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精彩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精彩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哈尔威船长勇敢镇定、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精神。 2学习小说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哈尔威船长作为一个英雄的特有本质。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用外貌、语言、动作和点评议论来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准备: 1做自读笔记,了解故事大概内容及疏通字词,查阅一些相关的作家作品资料。 说明: 课文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遇难,全船的人一片恐慌,船长哈尔威镇静地指挥船员运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使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最终所有的人都脱险了,只有船长哈尔威沉入了大海。哈尔威船长坚定、果敢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精神令人钦佩。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说明一、导入课文,唤起认知,揭示课题。1上课之前,想问一下大家:你认为什么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英雄?2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所谓英雄都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美好的品质,下面我们来学习19课,看看里面的主人公是否也是英雄?3雨果简介。1举手自由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 2交流查找的资料首先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自然而过渡到本文的内容。二、课前预习检查,概述故事内容。1检查预习情况:(1)小说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2)读完文章后,你觉得谁是这次事件中的英雄?2请大家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现哈尔威船长形象的句子。板书:哈尔威船长:勇敢镇定,忠于职守,勇于献身。1自由回答 2默读课文,思考并圈划重点句子。 3学生交流使学生直奔重点,不为小细节浪费时间。三、反复品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1哈尔威船长这一英雄形象是通过什么来刻画的?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外貌。2 分别用不同的记号标出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语句,想一想、读一读,要求读出与形象相应的语气。3组织学生交流朗读。1自由回答。 2先自由体会、朗读,然后交流朗读及理由。(读哈尔威船长的话,要求声音响亮,语气坚决。)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重要语句,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哈尔威船长特有的英雄气度。四、讨论辨析加深理解。1“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2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3齐读题记,思考: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真正的强者还有哪些? 1小组讨论交流 2自由回答通过辩析,使学生加深对哈尔威船长的高尚品质的认识。五、补充作者资料,引发阅读兴趣。1关于雨果,你知道些什么?2雨果的名著有哪些?你看过吗?交流使学生了解世界名人,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六、布置作业 阅读雨果的名著。 让学生读名著,引他们走进名著的世界。 教后感: 感悟“英雄” 本文是新教材中的老课文,既然是新教材,就必须在教学中摒弃老教材的套路,而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把握来感悟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并通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他们的生活积累来阐述对“英雄”一词的理解,来丰富“英雄”的涵义。结合同学们都已看过的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让同学们谈谈到底何谓“英雄”?也请精通历史的同学说说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再看看现实生活,使学生一步步地感悟到时代造就英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英雄人物,但无论什么时代,能履行做人之道,坚守职责,始终是做人之本,英雄本色!一个人不能永远做英雄,但一个人能永远做一个人!
《“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第二篇】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湍( )急 你推我搡( ) 巍然屹( )立
luó( )旋桨 hān( )睡 须yú( )
2.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著名的作家,________文学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照下面句式造句。
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仿照“……好似……又仿佛……”的句式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使语言连贯。
①其实,这个难题并不难解决,这就是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读书的技巧。
②怎样在有限的生命里更快、更好、更多地掌握知识。
③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
④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难题。
排列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只写句子序号)
5.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②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6.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01年大连)
讨债
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十块钱。可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令全家焦虑万分。
全家人惟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十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妈呆愣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我带小三子去要!”
陈家满目窘迫、凄凉。一位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病恹恹地斜躺在那张摇摇欲坠的床上。男人缩了缩身子,怯生生地嗫嚅着:“那十块钱早该还了,可她妈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妈妈深深地埋下了头,犹豫片刻,还是很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法子,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女人眼里浮着招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妈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些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十块钱。妈妈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的叹了口气。
日子一天天滑过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
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十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不,欠钱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他妈病已经好了,家里境况已大改善。”
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子挣钱,把十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心安的。”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1)第10段中“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这“疑问”包括哪些内容?
(2)第7段的“捏”换成“揣”为什么不好?
(3)妈妈“金子般的心”,表现在行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字以内);表现在语言上最典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章原句子回答)。
(4)结尾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ān sǎng yì luó hān yú
2.法 浪漫主义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九三年》
3.略。
4.③②④①
5.①“伟大的灵魂”是在哈尔威船长严肃宣布了一条生死攸关的纪律——“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以后,人们形成的一种感觉。此刻的船长成了正义、道义的化身。②“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在这里主要指在救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理念。也指船长在死亡面前,他自觉地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放射出英雄的光彩,还指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
6.第(1)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特定内容的感知,联系前后文可以找到答案:陈家男人为什么要带着一包水果糖到我家(还10元钱)?那十元钱不是已经还了吗?第(2)题主要是对精妙词语的品味,答案:“揣”表示很随意,“捏”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不忍心在陈家最艰难的时候拿走那十元钱,体现出妈妈善良的本性。第(3)题主要是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体会和把握,答案:把十元钱给陈家送去了;“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心安的。”第(4)题主要考查对文段作用的理解,答案:点明主题(或者画龙点睛)。
《“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第三篇】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诺曼底”号邮船被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玛丽”号撞破,情况十分危急。在一片混乱中,船长哈尔威命令用救生艇救乘客,由于他机智、果断,结果乘客得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时,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全文共47个自然段,可按事情的开端、发展、结局四部分来理解。
这是1篇略读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游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船长危难时刻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里。
[学情分析]
学校地处山区,学生的基础和阅读能力参差不齐。班级共有学生38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同学占到近一半,而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约为15人,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具备了独立预习能力和查找资料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步骤和方法,了解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平时大部分同学喜欢读书并能做读书笔记,但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通过网络和图书查找资料的十分有限,多数情况都是教师查找和学生共同交流,学生对水的深入认识只有上学期通过科学课,了解了水的基本性质,知道了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本文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涉及到的有关水的科学知识学生能够理解。
〖要点提示〗
1.作者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了诺曼底号遇难的事,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分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详写的部分精读,领悟这种方法的作用。学习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把重点部分说详细,说具体的方法。
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衬托了船长的果断。如在可怕的震荡发生以后,写了人们的惊恐万状,海水的势不可挡,轮船的无能为力,在放下救生艇以后,写了求生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更应留心的是,文章多处写了夜和雾。这些描写为写海难伏笔,同时凸现了船长的高大形象,引导学生用心体会。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在课前准备让学生观看《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等,感受海上灾难的残酷性,了解人们面对灾难的不同表现。
2.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注重朗读指导。从全文看,开头部分介绍“诺曼底”号邮船的部分可用轻快平和与赞美的语气来读;中间撞船部分应读出紧张危急及混乱惊慌的语气、船长镇定威严的语气;最后一段应读出人们无限感激、崇敬和无比沉痛的心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自己不同的语气,不必强求一律。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抓住描写船上混乱惊慌的场面和哈尔威船长的应对指挥来体会船长的形象。抓住描写混乱场面的文字,理解情势的恶化及严重后果,从对环境的描写中,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到哈尔威船长的沉着机智、威严镇定、富有经验和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处理的超人能力。面对惊慌失措急于逃生的人们,通过他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既让大家明白情况虽严重,同时又有足够的逃生时间,不必惊慌。然后下命令,大副有权打死敢于抢在女人前面逃生的男人,体现了对弱者的关心,同时也是在暗示男乘客不要争抢。这样,对稳住整个局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下达并特别强调开枪打死那些胆敢冲在女人前面的男人”这一问题。
教师还可以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们看到惊心动魄的沉船情景时的心情,也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没而不想法逃出来?再回过头想想,当他一开始指挥大家逃生时,就没有把自己算在数内,到底是他忘了自己呢,还是根本就没打算离开这条船?由此体会这位船长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关心着船上每一个生命的崇高品质和伟大情怀,体会他的高度责任感、忘我精神和誓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
3.课后可让学生谈一谈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说说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地方最值得自己敬佩。也可以谈一下自己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一件事,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4.课文中有一些表现环境、人物神态的词语,可让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并理解它们的意思。例如“小心翼翼、惊恐万状、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不可开交、巍然屹立、惊慌失措、镇定自若、纹丝不动”等词语。
[教学目标]
(一)语文训练方面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二)方法习惯方面
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思想教育方面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文范读录音带、录音机、字幕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世界上有许多海港和航海线,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的年代,远洋轮船通过海港和航海线在世界各个地区、国家来往。显然,远洋轮船是那个年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海港和航海线是连接世界各国政治、贸易等方面往来的纽带。(看世界地图挂图)课文描述的是一艘轮船在国际航运要道——英吉利海峡(在英国与法国之间)遇难的故事。(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游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欲知详细情况,请看第9课。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印象交流。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问题:①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②“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等)
(三)深入探究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能悟出至少两点:①工作安排的有顺序,有目标;②船长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把小船都弄翻了。……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长想到用枪帮助维持秩序。“哪个男人胆敢冲在女人前面,我就开枪打死他。”这样一威胁,效果果然不错。“大家立刻不做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么样?
(①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必要。因为如果乱下去,可能死路一条,谁也救不出去。②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的一切人。结果证明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救助人员当中。③船长采取这种做法反映了他的机智,和《跳水》中的船长一样机智。)
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景,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人的眼里呢?
(3)船长是一个舍己为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总结拓展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把学文后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9“诺曼底”号遇难记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船长:临危不惧、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
教学反思:
由于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直接去感受沉船这一悲惨场景,首先从情感上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紧接着学生在其他教学环节中热情极高,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我又适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这样既让他们感知了文本,又训练了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第四篇】
一、生字学习1.字音湍(tuān)湍急 肇(zhào)肇祸 履(lǚ)履行 蓦(mò)蓦地猝(cù)猝然 屹(yì)屹立 宰(zǎi)主宰 窟窿(kū long)2.形近字 3.辨义违抗 反抗 抵抗“违抗”违背和反抗;“反抗”用行动反对,抵抗;“抵抗”用力量制止对方的进攻。屹立 矗立 耸立“屹立”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矗立”指高耸地立着;“耸立”指高高地直立。悲壮 悲哀“悲壮”指声音或诗文等悲哀而雄壮,情节悲哀而壮烈;“悲哀”指伤心。二、词语积累小心翼翼:本是严肃虔敬的意思,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湍急:水势很急。肇祸:闯祸。井然有序:形容整齐有序。巍然:形容山或建筑高大雄伟的样子。主宰:支配,统治,掌握;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惊慌失措:害怕、慌张,举动失常,不知怎样才好。镇定自若:遇到紧张的情况不慌不乱。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或应该做的事)。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三、相关文学常识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他出生于贝尚松城的一个军人家庭,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19世纪,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1826年出版了第一个诗集《歌颂集》,同时期开始写作小说和戏剧。1830年创作了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第二年又出版了第一部重要小说《巴黎圣母院》。十九年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雨果是一位高龄多产作家,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早在雨果诞生80周年之时,人们就为他举行了国庆般的盛大活动。法兰西史无前例地为在世的作家举行了如此盛况空前的庆典,因为雨果在人民心中已经成了思想领域里的文学太阳。1885年5月22日,83岁的雨果老人与世长辞了,法兰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四、背景知识介绍1870年3月17日,两艘英国轮船(“诺曼底”号和“玛丽”号)相撞,出事后,“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能逃生的情况下以身殉职。哈尔威船长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他忠于职守、敢于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作者,于是,雨果便写下了这篇文章来抒发对哈尔威船长的赞美和景仰之情。五、文章主旨和结构(思路)分析1.文章主旨本文是1篇小说,写“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2.结构和思路文章共有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1~5段),“诺曼底”号雾海夜航。首先交代了时间和航线:“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西恩岛这条航线。”注意“照例”二字,该航线已多次走过,甚为熟悉。继而描写海上环境:“夜色正浓,薄雾弥漫”,后面又写“雾愈来愈浓”,“周围一片漆黑”。夜黑雾浓,固然为海难埋下伏笔,但海难之责不在“诺曼底”号。因为该部分还写到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谨慎驾驶,“轮船缓缓行驶”,而“诺曼底”号轮船本身还很“年轻”,并无故障。这些描写和交代并非可有可无的笔墨,因为它预先抹去了可能涂抹在“诺曼底”号轮船和哈尔威船长身上的污点。第二部分(第6~10段),“诺曼底”号海难发生。由于“玛丽”号的责任,“诺曼底”号无辜受撞。第三部分(第11~46段),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首先描写了海难的发生,“震荡可怕极了”的情景,并指出“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这就把哈尔威船长推上了无比重要而又无比艰难的地位。哈尔威船长首先确定并宣布救人至上的意念:“必须把60人救出去!”然后树立绝对权威,严肃纪律,进一步申明救人决心;其三是有条不紊地组织抢救,而自己则与“诺曼底”同归大海。第四部分(第47~50段),赞美英雄的船长。浮雕式的特写镜头:“屹立在舰桥上……犹如铁铸,纹丝不动”,突出了船长敬业、尽责的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及至死不渝的对轮船和大海的执著的爱。六、重点语句1.实际上一共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危急关头,救人至上,心中只有他人,确实把自己忘了;二是已抱定了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把其他60个人救出就行。这两种理解,都无损于船长的英雄形象,这是他先人后己、舍己救人、忠于职守、敢于牺牲的高贵品质的体现。2.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显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上的权威,体现了首先保护弱小的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表明了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一方必须首先承担起某种责任的理念。此时此刻的船长已成了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于上空。3.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周密考虑,镇定指挥,处变不惊,快节奏运作,高效率救人,一切都似乎井然有序,灾难也因之而却步,死神也悄然遁逃,“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这是一种非常真实自然的感受。4.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高度概括了哈尔威船长的宝贵品质: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彻底忘我,与事业共存亡……七、写作特色1.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惊心动魄。如“诺曼底”号被撞后,“震荡可怕极了”的场面,刚解开救生艇绳索后人们一窝蜂拥上去的场面,都显得紧张、恐怖;而船长随船沉没,人们透过阴惨惨薄雾凝视的场面,则显得肃穆、悲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2.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有浮雕感。对于海难之际的乘客、船员、船长,作者抓住形体动作作粗线条的勾勒和涂抹,人物的语言也极为简洁、干净,铿锵做声,“黑暗中人们听到”的“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结尾处,随船沉没的船长形象显然是一尊“黑色的雕像”。3.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八、课后习题解答(一)1.详见“重点句子部分”。2.船长在船沉之前应该有办法救出自己的。(二)讲故事时要注意对象——小学生,讲解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三)回答时要注意船本身的浮力不能承受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这一点: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可以设想其中一人舍身救子的情景;从小孩的角度出发,可以设想一个舍身救父母的感人情景来。设想的情景一定要自然合理。
《“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第五篇】
《“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 洛城一中赵磊
指导及点评寿光教研室 刘湘玉
师:同学们好,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完成一个智力测验,大家请看屏幕。(教师出示课件)
一条木船破了,舱里进满了水,单凭破船本身的浮力已承受不了船上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他们又都不会游泳,怎么办?远处有一条船正在驶来,但坐等获救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就是船上那个未成年的孩子的话,请你想一个办法,帮助全家脱离险境。
生:我想我和爸爸先下到水里,让妈妈一个人在破船上,这样船就不会沉了。
师:你真是孝顺的好孩子。为什么船就不沉了呢?
生:因为船上的重量减轻了。
生:我想用木桨把船打碎,一人一块木板趴在上面,借水的浮力飘浮在上面。
师:你可真有办法。
生:我想我可以脱下自己鲜艳的衣服来回晃动,让远处的船发现我们。
……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可是如果船大人多,又在夜深雾浓之际,你将如何处理呢?请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哈尔威船长救人的过程。
(一生简述后,一生讲评)师:故事我们听完了,不知道同学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感受呢?(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随便谈,有一点谈一点,有两点谈两点。一时还没有什么感受的同学,也可以提问题,大家一起探讨。(学生讨论、准备)
学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还不明白,课文前面说船上有25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后面又说船上有61人,不知那四人指的是谁?
老师:这位同学开始提问题了,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
学生:可能再加上船长,机械师,大副-----
另一学生:克莱芒。
老师:我想也是这样的。有没有不同意见,谁还有其它的问题需要提出?
生:课文结尾说:“面对死亡,他又成功的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里“权利”指的又是什么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大家想过吗?
生:(沉默)
师:这种的权利是不是作威作福、高高在上呢?(生:不是)
师:是不是个人享乐呢?(生:不是)
师:这种权利是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是真正的英雄的权利!
学生:我刚看到课文的题目时,认为它是1篇记事的文章,读完后发现它是写人的,这算不算文不对题?
老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谁能给他解释一下?这需要老师提示一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小说就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当然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刚才那位同学看法的理由。
生:事由人为,写事当然离不开写人了。
师:说得太好了!这里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本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本文运用了很多的描写?
师:具体有哪几种?
生:有语言描写、场境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师:能不能找几例呢?(生找例子,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描写方式?(生沉默)在本文当中还有一种成功的运用另外一种描写方式,叫____细节描写。
生问:老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师:这样吧,老师来画棵树。(师一笔画出树的主干)这美术中叫做勾勒,(师仔细的画叶片、芽苞),这叫工笔细描,这个工笔细描,就颇似我们写作中的细节描写。在同学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运用过这种描写手法的?
(生找了几处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大家有没有听过一首叫《杜十娘》的歌呢?(有的学生听过)有没有同学知道杜十娘的故事?
生:她本是个风尘女子,后来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好像叫____李贾的,随着他就走了,不过在回家的路上,李贾把好卖给了一个富家公子。
师:就在李贾把杜十娘卖掉以后,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杜十娘打量他的面部表情,“欣欣然若有喜色”,了了数笔,便把李贾的丑陋嘴脸给勾画出来了。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儒林外史》的?(学生有的说读过)
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叫严监生的,他临死时伸出两个指头(师表演)就是咽不下气。亲友们猜:可能是有两箱财宝没有找出来?还是有两个姨太太没来呢?(生笑)大家猜猜,还是她的妻子最了解他,就挑出了煤油灯两根灯草中的一根,于是他就死去了。请大家再找一找我们课文中有没有类似的细节描写?
(学生找细节描写,举手回答)
师:再请一位同学在刚才那位同学复述的基础上,加上这些细节,再复述一下这个故事。(一生复述,学生评点,认为绘声绘色,生动感人)
师:生动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第二位同学的复述就成功的运用了这种手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此种手法的运用。
生1:老师,我想谈谈哈尔威船长这个人。师:好啊。
生1:我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沉着的人。在突发的灾难面前,他表现得十分英勇、沉着,他利用船长的权利,维持着秩序,使救授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是殴斗。(师点评后,生将其写到黑板上)
生2:我认为用“镇定自若”比用“沉着”更恰当一些。“面对着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也听从他的调遣。”
师:你能解释一下“惊慌失措”和“镇定自若”这两个词吗?
生:惊慌失措:由于紧张害怕而举止失常,不知如何是好。惊慌:举止失常。
镇定自若: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似的。
(生把镇定自若写到黑板上)
师:如果换了你,你也会像哈尔威船长一样,做到镇定自若吗?
生:会。
师:勇气可嘉。可时,真的处在那样一种情形之下,怕是就没有大家所说的那样轻松了。在这里,有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几个场景。请大家切身体验一下。(师展示课件,读课文“震荡可怕极了”“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
师:看完刚才的影片大家感受如何?
生:很害怕。好恐惧等。
师:面对此情此景,你会首先想到什么呢?要实话实说。
生:活命、逃命、哭、什么也没想等。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引用:在1999年烟台海难中的幸存者杜运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是这样说的:当时心里只想两件事:(让学生猜一猜)一个是我再也见不到家人了,另一个是呛死的滋味实在是太难受了。而此时的哈尔威船长在想些什么呢?他做了些什么呢?
生:想到是大家,组织抢救工作等等。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第十六段以后的“简短有力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出语气、语调来。通过过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镇定自若。找出几个角色,老师叙述,不时穿插,如学生声小了,师: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你能压得住吗?大声点,不要太吝啬,再大点,要有力,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谁来读一些这句:船长喊了一声: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要突出喊。“还有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 “够了”指导学生用升调、降调、重读等,读出危急时刻的急来,还要读出镇定自若的定来,读出船长的镇定自若。)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面对这猝然而至的灾难,甚至可以说是死亡,一边是惊慌失措,一边是镇定自若,为什么独有哈尔威船长能够做到镇定自若呢?
生:因为他是船长。
师:是船长就一定能镇定自若吗?
生:(思考后)他不仅是个船长,而且是个忠于职守的好船长。生读: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请生把忠于职守写到黑板上)
师:哪一位同学能解释一下“忠于职守”呢?
生:忠于职守:忠诚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也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譬如说:教师的岗位职责就是教书育人。那么,哈尔威船长的职责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作为一名船长,他最大的职责就是开好船,保证乘客的生命安全。
师:你觉得他尽到自己的职责了吗?
生1:我认为,他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因为作为一名船长,他撞船了,这是责任事故。
生2: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撞船的责任不在哈尔威船长。
师:何以见得?
生2:文章以开始就说: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的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轮船缓缓行驶着。可以说哈尔威船长驾驶得很认真。没有吊以轻心。(师:更不是酒后驾驶)
师: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3: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因为撞船的责任在“玛丽”号,因为“玛丽”号“行驶速度非常快”,“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负载又特别大”。
生4:是“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的。
师:同学们为哈尔威船长作了很多的辩护,如果他在天有灵的话,一定会感激大家的。
生1:我还是认为,作为一个船长,他毕竟与人撞船了,差点让这么的人葬身鱼腹,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生2:应当说,作为船长,他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的。因为,在关键的时刻,他没有逃避,他积极的组织救援工作,并且使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使60人在短短的20分钟之内全部救出,并且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师:这叫_____(生:以身殉职)那他是一个_____的人。
生:舍己救人。(板书到黑板上)
师:老师觉得课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太好了: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请同学看屏幕(师放课件镜头1:送钱,镜头2:有人见死不救,镜头:3救小孩)。
同学们通过电视新闻或是报纸、杂志,还没有看到过类似的情形呢?
(学生说了在克拉玛依事件中见死不救的事情)
师:还记得,刚毕业的那年,与同学们一起看《泰坦尼克号》,当影片结束时,我已经热泪盈眶了,我至今也忘不了,女主人公深埋在皱纹里的那双含泪的眼睛,和她那段饱含哀怨的诉说:铁达尼号沉没时,有1500人落海,附近有20艘救生艇,只有1艘回头,6人获救,1500人才活了6个,后来,救生艇上的700个人只有等待,等死,等着活命,等着宽恕,可是永远也等不到。那段话仿佛能触摸到灵魂的深处,发人深省,他常我想起,良知、道义,还有生命的本质……
在其实,面对死亡,求生是每个人的本能。可是,上帝在赋于我们生命的同时,也赋于了我们责任和义务,因为,活着固然重要,可是履行做人之道同样重要,能做到舍己救人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学生1:老师,如果哈尔威船长既能救人,又不舍己,岂不更好?他就没有办法救他自己吗?
老师:谁能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学生2:我认为不是没有办法救自己,而是船长已抱定了以身殉职的决心。
学生3:我同意的看法,船长在随船沉没时,一人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说明他没有自救的打算。
学生4:船长没有自救的打算,在前面已经显露出来了——船上有61人他却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作者说他把自己给忘了,其实他并不是忘。
老师:好,老师完全同意这几个同学的意见。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学生5:老师,我认为船长死得有点不值得。
师:噢,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你有什么意见?
学生6:我认为值得。
学生6:我认为不值得。因为他不死船要沉,死船还是沉,这么好的船长活下来还可以以做很多好事情。
学生7:我认为值得。船长死了,但他留给了我们一种忠于职守,以身殉职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对人们影响也许更大。
(生将伟大板书到黑板上)
师:他的可爱、伟大之处在哪里呢?
生:当人们在呼号和嘈杂声中,听到了船长简短有力的对话后,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师:这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呢?
(明确:哈尔威船长的精神感召力)
生: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一个巍然屹立就写出了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生:还有文章的倒数第三段,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雕像也塑造出了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的形象。
师:时穷节见,危难出英雄。危急时刻,是放弃责任,违背天良,只求独自活命呢?还是舍己救人、舍生取义呢?哈尔威船长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后三自然段,深情缅情我们敬爱的船长吧!(朗读课文,师指导快速背速,运用重点词语背诵法,找出了“六个一”,学生在两分种之内全部背诵)
师:我们敬爱的哈尔威船长用自己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师板书)。老师真心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哈尔威船长那样用自己的正直与善良,用自己的无私与真诚,在人生的历程中,也筑起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真正成为太阳底下大写的人!(边讲,边板书)
下课!
附板书设计 :
伟大
舍己救人
忠于职守
镇定自若
一个沉着的人
点评:
这是赵磊老师在安丘“潍坊市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暨中考研讨会”上出示的一节示范课。本堂课无论是三个维度的达成,还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都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充分体现。《“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哈尔威船长的光辉形象,本身就体现着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精神的力量。在课堂上,赵老师正是通过这些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操,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______价值观和人生观。
特别是学生在讨论“哈尔威船长死得到底值不值”这一问题时,老师并没有立即亮出自己的观点,更没有大讲特讲“生命的意义”,而是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讨论中来,学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实际也就是两种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入时代活水,从“克拉玛依事件”到“泰坦尼克号”,特别是赵老师富有激情的一段独白高潮语,掷地有声,字字镌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中,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情感的熏陶,可以说,实现了教书与育人文道统一。
二、抓住诵读来迁移知识强化能力。这节课有三个高潮,一是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这个环节,他没有生硬塞给学生概念,而是用简笔画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明白了什么粗线勾勒,什么是工笔细描,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来忆读,即回忆一些以前学习过的课文,或者是一些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的句子。通过“忆读”就巧妙利用课文中隐含的迁移因素,将学生正在学习的内容与以往学习过的内容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益,增加教学情趣。运用“忆读”的教学手法,能有力地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形成热情勃发、深入持久、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
第二个高潮就是让学生分角色演读那段对白,也为课堂增加了光彩。很多课文就需要这样的演读。演读,就是表演式的诵读,就是表情诵读活动。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分一下角色,也可以精细地剪辑课文,一旦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处理为1篇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的朗诵材料,学生演读的那种教学情景真是让人心醉,让人心动,让人感到那是教师的辛苦讲析永远也达不到的生动境界。
这种读在教学中能收到奇效,学生陶醉还来不及,怎么会打盹?这就是在学生活动,“新课标”所强调的“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学要求就真正地被落实了。
第三个高潮是学生的质疑讨论环节,这就叫“悟读”,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读读悟悟,不是通过老师的讲析,而是通过学生自已的品读感悟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哈尔威船长到底是不是一个好船长。有的学生提出:“他必竞是撞船了,怎么说也说不过去”,而另一此学生就从课文中找论据来为哈尔船长辩护,学生思想越辩越明,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
悟读的教学价值在于高效与深刻,课堂上既洋溢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又涌动着学生揣摩品味的思维潜流,课堂教学的活跃外象与学生思维的深层触动同时生辉。这就把握住了语言训练这一关键中的关键,无论是老师的范读、师生的各种诵读及快速背诵,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特别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来读“够了”这一句时,会场中数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完全可以说这是用“读”把课堂推向了精采的高潮。
上一篇:题西林壁教案最新4篇
下一篇:小学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