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说课教案优推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精编说课教案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孔乙己》说课教案【第一篇】
刘海燕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作用及联系。
《孔乙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小说单元)中的第一课。小说这一体裁在第三、四册略有接触,第五、六册曾系统地学习小说的文体特点,本课承接已有的知识,先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然后深入学习本文结构的安排和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备课的指导思想。
因此我在处理这节课时本着这样两个指导思想:第一 注意线索清晰,是教材知识系统化;第二 符合普遍认识的规律,方便学生记忆。
三、备课原则。
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其中的精华,我在备课之前本着这样几个原则: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2注重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3把握好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
4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梯度性,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注意全面性。
5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反应,及时有效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6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备课原则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1、
2、 知识目标:
1) 字词的积累,作家作品;
2)了解小说的叙述特点。
3)体会作品以笑写悲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
①能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②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③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确立重难点的依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象。根据以上理论及我教的班级的现状,
六、重难点。
我把以上目标均作为重点,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确定为难点。
七、如何突破重难点。
那么,我是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第三,以“笑”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深入浅出情境教学的效果。
八、确立教法学法的依据。
以新大纲“教学中在重视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材特点为依据,采取以下教学法进行教学:
1分层次教学法。
2目标导学法。
3 教师“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自主式”的分析归纳法。此种教学法着眼于学生的能力训练、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教学媒体:采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
九、预习
1、 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2、 勾画、圈点、作批注、摘抄名句(习惯的培养)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不同人物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十、教学设想:
1、以“笑”为突破口,组织安排教学全过程。
2、分层次教学,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 导课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他对其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这样导课的优点是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另外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期待欲,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保持对课文内容的审美注意,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 ,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除了擅长写小说,还擅长写杂文,鲁迅的杂文象匕首,象投枪,对反动派进行无情的揭露,鞭笞。因此,他对反动派左边一巴掌,(18)右边一巴掌(81),合起来为鲁迅的出生年(1881)两巴掌加起来是(36),即鲁迅死于(1936 )年。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入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间写下的14篇小说,记忆口诀如下:
狂人孔乙己在明天吃药,阿Q在故乡讲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为了一件小事闹了一场风波,端午节看社戏,刷的一道白光,原来是鸭的喜剧。
3、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2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1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4、 字词教学
5、 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教师幻灯打出。
6、 分层次教学
教师提示:1、衣着可笑
2、名字可笑
3、动作可笑
4、神态可笑
5、语言可笑
6、事情可笑
A: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B:这些笑说明了什么?
C:从这些可笑的地方,反映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点?
教师提示“我”,众人,小孩,掌柜
A:分辨他们的笑有什么含义?
B:从他们笑的含义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C:从中挖掘出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分层次教学的优势:
根据我所教班级的现有基础,特划出三个层次:
A:20%左右的学生对学科基础较差,或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方法不良,而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作为A类层次对待。
C:30%左右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基础知识较扎实,对所学知识有一定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C类层次对待。
B:50%的中间生作为B类层次对待。
教学目标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
作业训练分层
考试评价分层
层级由本人自愿,老师衡量而定,但此种分类是动态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调整,这样分层次教学可以使学生们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受表扬的机会,人人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从而有效地激发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归纳板书
孔乙己是一个特殊人物,正因为如此,他成了人们取笑的对象。他被笑声包围,这恰恰就是人物的可悲。人们不无恶意的取笑,正如一支支利箭刺向他,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不言而喻。
7、 小结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小说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的小说的悲剧效果。
教学的预期效果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能体会作品以笑写悲的艺术手法。
另外,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训练,如说话、概括、表演、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1、 作业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的布置,不作统一要求。
1) 创作课本剧,
2) 发散性思维训练。
3) 写作训练,
2)题目:《孔乙己离开酒店以后……》
《2002版孔乙己》
要求:不改变原小说的主题,充分发挥想象,
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
性格。
字数:300字以上。
3)内容: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要求:不少于300字
优秀说课稿【第二篇】
一、抓住特点说教材
《小英雄雨来(节选)》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讲读课文,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我在解读本文时特别关注了三点:一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将一位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少年英雄塑造的活灵活现。二是文章中有些语句含义比较深刻,三是课文分六部分,每部分用空行隔开,便于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晋、扭”等17个生字,会写“晋、炕”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体会雨来的英雄品质,激发爱国情感。
3、品味课文如何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二、根据实际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抓住要点阅读,实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方法。
三、依据课标说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重点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法学习,学生通过“读画思议”感知文本。
四、情感互动说流程
本课我设计四个环节:
(一)直入课题。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争》这一单元中的1篇文章,大家齐读课题。
(二)预习检测:
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说?
(三)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出示字词晋察冀 扭身 起码 软骨囊囊 姥姥 塞进 枪栓 捆绑 劫难 枕头 柜板 扒开 尸首 铅笔 胳膊 红绸 敌人 慌忙 趁机
(1)读准字音
(2)指导书写
(3)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四)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要课堂达到高效,必须抓住文本特点,以点带面。在这个环节中,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哪些段落表现雨来的机智勇敢?重点阅读四五部分,找出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谈谈体会。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全班汇报,交流,对重点语句,指导朗读、体会。
如抓住三次“我没看见”品读、交流进入人物内心,感悟雨来的英勇无畏的品质。具体设计如下:
1)师出示以下句子,生自由朗读三个“没看见”所在的句子:
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2)师引导学生体会三次“没看见”的不同点与共同点。通过交流,感受雨来的坚强与勇敢。
3)师运用提示语分别引读上面三个句子。
这样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感悟雨来的品质,真正发挥了“读”的作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读到最后学生就深深体会到了雨来的那句“没看见”的背后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板书: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第三步,探讨写法:
1、文中除了对雨来的生动描写,为什么还要形象逼真地写敌人呢?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侧面描写)
2、说说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第一段描写,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因为芦花村紧靠还乡河雨来才有可能练就游泳的本领;因为还乡河边长着芦苇,后来雨来才可能在敌人眼皮底下潜水跑掉。
(2)文章第六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在这里的描写渲染了雨来牺牲的悲壮气氛。衬托雨来的英雄形象。
(3)“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烘托乡亲们悲愤的心情。
由此看来,成功的环境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今后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环境描写。
(五)合作探究
学完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正是通过雨来掩护李大叔,并与鬼子勇敢作斗争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来表现他是小英雄。那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前两部分与整个事件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手指板书中的小标题)
(六)我的视角
拿起手中的笔,从不同方面,写下你的收获。
(七)突出教路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是一个微型教案,本课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炼:
小英雄雨来(节选)
机智勇敢
临危不惧
顽强不屈
热爱祖国
这样的设计,抓住了课文主线,理清了课文的思路脉络,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有序性、直观性,实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统一。
说课稿【第三篇】
一、结合学情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的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可能性”。《可能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的新增内容。这一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而概率已成为未来公民应该掌握的主要知识,它是培养学生随机性观点理解世界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
让学生从生活事例中丰富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注重对事件可能性的理解。
这部分的知识是在学生已初步感受了不确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基础,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我面对的学生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强,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不随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很容易被新异的事物所吸引。而可能性知识学生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也常常利用生活中的经验自己解决,但他们没有与我们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所以可以联系实际出发教学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然而学生之间还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利用评价手段,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表达事件发生可能性。
二、联系实际说策略
(一)说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我设计了“提出问题情境——学生实践验证——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
整节课,学生在猜想、验证、判断的探究活动中经历着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尝试着成功的喜悦。并通过游戏、竞赛、实践操作、小组合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二)说学法: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所以,我这节课设计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猜一猜、画一画、说一说、实践、验证、游戏等。
三、体现课标说流程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猜一猜”的游戏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次接触到“可能性”,直接地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 板块: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本板块开展有趣的摸三角形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验、猜想、验证以及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形成的条件,同时,通过对统计结果的观察和比较初步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例二的处理,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安排学生自己去学习汇报,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使学生有可以施展的平台。然后,再次调动积极性,采用了用喜欢的手势判断生活中的事例一项活动,目的是进一步丰富对生活中确定与不确定的理解。
第三板块:巩固升华,活用知识。
本版块我为学生精心设计了四个小练习。其中涂一涂和举手游戏是为了让学生细心地判断,而且在举手的同时他们也在进行理性的思考,怎样才能符合要求,这也为下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做了良好的铺垫。我设计了说、涂、动手结合的练习模式,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新知。
第四板块:总结评价,深化知识。
一方面是总结学生的收获,另一方面提出今后学习的要求,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知识,并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的关系。
四、说反思。
我的整节课重组教材,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景中体验“一定”、“可能”、“不可能”。组织学生活动中验证事件发生出现的三种可能性。学生学的兴致勃勃,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在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知识能力的培养上与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三种可能性的时间安排上还不太科学。
优秀说课稿【第四篇】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1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4篇课文中的第3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一、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
(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
(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
(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2)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各地后,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
(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
(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