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优秀4篇
【导言】此例“教学案例 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优秀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比例尺;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51-01
姓名: 班级:六年级一班 上课日期:
课题: 比例尺
执行思路: 学案内容
学习目标: 1、认识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副图的比例尺。
2、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我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能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副图的比例尺。
预习提纲
或自学题目 1、化简比
1千米:100米 1000厘米:20米
1米:5厘米 5千米:20厘米
1千米:50厘米3000000厘米:3千米
2、自学课本30页内容,了解什么是比例尺。
探究与
展示内容 1、 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见到过“1:20000”或“”类似的数字和标记?如果见过,在什么地方见过? 表示什么意思?看看你们手中的地图,告诉我为什么大小不一样?
什么是比例尺?和同桌尝试说一说。
比如: 1:200表示
①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厘米。
②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③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1:300000呢?你能说说它在图上的意思吗?
� (要求先尝试独立完成,然后与同桌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
练习
巩固 基础 1、如果一幅图上的1厘米距离,表示实际距离300米,那么这张图的比例尺是()。
2、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倍,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3、一幅地图用6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千米,求这副图的比例尺。
拓展 判断
(1)一幅图上的比例尺1:20000cm()
(2)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0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
(3)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教学案例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教学;案例;地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17-0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四、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二、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略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 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案例;教育技术;教师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238-01
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等)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正、终结性评价等)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1]它是教育技术最主要的理论核心,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一般的学校只给教学设计环节4学时,这样的话,就不能对教学设计展开来讲授。笼统的讲授之后,学生又不能很好的理解,就更别提应用了。针对于这种情况,绥化学院现代教育技术教研室提出“案例式教学法”。现将传统讲授法和案例式教学法对比如下:
一、传统讲授法
可以这样说,教学设计就是教会学生去设计一门课,一节课。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从各个环节上来完善一节课。包括如下:
1.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了解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格,认知发展水平等等。
2.从学习内容方面分析,设计,找出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学习内容的内部知识结构确定教学目标。
3.然后是教学设计思路的明确,接着才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怎么样导入课程,怎么回顾,怎么讲解,怎么总结。
4.最后还有教学后记,总结一下自己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有哪些是想到了但是没做到的,有哪些是没有想到的,在课堂控制方面还有哪些想法等等,做一个总结。
这些理论在讲完以后学生还是会很茫然,也有些混乱,毕竟这是专业学生36-72课时的内容,要求他们用4学时来完成太难了,学生在学习过后很难拿出好的设计方案来。
我们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课设计得更具有知识性,更具有趣味性,更具有挑战性呢?
二、案例式教学法(以数学专业学生为例)
以上海市普陀区沪太新村第一小学四年级数学拓展课―我为新家来设计[2]为例。
1.学习者分析: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学习资源早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现在的学生和我们教师同学龄的状态差别很大,那么,很多时候教师在对学习者分析的时候习惯使用比拟,习惯用自己小时候的状态替代分析学习者的情况,现在看来是很不科学的。现在的学生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很多,他们对于知识的占有量空前的强大,往往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所以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踏踏实实的做好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设计出合格的受欢迎的一节课。
2.学习内容的分析: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节数学课讲的是面积的计算以及总价的计算,这类的习题特别的多,可以是任何的单价乘以倍数。课改以前的教科书一般都是一些现成的习题,老师讲完例题,就是学生做习题,但是课改以后就更强调知识的应用了。这个案例中教师分析教学内容后选了一个很好的内容表达方式,让学生来对房间进行设计。学生选择了不同的房间,面积就发生了变化。学生选择了不同的装修材料,单价又发生了变化。最终可以出现很多种不同的组合,可以出现很多不同的结果。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运算生动起来,充满趣味。
3.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动性的体现:我们常常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怎么做才算是还给学生呢?在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新家,在这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最后的成果展示环节更是充满了挑战性,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培养自信,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当然这个案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还有很多,教师课程的导入,课堂的控制,总结中的升华等等都是可
三、结论
以往我们只用语言来讲述,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信服。他们往往更愿意相信他们曾经接受的教育。最后他们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往往毫无新意,敷衍了事。现在我们把教学设计环节的教学同具体案例联系起来,在教育部的网站上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选择其中与学生专业接近的案例,和学生一起剖析。让学生看见这些成功的案例中,从哪些角度,哪些环节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思路,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并且能看见优秀的课堂示范。在那些视频中,让我们的学生明白这几年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重点,教学难点,改变的是一种教学思路。以往的学习学到的是知识,更多的是现成的知识,而现在的教学是教会学生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教学理念已经从理论阶段到实践阶段了,各个学校,各个年级都在用一种新的思路来看待原有的知识了。而且,我们也真的开始把课堂交给学生了。以往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老师教学生听的状态,现在更多的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找寻答案。在这种教学氛围里,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老师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思考的能力,控制学习的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比以往更了解学习内容,更了解我们的学生,更了解学科结构,更了解生活。给学生看过一些案例后,学生感触很深,也能更好的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了。在方案设计上,能主动的查找参考资料,用心的设计课程,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互动式案例教学法 微观经济学 浅析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为2015JY00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6-02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旨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故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法共同运用的一种综合教学方式。互动式案例教学主要以案例为主导,贯穿到运用课程的知识内容中,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双方全面沟通,促进师生运用案例相互协商、积极探讨的氛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
1.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基础课程之一,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知识的把握,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大趋势,期望达到改善和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案例辅助教学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抽象的纯理论型知识体系,需要运用很强逻辑关系、或者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学习。除此之外,大部分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都需要先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这就需要有相关的实事经济案例进行说明,提高学习效果。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伴有大量复杂图形和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运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创新,让学生从“要我学”模式自动转化成“我要学”的模式。
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于现在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客观。借助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多媒体、互联网教学平台),各大高校已经具备了新的教学模式基础,这为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节约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因此,授课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时间与学生一同探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中的案例选择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为平台实现师生教学的互动,对教学案例的选择需要具备一定的要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教学案例应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
微观经济学的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选择的案例要针对某一理论主题,根据事实经济案例,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的逻辑思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层层深入,从认知到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教学案例应先以典型性案例为引导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因此现在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前人从一些经济活动中总结而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许多经济行为也不止会发生一次。
教学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应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既要做到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又要做到贯穿到整个教学设计中。因此,学生们可以运用案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案例通常都源自于真实的经济生活,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便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总结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教、学双方在和谐互动的氛围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强了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达到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