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案设计优质20篇
通过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镜应用,激发探索兴趣,理解光的折射现象,能否联系实际进行讨论?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案设计相关范文,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透镜的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课导学(第1课时) (3分钟)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猜想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
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进行实验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 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 归纳小结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微教案: 人教版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 放大镜 ”的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凸透镜在 放大镜 中的应用,并了解 放大镜 的 实质 和知道 放大镜 成像的特点。 教重难点 : 知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 突破方法: 放大镜是生活中熟悉的用品,学生对其成像习以为常!利用拍摄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的实验,能让学习者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素材 ,拍摄照片和录像,制作课件。 课程背景 : 《生活中的透镜》 在排版上有所改变的。 旧人教版是放置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今年是新教材改版的第一年, 其 位置是放在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 这一节的内容由四个知识点组成: 一,照相机 二,投影仪 三,放大镜 四,实像和虚像 放大镜 是第 三 个版块内容。这节课 是 针对 放大镜 而设计的一节微课。 放大镜成的像,完整的描述应该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但虚像和实像在这节书的最后才涉及到,所以设计上跟《照相机》一样,放在讲授《虚像和实像》时再进一步加以,所以在这节微课中就不提及了。 教学过程: 一, 放大镜的实质 教师通过图片简单展示放大镜实质就是凸透镜。 二,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师结合视频中的实验来讲解 : 1,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像, 且像物同侧 ; 2,放大镜离物体越远,像越大。( 离物体较近时 ) 三 , 教师这节微课主要要求掌握的内容。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3min) 1、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2、多媒体出示本节教学目标。 二、进行新课教学(22min)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板书)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凸透镜、凹透镜,了解主轴、光心、焦点、焦距等基本概念。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会作出相关的光路图。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学习难点: 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会正确作出光路图。 教具学具: 凸透镜、凹透镜、放大镜。 导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情景导入 一队旅行者冒着-48℃的严寒长途跋涉着。到了中午,当他们拣来了一堆干草准备生火做饭时,却发现打火机丢了,怎么办?一位博士灵机一动,带领大家用冰磨制了一块像放大镜一样的冰块,博士拿着这一冰块迎着太阳,把阳光聚集到干草上,一会儿,干草就着了火。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二)自主探究 探究一: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观察生活中的透镜,阅读教材,结合教材中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中间厚、边沿薄的是 ,例如: 2.中间薄、边沿厚的是 ,例如: 3.仔细观察教材中图中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回答 通过 叫主轴, 光心的特殊性在于 。 探究二: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现象?(做做看) 有亮点出现,那你知道亮点是怎么形成的吗? “亮点”会随着纸的来回移动而在亮度上、大小上发生变化。亮点变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变多。 归纳: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 现在,请你动手,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并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 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 (做做看) 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不难发现: 归纳: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 巩固练习 1. 如图所示,下列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 ( ) 2.下图中各图分别表示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 3.在下面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透镜。 探究三: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如下图左所示),这个点叫做 ,用字母 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 ,用字母 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因此它没有实焦点(如上图右所示),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合作探究: 1.让平行光通过厚薄不同的凸透镜,观察焦点位置的变化?(认识焦距和凸透镜的厚薄的关系) 2.将一点光源(如小电珠)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位置,观察它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怎样传播?这掲示了光的什么性质? 二、自我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1.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 2.依据下图叙述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3.讨论交流:说一下“情境导入”中博士磨制的是是一个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用它点火的原理是什么? 我还有的疑惑是 三、当堂训练: 必做题 1.我们所指的薄透镜是 ( ) a.厚度很薄的透镜 b.中央很薄的透镜 c.中央比两头薄的透镜 d.厚度比球面半径小得多的透镜 2. 如图所示,是几种光学器材的示意图,其中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 ( ) 3.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点光源发光经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d.点光源发光经凹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4.无论是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还是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实际上都是因为光通过玻璃后发生 而产生的。 5.如下左图是一束平行与主光轴并射向凹透镜的入射光线,请画出穿过透镜的折射光线。 6.如下右图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四、选做题 课堂作业 课本p15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五、我的反思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 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教学目的: 1、知道不同透镜的特征。 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教学过程: 一、透镜 1、幼儿通过透镜看眼前的事物。 2、请幼儿讨论:两块镜片看到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看到的东西不同,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3、观察透镜 老师:为什么两块镜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两个镜片有什么不同? 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透镜。 中间薄的镜片叫凹透镜,看到东西会缩小。 边上薄中间厚的叫凸透镜,看到东西变大。 4、幼儿自由地玩其它镜子 老师提问:用其它镜子和透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在透镜后面涂上一层水银,就变成凹面镜或凸面镜了。 教学总结: 这些镜子太神奇了,能把东西放大或者缩小,远处的东西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一、教案分析 本节接上一节透镜的内容介绍凸透镜在生活中的三个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得到透镜成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到透镜成像的各自特点及异同,为下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作准备。可以说这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 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动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鼓励学生调节投影仪,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调动学生进行自制“水滴放大镜”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还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课前准备 1、提前几天发动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为新课作准备。首先确定制作的学生人员,然后共同准备制作的器材:凸透镜、硬纸板、半透明塑料纸、双面胶。再集中讲述制作要点后让学生自主结伴课余或回家制作,完成者经教师验收后自行准备好。 2、提前让学生课余动手触摸投影仪的镜头,感受其形状特征。 3、教师准备学生用的凸透镜备用、自带照相机。 说明:课前准备不仅可以确保学生制品胜利完成,还可以节省上课时间,同时可以在学生间为上课内容作宣传。而学生课余动手触摸投影仪的镜头却非多余,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物体往往不细观察,他们对投影仪的镜头由凸透镜制成大半无知。 注:模拟照相机的凸透镜一部分由教师提供,另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准备。 三、教学过程 1、照相机 展示自带照相机让学生观察其镜头,并说明是凸透镜。由于部分同学课前用凸透镜自制模拟照相机,已为本节课作了宣传,所以许多学生已知照相机镜头为凸透镜,然后请制作者展示其作品,同学轮流利用它们观察窗外景物,其余同学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物体。在学生得到其感性认识后讲述照相机原理。 说明:以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作为教具有许多好处。首先它能增加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其次能突破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知识应用的神秘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受并掌握所学知识,避免教师无味的讲述。通过大家认可,还可以鼓励制作者,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 2、投影仪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已经知道了投影仪镜头即为凸透镜。拆下反光镜,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在天花板上成像的特点。学生通过分析照相机的像的特点后已能非常准确的分析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了。在得到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后装上反光镜,使像处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讨论平面镜的作用,从而完成投影仪的基本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容易看清投影片,如何帮助老师调节投影仪使其成的像在屏幕上又大又清晰?学生中立即有人跃跃欲试,大家对此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此时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又一次被激发。 说明:在学生了解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后,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3、放大镜 先让学生动手如何才能使凸透镜成为所谓的放大镜,也就是让学生探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像的条件。学生在调整好凸透镜后观察放大镜成像的特点,都能够说出其正立放大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讨论放大镜成的像与照相机、投影仪成的像的区别并指出其物像同侧。接着请学生猜想如何才能使放大镜成的像变大,并动手验证,这样又进一步掌握了放大镜的使用。最后进行学生“自制水滴放大镜”比赛,看谁的“放大镜”最历害,此时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动脑,大家或高兴或叹息,探究之情溢于言表。我紧接着评出“冠军放大镜”,指出其形状特点。 四、教后感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动手动脑。上课内容以书本为基础但又不拘泥于书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拓展学生知识与技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课程教学。其中,学生通过活动,可以进一步掌握教学内� 一、设计理念: 《透镜》一节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难点: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四、方法运用: 整节课运用实验——分析、归纳,实验——分析、归纳——设置疑问——猜想——实验——分析论证这些探究方法。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比较法等学习方法 五、教具: 眼镜、凸透镜、凹透镜、纸、笔、支架盒、平行光源、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课:教师: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阳光充足的时候,小企鹅们经常会躲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大冰柱后面来取暖,为什么这样就不会冷呢?同学们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第一节《透镜》。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花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透镜。 2.新授内容: (1)教师: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花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我看到很多同学跟老师一样都戴近视眼镜,大家互相观察一下近视眼镜、桌上放的花镜,它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师:用我们物理上的话来说——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中间厚、边缘薄。学生分组实验,师:下面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两个透镜,它们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呢?生:,师: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光学仪器都用到透镜,你们知道这些光学仪器的名称么?生:。 (2)师:我们离不开透镜,透镜也离不开我们。下面我们来看片段演示:了解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课件)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正常眼睛的同学戴一下近视眼镜,近视眼睛戴一下远视眼镜。生:谈谈感受?师:刚才的游戏说明透镜对光有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3)师: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分别让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生:分析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课件》。师:在该实验中,我们发现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凸透镜的焦点(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延长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凹透镜的焦点(f),该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课件》 (4)师: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刚才的实验中,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有没有什么特点呢?生:。师:这样我们就得到关于透镜的 第一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平行主光轴,折射光线过焦点。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在三条很有特点的入射光线中,其中有一条入射光线比其它两条入射光线更有特点?这条更有特点的入射光线还有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并且通过透镜后其传播方向?生:。师: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探究问题:凡是通过光心的入射光线,其传播方向都不变?生:猜想。(课件)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 (5)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又得到 第二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课件) 师:我们都知道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如果入射光线逆着反射折射光线射入界面上,那么折射光线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根据这个道理我们能不能提出另一个探究问题?生:如果入射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到透镜上,折射光线是否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生:猜想 (6)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入射光下,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生:,我们又通过实验得到一条关于透镜的 第三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主光轴。(课件) 3.练习:课件 4.小结:学生小结,教师最后强调。(板书)(课件) 5.作业:老师建议大家回去做一做课后的《动手电脑学物理》以及咱们定的《导航》。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透镜》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在学生对光源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带领学生研究凹透镜与凸透镜的特点,并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透镜问题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学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学生原有的理论储备知识要在这节课中得到升华,转化到实践中。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与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 2、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知道凹透镜和凸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凹透镜与凸透镜的不同特点。 教学用具:透镜一组、光具盘、水、玻璃、光具座、光屏、光源、近视镜、多媒体投影仪、课件、文字图片等。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法: 2、演示法 3、多媒体辅助法 4、课堂辅导法 学法 1、自主探究学习 2、实验 3、观察 4、讨论和归纳法。 5、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设计如下教学流程: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本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看我事前准备好的金鱼,这样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我将金鱼放入到另一个鱼缸里,鱼变小了,这样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考虑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畅谈想法:跟鱼缸的形状和材料有关。接着我出示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光的折射及折射演示图。 2、主体参与动手实践 在科学课上“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这部分内容里主要是带领学生探究凹凸透镜的不同特点。学生通过观看照相机、眼镜、投影机、望远镜、幻灯机的图片,设问:这些物品都有共同的光学部件是什么?引导启发学生得出透镜。对于学生,我们并不能把他们看成是一张白纸,其实他们早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就按排学生用不同形状的透镜去观察纸上的图片或是其他物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的透镜是可以让物品变大的,有的透镜是能让物品缩小的,而有的是不能改变物品的大小的。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知道能让物体放大的透镜叫放大镜,能让物体缩小的透镜叫缩小镜,让物体不发生变化的透镜叫平面镜。到此,我就引导学生说出了各种不同透镜的概念。接着,我会出示放大镜的图片。接着教师趁热打铁:“那谁能用一个字来说一说放大镜的特点?”学生观察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一个字形容:凸、鼓等。“那缩小镜呢?”学生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凹、陷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科学上我们就把放大镜称为凸透镜,缩小镜称为凹透镜。再让学生用手触摸和眼镜的观察。将学生的凌乱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凹、凸透镜。在认识了凹凸透镜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通过平板玻璃上的一滴水去观察之上的金鱼,学生惊奇地发现金鱼变大了,认识到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从而归结出凡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都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在此环节上让学生对凹凸透镜的认识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在带领学生认识凹凸透镜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尽情地玩一玩凹凸透镜,并且记录下自己小组的发现。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发现了许多的东西:包括凹凸透镜的呈象规律以及是否聚光现象等等。再通过教师的课件演示,目的是加深学生印象,用课件把平行光抽象成光线,在课件中体现这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突出了焦点和焦距,也把会聚和发散作用形象的表现出来。 3、拓展活动反面例证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并动手实验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学生对凹凸透镜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对学生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话题:关于凹透镜和凸透镜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说,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给学生提出新的话题,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进一步拓宽了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再那些方面运用了凹凸镜,引发出望远镜的制作。教师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对制作的过程有所了解,启发学生想象出创造出、更多的制作方法。把学生制作好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透镜》。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一、《透镜》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准确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基础,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第三章的关键,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透镜对光作用”这一要求及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知道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通过让学生分析得到平行光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鼓励学生用毅力去战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 4、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探究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5、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学习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形象具体,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强调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课教学以实验为教学的主线,以讲学稿为学习载体,采用实验、讨论、交流、指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四、教具准备: 电教媒体、自制教具、凸透镜、凹透镜 五、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为七个部分完成: (一)课前预习: 分为温故知新和问题线索两部分。本过程是在复习光的折射的基础上,结合问题线索有序地对教材进行全面预习,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板书课题: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此环节准确的找出了新知识的生长� (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本流程按学点进行。 学点1、凸透镜和凹透镜。(板书:透镜的种类) 先设置活动为“收集透镜并进行分类,试说出分类的依据”; 此过程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把学习延伸到课外和生活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看幻灯片认识透镜及概念:主轴和光心;并设置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板书:主轴、光心) 幻灯片可形象地展示透镜及概念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学点2、透镜对的光的作用、焦点和焦距(板书:焦点、焦距;透镜对光的作用) 本流程设置三个活动,分别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光路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同时设计一道思考题:折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而言,传播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此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工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通过思考题的设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通过对比的方式,观察到:平行主轴的光经凸透镜作用后,折射光线靠近主轴,光束变窄;平行主轴的光经凹透镜作用后,折射光线远离主轴,光束变宽。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接下来,幻灯片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及焦点和焦距。在演示过程中,通过如下问题: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还是虚焦点?在透镜的另一侧还有焦点吗?透镜的两焦距是否相等?引导学生认识实焦点、虚焦点,且透镜均有两个焦点。 经过如上流程的学习,学生可轻松完成如下部分。 小结: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 ,用 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 ,用 表示。凸透镜的焦点为 焦点,凹透镜的焦点为 焦点,且分别有x个。 运用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光路的可逆性,完成下面的练习。 练习过程中安排小组自由指定组员到黑板展示,或将练习情况通过展台展示,并由学生点评。 此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地应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去解决练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点3、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板书: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此过程中,要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其他方法,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如:学生在测量凸透镜焦距时,借助圆规来量焦距(即“亮点”到“光心”的距离),方便、精确! (三)课堂小结: 学生用知识树的形式将本节课的收获展示出来。 此环节可有效督促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幻灯片演示: (四)课堂达标: (五)拓展提升: (六)课后延伸: 以上三个环节,以练习的形式巩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七)反 思: 该环节,学生可反思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收获、能力的锻炼、认识上的提升,也可以反思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以及不足之处,并针对自己不足之处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改正。 态度成就人生,细节决定成败! 作为执教者,我在每节课教学完成后,结合学生学习效果和反思情况进行全面反思和总结。 教学目的: 1、知道不同透镜的特征。 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教学过程: 一、透镜 1、幼儿通过透镜看眼前的事物。 2、请幼儿讨论:两块镜片看到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看到的东西不同,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3、观察透镜 老师:为什么两块镜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两个镜片有什么不同? 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透镜。 中间薄的镜片叫凹透镜,看到东西会缩小。 边上薄中间厚的叫凸透镜,看到东西变大。 4、幼儿自由地玩其它镜子 老师提问:用其它镜子和透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在透镜后面涂上一层水银,就变成凹面镜或凸面镜了。 教学总结: 这些镜子太神奇了,能把东西放大或者缩小,远处的东西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生活中的透镜》-- 一、关于教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即可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个顺序安排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相对于旧课程安排先探究规律,再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 (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2)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四步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索法、直观教学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 因此,学法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实验探索法、观察法。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分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小组探索实验过程、小组归纳实验结果。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和归纳法,使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安排,我将力求培养学生以下学习习惯:善于观察、科学观察、合作与分工、语言表达、信息处理能力、准确记录、提炼与归纳等能力。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活动为载体,运用教育教学形式活动化课堂教学四步模式“活动导入、活动探索、活动升华、活动延伸”,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 ㈠活动导入 我是这样来设置导语的: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参观一个摄影展领略一下美丽的风光吧!(课件展示五龙口、王屋山、小浪底风景照片)同学们想不想用你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那美丽的风景?关于照相机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各小组交流所提出的问题(写在卡片上),由一代表发言,比赛看哪一小组收集的问题最多。大家想不想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呢?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通过此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探索 活动一:照相机成像探究 1、调查初知: 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大家对照相机都不陌生,照相机前的镜头相当于我们学过的什么呢?光通过镜头后是怎么成像的呢?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呢?物体在照相机中成的是什么像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照相机的知识,通过调查初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多少,避免重复教学,明确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也让学生体会到做为信息源和信息发布者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以后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2、实验探究 此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件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课件展示:照相机)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课件展示:观察内容和鼓励语言)。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实验中教师只是在其中巡回,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但切勿随意干涉,要充分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实验观察过后,要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问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照相机成像的性质,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实验交流情况,教师要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二:投影仪成像探究 由于投影仪在教室运用较多,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探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投影仪原理图进行探索式学习。认清构造后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幻灯片在投影仪上成像进行观察研究。(课件展示:观察内容、鼓励性话语)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活动三:放大镜成像探究 放大镜对学生来说不陌生,可以使用观察法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观察。(课件展示:你看到什么像?)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成像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教师可以进一步引申: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如果我们现在手上没有现成的放大镜,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旨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的设计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学习了三种生活用具的成像特点后,发现同样是凸透镜,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引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为下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四:实像与虚像性质探究 主要采用观察实验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学生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从不同点中初步认识实像与虚像特征和区别。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实像、虚像,加深认识实像和虚像形成的原因。 (三)活动升华 设计一组练习(课件展示)采用学生分组强答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掀起课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帮助教师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学生巩固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活动延伸 紧扣教学目标的观察实验活动结束了,但很多学生想弄清楚的照相机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得到解决,为此我将通过两项安排来达到将活动延伸到课外的目的:一是利用校园局部专业网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找;二是鼓励学生在课外参加摄影小组,用所学的知识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让活动融入每个学生的生活中,体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板书设计: §3-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课后反思: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过多地束缚,过多的包办代替,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真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改变学习方式,通过探究空间的创设,同学们懂得了学习不能被书本所束缚,要有问题意识体验到了解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动手做实验和分析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文章引用自: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乙)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甲),和(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内容: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实像和虚像。其核心就是生活中的透镜所成的像的特点和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理解透镜所成的像的特点的关键就是要知道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实像还是虚像;而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的关键就是要知道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区分?学生已经知道了光的折射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本节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的,它也是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凸透镜在不同应用中成像的特点,解决重点的关键就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认知问题的基础,同时要有实物或图片观察认识。 二、目标及其分析 目标: 1、认识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 2、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分析: 1、认识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就是指通过生活经验了解到照相机的镜头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就是要知道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的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很难理解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知到通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能会聚成像,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就是教师要通过图示解释实像和虚像的成因。 四、教学支持条分析 本节利用多媒体演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准备好作图工具:直尺。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我们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不但有会聚作用,它还会成像(教师作简单的演示),那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请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引入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哪些。 师生活动:学生举例,教师选择与本节有关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加以说明。 问题二: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师展示图片并让学生回答: 问题三:实像和虚像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了解实像和虚像。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作出铺垫: 1、小孔成的是什么样的像?能否用光屏承接? 学生回答:倒立的实像,能用光屏承接。 2、平面镜成的是什么样的像?能否用光屏承接? 学生回答:正立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分析总结: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说明并让学生加以总结。 目标检测: 1、在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照相机成像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①②④ B.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③④ C.成实像的是①②③ D.成虚像的是②③④ 2、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与实验现象的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4、“老花镜”的镜片是 “凸透镜”,将老花镜的镜片贴紧书本看书上的字,看到的像是_____的;若用它看远处的树,适当移动镜片直至看到清晰的像,则看到的像是_____的。 六、堂小结: 1、照相机的镜头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就是要知道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透镜及其应用》的复习课教案。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主要教育目标 课题引入 展示主题网站,布置学生观察的任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看作品 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比较典型的作品供大家观看,并对作品的内容、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组讨论 通过先前的观看和思考针对作品,进行讨论。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 评价归纳 将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 复习规律 利用课件填写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加强成像规律有理解,为其的应用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 通过课件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总结。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应用 利用几个问题,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意识,物理教案《《透镜及其应用》的复习课教案》。 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知识的回顾。 作业 修改自己的作品。 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教学过程详案: 1、引入 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完成一个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点击主页上的“知识结构”。这里有我从大家的作品中选出的五个作品,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看的过程中注意比较这五个作品的异同,那么� 如果提前看完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根据自己对本章节掌握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 下面可以开始。 2、(学生开始看作品,教师对学生看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3、大家已经看得差不多了,那么这些作品之间有什么异同,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它好在那里,还有什么缺点?前后的四位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推举一位同学准备发言。(讨论开始,时间约3分钟) 4、好了,哪一小组首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灵活处理 (1)如果没有小组发言:看来大家都想把机会让给别人,哪只有我来抽了。 (2)如果发言很正常:鼓励的语言或者将学生所说的内容的主干进行抽离。 (3)如果发言中有问题:一方面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一方面指出问题的所在。 (4)如果发言有些偏离了方向或学生对作品分析过多或重复:刚才几个小组的同学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或者不必针对作品的每一方面谈,重点谈谈你们最有特点的看法! 刚才大家作品也看了,也根据作品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似乎大家的观点似乎不是很统一(大家的意见都比较倾向于作品?)为什么大家会有一同的体会呢?现在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们刚才在评价作品的时候是用得什么标准呢?哪位同学先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谈自己看法,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 (包括:1. 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正确性。2. 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 5、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进入主页上的成像规律。 如果填写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表格下方提供的提示辅助你完成这个练习。 提前完成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 (学生开始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个填写有错误的学生的答案进行全体广播)大家的表格都填写的好了,我选择了一位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错误) 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回答的时候,可以利用课件一进行说明) 6、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 (1)问题一: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问题二:如何让投影仪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7、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8、作业 课外大家根据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将自己的作品做进一步的修改。 教学流程图: 《透镜及其应用》的复习课教案 学习目标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 出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 1、实验引入 演示本中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阅读本,知道物距、像距 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 2、实验探究 帮助学生认识并组装实验台上的器材,分析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倒立等大的实像 3倒立放大的实像 讲解:当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时,把光屏取走,透过透镜看蜡烛,并完成下表。 实验 次数 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 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4正立放大的虚像 不填不填 3、分析与认证 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4、 评估交流 学生阅读本,讨论本的相关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5、典型例题 例1 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 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 焰的像。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三)教具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四)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黑板画课本上的图6—8,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 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教师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如课本图6—10)学生观察到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 (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一个点光源(如: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点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 教师用光具盘演示课本图6—11实验来验证. 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师用光具盘、平行光源、凹透镜做课本图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 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 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 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习l~3,并回答订正. 四、作业 课本章后习题第4、5题.第6题能找到老花镜的做. 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图6—9实验. (五)说明 1.本课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活动.介绍透镜及其种类时,最好让学生直接观察. 2.课本图6—9的实验,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及对其他班级上课的影响,没有安排在课内让学生做,而是安排在课外的统一时间发给凸透镜、凹透镜去做.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本课内学生要几次观察光路.为了增强观察效果,应在实验室上课.实验时要遮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透镜,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薄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对凹透镜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透镜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透镜,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透镜的教案 篇2
学生活动设计 篇3
透镜的教案 篇4
教学过程设计 篇5
《透镜》教案 篇6
《透镜》教案 篇7
《透镜》教案 篇8
透镜的教案 篇9
《透镜》教案 篇10
《透镜》教案 篇11
《透镜》教案 篇12
透镜的教案 篇13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篇14
难点分析 篇15
透镜的教案 篇16
透镜的教案 篇17
透镜的教案 篇18
透镜的教案 篇19
初二物理透镜教案 篇20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版教案精编1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