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角的度量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角的度量1

关键词:桩基,质量,施工,措施

桩基是目前土木工程中大量使用的一种基础形式,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公路桥梁、港口航道、水利堤坝、边坡治理及基坑围护等工程。工程的需要发展了大量的桩基施工队伍,桩基技术也得到大发展。本文按照桩的不同类型,从施工角度对桩基的质量缺陷进行归纳分析。

1. 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1)CFG桩施工时,成孔至预定深度后应尽量少提钻,提钻速度不宜过快,并与泵送混凝土速度相匹配。要避免扰动下卧土层,使其保持初始承载力。

(2)CFG桩施工容易发生缩径、吊脚、断桩,为防止这些现象,沉管前,要调平桩机,使桩头垂直进入套管,防止淤泥挤入。沉管时锤头落距小于1.5m,防止桩头被打出套管。沉管过程中混合料停留时间不能过长,防止离析。达到设计深度后,在套管内灌入混合料约套管长度的1/2,锤击5~10s,再开始边锤击边拔管,防止桩底吊脚。每次拔管0.5~1.0m,再锤击5~10s或反插0.3~0.5 m,套管内混合料高度始终高于拔管高度1.5m,保证桩身完整。拔管速度控制在1.5 m/min以内,遇到淤泥层时应适当放慢速度,防止发生缩径现象。

2.静力压桩

(1)场地表面的容许承载力必须达到160kPa以上方可进行压桩施工,以免压桩机械发生偏斜或下沉太大。在不影响施工的范围内成90o的方向各设置经纬仪一台进行施工校准,保持从场地中心向四周对称沉桩,避免挤土造成桩位偏移及抬桩。

(2)管桩接桩采用钢端板焊接法,先将下段桩顶清理露出金属光泽后加上定位板,然后把上段桩吊放在下段桩端板上。接头处若有大于2mm的缝隙,要用楔形铁片全部填满焊牢。

(3)沉桩应连续施压,停歇时间宜短,特别是在较厚的粘土、粉质粘土层中有多个接桩时,应防止桩周土层固结使得沉桩困难。

(4)截桩严禁用大锤硬砸,应先将不需截除的桩段用钢箍抱紧,然后沿钢箍上缘凿槽,再行扩大、截断。

(5)桩端头板不得凹凸不平,并与桩身轴线一致,桩身不得弯曲,没有蜂窝、麻面,没有横向、竖向裂缝。

3.打入式预制桩

打入式预制桩,其桩锤质量、桩垫刚度、桩身材料阻抗对桩的贯入度有较大影响,可以通过试打的方式确定合理的设计参数、施工设备及桩的停打标准,以使工程设计和施工更经济、合理。。

4.钻孔灌注桩

(1)钻孔灌注桩出现沉渣过厚时,可以先高压旋转喷射水流清洗桩端沉渣、然后补灌细石混凝土。出现断桩时可以高压喷射注浆。

(2)某钻孔灌注桩基础,泥浆控制不够严格,密度偏小,没有达到理想的护壁效果,导致桩径缩小。其处理措施,在缺陷桩顶位置加大底板配筋,使上部荷载向周围桩转移一部分。为保证桩能够承受水平荷载,应对缺陷桩的上段桩身补浇混凝土。

(3)钻孔灌注桩在成孔过程中,钻进速度要低于泥浆供应和沉渣排除的速度,以免埋钻或损坏电机。

(4)为了消除桩底沉渣对桩的承载力的不利影响,可以采用桩底灌浆的办法,将试验得到的压力作为注浆压力,以该压力的2~3倍作为终止注浆的压力,并保持5~10 min,同时达到足够的注浆量。

(5)钻孔过程中为防止坍孔而设置的护筒,应埋设在密实土层上。当密实土层很深时可以填筑部分粘土,并夯填密实,防止漏水。

(6)为了防止灌注混凝土过程中钢筋笼上浮,可以缓慢提起钢筋笼5~10cm后再快速下放,如此反复,让混凝土缓慢涌出,以减少混凝土上涌对钢筋笼的冲击。。某钻孔灌注桩,由于沉渣没有很好清除,导致桩基承载力偏低,后用化学灌浆的办法进行了治理。

(7)清孔后泥浆性能参数将影响灌注混凝土的质量,导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的深度以1.5m为宜。

(8)为防止泥浆沉淀,应加0.1% ~0.4% 的纯碱。清孔时加适量水泥,可提高清孔速度。

(9)灌注混凝土时,由专人负责。

5.沉管灌注桩

(1)某工程采用沉管灌注桩,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措施是:最后两个2分钟的贯入度不允许相差2cm;通过软土层时拔管速度不可过快。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桩采取了补桩处理。

(2)发生堵管事故而上下窜动导管或用钢管等振捣无效时,应在混凝土初凝前(2h内)尽快拔出导管,检查清理后重新插入混凝土面以下3~5m,在导管内重新挂好隔水栓,再倒入混凝土,重新进行灌注施工。

(3)沉管灌注桩用反插法来使桩端扩大,提高承载力,但这种方法不宜在饱和软土地基中使用,特别是流动性淤泥质土层和易液化土层,容易出现桩身夹泥、缩径等事故。

(4)当沉管进入地下水位以下时,可在桩管进入地下水位以下时灌入混凝土,封闭桩管前端而阻止地下水进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6.人工挖孔桩

(1)某工程采用人工挖孔桩,浇筑混凝土时导管口距离混凝土面太高(16~18m),导致混凝土离析严重,降低了混凝土强度。

(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孔壁有部分水渗入孔内,采用水泵从孔内直接抽排,却把部分水泥浆一同抽排了出去,以致降低了混凝土强度。

(3)复杂地质条件下人工挖孔桩,当桩周土层有淤泥层时,可采用每节为0.3~0.5m的混凝土护壁,护壁放入34,8钢筋。对于软塑、流塑状的淤泥层,采用钢护壁,类似于沉井的施工方式进行施工。

7.振冲碎石桩

(1)振冲碎石桩,施工时要保持孔内充满水,以振冲器稳定在某深度长时间的电流都保持稳定时的电流作为加密电流,瞬间电流可以比加密电流大一些,填料不宜过猛,不宜太多。

(2)采用连续加料法,即振冲器下沉至桩底后,先上提2m,再一边加料一边上提2m,可防止填料过程中发生坍孔;为改善桩底成桩质量,应对桩底增加投料量,以提高桩端承载力 。

8.水泥粉喷桩

(1)施工中要确保均匀、足额的喷灰量,发现喷灰量不足应及时补喷或复喷。遇到土的密实程度、粘粒含量对喷灰量影响较大时要及时调整送灰器的转速。

(2)为了避免桩径变小、单桩承载力低的现象,空压机压力应为0.2~0.3 MPa,送风量应为50~70m/h。

(3)对钻头定期复核检查,直径磨耗量大于20mm要焊接或更换。

(4)为避免断灰或短桩现象,严禁未达到设计加固深度及尚未喷灰的情况下进行钻机提升,地基含水量太低时要加水;施工中出现压力突然下降、灰罐加不上压力等异常情况时,要立即停止钻进,原地检查,继续搅拌和送风,排除故障后继续施工。

(5)喷粉均匀性也直接影响成桩质量,在喷粉过程中气流量和管道压力不宜骤增、骤减,送灰管道的脉冲宜均匀,钻杆提升速度宜保持同一速度。

9.水泥搅拌桩

(1)水泥搅拌桩,搅拌不均匀,桩身存在严重的水泥富集块,而有的部位很少有水泥浆。

(2)防治措施:①完善检测方法,以现场取芯、标贯试验为主及无侧限抗压强度为辅进行检测;②搅拌叶片由2层4片增至3层6片,出浆口设在叶片中部。提升搅拌杆的卷扬机电机需用调速电机,根据不同土质调整提升速度。

(3)水泥搅拌桩施工,钻机定位应满足设计要求;在淤泥质粘土中要适当降低搅拌速度,充分搅拌均匀;对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软土以及桩顶、桩底应适当增加注浆量和搅拌次数;防止喷浆中断和断桩,如发现喷浆中断,应对中断上下各1m范围的桩段重新喷浆搅拌。

10.结语

由于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原因,常给建筑桩基造成不同程度的隐患与损坏,致使建筑物发生诸如开裂变形、弯曲扭转,不均匀下沉等病害和缺陷,不仅使建筑物丧失正常使用功能,甚至危及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的综合分析,旨在对桩基的设计和施工有所帮助,促进桩基工程的发展和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大家共同探讨。

角的度量2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角度计算中的进位制问题、互余与互补的概念;难点是互余与互补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熟练掌握角的度量的相关知识可以为进一步研究相交线、平行线打下基础.

1.度、分、秒的互换:如果一个角比1°还小,那么怎样度量它的大小?为了更精密地度量角.我们把1°的角60等份,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又把1''''的角60等份,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即1°=60'''',1''''=60''''''''.这表明角的度、分、秒是60进制的,这和计量时间的时、分、秒是一样的.例如:∠α的度数是32度48分51秒.记作∠α=32°48''''51''''''''.除法过程中,要注意度、分、秒是六十进制的,要把度的余数乘以60化为分,继续除得精确到分,把分的余数乘以60化为秒,继续除得精确到秒的近似值.

2.若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若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理解这两个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1)必须具备两个角;(2)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定值:互余两角的和是,互补两角的和是;(3)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只考虑两角间的数量关系.

3.结合小学已经学过的概念,说明小于平角的角可以按照大小分成三类.分类的思想对于科学研究比较重要.要按照某种特征进行分类,例如按照大小、按照轻重,等等.分类要不重不漏.就是说,在把一群事物分类时,要使其中的每一事物都归入某一类,不能无类可归(不漏),并且只归入某一类,不能既归入这一类,又归入另一类或另几类(不重).这里只是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以后还要遇到分类,如三角形的分类.

三、教法建议

1.本节的教学内容中,对分类的数学思想加强了要求,由于分类的思想不是第一次出现,因此,可以简单进行小结,使得学生能够加深认识.使学生自己能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

2.在角的内容中,对角的进位制要加以重视,因为这是与十进制不同的进制,以后由于不同的需要还会遇到不同的进制,在这里讲清楚后,以后再遇到,就会感到自然了.同时对于60这个数的特点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角的一些运算能很灵活.

3.角的单位中的大、小单位的互化比课本的要求要高,应该尽可能的掌握.

4.本节在对学生活动的安排上,时间可多一些,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酌情安排.在安排学生自己出题时,应多加鼓励,尽量用学生自己出的题.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定义.

2.掌握有关补角和余角的性质.

3.应用以上知识点解决有关计算和简单推理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例3的讲解,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问题的思路.

2.通过有关余角、补角性质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互余、互补角性质的推导,说明事物之间具有普遍的联系性.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互余、互补的演示,使学全体会几何图形的动态美,通过性质的推导,使学生初步领略几何逻辑推理的严密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引导发现、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与主动发现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角的概念及有关余角、补角的性质.

(二)难点

有关余角和有关补角性质的推导.

(三)疑点

互余、互补的两个角图形的位置关系.

(四)解决办法

角的度量3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 角的度量 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18-01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大小的目标。具体地说,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把量角器的一条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条边,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刻度,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刻度。

这对于四年级首次解除量角器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刻度,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一圈,往哪边数。特别是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比整十超过几度还是差几度,方向不同数法就不同。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学生总结了用量角器量角的3步法: 1.点点对齐;2.边线重合;3.分清内外来读数。这样虽然帮助学生突破了正确放置量角器的难点,但对于读数这个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关键所在。

要找到解决“读数”难点的关键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一是因为对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很陌生,二是因为只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看,以为像量线段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刻度线,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角的一边从0度开始,慢慢旋转打开,从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那么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事该怎样做便该怎样学,该怎样学便该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陶先生还说过:“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

我在教学中就依据这个教育理论,通过设计具体活动来,让学生通过“做” 来体会角的动态形成过程,从而突破难点。

活动一:仔细观察,认清构造。我利用学生对量角器的好奇心,让他们仔细观察量角器,和同桌交流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什么?然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再启发:这个半圆被分成了多少份?追问:计量单位是什么?一度有多大?如此同时,我从量角器的中心穿一根线,拉出1度的角让学生看。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量角器上找出1度在哪。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量角器的构造,教师进行适时的补充、总结出量角器各个构造的规范名称。

活动二:利用学具,动手感知。提前让学生准备好一把能转动打开的尺,或是把两张硬卡纸的一端用大头针固定而成的简易转动尺。以固定的点作为角的顶点,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动手做:从重合开始,一根不动,另一根纸条慢慢旋转打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这个特殊的角度。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然后换一个方向再做一遍。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做的学具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体会到了做数学的乐趣。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对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有了最直观的感知。

活动三:利用教具,生动展现。刚才的学具只是粗线条的感知,而第三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我拿出量角器从它的中心穿两根线,一根固定在一边的零刻度线上,另一根线可以转动,这样,两根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拿在手上。从0度开始,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 该读哪一个往下数?这时候看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学生的反应非常快,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慢慢地转动一根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逐一读出了相应的度数,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将固定的线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内圈上!”

学生在教师的“做”这个动态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0度所在的方向不同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规律。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角奠定了表象的基础。

活动四:利用笔尖,精确度量。这一活动就是度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静止的角,提出问题:“这个角的顶点在哪?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而成的吗?”大多数学生的意见是把水平方向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而成;也有部分学生说可以把另一条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而成的,同学们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我于是请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再说一说读数时要注意些什么。最后在师生共同交流后得出规律和方法:先按不同的展开方向,确定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再用笔尖沿着度数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五,整十的数,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时,可以一度一度的读,最后准确读出度数。

四个活动之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分清内圈还是外圈,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虽然还是发现有些学生出错,但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批时稍作指导也就会做了。一些接受能力强的孩子掌握方法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就乖乖的从0度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是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加以一定的练习以后就会慢慢快起来。

这节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一、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来解决问题。在这节课的每一个活动中,学生都是在把角从0度展开,这就是确定0度的边,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点和标准。接着,学生在开口读数的过程中,一直都是从0度开始往下读。不管0边在左还是在右边,也不管是内圈还是外圈,只要从0开始,从小到大地顺着往下读,就一定不会错。这其实就是从事物本质出发,“化复杂为简单”的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合理利用原有基础进行突破。学生学过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这一知识基础和本节课的内容,本质上都是度量。量线段时学生只要对好了0刻度, 从左往右数,然后观察线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我这节课的活动设计,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先确定“0度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具体“做”的活动来让角的边动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完成从度量静止的长度到度量动态的角度的自我突破。

65 609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