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参考4篇】
【导言】此例“《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参考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本课
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等,所以,要了解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必须先了解宇宙。今天我们将在宇宙中找到地球的位置。
讲授学习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性)
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例如:恒星、星云、行星、月亮、流星、彗星等
所以:天体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2)宇宙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运动性)
①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②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见P4读图思考题):
所以:a、物质的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
b、作为整体的宇宙也在不断演化着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学生活动,教师总结P4—6活动题
活动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活动题2:从八大行星的一系列物理参数看,地球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特别是与类地行星没有大的区别,即地球在物理特征或(结构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
地球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
过渡地球为什么会存在生命呢?先从地球本身来找一找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1)适宜的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拥有合适的温度,有利于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
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能够吸引住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形成了原始海洋,孕育了生命。
过渡再从宇宙环境来找原因。
(2)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使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②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课后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认识到两点:
①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②地球生命的出现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演化离不开宇宙环境。同时也说明了宇宙中的天体只要具备了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水才可以形成生命。
板书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物质性(2)运动性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第二篇】
一、课标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的地理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基础梳理:
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天体,写出月球、地球、太阳都属于哪类天体,并说明三者的关系。
2、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目前人类所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
(2)太阳系中8大行星从里向外依次是:。
(3)8大行星在绕日公转时在方向轨道等方面有何特点?
(4)8大行星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地球、水星、木星、天王星分别属于哪一类?
(5)据图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6)运用课本或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三、分层演练:
1、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
A、太阳系
B、银河
C、总星系
D、河外星系
2、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正确叙述有()
①地球上有水,其他行星上没有水
②地球上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
③地球上的温度在100~C以下,利于形成分子
④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适中是存在生命物质的重要基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10南京调研)读“天体系统的不同级别划分示意图”,回答3~4题。
3、仙女座河外星系的级别与图所示天体系统级别相同()
A、AB.BC.CD.D
4、D系统中的中心天体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相比独特而优越的条件是()
A、安全的宇宙环境
B、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C、具有适宜的温度
D、具有水体存在
5、2007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行星上有岩石与土壤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20l0江苏徐州质检)新华网2009年8月6日华盛顿电:美国航天局6日发布消息说,已升空5个月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日前发回了一颗太阳系外行星的高清晰图像。美国“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是世界上首个专门用于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航天器,在为期3年半的任务期内,它将对天鹅座和天琴座中大约10万个恒星展开观测,以寻找类地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迹象。,据此回答6~7题。
6、“开普勒”望远镜所搜寻的宇宙范围包括的天体系统级别有()
A、.1级B、2级C、3级D、4级
7、假设“开普勒’”望远镜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行星上有岩石和土壤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8、上图是日、地、月位置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月球绕地运动的位置。当发生日食时,月球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9、能反映2008年8月上旬日食现象的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位置关系的示意图是()
10、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是:
A、B、C、D。
(2)属类地行星的有。(填字母)
(3)用箭头表示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
(4)用小圆点在适当的轨道位置表示出小行星带。
(5)比太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其中心天体是;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第三篇】
一、课标导读
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地球圈层”和“结构特点”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圈层特点等知识点顺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丰富的图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层的结构特点。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分布。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举例说明主要的地球圈层结构特点。利用图解,由学生分析判断划分的依据。
三、教学设计
一、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节,建议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着重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第二课时:通过内部和外部圈层的划分,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讲授地球外部圈层知识过程中,对大气圈、水圈进行简洁而又清晰的介绍。在新课程中,没有像老教材将各圈层分成小节单独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最好是突出重点和大的结构而尽量高度概括。
二、教学安排
1、第一课时:
1、通过读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
2、在有了基本的结构认知后,着重讲授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但教师不要过于拘泥于概念的讲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纵波、横波等概念,他们并非是该节内容的核心知识,只要学生了解了内部的几个圈层及层次关系即可。
3、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掌握的主要内部圈层的结构后,可以将岩石圈的概念有意识地强调。因为岩石圈是内外部圈层的结合部,与外部圈层的联系也最紧密。学生了解了岩石圈的概念后,对后面的学习就有了知识铺垫。
2、第二课时:
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外部圈层的结构和层次关系,尤其是外部圈层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更是要交代清楚。
2、本课时对大气圈、水圈两个圈层的介绍是重点,而生物圈和岩石圈并没有深入下去。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的用描述性的语言简洁地概括他们的关系。
3、结合实际案例“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课后对生物圈进行自主学习,是教材设计的一个创意。教师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案例,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学生对生物圈的了解会更加直接。
一堂课下来,教师课前准备的充分不充分,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如何体现出新字,仍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地探索。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
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
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建议)教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并结合按天体系统层次顺序分别介绍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3、宇宙的演化过程
各种天体不是同时形成,各有其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而整体的宇宙则经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过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参阅教材第3页表)
附表1九大行星的数据分析表
行星分类成员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附表2地球各项指标在类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在类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二)地球又是一个适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1、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从太阳系的诞生到地球上有生命的痕迹,中间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2、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这样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3、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平均温度15c: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近,温度就过高,则热扰动太强,原子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生命物质。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结合在一起,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保存大气,形成大气层。经过漫长的过程,演变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成分。
大量的液态水: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结晶水汽化;地表温度逐渐下降,在地面低洼处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上一篇:高一地理教案(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