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参考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参考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过程与方法:欣赏用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欣赏用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图形?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形等)

你知道怎么辨别这些图形吗?指名回答出图形的特征。

二、新课

(一)欣赏图案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欣赏。

1、教师出示第一幅图,学生欣赏一分钟。

问:这幅图像什么?

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这些图形是怎样组合的'?有什么规律?

这幅图案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2、接着出示第二幅图,学生欣赏一分钟。

问:这幅图像什么?

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这些图形是怎样组合的?有什么规律?

这幅图案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3、接着出示第三、四、五幅图,学生分别予以欣赏并分析。

4、教师小节。

这些图案都是由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所组成的,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配上丰富的色彩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由此看出,图形也是很美的。

(二)、设计图案

1、刚才我们欣赏了几幅美丽的图案,那你们想自己来设计吗?下面我们就来自己设计。

在设计之前先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图形,什么颜色,怎样来组合,可以仿照着老师的图案来设计,有自己独特设计方法的当然更好。

想好之后再动手来画。

我们要看看谁设计出来的图案最美丽、和谐,最独特,与众不同。

2、学生自己设计图案。

3、展示学生的作品,并予以评价。

三、小节、评价。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设计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图案,下课之后我们可以互相欣赏一下。

作业设计;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欣赏与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第二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的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混合运算已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困难不是很大。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

课件出示课堂活动:64÷8+32 80-5×9

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时,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

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

追问:对于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

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提出问题,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说说图上所能看到的数学信息?

生:阿姨买了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同样的儿童衣服一共用了207元,成人衣服一件120元。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

师:先列分步算式,再列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3、全班交流。

(1)指名说分布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87(元)

87÷3=29(元)

(2)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

生:第一步求出的是3件儿童衣服的钱,第二步求的是1件儿童衣服的钱。

生: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3)让学生汇报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3 (207—120)÷3

师问:要求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小组讨论)

生:必须先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

师:207—120÷3 这样列式能先算出3件儿童衣服的钱吗?要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应先算哪一步?

生:不对。

师:怎样才能先算207—120?这里要先算减法,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在减法这部分添上小括号,因为数学上有个规定: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所以(207—120)÷3是对的。

师:这个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4、完成试一试教材61页。学生独立计算,指定两人板演。

提问:这两道算式里都有括号,都要先算哪一步?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现矛盾,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解决矛盾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练习

1、说说运算顺序。(80-25)×8

2、第62页课堂活动2题。

3、计算:(34+22)÷7 25×(34-26)

四、达标反馈

1、比一比,看谁算的对。

35÷(21-14) (51-43)×7

2、找朋友,连一连。

3、一袋开心果有60颗,要想分给7个人,每人分9颗,还差多少颗?

五、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师:要是没有小括号呢?

生: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师:计算时要先理清顺序,再仔细计算。

六、布置作业

1、把下面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

51-43=8 8×7=56

2、第62页练习十五1—3题。

3、三年级有男生27人,女生21人,如果每排坐8人能坐几排?

板书设计: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分步:207-120=87(元)

87÷3=29(元)

综合算式:(207-120)÷3………………必须加小括号

=87÷3

=29(元)

答:一件儿童衣服29元。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篇】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习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20 1815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