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打枣》儿歌教案及反思【推荐9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通过《打枣》儿歌教案,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与节奏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们参与活动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幼儿园《打枣》儿歌教案及反思”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幼儿园《打枣》儿歌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打枣》儿歌教案及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风趣的情绪,并能联想爷爷和小孙女打枣的情景、特别是乐曲结尾处模仿的“笑声”。

2.能分辨主题出现的次数。

3.认识唢呐,能初步分辨唢呐的音色。

教学过程

1.谈话导人

(1)老师:同学们都知道,音乐除了声乐演唱形式外还有器乐的演奏形式,器乐演奏形式就是指用各种乐器独奏、重奏、齐奏、合奏等。你们都知道哪些乐器,以及用这些乐器演奏的乐曲呢?

(2)老师小结:我们以前听过由木琴演奏的《我爱》,由手风琴与木琴演奏的《小松树》。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用唢呐演奏的乐曲《打枣》,听一听音乐是怎样表现“打枣”的。

2.认识唢呐

(1)播放乐曲《打枣》,引导学生分辨唢呐的音色和乐曲表现的音乐情绪。

(2)老师小结:这首乐曲是由唢呐演奏的。同时出示唢呐图片或实物,简介唢呐。如果老师能演奏更好。

(3)在演奏这首乐曲时,唢呐用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咔腔”,模仿人说话的各种声音,非常有趣。

3.分段欣赏

(1)引子

乐曲开始是一个短小的引子,它用小唢呐高亢、明亮的音色和的节奏、活泼的具有河北民间音乐风格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一个欢乐的农村庭院。。

(2)第一部分

①引子过后,唢呐和乐队奏出了一段欢快、具有河北民间音调的旋律,速度从慢起逐步转向中速,然后又由唢呐和乐队交替演奏,表现了打枣的欢乐情景。

②引导学生分辨唢呐独奏与乐队的演奏,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

(3)第二部分

①播放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分辨大、小唢呐不同的音色,以及唢呐与乐队的交替演奏。

②这部分是由两个主要旋律构成的乐段。指导学生哼唱下面两个旋律。

③复听乐曲,引导学生分辨主题乐段共出现了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是大唢呐,好像是爷爷;第二次是小唢呐,好像是孙女;第三次是交替演奏,好像祖孙俩打枣的情景)

(4)第三部分

①播放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听出主题乐段出现的次数,以及速度渐快,情绪更加热烈,大、小唢呐的交替使用更加频繁,用“咔腔”的方法模仿了爷爷和孙女不同的声音,表现了爷爷和孙女打枣时的快乐心情,特别是乐曲结尾处模仿的“笑声”。

②复听第三部分,仔细分辨主题乐段的再现。

4.完整欣赏

(1)播放全曲,引导学生听辨主题乐段共出现了几次。(五次)

(2)再次完整欣赏全曲,引导学生听出大唢呐和小唢呐不同的音色,并联想爷爷和孙女打枣的情景。

5.概述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唢呐独奏《打枣》,乐曲表现了农村中祖孙俩愉快打枣的情景。知道了唢呐是我国民族吹管乐器,音色高亢、明亮。它有一种独特的演奏方法“咔腔”,可以形象地模仿人说话的声音。以后,我们还会欣赏到许多唢呐演奏的民间乐曲,如《百鸟朝凤》《一枝花》等,它们都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作品。

幼儿园《打枣》儿歌教案及反思 篇2

教材分析 《打枣》是流行在山西、河北等地区的一首传统民歌。歌中描绘了过去农村妇女外出游玩时的喜悦心情。独奏者持两支唢呐,用大唢呐代表爷爷,小唢呐(奏出的音比大唢呐高一个八度)代表孙女,大小唢呐轮流演奏,频繁的乐队过门十分生动地烘托了欢乐气氛。歌中的衬腔具有欢快、活泼的特点,调式较丰富,节奏型的变化也较多。这首歌在体裁上也受了时调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首反映生活和风土人情的歌曲。

学习目标

 1、审美感知:认识民族乐器唢呐,并能分辨唢呐的音色。

2、艺术表现:在欣赏中感受民族乐器与管弦乐器的不同音色,通过力度、速度的变化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

3、创意实践:感受歌曲应用不同的吹奏乐器,模仿人物的声音设计场景的乐曲特色。

4、文化理解:通过欣赏歌曲《打枣》,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了解民族乐器。

重点 了解民族乐器诙谐、幽默的音乐形象,想象爷爷和孙女的“对话”场景。

难点 体验民族音乐和西洋管弦乐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师:音乐除了声乐演唱形式外还有器乐的演奏形式,你知道哪些演奏形式呢?(还有各种乐器独奏、重奏、齐奏、合奏等。)同学们知道哪些民族乐器呢?

教师举例:图片展示 古筝 二胡 笛子 唢呐今天,老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唢呐演奏的歌曲《打枣》,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有趣的歌曲。

板书课题:《打枣》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观察图片,了解民族乐器。

齐读课题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简单介绍常见的民族乐器和演奏形式,引出下面课程的讲解。

讲授新课歌曲简介。

《打枣》是流行在山西、河北等地区的一首传统民歌。用大唢呐代表爷爷,小唢呐代表孙女,大小唢呐轮流演奏,频繁的乐队过门十分生动地烘托了欢乐气氛。歌中的衬腔具有欢快、活泼的特点,调式较丰富,节奏型的变化也较多。这首歌在体裁上也受了时调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首反映生活和风土人情的歌曲。认识唢呐。唢呐是一种民族吹管乐器,音色高亢明亮,音量宏大。中国民间婚丧嫁娶,扭秧歌、踩高跷、打花鼓、跑旱船,以及某些少数民族的娱乐活动,如朝鲜族的农乐舞等,所用吹打乐中,皆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唢呐除用于独奏、合奏外,还用于戏曲、歌舞伴奏。

幼儿园《打枣》儿歌教案及反思 篇3

一、语音训练

活动目标

1、“吸提”、“推送”气息练习,发好儿化音;

2、理解绕口令内容,口齿清楚、有节奏地朗诵;

3、尝试加快语速朗诵,感受说绕口令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对绕口令的兴趣。

你们喜欢吃枣吗?枣是什么味道的呀?

(二)出示图片,创设故事情境,熟悉绕口令前半部分内容。

1、根据图片讲述故事,帮助理解绕口令的内容。

有一个小朋友叫奇奇,他可喜欢吃枣儿了。

他家门前,过了一座桥,便有一颗大枣树。每到结枣儿的时候,他都会缠着爸爸给他打枣儿吃。

瞧!今年大枣树又是结的一树的枣儿。

奇奇看着满树的枣儿,早就馋的呀,直流口水。

于是又缠着爸爸给他打枣儿吃。

爸爸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和奇奇一块儿大枣。

爸爸敲打着枣树,一棵一棵的枣儿就往下掉。

奇奇在树下,兴奋地在树下数起了枣儿“一颗枣儿、两颗枣儿、三颗枣而········”

2、朗诵绕口令前半部分,感知绕口令的结构特点。

3、边看图片边逐句学说绕口令,帮助理解并记忆绕口令。

(三)引导儿童学说绕口令后半部分内容。

1、根据打枣儿图,带领儿童“数枣儿”。

你们知道故事里的小朋友一共打了多少颗枣吗?一起来数一数吧。

2、带领儿童“数枣儿”并逐渐加快节奏,感受绕口令的特点。

(四)“数枣儿”游戏

1、自主练习 “数枣”,并逐渐加快速度,体验绕口令的趣味性。

2、鼓励尝试倒数枣儿。

十颗枣、九颗枣、八颗枣、七颗枣、六颗枣、五颗枣、四颗枣、三颗枣、二颗枣、一颗枣。

(五)根据图片提示,完整朗诵绕口令

幼儿园《打枣》儿歌教案及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了解打枣时喜悦的心情,以及用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

2、动脑为歌曲编动作。

3、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重点难点:

用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了解歌曲节奏。

课前准备: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红枣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树上的枣吗?那么,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去打枣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歌曲,名字叫《打枣》(出示课题)。

二、教唱歌曲

1、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2、跟着录音范唱,用哼鸣小声模唱歌曲旋律。

3、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4、指导、纠正。

三、歌曲处理

1、用活泼的情绪演唱。

2、结束句的衬词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出回答上问题后的高兴与得意。

四、创编活动

1、创编歌词

师生接唱:用学生的答案唱第一段。

2、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续编歌词。

3、设计演唱形式(分小组对唱、一领众对、男女对唱等),完整演唱歌曲《打枣》。

教学反思:

在本课学唱中,让学生体验打枣时的心情,用什么情绪来演唱歌曲是本课的宗旨,所以,创编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有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幼儿园《打枣》儿歌教案及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风趣的情绪,并能联想爷爷和小孙女打枣的情景、特别是乐曲结尾处模仿的“笑声”。

2.能分辨主题出现的次数。

3.认识唢呐,能初步分辨唢呐的音色。

教学过程

1.谈话导人

(1)老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音乐除了声乐演唱形式外还有器乐的演奏形式,器乐演奏形式就是指用各种乐器奏、重奏、齐奏、合奏等。你们都知道哪些乐器,以及用这些乐器演奏的乐曲呢?

(2)老师小结:我们以前听过由木琴演奏的《我爱北京》,由手风琴与木琴演奏的《小松树》。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用唢呐演奏的乐曲《打枣》,听一听音乐是怎样表现“打枣”的。

2.认识唢呐

(1)播放乐曲《打枣》,引导学生分辨唢呐的音色和乐曲表现的音乐情绪。

(2)老师小结:这首乐曲是由唢呐演奏的。同时出示唢呐图片或实物,简介唢呐。如果老师能演奏更好。

(3)在演奏这首乐曲时,唢呐用了一种特的方法“咔腔”,模仿人说话的各种声音,非常有趣。

3.分段欣赏

(1)引子

乐曲开始是一个短小的引子,它用小唢呐高亢、明亮的音色和自由的节奏、活泼的具有河北民间音乐风格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一个恢的农村庭院。。

(2)第一部分

①引子过后,唢呐和乐队奏出了一段欢快、具有河北民间音调的旋律,速度从慢起逐步转向中速,然后又由唢呐和乐队交替演奏,表现了打枣的恢情景。

②引导学生分辨唢呐奏与乐队的演奏,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

(3)第二部分

①播放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分辨大、小唢呐不同的音色,以及唢呐与乐队的交替演奏。

②这部分是由两个主要旋律构成的乐段。指导学生哼唱下面两个旋律。

③复听乐曲,引导学生分辨主题乐段共出现了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是大唢呐,好像是爷爷;第二次是小唢呐,好像是孙女;第三次是交替演奏,好像祖孙俩打枣的情景)

(4)第三部分

①播放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听出主题乐段出现的次数,以及速度渐快,情绪更加热烈,大、小唢呐的交替使用更加频繁,用“咔腔”的方法模仿了爷爷和孙女不同的声音,表现了爷爷和孙女打枣时的快乐心情,特别是乐曲结尾处模仿的“笑声”。

②复听第三部分,仔细分辨主题乐段的再现。

4.完整欣赏

(1)播放全曲,引导学生听辨主题乐段共出现了几次。(五次)

(2)再次完整欣赏全曲,引导学生听出大唢呐和小唢呐不同的音色,并联想爷爷和孙女打枣的情景。

幼儿园《打枣》儿歌教案及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熟悉绕口令内容,能快速朗读绕口令,语言流畅,音调准确。 重 点:熟悉绕口令内容,能快速朗读绕口令,语言流畅,音调准确。

难 点:能快速朗读绕口令,语言流畅,音调准确。

 活动准备:挂图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以前是不是学过绕口令啊!(是的) 那今天老师在教给小朋友一首新的绕口令好不好(好)。不过在我们学新的 绕口令时,老师先给你们讲个故事,看看她在做什么。 出示挂图 将绕 口令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幼儿听。 (根据绕口令编的故事应力求简单, 有趣,能激发幼儿兴趣。) 秋天到了,正是果实成熟的时候,小姑娘手拿 杆子急匆匆的出了大门,走过一座小桥,发现小桥的下面有一棵枣树,拿起 杆子就打枣,打落一地枣,发现青的多、红的少,女孩急着去枣数来又数去 只有 10 个枣,你说好笑不好笑。

二、学习绕口令

1、结合图片师幼共同熟悉绕口令内容 师:这首绕口令就在我们的故 事里,我们一去找找吧! 秋天到了,正是果实成熟的时候,小姑娘手拿杆 子急匆匆的出了大门,(出大门)走过一座小桥,(过小桥)发现小桥的下 面有一棵枣树,(小桥下面一数枣)拿起杆子就打枣,打落一地枣。(拿着 杆子去打枣)发现青的多、红的少,(青的多,红的少)气的女孩去数枣数 来有数去只有 10 个枣。(一个枣、两个枣……十个枣)小朋友你们说好笑不 好笑啊!

2、引导幼儿有兴趣听绕口令 你们就听老师说一说绕口令 出大门, 过小桥,小桥底下一树枣,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两 个枣,三个枣,四个枣,五个枣,六个枣,七个枣,八个枣,九个枣,十个 枣。这是一个绕口令,一气说完才算好。

3、结合图片幼儿集体独立说绕口令 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说这首绕口 令,好不好。 (第一次念绕口令时放慢速度,可用挂图和肢体语言帮助幼 儿理解)

三、尝试,练习快速连贯念绕口令

1、教师示范

师:现在老师用一种新方法来说绕口令,用气息和拍手的方法说完, 让幼儿听听有什么不同?

2、引导幼儿发现方法 师:你知道我刚才是怎么说的吗?(快、连 贯) (教师的示范要与之前反差大,给幼儿明确的感觉。)

3、指导幼儿练习。 利用简单的吸气的方法指导幼儿快速连贯的读绕 口令。 可增加难度,由慢到快和从后倒的数数字。

四、小结

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把绕口令说的快速、准确、连贯的方 法,并做交流。

幼儿园《打枣》儿歌教案及反思 篇7

◆ 教材分析 《打枣》是一首活泼、风趣的唢呐独奏乐曲,旋律具有河北民间音乐的风格。独奏者运用“咔腔”的演奏方法,手持两只唢呐,用音色低沉的大唢呐代表爷爷,音色明亮 的小唢呐代表孙女,大小唢呐轮番演奏,加上乐队的衬托,生动地表现了爷孙俩在农家 小院里打枣的欢乐情景。

◆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风趣的情绪,并能联想爷爷和孙女打枣的情景,特别是乐曲结尾处模仿 的“笑声”。

 2、能分辨主题出现的次数。

 3、认识唢呐,能初步分辨唢呐的音色。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了解唢呐的音色特点,聆听、感受乐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想象音乐表现的画面。

◆ 课前准备 ◆

PPT 教学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你知道器乐演奏的形式有哪些吗? 引入独奏、重奏、合奏、齐奏,并进行结合课件简单介绍。

 2、让分别聆听管弦乐合奏《陀螺》(二年级下册)和钢琴独奏《士兵进行曲》(二年级上册), 并判断乐曲的演奏形式。

3、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再一起欣赏一首乐曲《打枣》。

 二、初步感知

1、聆听全曲,想一想:这首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说明:《打枣》是一首唢呐独奏曲。

 2、认识唢呐 出示唢呐图片及唢呐演奏现场照片,并介绍: 唢呐又称“喇叭”,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木制吹管、铜制喇叭口以及芦苇或麦秆 制成的哨子组成。吹管上有 8 个音孔(前面 7 个,背面 1 个)。 唢呐音色高亢、明亮,善于表现热烈奔放和欢快活泼的情绪,并有特殊的模仿人声或动物叫 鸣声的“咔腔”演奏技巧。主要用于民间的吹打乐,常在喜庆或丧事等民俗活动中演奏,也 常作为伴奏乐器为民间舞蹈伴奏。

 3、再次聆听全曲,并思考:这首乐曲是怎样表现打枣的?

小结:《打枣》是一首活泼、风趣的唢呐独奏乐曲,旋律具有河北民间音乐的风格。乐曲通 过唢呐与乐队的交替演奏,生动地表现出了爷爷和孙女在农家小院里打枣的欢乐情景。

三、分段欣赏

 1、引子部分 播放引子部分,学生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的速度怎样?节奏有怎样的特点? 这段音乐让 你联想到了什么情景?

小结:乐曲开始的引子部分,运用小唢呐高亢、明亮的音色,加上自由的节奏、活泼的旋律, 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欢乐的农家庭院。

 2、第一部分 播放乐曲第一部分,学生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的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演奏形式是怎样 的? 这段音乐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情景?

小结:乐曲的第一部分,唢呐与乐队奏出了一段欢快、具有河北民间音调的旋律,速度从慢 起逐步转身中速,然后又由唢呐和乐队交替演奏,表现了打枣的欢乐情景。

 3、第二部分

(1)播放乐曲第二部分,学生聆听并思考: 这段音乐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情景?这段音乐中 唢呐的音色有没有变化? 小结:乐曲的第二部分,大唢呐与小唢呐交替演奏,加上乐队的伴奏,非常热闹、风趣,形 象地表现了祖孙俩打枣的情景。

(2)再次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中有几个主要的旋律?(2 个)

(3)学唱这两段旋律:

(4)再次聆听,并思考:分辨这两个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时有什么不同? 小结:主题旋律共出现了 3 次,第一次是大唢呐,代表爷爷;第二次是小唢呐,代表孙女; 第三次是大唢呐与小唢呐交替演奏,描绘了祖孙俩一同打枣的情景。

 4、第三部分 播放乐曲第三部分,学生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采用了哪部分的旋律音调?音乐情绪是怎样 的?这段音乐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情景? 小结:这段音乐速度渐快,情绪更加热烈,大、小唢呐的交替使用更加频繁,并且用了“咔 腔”的技法模仿了爷爷和孙女不同的声音,表现了爷孙俩打枣时的快乐心情,特别是乐曲结尾处模仿的“笑声”。

四、完整欣赏

1、播放全曲,聆听并思考:主题音乐在乐曲中共出现了几次?(5 次)

2、复听全曲,分辨大唢呐、小唢呐的不同音色,并想象爷爷和小孙女打枣的欢乐情景。

五、拓展延伸

带领学生欣赏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并介绍:唢呐独奏《百鸟朝凤》是一首充分展示唢呐 艺术魅力的优秀乐曲,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 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 教学反思

以上是《幼儿园打枣》儿歌教案及反思汇总的内容,这些精编的优质范文可以在大家需要时提供一些帮助或是灵感上的启发,希望大家都能从上述模板中摘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如果对大家有用,也请多关注本站。

幼儿园《打枣》儿歌教案及反思 篇8

1、通过学唱歌曲了解打枣时喜悦的心情,以及用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

2、动脑为歌曲编动作。

3、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重点难点:

用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了解歌曲节奏。

课前准备: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红枣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树上的枣吗?那么,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去打枣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歌曲,名字叫《打枣》(出示课题)。

二、教唱歌曲

1、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2、跟着录音范唱,用哼鸣小声模唱歌曲旋律。

3、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4、指导、纠正。

三、歌曲处理

1、用活泼的情绪演唱。

2、结束句的衬词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出回答上问题后的高兴与得意。

四、创编活动

1、创编歌词

师生接唱:用学生的`答案唱第一段。

2、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续编歌词。

3、设计演唱形式(分小组对唱、一领众对、男女对唱等),完整演唱歌曲《打枣》。

幼儿园《打枣》儿歌教案及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理解绕口令内容,能口齿清楚、有节奏地朗诵。

2.尝试加快语速朗诵,感受说绕口令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讲述故事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对绕口令的兴趣。

孩子们,你们喜欢吃枣吗?枣是什么味道的呀?有一个小朋友也很喜欢吃枣,你们想不想听听他的故事?

二、出示图片,幼儿熟悉绕口令前半部分内容。

1.教师展示图片,朗诵绕口令前半部分,帮助幼儿感知绕口令的结构特点。

2.教师带领幼儿边看图片边逐句学说绕口令,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忆绕口令。

3.教师带领幼儿完整朗诵绕口令前半部分。

三、教师利用操作教具带领幼儿学说绕口令后半部分内容。

你们知道故事里的小朋友一共打了多少颗枣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1.出示最后一幅图片,教师带领幼儿一颗一颗的“数枣”。

2.教师按稳定的节奏边拍手边带领幼儿“数枣”。

3.教师加快节奏,幼儿跟随教师的节奏“数枣”,感受绕口令的特点。

4.游戏“数枣”:每位幼儿一个装有十颗枣的盘子,幼儿自主练习 “数枣”,并逐渐加快速度,体验绕口令的趣味性。

5.分别请幼儿快速“数枣”。

四、根据图片提示,完整朗诵绕口令。

1.教师带领幼儿边看图边完整朗诵绕口令。

2.教师按稳定的节奏边拍手边带领幼儿完整朗诵绕口令。

3.教师加快节奏,幼儿跟随教师的节奏完整朗诵绕口令。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尝试倒数枣,并逐渐加快速度:十颗枣、九颗枣、八颗枣、七颗枣、六颗枣、五颗枣、四颗枣、三颗枣、二颗枣、一颗枣。

附:绕口令《打枣》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前面一树枣。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

一颗枣、两颗枣、 三颗枣、四颗枣、五颗枣、六颗枣、七颗枣、八颗枣、九颗枣、十颗枣。

20 3995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