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案精选4篇
【导言】此例“摩擦力教案精选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摩擦力》教案【第一篇】
师:同学们平时很喜欢作游戏,请几个同学来作打滑溜的游戏,
哪些同学来试试。
(多人在地面打滑溜)
师:打得非常好。我们看见有的同学滑的距离特别长,有的同学滑不起来,这是为什么?
生:鞋底粗糙,滑的时候对地面产生一种摩擦,产生了一种阻力,阻碍滑行,就滑不起来。鞋底光滑,摩 擦力非常小,产生的阻力小,就滑得快(远)。
生:因为有的同学鞋底很光,而有的同学的鞋底不光。
师:说得很好!说出了滑得远和近的原因。因为滑行时会受到一种阻力,这种阻力人们叫作摩擦力。什么 是摩擦力呢?
师:谁能发现这种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生:在接触面上产生。
师:想想看,刚才几位同学打滑溜的时候,什么地方是接触面?
生:鞋底和地面构成了接触面。
师:同学们都知道,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会产生摩擦力,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溜冰的时候。
生:走路的时候。
生:骑自行车,滑旱冰的时候。
师:冰面非常光滑,打滑溜可以滑很长的距离,很轻松,有没有摩擦力呢?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大小的问题,还要解决这样两个难题。
1.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2.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师:摩擦力有大有小,跟什么有关系呢?我们来做两个小游戏。请认真观察,看能不能找出答案。
拉人游戏一:一名同学分别拉蹲下的两个体重不一样的同学。
师: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拉董围(体重的)费力,拉夏令(体轻的)不太费力。
拉人游戏二:一名同学分别拉一个蹲在地面上,一个蹲在地毯上的同学(两人体重差不多)。
生:在地面上拉比较轻松,在地毯上拉却非常费劲。
师: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出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系?
生:与物体大小、轻重有关系;与接触面的粗糙、光滑情况有关系。
生: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就很小。
生:物体轻摩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师:刚才我们通过游戏得出了结论,我们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桌上有许多实验器材,请同学们用木板、木 块、测力计来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各组自己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作实验的,得出了什么数据和结论。
生:木块在粗糙的木板上拉用牛的力, 在光滑的木板上拉用牛的力。接触面光滑时产生的摩擦力小 ;接触面粗糙时产生的摩擦力大。
生:在光滑的面拉木块用了牛,在粗糙的一面拉用牛。在接触面粗糙的时候摩擦力就大,用的力就 大;接触面光滑的时候,用的力就小,说明摩擦力也就小。
师:刚才两个组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证明了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关系。我们再利用刚才的实验器 材,加上钩码来验证一下物体的轻重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
生:我们先用4个钩码放在木块上拉,用了牛,用一个钩码放在木块上拉用了牛。物体轻摩擦力就小 ,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生:我们用了3个钩码,用了牛的力,放两个钩码用了 牛的力,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物体重摩擦力 就大,物体轻摩擦力就小。
师:其他组的结论和他们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通过实验,解决了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的问题,谁来总结一下。
生: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有关,与物体的重量有关。接触面光滑时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 大;物体轻摩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师:冬天有的路面结冰,我们走在路面上容易摔跤,这是为什么?
生:是因为冰上很光滑,摩擦力比较小,所以容易摔跤。
师:你们有没有办法在冰上不摔跤?
生:可以在冰面上撒砂子,使接触面变粗糙,就不容易摔跤。
师:他的办法真好,还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穿鞋底粗糙的鞋、有钉子的鞋,在冰面上走就不容易摔跤。
师:同学们想出了好几种办法,这些办法使摩擦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使摩擦力变大。
师:使摩擦力变大,改变了什么条件?
生:从光滑改变到粗糙。
师:刚才讨论的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如何增加和减小摩擦力。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 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验,注意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记录数据,先讨论再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各组汇报实验数据和结论。
生:我们先在木板粗糙的一面垫上砂纸,木块上放4个钩码, 在砂纸上拉用了牛的力。把砂纸拿掉,在 玻璃上拉用了牛的力。在接触面光滑的地方摩擦力就小,接触面粗糙的摩擦力就大。另外,物体轻的时候摩 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师:还有不同的实验方法吗?
生:我们用毛巾包上木板,用木块在毛巾上拉,用了牛的力,在光滑的玻璃上拉用了牛的力。
师:同学们观察很认真,自行车有这么多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同学们看课本47页的几幅图,互相讨论,哪 些情况下是增大摩擦,哪些是减小摩擦。
(学生看图讨论。)
师:同学们知识很丰富,能说明生活中应用摩擦力的知识。我出一个难题,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这里有一 根拉链已经不好用,请同学们想一个办法使它好用。
生:在拉链上涂上蜡,使接触面光滑,拉时就比较省力。
师:为什么省力?
生:摩擦力减小了。
生:抹润滑油,可以使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就小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教学反思: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操作,并引导学生收集分析操作中的事实 得出假设,然后再为学生提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由经验得出的假设,最后形成结论。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注意引导学生从操作实践出发,从实践中发现的事实出发,没有把结论强塞给学生。
验证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这也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在备课时并不是简单地以得出结论—— 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有意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磨练。请别小看这一点,相信学生,敢于让 学生“胡想”、“胡说”、“胡做”的魄力,这一步是很难放开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作这种尝试了,这 是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的新表现。
怎样给学生展示材料。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必须有一定的结构,这是事先设计好了的。学 生操作材料、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目的就是探究隐含在材料结构中的意义。这既是教学过程,也是科学过程 。但是这种意义学生暗示或挑明了好,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好?很值得研究。本课似乎是选择前者 。比如说两个“拉人游戏”,第一次要求学生拉体重不同的人,第二次要学生在地板上和地毯上分别拉人,实 际上就将结论暗示给学生了。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学生容易得到结论,课可以上得很顺当,但毛病恰恰也是学生得到结论太容易了,课上 得太顺当了,学生得到训练、磨练的机会却少了。也许有人会说:教师不是要起“主导”作用吗?不是要引导 学生“自行探究”吗?问题的实质可能正在这里:既要放手而又不能失控,既要引导而又不能包办。这里面有 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观念问题,也有教学方法问题。请读者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摩擦力教案【第二篇】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的利与弊(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6节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是初中科学力学部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了,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对摩擦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材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摩擦力,通过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点:1、判断摩擦力的存在 2、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的概念 3、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一、 教法和学法 教法分析 1、对于什么是摩擦力及摩擦力的概念本节课采用游戏导入法,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于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先让学生定性的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模式采用与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 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学生从以往地被动接受知识型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从而获取知识。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二、 教具 钢管 甘油 毛巾 弹簧测力计 砝码 毛刷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新课 钢管拔河比赛:教师事先在钢管一端涂上甘油,请一位力气大的男生和一位力气小的女生上讲台来表演钢管拔河比赛,让男生握住涂有甘油的一端。 结果:男生输了 教师先让其他学生猜猜男生为什么会输,然后让男生自己说说自己为什么会输。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摩擦力。(写下课题板书) 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营造了活跃的教学气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初步感知了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 2、新课学习摩擦力的定义 活动一:教师让学生手按桌面向前滑动、向后滑动,然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活动二:教师让学生用毛刷在桌子上向前滑动,观察刷毛倾斜的方向? 当学生说出摩擦力的一些特点时,老师进行补充,并在课件上打出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摩擦力的存在,自己去体会摩擦力有阻碍物体运动的性质,通过活动二让学生很直观的看到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提问(1)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产生摩擦力,并在大屏幕打出显微镜下的木桌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表面。得出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之一是接触物体表面粗糙。 提问(2)教师提问如果只是把手放在桌面上,不滑动会感到费力吗?通过提问让学生理解两个物体相互挤压且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的两个物体之间才有摩擦力。 师生共同归纳出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1、两物体接触面粗糙2、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3、两物体相互接粗且有挤压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看上去比较光滑的物体在微观世界里是粗糙的,绝对光滑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并让学生自己体会没有挤压,没有相对运动就没有摩擦力。 摩擦力的分类 教师:像同学们刚才做的这个小实验,手受到的摩擦力只是摩擦力大家庭中的一种,叫滑动摩擦力,即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板书滑动摩擦力)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 活动三:让学生拿出一支笔在桌子上滑动,然后再让笔在桌子上滚动,并让学生说明,笔是否受到摩擦力,两次的摩擦力是一样的吗? 引出滚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滚动而产生摩擦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的妙处。 教师演示实验2:筷子提米。 说明不但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有摩擦作用,而且两个保持静止的物体之间也可以产生摩擦力。引出静摩擦的概念:两个保持静止的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 教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摩擦力,并说明是那种摩擦力。加深学生对各种摩擦力的。理解,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同时也体现了,从科学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气体液体的摩擦力 教师在幻灯片上播放流星划过大气层的情景,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个现象。 设计意图:(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要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并知道不但固体与固体之间有摩擦力,液体和气体之间也会有摩擦力)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教师让学生回顾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让每个学习小组提出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教师不要反驳学生的不合理意见只是适当引导) 学生提出的猜想可能有:(1)压力(2)接触面粗糙程度(3)接触面积的大小(4)物体运动的速度 (2)教师先与学生一起解决几个问题:怎样测量摩擦力?弹簧测力计在什么位置调零?怎样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3)教师给学生提供弹簧测力计、毛巾、带有挂钩的木块、砝码,让每个小组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提出的猜想。 (4)实验结束后教师请每个课题组将选派一名小组代表演示实验并和其它组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并适当指导。 (5)最后由各代表总结一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老师进行适当补充。教师在总结实验时强调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得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有创造性的一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团结协作的精神,领悟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让学生自己陈述实验结果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讨论小结: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知道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摩擦力。 知道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作为教师,不仅仅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收获”不仅是指学到了什么知识,而且在指在学习过程获得的研究方法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想一想”、 “试一试”、“辩一辩”、“看一看”等形式的问题。特别是“想一想”的问题可以起到“点题”的效果。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新课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这些方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科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科学定位。 5、板书设计 摩擦力的利与弊 一、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产生条件:相对运动、粗糙、压力 二、摩擦力的分类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滚动而产生摩擦力 静摩擦力:两个保持静止的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 三、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2、于压力的大小有关 6、作业布置 寻找自行车上的摩擦,并说明是那种类型的摩擦。 设计意图: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次运用“科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摩擦力的教案【第三篇】
1.合力的概念.
理解合力的概念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利用课本中的例子以及补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定量的研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进而自己分析生活中相关事例,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合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
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很多,首先应组织、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各种形式的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实例,使学生对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问题有感性认识,然后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类型,进而明确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中安排的实验.
对于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二力的合成问题,在进行实验前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会怎样,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学生讨论并举例
例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例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例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并开始下面的实验:将一根弹簧挂在支架上,弹簧后边用一块白纸板衬托.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伸长一定的长度,其指针指在一定的位置,用笔在白纸板上标上记号.换用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指针指在同一位置.实验前让同学注意观察指针所指示的位置.实验结束后教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可配合将实验过程制成图,用投影打出.如图所示
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说明这个物体对弹簧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将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这两个物体分别对弹簧施加了力 和 .弹簧伸长说明了什么?
说明力作用在弹簧上,使弹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挂一个物体和挂两个物体弹簧的伸长量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
弹簧的伸长量相同,说明一个力作用在弹簧上与两个力共同作用在弹簧上产生的效果相同.
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 和 )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 和 )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在讲解中要求同学注意,合力不是力的和,在后面的研究中同学们会逐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请同学们列举一个物体受两个力作用的事例,前边举过的事例也可以重复.(学生边举例,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以便于分析)
例1 一个人在前面拉车,另外一个人在后边推车.
例2 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
例3 房顶上的吊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电线的拉力.
以上这些事例如果要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类?
有两个力互成角度的,也有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的.
在一条直线上的力有方向相同的,有方向相反的.
在上面这些事例中,最简单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我们先来研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问题.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直线、方向相同,另一种是同直线方向相反.请同学们首先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猜想一下,这两种情况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关系?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同学猜想的大意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上两个实验示意图和相关说明,看完后亲自完成这两个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看书,然后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这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在完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两个小孩共同提一桶水,每个人都对水桶施加了一个力,大人一个人提一桶水,她对水桶如果施加的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如果他们提的是同一桶水,那么大人施加的力和两个小孩施加的力的效果是否相同?
[学生]效果相同.
[老师]两个小孩子所用力的合力的大小与大人施加的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大人所用力的大小是否等于两个小孩所用两个力的和?
[学生]不等.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这两个小孩施加的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方法,这一方法就不能用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用力 和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两个小孩提水桶问题为例,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实际上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问题,是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特殊情况,课本第六节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先看书自学,然后我们再一起探讨.
摩擦力教学课件【第四篇】
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找到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
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紧紧围绕着教学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从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引入新课,让学生参与小实验,亲身体会身边的摩擦力现象,拉近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我紧紧围绕实验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验证、分析、得出结论,并且重点强调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参与实验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的教学目标,也让他们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在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但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我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对静摩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在实验探究过程教学中师生问答仍局限于老师与部分学生,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是在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实验探究思想,他们有的是来不及思考,有的是懒于思考。
2、学生个体差异表现明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关注虽然比以前有改善,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这类学生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边缘化倾向较为严重,较少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3、探究过程中教学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所以我以后要注意布置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课堂上要注意方法的指导。
4、探究实验中当学生的猜想和想法和教学设计有一定冲突和矛盾时,不要轻易去否定学生或迅速给出我们预设的想法,而应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验证自己猜想的真伪。
5、“科学从生活中来”。 在准备探究活动材料时,要尽量从生活中寻找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让学生能发现科学活动的许多材料都能从生活中获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科学素材随处可见,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6、教学中要敢于跳出教材,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大胆假设,摆脱教材束缚,大胆地先假设,经历科学严谨的研究过程,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了教材的说服力,提高了教学结果的可信度。
上一篇:小学生文明礼仪教案(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