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精彩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教案围绕数的认识、加减法、乘除法等内容,注重学生动手实践与思维训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篇1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篇2

教材分析: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对称轴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首先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现象;其次,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图形变换的知识,掌握图形变换的技能,发展空间观念;再次,重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内容: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描绘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以及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结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图形变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发展学生空间观念。(2)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3)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4)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难点:(1)初步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培养。(2)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3)能准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符合要求图形。

3.关键:(1)要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2)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为学生所创造的动手操作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加强“做中学”。

课时安排:11课时。

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篇3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平、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篇4

一、创设情境:

六.一儿童节,学样举行完庆祝活动后决定放假半天,住在同一个小区的淘气、小明、李强、笑笑、王芳都得到父母的允许,让他们五个人一起合理地安排这半天的活动,但必须在晚上六时前回家。(出示课件)贪吃的淘气说:“我们得首先解决午餐问题”。于是他们来到小区门口的快餐店前,只见电子宣传牌上写着:本店今日免费为每位来店就餐的儿童提供1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区别荤、素菜。(板书:标准:一荤一素)。

二、探究新知:

(一)一荤二素。

于是他们高兴地来到店里,只见电子屏上显示着:(课件出示:今日儿童菜谱荤菜:肉丸子素菜:白菜冬瓜)(板书:一荤二素)。

1、如果按照一荤一素的标准搭配的话,他们可能吃到哪两种菜?请生独立思考。

2、汇报你是怎样搭配的?

(1)你是怎样找到全部搭配方法的?(按顺序,一个一个搭配。)。

(2)具体是怎样搭配的呢?(先以一个荤菜为准,去搭配不同的素菜。)。

(3)你能介绍一下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吗?(画图、文字、连线等)。

(4)评价: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去配菜,而且记录的方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5)这是我的搭配方法。(课件连线演示搭配结果)(板书:两种)。

3、揭题:我们在搭配中,像这样有顺序地搭配,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的找到全部的搭配结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二)二荤二素。

别急,其实今天的菜还不止这些呢?这不,厨师又上了一道菜呢!

(课件显示:今日儿童菜谱荤菜:肉丸子虾素菜:白菜冬瓜)(板书:二荤二素)。

1、现在,他们可能吃到哪两种菜?先自已思考一下,拿出菜卡摆一摆,然后把你摆的结果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注意一定要在记录卡上把你们的搭配结果记录下来哟!

2、汇报你是怎样搭配的?(课件连线演示搭配结果)(板书:四种)。

3、引导发现规律,小结:观察刚才的搭配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对于学生的发现,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三)二荤三素。

哇,还有菜呢!(课件显示:今日儿童菜谱荤菜:肉丸子虾素菜:白菜冬瓜豆腐)(板书:二荤三素)。

1、好了,菜上齐了,准备选盒饭了。先猜一猜,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指名说结论及猜测理由。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一下,你的猜测对不对?(可用菜卡摆一摆,或写一写、画一画、连一连)。

3、汇报交流,总结规律。

(1)你是样找到全部搭配方法的?(按顺序一个一个配)。

(2)你是按怎样的顺序去搭配的?(先确定一个荤菜或素菜,再分别去配不同的素菜或荤菜)。

(3)你是怎么样记录搭配结果的?(图示、表格、文字、符号等)。

4、同学们按照顺序一个一个地搭配,配出了六种(板书:六种)结果,淘气、笑笑他们5人都各选了一份不同的盒饭,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三、检测反馈:

接下来,他准备去哪儿呢?(课件出示路线图)请快速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所有可能的路线。指名板演。

重点强调用字母符号等有序记录搭配结果。

四、迁移拓展;

1、数字游戏获门票。

拉一拉(上下拉动),能组成哪些两位数?全部记下来,你就能获得游乐场门票!用你的智慧获得游戏的快乐!

2、时间不早了,他们准备回家,要分别握手表示今天的快乐心情,相约以后还在一起安排活动,请问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现场模拟)课件显示连线记录。

五、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生活中还有哪些搭配现象?

(3)希望同学们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充分合理地搭配,这样你选择的空间更大,机会更多,你的生活也会更丰富多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篇5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数学教案-认识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与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与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直角》。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与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与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与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与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3.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学习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若干只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可容纳50千克左右水的大塑料桶1只。

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并组织每个学生提一提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出示4个动物过桥图: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小桥边有一个标志,是什么呀?(限重1吨)。

师:“限重1吨”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对“吨”有什么了解?

2.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出示课题,板书)。

(二)新授:

1.直观感受一吨水的重量。

(1)估计:刚才每个同学都提了这样的一桶水,你估计这桶水有多重?为什么?(10千克)。

(3)学生排队尝试。

(4)这样的一桶水是10千克,4桶这样的水是40千克,100桶这样的水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5)谁听清楚了1吨就是()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6)想象一下,如果装了1吨的一桶水让你提,你能提得起来吗?

2.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1)找个喜欢的同学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对方有多重。

(2)汇报:你背的是谁?有多重?

(3)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千克,()个同学就有1000千克重,也就是1吨。

(4)让40个学生站立,相互观望,感受40名学生的群体。

3.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一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000千克,就是1吨。

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吨来作单位?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用吨作单位的东西。课件出示:

蓝鲸大象大型机床。

万吨货轮一车皮的煤一大堆木材。

出示: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一般用吨来作单位名称。

4.在具体情景中进行单位化聚(注意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

(1)常见的拖拉机载重2吨,也就是()千克。

(2)t是“吨”的国际单位制符号。有段路路口有一个限载重5t的标志,这个路口最多能让一辆载重()千克的车通过。

(3)当年曹冲称得大象是6000千克,也就是()吨。

(4)(课件出示地磅、车辆衡图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我们现在可以用地磅、车辆衡直接称出一些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再也不用向曹冲当年那么麻烦了。

(三)解决问题。

1.我们一共学了几个质量单位?他们分别怎样使用?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重约10()。

(2)1头猪重约120()。

(3)1袋水泥重约50(),1拖拉机水泥约重2()。

(4)中国举重运动员张国政在雅典奥运会上将160()的杠铃举过了头顶。

2.课件出示情境图:“还记得熊老弟、牛大哥、小鹿和小马一同来到了一座小桥边想过桥的事吗?他们能同时过桥吗?怎么过桥?”

3.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4.如果我们全班同学每人每天节约1千克水,大约多少天就能节约1吨水?

5.节水教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出示图片。倡导学生“节约用水。”

(四)课堂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性目标:经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建立过程,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教学重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践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约2分左右)。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此,我创设学生熟悉的去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引发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就需要用人们共同知道的质量单位,自然而然的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约20分左右)。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5个层次来展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突出教学重点。

第一层次:认识秤。

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必须要有称量工具——秤。再用课件展示各种常用的秤的图片,让学生认识秤。

第二层次:认识天平。

教师提问:“想知道2分硬币有多重,用什么工具?”接着用课件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为后续教学中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层次:克的认识。

“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我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1克有多重。

教师演示用天平称2分硬币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为一克。

(2)掂一掂活动——掂2分硬币,体会1克的轻重。

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从自己带来的东西中找出质量为1克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3)多于1克的质量的认识。

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的质量,引导学生观察物品上的克数,并在四人小组中展开活动: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品,再掂掂一掂别人带来的物品,感受不同克数物体在质量上的差别。最后问学生:和1克比起来你有什么感受?加深学生对克的认识,并为接下来千克的认识埋下伏笔。

这一环节,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进一步突破了难点。

三、千克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通过四个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一袋黄豆太重不能用天平来称量,这时就需要用台秤来称量一般物体的重量。

(2)认识台秤。

教师出示台秤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台秤的计量单位:kg。并让学生认读课件上台秤指示的质量,说出认台秤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1千克有多重?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l千克的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分四个步骤展开知识探索。

首先组织学生分组用天平称出1袋黄豆有多重,通过实际称量知道教师所提供的每袋黄豆的质量是1千克。

接着掂一掂1千克黄豆,感受1千克的重量。

然后,掂一掂组中的饼干、铁块、盐等物体的质量,估测后再用秤称一称,看你估测的是否准确。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加深学生对“千克”这一质量概念的认识。

最后,教师从学生称出的1千克的物体中,找出体积相差很大的两个物品(如1kg铁块和1kg饼干)提问:“这两样物体的重量都是1千克,你们认为在估计物体轻重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感受到估计物体的质量时,不能只考虑外形的大小(体积),还应结合现实物体来估计;同时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兴趣是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通过开展“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估测意识和与人合作意识。

四、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索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关系,体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间进率的理解与认识。因为“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

教师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1千克饼干,说出自己的感受。强化对两个质量单位的认识。为接下来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的学习做好准备。

对认识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认识,分三步来进行。

(1)教师提问:猜一猜,多少个1克是一千克?

(2)小组合作研究千克与克的进率。

(3)交流本组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1:每袋盐500g,两袋盐是1000g,放在秤上称一称也是1kg。

因此1kg=1000g。

方法2:看称好的饼干袋上注明为1000g,称一称正好是1kg。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过程板书:1千克=1000克。

这样,简单、明了地揭示了克与千克的内在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巩固练习,拓展升华。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求达到“有序”、“多样”、“有度”的目的。

(1)基本练习——给()中填出合适的单位。

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质量,巩固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

(2)装物比赛。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比赛要求:(1)装1千克的物品;(2)可以借助已有的东西,但不能用天平;(3)所取物品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与取到最接近1千克物品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本小组的篮子中取1千克的物品;第三,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称出所取物品的质量,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一小组取出的物品质量;最后评选优胜小组,进行经验交流:请所拿物品质量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介绍本组取物品的经验。

通过这样的活动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千克、克的认识与理解,并学会借助已有的物品估计未知物品重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健康测评。

让学生在分组称量体重的基础上,结合课前测量的自己的体重,对照教师提供的青少年健康转状况测量表,测评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让其他的学生提出建议:“你想对他说点什么?”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六、评价、小结;

让学生交流: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每位同学都评价一下自己,觉得自己哪些方面表现得很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知识探索的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篇8

>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篇9

在教学之中可以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事物或图像,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使学生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认识二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这儿风景怎么样?

生:很优美。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这野餐,让我们看看他们带了哪些食物?

生: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

师: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分配这些食物?(生:平均分)。

生:平均分,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块蛋糕。

师:好,能不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生:这样公平。

师: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到?

生:可以。是二分之一。

师:(师板书: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你知道这个数怎么写吗?

生:1/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的。

师:很不错的习惯。同学们,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象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二、新授。

(一)认识1/2。

1、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看投影。

生:“它”指的是蛋糕;“两分”是因为把蛋糕分成了两粉,“之一”指的是其中的一份。

生:“--一”表示平均分,“2”表示把这个蛋糕分成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这一份。

师:讲的真不错,也只有这样积极思考才能学得真本事。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几道简单的题。

4.练习一:判断(电脑出示)。

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形的1/2吗?(用手势表示)。

()()。

说一说为什么不是?

4.练习二;同学们真聪明。现在王老师要考验大家是不是心灵又手巧,下面请你们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长方形的1/2。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你是做出来的?

(二)认识“1/3”

(电脑显示)。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三份之一,写作:1/3,读作:三分之一。

(三)认识其它分数。

接下来,王老师要看看大家创造力,请你来创造一个分数,并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小结:像1/2、1/3、1/4、1/8……这样的数,都是我们的新朋友“分数”。

(四)分数大小的比较。

1、利用刚才学生创造的1/2,1/4,结合图形,比较大小;。

2、比较1/2,1/8的大小。

3、比较1/4,1/8的大小。

4、师: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五)练习。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感觉累吗?想不想试试自己的本领呢?

好,来看第一关(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关(想想做做第三题)。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王老师与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二、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四、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本单元教材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先教学几分之一,再教学几分之几,然后教学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计算。本单元最后的“你知道吗”简要介绍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1?创设情境,引发认数需要。

数是人类在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创造的。学习动机起于兴趣、源于需要。教材在编写时力求引发学生的认数需要。

(1)第98页例题中两名孩子在平均分三种食品,每人分得的苹果、矿泉水的数量都能用整数表示,每人只能分到半个蛋糕,无法用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教材以此为契机,开始教学分数。

(2)第101页例题,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四份,在一份或几份上涂颜色。涂一份可以用1/4表示,涂两份、三份呢?教材由此进入几分之几的教学。

2?重点突破,提高认数效率。

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的分数比较多。对于这些分数如何进行教学处理,教材作出了恰当的安排。

(1)在认识几分之一这一段里,教材集中力量教学1/2,让学生用学习1/2的方法主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例题从“半个也叫二分之一个”开始,先联系实物图“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每一份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写作1/2”,具体地描述了这个分数的意义。再告诉学生1/2是分数,介绍分数线、分子、分母,示范1/2的写法。“试一试”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折折、涂涂,表示出这张纸的1/2。学生一方面在自己的操作中继续体会1/2的含义,另一方面在交流中看到,虽然各人的折法与涂色的位置不同,只要把纸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这样,他们对1/2的理解就深入了一步。

其他的几分之一就安排在“想想做做”中,让学生以对1/2的理解为基础自己学习。第1题根据图形里的涂色部分分别写出分数1/3、1/6、1/9和1/8,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了这些分数的意义。第2题通过选择可以用1/4表示的涂色部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只有在图形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第3、4题能让学生看到一个图形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不同。这些习题紧扣住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有层次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认识新知识。

(2)在认识几分之几这段里,例题中只教学“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4份,其中3份是这张纸的3/4”,2/4留给学生自己学。“试一试”让学生看着图形自己理解2/3、3/5和5/9的意义,“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涂颜色逐步形成对5/6、6/8、2/5和4/7的理解。

3?以理解分数意义为重点,带出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99页和第102页例题分别比较两个几分之一和两个同分母的几分之几的大小。这两道例题都有两部分教学内容,一是继续认识分数,二是比较分数的大小。例题以认识分数为重点,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直观地体会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第99页例题要求学生在同样大的圆纸片上分别表示出它的1/2、1/4和1/8,其中1/2是已经认识的一个分数,1/4和1/8是新学习的分数。例题让学生在折纸活动中体会这两个分数的意义,感受这些分数的大小是不相等的,并填写“”或“”表示两个分数间的大小关系。

第102页例题在比较3/5和2/5的大小前,先要求学生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分别表示这两个分数,也是通过折纸及表示分数的活动,先进行分数意义的教学。

在理解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会有困难。本单元教材不要求概括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只要求学生借助图形的直观进行比较。“想想做做”中,每一次比较分数的大小前,教材都先让学生在图形上表示出有关的分数,清楚地表明了教材的两点意图:一是理解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是基础;二是在本册教材中比较分数的大小不离开图形直观。

在操作中体会分数加、减计算的方法。

第104页例题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分母不超过10)。例题让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的3/8涂上红色,2/8涂上绿色。在涂颜色的活动中,从两次一共涂了8份中的5份,理解3/8+2/8=5/8,又从涂的红色比涂的绿色多8份中的1份,理解3/8-2/8=1/8。本单元教材中不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要求学生以对分数的理解支持计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篇10

教学内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教材第49页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初步学会用类比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同学们喜欢体育运动吗?你们见过小动物的运动会吗?

多媒体出示动物运动会的主题图。

动物运动会上都有哪些比赛项目?仔细观察,你还有什么发现,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看来要解决同学们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在主题图和老师谈话的引导下,学生进入学习状况,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参与集体讨论,积极发言认真思考和倾听。

产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态。

知1、创设情景,引导观察。

为了美化绿化校园,各个学校都在开展植树活动。(出示例题1情景图)。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学校门口有6捆树苗(提示:每捆是100株,6捆就是600株)。

(2)图中还告诉我们,这600株树苗要平均分给2所学校,问每所学校分得多少株?

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写出。

600÷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算法。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方法。

(2)汇报交流。

学生一:因为一捆是100株,6捆就是6个100,600÷2就是把6个百平均分成2份,6个百除以2等于3个百,就是300。

学生二:因为3个百乘2得6个百,所以600÷2=300。

学生三:因为原来我们学习过6÷2=3,60÷2=30,我想600÷2=300。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归纳小结口算方法。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联系旧知识和图意引导生说出算式的意义。

如果学生未能发现算法3,老师可加以适当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学生想……。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课堂活动1、师先找一个学生示范对口令的过程。

2、练习十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一小组为单位,开始对口令。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篇11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电影院”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体验算法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法。

三、学生状况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已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处理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更进一步的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教学重、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最喜欢看的电影是什么?在哪里看的?

师揭题:今天我们就去电影院发现新的知识。

板书:电影院。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观察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

1)课件播放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有500人,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

2)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

a、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b、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估算“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反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讲的合理就给以肯定。

2)计算。

引导学生进行就算求解“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列式:21×26=。

a、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在练习本上。

师进行巡视指导,特别针对一些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让他们注意乘法时的进位。

b、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

c、班内反馈。

估计学生出现的答案有:

1、26×20=520xx×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重点对竖式计算进行汇报。让学生进行质疑,并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

引导学生完整答题。

21×26=546(个)。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3)揭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今天的乘法竖式,思考今天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出今天学习的是用竖式计算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师进行板书:电影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让学生计算24×28。

1)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在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班内其他学生进行判断。

2)学生汇报后,让班内所有学生同位间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计算15×3635×43。

1)让学生同位间进行比赛做题,同位的两位学生每人选择不同的题目进行计算。

2)学生同位交换,相互检查,并让对方讲出计算过程,自己进行判断。

3)班内反馈。

对做正确的学生给以鼓励和表扬。

3、解决课本29页第3题。

1)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目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班内反馈。

32×23=736(名)。

答:共有736名运动员参加。

重点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的过程。

对做对的学生给以鼓励。

四、班内汇报总结。

1、谈谈自己今天的收获,可以是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自己学习方法。

2、评价自己所在小组和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

五、作业布置:

做课本29页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电影院。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21×26=546(个)。

1、26×20=520xx×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篇12

教学内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教材第50页。

教学目标1、在经历估算过程中,体会估算的现实意义,逐步发展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2、能结合现实情景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及方法。

3、学习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胶片。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激趣引入同学们喜欢哪些课外活动?

你们对科技活动感兴趣吗?想到科技馆去了解有关科技方面的知识吗?

1、引导观察。

(通过挂图或实投)出示例题4情景图。

学生1:告诉了我们到科技馆参观的学生人数是568人。

学生2:从画面上知道这些学生要分3批进入。……。

2、组织讨论。

你们认为怎样分配才能使每批进去的人数较为合理呢?

学生1:平均分成3组,使每次进去的人数一样多。列式:568÷3。

学生2:这批学生人数不一定能正好分成人数完全相同的3组。

学生3:不用非常准确的算出计算结果。因为哪一批多几个人或少几个人,对参观没什么影响。(如果学生不能发现,老师可点拨引导:“平均每批进入的人数一定要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4:只需求出平均每批大约能进入多少人就可以了。

怎样进行计算呢?

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很快算出结果。

同学们说得对,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时候进行除法计算并不需要非常准确地算出计算的结果,我们可以用估算的方法算出大致的结果就行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让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从中提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怎样分配合理?

抽生说出为什么,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体会除法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探究估算的方法。

1、学生独立思考。

怎样估算374÷3大约是多少?(如学生思考有困难老师可以进行提示:我们原来是怎样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进行估算的?)。

2、讨论交流。

抽生说出估算情况。

学生1:可以估算出得数是三位数。为什么?

学生2: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百几十的数,在口算出结果。

3、比较估算结果,深化认识。

同学们真不错,想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对568÷3≈200和568÷3≈190,你认为和实际结果比较会怎样呢?探究估算方法过程中,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充分体验估算方法的形成过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在汇报交流结果。

要求说出理由及为什么?

学生:把568看成600人计算,参加估算的人数比实际的人数略多一些,所以上就比实际结果略大了一些。因此平均每批入场的人数最多不超过200。

学生:把568看成570人计算,参加估算的人数略比实际人数少一些,所以得到的商就比实际略少一些。因此,平均每批入场的人数最少不低于190人。

引导学生归纳估算方法。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吗?

巩固练习1、议一议,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除法的估算。

2、第二题,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估算,在独立做。

3、练习十第1题先抽生说一说商为什么是两位数,为什么是三位数?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老师改书。

4、练习2题,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改书。体验除法估算与生活的联系。

要求学生把理由说明白。

20 3980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