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实用7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人的认识源于感知与思考,通过经验积累与社会互动,形成对世界的理解与判断,如何更深入探索这一过程?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 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 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 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仰望夜空,星光点点,惟月为大。缺缺圆圆,变幻摇曳。从旧石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的诗歌文章;从东方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揽月,人类从来没有停息对茫茫苍穹中那轮皎皎玉盘的追求。

新课讲授: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了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带回了岩石和土的样本,使人们对 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007年,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使人们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球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认识。

2009年,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运载火箭将两个月球探测仪发射升空。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

2010年,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国际上第一次获取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探究一:人类的这些对月球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

两层基本含义: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中国探月三阶段(视频介绍)

第一期 绕: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 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 落:2010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二号”,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 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第三期 回:时间定在2011至20xx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探究二:(分组讨论)

(2)特点

①探月工程是实践活动吗?有哪几个要素构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②为何要进行探月工程?这与蜘蛛织网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又具有什么特点?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实践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4)真理最基本的属*是客观*

◇分析:

(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重点】:

1、重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实践的含义、特征及作用

四、【方法点津】:

(1)在教材中对实践的含义除了给出含义外只是略作解释。以此为据还不能完全把握实践的内容。因此在只有深入理解实践的基本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在实践的三个特点中,“客观物质*”与“社会历史*”都不是实践所独有的*质,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点,只有“主观能动*”最能体现实践的本质。因此对这个特点尤其要着重分析以便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识记:实践的含义;人类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②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并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

③运用:列举生活中与实践相关的例子或名言。

2.能力目标:

①分析理解能力: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学会对实践概念含义进行分层理解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②通过研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合案例培养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难点:实践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观点一:不会游泳,怎能下水。观点二: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提出疑问:你赞同那个观点?为什么?

学生回答

㈡讲授新课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的两层基本含义:

a.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教师:展示材料,让学生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①蜜蜂筑巢。②构想美好生活 ③建设小康社会④成功举办奥运会

2.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08奥运奖牌制作的难度说明。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播放神七中航天员出舱的模拟动画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具有社会性

提出疑问: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中成功出舱,是单靠他个人力量可以完成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 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 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 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仰望夜空,星光点点,惟月为大。缺缺圆圆,变幻摇曳。从旧石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的诗歌文章;从东方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揽月,人类从来没有停息对茫茫苍穹中那轮皎皎玉盘的追求。

新课讲授: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了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带回了岩石和土的样本,使人们对 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007年,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使人们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球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认识。

2009年,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运载火箭将两个月球探测仪发射升空。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

2010年,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国际上第一次获取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探究一:人类的这些对月球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

两层基本含义: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中国探月三阶段(视频介绍)

第一期 绕: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 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 落:2010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二号”,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 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第三期 回:时间定在2011至20xx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探究二:(分组讨论)

(2)特点

①探月工程是实践活动吗?有哪几个要素构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②为何要进行探月工程?这与蜘蛛织网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又具有什么特点?

③探月工程靠一个人的力量能成功吗?我们祖先就有嫦娥奔月的梦想,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还具有什么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材料一:2012年2月6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清的全月球影像图,表明我国探月工程又取得了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

思考:我国发布的全月球影像图是如何获得的? 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材料二:由于需要为“嫦娥三号”任务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嫦娥二号”卫星于2 010年10月1日发射。“嫦娥二号”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搭载的CCD相机分辨率比“嫦娥一号”高出许多,能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 面数据。“嫦娥一号”的空间分辨率是120米,而“嫦娥二号”的则达到了7米,由此我国获得的全月球影像图的清晰度大大提高。

思考:我国获得的全月球影像图的清晰度为什么能大大提高?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材料三: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曾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姮 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在《常娥》一诗中也曾写道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我们熟悉的古代传说中,月亮上有嫦娥、玉兔、吴刚和桂花树。而我国探月工程却一再证明,月球上有的只是大量的几乎覆盖了整个月面的环形山,既没有玉兔、桂花树,更不可能住着吴刚、嫦娥,那只是个传说。

思考:我们是怎样证明古人对月球的认识只是“一个传说”的?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材料四:研究发现,月球表面土壤中富含大量的氦3,初步估计有上百万吨。而利用氦3参与的核聚变发电向人类提供能源,是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如果能够解决将氦3运回地球这一问题的话,8吨的氦3就可以解决全中国一年的能源供 应总量。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嫦娥二号”携带新型伽马射线谱仪奔月,更加精确地探测出月球上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进而发现月球表面资源富集区。

由此可见,我国实施的探月工程,就是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作准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篇5

1、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理解并掌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过程方法目标: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让知识服务于实践。

学情分析

前需知识掌握情况:通过之前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了解了物质和意识等相关概念,可以衔接进入认识论的学习。而且学生每学期都有参加创文和交通志愿者等实践活动,对实践和认识等概念都有初步的接触,有助于他们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对微课的认识:学生之前在政治课堂上不曾接触过微课这种形式,但是可能在其他科目的课堂或者通过其他渠道接触过微课。但是高中学生对于微课这种新的学习形式还是很感兴趣的。我制作的这节微课以引导探究为主,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能更好地获取和掌握知识。

学生特征分析

学习态度:通过回收之前发放的《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前问卷调查表,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微课,采用学生熟悉的素材,学生学习兴趣会比较高,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完成。

学习风格:按照我平时的观察和接触,我发现学生学习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时,不喜欢老师单纯地讲解枯燥的知识点,而是喜欢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能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如果设置的教学情景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及最后通过一些典型习题巩固知识,学生会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目的:1、通过微课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2、通过微课展现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观看该微课加以巩固理解知识,方便学生学习。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时机:我制作的微课主要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个阶段。课前观看预习,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当中提取微课视频中的一些关键部分,引导学生感悟具体事例,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同时丰富课堂形式,提高课堂效率。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课前观看微课视频,自主完成预习任务单;课堂中分组讨论微课中的具体事例、感悟课本知识;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一些练习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片段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应的教学目标

课前预习 准备预习任务单 观看微课,填写预习任务单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导入 准备与实践和认识相关的古诗词,作为导入的例子 观看微课,分组讨论和思考: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的,并做相关记录 学生初步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课堂教学 准备相关事例,并要求学生阐明这些事例是如何体现出实践的含义与特点、认识的含义与特点、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 观看微课,分组讨论和思考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课堂总结 通过微课,播放本节课的知识思维导图 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动手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提高 微课展现相关习题 学生思考后进行回答 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如何让学生获得微课资源:将微课视频存放在教室多媒体平台上,学生可自行拷贝;通过班级微信群或QQ群上传微课视频资料。

如何确保学生学习了微课:1、学生填写预习任务单并上交老师检查汇总。2、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表现。3、让学生提交课堂学习笔记。4、课后进行小测验,检测学习效果。

如何评价微课学习效果:1、课前预习效果评价,检查预习任务单的完成程度,如完整度、正确度等。2、课堂观察,在小组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观察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反应情况,比如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究主题活动的表现等。3、课堂提问,抽查学生提问知识点内容,获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4、课堂测验,通过课堂小测试考查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知识的情况。5、作业批改,收取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在学习本框题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唯物论当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铺垫作用。从地位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所以学好该框题为后面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命题判定、概念再判断等方式,能够理解实践概念、特征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初步利用“实践观”来分析现实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让知识服务于实践,努力形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全面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和特征。

二、说教学方法

1.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2. 集体讨论法: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从标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入,讨论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模仿《非常了得》综艺节目,分别给每组两张任务卡,向学生说明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运用情景教学法与集体讨论法。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判断ppt2的五个命题,并要求说出判断从哪来。以“苹果哪最甜”为例深入分析得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再以“羽毛与锤子谁先落月”例子引出讨论题:?

观点1:认识的来源只有实践一个;?

观点2:认识的来源有多个:直接经验(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与间接经验(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认识的来源于获取认识的途径是源与流的关系,让学生区分认识的来源与途径,二者具有本质区别。启发学生: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最后得出结论:间接经验也是他人的实践得来,所以归根结底认识的来源还是实践。

(2)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以“酱油吃多会不会变黑为例”设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判断?用权威人士观点检验?多数人的观点检验?客观事物自身检验?实践来检验?

提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经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沟通的良好品质,也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语言组织归纳表达能力。

展示科学实验对这一问题的检验情况得出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为这点理解起来有点难,所一教师要适当的讲解)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认识的目的

以人们对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研究为例,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分析,得出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认识的目的。

(4)实践的概念

运用讲授法,让学生理解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注意3点:一是人为主体;二是对象为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三是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区别于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也区别于纯粹的思维活动。

(5)实践的基本形式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加强对实践的理解并简单介绍实践的三种类型)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动物的本能活动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生产实践活动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变革社会实践活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框共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实践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从地位上看,学好本框不仅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点和本质特征,实现全书的教学目的,在全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难点:实践的基本特征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但哲学理论比较抽象,加之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有限,对实践活动、实践主体等认识不多,这对于他们理解本课的基本观点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五、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

六、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说明实践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相关材料,充分了解学生对实践问题的已有认识,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将文字、图片材料事先做成课件,设计预习导读提纲和课堂反馈练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的特点,可事先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展示观点一:不会游泳,怎能下水。观点二: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提出疑问:你赞同那个观点?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从而导入新课。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的两层基本含义:

A.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教师:展示材料,让学生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①蜜蜂筑巢。②构想美好生活 ③建设小康社会④成功举办奥运会

2.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播放神七中航天员出舱的模拟动画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具有社会性

提出疑问: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中成功出舱,是单靠他个人力量可以完成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具有历史性

展示从神五到神七的三次突破说明: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不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展示案例判断)

⑴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⑵变革社会的实践

⑶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通过学生阅读课本P44-46的内容,小组研究以下的材料,主动探究该内容,具体材料如下)

研究材料: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

这说明实践是: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                                     

如: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

走进科学: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自此,太阳系行星数量将由九颗减为八颗。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科学家通过探测活动,在外太阳系发现越来越多的天体,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由于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人造卫星等先进的探测工具,使得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这说明实践是:                                      (为什么: 在背后补充  )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                                     

如:吃一堑,长一智。          

走进实验: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而伽利略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这说明实践是: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                                     

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走进生活: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摇撼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实践是: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                                     

如:学以致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及其特点     三个特点  主观能动性       三者是统一的

的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           

        (原理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十、教学反思

利用学生熟悉的名言成语,利用新鲜的时政使教学走进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的所有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 3916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