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经典(最新8篇)

奥运 分享 时间: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思维能力,激发对语言的热爱与理解,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文字的魅力呢?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语文教案经典”,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大家吧!

语文教案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激发同学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4、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和媒体课件。

同学:做好预习,了解一些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资料,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材分析】

这是1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胜利的自豪以和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

师: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实际,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胜利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一起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同学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同学阅读并提出考虑题,掌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D、再次阅读这就是说,复述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同学各组选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

3、教师小结:

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

四、重点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记叙文的学习,可以从记叙的六要素,叙事的详略布置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组,同学考虑并体味)

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局部略写,为什么这样布置?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E、假如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以上内容在再次默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发言时可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好。

教师指导:

A、“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过程环境恶劣,非常危险,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环境作斗争的精神。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描写了珠物流妈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绚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色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这样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者相结合,起到一张一弛的阅读效果。

B、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身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C、提示从修辞手法、语气等方面进行考虑。

D、同学畅所欲言,想像合理即可,培养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中国人民伟大的、坚强的品质,中国也有高水平的探险家。

E、引导同学展开联想与想像,试想像把自身置身于刘连满的角色,谈心得体会。

五、课堂练习

文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试着仿写几句。

目的是引导同学关注课文中的文章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老师要引导同学充沛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景色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1、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2、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峰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六、课堂延伸

可以启发同学考虑,体会登山运动员所接受的痛苦。

1、想像一下,登上最高峰的运动咒的心情。

2、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上最高峰?

3、想象一下,登山运动员在登山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4、学完本课后,你有哪些感想?

教师要引导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有不同的见解与幻想,只要想象合理,能自圆其说。教师作调整性解答。培养同学的想象力,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小结】

中国登山运动员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人的又一大壮举,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强。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世界对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在1969年7月21日就已经登上月球了,而中国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机飞行胜利。期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当航天英雄,为我国航天事业做贡献,让中国人飞得更高更远。

【作业安排】

1、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搜集有关探险资料,准备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 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在此基础上说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认清过去语文教学的两点错误认识、各种弊病、不良后果。

2. 了解序言的一般特点,明确“他序”的写作重点,能从序言中了解原著的基本内容。

3.说出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或表达作用。

【学习过程】

归纳整理

1.摘记序言的一般特点。

置于著作正文之前,说明写作或出版意图、著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等内容。

有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多评论作者、作品内容,介绍、阐述研究情况。

2.找出每段或每部分的关键句。

1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就有一百多篇……都应该读这个集子 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2 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其二……

3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为什么……?是因为…… 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

4 圣陶先生在这里扼要地指出旧式语文教学的三大弊病……第一是在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不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

5 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

6 第三种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

7 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知识课……因而要以讲为主。

8 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其流弊,第一……其次……

9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圣陶先生的看法是…… 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10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11 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借阅读这本集子的机会来对照检查我们自己的工作

3. 编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及旧式语文教育状况图(表)。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过去对语文教学的两点错误认识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思想基础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各种弊病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不良后果

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不清楚语文是工具,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古典主义

利禄主义 死记硬背古书内容

生搬硬套作文程式

追求功名利禄、应付考试

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和人形鹦鹉

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把语文课看成跟历史、地理或物理、化学一样的知识课,因而以讲为主

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

学生听得轻松随意

容易习惯于听老师讲解 效果可能很不好

学生可能缺乏独立学习、工作的能力

思考感悟

一.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重要概念、指代词、比喻词。

1、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

思考:这三句话的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可以调换,调换后就失去了与前后文的照应。

2、在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地位。

“不适当地”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去掉。删除这几个字后影响句子表达的正确性。这个句子提出了旧式语文教学的第一种弊病。“过分地”强调所读的内容是错误的做法,因为后文说,“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作者认为,“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要的”。

3、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回答:“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不教”应该达到什么境界?结合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谈谈对叶先生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

A、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强调让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B、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强调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C、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俾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

——强调要注意启发性。

D、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强调要注意训练的科学性和反复性

A、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不教应当达到学生主动钻研的境界

B、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不教应当达到学生获取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境界

发现创新

一、.结合学习语文的体会,谈谈对叶、吕语文教育观点的看法。

此环节可提名学生交流,不必求全求透,重在对学生有所启发

二、结合文中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述,探索自身语文学习的若干正确方法。

如果有时间,课堂上可提名一两位同学谈自己的体会,如果需要,可课前作为预习要求提出。以便部分同学有准备。

作业:对以上问题作简单书面归纳,准备互相交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1)引:我知道大家特别喜欢猜谜语,我这儿正好有一条,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猜出来。

看不见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云儿见它让路,柳树见它招手。

谜底:风

(2)板书:风

(3)谁能给“风”组个词? (微风、台风、春风、龙卷风、寒风……)

引: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你们看,风,可以猜出来,可以写出来,可以说出来也能感觉得到。那么,能不能画出来呢?

2、板书:画风,

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画风齐读课题

4、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①谁画风?②怎么画风?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小朋友把书翻到66页,请你带着这两个疑问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并且画出生字新词,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完了之后,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谁画风?

宋涛、陈丹、赵小艺。出示学习生字。

3、出示单独的生字: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生字。

(1)读给你的同桌听,有困难的`相互请教。

(2)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4、学写“陈”。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1、这三个孩子在景色优美、空气清新的郊外画画,他们是怎么画风的?请你把书翻到66页,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笔把它划出来。(生找)

2、谁愿意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3、老师还把他们的画带来了,想看看吗?出示图:猜猜这是谁画的?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1)指名读

(2)你读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3)这就是----画的风,风藏在画的哪里呀?你们能给画作一句诗吗?别急,咱们就用这个句式。出示句式。“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 看看你多了不起,这么快就作了一句诗。

4、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

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起风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

四、朗读感悟,深入理解

1、提问:你喜欢这三位小朋友吗?为什么?最喜欢哪个?

2、激趣:那你想不想演演他们呢?一个好演员必须台词过关。出示投影:

宋涛说:“谁能画风?”

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

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

3、说一说,怎样才能读好这几句话?

(提示: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肯定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

4、指名读对话。其他同学认真听,给予评价。

5、组内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6、指名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五、发展想象、描绘美景

风看不见,摸不着,是很难画的。可是,他们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来说明有风,可真了不起呀!那么,你们愿意做了不起的人吗?谁来说一说,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风呢?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句式。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七、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拿出画笔,把你眼中的风画出来。

2、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猜猜你是怎么画风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教师:

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

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⑴ 过渡:

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⑵ 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⑶ 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⑴ 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⑵ 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⑶ 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⑴ 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⑵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七、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 劝 又丢 修 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 就改 不算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

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

“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等10个字生,会写“守”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言,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或教训,“遇”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学《揠苗助长》

1、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2、按“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3、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细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3)同桌互教互学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5、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

(2)a、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b、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

(1)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有长高时,他心情怎样?画出种田人的心情有关的词,理解:巴望、焦急,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2)种田人在这种情况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及禾苗死后,十分失望的心理。

(3)寓言给你什么启示?学生结合实际读读。

(4)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朋友、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他实现自己的愿望?(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课堂小结:

你学了这篇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明确教学目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言《守株待兔》说明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

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2、揭示课题。

3、录音范读,边所边标出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理解寓言。

1、学习1、2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呢?

(2)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么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文中有关句子读读。

出示生字“窜”“撞”,理解:窜——乱跑;撞——碰

(3)他捡到兔子后,心里是怎样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这个人原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守坐,庄稼全完了)

(2)齐读了自然段。

3、理解寓意

(1)他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小组讨论)

(2)写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教师总结: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本,我们不应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4、齐读课文。

课后小结:

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和教育。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习作教学;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学习新生字;展示作品

2、过程与方法:

(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在发现、研究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

(3)在背诵中积累。

(4)在展示中扩大见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读、写、背中训练语言能力。

重难点、关键:

1、进行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3、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展示课余生活的照片

二、交流看相片的感受。

三、分小组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1、交流自己做了什么事

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获。

3、交流有什么感受。

4、讲讲今后的打算。

四、请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课余生活。

1、生讲,师略记条理。

2、予以讲解、梳理。

五、评比。

1、每组选出一个上台。

2、评比谁讲得好。

六、作业:

回家讲给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习作。

教具准备:

带上各自与课余生活有关的.器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几个同学课余生活的用品:书、画画、乐器……

2、让学生自由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二、引导写作

1、请几个同学上台讲述。

2、老师点评。

三、写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多音字。

2、背诵古诗。

3、从生字中学生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区别、组词、掌握多音字

二、古诗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2、师范读,学生跟读

3、议议诗意:一个小孩坐在河边学钓鱼,他倾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半掩着他的身体。过路人向他问路,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摆手示意不让问路人靠近,唯恐发出响声把要上钩的鱼儿吓跑了。

三、学习新生字。

四、作业:

背诵古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场面写具体的。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向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学会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那么大家读过

《红楼梦》吗?

你知道《红楼梦》中的哪些人物?你最喜欢哪个人物?在作品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刘姥姥。关于她还有一则歇后语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刘姥姥的一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

“撑”“揉”“捶”是翘舌音,注意读准字音。

对文中出现的不能理解的词语重点画一画。例如:塞馕、促狭鬼。结合书下注释理解。

2、默读课文

(1)动笔画一画,文中除了刘姥姥之外,还出现了哪些人物,把人物的名字画出来。

(2)小组合作

(3)名汇报,补充。

3、课文是分几层写的'?每层写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层后说一说。

4、学习生字

指名读生字,记忆生字,书写生字,教师指导。

三、深入读课文

出示问题:课文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笑,请你比较一下他们的笑有什不同?请你从每个人的笑中,推测一下人物的性格特点。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教师作适当引导。

2、先是刘姥姥的一番话,重点是“众人”的大笑:都出现了那些人物?

湘云、黛玉、宝玉、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丫鬟们。他们都是怎样笑的?

3、反复阅读众人的笑,想象一下:他们都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4、汇报,补充。

5、在上有什么特点?

(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文中人物栩栩如生)

四、拓展延伸:

1、浏览《红楼梦》原著,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读完整。

2、了解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和三进荣国府的内容。

3、讨论:通过走进《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你对的四大名著有了哪些了解?

五、课堂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著作,里面的人物众多,你想更多地了解里面的人物吗?那就去把它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妙语老刘,老刘……众人大笑

刘姥姥人各有笑

笑中有笑

妙语鸡俊、蛋俊众人笑(总写)

贾母之笑(特写)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姨”、“叔”、“阿”字。

2.会写“阿”、“啊”、“哗”等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节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和咱们一起来上这节课,想见见它吗?

(课件出示:瞧,它叫“快乐使者”,跟它打个招呼吧!相信有这位“快乐”朋友的参与,咱们的这节课一定会学得很快乐。)

(课件出示:“快乐使者”说话:“小朋友们,你能说说你什么时候是快乐的吗?”)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言,初步感受快乐。]

(课件出示:“快乐使者”:“大家说得真好,我想送一首歌,让大家更快乐。”知道这首歌写的是哪一个节日吗?)

[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借助歌曲的旋律,让学生初步感受节日的快乐,有助于对课文情感的领悟。]

二、初读课文:

1.想再听一遍吗?其实,这首歌就藏在咱们书本的第81页,大家可以打开书,边看书边听音乐。(音乐声中初读全文)

2.刘老师不需要音乐,就能把课文读得很好,能给我个机会吗?(范读课文)

3.能不能给老师评一评,哪儿读得好了,哪儿还需要再努力?(生评)

[学生评老师,创设平等的教学氛围。]

4.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5.(生开火车分小节读课文,全班进行。)

6.(出示字卡:“叔”、“阿”、“姨”“艳”、“哗”、“裳”,巩固认字。)

7.(同桌一起读文,要求读流利、读通顺。)

8.(“最佳搭档”擂台:请同桌读,全班评选出读得最好的一桌为“最佳搭档”。)

[将比赛引入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9.男女生读课文:第一小节女生读,第二小节男生读,第三小节齐读。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同桌一起读――男女生读,多种形式的读充分的机会;同时,在读中又不乏层次:整体感知――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顺每一个句子――读出整个段落――男女生分工读完全文,循序渐进,节奏明确。]

三、写生字:

1.(课件出示:“快乐使者”:“小朋友读得真棒,可不知你们写字是不是也一样棒?”)

2.写“阿”、“啊”字:

(1)这两个字有什么联系?(“啊”比“阿”多了个口字旁)先把“阿”字写好了,写“啊”字就简单了。

(2)(课件示范笔画笔顺,教师范写,学生;学生自己试写,取一人的书写为例讲评。)

(3)(学生自己写“啊”字。讲评。)

四、作业:

1.美美地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2.把“哗”“啦”写漂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姨、叔、艳”等字。

2.快乐地读课文,体会生活的快乐。

3.背诵课文。

4.仿照课文,学会拟人句式创作:小树______太阳______(或其他)______

〖教学过程

一、承接引入:

昨天,刘老师和大家已经悄悄地走近了“六一”儿童节。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快乐的节日》这课文,让今天也成为咱们的一个快乐的节日,愿意吗?

二、复习词语,学写生字:

1.瞧,我把谁请来了――(课件出示:课文第82页人物插图。)

他们有几个词语想问问大家该怎样读,谁能帮他们? 鲜艳 衣裳 哗啦啦 叔叔

(利用课件逐屏显示,请学生读词语)

还有一个小朋友想问个问题:(利用课件:你能写好“姨”和“叔”字吗?)

(1)学写“姨”字。(4人小组一起观察,说说应该注意哪些笔画;学生唱笔画,教师范写;学生动笔写字。)

(2)学写“叔”字。你能不能用刚才写“姨”字的方法,把“叔”字写好?(生试写)

[先扶后放,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书写生字。]

(3)范例讲评

2.大家帮他们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他们想用歌声向大家表示感谢,快听!

(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生边看课文边听音乐)

[借助歌曲的旋律,让学生感受节日的快乐,将快乐贯穿整堂课始终。]

三、品读课文:

1.听了这动听的'音乐,你们感受到快乐了吗?(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听完音乐的感受)

2.如果不听音乐,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也同样能感受到快乐?

3.(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后再发言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适时请学生想像,那是什么样的情景,试着描述一下。)

4.那你能把那种快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四、句子创作:

1.我发现了个小秘密,小鸟来为我们祝贺节日了,瞧――它在前面为我们带路呢!(屏幕显示:小鸟为我们带路)

2.你呢,发现还有谁了吗?――花儿,向我们点头呢!(屏幕显示:花儿向我们点头)

你能不能再想像一下,在广阔的大自然中谁也会来祝贺节日?能不能也学着说个句子?(适时引导:太阳;小树;星星)

五、尝试背诵:

1.这么好的诗歌,想不想把它背下来?(注意提醒带感情背诵)(可单独背,可邀请好伙伴背,可小组分工表演背;可坐着、站着,配上动作。同时注意营造快乐地背诵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觉得连背诵也是快乐的。)

2.看大家这么认真,我想把这首歌再送,大家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

(可由同学当场配上舞蹈,带动快乐气氛……让课堂在快乐的歌声、舞蹈中结束。)

六、作业:

1.写“艳”、“裳”字。

2.把课文快乐地读给你的家人听。

点评:

这是一首唱了近五十年的歌,它传达了时代的,切合儿童乐观向上的风貌。刘老师始终将“快乐”作为贯穿整课文教学的线索,引导孩子快乐地学习,深切地领会“快乐”这个主题。在教学中,刘老师遵循着课改理念,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始终以一名引导者、学习者的角色和学生一起学习课文,一起说、读、写、唱、评,加上形象生动的课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高涨。刘老师为学生了充足的读的机会,每一次的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读准字音到读通句子直到有感情朗读全文,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扎实有效。在写字的教学中,刘老师由示范到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字形、在田字格的位置、关键笔画,最后自己动笔书写,先扶后放,慢慢过渡,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书写生字。同时,老师也不忘反馈,给予鼓励和。这是很“快乐”的设计,可以看到每个教学环节都渗透着“快乐”,学生也一定学得挺快乐。但是否真正领会到了快乐的内涵,还值得期待。如果教师能再对文中重点句子,如“世界上有我们就更美丽”进行适当阐析,让学生体会出其中的含义,这将使学生深层次地认识到“快乐”。

20 39159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