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历史教案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优质高中历史教案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掌握人文主义的概念;记忆“文学三杰”“人文主义之父”和达o芬奇;了解“九十五条论纲”。

2、理解:文艺复兴和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信仰上帝就可以拯救灵魂”的意义。

3、运用:运用所学知识欣赏《十日谈》和拉斐尔《圣母与圣子》,理解其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

1、故事创设情景。

2、图片赏析。

3、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文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意义。

2、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的巨人们热爱生活、富有创造的精神。

3、用马丁o路德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关系;人文主义的概念。

难点

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o芬奇的艺术成就。画中人物优雅,笑容微妙,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这幅作品之所以成为世界名作,最主要是因为画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人文主义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新课学习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展示图片15世纪的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1)物质前提: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阶级基础:新兴的资产阶级形成。(3)人才优势:众多博学多才的学者。(4)文化传统:古希腊罗马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文艺复兴

展示图片“文艺复兴三杰”

什么是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指的是14~17世纪,初期在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封建教会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核心:追求自由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提倡科学,追求知识,批判教会-,但不反对宗教。

这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打着光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呢?

(1)利用地图说明意大利和古希腊罗马的地域继承关系;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旧地,有机会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为其率先进行文艺复兴提供了帮助。

(2)早期资本主义还处在萌芽不太成熟发达的时期,文艺复兴是还不强大的资产阶级力图借助光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宣传资产阶级需要的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文艺复兴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如:薄伽丘和《十日谈》,是以关注人为中心的,而故事的内容则是讽刺鞭挞教会的荒淫伪善。

《神曲》片段:作者用梦幻的手法,以主人身份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通过游历中见到的人物,表达作者对教权至上的批判,对以神为本的批判,对教会的批判,对禁欲主义的批判,对蒙昧主义的批判。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和《歌集》介绍:彼特拉克广泛搜求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并最早突破中世纪神学观念,运用人文主义观点予以诠释和阐述,对意大利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影响,成为这一运动的先驱。抒情诗集《歌集》是他的秀的作品,他以丰富多彩的笔墨,披露自己复杂的思想情感,大胆地歌颂爱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这些诗歌中破中世纪禁欲主义和神学思想的藩篱,表达了以人与现实生活为中心的新世界观和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

文艺复兴的影响:

积极影响:

冲破了-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们的自我意识,为后来启蒙运动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的新篇章。

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消极影响:

对人文主义的过渡推崇,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讨论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作品都涉及宗教,你觉得文艺复兴的思想家对宗教是什么态度?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完成教材中的问题。文艺复兴是反对封建教会的-和愚昧,但文艺复兴不反对宗教,他们的作品大多利用宗教题材表达人文主义思想。

过渡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早期资产阶级要求反封建神学反封建-的需要,在这个运动中文学、艺术、科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并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清醒和解放出来,天主教的-越来越受到挑战。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一场直接针对封建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了。

三、宗教改革

展示图片马丁路德与教皇的辩论

宗教改革的原因是什么?马丁o路德是怎样进行宗教改革的?

原因:宗教改革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黑暗-和贪婪的运动,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对宗教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最早在德意志爆发的原因:德意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不断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发展到德意志;德意志是受罗马教皇压榨最严的的地区。

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

“九十五条论纲”:揭露教会兜售赎罪券的行为是捏造;提出赦罪和免罪与购买赎罪券无关;揭露教皇的贪婪和掠夺;提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拯救灵魂。

马丁o路德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每个-徒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君主权力高于教皇和教士。

扩展:宗教改革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教皇控制的新教,如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新教简化了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皇的-,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性质: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神权统治的资本主义-。

影响:打破了人们对于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欧洲近代思想文化及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马丁o路德提出对宗教进行改革,为什么说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宗教改革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不再迷信教皇的说教,教皇对人的思想的控制减弱,这为人文主义的传播进一步打开通道;马丁o路德在改革中强调:信徒凭借信仰,无需教会这个媒介,就能够直接与上帝相沟通。这一理论的实质是从根本上否定教会的作用,人人可以和上帝直接对话,带有浓厚的人人平等的意味,是资产阶级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通过宗教方式提出。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为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扫除障碍。

教师总结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早期资产阶级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形式表达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思想,从他们打着光复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和披着宗教外衣的方式说明早期资产阶级力量还不是十分强大,但人文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兴起和发展起来了,这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课后习题

高考真题: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选择题

1、(2013o广东文综)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2、(2012o福建文综)15世纪学者费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原本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传播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3、(2012o广东文综)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o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当时欧洲既有教会资助艺术,又有富有阶级资助艺术。而富有阶级资助的艺术家创作的重点是能够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肖像画,这些作品体现了对现实中“人”的关注,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据此可判断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艺复兴运动性质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论证和求证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抓住时间:15世纪;地点:佛罗伦萨;关键信息:“诗歌、雄辩术”“复活”,说明了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得以复活与传承,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C、D两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B

3、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宗教改革主张的理解。材料本质上体现的是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的分歧,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教会是否-、信仰是否必要的信息,A、B两项错误;教皇把持的教会和马丁o路德创建的新教都信仰《圣经》,不同的是如何解释《圣经》,D项错误。本题易错选D项,主要原因是没有准确把握材料的内涵和马丁o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

答案:C

《历史》教案2

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内涵是什么?

教师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让学生明确无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2: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

归纳: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设问3;南方讲话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南方谈话”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了正确导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

“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基本内容包括:

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

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9.关于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中国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这九个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历史意义: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主要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1)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挑战

(2)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各方面发展日益多样化

(3)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实践基础;

(5)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国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它是如何创立的?

20xx年2月明确提出;

20xx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xx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根本问题是什么?核心和本质是什么?

内容: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根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执政为民

历史意义是什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教学小结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党的xx大以来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作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不仅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并胜利地领导了这两大革命,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表现在毛泽东第一个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要实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且对中国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同时,毛泽东思想中的许多理论,特别是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不仅被后来的理论成果所继承和发展,而且一直到现在都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新境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历史》教案3

教学重点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 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装备都不弱于日军的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但是,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大家都已经知道发生这么强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国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么,新中国科技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两弹一星”

1谁来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教师讲解:“两弹一星”现在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但是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例如,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就是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2 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挑选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协力攀登科学高峰。他们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罗布泊的戈壁沙滩上空点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弹爆炸特有的“蘑菇云”。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彩色插图第3页第13幅《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以及网站《史海荡舟》所展示的其它资料,体验科技实验成功的欢乐、自豪等情感。

3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接着指导学生观看课本86、87页的导弹和卫星图片,联系第14课《钢铁长城》有关知识,加深印象,并重点补充网站《史海荡舟》登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遨游太空》资料,其url是。

4课本介绍了另一为杰出的科学家是谁?(袁隆平)

·教师过渡:新中国的科技研究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袁隆平就是一位成功解决中国众多人口温饱问题的科学家。

籼型杂交水稻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88页插图,体会袁隆平坚持田间劳作的精神。组织讨论:

1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惠及全世界,能够多养活许多人口。)

2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教师组织学生提高探究学习的层次:

3结合课本88页“练一练”,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A. 原子弹爆炸成功; B. 地球人造卫星发射成功;C. 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教师指出:新中国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打造出眼前这一派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和将来中华崛起的锦绣前程。

4 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A.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制,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B. 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毅然归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们热情投入、无私奉献。C. 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历史填图册》23页“练一练”各题。

2根据《新学案》45——46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3按组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个人学习心得,根据下表进行自我测评,由小组其他同学将评语登入《历史学习记录卡》:

4为学生提供拓展知识的相关网址:

A. 中国航空博物馆

B. 中国科普博览

C. 中国发明网

D. 科学ABC

E. 袁隆平

F. 邓稼先

5提醒学生预习第18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历史》教案4

历史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

时间 

地点 七年级(3)班

课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 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2、 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重点难点

重点:(牛牛范文★)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教具  小黑板(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P13

2、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P10

导入  新课

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请看P15,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

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

(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      善

(老师简介)1、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2、进士科主要考核内容的变化:时事策论/隋炀帝、加试经史/唐太宗、加试杂文/唐高宗、诗赋/唐玄宗

思考下列古文的含义:

1、“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思考P16“动脑筋”:

(有,填空题。)

思考P18“活动与探究1”:  如何看待李德裕的观点?

(不妥,熟悉朝廷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但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二、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唐诗的繁荣。)

思考P19“活动与探究2”: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能结合科举制度的历史提出建议的成长记录袋加1-2分。

结合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一、             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      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作业 布置《新学案》的练习

教学反思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