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课件【推荐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课件【推荐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数学 第四册 第六单元 85—87页《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 若干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天平,盘称。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一块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生1: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

生2: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我在实验室见过天平。

生4:我在米店见过磅秤。

生5: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

生6:我家里有弹簧秤。

(当学生举例天平时,介绍天平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实物展示)

(1)观察秤面,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在秤面上,指针指向0刻度,下面还有2Kg的字样,Kg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2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100g的字样,g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100克。每一大格又分了10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

生:10克。

(2)称秤练习。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

生1:指针过了一大格又八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生2:指针离200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1千克盐都是两袋,而1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4、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生1: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

师:你们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

生2:一桶矿泉水。

师: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19千克。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

(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天平称物品前,要先将游码(指着游码)拨回0刻度,再将天平调平衡,也就是使指针指向正中间(演示)。称的时候,刻度朝自己,物品放在左边托盘(取下托盘让学生认识),砝码(出示砝码让学生认识)放在右边托盘。砝码不合适时可以拨动游码,砝码上标了重量,砝码的重量加游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3、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砝码:100+50+10+10+5=175(克)

游码:3(克)

数学课本重:175+3=178(克)

(讨论)用盘称和天平,哪种称出的重量更准确?

生:天平。

4、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师:1枚2分的硬币重1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师:说一说你对1克的感觉。

生:很轻很轻。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生1:一枚图钉。

生2:一张纸。(随手撕下一张作业本纸,用天平称出重量,发现比1克重,一小张纸的重量才是1克。)

生3:一枚1角的硬币。(拿出两个不同大小的1角硬币,发现大的那个重量有2克,小的那个才重1克。)

师:这些都说明1克的重量怎么样?

生:非常轻。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生1: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

生2:我看到一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500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就是500+500=1000克,我就才1千克等于1000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六、动手实践

(1)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2)。

(2)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每组选一名代表,用合适的秤来称出你们组选的物品的准确重量。

展示表格,评选出估计得最准确的小组。

七、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生1:李奶奶买了500克鱼。

生2:李奶奶买了1千克苹果,还买了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李奶奶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

生2:李奶奶买的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

(指名回答)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

生2: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生3: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

生4:我知道千克比克重。(讨论:他的说法对吗?)

生5:我会用秤称东西的重量了。

生6:我认识了一些秤。

生7: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

(板书学生的回答)

九、练习

(课件出示)

(1)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第88页练习十八第2题(写出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①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②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③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表示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说课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同时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估测意识。

设计思路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 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

说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指名回答)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指名回答)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

(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揭示新课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能轻松解决问题,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当学生举例天平时,介绍天平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简单的认识几种秤,学会使用盘称,为后面秤物体的重量做准备。学生课前做好了调查,不难从日常生活中找出常用的秤,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举例。

(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公斤,学生接触得比克要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千克的认识安排在克的认识之前。用盘称秤出重1千克的物品,既有了感受重量时所需要的重量,又使学生练习使用盘称,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趣极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通过秤一秤、掂一掂和举例,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千克的概念。)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4、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建立千克的概念时,学生已经知道用秤称物品的重量,用称一粒黄豆的重量引出问题:不同的物品选择合适的秤。简单的认识天平及其使用方法,并用天平称出1克的物体,建立克的概念。通过感受1千克的重量和举例生活中1克的物品,使学生感受到1克非常轻,再感受10克的重量,打破学生对于两个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的束缚,为下一部分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在建立了千克和克的概念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放手让小组讨论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在之前已经感受了10克的重量,称了几种物品的重量,例如数学课本重175克等,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学生不难猜出1千克=1000克,教师再进行小结。)

六、动手实践

估计物品的重量,并自己动手检验估计的结果。

(通过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七、解决问题

1、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通过小结,既巩固了学习成果,也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九、练习

(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5、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苹果、果冻、矿泉水、2分硬币,1克的砝码。

[教学设计]

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导出课题:千克和克。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称一称,用盘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3、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2代500克的食盐)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4、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学用盘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三、认识“克”,感受1克。

1、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导入“克”。(板书:克,g)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3、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P89第4题

2、找朋友。

回形针西瓜数学书小朋友

4千克30千克300克2克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感知、体验得以进一步升华。

六、谈谈收获

克与千克课件设计【第三篇】

克与千克课件设计

课前预习

要求孩子熟悉用吨做单位的数量,熟悉自己的体重。

突破难点

学生在上课之前,可能对吨这个质量单位并不陌生,但对“一吨”所表示的质量是模糊的,因此我采用了师生互动的形式,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进行深刻的体验,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吨的概念。本节课设计的活动有:抬一抬矿泉水桶,背背抱抱老师和同桌,并估计多少个这样的人才是一吨,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小组合作说一说哪些物体是1吨,想象把一吨水装入一个正方体中大约需要一个多少大的正方体。在一次次的感官与实践的刺激中,让学生产生震撼,获得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加深对一吨的感知。

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吨与千克之间的互化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尝试计算。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

2,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测,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凉爽的秋季到了,动物们要在森林体育馆举行运动会,熊老弟,牛大哥,马大哥,鹿妹妹都准备参加。这天一大早,他们四个一起高兴地向体育馆走去,他们有说有笑地来到了小桥边,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请同学们看图。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6(出示课文主题图)

(1)仔细观察图片,学生续说故事。

师:他们一同来到了小桥边,看到一个牌子:“限重一吨。”牛大哥问:“一吨有多重呢 ” 鹿妹妹看看大伙也回答不上来。

(2)提出问题:“吨”表示什么 你知道有关吨的知识吗

(3)小组讨论交流。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可能会说出:①“吨”是表示重量的。②“吨”是表示很重的物体的重量的。

师:我们来听一听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媒体展示:“吨”和“克,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像大象,汽车(轮船),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都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4)揭示课题 吨的认识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看课文的小精灵给我们提问:你知道1吨到底有多重吗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1吨=1000千克 (如不能说出,教师直接揭示,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实物进一步使学生明确1吨和1000千克之间的关系。)

如: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继续看图,你从故事中还获得了什么信息 (四人小组说一说)

(3)学生汇报: 熊重400千克

马重300千克

牛重500千克

鹿重100千克

(4)解决问题

它们能同时过桥吗 引导学生将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所以不能同时过桥。

他们可以怎样过桥

小组汇报:

方案1: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

方案2:可以分两次过,每次过两个。

方案3:熊,马,鹿同时过。

方案4:马,牛,鹿同时过。

方案5:熊,牛,鹿同时过。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它们终于安全地过了小桥。

3.生活中的数学

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同桌互相背一背,说一说自己的体重,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 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

三,拓展延伸

⑴ 媒体出示例7: 3吨= ( )千克 6000千克=( ) 吨

学生尝试计算,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⑵ 学生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5吨=( )千克

9000千克=( )吨

1吨—300千克=( )千克

3吨100千克= ( )千克

四,巩固练习

1,将学过的质量单位进行整理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内容:

课题: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平、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评析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生:是“杜鹏程”和“牛一凡”。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王盟”,不选“马烨炫”呢?

生:因为“王盟”很轻,“马烨炫”很重。

师:“王盟”多重?“马烨炫”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火腿肠一根40克

生3:前几天测体重我是34千克。

生4:一袋茶叶400克。

生5:一袋面粉25千克

……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6: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生7: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来称。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生1:我在超市卖食品的地方见过电子秤。

生2:卖水果的地方有盘秤。

生3:我见过夏天卖西瓜的用磅秤。

……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因为蜗牛很轻。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刻度1,这只蜗牛重1克。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1举着一块橡皮:像这样大的一块橡皮。

生2:校牌。

生3:3粒玉米。

生4反驳道:有可能是4粒。

师:为什么呢?

生4解释:因为有的玉米大,有的玉米小。

4、称物品的质量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

(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平平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都是1千克,但不一样多。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生:1千克大米和1000克盐同样重

师:也就是说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100克

方便面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22 291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