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教案板书设计【优秀10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合欢树特征、生态价值、分布情况及文化意义,探讨其在环境保护与美化中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利用?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合欢树教案板书设计”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合欢树教案板书设计

合欢树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选材组材的技巧以及过渡的处理。

2.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能够理解文章蕴含的哲思。

二、教学重点

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

三、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文章蕴含的哲思。

四、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品读,探讨。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文章是作者生命的转化,是一个生命体的某种欲望、情趣、意志等的表达,它带着作者可感可触的体温,响着作者或舒缓或急促的呼吸与心跳,展现着作者个性化的爱好与趣味。

阅读则是一颗心灵与另一颗心灵的碰撞与交流。今天我们共同用纯真的心灵来感触1篇用至情写成的美文,试着去感知那静若止水的语言下蕴藏着的深厚情感与深沉的思考。让我们静静地走进史铁生的《合欢树》。

(二)作家介绍

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过文章了,能谈一谈你印象中的史铁生吗?

PPT展示史铁生简介及代表作品(略)。

(三)整体感知,感受文章真挚的情感

1.母爱是伟大的。我们发现,文中记录的也只是生活中看似平淡的许多细节,建议同学们把课文中似乎写得平淡、但是你读了却感觉不平淡的地方找一找,读一读,感受一下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感情,只要放进你自己的感受就好。

请同学来谈,你读出来了什么?(不预设答案,随机点评补充学生的答案,鼓励学生体悟看似平淡琐碎的叙述与描写中所蕴含的真情。)

2.以上是直接写母亲对儿子的感情,后文就开始写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以及通过反复写合欢树来追忆母亲。那么在这个环节,还有没有能够体现母亲对儿子的感情的地方?

请大家聚焦文章第八段关于合欢树的由来。

母亲对于合欢树的态度和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对于“我”的态度何其相似,无论是对于残疾的儿子,还是不发芽的合欢树,母亲都是永远饱含期望,总是执着坚定。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情到深处是执着”。

本段中母亲对合欢树的态度其实正是母亲对儿子的态度,合欢树是儿子的化身。回到课题,这篇文章题目“合欢树”,就有了它的深一层意蕴了――合欢树象征着作者自己。

3.在第三部分写合欢树时,作者对于看合欢树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分析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两个问题:(1)为什么作者对于去不去看合欢树这个问题这么矛盾、纠结?(2)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

明确:(1)想看是因为合欢树是母亲的象征,总希望自己可以睹物思人,借合欢树来回忆母亲,可正是因为思念太浓,愧疚太深,害怕自己难以承受,害怕自己无法控制,所以总不敢去看,也最终没有去看。这是一种遗憾,未尝不是一种美。

(2)这里的悲伤,是因为失去母亲,怀念母亲,回忆与母亲共处的点点滴滴,在那时,作者是孤独的,是寂寞的,却也是甜蜜的。因为他在享受那些曾经拥有的美好。有人说:“独处时的悲伤,也不失为一种享受。”我想f:“思到浓处成孤单。”

过渡:无论是母亲还是儿子,情感是那样的深沉与厚重,可是作家却用了看似极为平淡的语言,选取了一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我们同学写散文时要明白,对于情感的表达,一切的技法都敌不过一个“真”字,“至情之文自然悲恻动人”。

在文学创作上,有这样的一个美学主张――“文风去巧,结构尚巧”。前面我们通过朴素自然的文字感受了真情,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篇文章的结构,作者有没有悉心安排呢?

(四)再读文章:认识文章精巧的构思

1.文章记录了不少件生活琐事,大体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那么作者根据时间顺序记录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记录了母亲活着时与自己相处的点点滴滴,反映了母亲对儿子浓浓的关心;记录了母亲去世后自己通过合欢树来追忆母亲的点点滴滴,反映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2.我们常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那么对于这篇文章而言,“神”究竟是什么?材料又是如何围绕“神”来写的呢?

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应该是歌颂母亲,歌颂母爱。

追问:文章的“神”就应该是母爱,这样看来,后面写母亲去世后自己做的许多事是不是就偏离主题了?你如何理解的呢?

明确:后文写追忆母亲时最主要是通过写与合欢树有关的若干小事来完成的,而合欢树是母亲的象征、母爱的代表,写合欢树正是为了歌颂母爱。这也是作者以“合欢树”为题的又一层意思和又一层好处。

联系前面我们讲的,母亲对合欢树的态度其实正是母亲对儿子的态度,合欢树是儿子的化身。有人得出这样的两句评价“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真是妙绝!

3.我们把文章分成了两大块:生活中展现;合欢树象征。那么这两块又是如何有机结合的呢?

明确:夹在这两块之间的是文章的第五、六自然段,由此来看,五、六两个自然段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我看来,这两段的作用不仅仅是过渡,这两段中有一段话和我们的主题“母爱”很有关联,那句“她心里太苦了”正体现了已过而立之年的儿子对母亲悠悠的思念、浓浓的愧疚和深深的理解。

小结:同学们,写作文时,我常要求大家先拟提纲再动笔,在正式写作前,必须要经过“构思”这一环节。《合欢树》看似平淡而又随意,实际上无论是文题的拟定还是材料的安排,作者都是匠心独运的。

(五)挖掘文章,体悟文章深刻的哲思

我们品读了文章真挚的情感,分析了文章精巧的构思,那么对于这篇文章的解读是不是可以结束了?文章中还有你不能理解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关注两个点:

问题1:为什么在后面写合欢树的时候反复提到那个孩子和树影儿?孩子和树影儿有什么象征意味吗?

幻灯片补充史铁生的两段文字(PPT展示,略)。

文段一: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去窥视自己的灵魂。(《我与地坛》)

文段二: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我与地坛》)

结论:史铁生喜欢思考,思考生与死,思考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

明确:孩子象征生命的轮回、生命的永恒,而树影儿则象征普遍的博大的母爱。

问题2: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

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那个孩子长大了,写《我的妈妈》这篇文章,会不会写到合欢树?如果写到,在他的文章中的合欢树会代表什么?

明确:结尾一段在谈母爱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前半段在讲母爱的普遍,小孩子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命现象,体现了生命对母体有与生俱来的依恋;而后半段则在讲母爱的特殊,因为这句话包涵一句潜台词――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但是我知道。只有我才能知道我的母亲对我的爱!

(六)课堂小结

让我们来齐读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对于史铁生的授奖词,用心灵来感受这位伟大的作家(PPT展示,见下):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f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七)结束语

我想请同学们重视史铁生“残疾人”的特殊身份,因为重视了这个身份,我们会对他有更多的尊重与赞叹。“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虽然脆弱至极,但同样可以用思想包含整个宇宙,活出人的尊严。史铁生的坚强与努力会成为年轻而健康的我们奋斗的不竭动力!

我更期望同学们忽略史铁生“残疾人”的身份标识,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用细腻的眼光聚焦自然的风雨、现实的琐事;他用真诚的心灵感悟母爱的博大、生活的美好;他用睿智的大脑思索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这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并应该去做!就让我们试着多阅读一些真正用心写成的文章来温暖我们日益冷漠的心,让我们真正用心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吧!

(八)作业

课下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写1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儿子的化身

合欢树 母亲的代表

母爱的象征

读文章 析结构 悟哲理

真 巧 深

用心

合欢树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3、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母爱,进而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其中第三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5分钟)

1、展示“合欢树”图片,播放阎维文歌曲《母亲》。

2、引导学生对照歌曲内容,联系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生活细节。

3、引入课题,介绍作者。

4、利用图片设置悬念:树与母爱(或母子深情)有何关系。

二、朗读课文

一、把握文章的结构

1、本文是1篇情真意切的怀人散文。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10岁那年”,“20岁”,“30岁时”,“获奖之后”……

2、全文都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吗?

不是。第7,8段是插叙。

(注意第9段某某6段在内容上的衔接。第6段:“我摇车离开哪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第9段:“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3、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参分法:

第一部分(1—6):追忆母亲。

第二部分(7—12):思索合欢树。

教师分法:

第一部分(1—3):写母亲生前的事。

第二部分(4—12):写母亲逝世后的事。

4、文章哪些自然段是回忆过去,哪些自然段是写现在?

第4—6,9—12段写现在,其它段是回忆过去。

二、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你认为文章哪些词句最能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说一处。

“30岁时,我的第1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1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第4段)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作者的小说发表了,母亲却没能看到他的成功,遗憾,痛苦;要是母亲看到了,该有多高兴,该有多好!世界上有一种痛叫“子欲养而亲不待”;世界上有一种遗憾是我们成功了,父母却永远无法知道了。读到这句话,我有三种伤心:一为作者;二为自己;三为父亲。有一天,我的女儿成功了,我可能也看不到了吧?想到这儿,潸然泪下。前几天,我去弟弟的卫浴店,他艰苦创业,店面升级,投资近80万,我当时想,要是父亲还在,要是他看到了,该有多好啊!

“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7年深深的怀念!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这两句话不只是在告诉读者这个信息,在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隽永(隽永,意味深长的意思)的真情。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第5段)

作者在写作上获得成功,想和母亲一起分享,可母亲却早早地走了。独自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着眼,想起母亲生前的艰辛和痛苦,无法释怀;“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多么寂寞的痛苦的想念啊!

“‘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的心一阵抖……”(第7段)

“抖”是因为“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抖”,触动了心之一角,那里积累了深深的的写作重点不在表现母亲的好品质,而在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合欢树触动了作者的心灵,引发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且合欢树意境优美,意蕴丰富。

三、小结

母爱使我们感悟生命,生命使我们读懂了母爱。母爱因生命更显真挚,生命因母爱越发温某某。——感悟生命,读懂母爱。

作业布置

抄录或自行创作有关亲情的诗句

课外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

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体现孝心的事

板书设计

合欢树——史铁生

母爱子爱树:给“我”看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

子思母思树:悲伤也成享受;不愿看合欢树,后来又想看;儿子=合欢树=母亲。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合欢树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外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相关文章,初步了解史铁生的生命轨迹和创作经历,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铺垫感悟本文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磐”一般坚强地站立起来,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

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

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2.关于母子情

请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秋天的树》和《我与地坛》节选)谈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三、感知课文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再读课文,与《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比较,找出3篇文章的共同点。(提示:从情感基调、情感内容上去归纳)

情感基调——忧伤。

情感内容——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二)是什么样的母亲让作者如此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

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小说发表。

(三)这些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作者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

岁时作文竞赛获奖

⑴诵读第一自然段。

⑵归纳母亲的形象特点。

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爱生活

⑶母亲对我获奖持什么态度?

故作轻慢、警戒勉励

⑷说说此时的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我”:对母亲不理解,“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

岁时“我”双腿残废后

⑴诵读第二、三自然段。

⑵说说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①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②鼓励“我”好好写作: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③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⑶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⑷这时候,你会想起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文?(学生交流)

故事: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

诗歌:冰心《纸船》、孟郊《游子吟》、泰戈尔《仿佛》……

名言: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法国)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洛夫(俄罗斯)

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泰戈尔(印度)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意大利)

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巴尔扎克(法国)

⑸“我”对母亲又是什么态度?

不理解母亲的苦心,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语言描写)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岁时小说发表

⑴“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母亲却因操劳而早逝,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我理解了母亲的苦心,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深深思念母亲的同时又满怀深深的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

⑵读读下列诗文,进一步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之情。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

老舍《我的母亲》:

“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四、理解“合欢树”所寄寓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阅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并体会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1.请同学根据下列提示,简要叙述合欢树的由来。

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所以,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的象征。

3.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

⑵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⑶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复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母亲似乎就在身边。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所以,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二)启发学生自主体会,自由发言,说说合欢树在自己心中还有什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五、结束语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史铁生

六、作业

1.阅读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全文。

2.背诵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

3.用一段短文,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合欢树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引导学生理解母爱、珍惜母爱。

2.理解合欢树的寓意和内涵。

教学过程

【预习】

导入

看题目,猜写作内容:介绍合欢树?写与合欢树有关的人和事?

默读课文,做批注

朗读课文

一、把握文章的结构

1.本文是1篇情真意切的怀人散文。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10岁那年”,“20岁”,“30岁时”,“获奖之后”……

2.全文都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吗?

不是。第7,8段是插叙。

(注意第9段与第6段在内容上的衔接。第6段:“我摇车离开哪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第9段:“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3.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参分法:

第一部分(1—6):追忆母亲。

第二部分(7—12):思索合欢树。

教师分法:

第一部分(1-3):写母亲生前的事。

第二部分(4—12):写母亲逝世后的事。

4.文章哪些自然段是回忆过去,哪些自然段是写现在?

第4—6,9—12段写现在,其它段是回忆过去。

二、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你认为文章哪些词句最能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说一处。

“30岁时,我的第1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1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第4段)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作者的小说发表了,母亲却没能看到他的成功,遗憾,痛苦;要是母亲看到了,该有多高兴,该有多好!世界上有一种痛叫“子欲养而亲不待”;世界上有一种遗憾是我们成功了,父母却永远无法知道了。读到这句话,我有三种伤心:一为作者;二为自己;三为父亲。有一天,我的女儿成功了,我可能也看不到了吧?想到这儿,潸然泪下。前几天,我去弟弟的卫浴店,他艰苦创业,店面升级,投资近80万,我当时想,要是父亲还在,要是他看到了,该有多好啊!

“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7年深深的怀念!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这两句话不只是在告诉读者这个信息,在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隽永(隽永,意味深长的意思)的真情。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第5段)

作者在写作上获得成功,想和母亲一起分享,可母亲却早早地走了。独自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着眼,想起母亲生前的艰辛和痛苦,无法释怀;“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多么寂寞的痛苦的想念啊!

“‘到小院儿去看看吧,**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的心一阵抖……”(第7段)

“抖”是因为“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抖”,触动了心之一角,那里积累了深深的怀念,不敢轻易触碰,那是心里最痛的地方。作者内心的疼痛在一个“抖”字中倾泻而出。

“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第10,11段)

想摇车去母亲曾住过的小院看看那棵合欢树,但因过道变窄,无法摇车进到小院,再也看不到合欢树了。后悔,遗憾,自责,痛苦,愧疚,悲伤等,齐涌心头。“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我认为,这就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

“悲伤也成享受”,作者因母亲的去世而悲伤,又因独自一人慢慢回忆往事,想起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而感到幸福和温馨,从而产生一种享受。在回忆中,仿佛时光从未走远,母亲永在!

2.作者以前(10岁,20岁时)理解母爱吗?

没有。

10岁,“把她气得够呛”。

20岁,“别浪费时间啦!”“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母亲为他做的一切,他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他只想到自己的痛苦,想“死了倒痛快”,从未想过母亲比他更痛苦。“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补充《秋天的怀念》)

30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才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体会到了母爱的深厚与恒久。文章读到第4段,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明显发生了变化,变得深沉。

(等体会到了,想好好爱的时候,母亲已不在了!因此,我们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日子,孝顺不能等;成功也不能等,早点让父母看到你的进步与成功。)

三、理解合欢树的内涵

1.文中几次提到合欢树?找出相关内容,品读并思考其各自的寓意和内涵。

第1次(第7段):“到小院儿去看看吧,**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通过邻居之口引出合欢树。

第2次(第8段):讲述合欢树的来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仿佛预示着他的儿子也会像合欢树一样重获健康的希望,重获生活的希望。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那仿佛就是她的孩子。

第3次(第9段):想起合欢树。“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合欢树是母亲种的,在作者心中,它仿佛就是母亲的象征;再说,这些年来,作者一直未见过那棵树。

第4次(第10,11段):再也看不见合欢树。合欢树对“我”的意义和对那个孩子的意义不尽相同:对“我”来说,合欢树意义非凡,它寄托着母亲对“我”的希望,寄托着“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2.本文题目为“合欢树”,为什么直至第7段才提到合欢树?

全文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合欢树寄托着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同时,合欢树触动了作者,是本文的写作缘由。

3.第一段能否删去?

不能。正是因为作者小时候作文写得好,所以以后走上写作道路并获得成功,与第三段在内容上也有呼应。

从第1段中,我们读出了母亲的聪明,美丽,能干,率真,幸福。母亲也曾是一个文艺青年,为了“我”,她放弃了她的诗和远方,**了全部。

4.本文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或“回忆我的母亲”为题?

因为本文的写作重点不在表现母亲的好品质,而在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合欢树触动了作者的心灵,引发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且合欢树意境优美,意蕴丰富。

合欢树教案 篇5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

《合欢树》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教学目标:立足文本,阅读品味语言,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从阅读中感受文字的力量及字里行间浓浓的情意;超越文本,体会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阅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作者:,1951年生,北京人。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1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奖。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奖对史铁生的颁奖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2、标题解读:合欢树,落叶乔木,伞形树冠。叶互生,为偶数。花美,形似绒球,清香袭人;叶奇,日出而开,日落而合。有“马缨花”、“绒花”之称。常象征夫妻恩爱、婚姻美满。

3、正字音:呛敷熏灸虔诚瞎逛惊惶侍弄

二、课文分析

1、浏览全文,并思考: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

本文是1篇表现的优美散文。它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前面部分写母亲的事,后面部分写母亲的事;前者以写“”为主,后者以写“”为主。两大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和对母爱的高度。

2、诵读课文1–6段,思考问题:

作者写了人生中几个年龄段“我”和母亲的哪些事情?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形象?

年龄 “我” 母亲

十岁

总结:文中对母亲的描写,可以以为界线,之前母亲的性格是怎样的?之后又怎样?要结合有关情节回答。

(1)20岁以前,作者的家庭生活是并充满的。作者选取自己小时候与母亲的一次小冲突来与后面生活中出现的变故形成。在这次小冲突中,母亲也

(2)作者残疾以后,母亲的生活与性格也发生了巨大的。“母亲的全副心思”,每一回求医问药,她都“”。在第二段中有一个细节,母亲为“我”治病造成我烫伤,母亲“”,儿子的病煎熬着母亲的身心,但她始终对生活充满。当母亲发现“我”治病无望,而在写小说的时候,母亲到处给“我”,母亲用这些行为建立起儿子生活的。母爱的博大深沉拯救了儿子的精神。第二、三段,体会母亲在痛苦中的性格。

3、浏览课文7-12段,思考问题:母亲与合欢树有什么关联?

合欢树 母亲

路边的“含羞草”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有一年 种在花盆

母亲对合欢树也倾注了很多心血。她从路边将合欢树捡回家中,开始植入花盆,后来又移栽窗前。合欢树第二年没有发芽、几近夭亡,对此,母亲虽然“叹息了一回”,但“还不舍得扔掉”。正是在母亲的爱护和照料下,小合欢树终于“起死回生”并茁壮成长。可以说,没有母亲的呵护、没有母爱的濡养,就没有合欢树的生机勃勃的今天。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当合欢树年年开花、枝繁叶茂的时候,母亲已去世多年,同样没能看到亲手培育的希望。合欢树仿佛是“我”的患难兄弟,又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我”对合欢树那种既渴望相见,又刻意回避的复杂情感,正是“我”对母亲无比怀念之情的深刻表现。

总结:

幼小可怜的合欢树仿佛当年的作者,虽然母亲是爱花草的人,但她此时的全部心思都放在身上。当这棵小树逐渐茂盛时,母亲非常,经常侍弄小树。这棵小树已成为儿子的,母亲对小树倾注的爱源自于对儿子。合欢树上寄托着。

4、“我”是如何对待合欢树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体验)

总结:母亲走后,尽管“我”,合欢树,但“我们”都体验到。蜂拥而至的记者们“好心好意”采访使“我”“”,让“我”宁肯“”,也不想;热情友好的街坊邻居虽然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但并不能理解。

合欢树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重点和难点]

1、品读文段,学会欣赏作者内敛又充满张力的文字,真切感受到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说明:教学目标与重点最终这样确定,是源于我对网上一些教学设计不够满意以及对有些设计者的解读重心始终心存怀疑。有些设计秉持的“怀念”、“歌颂”说固然不错但我以为失之宽泛,有隔靴搔痒之感;有的力主“愧疚”、“懊悔”说,也无可厚非,但我又觉得似乎失之单薄,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憾。在慎重考虑了多种意见、结合了作者本人相关作品中的若干提示后,我这样概括《合欢树》:文章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

[教学方法]

品读、交流、探讨、迁移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合欢树》这篇散文。它的作者史铁生,是现仍在世的中国作家中我最崇敬的一位。我觉得要真正读懂他的作品,一定得先读懂他这个人,所以我们至少得先了解一下他的基本经历。请大家看一份简单的年表——注意一下他生平的几个关键时期:毕业于清华附中,想来是个优秀的学生;18岁插队落户,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得了重病贻误治疗导致双腿瘫痪,回北京后好不容易在街道工厂找到份专门安排给残疾人的工作,预读过课文的同学应该还记得他干的是什么活。28岁那年凭写作撞开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除了年表上提到的两个奖外,还有一个在我看来分量很重的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该奖将年度杰出成就奖颁给了史铁生,授奖词中有这么一句:

“……他(史铁生)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让我们来看一张很有代表性的照片:轮椅上,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看上去生活得清苦却又坦然、神情超脱却又“不改其乐”。

那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会在《合欢树》一文中透露出怎样的情感密码和人生颖悟呢?

说明:导语的作用在于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作文语文教师,我的阅读经验与学生相比毕竟要丰富一些,所以在导语中流露出我对作者的崇敬与信任可能有助于学生带着类似的情绪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其实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就印发了史铁生的生平介绍、代表作品片段以及他人的评论,也是旨在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关注度、了解度、信任度,为顺利进入文本作好铺垫。

二、朗读文章,梳理梗概,品读交流: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能到达什么程度,你们的理解就能达到什么程度。

表格上清楚地标明了作者年龄的变化。那么,随之发生变化的还有哪些?请谈谈你的发现与理解。

母亲反应的变化、母亲的变化、我的反应的变化等学生都有精彩的发言。

教师注意点拨:母亲的“苦”——“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加倍的”,她操劳一生,却没来得及分享儿子的半点快乐与骄傲,49岁就病逝了。

点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

合欢树的成长与作者的成长多么相似: 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

我的反应: “抖”

“一阵抖”是由“合欢树”触发的,前文迷迷糊糊听到的回答不过是自我安慰,只能让作者“得到一点安慰”——强调“一点”,其实还是不能释怀,没能真正得获得安慰,所以他仍然不愿回家,在街上瞎逛,直到想起邻居曾提起“合欢树”开花了,一下子情感似乎找到了出口。

此文并非单纯的“怀念”,早在四年前他就写下了《秋天的怀念》,虽然说对母亲的怀念可能贯穿了作者的一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四年后的他会再拷贝1篇类似的`作品,这也是所有写作者的大忌。请注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这段话——

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这是作者一点点领悟母亲的爱的过程——谁言寸草心,“识”得三春晖。

说明:这两个表格借鉴、修改自我校语文组李琳老师的设计,它们很好地解决了我原先课堂上缺乏教师引导以致学生交流易于散漫无序的问题。学生的课堂回答是在课前无任何引导的情况下自行准备而在开课时根据我给出的线索即兴完成的。其实,我对课堂的教学设计、活动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学生课前交来的各种各样的感想基础上一点点成形的。

三、 探讨最后一段,与大家分享你的理解与感悟。

课前预习阶段不少同学都反映最欣赏文章的结尾,这倒和老师不谋而合了,我也极为推崇这两段。正好留给我来朗读,我不再有同学们甜美的嗓音、青春的激情,但我有着对某一生命阶段的直接体验,因此对这篇文章的领悟或许会比同学们更深一些。老师朗读11、12两节,在作者独自静思默想中,对合欢树、对母亲、对命运的感怀交织在一起。

四、 创造性理解与迁移:

文章的最后一段让我们由史铁生个人的特殊遭际跳脱出来,看到了人类生命的普遍性:板书:

母亲 妈妈

合欢树 “合欢”的隐喻与启示

“我” 孩子

“合欢”——是巧合也好,是冥冥中的安排也好,这个词都会引人浮想与沉思。正是这课树,承载了多方情感与多方期待,凝聚了不只作者一人的回忆,触发的也不仅是作者内心不忍碰触的隐痛,在它身上作者的情感得到了释放、追思得到了寄托。且因它本身亦是生命的昭示,作者反而可以在它的身上得到某种启示。

由那个孩子想到普天下尚未长大,但有一天终会长大的孩子;由那个孩子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继而想到普天下所有爱着自己孩子的妈妈。请注意作者用了“妈妈”一词。

香港作家李碧华曾在日本一家小书店看到一本名叫《给母亲的短柬》的小册子——收集了社会各阶层不同的人曾经不敢、不忍、不好意思、没来得及向母亲说的话。我选了一些给大家分享——

“当我见到桔梗花砰然绽放,令我想起你在年轻的日子,大太阳下,持着一把伞。”

“求你来领我出去,妈,我在森林中迷路了! ”

“在我小时候,曾骂:‘你去死吧!’。现在,我多想把那小孩杀掉。”

“在电话中说真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我偷偷写个字条:‘对不起,妈’。”

“妈,我今天在巴士站见到一个女人很象你,我帮她提袋子了。”

“妈,你快乐吗?满足吗?——你猝然去世后四年,我才有力气问你这问题。”

“你一定很奇怪,我是从来不跟你写信的。彩子她有孕了,妈。”

1篇长文,一则短笺,不论是作家,还是普通人,都有着同样的情感内容,相似的人生体验,你会发现其实史铁生想要表达的东西既是个性的独特的也是共性的普遍的。

这些短柬用的都是第二人称,史铁生从未以第二人称的形式写过母亲,或许这种形式的话他只会深藏心底,绝不肯也没必要向他人透露,包括读者。

如果你是史铁生,你会用第二人称给母亲写一则怎样的短柬呢?

也可以选择另一项写作实践:带着从《合欢树》一文中得到的启示,给你自己的妈妈写一则短柬,把不敢、不忍、不好意思向母亲说的话写下来。

最后我提一个希望,希望大家能收藏这篇文章,不管今天在这课堂之上,你理解了多少或者说理解到什么程度,这都没有关系,只要你还记得这篇文章。十年、二十年后,请再次读一读它,相信一定会有更新、更深刻的领悟。想请大家同时记住的还有这样一句话:

岁月流逝,无可挽回,但母爱永存,生命不息。

合欢树教案 篇7

一、作家研究

1.生平 事迹

史铁生(1951-)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入读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到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1年,患上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思想 精神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很爱自己的母亲。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人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 3.作品 创作

在街道工厂工作时,史铁生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同时还兼有对知青生活的回忆。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小说创作上,大都表现了对于生活哲学化的思索。

史铁生的创作是十分丰富的。1979年发表了第1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了回忆知青生活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1984年,小说《奶奶的星星》再次为他带回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殊荣。他的小说《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也获得了《作家报》评选的1996年十佳小说奖。同时《老屋小记》还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这段时间写的243则人生笔记被结集为《病隙碎笔》出版发行。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2005年,完成长篇小说《我的丁一笔记》,再次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

4.价值 影响

2003年在中国首届华语文学传媒杰出成就奖颁奖仪式上,史铁生受到这样的肯定:“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惕和关怀。”史铁生写出他的生命印象,以其特殊的生命历程写出哲学意味浓重的著作,在文坛独树一帜。史铁生并非拥有广大商业市场的作家,但他的作品在文学界所发散出的特质却是值得一究。

1980年以来,在写“先锋小说” 的风潮下,史铁生继承了它开创性,但舍文本形式而著力于思想的革新与超越。因此,史铁生被认为是当代文坛最具哲学思想的作家之一,其小说渗透出饱满的哲理思考,在他的悲剧性的生命体验里,写作成为安身立命的生路。

二、课文解读

1.课文内容 主旨

本文是1篇表现爱的优美散文,主要按时间顺序向我们叙述了十岁那年“我”作文获奖母亲教育我不要骄傲的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我在外闲逛瞎呆不愿回家、想看又不敢去看合欢树的事情。全文以“合欢树”为中心意象却并不拘泥,以“母亲”为用力点却又时时荡漾开去,表现母亲对“我”深挚的爱和“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2.结构特点 艺术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几件生活中的小事,全文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前面部分主要写母亲生前的事,后面部分主要写母亲逝世后的事;前者以写“人”为主,后者以写“树”为主,两大部分有机融合,形散神聚。

3.表现手法 技巧

本文通过写几件生活中的小事,以小小的合欢树来表现深厚的母爱和对母亲的怀念,“小”题材表现了“大”内涵。

4.语言运用 特色

本文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

5.作者情感 评价

文章娓娓道来深切母爱,内心的深情如涓涓细流,闲话家常一一道来,怀念、悲痛之情潜藏于字里行间,思绪所至,笔触所到,都蕴含着深切隽永的母子真情——母亲对“我”深挚的爱和“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史铁生生平及其作品;掌握文中疑难字词及其形近字的读音和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②品味语句,体会母亲对“我”深挚的爱和“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③通过感悟亲情,训练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3.文化目标

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之情。

四、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品味语句,体会情感。 难点: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五、教学过程

(一) 走近作者

生平简述:史铁生(1951—),1969年插队陕北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回到北京,后因病情

加重回家疗养。1981年患上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1979年开始发表 作品,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作品题材: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 (二) 字词积累

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呛(qiàng 呛人) 炙(zhì炙手可热) 虔(qián虔诚) 沧(cāng 沧海) 炎(yán炎热 ) 虏(lǔ 俘虏) 侥(jiǎo 侥幸 ) 逛(guàng逛街) 享(xiǎng享受) 饶(ráo 富饶 ) 诳(kuáng 诳语) 亨(hēng亨通)

(三)整体感知

1.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些事情? 2.作者借这些事情表现怎样的主题?

在 作文获奖,母亲教育“我”不要骄傲 母 世 双腿残废,母亲为 “我”治病 亲 时 母亲在小院种下一棵合欢树 爱

母亲鼓励和支持“我”写作 我

去 在外遐思闲逛,不想回家 我 世 怀 后 念

不敢看又想看而最终没看成合欢树 母

亲 (四)研读品味

文中哪件事或者哪个细节触动你或令你感动,为什么? [示例]

①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将儿子的胯部熏成烫伤后,心理上,母亲“惊惶”了几个月,行动上“昼夜守着”,语言上一味地反问自己、责怪自己,精神上,“不好的话,非疯了不可”,这些都很形象地表现了“我”病情不好时母亲辛劳和内疚之情。 (五)表达交流

欣赏音乐,请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一段内心独白,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妈妈,我想对您说:“谢谢您!”谢谢您把我带到这个美好的世间,谢谢您陪伴我走过颠簸的人生之路,谢谢您教会我直面生活的喜怒哀乐!成长途中,您一直是我温暖的港湾、坚实的后盾!看,您双鬓的每一根白发、额头的每一道皱纹都是我成长的见证,这无私无悔的挚爱与奉献滋润着我鲜活的生命。我爱您,妈妈!

(六)探究写法

作者为什么写到合欢树?

明确:合欢树从弱小到花繁叶茂,就像我的成长。弱小的合欢树得到母亲的细心照料就像病中的我得到母亲的悉心照顾,沐浴着母爱。——象征着“我”

合欢树是母亲栽种的,寄托着母亲的希望。合欢树的树影对孩子的荫蔽就像母爱的荫蔽。——象征着“母亲” (六)作业

请借鉴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1篇叙事性散文。

(七)与你共勉

生活中并不是全是艰辛和困难,它同时存在舒适与欢乐;就象我们经历的季节,严冬过后是春天,风雪过后艳阳天。

六、板书设计

七、回顾与感受

《合欢树》规范阅读教学课例点评

《合欢树》是史铁生1篇追忆母爱的散文,写于1984年11月。这一年,史铁生继1983年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又一次获奖,心情自然是喜悦的。然而,想到为自己付出一生辛劳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心中不免又生出几分忧伤。合当与慈爱的母亲共享这收获的欢乐,可是偏偏已不能够,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柔肠百转中记录下对母亲至情的怀念。

赏析1篇散文,了解作者是基础,读懂文本是关键。

把握史铁生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深邃的人文思想是解读《合欢树》乃至史铁生其它作品的基础。了解史铁生,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史铁生的知青生活;二是史铁生的残疾人生;三是史铁生的精神世界,即他的宗教思想和对人生、命运

合欢树教案 篇8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

《合欢树》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教学目标:立足文本,阅读品味语言,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从阅读中感受文字的力量及字里行间浓浓的情意;超越文本,体会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阅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1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奖。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奖对史铁生的颁奖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2、标题解读:合欢树,落叶乔木,伞形树冠。叶互生,为偶数。花美,形似绒球,清香袭人;叶奇,日出而开,日落而合。有“马缨花”、“绒花”之称。常象征夫妻恩爱、婚姻美满。

3、正字音:呛敷熏灸虔诚瞎逛惊惶侍弄

二、课文分析

1、浏览全文,并思考: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

母亲合欢树主题——母爱

本文是1篇表现母爱的优美散文。它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前面部分写母亲生前的事,后面部分写母亲逝世后的事;前者以写“人”为主,后者以写“树”为主。两大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

2、诵读课文1–6段,思考问题:

作者写了人生中几个年龄段“我”和母亲的哪些事情?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形象?

年龄 “我” 母亲

十岁 作文获奖

调皮活跃 年轻美貌热爱生活

童心未泯争强好胜

二十岁 双腿残废

心灰意冷 不再年轻全副心思为我治病

隐忍退让励我写作抱着希望

三十岁 小说发表

思念感怀 积劳成疾

不在人世

总结:文中对母亲的描写,可以以作者身体残疾为界线,之前母亲的性格是怎样的?之后又怎样?要结合有关情节回答。

(1)20岁以前,作者的家庭生活是安定并充满情趣的。作者选取自己小时候与母亲的一次小冲突来与后面生活中出现的变故形成对照。在这次小冲突中,母亲也争强好胜、率真可爱、热爱生活。

(2)作者残疾以后,母亲的生活与性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每一回求医问药,她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在第二段中有一个细节,母亲为“我”治病造成我烫伤,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儿子的病煎熬着母亲的身心,但她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当母亲发现“我”治病无望,而在写小说的时候,母亲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母亲用这些行为建立起儿子生活的信心。母爱的博大深沉拯救了儿子的精神。第二、三段,体会母亲在痛苦中坚强执著的性格。

3、浏览课文7-12段,思考问题:母亲与合欢树有什么关联?

合欢树 母亲

路边的“含羞草”

第二年没有发芽

第三年长出叶子

第四年(长大)

有一年开花了 种在花盆

不舍得扔

常去侍弄

栽在窗前的地上(念叨)

已不在人世

总结:幼小可怜的合欢树仿佛当年身患疾病的作者,虽然母亲是爱花草的人,但她此时的全部心思都放在儿子身上。当这棵小树逐渐茂盛时,母亲非常高兴,经常侍弄小树。这棵小树已成为儿子的化身,母亲对小树倾注的爱源自于对儿子未来的希望。合欢树上寄托着母亲的希望。

母亲对合欢树也倾注了很多心血。她从路边将合欢树捡回家中,开始植入花盆,后来又移栽窗前。合欢树第二年没有发芽、几近夭亡,对此,母亲虽然“叹息了一回”,但“还不舍得扔掉”。正是在母亲的爱护和照料下,小合欢树终于“起死回生”并茁壮成长。可以说,没有母亲的呵护、没有母爱的濡养,就没有合欢树的生机勃勃的今天。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当合欢树年年开花、枝繁叶茂的时候,母亲已去世多年,同样没能看到亲手培育的希望。合欢树仿佛是“我”的患难兄弟,又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我”对合欢树那种既渴望相见,又刻意回避的复杂情感,正是“我”对母亲无比怀念之情的深刻表现。

母爱把“我”和合欢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母爱是“我们”共同的生命之源。母爱是博大的,深厚的,无私的,它不仅意味着关爱与呵护,更意味着信任与理解。

4、“我”是如何对待合欢树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体验)

可以去却不想去想去却不能去了

总结:母亲走后,尽管“我”事业有成,合欢树茁壮成长,但“我们”都体验到孤独。蜂拥而至的记者们“好心好意”采访使“我”“心烦”,让“我”宁肯“在街上瞎逛”,也不想回家;热情友好的街坊邻居虽然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但并不能理解写作在“我”生命中的意义。

合欢树教案 篇9

教学目标:1.准确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真实感悟。

          2.探寻个体命运困境突围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准确理解作者对生命真实感悟——人生就是一场错过。

教学过程: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大家经过预习你们知道些什么?

学生:是个双腿残废,终日只能坐在一家轮椅上的的残疾人。而且是只在20岁的年纪上。

老师: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才正要全面开始的时候,突然双腿残废。他要经历怎样一番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心路历程?

史铁生当年的心路历程,最典型的记录在两篇文章里面。1篇是篇幅更大的中篇散文《我与地坛》,1篇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合欢树》。

我们现在来看一句话,有句话叫做: 写作就写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当代作家说的。意思就是说,每1篇1流水准的文章,都有一句话, 这句话代表着这篇文章的灵魂。文章的主题都浓缩都有这么一句贯穿全篇的灵魂。

那么,你们觉得《合欢树》这篇文章有没有?如果有,是哪一句?

好,现在请我们所有人把眼光聚焦到这句话上来——倒数第二段那句“悲伤也成享受”!

显然,这句话里面有两个概念——悲伤与享受。为什么会悲伤?为什么享受?为什么悲伤竟会变成了享受?我们要知道,这可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其实我们弄清楚了这几个问题我们就读懂了《合欢树》。

  环节一:探寻悲伤——感悟生命的困境

问题:那我们先谈谈史铁生真正悲伤的是什么?,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PPT)

问题一:对待我的作文获奖,母亲和我各自的心理是怎样的?

明确:母亲急着表明自己的优秀,甚至比自己儿子还要优秀,这是一个年轻、有才的女性的虚荣心。我呢希望得到母亲的充分赞赏和肯定,所以母亲陈述她的荣耀过去时故作冷漠,让母亲失落和生气。这两者心与心之间是有隔膜的。我不明白母亲的心思,母亲也不明白我的心思。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    )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    )说。(PPT)

问题2:请选择一个有感情色彩的词填空,准确表达母亲与我对待我的残疾的各自态度。你会填什么,为什么?

明确:我:烦躁地、不耐烦地、厌倦地、痛恨地、敷衍地、责备地、绝望地、颓废地。

母亲:哀求地、满怀希望地、恳切地、慈爱地、急切地、乞求地。

母亲依然充满希望,相信奇迹;不愿放弃,母亲的执著与坚持。而我充满了绝望。

明确:那时候,我沉浸在身体残废的痛苦中,试图用写作来拯救自己,对母亲的关怀毫不顾惜。我只关注自己的痛苦,自己在寻求痛苦的解脱。

  同学们,当我三十岁的时候,我的小说发表了,我的自我拯救之路成功,母亲却去世了。

  问题:作者此时的感受受会是什么?

  我感受到没有母亲分享“我”的荣誉的遗憾。

这时,我的成功与母亲的生命的错过了。同学们:当作者感到这种遗憾的时候,灵魂又受到了怎样震撼?

同学们我们一起齐读第五自然段。获奖之后……1、2起。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1)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2)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3)“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PPT)

老师:结合助推资料一,仔细品味,你读出了什么?

助推资料一

1.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

——《史铁生散文·随笔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

  2. “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           

——史铁生散文《有关庙的回忆》

学生1:我读出了我对母亲的愧疚。

学生2:我读出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思念)。

学生3:我读出了我的自责。

学生4:渴望被真正理解,渐渐地理解母亲的失望和离开。

学生5:他的成功更使他怀念自己的母亲,而不是求得功名,母亲的去世使他悲哀,却又无法释怀。

学生6:对登门拜访的人未能理解我的无奈之情。

学生7:获奖感言并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他想念母亲,因为只有母亲才能真正理解自己。

老师明确:这是我对母亲的理解与安慰的错过,所以,错过是我和母亲命运共同交织而成的!

老师:后文当中还有讲到错过吗?

学生:我错过了去看合欢树,走进那个小院。

老师:嗯。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人生就是一场错过” 。当我沉浸在作文获奖的喜悦中的时候,母亲却急于表现自己当年更加优秀,不能与我分享我的成功的喜悦;当我沉浸在残疾的痛苦和绝望中的时候,母亲为我的担忧、苦涩和祝福,我却不见不闻,毫无感觉——因为痛苦让我失去了感受爱的能力;当我终于写作成功,冲破痛苦的樊笼,走向自己的救赎的时候,母亲却已不再人世;当我理解母亲理解了母亲给我爱的时候,我却永远无法走近那棵合欢树,对母亲说一句“我终于读懂了你,终于没在辜负你呀”。

环节二:直面悲伤——命运困境的突围

  史铁生如何化解悲伤?

(请阅读7-12自然段,并结合助推资料二,得出一个最闪光的观点。)(PPT)

助推资料二:

1.史铁生的写作始终以一种强悍的超越性姿态,直面各种潜在的精神困境。在直面那些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时,史铁生并不想做一个被动的愁容骑士,而是积极地将那些人生困境既视为一种永恒之惑,又视为“获得快乐的机会”。

2.“爱”,永远是一种召唤,是一个问题。爱是立于此岸的精神彼岸。人类的心魂不死,是因为人类有爱的需要。而爱的需要,是源自我们个体和社会的残缺。

让爱来激活“心魂”的漫游,再让“心魂”去拯救人生的困境。

        ——《“心魂”之思与想象之舞——史铁生后期小说论》

        南方文坛,2007年第5期.绿色批评62-64页。

3.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我与地坛》

史铁生具有一种向死而生的心态,与他而言死有的时候即是生。生死的瞬息就如同一个节日一般值得纪念。

4.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悲美风格。川端康成强调“悲哀这个词与美是相辅相成的”在悲伤中书写美,在美中蕴含悲,其悲愈加,其美愈甚,从而形成一种空灵虚幻、奇诡绚丽,既悲且美的审美格调。

学生:1.用爱去解救人生的悲伤,带着母亲的精神力量继续前行,用爱激活了心魂。——对母亲爱的深度领悟,也成了我对生命的深度救赎。

2.以强悍的心态去面对,淡然的面对一切。

3.将所有的心绪都投入到写作中,直面人生的困境,用写作来寄托情思,把情感融入文章,直面人生的苦难,给人以积极、振奋人心的力量。

——自己走出痛苦的解脱。

4.把悲伤化作动力,追求爱与理解,向死而生,看淡死亡,把死亡看做平常、神圣的事。

5.通过合欢树,表达自己会想合欢树一样成长,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的过程。

6.试着去接受,思想上积极乐观的去面对一切苦难。

7.敢于直面困境,让自己不成为一个被困境打败的人。

8.用心去记念死亡,认为它是一种精神上的美,向死而生的心态。

9.时间长了,作者的悲伤也慢慢淡了。宁静。静静地待一会。宁静是心灵的养护和自愈。宁静是心灵最好的疗养。

10.推着轮椅一个人去过往生活的地方去走一走,平静自己的内心。

理解母亲并怀念母亲。通过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回忆与母亲生活的往事,进入母子精神对话的美好境界。

——回到“悲伤”里,我可以回到过去,回到有母亲的日子里去,可以抚慰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11.让悲伤也变成一种通向爱的渠道。悲伤变成诗意的美。

环节三:悲伤也成享受

 现在我们从课文里跳出来,思考一下最后一个问题: 读完和分析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有何感悟?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换句话说也就是——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让我们进行情境作文。

创设情境,请同学就此写段话。要求扣住文章内容,并准确回答问题。

“如果你就是史铁生,今夜你终于来到小院,见到那棵合欢树,你坐在树下,花瓣纷飞,夜色融融,此刻你怎样向母亲倾诉,来告诉她,你是如何从悲伤中获得享受的。”(PPT)

学生示例:妈妈:自你离开后,我的心不再浮躁,但这么多年我却终难平静。曾经的你,青春年华,是我让你变得奔忙、沉重。你的希望我从未珍视,我只在我自己那个所谓的悲伤世界里徘徊。我以为我被整个世界抛弃,被生命所遗弃,现在我才知道,你的世界中我是那个唯一。是你对我的爱与理解,让我知道爱的付出是通向快乐的彼岸。

大家通过对史铁生的母亲的倾诉,明白了如何进行命运困境的突围。我想说:对于弥补心灵与生命的缺失,那种自我奋斗与自我拯救只能算是成长的初级阶段。人的真正的成长应该是“悲伤也成享受”的寻找心灵的出路与自由。

以上便是小编针对合欢树教学设计备课而整理出来的10篇教案内容,以供教师们有所参考。

合欢树教案 篇10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新人文读本)第一册第三单元——《合欢树》

2.本单元主题是——亲情,心灵深处的温暖与眷恋,本课是第二课,为精读文章。《新人文读本》作为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种必要补充,提倡张扬人文精神。

3.本课教学内容重在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心,从而受到情感上的熏陶,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如皋初级中学地处长寿之乡,教育之乡如皋,是江苏省示范初中,本班的学生都寄宿在校,刚刚远离父母的呵护,独立生活。

2.学生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12岁,年龄上偏小,对父母的感情认知尚处于不懂得感恩的年龄段,加上初中生叛逆心理很强,所以,很难通过自己阅读的方式来懂得感恩。

3.感恩是永恒的主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感恩的文章来读,但是读懂史铁生这样的平淡中见真情的文章,对于初一的学生,还是难了些,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

4.让初一的学生理解这样深刻的母爱,其实很难。沪教版就把该篇课文放在了高一学段,而我们的版本是初一学段,学生在情感上属于稚嫩天真的孩子,处于无忧无虑的时段,又怎么能轻易理解史铁生坎坷的人生,更加不能理解这样的一位母亲了。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课教学如果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学生也能读懂,但是对于初一的学生要想解读史铁生这个人,解读文中的母爱,一个饱受了世间折磨的人,一个面临生命的危险却依旧奋笔疾书的人的内心世界是很难读懂的,深刻理解还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本校每个教室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每一课都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非常了解并适应多媒体教学,所以不需要到计算机(网络)教室。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2.学习史铁生言淡情深的写作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

1.细致深入地品读文本。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味史铁生对母亲的眷念感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和母爱的深沉无私。

2.学会感恩。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2.体味史铁生对母亲的眷念感恩

(二).教学难点:

1.“合欢树”的命名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1.课前交流

2.了解作者,设疑导入

3.品味母亲的世界

4.感悟儿子的心灵

5.小结文本,解释课题

6聆听合欢的乐音

7.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交流

播放“合欢树”音乐动画,进入情境。

2.了解作者,设疑导入:

(1)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下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板书:史铁生]

课件:打字机模式,介绍史铁生。

读了这一段文字后,在你的想像中,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的史铁生应该是怎样的?

(2)[课件呈现史铁生的笑容照片。旁有梵高的《向日葵》。

底下对白:“是什么力量使他笑面人生?”]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3)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压迫着人们的心灵,改变着人生的轨迹。爱,特别是母爱,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份沉甸甸的记忆,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生活,影响着他对人生的感悟,乃至他人生的独特航程……散文作品《合欢树》就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切。[板书:合欢树]

3.品味母亲的世界

(1).整体感知,初识母亲

①浏览课文,思考: 的母亲?从哪个细节可以看出?

课件背景音乐:钢琴曲《神秘园之歌》

②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爱美(做衣,养花);聪慧;坚强、善良;执著;热爱生活……

(2).细读文本,品读母爱

①课件呈现课文片段:

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②最能表现母亲的词语?——苦。

③你是如何理解的?

A、辛苦。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B、心苦。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哪!”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不可。

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④课件呈现材料。

A、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秋天的怀念》

B、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我与地坛》

总结:这是一个活得最苦的母亲,却也是最坚强的母亲,最爱儿子的母亲。

(3).互文阅读,体会在母亲心中,合欢树与“我”的关系

①课件呈现: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秋天的怀念》

②阅读课文第九节: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找出母亲心理变化的词语。

喜欢——叹息——高兴——念叨

③你读懂了母亲的心了吗?

合欢树是母亲希望的寄托

合欢树的旺盛生长——“我”的生命成长

对生命的期待,对希望的憧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4.感悟儿子的心灵

(1).走近儿子

我在母亲与合欢树的双重呵护下成长,是幸福的。

母亲“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母亲的呼唤终于得到了应答。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课件:图片{关于史铁生的书}

课件: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2).多元阅读,体会在我心中,合欢树与“母亲”的关系

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走出生命的低谷时,母亲已经撒手人寰。她远离了“我”的生活视野,却始终在“我”的生命视野中。作者的感情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读第8小节,理解文章

②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不愿意”————“推说” (逃避)

“抖”——————“还是推说” (害怕睹物思人)

“安慰”—————“去看看” (理解)

“后悔”—————“悲伤也成享受” (眷恋)

③合欢树与母亲有怎样的关联?

合欢树是母亲的化身,是母亲生命的延续,是她另一种存在方式。

④你是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的?

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似乎就在身旁,是小屋,是林中的风,是小院中的合欢树。深挚的母爱却始终温暖鼓舞着“我”,感伤过后对生活充满更坚定的信念。

课件:“亦子亦母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5.小结文本,解释课题

(1).合欢树既承托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也寄寓了“我”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合家欢乐的亲情象征。

[PPT:上面合欢树的图片,下面田字格内写“合欢”,红色标示两个“人”字]

(2).再读文章后,老师真的想给本文改题,只改一个字,你觉得怎么改呢?

合欢树——合欢颂

所以这树呀,既是母爱的颂歌,更是生命的颂歌,是作者饱含着理解,饱含着爱,饱含着淡淡的忧伤的一首颂歌。

6.聆听合欢的乐音

背景音乐:神秘园之歌

课件:【学生读】文字: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我与地坛》

【教师读 】文字: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交流收获,升华主题。

背景画面:合欢树下,倾诉心灵的告白

背景音乐:《神秘园之歌》

(1)如果你是史铁生,又一次来到合欢树下,想对母亲说什么?

(2) 如果你是史铁生的母亲,树下,母亲想对儿子说些什么?

(3)听了这样的故事,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什么?

(4)读完全文,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5)母亲节,给母亲发一条短信,表达对母亲的爱,你会怎么说?

7.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她藏匿在生活的细节中;母爱,是我们一生的财富,也是我们成长的不竭动力。守望心灵,感悟母爱,收藏幸福,学会感恩。让我们共同放歌心灵深处的爱。

播放视频音乐《懂你》,师生齐唱,结束本课。

20 3916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