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3篇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荷塘月色教案3篇”教案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① 整体感知课文,抓住文眼,理清作者情感和课文结构。
②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③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
1、 整体感知文章,把握结构安排,抓住全文两条线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 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背景知识,理清作者情感和课文结构、感知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
导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受美
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四季美图,并用诗般的语言导入:大自然多姿多彩,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同学们当你看到那满塘荷花,满塘月色是你想用什么来表达呢?????那么,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荷塘月色》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2、 作者及写作背景
3、 出示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发现美
1、 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整体感知全文,思考并圈点勾画以下问题的句子:
①作者以游踪为序依次写了哪些地方?
②作者心情有哪些变化?
③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结合文中关键句子和课后资料谈谈你的看法。(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披文入情、知人论世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作者情感和作品文章主旨。)
④你还文中发现了什么?
2、 学生交流、师点拨问题,理清文章结构和情感变化,多元解读文章主旨。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欣赏美
1、 提问: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在写景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呢?
2、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找出主要的写景段落(4、5、6段)及所写景物:月下荷塘、塘上月色,齐读。
3、 在第4段中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用“我欣赏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X的特点”的表述方式和小组同学交流,推荐说的精彩的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本段内容及写作技巧:比喻、拟人、通感、叠词、情景交融。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展示美
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如恰当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情景交融等写一个作文片段描绘你曾看到的美景。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作业布置
由学生来总结这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3篇《荷塘月色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米范文范文的价值所在。
《荷塘月色》教案2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预习学案
1、请多遍通读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
3、字音辨识
探究学案
导入: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塘不断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
前节课我们一起预习了课文,我希望大家将探究题的第一题课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
一、脉络梳理
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我与曲径()我与荷塘和月色()
我与妻儿(10)我与家乡(7-9)我与荷塘四周(6)
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
“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落,没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语言,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画境(生读)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再来学习。
下面老师对四段做了些修改,请注意老师打横线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变化?
二、感受语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顺序)。微风过处,送来阵阵(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静静的(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分析: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叠字的运用(板书),展现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板书)之美,此时的作者心情还依然颇不宁静吗?与世界的关系是对抗还是融合呢?
下面老师为你们读下第五段,同学们思考下,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是怎样描绘它的呢?你最欣赏哪一处?注意画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师展示四处,第五处学生可以自己发挥选择)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淌(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飘(浮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印(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5、自选
分析:
再来看“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后黑板上与前副黑板)因为融合,我们的文章表现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为对抗,也就有了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的乐景衬哀情。他对抗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不宁,是家事?是国事?(结合背景,蒋介石叛变革命,百姓处在白色恐怖中,作为爱国民主战士,他是非常苦闷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寻求解脱),当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了,心灵得到了极度自由的舒展,进入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这种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暂的,作为一个誓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始终是他不能抛弃的情怀。所以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就是“颇不宁静”。
小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洁,纯真的品质(板书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赏析本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
重难点
1、把握写作脉络,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2、赏析文中的画面美;
3、学习本文朴实清新的语言风格。
教学用具录音机朗读带多媒体
课型诵读鉴赏课
课时1
教学流程
月,引人无限的遐思。古往今来,月成了情感的载体。月下漫步,情思无限,人生的万千思绪纷涌而来,也会缓缓散去。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散文佳作。作者在一个静谧的月夜,独自一人来到清华园的荷塘。静望明月,细嗅荷香,沉浸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课题:荷塘月色
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是位有骨气的文人,1948年8月,因贫得病逝,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毛泽东评)
2、创作背景
作于1927年,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找不到出路,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面对现实的黑暗,却又无法安心于这种“超然”。
整体感知
听录音,感知大意,理清线索。
1、路线: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静寻静得静失静
分析:
开头不宁静,文中贯穿着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愁绪难消中又向往着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后回到现实:不宁静。
文本赏析
(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形象直观,引发学生联想)
一、阅读第一段,思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怎么理解?(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线索来分析。)
明确:
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1篇之警策。”
1、对现实的不满;
2、对个人和国家前途的忧虑;
3、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读,体会本段的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作者向我们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静谧、美好、朦胧之美。由荷叶到荷花,接着荷香到荷波,最后到流水,写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特别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带领学生重点分析。
示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化嗅觉为听觉,把荷香和歌声联系在一起,取其若有若无的相似点,可谓精妙。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体会荷塘中月色的特点。(生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动词“泻”写出了月光的鲜明欲滴的奶白色的实感,“浮”的运用写出了月下荷花缥缈轻柔的姿容,“笼”写出了月光的朦胧轻柔。
“酣睡”喻朗照,“小睡”喻被一层层淡淡云遮住的月光,恰到好处。
本段从不同角度,描写出不同景物上的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生齐读,思考:荷塘四周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杨柳、烟雾、灯光,阴暗、低沉。水里的蛙声和树上的蝉声,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失落和淡淡的忧愁。
五、朗读《采莲赋》《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师点拨、归纳)
明确:
荷塘的美景引动作者内心的乡思,青年男女美好的情思引发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探究延伸
这是1篇散文佳作,写出了一位知识分子当时内心无法释然的苦闷之情。学完本文之后,对“我”是怎么认识的?(组织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评价)
言之有理皆可,不必苛求同一。
手法鉴赏
本文的语言朴素典雅,清新自然,蓄满诗意。作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学生互动交流,总结文中精彩句子的特点,试做归纳、发言)
明确:
1、比喻的运用;
2、通感手法的运用;
3、叠词的运用。
课堂小结
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出这样的画面:荷叶田田,荷花朵朵。明月泻银辉,清风送荷香。这清新、神秘、静谧的荷塘就是作者心灵的避难所。暂时的宁静让作者获得了精神升华,引发出他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同学们能常走近自然中,用善感的心灵去体会,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发现万物之美。
课后作业
1、写篇读后感放在周记本上;
2、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思考:有人认为他用的比喻取材狭窄、阴柔,缺乏想象力,你认同吗?为什么?
下一篇:大班手工活动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