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册语文第二课《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精彩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高三上册语文第二课《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精彩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篇】

学习目标

1.认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幽默讽刺手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1篇小说,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媚上欺下、卑鄙无耻的走狗形象——奥楚蔑洛夫,这篇小说是《变色龙》,作者是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之一。

鲁迅说:“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无以伦比的艺术家。

今天我们就再学他的1篇小说。

二、教学新课

1.学习目标

学习这篇小说我们学习什么呢?

★展示目标,见上。

2.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⑴创作背景

人物都是社会中的人,我们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又是什么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呢?

★小说发表于1898年。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固守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也出现在知识界。

⑵人物形象

,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是这样的人呢?

因为他不但外表打扮、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外在的套子,而且思想认识也限定在一定的范围里面,成为他精神的枷锁;他不但自愿入套,而且也给别人以套子,试图套住别人。

那么他都有哪些套子呢?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和思想?我们一起看一下。★

⑶典型意义

★①就这样一个小人物,为什么能辖制全城呢?

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随时告密。不合其思想的做法,都要被限制、镇压。

(184页)同时,革命还未到来,多数人还感到前途迷茫,对旧制度也就得过且过,处处迁就,也是别里科夫时时处处能够得逞的土壤。

★②婚姻应是人生中的起点,但却要了别里科夫的命。“婚姻事件”中,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死去?结合华连卡姐弟的形象思考这一问题。

华连卡姐弟敢说、敢想、敢做,喜爱新生活,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预示着新的生活力量。他们是正在成长的时代新人,是与旧势力格格不入的。

“漫画事件”对别里科夫迂腐落后的思想进行了极大的嘲讽,画他和华连卡挽着胳膊。他给柯瓦连科说,“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不好说是什么关系),“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他认为“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这使他不能成其为正人君子了,给他以很大打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而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的事,他的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又一重锤。对柯瓦连科“忠告”,结果柯瓦连科“叫他滚”,他“脸色苍白”,精神已开始垮。“我最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正中他的本质,意思是“你就是走狗”,这时他已深感在新生力面前的失败,“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再次搬出他的主子(校长、当局),但柯瓦连科不怕他的这种伎俩,“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他就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但并没摔多厉害,套子保护了他。而他那滑稽相正好让华连卡和另两小姐看到,“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虚伪自欺,而华连卡“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对他的这种狼狈相(在新势力面前的败相)的嘲笑,使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他的死,说明腐朽势力实际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已是奄奄一息、摇摇欲坠。

★③别里科夫死了,一个礼拜还没过,生活又恢复了原样,还有很多,这是为什么?

别里科夫是旧思想、旧势力的代表,沙皇专制制度存在,就会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生活就还是老样子。

这启示人们,要想铲除别里科夫们,就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3.幽默讽刺手法

①语言体会

契诃夫的小说善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对别里科夫的外表打扮、生活习惯、思想认识、神态表情、语言等方面都用了这种笔触。

例如小说开头对别里科夫的肖像和生活习惯的描写,使人感到滑稽、可笑、令人厌恶。他白天压得全城不得安宁,晚上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难以入睡,对其外强中干之形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婚姻事件”的描述充满戏谑和讽刺,如描写他对漫画的态度,对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的惊恐,与柯瓦连科谈话的神情,摔下楼梯时的心理活动,都充满了辛辣的讽刺。

★②手法训练

a.(难度低)写一段外貌、肖像或神态描写,要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b.(难度高)用幽默讽刺手法描写人物(外貌、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

同学们可任选其一做,然后交流。

看两个例子:

★瘦子卑躬曲节、不知自尊、低首下心的形象,形象地勾画了出来。

★这是一个小文官,小说主要是刻画他的见钱眼天,这是第一次描写,就带有极明显的讽刺意味。

★对三仙姑老来俏的讽刺。

★对三诸葛时时信卦的迷信的讽刺。

★范进中举了,却喜疯了,讽刺效果何其明显。

提议同学们课下读一读《契诃夫小说选》。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篇】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清小说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二、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

整体感知

写于1898年。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陈规陋习“套”自己,而且还去约束别人。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作者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讽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极端虚弱。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老师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另1篇小说,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快速理清课文结构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6—3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

3.与我国小说不同的是,有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故事主人公作—个全景式的描写。本小说也是如此,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花了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一箭双雕,安排巧妙周到。

4.请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力地刻画别里科夫与常人迥异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在发笑中达到否定的目的。

在生活习性方面,主要从穿、住、行等方面表现其“套子”特点,其中穿着修饰方面写得最详尽;居住方面着笔不很多,但写得逼真;至于“行”,则突出其与人隔绝、与世隔绝的特点。在思想方面,则主要写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及语言。他的标准,就是要服从政府的禁令。凡是政府明文禁止的事情,他都拥护;甚至于连政府已批准或默许的新鲜事物他也要遏止。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表明了他的恐惧心理“,对于现行秩序、既成传统以及代表着这种传统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惧。

5.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而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为什么能“辖制全城整整十五年”呢?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革命力量还很弱小,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6.总结、扩展

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

别里科夫自己怀着无尽的忧虑和恐怖,缩进“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了的别里科夫却又要用这个“套子”去“套”周围的人,去“套”那个中学,那个城市,而那个学校和城市也居然被他“辖制了整整十五年”。

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与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7.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第二、三两个部分,分析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下场,意义何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讽刺意义。

2.拓展延伸,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3.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整体感知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个杰出的作家。当时,沙皇政府为防范革命活动而公开施行高压政策,进步杂志被迫停刊,能合法出版的都是“为买而笑”的刊物。为了生计,契诃夫不得不迎合刊物的胃口,写了许多逗人发笑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不免流于粗俗,但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表面上写俄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实际上却无情地嘲笑和揭露专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从库页岛考察回来后,契诃夫果断地和反动报刊断绝联系,其作品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为成熟。就是契诃夫在这一创作的繁荣和成熟时期而诞生的优秀作品。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热烈地赞美过纯真的爱情,那么,躲在厚厚的“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在爱情的面前将会怎样呢?请仔细研读小说第二部分。

2.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

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先看别里科夫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的撮合游说;华连卡表示出的好感;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华连卡出身较高,有田产;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以上种种,都是外人施加的因素,或是一种外在的诱惑,而别里科夫内心并未萌发一种真正的爱意,他准备结婚,是因为“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再比较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性格:一个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新事物;而另一个则美丽、活泼、爱热闹,爱新事物,爱新生活。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甚至于完全对立,能发展成真正的爱情吗?

最后请看婚事的结局:通常“结婚”是件使人高兴的事,但在别里科夫却成了一场大灾难,一次仅仅是可能的喜事,结果却成了真正的丧事。他的套子使他感受不到爱的温馨和幸福,他的套子使他对“恋爱”充满气愤,以至于看到那漫画便气得脸色发青、嘴唇发抖。作家只讲其“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3.“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别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人们对他的厌恶、憎恨,表明人们对完全自由的无比向往。但像他这样的爱打小报告的沙皇政府的鹰犬还大有人在,所以,“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人们惧怕的不是别里科夫本人,而是别里科夫深受其毒害而又为之效忠尽力的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别里科夫一笑即死的脆弱,预示着专制统治的一触即溃,但只要反动政府没有被推翻,它就会作垂死挣扎,甚至于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残酷地杀害有进步思想的民众。小说的结尾,使人触目惊心,发人深思,启迪人们起来和反动势力做斗争。

4.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之中,一定还将永远流传下去。请问,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新社会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小小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甚至阻止其他人的进步,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其实,在现世,“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5.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6.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小说全文,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另阅读《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比较其讽刺手法,摘录小说当中最具讽刺意义的文句或文段。

板书设计

别里科夫结婚不是为了爱情 “套子”的象征意义、现实意义

教案点评:

分二课时:第一课时理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并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第二课时进一步探讨人物形象的讽刺意义和“套子”的现实意义,领会本文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供教师设计本课教学时参考。

第 1 2 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三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  了解世界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三巨匠。

2、  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养成比较阅读的思维习惯。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深入体会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重、难点

着重认识社会背景与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养成的必然联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        第一课时,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小说结构,注意比较结构安排和《祝福》的不同之处。

2、        第二课时,师生共同研读小说的结尾部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一形象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  新课

关于契诃夫。

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       第一部分:  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

(2)       第二部分:  介绍别里科夫的婚事

(3)       第三部分:  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开端:准备结婚

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

高潮:交锋

结局:婚事告吹

3、作者为什么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婚事之前,要花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

4、请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的特点?

二、总结与引申

别里科夫的“套子”到底是什么?有何象征意义?

三、作业 布置

思考:课后阅读课文第二、三两个部分,分析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下场,意义何在?

四、板书设计

套子

具体表现:衣、住、行       思想(语言)

象征意义:保守、腐朽——     专制、禁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  新课

别里科夫的爱情故事

2、  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以下问题:

(1)、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2)、分小组比较华连卡和别里科夫的性格

(3)、分析故事的结局

3、  “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二、总结与引申

1、  简述契诃夫的伟大

2、  别里科夫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三、作业 布置

阅读小说《小公务员之死》,注意比较其讽刺手法,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四、板书设计

别里科夫的婚姻

别里科夫的“套子”:现实意义

象征意义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第四篇】

一、导入新课

古代周厉王钳住万民之口,自己捂紧耳朵,老百姓“道路以目”,这是周厉王用“套子”把老百姓“套”住了。

今天也有一些人思想不解放,作茧自缚,自己套住自己,以诗为证: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不接受新事物。诗人希望这些人解放思想,别老捧着那老黄历不放。这是中国的“套子”,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外国的“套子”是啥样的,请大家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略,因初中已介绍过)

背景:这篇小说写作于19世纪末(即1898年)的俄国,当时俄国正处在沙皇统治的黑暗时期,统治者逮捕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和言论。

三、检查预习情况

同学们先来看看这篇小说的题目,是个什么结构的短语?(偏正)中心词是什么?(人)

那么,这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别里科夫)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现在大家说说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秩序)

在以往,人们分析这部作品时,往往忽视“套子”而偏重于人物,即分析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可是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这部作品主要价值在于写出“套子”的巨大作用,体现了作者对“套子”的深刻思考。小说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条被“套子”套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没有“套子”就没有别里科夫,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对“套子”的印证。

所以,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有二:

四、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2、不被高考的“套子”套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立志成为一名既遵纪守法,又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的青年。

五、教授新课

(一)学习1-4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l、别里科夫到底被什么套子套住了呢?

(1)生活套子(晴天撑雨伞、塞耳朵、坐车……)

(2)思想套子(政府告示、维护旧法令、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2、别里科夫的这一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发挥你的想象,说说别里科夫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在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原因造成他这样的性格的,是自身原因还是社会原因?是教育的因素还是性格的悲剧?(分组讨论,进行抢答,分数多的组可获得奖品)

(二)学习5-倒数第3段,然后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l、小说里说到别里科夫跟华连卡结婚吗?(没有)为什么不能结婚?(因为别里科夫死了)为何而死?(因为华连卡姐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乱套”而气死)

2、如果别里科夫不死,他会与华连卡结婚吗?(会或者不会,能自圆其说即可)为什么?(会,别里科夫可能用套子套住华连卡,进一步讨论:会套得住吗?不会,性格不和,一个代表新的先进的事物,一个是代表腐朽落后的事物……)

3、如果别里科夫能够结婚,他的婚后生活会怎样的?婚姻是否会改变他的性格?(华连卡来自俄国南方的乌克兰,那里气候宜人,阳光灿烂,那里的人性格豪爽,快乐活泼,小说中这样形容:她简直就像蜜饯水果,活泼极了,很爱热闹,老是唱小俄罗斯的抒情歌曲,扬声大笑,是新生事物的代表,别里科夫是旧事物的代表,他的婚后生活不会幸福,即使他用婚姻这一套子套华连卡,但华连卡终将匣坏这个落后、反动的套子。总而言之,新事物最终战胜旧事物,别里科夫最终会失败,会走上死路一条。)

板书:

六、拓宽扩展

1、从以上讨论中得出一个结论:落后的“套子”会把人套死,同时落后的“套子,终将会像被套死的人一样永远消亡,那么,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有)这些套子把我们套死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这是合理的套子)

2、应试教育是否把你“套”住了呢?老师布置作业是否是应试教育的套子?如何正确对待老师布署的作业?有些同学认为老师布署作业是“套”子,其中有一位同学把老师布署的作业描写得比别里科夫的套子更形象,他模仿苏轼的水调歌头写道:

作业几时无,把笔问青天。

不知北京时间,今夕是几点。

我欲上床睡去,又恐明日挨训,恶语似毒箭。

无限凄凉情,真想离人间。

手发酸,身乏力,脑灌铅。

不敢有恨,此身不知在何处。

爹是望子成龙,娘是盼女成凤,此事古难全。

但愿天开颜,从此无作业。

3、现实生活中没有“套子”行吗?你是如何理解“套子”的现实意义的呢?

(明确:不行。人一生下来,就要落入“套子”,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套子”之中,各个部门、各行各业都必然产生“套子”,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倘若社会没有“套子”,天下的人都随心所欲,各行其是,一切乱套,社会混乱不堪,局面不可思议,不可收拾。)

七、小结

归根结底,《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除了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外,还有极为重要的认识意义。契诃夫在作品中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人的主体性问题。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也可以反抗环境。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跳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而言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所以要求同学们要立志做一个既遵纪守法,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青年。

八、布置作业

以“套子”为话题,写1篇作文。不受文体,字数等“套子”的限制。

附:教后反思

1、教法上有所创新:

抛开传统的小说教学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法,本课采用分析造成人物典型性格的社会环境,即所谓“套子”,这就是分析环境法。

2、注意教与学的互动:

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问题的设计,既考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考虑课后思考题的同时解决。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让学生抛开一切思想包袱,不受高考、作业等应试教育的“套子”的束缚,深入理解“套子”的现实意义,立志成为一个既遵纪守法,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高素质的青年。

4、不足之处: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与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相脱节。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2、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的手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

1、认识沙皇政府忠实卫道者们的反动腐朽的本质。

2、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找出表现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及思想方式,从而更深刻地探究其时代意义。

2、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扩展作品丰富的内涵,启发学生多维思考作品折射出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想必对作者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契诃夫作品的讽刺韵味,令人捧腹的幽默语言你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1篇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板书)

二、解题:

1、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90年代是他创作的旺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剧本《樱桃园》等。

2、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19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19世纪末期,俄国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段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们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划分文章结构。

2、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小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虽然也是苦事”)概括介绍了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套子。

第二部份(从“可是”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集中写了别里科夫的“婚事”。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

开端:“可是……”至“决定结婚了”:写别里科夫准备结婚。

发展:“但是……”至“回家去了”:写恋爱中的两件事——“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

高潮:“第二天他老是……”至“哈哈哈!”:写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斗争。

结局:“这响亮而清脆……”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写婚事失败。

第三部分(“过了一个月”至结尾)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四、具体研习小说的第一部分:

1、用多媒体投影别里科夫的肖像画,同时让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经教师点拨后明确:作者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穿着——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境,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逢。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他思想上的套子则是憎恨现实,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优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

3、提问: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出示多媒体投影:

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分组讨论后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与时代有关。19世纪末期,行将灭亡的恐惧使沙俄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更加残暴专制,实行高压统治,造成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自觉极力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制度顺乎情理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专制制度;他既是这种专制统治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

(解说:对写作背景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了解主人公是时代的产物,又有助于下一步对人们为什么怕他的问题的讨论分析)

4、出示投影:

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提问:作品中教师和全城的人为什么怕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终日六神无主、战战兢兢,他又怕的是什么?这两种怕有什么关系?

明确:教师们和全城的人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防范着人们对当局的冒犯,甚至公然宣传要向当局报告。而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这两种怕是有关系的,因为他们的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沙皇专制制度使愚昧落后者充当了政府的走狗、忠实的卫道士,使他们竭尽全力把自己及他人都用“套子”束缚住,把新事物及革命力量压制住。

五、研习小说的第二部分:

1、让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2、提问:本部分写别里科夫的恋爱经过,试从恋爱动机来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爱”?

学生思考后,明确:别里科夫的恋爱并不是自愿的,因此他与华连卡间是没有“真爱”可言的,是他一时“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另外,可从下列句子中看得更为清楚:如“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司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可见,别里科夫在“恋爱”中总处于被动。

3、学生思考:小说描写了两件事,即“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此间刻画了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漫画事件”“弄得他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骑车事件”后,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从中看出,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甚至连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都使他心神不定。他是多么保守、落后、愚昧啊!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至“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部分。同时让学生思考:这部分文字又表现了别里科夫性格中的哪些特点?(用原文相应语句回答)

明确:这部分文字集中叙述了别里科夫同柯瓦连科争吵的过程,进一步表现了别里科夫虚伪、保守的性格。如,他曾标榜“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你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5、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

明确:华连卡姐弟在小说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他们的出现,给了人们新希望,使人们看到了新思想的力量。

6、学生讨论: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的?对表达主题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小说的第一部分着重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等方面对别里科夫做一般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把别里科夫推到“爱情”的课题上,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工笔细描般地刻画人物性格,让读者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看出他的精神状态。本部分要突出主人公不仅“套已”而且“套人”的腐朽灵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六、具体研习小说的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提问: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明确: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件大快人心之事。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3、提问:如何理解“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一句话。

明确: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指导学生研究性阅读:

课题:怎样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形象

学生思考后,可能有如下观点:

学生甲:别里科夫不仅在生活上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里里外外裹得紧紧的,包得严严的,而且他连周围的一切也不放过。城里新设一个茶馆、一个阅览室、一个戏剧小组,他便惊恐已:“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十多年来,教师、校长甚至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整个城市死气沉沉。人们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有着沙皇政府作后盾。他扮演的也正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的卫道士角色。因此,别里科夫是可憎可恶的。

学习乙:别里科夫不是“卫道者”,而是牺牲品,是可悲可怜的。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首先,从契诃夫的创作倾向来看。《装在套子里的人》选作课文时,编者大约删去原文的1/3。开头部分有布尔金的一段评论:“性情孤僻,像寄生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这世界上有不少呢……也许这只不过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下面紧接着就介绍别里科夫(课文从这里开始)。显然,作者只是把别里科夫列在了“性情孤僻”的类型里,属于“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的人”“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并没有把他当做“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其次,从别里科夫的身份看,他是一个普通的希腊语教师,把选教希腊语作为谋生的手段。如果说是用教希腊语来维护沙皇统治,对抗新生事物,那就没有道理了。并且他手无寸柄,连一把蛮力气也没有。他“辖制”“降服”人们的手段只是“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这种做法给人带来的只有厌恶和恶习,并没有什么威胁力。因此说,别里科夫没有资格做沙皇“卫道者”的代表。再次,从辖制他人的主观愿望看。别里科夫深知官府的厉害,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他干涉别人的言行是为了与人为善,规劝他人循规蹈矩,不要触犯沙皇政府的法网,免遭政治迫害。他实际上并没有向谁告密,打小报告,即使声言要去“报告校长”,也只是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他更没有栽脏诬陷任何人。因此,更确切地讲,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惧怕者、迴避者,一个十足的神经衰弱的病痛者。

学生丙:综合甲、乙二生的观点,别里科夫既可憎可恶,又可悲可怜。

八、师生研讨:小说语言是怎样达到讽刺效果的?

讨论后明确:小说自始至终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刻画别里科夫可悲、可笑、可鄙的性格。小说讽刺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如写“套中人”晴天带雨伞、穿雨鞋、穿暖和的棉大衣,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等。再如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也不敢干:不敢办舞会,不敢大声说话、写信、交朋友、看书、教人念书写字。这些有悖常人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故意将其作夸大夸张,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让人物自我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人物性格与其行为的自相矛盾,揭示别里科夫悖谬扭曲的思维逻辑。如老师骑自行车学生就头朝下走路等。总之,小说艺术地运用了讽刺的语言,将主人公别里科夫保守、落后、卑鄙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九、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同时教师总结全文。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老师加以点拨。

明确: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人一生下来,似乎就要落入套子,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别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如法律规章制度),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

十、布置作业(选做两个):

1、写一份《别里科夫死亡调查报告》,说明他是“自杀”,还是“他杀”。

2、作为一名高中生,你的生活和学习中一定有很多“套子”,请以“我与套子”为题,写1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3、课外阅读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