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教案(最新14篇)

好学 分享 时间:

通过对克与千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质量概念,掌握单位换算,理解实际应用,增强数学思维能力,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呢?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克与千克》教案”,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大家吧!

《克与千克》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教学准备】

盘秤 、天平、200克的果冻、500克的盐、二分硬币、水果、1千克沙子等

【学具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2分硬币、10克凉茶,200克的果冻,1千克沙子、2袋500克的盐、纸巾一卷,数学书一本,橡皮檫,中方本,一张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课件出示两名学生对话情景:比一比谁更重,我的体重是45米,我更重是52分钟)师:他们说的对吗?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米是长度单位,分是时间单位。

师:那到底在生活中是用什么单位表示重量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到小猴子新开的超市看看吧。

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答。

师:它们的重量是用什么单位表示的?

生:克,千克,g,kg

师:其实英文字母g就表示克,英文字母kg表示千克。(板书:克(g),千克(kg))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以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引出重量单位,复习了旧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认知需求。

二、新授课

1、认识秤

师:生活中大部分物品是没有标出重量的,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它的重量?

生:用秤来称。

师:那你在生活中见过哪种秤?在哪见到的?

(学生说出哪种秤并简单介绍它的使用方法和它适合称哪些物品,较详细介绍台秤)

{教师拿出台秤,你们会使用台秤吗?(出示台秤照片)上面是用来放物品的,这里是用来读出称量结果的,到底该怎样读呢?上面写着 kg也就是千克,说明这个台秤是以千克作单位的,指针指到几,就说明物品是几千克。}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忆出要想知道物品的重量要用秤来称,并且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介绍各种秤用在什么地方,称什么样的东西,作为本节课的拓展,重点介绍盘秤这种常用并容易认的秤,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2、认识克

(1)感受1克

师:你们猜一猜这个两分钱的硬币有多重?(生可能猜出是一克)那到底有多重呢?刚才同学们在认识秤的时候还记不记得像这样比较轻的物品用什么称?

生:天平

师:很好!当我们用天平称完之后发现,两分的硬币大约是一克重。(课件出示天平)

师:1克重的物品放在手里是什么感觉呢?请各小组拿出两分的硬币每个人都掂一掂,感受一下。

师:请看屏幕,老师这里有很多物品,你们猜一猜哪些是大约1克重的?

(每一组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选一种,站在前面,并问下面的学生他们选的对不对,问两名在前面的学生掂1克的物品是什么感受,把选的物品拿回自己组和组员分享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克的重量,体验一克的不同物品的重量,为后面感受不同重量作对比作铺垫。

(2)感受10克

师:一个两分的硬币是1克,那两个呢(生:2克)老师手里有10个硬币是多重呢?(生:10克)你们猜一猜,桌子上的物品中哪个是10克重的,再放在手里掂一掂。和你的小组成员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从一克慢慢增加到10克,让学生体验重量的变化和一克与10克的联系。

(3)感受200克

师:你们的桌面上还有一个果冻,你们掂一掂,估一估,这个果冻有多重呢?大家一起估一估(学生进入估一估的活动)

学生汇报

师:到底谁猜的最接近呢?现在揭晓答案,(投影果冻的重量)只要你的答案接近准确答案就是对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知道1克和10克感觉的基础上,初步练习估重。

(4)对比200克和500克

师:现在如果让你一手拿着果冻,一手拿着一袋食盐,你能估出食盐的重量吗?试一下,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的。(学生进入估一估的活动)

师:哪个组估完,可以把食盐上贴的白纸撕下来,看看到底是多重,检验一下你估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已有的经验,进行第二次估重练习,并对这节课重要教具500克的食盐的重量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3、认识1千克

(1)感受千克

师:一袋是500克,那两袋是多少克呢?(生:1000克)算的真快,怎么算出来的?(生:500+500=1000克)(板书:500+500=1000克)

师:同样是这两袋盐放在秤上称一称,你能读出食盐的重量吗?(师操作: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课件展示用秤称的两袋食盐的照片)

请几位学生读出称出的结果,再请一位学生到前面写一下。(1千克)

师:指针指到1,而单位是千克,说明两袋盐是1千克,他写对了。

师:我们刚才算出两袋盐是500+500等于1000克,用秤称出来是1千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1000克=1千克

师:也就是1000个1克就等于1千克(板书:1000克=1千克,画上边框)

师:前面1000克是以克为单位的,(板书:在1000和克中间画一条竖的虚线)后面1千克是以千克为单位的,(板书:在1和千克中间画一条竖的虚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两袋盐的重量是1000克,还是在克的基础上,以克为单位,同是这两袋盐再用秤称,发现结果是1千克,用盘秤称巩固了之前介绍盘秤的用法,同时自然的将1000克和1千克联系起来,这两个都是表示这两袋盐的重量,所以是相等的。后面在介绍它们的不同,一个是以克为单位,一个是以千克为单位,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克与千克的.关系与不同,理解深刻,帮助记忆。

(2)教师教学如何读

教师先说一遍,再单独找几个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师:我们比较熟悉几斤,其实1千克就等于两斤,两斤就等于1公斤。

设计意图:用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克与千克的不同。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简单的说说千克与斤和公斤的关系。

(3)找一找 掂一掂

师: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再找一找桌面上哪些东西是1千克重的。(生汇报:沙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一袋沙和两袋盐掂起来感觉差不多。

用台秤称一称的确是1千克。

师:考考你们,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谁重?

引导说出:轻的东西多一些,重的东西少一些。

师:刚才体验了那么多重量,我们了解到 一般情况下,我们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根据已经知道的1千克的体验去寻找同样是1千克的沙,知道掂起来感觉差不多的,重量也是差不多。在此处拓展,锻炼学生思维,并让学生对重量与体积的关系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89页第4题

师:下面我们就分辨一下这些物品到底是用千克做单位合适还是克呢?(生汇报)

2、出示给姥姥的一封信

师:同学读一读,小组讨论一下,这封信有哪些错误。(生讨论)

师:小明的信主要错在哪个方面,(生:单位)(师在每个有重量单位的文字下面划线让学生一个个纠错)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克表示重量轻的物品,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品的认识,小明的信使学生在趣味中巩固新知。

3、活动

4、比一比

每一组发一张统计表,一盘物品,组长登记,小组合作让学生估重,把

大家的意见整理出来填到统计表,看哪一组的学生最会估,最后老师公布答案。

《克与千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通过实际操作和推算,掌握质量单位“1千克=1000克“的进率。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4、初步学会称称物体的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盘称

学具准备:

橘子、二分硬币、棉花、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轻重

课件出示一座桥,一只小羊过去,桥安然无恙,一只大象过去桥却断了,大象掉进了水里,问这是为什么?(大象比小羊重)

你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什么作单位吗?(可能会说与斤有关系的)“斤”在我国是比较常用的质量单位,可是在国际上是用“克”和“千克”来表示质量的,为了能和国际接轨,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去了解一下克和千克

二、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1、谁能说以说在哪里见过克或千克

2、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3、介绍常见的称(着重介绍天平、盘称)

三、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认识“克”

1、称2分硬币

平时我们经常用钱去买东西,你想知道这枚硬币有多重吗?

1)让学生确定用什么称来称。

2)示范操作,学生仔细观察(游码停在刻度1,说明1枚2分硬币重1克)

3)每名同学掂一掂,试一试,感受1克的质量是什么感觉?

2、你还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3、猜一猜:袋中物品质量?互相掂一掂,再撕开标签看一看,看哪个小朋友猜的最准。

(二)认识“千克”

1、称一称一千克物品。

1)出示一袋物品,让学生确定用什么称一称。

2)谁用过盘称?介绍用法?

3)称一称这袋物品,并说一说拎在手中的感觉

2、合作称一千克物品

1)合作称量

2)拿出1千克棉花和1千克橘子让学生猜一猜谁重

3)验证

4)讨论:有什么发现?

3、每组估3样物品,再实际测量,完成表格,感受1千克重的物品,两组互相交流

物品

估计质量

实际质量

(三)认识1000克=1千克

1、出示一袋盐,谁知道一袋盐多少克?那2袋呢?

2、量一量

3、发现了什么?1000克=1千克(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四、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我们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很快给一些物品找到合适的质量吗?

1、连线

一个西瓜100克

一袋方便面1千克

一袋洗衣粉5千克

2、判断

一个乒乓球大约有3克()

小胖今年7岁,称重2千克()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3、当销售货员(组内合作,轮流当一次)

4、小明的日记(指正错误,想对小明说些什么)

2007年4月15日星期日晴

今天是星期天,阳光明媚,我早早地起了床,来到饭桌前,端起了300千克的碗,拿起了250千克的勺子,盛了200千克的米饭吃了下去。然后,拿了一个重200克的苹果边吃边走,不一会来到了学校操场。拿出了一个重6千克的哑铃练起了臂力。忽然看见地上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跑过去一看是5角钱,我捡起这个重5千克的硬币,把它装进口袋,准备星期一交给老师。

五、课外延伸,全课总结

同学们,看来克与千克学不好还真不行,因为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老师希望回家后同学们能以质量单位为主题写1篇日记,老师相信你们不会闹出象小明一样的笑话

《克与千克》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

2、电脑,多媒体课件;

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 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克与千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算,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对 策:

在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自感受1克大约有多重。

教学准备:

天平、黄豆、2分硬币、羽毛、学生尺、橡皮筋、纸币、铅笔屑等物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讲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并提问:同学们经常逛超市,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板书:克)你了解到哪些商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这些商品为什么不用千克为单位呢?

小结引出新课:出示例题图,认识并板书:认识克,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g)那么1克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

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提问:谁来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认识砝码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2、称出10克重的黄豆。

称出10克黄豆并数数有多粒,指名交流,教师板书。

让学生感受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可见1克是很轻的。请你拿几粒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这就是1克的重量。小组交流,1克黄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受。

3、感受1克的重量。

(1)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

问:谁来说说,2分硬币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2分的硬币大约就是1克,拿在手上感觉很轻。

(2)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的重量。

比较: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

小结: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学生尺比1克重。

4、学会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出示P34页上面两幅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的两个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吗?你是怎么看的?

小结:我们在用秤称物品时,首先要看秤是以克还是千克为单位的,这样才能准确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出示一袋盐,谈话:这袋盐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盐是多少克呢?(板书:1000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重多少千克?(板书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板书:=)

讲述:小明和小强进行爬楼梯比赛,小明手里拿了10枚2分硬币,小强背了20袋盐,结果小明获胜了,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6、完成“试一试”。

分别先掂一掂数学书和文具盒的重量,比一比哪个重一些,再称出它们的重量,看看和估计的结果是否一样。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插图,并回答问题,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猜一猜,然后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出答案,选择几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图,学生观察,并说说图意。

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回家后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克。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交流学习体会。

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找找哪些物品的中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克

重量 克 g

几十粒黄豆大约重10克。

1千克=1000克

《克与千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

2.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kg=1000g。

3.能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4.培养估量物体轻重的意识,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并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对物体的轻重进行估计。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弹簧秤、盘秤、字典、书包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了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克,还学会了秤的使用方法。)先请小朋友们来说一说1克有多重?(出示一枚2分硬币)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字典。这本字典好重啊,看来里面包含了很多的知识,谁能估测一下,它有多重呢?

二、探究新知

(一)千克的认识

1.我们刚才都估测了一下,现在让我们用盘秤来秤一秤,看看到底有多重呢?(把字典放到秤上),出示课件。老师的字典是0g吗?请你说一说。

2. 1000g与0g刻度重合,这本书应该是1000g。

3.这里1000克我们还可以表示成1千克,千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重量单位。用英文字母kg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1kg=1000g

4.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停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读1千克与1000克的区别)

5.我们已经知道1克和一枚2分硬币差不多重(出示硬币,让学生感知2分硬币是非常轻的),那1千克有多重呢?(抛一抛字典让学生感知1千克的字典非常重)请几个小朋友们掂一掂字典的重量,感知一下1千克的重量。(让学生掂一掂小组内放置的1千克的常见物品:几本数学书、几袋糖、几包瓜子、几只苹果等。)

6.那两本字典就是多少千克呢?也就是多少克呢?

[板书:2kg=20xxg] 3千克是多少克?4千克呢?

(二)填写合适的单位

1.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我们到底该怎样使用它们呢?

2.出示题目: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克或千克)填写在括号内:

(1)圆规重35()

(2)书桌重10()

(3)足球重350()

(4)鸡蛋重65()

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学生反馈结果。

(手势校对,1表示克,2表示千克,说说理由)

(让学生搬一搬书桌,感知差不多与10本1千克的字典一样重的重量。)

3. 小结:我们已经知道了1克与1千克大约有多重,那么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比较2分硬币和一本字典的重量的大小,去估测实际物体。

(三)秤重

1.出示:实物书包。

估一估它有多重呢?现在我们来秤一下,看谁估得准。你们仔细看,它不正好是整千克数,怎么办呢?这个指针这样的.指向,我们该怎么读呢?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小组内进行讨论。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 小结

书包的重量是2千克900克,读作二千克九百克。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用g来表示。

3.我们在进行换算的时候应该怎么想呢?请多个同学说一说。

(先把2千克换算成20xx克,再加上后面的900克就是2900克了。)

4. 小结

把不是整千克数的重量换算成克,先把千克换算成克,再加上后面的克就可以了。

(四)小练习

1.师:现在我们有这两样物品,已经秤好了,请你读一下,并用两种方法表示。(书上第3题,独立完成)

2.学生看图片交流。(说一说换算的过程)

二、克和千克的计算

现在让我们看图片,出示课件。你们能根据图片说一说吗?把600克橘子放在重320克的篮子里,合起来共有多重?计算并在秤面上画出指针。(独立完成)汇报。

(1)320g+600g=920g

(2)秤面9的数字再往上两小格就是920g了。

板书课题:计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5000g=()kg8kg=()g6kg800g=()g5kg200g=()g450g+320g=()g980g-450g=()g

师:请小朋友说说我们在换算千克和克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二)完成书上第6题。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掂一掂,估计一下每样东西的轻重,把估计的值填入表中,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被测物品估计的轻重实际的轻重数学课本铅笔盒数学练习册新华字典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情况下都无法使用秤精确地去测量物体的重量,那就只有靠我们小朋友自己估测,并要尽量把重量估的最接近。

《克与千克》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盘秤称物体的方法,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初步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引入

师: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同学们有兴趣吗?游戏的名字叫背一背。请听游戏规则:请在小组内任选两名同学背一背,体验一下,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背的是吴琼和薛原,觉得吴琼太沉了。

生2:我背的是高楠和卢丛琳,我觉得背高楠的时候都快背不动了,卢丛琳很轻。

师:同学们在这个游戏中,都感觉到有的同学轻一些,有的同学重一些。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轻重的问题。

(析:用学生喜欢的背一背游戏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建立初步轻重的感知,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同学们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含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调查的是食盐,净含量500克。

生2:我调查的是大米,净含量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用克做单位,有的用千克做单位。

生2:g表示什么?kg表示什么?(板书g和kg)

师:同学们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g是克的英文缩写,kg是千克的英文缩写。

(析:学生在汇报交流课前的收集情况时,老师及时增加学习内容,以学生自己看到和体验到的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为起点进行教学,顺应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处理的自然、贴切。)

2、认识秤,建立千克的概念。

师:同学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那如果老师想知道同学们背的书包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1:用秤称一称。

生2:我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我在集市上见过盘秤。

出示课件。(各种秤)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呀!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盘秤的使用方法。

师:现在我要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想当售货员?,学生小组内活动。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生1:我们组称的是苹果,我们估计的1千克是3个,称出来的是5个。

生2:我们组称的是大米,估计1千克有2袋,称出来的是1袋。

师:你怎么知道是1千克?谁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认秤的?

生1:我们组是看指针,指针指着1,就是1千克。

生2:指针指着下面的时候,就是1千克。

生3:不对,我们称的指针指在左面的时候是1千克。

生4:我看到了,他们的'称不一样,一个是最多称2千克,指针指在下面是1千克的刻度;另一个称最多称4千克,指针指在左面是1千克。

生5:只要看指针指向刻度几千克就是几千克。

(析: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在自由讨论中,把自己的体验和感知无拘无束的表达出来,认称的知识在交流中越来越清晰。)

3、建立克的概念。

师:这粒花生米的质量大约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

生:用秤秤一称。

生2:老师我们秤得指针不动,太轻了!要换个小的。

师:所以一般很小的、很轻的东西不可用盘秤了,需要用天平。

师:出示天平,教师演示用天平称1粒花生米的质量。并让学生观察1克重的砝码。

请同学们再从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学具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

生1:2根小棒大约重1克。

生2:2个小正方体大约重1克。

4、教学1千克=1000克。

师:在同学们的桌上有4袋大米,(出示1克、10克、100克、1000克四袋大米),请同学们在组内互相掂一掂,感觉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1克大米很轻很轻,就像手里没有东西一样;10克大米就像手里拿着一些棉花一样,感觉很轻;100克大米就像手里拿了一块小石头一样;1000克大米就像手里拿着两块大石头一样重了。

(析: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掂一掂,达到了可以借助某个物体,用对比的方法形容自己感受到的物体质量,说明学生真正有了一定的质量观念,形成了初步的的能力。)

出示1袋盐,请同学们估计这袋食盐的质量,看质量标识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板书:1000克。1000克的盐和刚才称的1千克大米比较(指板书),请小朋友猜一猜,谁重?

生:用盘秤验证:一样重。

师:一样重,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板书=,1000克=1千克。

《克与千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吨

2、知道吨与克、千克之间的关系

3、初步感受1吨有多重

重点难点:

初步感受1吨有多重

教学方法:

探究研讨法、讲解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谁记得是什么?

2、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3千克=()克

5000克=()千克

()千克=8000克

()克=4千克

4、下面的物品可能有多重?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自主练习2)

二、新授

1、出示: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吨,它的`肾重1吨。你知道1吨有多重吗?(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吨的知识。)

2、出示小博士的话:1000千克就是1吨。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t表示。1吨=1000千克

3、感受1吨

4、请几位学生抬一袋大米,感受一下,这袋大米重25千克,那么40袋大米大约重1吨。

5、什么物品一般用吨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先看图,弄清图意再回答。

2、自主练习5学生自己完成练习同位互相你问我答。补充类似练习,适当扩展延伸。

3、自主练习6指名说说图意自己完成:这艘船能一次将货物运完吗?全班交流

4、自主练习7出示图画:认识它们吗?自己试着填一填说说为什么填写这样的单位说说你对这些动物的了解。

作业

课外小调查:调查常见物品的质量

板书设计:

认识吨(t)

1吨=1000千克

《克与千克》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秤

1.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个小卡通人物,一个举着一包红枣,另一个举着一包膨化食品。两人争论不休,都说自己的东西重。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比一比,哪个物品重些?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

3.师生共同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4.认识秤。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充分感知。

[说明:用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根据称一称活动的需要,很自然想到秤,让学生在需要中学。]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活动体验,初步感知。

掂一掂1千克红枣的重量,体验1千克。

掂一掂不够1千克的膨化食品的重量。

比一比,掂两种实物重量的感觉。

学生实践后交流体验的结果。

[说明: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刻地感受1千克重量的大小,有利于1千克概念的形成。]

2.观察秤面,认识秤面上的数字刻度。

根据秤面上的数字刻度,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如果称某种物体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如果指着2,就是重2千克

3.教学试一试,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小组活动:分工合作,轮流实践,交流体验。

活动一:称出1千克大米,装进袋里,拎一拎1千克大米有多重,用心好好体验。

活动二:称出1千克鸡蛋。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重1千克,再称一称,然后数一数,拎一拎。

4.介绍千克的符号:kg,板书:千克(kg)

[说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体验空间,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经历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和触觉感知,深化对千克的认识,加快概念的建立。]

三、巩固概念、拓展应用

1.出示标有净含量的袋装食品,让学生观察外包装,交流从包装袋上获得的数据信息,然后再掂一掂,称一称。

比较净含量和秤得的.重量,理解净含量的意义。

2.借助多媒体播放乘坐电梯的录像实况,了解电梯和货车的载重情况。

3.看秤面上的刻度说蔬菜、水果的重量。(想想做做第3、4题)

4.阅读课本32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说明:练习让学生经历了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巩固概念的同时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吗?

2.课后实践活动:

(1)到超市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 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自己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说明:把课堂里学到的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现实生活中,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和社会性,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克与千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弹簧秤,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今天数学课老师带来了2个好朋友,你们欢迎它们吗?谁能上来表示一下友好关系?

2、出示小动物。

3、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4、小结:放在手中就能感觉到小狗重,小猫轻。你们还有什么方法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谁重谁轻呢?

5、多媒体演示。

二、新授

1、认识各式各样的秤。

提问:用秤称的确是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多媒体出示:电子秤

磅秤

天平

台秤

弹簧秤

人体健康秤

教师出示:人体健康秤和杆秤

2、引入重量单位。

提问:用秤可以称出物品的重量。重量和长度一样都需要有单位,你们知道哪些重量单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讲述:在称一般的物品有多重时,常用“千克”做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和“千克”交个朋友。(板书课题:千克的认识)

3、认识1千克

(1)讲述:每组的桌上有一个袋子,里面有两袋盐,两袋盐就重1千克,放在手里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讲讲感觉。

(3)提问:其实一千克的物品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你们能举举例子吗?

(4)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显示。

(5)场景设计:小狗小猫和我们一起去蔬菜瓜果市场看看,请你们称回1千克的物品。

(6)学生活动。

(7)学生汇报。

(8)闭着眼睛,把小组内称好的'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有多重。

三、巩固

1、估算

(1)出示铅球:猜测一下老师手中的铅球大约重多少千克?

提问:怎样才能猜得准?

请同学掂一掂后再猜。

当场称,看哪个小朋友猜得准。

总结:应该怎样猜?(掂——猜——称)

(2)选择身边的物品猜一猜。

(3)学生活动并汇报。

2、总结: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

3、多媒体出示判断题。

4、称体重,引出“克”。

四、课后作业

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大约几千克。

《克与千克》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三、教、学具准备:

1角硬币(约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弹簧秤。

四、学前准备:

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的质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要求)

提问: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单位?

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如果有学生说出克和千克就说真了不起,那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2、探究新知、形成能力

⑴交流汇报。

师:昨天王老师让同学们去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教师投影出示上述物品的质量标注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⑵认识秤

师:刚才我们说的一袋茶叶400克,一袋面粉25千克等等,都是看包装袋上的说明知道的?那除了看说明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来称。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秤(课件一起展示),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⑶认识天平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王老师带来一架天平,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教师出示天平(同时投影出示模型)在实验室用的多,一般称较轻的物体质量,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每一架天平都配有一套砝码,称物品时把物品放在左盘,砝码放右盘,有时还可调节游码)

⑷认识克

师:出示一枚一角的硬币,让学生掂一掂(师先示范),说说感觉怎样?(很轻)

师:请你猜猜这个硬币大约几克?

生:。

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1角硬币到底有多重?

师:那我们就用天平来称一称,好吗?

再次感受。学生活动:每个同学拿一个1角硬币闭上眼睛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的实际重量。

举例: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回形针、瓜子、开心果、纽扣、药片等等)

估一估一个鸡蛋的质量,开始学生可能胡乱猜,不用加以肯定或否定,让最接近的说说你是怎样猜的,后让其它的学生再按照他的方法掂一掂,此时准确率比原先应该高许多)介绍估重高手,想不想再来估一次,估估我们的数学书(高了低了)

下面请你把自己带来的物品让你的同桌掂一掂,不要看说明,你也像老师一样说多了,少了,猜到接近就可以了,最后告诉到底是几克。

⑸称物品的质量

师:我们桌上都有一袋盐,估估这袋盐的质量。

生:500克。

师:怎么这么准?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说明,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1000克)

⑹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一个盘秤。

教师简介盘秤的用法,然后让学生将两袋盐放入塑料袋,用盘秤称出质量为1千克。(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教师让同桌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书包有多重吗?验证

背一背的游戏,估一估你同桌的体重,称两个(一胖一瘦)在此之间,那每个小朋友到底有多重,有兴趣的我们课后在称好吗?

⑺认识1000克=1千克

师:我们已经知道两袋盐的重量是500+500=1000(克),而且刚才我们用弹簧秤称出这两袋盐的质量为1千克。引出=

说明:也就是说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还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教师投影演示,并让学生齐读)

3、应用拓展、内化新知

⑴认识常用的盘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盘秤,下面一起来认识一下盘秤,你能读出盘秤上的数据吗?看清字母g

教师投影出示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师生共同完成。

(2)争论

(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5)贴一贴。(没对的等一下改过来好吗?)

(6)介绍课外知识

4、全课小结、构建层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表示物体的质量用克,什么情况下用千克?

《克与千克》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千克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低年级己经认识了克的纂础上进一步认识和学习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千克”这个重量单位并不陌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也容易掌握。只是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重录单位一般用斤”表示。因此课上如果出现这个问题。应首先向学生说明。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分组活动。小组内的成员要分工合作。

密切配合。最终达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会知识。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可采用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变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认识质录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建立起1千克的质录概念。

2.在实际运用中掌握称物体的各种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物体重量的过程。掌握称物体的方法。并能估计物体的重量。

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意识。

3.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1.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激发起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活动过程中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善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2.学生准备:

(1)课前布置同学们到商店里看一看有哪些重录单位。到菜市场亲自体验一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小组准备各种秤、物品若干(苹果、梨、熟鸡蛋等等)。

(3)小组准备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豆四袋。

(4)每人都称一下自己的体重。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入新知识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知识,知道比较轻的物品重录用“克”作单位来计量,然后检查老师布置的任务。并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

有的同学在报体重时可能会说自己多少斤。这时。教师就告诉学生,“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重量单位。“千克”才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为了便于和国际交流。我们国家也把千克作为法定的计最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千克”这个重录单位。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一)感知1千克有多重1.“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食盐的质量。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先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彼此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称一称”,通过称录具体感知1千克表示的质录。

如何知道某种物品是1千克。需要用秤称一称。秤有很多种。教师首先在电脑上出示各种秤。让学生说出名称。其次。让学生观察。认识台秤的使用方法。教师用课件演示称出1千克苹果,2千克苹果的方法。第三步是分组实验操作。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物品随便称出 1千克,然后每个同学都掂一掂。看看有多少(苹果、梨、鸡蛋、大豆……)。

3.“看一肴,比一比”,同样1千克的物品个数有什么不同。

4.“试一试,拿一拿”,让学生试着拿出接近1千克的物品。

要求:每个小组试着拿出1千克物品,最后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拿的物品最接近1千克。并评选出感觉最好的小组。

5.自由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任意称录不同质录的物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充分感知一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过程。体验建立重量单位“千克”的观念。】

(二)探索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每个桌上放有4袋不同的大豆。分别重1克、10克、100克、1000克。让同学分别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然后。让每个小组报告1千克重的人豆是由多少个1克重的大豆合起来的。或者说多少个I克大豆合在一起就是1千克大豆。

板书:1千克二1000克【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推断等数学活动,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巩固练习。拓宽视野

(一)基本练习教科书第44页第5题、第6题。

(二)游戏1.比一比。谁是我班的‘。铁杆秤”?

教师准备不同的水果放在一个箱子里。推选4个学生代表到前边来。让他们每人搭配一个2千克的兜。谁最接近2千克谁就获胜。

2.猜体重(看谁估计的最准)。

在班里找一个同学上来。再选几个人上来分别背一背这个同学。感觉一下他的重录。然后让学生把估计的重录记录下来。最后验证。看谁估计的最准。

(三)动脑筋1.电脑出示:想一想。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比较。哪个重?

2.电脑出示:

1只鹅=2只鸭2只鸭=3只鸡1只鹅=6千克1只鸭=?千克一只鸡=?千克(四)实践活动1.学校里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安装了饮水机。并每人发了一个折叠杯子,让学生思考如何称出一杯水的重录(方法越多越好)。

教师告诉大家。水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东西。科学证明,我们每人每天大约需要喝8杯水。才能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行。因此。建议大家每天多喝水(一杯水大约210克)。

2.学生知道了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又知道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让他们估计一下。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练习题的设计。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要求。让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充分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对于低年级比较抽象的内容的教学。必须依靠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快乐中掌握知识。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克与千克》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质量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第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比较分数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质量,能说明相应分数的含义,深化对简单分数的认识;体会发现简单规律的思维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千克、克和分数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复习千克和克

1、回顾千克和克

你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重大约是1千克吗?1克呢?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2、估计体验。

你知道下面物体的重大约是多少吗?自己估一估、说一说。

(1)1个鸡蛋 (2)30个鸡蛋

(3)小朋友装了书的书包 (4)1个乒乓球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校正。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是怎么想的?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呈现第20题,让学生填空,并交流结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5、做期末复习第22题。

口答。

(1)5/9里有5个( )/( );

(2)7/10里有( )个1/(  );

(3)4个1/5是( )/( ).

6、做期末复习第23题。

出示题里的表格。

引导: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每次折的结果,能发现什么?同桌讨论一下。

7、比较分数大小。

(1)在○里填写“>”或“<”。

1/4○1/5   1/9○1/3

6/7○4/7   3/8○5/8

(2)下面分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5   1/6    1/6

8、口答期末复习第24题。

提问:上衣的布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19. (1)千克 (2)千克 (3)克 (4)千克

20. 3000 9 8000 2

21. 20+20+50=90(克) 90÷2=45(克)

23.

对折的次数 1 2 3 4 5 6

平均分成的份数 2 4 8 16 32 64

发现对折的次数越多,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各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越小。

《克与千克》教案 篇13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解决方法: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

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克与千克》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量感。

2、认识质量的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

3、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 kg = 1000 g 。

4、能够正确地读秤的刻度、正确地测量物体的轻重。

5、理解质量的加法性,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 kg = 1000 g,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教学难点:

理解质量的加法性,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几节课我们一直在围绕物体的轻重来学习,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好朋友,让我们认识一下?(各种各样的秤)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早就发明了用“秤”来计量物品的重量。不再向我们上节课中用双色片或其他的物品。

出示媒体,介绍各种秤和各种秤的用途。

师:生活中人们都用克和千克来表示物品有多重。

师: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这些称,这些称上都有什么?

生:刻度和数字。

师:这些刻度和数字表示什么?

生:称上的这些刻度和数字都表示克和千克。

2、感觉1克的重量: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物品的重量可以用克和千克来表示。

师:那么1克有多重呢?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2分硬币,请每个小朋友都用手掂一掂,你估计它的质量大约是多少?

师:其实一个2分硬币重约1克。1克可以写成1g。

板书:一个2分硬币重约1克。1克可以写成1g。

师:每个同学可以再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这就是1克,你觉得1克怎么样?

生:很轻。

小结:生活中1克的物品是很轻的。

3、小练习:

师:测一测下面的文具大约重多少克?

老师用秤来测一测文具:铅笔、固体胶、剪刀、橡皮、直尺。

学生读秤。

小组合作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千克的认识:

师:我们刚才都估测了一下,现在让我们用盘秤来秤一秤,看看到底有多重呢?

出示课件。

师:老师的字典是0g吗?不是

请你说一说?为什么不是0克?

师:1000g与0g刻度重合,这本书应该是1000g。

师:这里1000g我们还可以表示成1kg。

板书:1千克可以表示成1kg

1000g=1kg

生齐读

让学生掂一掂字典的重量,让学生感知一下1000g重量的量感。

口答:那两本字典就是多少千克呢?就是多少克呢?

2、秤重: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物品的重量可以用克和千克来表示。

师:但是有时在生活中,并不是多正好是正千克数,那怎么办呢?

师:现在我们来秤学生甲的书包。

课件出示。书包有多重呢?

师:你们仔细看,这个指针这样的指向,我们该怎么读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书包的重量是2千克900克。读作二千克九百克

师: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用g来表示。

2kg900g=2900g

师:我们在进行换算的时候应该怎么想呢?

生:先把前面的2千克换算成20xx克,再加上后面的900克就是2900克了。

4、小练习:

师:现在我们有这两样物品,已经秤好了,请你读一下,并用两种方法表示:?书上第42页的第3题

三、拓展新知:

1、克和千克的计算:

师:现在让我们看图片?出示课件。

师:请你们能根据图片说一说吗?

生:把600克橘子放在重320克的篮子梨,合起来共有多重?计算并在秤面上画出指针。

小组学生两两和组完成。

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小结:

⑴ 320g+600g=920g

⑵在秤面的9的数字再往上两小格就是920g了。

2、填写合适的单位:

师: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我们到底该怎样使用呢?

出示题目:

(1)圆规重35()

(2)书桌重10()

(3)足球重350()

(4)鸡蛋重65()

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学生反馈结果。

小结: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5000g=()kg 8kg=()g

6kg800g=()g 5kg200g=()g

450g+320g=()g 980g-450g=()g

2、在()中填入适合的`单位

一本数学书重250()

一只鸡蛋重100()

小巧的体重是38()

一头牛的重量是526()

3、他们的重量各是多少?

出示图片,上面都是盘秤或者是弹簧秤,请学生写出具体的重量。

4、画指针

在盘秤和弹簧秤的刻度上,根据所给的重量画出刻度。

5、完成书上第42页的第6题。

先估计每样东西的轻重,把估计的值填入表中,再实际测量。

被测物品估计的轻重实际的轻重数学课本铅笔盒数学练习册新华字典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六、课堂练习:P35

20 3618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