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1篇)
设计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1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
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
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听读要求:
1、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3、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
1、生字词教学。
2、概括课文内容: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文字提示学生回答)。
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
出示学习步骤和要求:(学生自读与合作探究用时5分钟,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问题2分钟,完成预设的两个问题15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意蕴,自我质疑、释疑。
2、小组内交流、探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预设:
由问题1“精神虐杀”引导进入第三、四段学习:
1.“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对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杀”弟弟的?(找相关的动作描写,并朗读。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灵有没有受到伤害?(找相关的神态描写。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怜)。
3、我踏扁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童心、快乐、创造力等。从第三段里找相关的神态描写,并诵读)。
4、我为什么要“精神虐杀”弟弟?(领悟到,出发点是关爱,是亲情)。
5、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写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怜?反映了鲁迅什么样的感情?(悔恨、自责--同样体现对弟弟的亲情)。
问题2:为什么弟弟不记得了,我不觉得宽松,而是“沉重着”?(我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想弥补而无从弥补,心里更加歉疚、自责)。
小结:二十年的时光,变了的是对风筝和游戏的看法,不变的是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浓浓的亲情。
1、从风筝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
(自省精神知错就改勇于承担;关爱弟弟,手足情深)。
2、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
说一说:
写一写:
给曾经“精神虐杀”过你或你“精神虐杀”过的人写一封信,真诚地与对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课后完成)。
二十年前,年少的鲁迅毁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二十年后,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浓浓的亲情,鲁迅又还给了弟弟一只风筝。而这只风筝同时也送给了我们。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在误解和冲突中也蕴藏着亲情;也是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错就改,要勇于承担责任。
一边是严于律己,一边是宽以待人,拥有这样的一双翅膀,我们一定可以在爱的天空中翩翩起舞,爱的天空,将充满自由和温馨。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2
1.理解并感受文章突出表现了春的什么特点。
2.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
3.揣摩词语和句子,体味文中大量的描写片段,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词语和句子,体味文中大量的描写片段,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3
课题名称《观沧海》科目语文年级七年级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学习者分析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后进生”。特别强调后进生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差,没有学习目标;更没有像曹操哪样拥有远大的抱负,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像曹操一样有雄心壮志、博大胸怀、远大抱负的人。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二、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三、知识与技能。
1.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2.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资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曹操图片、课件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导入新课。
诗言志,歌言情,在公元2,曹操在北征乌桓胜利后。凯旋而归的路上,带着豪迈的情怀,登上了碣石山,以歌言志,抒发了博大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从《观沧海》一文中感受曹操这种博大的胸襟。
教学活动2。
一、整体把握。
一读:教师泛读。(学生勾划没有掌握的生字词)。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二读: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三读:教师泛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四读:学生体会读。
五读:学生齐读。(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性的表扬性点评)教学活动3。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也就是观看宽阔无比的大海。诗人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的形象。
教师:哪个同学能从神态方面来扮演一下曹操在观看大海这种“得志”的形象。(学生扮演,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意气昂扬、气吞山河”的气势)。
教师:从刚才的扮演来看可知,此时此刻的的是在观看大海请同学们在读诗歌,并回答问题:
六读:诗人在观看大海?我们从诗歌中那个字可以知道?(观)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学生可能回答:海水、山岛、树木、百草(可能还有日月、星汉)。
教师:同学们你能把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景物画下来吗?(两个学生完成,一个描绘,一个画;肯定学生的个性发言,表扬学生的多才多艺)。
教师:“若”仿佛、好像的意思,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图景,是虚景。却写出了一副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那种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壮观景象。
教师: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为什么?(在教材上展现)。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4
体会大意,把握基调。
3、领会意境,诵读情感。
学习重点。
1、体会大意,把握基调。
2、领会意境,诵读情感。
学习重点。
理清诗歌大意。
体悟诗人情感。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望梅止渴”这个故事相必同学们都听说过,故事的主人公曹操同学们还记得吗?对,他就是曹操,在同学们的印象中曹操或许是一代奸臣。但这只是书中的描述,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观沧海》,领略一下曹操的气度。
2、小试牛刀,自读字词(学生自读,教师抽读)。
3试读节奏,掌握韵律(学生自读,教师播放音频)。
4、试读情感(教师展示读,学生试读)。
5、合作释意。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二、初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22小节)。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
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第13——18小节。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6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重点: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考点、易错点:品味语言。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左右)。
二、自学指导。
三、学生先学。
四、检测(15分钟左右)。
五、后教(讨论更正)(10分钟左右)。
六、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
七、教学反思。
教案集体备课。
修改意见备注。
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评价,并订正错误,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
2、听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
1、1、诗中“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生自学,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指名回答后,明确:
1、小时候,“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长大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那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海”比喻理想,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2、“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3、“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4、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四、当堂达标。
以“我终于见到了”为题写一段话。(横线处可以填写某种事物,如大海、雪山、大漠等;也可以填写具体的人,如你的偶像、某个神秘人物等。)要注意写出你对见到他|它的渴望和追寻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以及见到后的激动心情。
生独立写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六、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课内部分。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注意积累重要字词;在课堂学习中学习能结合文意品味语言,解释词义。
2、通读课文,能把握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内容大意。
3、在深入的品味中领悟作者写作意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解读。(难点)。
教学流程预设:
一、导:
师:猫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小动物。今天课前,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关于猫的视频材料,请大家欣赏。
生看视频“世界上最搞笑的猫”。
师:看了这段视频,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你觉得猫是怎样的小动物?--生谈看法。
师: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先后养过三只小猫。从这三次养猫的经历中,他又感受、领悟到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猫》。
二、读。
1、请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读完文章后,你最想弄明白的又是什么?
2、生谈自己最想搞明白的问题。
三、议。
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在师生互动中追问如下问题:这只猫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关键语句。
以下为备用材料:
(1)关于第一只猫。
特点:活泼可爱。
关键语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品味其中的比喻句、词语滚来滚去等)。
(2)关于第二只猫。
特点:更活泼更有趣。
关键语句: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品味其中的动词)。
(3)关于第三只猫。
特点:忧郁懒惰。
关键句: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品味若有若无)。
2、师:然后,这三只猫的结局各不相同:他们或者病死、或者被抱走,唯有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为什么?也许就是因为这只猫的忧郁懒惰,也许就是因为它的外表丑陋,让人既可怜又可厌,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四、析。
假如,一切可以从头再来,你认为文中的“我”会更愿意再养哪一只猫?
1、对第一只猫。
“我”的态度:感觉到它的可爱,讨人喜欢,对它的病亡感到一缕酸辛、可怜,表示要再要一只。
2、对第二只猫。
对它的被捉感到怅然、愤恨并咒骂,对它的丢失很不高兴,心里牵挂;好久不养猫。
3、对第三只猫。
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决定自此,永不养猫。
五、辩。
1、有人读了文章后得到了这样的启发:从第二只猫的讨人喜欢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让自己活泼些开朗些,这样才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在注重团队精神的今天,更应善于与人交往,把自己融人到集体中去。
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师生互动中完成对文章主题的多元解读。以下为备用说法:
(1)从第三只猫的死,我们应该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2)从家里人对待第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改变自己的性格,要活泼开朗,有真才实学;应该适当地注意自己的外表,这样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不好印象。
(3)从家里人对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对人时不能以外貌和性情来喜欢一个人或讨厌一个人。
(4)三只猫都是社会中的弱小者,命运都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作为社会中的弱者,应该自立自强,这样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
六、结。
1、师:正如刚才同学们多样化的理解和感悟所告诉我们的那样,面对同1篇文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不一样的收获。但《猫》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有善于反思、勇于自责的精神,要学会从生活和经历中感悟做人的道理,这一点是相同的。
我跟大家一样,读了文章后也有不少想法。我想借这么一首小诗表达我的感受:活泼可爱小猫咪,病死亡失人惋惜。
忧郁懒惰丑陋猫,受辱冤死引深思。
2、生完成小诗填写并交流。
彭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8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这是1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一、导入课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二、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第一段)。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双腿瘫痪。是啊,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三、深入分析。
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
“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
“抓住我的手”——执着。
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
“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儿子瘫痪。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待、倒、模,理解22个新词。
2、能说出第5段排句成段的顺序,说出哪几句是围绕同一方面的内容写的。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课文的最后两段。
4、懂得自己遇到不幸境况,不要灰心;别人遭到不幸,不要嘲笑。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巩固本单元训练点,按要求读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段。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积极意义,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安徒生童话》、安徒生画像、磁带、录音机、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训练找反义词。
2、读通课文,了解大致意思。
3、学习第1、2段,朗读训练。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安徒生画像及《安徒生童话》,简介安徒生。
二、揭题,读题。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每句话。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借助课文插图,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理解课文。
1、说说丑小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划出说明丑小鸭长得难看的句子。
3、朗读指导。
4、填空。
嘴()腿()样子()的。
5、丑小鸭的命运怎样呢?
(1)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你有什么想法?
(2)丑小鸭为什么离开了家,当时心情怎样?
(3)填空:的丑小鸭。
孤独、可怜。
6、理解第三、四自然段品析词句:
重点理解:“除了……没有谁……连”体会丑小鸭的孤独和可怜。
7、丑小鸭离开家后遇到了什么困难?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丑小鸭独自在水面漂时,看见了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惊奇”“羡慕”的含义。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美丽小鸟的羡慕、对美好的渴望之情。)。
8、冬天来了,丑小鸭是怎么过冬的呢?读第六自然段。
体会“冻得发抖”“幸亏”,说明丑小鸭处境凄惨。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丑小鸭命运的悲惨,表现出对它的同情。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从小学会和善待人、互相尊重。
2、展开想像:可怜的丑小鸭被农夫收留后会怎样呢?
教后反思: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10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会认“烘、卧、剩、裂”等9个生字,会写“欺负、讨厌”4个生字,理解“欺负、讨厌、孤单”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后习题,积累词语,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词语读正确、读连贯;课文读正确、流利。
难点:写好词语,积累词语,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字词。
1、板书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爷爷的童话世界,跟着丑小鸭一起读课文,认生字,学词语。来,跟老师一起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
读字字正腔圆,读词正确连贯。
初读课文,扫清字音障碍。
二、随文识字,读顺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
2、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描写他丑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那么你能把丑小鸭的丑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3、哪些词中最能让你感受到丑小鸭的丑呢?体会: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你发现了吗,这些词都有什么特点呢?叠词的运用。第二段中有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描写了丑小鸭的丑,你们找到了吗?真是“又大又丑”。(板书)抽同学说几个“又……又……”的词语。
4、语言训练:丑小鸭长得不好看,那其他的小鸭子呢?让我们也来学着课文的样子说几句话,形容一下其他的小鸭子吧。
其它鸭子的毛(),嘴巴(),身子()。
……可爱极了!
6、出示丑小鸭(图),和这么漂亮的鸭宝宝相比,也就难怪大家会不喜欢这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了,所以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从那一段可以看出大家不喜欢丑小鸭?自己练习朗读3自然段,尽量做到不加减字,正确、流利。
2、这一段有很多要求我们会认的生字宝宝,“欺负、讨厌、孤、笆”。
4、“讨厌”什么结构什么旁?什么意思?能换个词吗?厌恶;不喜欢。近义词:厌恶,反义词:喜欢。造句:妈妈最讨厌我把房间弄得一团糟。
6、篱笆: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它?形声字:形旁表音,声旁表意的字。竹字头:用竹子编成的栅栏。
三、写好词语,工整匀称。
1、这一段要求会认的字比较多,其中有两个词语是要求我们要写的字,那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两个词语。
2、写好词语。
出示:田字格,“欺负”“讨厌”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12
《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章的美。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生总结、掌握阅读、欣赏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自读自评,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法。
竞赛方式:(全班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六到八人,各设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组长组织全组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参与讨论与竞赛。发言精彩或积极的同学,可将红领巾放于桌面作为奖励。最终以桌面红领巾多的一组为获胜组。)。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以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2、复习几首咏春的.诗词。看谁积累的多。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朱自清的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细致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学习本文除了体会这一特色外,还要注意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写,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理解。
1、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全体齐读。
2、本文抒发作者什么感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展示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盼春(总领全文)。
春草图。
春第二部分(3-7)绘春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四、学生自读自品课文。小组讨论,以问答的方式交流品析所得。
(一)读一读。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深入意境,细细品味。
3、声情并茂,体会风格与美感。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反复诵读品味。
(二)品一品。
1、品用词之精。
2、品语言之美。
3、品写法之巧。
4、品构思之妙。
(三)说一说。
小组之间交流品评所得,互相问答,分组竞赛。
五、写作借鉴:
(一)从这篇课文来看,应该如何写景?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
听觉、触觉等;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
到低、从近到远等;
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模仿习作。
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描写一幅秋景图。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背诵课文1-3段。
官良生。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
自己。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使学生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方法:
情景法、讲读法与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言。
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只小鸭子独自在树林中流浪。它有家不愿意回,有哥哥、姐姐却得不到他们的关爱。他孤独寂寞,在外面流浪又常常遭到不幸。尽管这样它还是坚强地生活着。可谁又能想到,这只大家都不喜欢的小鸭子,却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你们喜欢读这个故事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28《丑小鸭》。
同学们,你在读这个故事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有这样一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同学们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爱因斯坦就是靠思考、思考、再思考这个方法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的。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故事,边读边思考,想想读懂了什么,又发现了哪些问题?
下面把自己的学习情况向小伙伴汇报汇报。
三、读中感悟,交流释疑。
你喜欢读哪一段,又读懂了什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
(以学定教)。
1、第一段:
帮助学生理解“暖烘烘”“出世”,了解小鸭子出世的`时间的?
2、第二段:
指导读出小鸭子活泼可爱的样子。
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才”
思考:大家为什么叫它丑小鸭?从哪些词句看出的?(看图说丑小鸭的样子)。
仿写训练:看这几只小鸭子长得怎样?(出示图片)。
3、第三段:
帮助学生理解丑小鸭在家里的处境。
他们为什么欺负他?你想对这些人说点什么?看图。
思考:小鸭子为什么要离开家呢?重点理解“欺负”“孤单”
板书:在家里孤单。
他是怎么想的?你替他担心吗?你真是有爱心的孩子。
你要是这只小鸭子你会怎么做?
你想对小鸭子说些什么?
丑小鸭出走了,妈妈、哥哥、姐姐发现了会怎样呢?
4、第四段读:
帮助学生理解丑小鸭在外流浪的遭遇。
理解“讥笑”用“讥笑”说话。
板书:在外面冻僵。
这时候小鸭子会想些什么呢?
你又想对小鸭子说些什么?
5、第五段:
看动画,想丑小鸭惊奇什么,羡慕什么呢?用“羡慕”说话。
6、第六段:帮助学生理解“幸亏”词义。
板书:冻僵得救。
你觉得农夫是怎样一个人?
讨论:丑小鸭在外边生活怎样?
7、第七段:
看画面:紫丁香开花的时候,小鸭子就成为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1)、从哪些语句看出来丑小鸭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你能画出来吗?指导学生读出高兴的心情。
此时,丑小鸭来到哪,看到了什么?仿说练习。
板书:美丽的天鹅。
(2)、是……不是……你是怎么理解的?
板书:美丽的天鹅。
(3)、你想对已经成为天鹅的丑小鸭说些什么?
四、激发想象。
长成天鹅的丑小鸭,回到了家里,哥哥、姐姐,还有欺负过丑小鸭的小姑娘会说些什么呢?
五、谈谈收获明白道理。
故事中的哪些语言你喜欢,说给大家听听。
读了这个故事请你谈谈感受?结合课文谈一谈。
生:我们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还要学会善待他人。
生:不能以貌取人“外表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才能经久不衰。”
生:、、、、、、
师悟:我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这也是我对故事的新感悟。真正的美在于才华、气质和品质。我们都做这样的人。
六、知识扩展。课外延伸。
你知道这个故事是谁写的吗?
我知道、、、、、、我还知道、、、、、、(看屏幕)。
七、结束语。
同学们都是善于读书的孩子。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同学们在读童话的时候,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启迪智慧,享受审美的乐趣,感悟其中的道理。
八、板书设计:
在家里孤单。
丑小鸭美丽的天鹅。
在外面冻僵。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字词句子.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3.了解关于作者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4.整体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关于春天的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15
这是1篇童话故事,一只丑小鸭自从生下来就被人看不起,受人欺负,被迫离家出走,最后竟意外地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学生,从小就要懂得善待别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的对待自己。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
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三、清除阅读障碍。
(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注音:讪笑吐绶鸡灯芯草铰链迸出。
听写:沼泽地嫉妒木屐飕飕讪笑。
释义:排挤来势汹汹弥漫。
四、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见彩图)。
五、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回答)-(理线索)。
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请分别找出来--(明结构)。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
沼泽地:(同情、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被赞美)。
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辨形象)。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悟主题)。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剖析:。
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七、拓展引申。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八、作业布置。
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1篇作文。
a命运无轨道b丑小鸭的梦。
板书设计。
丑小鸭------------白天鹅。
要有一颗好的心:善良、宽厚、有理想、
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
丑小鸭告诉我们:。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16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在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描写丑小鸭和白天鹅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丑小鸭遭遇不幸及最后变成白天鹅的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
在读、画、议中学习品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文中的重点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演读、引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体验,激发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中懂得遇到不幸,不要灰心,别人遇到不幸,不要嘲笑。要相信自己,当别人嘲笑自己时不要自暴自弃的道理;初步培养积累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体验,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深切地懂得要自强不息,不能自暴自弃。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学生认读词语。
2、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丑小鸭的故事,你们还记得丑小鸭长什么样子的吗?
师:丑小鸭长得丑是它的错吗?就因为它长得丑,它来到这世界上遇到了哪些不幸呢?
二.学习3、4、5、6自然段,体会不幸遭遇。
1、师:听了故事,我们知道了丑小鸭的遭遇是那样的不幸,那样的可怜,我们也为他感到难过,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6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出了丑小鸭的不幸与可怜,找出并用心体会。(课件展示)。
生默读课文3—6自然段。
师:读完了吗?我们先来看第3自然段(课件点击3自然段句子)丑小鸭遇到了那些不幸?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养鸭子的小姑娘的动作、神态,会怎么说?
从“欺负、咬、啄、讨厌”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丑小鸭还遇到了哪些不幸?
师:小鸟是怎样讥笑它的?
学生自由说。
师:那面对小鸟的讥笑,猎狗的追赶,假如你是丑小鸭,你的心情会怎样?
师:此时丑小鸭又伤心又难过,他只好白天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理解:只好、才。
师:秋天到了,树叶黄了,受尽折磨的丑小鸭再也不敢出来了。它一个人只好在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
理解“悄悄地”
为什么要悄悄地?(感受丑小鸭的不幸)。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冬天到了,天气变得非常非常的冷。又累又饿的丑小鸭终于坚持不住了。它昏倒了,躺在水里一动不动,和冰块结在了一起,冻僵了。
理解:冻僵。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蕴涵哲理。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中“山”和“海”的艺术形象及蕴涵意味。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山的画面。
一、导语设计(1)。
山对于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当我们登高眺望,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时,我们心中一定会有感慨万千。
而恰恰就是在这大山之中,有那么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无言的大山中,从孩提时他们就怀有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为他们生活中不断的追求。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去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二、资料助读。
1、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种,“五四”以来产生的一种新的诗体。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特点:高度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诗歌一般用于歌咏、朗诵。
2、作者简介:
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本文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那时候他刚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于是写下了自己当时对人生的感叹。
三、诵读感知:
1、生字词(注音并解释词语)。
痴()想隐()秘()。
凝()成诱()惑。
喧()腾瞬()间。
几()乎。
痴想:入迷的想。
隐秘:隐藏,不外露。
凝成:凝结而成。
诱惑: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喧闹,沸腾。
瞬间:一眨眼之间,形容时间很短。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差点。
2、听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朗读要求:
1、读出感情。
2、注意语气、语调。
3、读准字音、不读错别字。
4、要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5、语音适中、能让人听清楚。
播放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1、诗分两节,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时间不同了,长大前与长大后。
——没找到海/找到了海。
2、请你概括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了——小时候的理想、憧憬、追求。
第二节写了——长大后对人生的感悟。
3、请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1)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2)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3)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与信念。
(4)从方式看:第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写我与读者的对话。
(5)从写作角度上看: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是实写;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是虚写。
4、作者小时候有一个愿望:看到山那边的海,在当时,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没有,哭着回来了/依然是山。
5、你心目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请描述出来。
惊涛骇浪、风平浪静、碧水红花、水天一色。
6、作者说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呢?
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18
师: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篇现代散文《春》。
2.出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a.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b.品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理清文章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a.读准字音。b.边读边想,写了怎样的景,写了怎样的情。
2.写了怎样的景(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怎样的情(盼-------赞)看来同学们了解课文主要写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行文的思路也知道了,遵循怎样的顺序呢,(盼春--绘春--赞春)。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
1.听读课文,要求:a.注意停顿、语速、语气、感情等。b.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描绘的春景。
(理解===朗读)。
2.自由品读。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有感情的朗读。
友情提示:品读感悟是多角度的,可从修辞的角度、词句的精妙之处、描写的角度、作者的情感、甚至可以是体会到的感受。
学法指导:细心品读--独立思考--圈点批注--互动交流。
3.品读收获。师生互动交流,评点妙处。
四、合作探究,悟写法。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下表: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各图的特点。
名称特征角度(顺序)写法修辞。
春草图嫩、绿、多、软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
春花图多、艳、甜由高到低虚实结合排比、比喻。
春风图和悦触嗅视听觉多感官描写拟人、比喻。
春雨图细密、轻盈由物到人由近到远动静结合排比、比喻。
相同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都是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语言生动,渗透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作用:其他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多方面谈收获。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
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配乐、起立)。
六、作业设计。
《我眼中的--》,仿照《春》写1篇文章,字数不限。
本教案配套课件下载地址:/ftp/。
[朱自清《春》公开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19
因为本课是自读课文,所以要求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案。
教学目标:1、识记生字词,了解安徒生及其作品。
2、理清文章结构与内容,从而找出线索。
3、体会丑小鸭的遭遇,理解文章主旨--经过自身的努力和追求,最终成为白天鹅,但白天鹅的成长更多是内心的变化,他的成功更多取决于一颗似白天鹅般高贵的心。
4、理解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5、了解自我。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结构线索。
2、理解文章主旨。
3、了解自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谈话法。
一、导入。
安徒生是哪里人?对,是丹麦人。那请问丹麦人是怎样纪念他的?对,塑雕像,但丹麦人在首都入海口塑了一座铜像,不是安徒生,是人鱼公主,海的女儿--她告诉人们这就是丹麦。
二、整体把握。
快速阅读全文,画出生字词并找出丑小鸭的遭遇。
1、生字词。
啄zhuo嫉妒jidu不禁bujin讪笑shanxiao沼泽zhaoze。
泥泞ning篱笆liba迸出beng。
2、丑小鸭经历了些什么事情?
养鸭场(被欺负)。
|被逼逃走,离开了原来的住所,那下一步该怎么办?
|“寻找”
沼泽地(被嘲笑、受同情、受歧视)。
|
老太婆家(不被理解、压抑)。
|角色扮演:母鸡、熊猫、小鸭--体会各个形象的性格特征。
|“寻找自我”
灌木丛(向往、有追求)。
|“寻找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打)。
|
花园里(发现白天鹅)。
“发现自我”
3、文章主旨: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
从原文中找相对应的句子。
三、精神启迪。
明确:让学生各抒己见,目的在于激活学生思维,并进一步了解文章主旨。
总结:丑小鸭的魅力蜕变其实是心灵的成长,不光是外形上的变化,心灵的成长,拥有像天鹅般高贵的灵魂,经历成长与磨难,才能最终变成白天鹅。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丑小鸭其实是安徒生一生的写照。
五、板书。
丑小鸭。
安徒生。
美与幸福--寻找--栖息地:养鸭场、沼泽地、老太婆家、
|灌木丛、老农家、花园里。
|
自我(发现自我)。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20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体会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5、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6、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第1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看来同学们都有理想、有目标啊!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目标。
说实话,其实我在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还真没好好想过以后准备干什么。因为我们要走的路基本上都很清晰,那就是读完小学就考初中,读完初中考高中,读完高中考大学。我也没想过要是考不上要怎么办,幸好该考上的都考上了。
但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看过1篇报道,是一个记者问一个牧童:你为什么放牛?牧童说,攒钱。记者再问:攒钱干嘛?牧童说,娶老婆。那,娶老婆干嘛?牧童说,生娃!生娃干什么?牧童想了想,说:生娃,放牛!我那时候就感觉这牧童很可悲,我说不上自己以后要干嘛,真要问我有什么理想的话,那就是不要像那个牧童一样!
幸好,我发现真像那个牧童这么想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还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说的就是一个边远山区的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大家翻开课本第2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在山的那边》(板书题目、作者)。这首诗呢,是作者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山的那一边是什么;一起来探讨,来自边远山区的作者,他是如何追求理想的;想想我们能从这当中得到什么启发。
二、检查预习。
1、之前已经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现在大家先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完了我找两位同学上来给加点字注音。理解词义。
痴想隐秘凝成诱惑海潮喧腾攀上一瞬间。
痴想——发呆的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诱惑——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喧闹沸腾。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2、找同学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读后感。
三、朗读训练。
1、老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用斜线划出停顿,用圆点标出该读重音的词语。
3、分别找两个同学朗读两大部分,大家点评。
4、集体朗读。
第2课时。
【教学要点】探究关键词蕴涵的意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四、课文研讨。
(一)局部品味:词句理解,问题探讨(学生提问为主,而后补充)。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立志追求“全新的世界”。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3、“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7、“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8、为何隔着崇山峻岭,作者还能听到海的“喧腾”?——作者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9、如何理解“枯干”?——“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在体验失败或者挫折以后,要总结出自己如何去面对现实。所以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10、“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地头和弯腰,最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
11、“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12、在第二节诗中,“一次次”变换着出现了三次,集中地突出地写出了“我”对“追寻”的一种怎么样的精神?——执着。
(二)概括两节诗的内容:提问、总结。
1、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2、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3、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板书:
第一节:童年时——现实中的“山”,妈妈说的“海”——想望、困惑。
第二节:长大后——“山”象征困难,“海”象征信念——拼搏、奋斗。
(三)整体感知:揭示诗歌的象征意义,体现的哲理。
1、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海。(板书:山——海)。
2、“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在诗歌中找答案。——“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板书:信念、全新)。
3、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全新的世界”?课文的导读提出一个问题——作者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大家想想这个问题。(揭示“海”的象征意义)。
举例子说明:大家到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没有?知道这些著名学府是怎么样的吗?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板书:海——奋斗目标、理想的象征)。
4、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山。(板书:山)。
5、“山”又有何特点呢?——“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板书:铁青、无数)。
6、“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揭示“山”的象征意义。
铁青: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实现理想,得克服长期性和艰巨性。人们起初往往对此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对长期性和艰苦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 篇21
《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章的美。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生总结、掌握阅读、欣赏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自读自评,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法。
竞赛方式:(全班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六到八人,各设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组长组织全组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参与讨论与竞赛。发言精彩或积极的同学,可将红领巾放于桌面作为奖励。最终以桌面红领巾多的一组为获胜组。)。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以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2、复习几首咏春的.诗词。看谁积累的多。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朱自清的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细致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学习本文除了体会这一特色外,还要注意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写,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理解。
1、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全体齐读。
2、本文抒发作者什么感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展示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盼春(总领全文)。
春草图。
春第二部分(3-7)绘春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四、学生自读自品课文。小组讨论,以问答的方式交流品析所得。
(一)读一读。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深入意境,细细品味。
3、声情并茂,体会风格与美感。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反复诵读品味。
(二)品一品。
1、品用词之精。
2、品语言之美。
3、品写法之巧。
4、品构思之妙。
(三)说一说。
小组之间交流品评所得,互相问答,分组竞赛。
五、写作借鉴:
(一)从这篇课文来看,应该如何写景?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
听觉、触觉等;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
到低、从近到远等;
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模仿习作。
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描写一幅秋景图。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背诵课文1-3段。
官良生。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教案【通用1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