人寻味,使读者为之折服。
4、创新。
尝试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让学生各抒己见,请学生作评委,评出“创意奖”。
抛砖引玉:也可将“对待文化遗产”用“使用大河里的水”来打比方
……
5、拓展。
用比喻的方法论证下列观点:对外开放,要防止不健康不道德的东西乘虚而入。
抛砖引玉:给窗户装纱窗
给电脑装防火墙。
……
四、“拿来”精华,延伸拓展。
思考:现代社会“拿来主义”又有什么新的内涵试举一例说明“拿来主义”在个人生活、国家事务中的运用。
教学反思:
一、对于核心价值的突破。我将《拿来主义》的核心价值定位在“语言的形象化表达与深层意味”上,对于“形象化表达”,采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进行突破,也就是让学生找到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后,将它们还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说法,再与原来的形象化的说法来比较,当然,这不是我的首创,我是从郑桂华老师教《呐喊自序》中得到启发,“拿来”而已。对于“深层意味”的把握,主要采用示范赏析、自主赏析、和质疑解疑三个方法来完成。以“语言”为核心而又不停留于“语言”上,从“为文”探讨“为人”,提倡“语言是胸怀与智慧的表现”!
二、强调生活性。我设计了三道拓展延伸题:思考——阅读——辩论三部曲,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目的都是为语文学习引进活水,让学习与生活接轨,让“课本只是例子”。
三、强调预设与生成。过分强调预设,按部就班的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会禁锢了课堂,禁锢了思维。在设计中我为学生的生成留出了时间与空间,如探究“删去第2段与第5段可不可以”,对“大宅子”等比喻论证的创新,还有对富有意味的语句的赏析与质疑,为课堂创造“可以预设的精彩”。
《拿来主义》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4.小结。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请学生再读第八、第九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研读最后一节。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最后一句话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总结文章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
3.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试用“拿来主义”精神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案例有:
1.“韩流”现象;
2.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3.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4.讨论活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五、语言特色体会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毛泽东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文章充满了调侃和反讽的味道。“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杂文——议论性、形象性、现实性)
拿来主义教案【第五篇】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文本探究(浏览8——10段)
1、为了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2、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3、阅读第10段,完成下列四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二、脉络梳理
使用________
存放________
毁灭________
三、开放平台
鲁迅先生当时对外来文化遗产是持坚决的“拿来”的态度,时代发展到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让人心跳的高新技术,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生活,更有那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对这些,我们要不要“拿来”呢?拿来什么呢?(点拨:举其实例,分析。)
四、艺术探究
“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是个大问题,鲁迅先生用简短的文字就阐述得明白透彻,为什么?(点拨:总结写作特点。)
下一篇:防灾减灾日班会教案【优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