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宽容》序【范例4篇】
【导言】此例“一六《宽容》序【范例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六 《宽容》序【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体会本篇寓言的独特写法,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道理。
2.训练学生对文中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文章的中心。
2.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难点
对文中隐喻色彩浓厚的句子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真理最终往往把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也正是这些“少数人”的执著与坚韧,才催生了真理。他们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先驱英雄,那我们该采取什么态度对待呢?
请看房龙的《〈宽容〉序》。
二、作者与作品。
1.房龙
房龙(1882—1944),荷裔美国人,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一生中出版了三十余种作品,单枪匹马地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都复述一遍。他的著作有《宽容》(又译为《人的解放》)《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漫话圣经》《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作品的题材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它们成为人类所皆知的常识。
2.关于《宽容》
《宽容》又译为《人的解放》,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作者在这本书中,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课文就是这本书的序言。
三、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情节,概括内容。
文章主要写在一个宁静而无知的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世界,打破了山谷的平静,然而守旧老人却根据律法杀死了他。后来死亡威胁到山谷的生存,人们终于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进入新的世界,又过上幸福的生活,并纪念先驱者。
这是一个先驱者因发现了真理并因敢说出真相而被处死,但最终得到认可的故事。
故事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宽容》一书的精髓。
四、研读课文。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物?
地点——无知山谷。
人物——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
2.探讨“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们”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人物。
(提示:寓言中的人物大都有其象征意义,这些人物有各自的象征意义。)
守旧老人: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杀害漫游者的罪魁祸首,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他们是守旧、顽固的势力象征。
漫游者:与守旧老人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他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他是革新、新生力量的象征。
村民们:在无知山谷里死守着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于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双手沾满了漫游者的鲜血(如同鲁镇中的人们杀害祥林嫂;流言飞语导致阮玲玉自杀一样)。他们是一群沉睡麻木的人,如同铁屋子中沉睡的国民。
3.漫游者为什么是悲剧的结局?
(1)生活在沉寂、保守、愚昧、闭塞中。
(2)面对的是律法的严惩、守旧老人的镇压。
(3)无知山民的愚昧麻木、助纣为虐。
(4)先驱者太少、孤军作战。
(提示: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够全面,概括不够到位,可以用一系列小问题进行铺垫和追问。如: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局?这些因素的特点是什么?分析具体的语言来得出结论。)
4.人类历史上有哪些人物的结局如漫游者一样被石头砸死?
商鞅变法被车裂,王安石变法遭贬谪,谭嗣同变法被杀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布鲁诺捍卫真理被烧死,达尔文提出进化论遭到嘲笑,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论遭到一致反对。
(提示:教师此时可以布鲁诺坚持日心说为例,来设想漫游者被宽容之后的结局,来达到深入思考的目的。布鲁诺的日心说,在当时是革新思想,我们现在知道,日心说也是错的,如果布鲁诺到老还坚持日心说,他就会由革新派变为守旧派,由漫游者变成守旧老人。可见,守旧老人年轻时有可能也走过漫游者的路,漫游者老了也有可能变为守旧老人!)
五、重点语句分析。
(这篇序言跟一般序言不同,它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写法,因此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阐发及含蓄内容的解释很重要。组织学生讨论下列语句的意义。)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出现在第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试问“宁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宁静”本是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是指无知山谷里村民们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
2.如何理解“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知识的小溪”指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走向衰落。“小溪”“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的发展非常缓慢。
3.为什么说“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这里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样,悲剧就形成了。
4.“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人们为什么“恐惧”“失望”?为什么“失望”会带来勇气?
人们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使得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只能寄托在山脚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5.“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要想事后不内疚,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不应该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6.“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这句话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这是因为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六、归纳文章。
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大家觉得《宽容》序言里的寓言故事蕴涵了怎样深刻的道理?
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2.学习本文你会得到什么启示?
(1)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2)真理的发展是曲折的,因此我们应提倡思想自由,实行宽容政策,保证真理的发展有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3)探索者、先驱者的精神是可敬的,因此在学习上要有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
七、课堂练习。
请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说说你眼中的“宽容”或者你对“宽容”的理解。
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精神,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只有胸襟开阔的人才能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
宽容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能给所有人带来好心情。
宽容的效应也许不在眼下,却在将来,不论怎样都是美好的。
所有的民族都需要对一切保持宽容的心态。
八、总结。
让我们共同以汪国真的一首诗共勉吧:
宽容与刻薄相比,我选择宽容。因为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
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
对待别人的宽容,我们应该知道自惭;我们宽容地对待别人,应该知道自律。
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
如果别人已不宽容,就不要去使劲儿乞求宽容,乞求得来的宽容,从来不是真正的宽容。
如果你还要想宽容别人,就不要等到别人来乞求,记住一句老话:给永远比要令人愉快。
宽容是一种理解,宽容是一种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九、开拓思维。
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分析总结其“魔力”何在。
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比实际的历史事件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强烈,因而更带普遍性。读这个故事能唤起许许多多联想,觉得那些专制主义者的嘴脸跟守旧老人何其相似,那些愚民的嘴脸跟山谷中村民何其相似,而历史的演变跟这个故事又何其相似。故事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道理,不仅不枯燥,反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例如:在语言表达上,语言如诗,含义隽永,富有哲理。“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山谷为什么“无知”?因为它封闭、古老,象征着保守不开放;小溪为什么是“知识的”?因为在无知山谷里只有它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它是流动的,象征着创新与开放;而溪谷又为什么是“深邃破败的”?因为它有千年历史,有古老的律法,但随着新生事物的崛起,它被冲刷得一天天走向衰败了。当然,新生事物在兴起之时总是比较弱小的,尤其是面对强大的保守势力,所以小溪只能“缓缓地流着”。
课文中像这样耐人寻味的句子很多很多,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分析、理解,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十、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的语言,结合你的理解和感悟为漫游者写一则墓志铭。
(提示: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以漫游者的悲剧故事来唤醒学生的“大爱”——对人类前行中的苦难的悲悯,强化人文精神,加强文化底蕴。)
2.课下阅读《宽容》。
六 《宽容》序【第二篇】
五二七年,弗雷维厄斯·阿尼西厄斯·查士丁尼成为东罗马的统治者。
这个塞尔维亚的农夫对书本知识一窍不通。正是出于他的命令,古雅典的哲学学派才被最后压抑下去。也正是他关闭了唯一的一座埃及寺庙,这座庙宇自从信仰新基督教的僧人侵入尼罗河谷之后己有数百年香火了。
庙宇座落在一个叫菲莱的小岛上,离尼罗河的第一个大瀑布不远,从人类的记忆所及之时起,这儿就是朝拜爱西斯的圣地,不知是什么原因,非洲、希腊和罗马诸神早已悲惨地销声匿迹了,只有这个女神还灵光不灭。直到六世纪,这里一直是理解古老神圣的象形文字的唯一场所,为数不多的教士继续从事着在其它地方早已被忘却的工作。
而现在,随着一个被称为“皇帝陛下”的文盲农夫的命令,庙宇和毗邻的学校变成了国家的财产,神像和塑像被送到君士坦丁堡的博物馆里,教士和象形字书法家被投入监牢。等最后一个人由于饥寒交迫死去以后,具有悠久传统的象形文字工艺便成为绝代失传的艺术。
真可惜啊。
假如查士丁尼(该死的家伙)稍缓斩草除根,把几名老象形文字专家抢救到类似“挪亚方舟”的安全地方,那会使历史学家的工作容易得多。我们虽然能再次拼写出古怪的埃及词汇(这全靠商博良的天才),却仍然理解不了他们传给后代的内在含义。
在古代社会的各民族中,这类事情不胜枚举。
蓄有奇特大胡子的巴比伦人给我们留下整座整座刻满宗教文字的造砖场,他们曾经虔诚地疾呼:“将来有谁能够理解天国中上帝的忠言”,那时他们是怎样想的呢?它们不断祈求圣灵的庇护,力图解释圣灵的律法,把圣灵的旨意刻在最神圣城市的大理石柱上,他是怎样看待这些圣灵的呢?他们忽而虚怀若谷,鼓励教士研究天国,探索陆地和海洋,忽而又变成惨无人道的刽子手,人们稍微疏忽了如今早已无人问津的宗教礼节,就或有骇人听闻的惩罚降临在头上,这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们到现在还没有搞明白。
我们派出了探险队去尼尼韦,在西奈的沙漠上发掘的古迹,译释的楔形文字书版足有几英里长。在美索不达尼亚和埃及各地,我们都竭尽全力寻找打开神秘的智慧宝库前门的钥匙。
突然,也完全是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了宝库的后门,其实它一直对人们敞开着,随时都可以进去。
然而,这扇小小的方便之门并不是座落在阿卡达或孟菲斯附近。
它隐藏在丛林的深处。
异教徒寺庙的木柱几乎把它遮挡得风雨不透。
※ ※ ※
我们的祖先在寻找易于抢掠的对象时,接触了他们乐于称之的”野蛮人”。
他们的相遇并不愉快。
可怜的野蛮人误解了白人的用心,还举着长矛和弓箭欢迎他们。
来访者却用大口径手枪作为回敬。
从那以后,平心静气不带偏见的思想交流变得十分渺茫。
野蛮人总是被描写成一群信奉鳄鱼和枯树的肮脏懒惰的废物,任何灾难对他们都是应得的报应。
以后便是十八世纪的转机。让·雅克·卢梭首先透过朦胧的伤感泪水观察世界。同时代的人被他的思想打动了,也掏出手绢加入流泪的行列。
愚昧无知的野蛮人成为他们最喜欢谈及的题目,在他们看来(尽管他们从未见过野蛮人),野蛮人是环境的不幸牺牲品,是人类各种美德的真正体现,三千年的腐败文明制度已经使人类丧失了这些美德。
如今,至少在特定的调查领域里,我们了解得更清楚了。
我们研究原始人就象在研究较高级的家禽,其实二者并无大区别。
一般来说,我们的辛苦总能换来果实。野蛮人实际上正是我们自己在恶劣环境中的自我体现,他们只是没有被上帝感化而已。通过对野蛮人的仔细研究,我们开始懂得了尼罗河谷和美索不达尼亚半岛的早期社会;对野蛮人深入彻底的认识使我们得以管中窥豹,了解人类在最近五千年内形成的很多怪异的天性,如今这些天性却深深地埋藏在一层薄薄的礼仪和习惯的外壳之下。
这些发现并不总能为我们的自豪感增光添色。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了解了自己已经摆脱了的环境,欣赏了我们已经完成的许多业绩,这只能使我们以新的勇气对待手中的工作,除此之外如果还有别的,那就是对落伍的异族兄弟们要采取宽容态度。
这本书不是人类学手册。
这是一本奉献给宽容的书。
但是宽容是个很大的命题。
偏离主题的吸引力会很大,我们一旦离开大道,天晓得将在哪儿歇脚。
既然如此,还是让我用半页的篇幅,恰如其份地解释我所谓的宽容吧。
语言是人类最富有欺骗性的发明之一,所有的定义都是武断的。因此无名小辈的学生就应该拜倒在一本书之下,囵为它的权威性已经被大多数能看懂该书的人接受了。
我说的就是《大英百科全书》。
该书第二十六卷一○五二页这样写道“宽容(来源于拉丁字tolerare):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也许还有其它定义,不过就这本书的目的,我不妨把《大英百科全书》的话作为引线。
既然我已经或多或少地把自己束缚在某个明确的宗旨上,我还是回到野蛮人身上,告诉你我从已有记载的最早期社会形态中发现了什么样的宽容吧。
※ ※ ※
人们通常以为,原始社会非常简单,原始语言不过是几声简单的咕哝,原始人的自由只是在社会变得“复杂”以后才消失。
近五十年来,探险家,传教士和医生在中非、北极地区和玻里尼西亚进行调查,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原始社会非常复杂,原始语言的时态和变格比俄语和阿拉伯语还要多,原始人不仅是现实的奴隶,也是过去和未来的奴隶;一句话,他们是凄凉悲惨的生灵,在恐惧中求生,在战栗中死去。
对野蛮人的通常想象是一群红肤色人悠闲自得地在大草原上漫步,寻找野牛和战利品,而我所讲的却似乎和这种想象相差很远,不过这更接近于事实。
事情怎么会是别的样子呢?
我读过许多介绍奇迹的书。
但是它们缺少一个奇迹:人类能够活下来的奇迹。
这些手无寸铁的哺乳动物居然抵御细菌、柱牙象、冰雪和灼热的侵袭,最后成为万物的主宰,他们到底通过什么方式和方法做到这些的,在这里就不多谈了。
不过可以肯定一点,这不是一个人所能单独完成的。
当时的人为了获取成功,不得不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在复杂的部落生活中。
统治原始社会的只有一个信条,即至高无上的求生欲望。
这有许多困难。
因此所有其它欲望都得服从于最高的要求——活下来。
个人是无足轻重的,集体却至关重大。部落是活动的堡垒,它自成体系,依靠群力,为己谋利只有排斥一切外来的东西,才能得到安全。
但是问题比刚才说的还要复杂,我的话只适于可以看到的世界,但是在人类发展初期,可见的世界与不可见的世界相比,简直不足挂齿。
为了充分理解,我们必须记往,原始人与我们大不相同。他们根本不懂因果法则。
如果我坐在有毒的常青藤上,我会责怪自己的疏忽,派人去请医生,并让孩子赶快弄走那些东西。辨明原因效果的能力告诉我,有毒的常青藤会引起皮疹,医生会给我药止痒,清除毒藤可以避免痛苦的事情再发生。
真正的野蛮人的反应却迥然不同。他不会把皮疹和毒藤联系起来。在他生活的世界中,过去、现在和将来盘根错节,纠缠不清。死去的首领变成了上帝,死去的邻居变成了精灵,仍然是家族中看不见的成员,步步陪伴着活着的人。他们与死人仍然同吃同睡,一同看守大门。是避免与他们亲近还是争取得到他们的友情,这是活着的人应考虑的问题,否则就立即会遭到惩罚。由于活人不可能知道怎样才能取悦于精灵,便总是害怕上帝把不幸作为报复降临在自己头上。
所以,他不是把异常的事情归结于最初的原因,而是归结于看不见的精灵的涉足。他发现臂上的皮疹时,不是说:“该死的毒藤!”而是小声嘟嚷:“我得罪了上帝,他来惩罚我了。”他跑去找医生,不是去讨抵消藤毒的膏药,而是要一张符,还必须比愤怒的上帝(不是毒藤)甩给他的那张符灵验百倍才行。
至于使他遭罪的毒藤他却不予理睬,依然让它象往常一样生长。如果偶尔有个白人带来一桶煤油把它烧掉了,他还会骂他招惹麻烦。
因此,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一切事情都被认为是由看不见的生灵操纵的,那么社会要维持下去,就必须绝对服从能平息上帝怒火的律法。
按照野蛮人的看法,律法确实存在。祖先创立了律法,把它传授下来,这一代最神圣的职责就是把它原封不动完美无缺地传给下一代。
这在我们看来当然荒诞无稽,我们相信的是进步、发展和持续不断的改进。
不过,“进步”是近年来才形成的概念,而低级社会形态的特点是,人们认为现状已经完美无暇了,没有理由再做什么改进,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别的世界。
如果上面所说的是真的,那么怎样才能防止律法和已定的社会形式有所变更呢?
答案很简单。
就是靠及时惩处拒不把公共条例看做是上天旨意具体体现的那些人,说得露骨一点,就是靠僵化的专横制度。
※ ※ ※
如果我由此说野蛮人是最不宽容的,本意也不是侮辱他们,因为我马上要加上一句,在他们借以栖身的环境里,专横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他们一意容忍,用来保护他们人身安全、头脑纯洁和部落生活的许多清规戒律遭人践踏,便会陷入灭顶之灾,这可是最大的罪过。
但是(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又是怎样保护了一整套靠口口相传的条例呢?今天我们拥有成千上万的警察,数以百万计的军队,却仍然觉得连推行一点普通法律都困难重重。
答案同样很简单。
野蛮人比我们聪明得多,他们精明地估算出用武力不能推行的东西。
他们发明了“忌讳”(塔布)这个概念。
也许“发明”这个词有些文不达意,这类东西很少是一时灵感的产物。它们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不管怎样,非洲和玻里尼西亚的野蛮人想出了“忌讳”这个概念,从而省去了不少麻烦。
“忌讳”这个词起源于澳大利亚。我们或多或少都知道它的含义。如今的世界里也充满了忌讳,也就是不能做的事或不能说的话,譬如在吃饭时谈及刚刚做完的一次手术或把小勺放在咖啡杯里不拿出来。不过我们的忌讳都没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只是一些礼节,下会扰乱生活的幸福。
对于原始人,忌讳则甚为重要。
它意味着超然于这个世界的人或没有生命的物体,(用希伯莱语说)是“神圣”的东西,人们绝不能冒着即刻死去的痛苦或永恒磨难的代价谈论或涉及。对于胆敢违抗祖先意志的人可以大骂特骂,切不可表示冷惜。
※ ※ ※
究竟是教士发明了忌讳,还是为了维护忌讳才产生教士,这是尚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传统比宗教更为源远流长,因此很可能早在男巫师和女巫婆问世之前忌讳就存在了。但是巫师一在世上露面,就成为忌讳的顽固支持者,以巧妙的手法大肆盗用这个概念,使忌讳成为史前的“禁物”象征。
我们第一次耳闻巴比伦和埃及的名字时,它们还处于忌讳举足轻重的发展时期。粗糙原始的忌讳并不象后来在新西兰发现的那样,而是带有“汝不能……”这样字眼的戒律。它们是约束人类行为的严肃的否定式准绳,就象我们熟悉的基督教“十诫”中的六条一样。
不用说,在那些国度的早期历史中,宽容的概念完全不为人知。
我们有时看到的宽容,其实是由于无知导致的漠不关心。
我们从没有发现国王和教士能够有一丝诚意(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同意别人履行“行动或判断的自由”,成“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而现在这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理想。
※ ※ ※
由此说来,这本书的兴趣并不在研究史前的历史,或者研究按一般所称的“古代历史”。
为宽容的斗争直到个性发现以后才开始。
在现代最伟大的新发现中,个性发现的荣誉应当归于希腊人。
六 《宽容》序【第三篇】
《宽容》序言教案2
导入:
历史学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回忆他看到的一本书时的情景说:“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把这部史话读下去,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观花地总算看完了。”他还说:“这五十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书吸引我了。”(幻灯片显示)
郁达夫也曾说过:“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是谁的笔如此神奇,能写出如此吸引人的文字来?(简介房龙)他能说写十种语言文字,拉得一手小提琴,他的文笔特色就是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其作品主要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幻灯片显示)他还善于画画,他就常为他自己的作品自绘插图,这边就有他在《宽容》一书中的自画插图。(幻灯片显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为《宽容》一书所作的1篇令人耳目一新的序言。
说到序言同学们有谁了解?看来你们对一本书目录前或后的几页不屑一顾,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序言,翻开课本66页。序言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他人所作的序,一般介绍或评论书本的内容。另一种是自己所作的叙也叫自序,一般说明写书的目的或写书的经过(幻灯片显示)
那么《〈宽容〉序言》这篇文章是哪一种序言?(——)既是自序,它说明的是写书的目的还是经过?(——)既是经过,那么这篇序言说明了写《宽容》一书的哪种目的?(——)看课文注解1,即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
那么这篇序言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个目的?(——),对,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那么作者叙述了怎样一个寓言故事?(——)(根据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来概述)
写了在无知山谷中,人们遵循着千古不变的权威过着贫乏却自足的生活,不愿追求新生,一天有一个探索者敢于反抗权威,走出了山谷发现了新世界,并把这个希望带回给村民,但村民却在守旧老人的带领下,按照律法处死了探索者,结果观念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改变?人们认识到了守旧老人错了而探索者对了?(一次大旱灾)对在发生了一次大旱灾之后,人们延着探索者开辟的道路走向新生,最后人们忏悔,纪念探索者。
那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无知山谷)那么故事中的无知山谷又有什么特点?(——)封闭保守知识贫乏。书上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些特点?(——)(分析开头三句 )
这篇文章除了寓言故事的独特写法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式?(——)还采用散文诗的写法。
那我们品味诗歌一般从意象入手,那我们来找找这篇文章中有哪些意象形象的说明了山谷的特点?
“知识的小溪 ”为什么不说成知识的大江、知识的大河?这说明了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智慧、创新意识)仅像一条小溪一样浅陋贫乏。“深邃破败”说明了什么?(——)引导:《我与地坛》中地坛为何会破败?(没人修葺)那溪谷为何破败?——没有知识的汇流,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古老陈旧。
知道了故事发生的特点,那么我们来看看生活在无知山谷中的人物的特点?
你们说说守旧老人有什么特点?点拨,可以联系一下食古不化的老者,两者有何联系?(保守、顽固)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说明守旧老人的保守顽固?(——)“对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只会照搬照抄书本的东西,一点也不敢违背,是不是保守顽固?到最后面临生存威胁时“还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诅咒孩子们忘恩负义”到最后还不知变通,认为他们违背古书所记载就是忘恩负义!
我们再来看看这么一句“守旧老人们并没有灰心。他们预言说,一切都会转危为安,至少那些最神圣的篇章是这样写的。”他们说会转危为安不是说他们有一些行动措施可以化解危机,而只是说书上是这样说的,是不是很愚昧无知。(幻灯片显示)
了解了守旧老人,我们来看看村民,生活在无知山谷中的村民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村民们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这么贫乏的生活条件,村民却心满意足,尽享天伦之乐?这说明了村民怎样的性格特征?(麻木)。“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这句话说明了村民怎样一个特点?只遵循古老的权威性的东西,不看他们的实际价值,这说明了村民的愚昧无知!
村民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盲从,也就是没有自己的思想,盲目跟从守旧老人,盲目的遵从律法?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看课文78页。(——)“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幻灯片显示)
了解了村民,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个敢于走向新生的探索者。课文中具体描述了探索者的外形,有哪位同学可以找出来,请他为我们朗诵出来?
“外面一片漆黑,一个人正在爬行。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这一段外貌描写体现了探索者怎样一种精神?(——)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探索者还有一个可贵的精神是坚持真理,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具体体现?(——)“漫游者由于饥渴,身体还很衰弱。老者让他坐下。他拒绝了。他们命令他闭嘴。但他偏要说话。”(幻灯片显示)
那么这样一个敢于怀疑,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坚持真理的探索者,他的结局怎样呢?(死亡)那么他为什么会死亡我们来看文章中的最后一句!
这边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幻灯片显示)
作者说这样的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同学们能否举例一下,古今中外有哪些悲剧是由不宽容所造成的?(——)点拨:我们先来想想,谁被罗马教皇烧死在鲜花广场(布鲁诺)那么布鲁诺是因为什么而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坚持日心说)那日心说是由谁提出的?(哥白尼)正由于这种思想的不自由,哥白尼到临死之前才敢把他的日心说供诸于众,除了这个悲剧,同学们还知道其他的吗?那好,我这边再举一个例子(幻灯片显示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由于人类的不宽容,这座高达30米,号称“女王”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被化为了永恒的灰烬。(幻灯片显示)
有这么多悲剧,那么作者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幻灯片显示)
(——)点拨:提倡宽容,呼吁宽容,那么作者呼吁宽容的对象是谁?(——)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统治者。因为作者呼吁的是全世界的宽容,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作者认为造成不宽容的条件是由于陈旧的律法,封闭的环境,贫穷落后造成的人的狭隘自私。正如房龙自己对宽容的注解为“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应有耐心公正的容忍。(教参中倒数第二页)
作者为何要加上“我们希望”,而不用肯定语气,不说因为提倡了宽容,不宽容的事就不再发生了?(——)点拨:因为社会总是不断发展,旧思想和新思想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总会存在,所以守旧者总会压迫创新者,阻挠创新者,而人们往往因为认识的局限而有意无意的伤害创新者。所以这里仅仅是希望,只是希望这样的事少发生,“我们希望”这四个字仅是表达人们的希望。(幻灯片显示)
我们知道在科学的角度上我们必须提倡宽容,宽容异见,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提倡的宽容是不是无条件的?要不要原则?(幻灯片显示)(学生自由讨论)
汪国真《宽容与刻薄》已很好的解答了这个问题?(幻灯片显示)(学生配乐朗诵)
看来在生活中要有博大的胸襟去理解、包容、宽容别人,但宽容不等于放纵。 作者邮箱:
上1篇:《宽容》序言教案3
下1篇:《宽容》序言教案1
六 《宽容》序【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瞟、颇、颊”的读音;读准“扎中、回血、一针见血”多音字的读音。
2、能在理解人物个性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学习小建议独立阅读课文,并能说出自己对“宽容”的理解。
4、能以小护士的口吻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本单元的课文让我们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行,我们从一个个小故事中知道了信任能给人带来喜悦,了解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道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宽容,宽容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人物的不同个性。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交流。随机正音:回血(xuě xiě)一针见血(xuě xiě)
3、出示名言 :
宽容是一时的忍让,是性情豁达,是一种起码的道德,宽容是一种沟通,一种美德,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宽容更是一种力量。
朗读,这句名言对宽容的理解包括几个方面?
一时忍让
板书:沟通
力量
过渡:宽容是不是真的能带给我们这些呢?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三、研读课文,体会“宽容”的内涵。
(一)默读课文,用“——”划出能体现“我”一时忍让、沟通、 力量的句子。
(二)交流。
1、理解:一时忍让
“请留步!”我把她叫住。见她站住了,我语气平和地问道:“你是新来的?”
(1)师生对比读
师:“站住!你是新来的?”
生:“请留步!”我把她叫住。见她站住了,我语气平和地问道:“你是新来的?”
(2)这两句话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3)总结:语气温和,这就是平和。(板书:平和) 齐读句子。
2、理解:沟通
我拿起针具,交到她手中,鼓励她说:“我的血管是细一点,一回生二回熟嘛,来,再扎一次,我相信你会成功的!”
我轻声指导说:“你左手将我的皮肤绷紧,右手把针头插入血管时要使劲,对,对!”
(1) 选择一句有感情地读。
(2) 为什么轻声指导?
3、练习:由于我的忍让、沟通鼓励让护士有了信心,产生了力量。此时护士会怎么想呢?
(1)出示:她接过针具,感激地看了我一眼,心想: ,她颇有信心地弯下了腰。
(2) 护士果然一针见血。此时的我又会对她说什么呢 ?
出示练习:
我 (神态、动作)地对护士说:“ 。”
4、总结:通过我与护士的言行,我们发现正如名言所说的,宽容是——,宽容是——,宽容是——。(结合板书)
(三)了解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
课文除了写我与护士,还写了一个人物,那就是妻子,为什么要写妻子呢 ?我们来看看妻子的言行,当护士连续两次为我扎针都未成功时,妻子是怎样表现的。
1、(1)同桌分角色读3——8节。
(2)学生分角色朗读。
2、评价,有没有反映出人物的心理。
3、再读课文9——14节,看看“我”和妻子不同的态度使护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总结:作者写妻子正是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使我们体会到宽容和鼓励能给人带来成功,带来力量,批评和指责只能让人失去自信,遭受失败。
四、小结复习,以小护士的口吻复述这个故事。
1、师:课文我们学完了,假如你是那位小护士,你会怎样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呢?出示提示
今天,我第一次给病人打点滴……
(提示:护士是第一人称——“我”,要从护士所见、所闻、所想来讲这个故事)
2、学生交流。
3、宽容给人带去了力量,那么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呢?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4、总结:宽容能给人带去力量,使别人成功,又能使自己快乐,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五、拓展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
宽容 颤抖 慌乱 解释
鼓励 舒展 轻盈 撒娇
2、收集交流有关宽容的名言或小故事。
附板书:
24、宽容
忍让 语气平和
沟通 鼓励、指导
力量 一针见血
上一篇:景阳冈【最新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