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案设计实用3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角的度量教案设计实用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角的度量》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进而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使学生经历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使学生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度”,知道1°角的大小,能正确读、写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其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运用量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每个角相应的度数。
课前准备:
量角器、课件
课前活动:打炮游戏
介绍游戏规则,学生游戏。
思考:要准确击中目标,什么最重要?(角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课件出示一个角。看大屏幕,这是一个(角)。
(1)、仔细观察,角怎么样了?(从中变小,然后在变大。)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和两边叉开的角度有关系)
引入课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关于角的一些知识,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继续研究角,好吗?
2、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直角、钝角、锐角4个角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量角器
这就是我们测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1)、请同学们独立仔细观察,看看一量角器上有什么?我们看谁观察的最仔细,观察完后,把你观察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汇报交流。找1~2名同学介绍
(3)、了解量角器的构造,揭示名称。
课件出示:1度角的由来。
请看大屏幕,最初的量角器是由18个小角组成的半圆图形,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也是这18个小角共同的顶点,后来人们为了更精确的量出每个角的大小,又把半圆里的每一个小角平均分成了10份,变成了10小小角,整个半圆就被平均分成了180个小小角。看上去怎么样啊?密密麻麻的,突出显示,这样的一个小角就是1度,显示两个。在后来人们为了使它简洁和美观,又进行改造,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课件出示量角器图)。
(6)、加深认识。拿着量角器和你同桌说说吧,量角器上都有什么?
(二)、量角器量角
1、尝试量角
师小结:在角的大小比较接近时,用量角器量一量才能精确的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2、教师演示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2个角的测量方式,观察一下这两个角测量时有什么不一样啊?
说明:测量时角的一边,如果和内圈0刻度重合,我们读刻度时就要从内圈数起,如果和外圈0刻度重合,我们就要从外圈0刻度数起。
3、总结方法
同学们真的会量角了吗?
课件出示: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看谁量的又准又快!
(1)、独立测量。
(2)、集体订正
2、坡度练习
课件出示:例1的两个角。
(1)、请你估计一下,这两个角一样吗?
(2)、量一量。请你量一下38页上面的两个角。
结论:角的大小和这两条边没有关系,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因为角的两边是射线组成的,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的。
设计意图:训练设计的量不在多,而在精。重复、机械的量角活动是不可取的。所以在这一环节设计中,安排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注意误差知识的`介绍)学生通过活动可以加深对量角方法的理解,提高量角的技能,提升学习的认识。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习了角的什么知识?(补充课题:角的度量)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
课下延伸:这是一副三角板,请课后量出每块三角板的每个角的读数,然后加起来,看看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角的度量》2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二线与角角的度量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经过四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二、三年级已学过可能性大小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可能性的大小。
3.教学内容分析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数学中所说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4.教学目标1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如线段、射线、直线的关系,角和射线的关系,各种角之间的关系等,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
另外,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都是借助直观过渡到抽象的,如手电筒的光线,探照灯等。2.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
5.教学难点分析: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6.教学课时:l两课时
7.教学过程
名称。以及角的表示法和读法。
2.角的度量。
(1)角的度量。
首先,介绍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度)。教材由学生比较角的大小比较自然的引出角的度量,通过出示了量角器的直观图和1度的直观图帮助学生认识量角器,并且形成1度的正确表象。接下来,小组讨论如何测量角的度数。教材上两个角的方向不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测量。
(2)例1。
通过测量角度来比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验证以前建立的结论。角的大小和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和角两边的长度无关。这在二年级上册的练习中学生就已经有所体会了。
3.角的分类。
(1)例2。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两把折扇的实物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角、周角的概念,同时注意区别它们与直线、射线的关系。
(2)例3。
首先,用量化的角度来判断,并说明直角、平角、周角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利用平角和周角来求出两相交直线所成四个角的大小。与前面的练习相呼应。
4.画角。
例4教学用量角器画角。教学时,可以直接给出画角的步骤,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
五、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目标。
本套教材把角的认识分成三段编排,每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同时前后也有连贯性,教学时,老师要把握好这一部分的教学要求。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数学中所说的 “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⒊ 加强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课本上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的步骤等都没有出示文字说明,而是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这样的操作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⒋ 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中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等这里就可以渗透极限的思想,猜想、验证的方法等,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意识的加以引导。
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除了讲究“主旋律”的引人入胜外,还得讲究“序曲”的扣人心弦,“终曲”的回味无穷,这样才能进入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奏出和谐、动听的“乐章”。“序曲”和“终曲”何以如此重要呢?因为,好的“序曲” 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能把学生散乱的精力一下子集中到本课的内容上来,为成功进行本课教学奠定学生在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而精彩的 “终曲”,可使课堂高潮迭起,让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从而在情感的驱使下进行新的认知活动。那么,如何奏出这动听的“序曲”和“终曲” 呢?有位青年教师执教“角的度量”一课时其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现介绍这“两曲”,与大家共赏。
一、“序曲”扣人心弦
师:同学们,炮兵某部正在进行一场军事演习,我们一起来看(多媒体出示下列画面)。
(炮兵在指挥员“预备──—放”的指挥声中向目标发起了进攻,在前后做了两次射击并随即做了两次角度调整后,第三次终于击中了目标。)
师:炮兵调整了大炮的什么,最后击中了目标?
生:调整了大炮的角度。
师:看来,角度在军事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角度不仅在军事上有用,在航天、航海甚至体育等好多领域都需要,那么,精确的度数怎么得来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评析:“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这是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但问题是,“角的度量”如何在“传授”新知前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呢?这确实又是长期以来困扰教师的一道“难题”,难能可贵的是,以上片段中,教师独辟蹊径,巧妙地将创设情境的“触角”延伸到了“军事演习”领域,学生在隆隆的炮火声中,在大炮角度的动态调整中、在最终击中目标的欣喜与激动中,不仅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更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和急切学习的心理状态。而有了这种强烈的诱惑力,学生就能自然地进入到新知的探究中。此外,本片段中的情境设计既能围绕知识关键点、重点展开,却又点到为止,彰显了情境设计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其简单直白、经济高效的特征显而易见。]
二、“终曲”回味无穷
阿凡提智斗恶财主(多媒体课件分步出示下列情境图)。
画面音:阿凡提辛辛苦苦在财主家干了一年,大年三十这一天,他冒着风雪到财主家领工钱,贪心的财主想刁难阿凡提,就说:“阿凡提,听说你很聪明,这是我祖传的一块玉佩,可惜缺了一个角,你得给我量出这个缺角的度数,量对了,我给你工钱,要是量不出来,哼哼,我就扣你一半的工钱!”
师:财主真够刁的,竟然叫阿凡提去量断角的度数,能量出断角的度数吗?
(思考片刻,学生中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
生:不能。因为这个角断了,连顶点都没了,当然量不出来了。
生:能(一时却又想不出方法)。
生:能。我们只要量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然后用180°去减,就能知道这个断角的度数了。
师:真够聪明的!
生:不对,这样不算。因为财主是要阿凡提量出而不是想办法算出这个角的度数,他刁就刁在这个地方!
师:也有道理啊!
生:那可怎么办呢?
师:碰到难题了!难在哪儿呢?
生:(众生)没有角怎么量啊!
师:对呀,要量角先得有角啊,再想想,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帮阿凡提想出办法来。
生:有了!我们只要把这块玉佩断了角的两条边延长并相交,就能找出这个角,并量出角的度数。
师:终于和聪明的阿凡提想到一块去了。(多媒体展示过程),这样,阿凡提就可以领到工钱了。但是,狡猾的财主并没有善罢甘休,他又想出了一个新花招,我们来听一听。
画面音(财主):第一次不算,你得用我的量角器,量出这个角的度数,这次量对了,我就给你工钱。
师:财主想让阿凡提量哪个角呢?(教师提示学生看不知何时画在黑板上的一个小角)用这把量角器(教师手里的木制教具量角器)。(“这怎么量?”“真是太狡猾了!”此时教室里已是一片愤愤不平声。而且,学生初始的努力也并不顺利,一个学生上去“一试身手”,但折腾了半天终因角被量角器的边盖住而变得“无计可施”。)
师:想办法啊!要不然拿不到工钱啦!
生:有了,只要把这个小角的两条边延长,一直延长到用这把量角器能量出这个角的度数为止。
师:你们和阿凡提一样聪明!正是用这种办法,阿凡提再一次战胜了狡猾的财主,最终取回了自己的工钱!
8.课堂练习
9.作业安排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1. 自我问答
人的思维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上例中,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巧妙地将练习的内容蕴涵于情境中,这不仅使原先枯燥、机械的练习不见了踪影,更使练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帮助阿凡提与狡猾的财主“斗智”的过程(最终结果自然是“正义战胜邪恶”);使练习的过程成为一次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其中虽然也暴露了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这样做,其最终结果是学生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励,精彩表现不断出现。课程标准提及的“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落实。
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把教材中统计路口车辆经过的情况换成了统计选票,使材料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具有可操作性。我先快速读选票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问题和矛盾中亲历学习过程,这样的改变学生的体验更充分、感悟更深刻。教学过程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自然而然地推进。当学生发现光靠一人的记录有困难时,就想到了分工合作,让他们感悟到了同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需要。通过组间交流,学生知道了收集数据可以用多种方法,但画“正”字的方法误差最小,具有自身的优越性。通过活动,不但使学生自觉地完成了方法择优,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了:当统计对象动态、无序呈现、稍纵即逝时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最好。
这样处理就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本来枯燥的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应对即时生成 调整教学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曾这样说过: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自由发展,决不可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对其发现作任何预置的“圈套”。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qing的行程。”因此,我们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观念,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充分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素材。如今,教师除了在备课时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考虑多种教学预设应对外,在教学中,还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和课堂即时生状况,随时作出充满教育智慧的调整。
案例《角的度量》
我完全依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我让学生自主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组成后,就组织学生使出准备好的练习纸,让学生尝试测量一个锐角的大小。之后,在交流反馈后出现了下面一幕:
生1:我是这样量的,先用量角器上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对的是60度的刻度线,那么这个角就是60度;
生2:我和量法不一样,我用量角器上的2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对着80度的刻度线,那么这个角就是80度。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量法可行吗?你们有什么意见和补充?
生3:我认为生2的量法是不对的。因为书上说,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时,应该先用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生2没用到零刻度线,所以是不对的。
生4:生2的量法是不对的,而且量出的度数也是不对的。
生5:我认为生2的量法也是可行的,只是这个角应该是60度,我是这样算的,80—20=60度。
师:谁听明白了,你赞成他的想法吗?
(注:如果在课堂中没有出现生2的做法,我会在练习中提供这样的素材,再通过
比较研究发现书本上的量法比较简便。)
在师生的交流中,学生惊喜地发现生2的测量方法也是可行的,但比起生1来说较复杂些。在这样的比较过程中,学生渐渐地明白了书本上的量法要简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顺应学生的思路走,而不再是教师让腹稿牵着走。
课堂是自动生成的,这就注定课堂上总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意外”。教师只有蹲下身来,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想孩子所想,吃深、吃透学情,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将课堂上的“意外”纳入到自己的教学预设中去,随时调整教学,打开广阔的学习空间。
分析教学对象 开放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或多或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已有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角的度量》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明白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潜力,让初步建立1°角、30°角、60°角、120°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构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构成过程。
(2)通过先估后量,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灵活、正确地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并感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会正确读出所量角的度数。
三、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牙签。
四、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并明确了角的概念,明白了角是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知识,并为学生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
五、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明白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且有部分学生已经明白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
六、教学过程:
课前一分钟:
师:同学们,喜欢玩儿游戏吗?我们一齐来玩儿一个打蚊子的游戏。(链接到导入-大炮游戏)一次角度大了,二次角度小了,三次击中目标。
师:游戏中我调整了大炮的什么,最后击中了目标?
(设计意图:本情境设计既能围绕知识关键点、重点展开,却又点到为止,彰显了情境设计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不仅仅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更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和急切学习的心理状态。)
(一)复习角的概念和各部分的名称
1、提问:(1)怎样的图形叫做角?白板上画1个角。(2)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白板上书写:边、顶点、边。并演示延长。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角的两边都是射线,能够向一端无限延伸,教师用直线笔延长演示,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无限延伸的含义。)
2、白板上画几个角。
(1)让学生把这些角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队。
角1角2角3
(2)教师继续追问:“你明白角3比角1大多少吗?”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这两个角的大小,问题就能够解决了。你们想不想明白它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思起于疑”,在导入环节,在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之后,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明白角3比角1大多少吗?”抛给学生,由于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个问题,一下激起了学生的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揭示课题后,教师顺势提出,要明白“角3比角1大多少,能够使用什么方法?”
(1)目测:用以个固定大小的角去比和量。白板演示。(链接到导入-置景导新)
(2)用量角器。板书“量角的大小,用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
(1)白板工具栏中选取出量角器。学生观察白板上的或者自己的量角器上有什么。
(2)让部分学生尝试说一说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
(3)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链接到概念-量角器),补充并小结归纳:
量角器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上标一个数。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外圆刻度(顺时针方向)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内圆刻度(逆时针方向)也是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
(4)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5)自学看书本的知识。
(6)学生汇报,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边说明,并板书: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o”来表示。把半圆形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的角,记作1°。那里的“度”同温度的“度”不同,温度是“摄氏度”,也不同于用电的多少“度”,用电的“度”是“千瓦/时”。这两个地方的“度”是我们的习惯用语。
(7)、建立1度的观念。利用白板上的量角器画出1度。(画角要留意)
(8)认识几度。学生在白板量角器上找出20度、30度、60度、120度、135度、150度。并请一学生在白板上指出。
(设计意图:在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量角器,明白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并认识。在让学生认识1度的角时,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这样将学生自主探索和多媒体演示补充有机结合,有效帮忙学生进一步建立1度角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2.量角。
(1)(窗口播放器)课件上出示书本上的∠1,提问:你能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该怎样办呢?
让学生尝试度量书本37页的∠1,并标上度数。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以下几种错误类型的同学,但不急于纠正。
①错误类型一: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有重合。②错误类型二:零刻度线与角的边没对齐。③错误类型三:内外圈读数反了。
(2)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度量角的具体步骤。
(3)请学生说一说量角的方法和步骤。让刚才巡视中注意发现有错误的同学先汇报,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说说怎样才能避免以上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学生的量角的步骤:课件展示。
(5)教师一边演示量角,一边让学生对着课本上的∠1,跟老师一齐用量角器度量。
(6)课件展示歌谣: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齐读)
(7)学生自主度量37页的∠2,同时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8)教师再次点一下量角的方法和量角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3.角的大小决定因素。
(1)白板上画两个角(一个用小量角器画,一个用超多角器画):请学生说一说两个角有什么不同。估计一下,谁大谁小。
师:我们一齐来验证一下,请看到书本P38页例1。用量角器在书上具体量一量,并标出度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学生汇报哪个角大?”相信通过度量,绝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两个一样大。教师此时要指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并提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学生很容易说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链接到测量-想一想)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板书: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设计意图:角的大小决定因素的教学,由猜测到验证,再到结论的得出,加深了学生对角的大小的认识,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也把角的两边是射线能够无限延长这一知识点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系统。)
4.摆角。(每人带给两根牙签)
(1)在自己的量角器上用牙签摆角:一人板演,在实物展台上摆相应角。
①摆一个1度的角。指名演示,同桌说说怎样摆的?
②摆一个直角。
③摆30度、45度、60度、120度的角,同桌互评。
④教师在白板上运用量角器画角,注意与直角构成比较。
(2)在桌面上摆一个50度左右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摆1度的角、90度的角,帮忙学生建立特殊角的表象,再摆30度、45度、60度、120度的角,有利于学生正确决定所摆的角的度数是读内圈,还是外圈,从而解决量角时读数的难点。最后让学生脱离量角器,在桌子上摆角,培养学生对角度大小的初步估量。)
5、检测环节(白板出示)
(1)回应课前引入“角3比角1大多少”这一问题。通过让学生度量,计算出角3比角1大的度数。(漫游回到)(B、C组做)
(2)你能估出下面的角哪些角小于90°?哪些角大于90°?(画角在白板上)(B、C组做)
(3)书本38页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两个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然后把这些角描在练习本上,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各是多少度?(A组做)
(教师进行小结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以后量角的时候,能够先心里把所要度量的角与三角形的角比一比,估计一下多少度,再进行度量。)
七、全课总结
这天学习了什么资料?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上一篇:游山西村教案【精选4篇】
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学教案【实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