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荷塘月色教案板书设计十 荷塘月色板书设计(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荷塘月色教案板书设计十 荷塘月色板书设计(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荷塘月色教案板书设计10【第一篇】

《荷塘月色》是1篇美文,也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名篇。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揣摩语言,那么教学本文,应从感受景物的特点入手,来把握作者的感情,进而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品味语言时先让学生充分地尽情地朗读,感受和理解语言之美,然后要求每人选择一段或一两个句子评点,老师适当给以点拨和引导。引入《杨义评〈荷塘月色〉》和《余光中评〈荷塘月色〉》两篇观点相左的文章,让学生交流讨论。课后以我对《荷塘月色》语言风格的看法为题写1篇短评。

1.作者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借荷月言己志。在作者的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该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之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瑕!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独到的艺术魅力)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比喻形象生动,形神兼备,不仅写出了荷花的形态美,而且化静为动赋予了荷叶勃勃生机,展现了荷叶少女般的纤柔娇美、绰约丰姿。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一句暗喻高妙,逼真地写出了月色的迷蒙暗淡,显示作者渐露忧烦伤感之情。描摹物态,信手拈来自然成文,毫无斧凿之痕,非大家不能为也。

(用词设喻之妙,需要品味,更需要联想)

l.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l.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象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l.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2)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l.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l.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l.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l.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题目,有助于能力的迁移)

朱自清中国知识分子自画像

月夜下,荷塘边,一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人,在不停地徘徊,他偶尔驻足望一眼点点荷花,随即又陷入了沉思。此时月色迷离,夜阑人寂,蝉声和蛙声不时传来,撩拨得人心烦意乱。

每每读《荷塘月色》,就想见了这种情景,不禁暗自揣摩朱自清先生的模样,那一定是一位清秀文弱心细多感的人。及至看到先生的肖像,果如其然,古人曰文如其人,信也夫!

先生的形象无疑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欲了解中国的知识分子,先生无疑是最好的样本。

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多难。

先生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但穷困潦倒一生,虽与身处乱世有关,却足以说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多蹇。历代统治者都是五大郎开店,对知识分子既嫉妒又惧怕,再者是轻视,斥之为书呆子,迂腐可笑不谙世事。他们官场上不会阿谀奉承左右逢源,故得不到上司赏识;商场上不会投机倒把坑蒙拐骗,故发不了横财。清苦寂寞,注定是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精神翱翔在科学和理性的高空,而身子却深陷于龌龊的大地上,灵肉分离苦不堪言。做中国的知识分子,何其不幸哉!

中国的知识分子最清高。

先生作此文时是清华的教授,但日子据说过得很拮据,然而先生人穷志不短,而且历久弥坚,情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面粉,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宁折不弯的骨气和正气。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士可杀而不可辱,头可断而魂不死。这种特立独行高傲无羁的人格,最大地显示了生命的高贵和尊严。伯夷不食周粟,有人视之为傻瓜,但千百年来人们还是把他做为义的化身歌而颂之。朱自清做的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人以此非议之,但事实已经证明,现在的中国最缺乏的正是这样的人。

中国的知识分子最爱国。

先生教务繁重,兼有家事拖累,经常是身心俱瘁自顾不暇,但他仍密切关注时局发展并为此寝食不安,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可贵的爱国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尤甚。这种爱国情感,仿佛与生俱来至死不悔。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关头,挺身而出奔走呼号的是他们;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时候,不甘现状居安思危的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古一脉相传。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天下为己任,真正是中国各阶层中最杰出最优秀的一群人。

中国知识分子,可怜!可敬!可爱!

(1)《荷塘月色》整篇文章设喻达14次之多,除少数堪称佳构外,大多均不足称道,如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平淡无奇,了无新意,比作刚出浴美人,又有些庸俗不堪,使人想入非非;把荷香比作歌声,把月影比作名曲,更是牵强附会匪夷所思,世人多以通感视之,认为神奇之至,未免有些夸张。

(2)《采莲赋》和《西洲曲》引入文中,究竟有何指向,令人无从把握。作者饱受国事家事之忧,意欲寻一别样天地,以求解脱,解脱不成,便借诗抒怀,这可以理解,可诗中明明表现的是少男少女引逗嬉戏缠绵悱恻的恋情(《采莲赋》)、女子对心上人的表白和思念(《西洲曲》),莫非朱先生于情感生活上有难言之隐?联系1927年的社会大背景,又不能这样理解。前后矛盾,白璧有瑕,实在遗憾。

荷塘月色教案板书设计10【第二篇】

初步体验将沙和水有利结合,使玩沙活动更富情趣,培养幼儿分工合作,以大带小的团体协作精神,感受接近大自然所带来的乐趣。

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2、各种塑料玩具(小鸭、小鱼、乌龟、螃蟹、青蛙等);

3、活动前收集(小草、落叶、枝条若干);大场地沙池一块。

(一)活动前的“热身运动”

1、教师将幼儿带到沙池边,观看沙池。引导幼儿谈话:“哇!今天我们的沙池里来了好多的小客人,他们是谁呀?”幼儿答:“小鸭、小鱼、乌龟、螃蟹、青蛙。”师:“我们下去和他们一起玩好吗?”(调起幼儿的积极性后)教师请幼儿做好进入沙池的准备。(脱鞋袜、卷袖口与裤口)

2、进入沙池,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学沙池里的小动物:我学小鸭摇摇摆、我学小鱼游呀游、我学青蛙跳跳跳、我学螃蟹横着走、我学乌龟爬呀爬,爬呀爬,爬呀爬,爬到妈妈身边来(请小朋友爬到老师身边集中)。

(二)教师讲解活动玩法和要求

玩法:先请幼儿在沙池里挖一个大坑作池塘,接着将挖好后将一次性台布铺在池塘底部(防止水很快渗入沙里);再把“池塘”灌满水,然后将各种玩具放进“池塘”,最后在完成的作品加上一些装饰。

(三)引题让幼儿产生兴趣

1、师:“今天小动物们和你们玩得可开心啦!可是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知道他们是住在哪里的吗?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想一想?”(幼儿开始自由讨论)。

(四)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1、两位老师协商以大带小原则,分别将中班小班幼儿分成六组。

2、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的情况,指导他们进行分工合作活动,中小班幼儿一起合作挖沙坑;中班幼儿进行铺池塘、运水灌水;小班幼儿进行找、送小动物进池塘等。

3、活动时,提醒幼儿不要将沙弄到眼睛或鼻子等五官部位,要注意他人的安全和卫生,懂得照顾小班幼儿。

4、教师点评活动情况,让幼儿相互欣赏各种各样的“池塘”作品。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荷塘月色教案板书设计10【第三篇】

1、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欣赏本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意境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验场景融合技术的应用;

4、欣赏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1、把握写作脉络,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2、欣赏文字中的图画之美;

3、学习这篇文章简洁清新的语言风格。

录音机、阅读磁带、多媒体

基于课堂的阅读欣赏课

1课时

介绍

月,引来无限遐想。古往今来,月亮成了情感的载体。月下漫步,感慨无限,人生的万千思绪涌入,也会慢慢散去。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散文佳作。在一个宁静的月夜,笔者独自来到清华校园的荷花池。望着明月,嗅着荷香,沉浸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

主题:荷塘月色

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作为一个有个性的人,他于1948年8月死于贫困,宁愿饿死也不愿吃美国救济食品。“它显示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毛泽东的评论)

2、创作背景

写于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中国。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他抑郁失落,找不到出路,一头扎进了古典文学的“象牙塔”。面对现实的黑暗,我们无法安心于这种“超脱”。

整体感知

听,感受大意,整理线索。

1、路线:家乡胡同,汤和胡同

2、感慨:不求清静,就得清静。

分析:

开头并不安静,文字里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欢喜。最终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最终回归现实:并不宁静。

文本欣赏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直观,引起学生联想)

读第一段,思考:

你怎么理解“这几天我感觉很烦躁”?(引导学生分析全文的背景和情感线索。)

清除:

透露全文主旨,“一纸声明,是警策。”

1、对现实的不满;

2、对个人和国家未来的担忧;

3、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读,体会这一段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月下荷塘的宁静、美丽、朦胧之美。从荷叶到荷花,再到莲香到莲波,最后到流水,都写出了优美的画面,尤其是比喻的运用,引得学生重点分析。

例:“微风拂过,送来缕缕清香,像远处高楼上幽幽的歌声。”嗅觉转化为听觉,莲香与歌唱联系在一起,两者的相似之处是微妙的。

第三和第四段:荷塘月色

其他同学念了一辈子,才体会到荷塘月色的特点。(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清:动词“泻”写出了月色明亮的乳白色感觉,“浮”的应用写出了月下荷花空灵柔和的样子,“笼”写出了月色朦胧柔和。

“酣睡”是指明亮的光线,“午睡”是指被层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恰到好处。

这一段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不同场景上的月光,使得眼前的场景变得艰难。

四、第五段:荷花池周围

一起读一读,想一想:荷塘周围写了哪些场景?

清:柳、烟、光、暗、低。水里的蛙声,树上的蝉鸣,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失落和淡淡的忧伤。

5、大声朗读《采莲赋》和《西周曲》

思考:在回家的路上,作者对江南采莲的思考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和总结)

清除:

荷塘之美唤起了演员内心的思乡之情,青年男女的美好情感唤起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延长

这是一部散文佳作,描写了当时一个知识分子的苦闷。学完这篇文章,你是怎么认识“我”的?(组织学生讨论,自由评论)

你可以提出一个观点,但你不必要求相同。

技术鉴赏

这篇文章语言古朴典雅,清新自然,富有诗意。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情景之中,即在情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月下荷塘的迷人画卷。(学生互动,总结文中精彩句子的特点,并尝试总结发言)

清除:

1、隐喻的使用;

2、通感的运用;

3、叠词的使用。

课堂总结

在我们的眼前,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荷叶和荷花。明月倾银辉,清风送荷香。这个清新、神秘、宁静的荷塘,是作者灵魂的避难所。暂时的宁静使作者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从而引发他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同学们能经常走近自然,用自己多愁善感的心去体验,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万物之美。

课后作业

1、写1篇检讨,放在周笔记本上;

荷塘月色教案板书设计10【第四篇】

执教:李烨

通过朗诵和分析《荷塘月色》第四段的遣词用句来体会:

1、细腻、传神的语言风格。

2、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

难点: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领会。

对于如此美的散文,我计划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用图文并茂的画面和配乐朗诵营造情境氛围。

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一读,读课文。二看,看录像。三议,互相讨论。四读,读课文。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朱自清是诗人,诗写得很好,当然我们大家更熟悉的是他的散文名作《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先生散文语言清幽柔美,感情真挚朴素,长久以来为广大读者所赞赏和喜爱。名家对此也多有评说。

2、名家评说

那么的文字,在新文学创作上,实在是一种稀有的收获。

——王哲甫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金志华

几乎众口一词,对朱自清散文的文字之美倍加推崇。

3、词语品评。

我们随着作者的眼睛,来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边,在荷塘上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田田”的叶子。这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姿态优美。

:高低有序,错综相间。以“田田”状荷叶的稠密,因为稠密,我们便可想象流水应该是看不见了。除此以外,荷叶还是有层次的,高低不同,错综相间。因为荷叶的稠密和错综相间,所以首先引起注意的是荷叶,而荷叶看过了,在层层的叶子中间,才见到了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

小结:以上写了荷叶出水很高,亭亭玉立的优美姿态。用到了哪些修饰词?板书

:花之少。

:与稠密,层层的荷叶相比,花就是点缀其间,映衬在荷叶绿色的背景上。“零星”和“点缀”可见花的数量之少,而且与荷叶的绿色形成色彩鲜明的对照。

:年轻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小结:以上写了荷花在月色下的光辉。用到了哪些词?板书

到这里,荷叶,荷花都是静态的,荷塘难道是这样一直平静的吗?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阵微风,送来了缕缕清香。且看作者怎样写这清香吧。

:细微,时断时续。缕缕不绝。

:远,不真切,依稀可辨。

小结:以上写了荷香。清香给人什么感觉呢?板书

微风送来了清香,也使得叶子与花有了一丝颤动。请大家注意“也”,与上面的微风相呼应。叶与花的颤动形成了一道波痕。

:幅度小。时间短。(不是一阵,不是一股,与微风相呼应)

:幅度小,频率快。(不是震动,也不是抖动)

:与上文田田,层层相呼应。

:从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而来。“凝碧”的波痕,何谓凝?依我想来,应该是叶子非常紧密,一动起来,重叠的部分颜色加深,好像荷叶的绿凝聚到了一处,而这点凝聚的绿很快传到了荷塘对面,所以就形成了凝碧的波痕。

小结:以上写了荷波。板书

以上是对词语的品评。朱自清的散文历来为大家赞赏的是用词的传神,刚刚已经体味过他用词的妥帖生动,此外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新鲜和贴切也常令人拍手叫绝。他的比喻,比拟,通感等手法用的非常好,观察和想象很新奇。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第四段中的几个修辞句,体会它们的动人的魅力来自哪里。

因为叶子出水高,所以想到舞女,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亭亭玉立的舞女,身姿自然美极了,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让人一读之后,就想起了舞女那曼妙的身姿,而荷叶出水很高的优美姿态也就跃然纸上。

“袅娜”和“羞涩”两词我们大家非常熟悉,是写年轻女子的体态、神态的,两者予人的印象都极美,非常赏心悦目。我们常见用花比人的,比如李白的那首有名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用花来比美人,但在这里却用人的神情姿态来比拟荷花,似乎荷花在作者眼中,也有了生命,有了一种灵动的美。它们在月夜的荷塘上尽情地舒展生命的美丽。它们在月色下泛着白光,像一粒粒的明珠发出光芒,映在稠密的荷叶上,又使人觉得是碧天里的星星,它们的纯净明澈,又像刚出浴的美人。作者这里连用三个比喻,但每个比喻侧重点不同,引发人的联想也是不同方向的,多角度地调动起了我们的想象力,这样我们对荷叶,荷花就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印象,而它们在我们的心中也就活了。

清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初看这个句子有些诧异,香味(嗅觉)怎会像歌声(听觉)呢?然而细加揣摩,就会明白:花少(零星,点缀),微风(不是大风),空气    中飘来的荷香想必不是很浓,是淡淡的,而且随着微风的方向回旋,似有若无,感觉上像远处传来的渺茫的歌声,“渺茫”在这里给我们指示一个想象的方向,时断时续,依稀可辨。(我们日常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似乎听到一丝声音,但凝神细听之下,又听不到什么,不留意了,它却又轻轻地鼓荡你的耳膜,这声音不辨方向,不知来自何处,却又依稀可辨,这就是渺茫。

通常的比喻都是用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来比抽象的事物,但这里却是用歌声比香味,两个都无色无形,难以捕捉。但它给人以新奇感,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这种感觉互通修辞学上叫做通感,或者联觉。“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细细体味这种“感觉的转移”,非常巧妙,常常出乎我们意料,也超出一般人的常识范围。

田田  (多,密)

荷叶   亭亭  (美)

层层  (层次)                    静态美

零星  点缀(少)

荷塘        荷花   袅娜  羞涩(姿态)

明珠  星星  美人(光,色)

荷香   缕缕  歌声(隐约细微)

荷波   闪电(快)                        动态美

流水   脉脉(深情)

简要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同学一起回顾那些精彩的用词,体会那几种修辞手法的妙用。

小作文  观察你周围的某一处景物,把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的样子描摹出来。尽可能把词语用的妥帖一些。

请大家把下面的表填写完整,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进行简要说明。

景物

修辞手法

荷叶

比喻  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

流水

3、情与景的交融营造出的诗情画意。

第二,朱自清是个诗人,他编选过诗,研究过诗,写过诗,作为诗人的素养和审美趣味自然影响了他的创作,在这篇散文中追求一种听觉上的音乐美和节奏感。作者在选词用句方面的精雕细琢,形成了一种轻柔缠绵婉致的声韵效果。

比如这段中用了许多叠音词、双声和叠韵词(这里主要分析修饰词)。本段中出现了

叠音

双声

叠韵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零星

袅娜

粒粒

缕缕

仿佛  渺茫

一丝

闪电

霎时

密密

宛然

脉脉

( 曲曲折折比起曲折,密密改为紧密,就没有这种听觉上的美感了。)大量双声、叠韵和叠音词的运用,(全文双声有43处,叠韵有46处,叠音有34处)使得音节匀称整齐,读起来非常悦耳,而且诸多形容性修饰词的运用,加长了句子,舒缓了节拍,给人一种流畅、不疾不徐的感觉。

从句式选用上看,全篇都是陈述句,陈述句的语调平和,轻松,舒缓,而且都是常式句,变化不大,(一般是主谓宾)与变式句强调某一部分不同,在情感的表达方面,好像一个人轻声细语,娓娓道来,没有太激烈的感情在内。以这段为例,极少简单的短句,多为附加修饰成分的长句,甚至是复句,(从几个方面反复描摹)复句中的几个单句语意前后相连,这就使文章语意绵长,但作者用了许多助词,故而句子读起来不觉拖沓,反而节奏舒缓了许多。长句和复句节奏非常舒缓,但作者在每一个停顿处,选用在听觉上非常悦耳的叠音、双声、叠韵词加强这种节奏感。

语言分析过了,接下来我想谈一谈意境。其实刚刚就提到了绘画般的意境,现在要做的分析是,情与景是怎样交融起来的呢?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俞平伯曾有一段话说:(《清河坊》)

(ppt)我们试想:若没有飘零的游子,则西风下的黄叶,原不妨由它们花花自己去响着。若没有憔悴的女儿,则枯干了的红莲花瓣,何必常夹在诗集中呢?人万一没有悲欢离合,月即使有阴晴圆缺,又何为呢?怀中不曾收得美人的倩影,则入画的河山,其黯淡又将如何呢?   一言以蔽之,人对于万有的趣味,都从人间趣味的本身投射出来的。这基本趣味假如消失了,则大地河山及它们所有的兰因絮果毕落于渺茫了。

(情)

首先得说朱自清的感情基调。这点影响到他笔下景物的色彩。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读其书,想其人。朱自清是个文弱书生,他极少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但他有着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共有的苦恼,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时局的关切,然而对现实是无能为力的,尤其是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革命者,对他的触动非常大,这种深深的忧伤和恐惧加快了他的退缩,他从革命初期的热情高涨中很快就退到了象牙塔中,专心研究国学。他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他没有像周作人,俞平伯那样,完全关到书斋里面,与现世隔绝。他是个清醒的思想者,他有着中正平和的生活态度,他论述刹那主义,追求生活的各个过程都有意义和价值,既不执著,也不绝灭的中性人生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多处提到这种生活观。既然不能舍弃生命,还得活着,那何不着眼于现在,对前此的过去,是无法改变了,对后此的将来,想也没有用。所以还是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使每个现在都有意义,这样也会过得轻松些。

这里只想分析前面提及的情与景是怎样交融渗透在一起了呢?

作者在开头提及心里“颇不宁静”,但在第三自然段已说明“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其实已为下文抒情定下了基调。暂得片刻自由的作者,心中充满放松感,立刻就沉浸在了荷塘月色中。正是因为心绪宁静,所以作者用心感受着这片脱离于人世的仙界。一是因为独处,一是因为自然,这两样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作者眼中心中独一无二的荷塘。作者怀着自由和轻松的心情,看到的荷塘,荷叶,荷花,荷波,流水无一不美,无一不深情款款,有着美人的身姿,在微风中散发着幽幽清香,在微风中颤动,此情此景,如何不让人陶醉啊!作者对荷塘的描写之细腻,对荷叶,荷花等的体察之深,尤其对荷香的感受和描摹,足可见出作者此时的心情之幽静,而且充满了文人笔下的诗情画意,读者自然也为这样的一种画境所化,如同身在其中了。

(ppt)

荷叶

田田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

荷花

袅娜

羞涩

如明珠

如星星

如美人

荷香

缕缕

仿佛渺茫的歌声

荷波

一丝

闪电般

凝碧的波痕

流水

脉脉

48 836133
");
单篇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该篇文章

限时特价:8.88 元/篇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包月付费复制
付费后30天站内所有文章不限量复制

限时特价:15.9 元/月原价:100元

微信支付
联系我们
付费后若不能复制,请刷新页面重试。 (复制和下载权限相互独立,并不通用) 还有问题,再加客服QQ。 在线时间:星期一至五 8:30~12:30 14: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