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诫子书》教案(精彩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公开课《诫子书》教案(精彩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诫子书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2、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翻译课文。
2、体会《诫子书》倡导的学习和做人之道。
教学难点:
1、识记重点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思考《诫子书》的现代价值,反思自己在修身、学习上的不足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些成语/这些话说的是谁吗?
版本1
三顾茅庐三足鼎立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欲擒故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空城计
版本2
“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guān)巾,身披鹤氅(chāng),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唐·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唐)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南宋)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先生。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作品:《诫子书》是1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作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智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
资料补充
诸葛亮对诸葛瞻告诫原因(告诫原因)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学习目标
(一)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1、自主感知1
自由朗读,准确把握读音和停顿。
自学方法
(1)结合注释标注读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标出句子的停顿。
自学时间
3分钟
检测方法
划分节奏、分组读、齐读。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自主感知2
结合课本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自学方法
按照“词语—句子”的顺序展开。
自学时间
5分钟
达标检测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之行,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明确、坚定)志(志向),非宁静无以致(达到)远(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扩大,这里指“增长”)才(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振奋)精(精神),险(轻薄)躁(浮躁)则不能治(修养)性(性情)。年(年纪)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与日去(离开,消失),遂(终于,最终)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修身养德的方法为“静”与“俭”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这句中,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淫慢”“险躁”是“静”的反面表现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译文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原文。
2、整理字词和翻译。
3、《高分突破》P63-64课内一。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二)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1、合作探究1
作者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自学方法
找关键词并结合相关句子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自学时间
3分钟
成果交流
(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旨归纳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3、资料补充
后世对诸葛瞻评价(告诫效果)
(1)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2)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3)罗贯中:“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古往今来多少泪,行人哀怨哭坟丘。”
4、合作探究2
借古讽今,结合文章反思自身在修身或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自学方法
文中提到“静”“俭”“淡泊”“明志”“致远”,找出包含这些词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自学时间
3分钟
成果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二、达标检测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布置作业
1、完成《高分突破》p64课内二+p65课外文言文
2、背诵全文
《诫子书》课堂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阅读法,学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1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
夫:澹泊::淫慢:险躁:穷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全班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温馨提示: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
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4、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确:六、课堂小结: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愿这些经典的语句伴随我们大家行走一生。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六、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澹宁
泊静明致
志远
诫子书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成:达成,成就。
慢:懈怠,懒惰。
励:振奋。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
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明确: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明确:要宁静,要有志向。
4.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明确: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诫外甥书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总结固趣
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了解立志与学习的关系,理解宁静淡泊的重要,体会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导我们的立身行事。
学习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布置作业:预习《猫》,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诫子书》课堂教学设计【第四篇】
设计思路
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遵循文体特征展开,应该凸显具体文本基本特征。一般来说,经典文言文本,往往可以把基本内核付诸在一字之上,发觉此字,溯其源流,文章意境全开。《诫子书》一文,诸葛亮围绕“静”字,劝勉八岁儿子诸葛瞻修身养性、惜时读书,殷殷之辞,情理皆备,以此带读,意蕴全得。另外,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合理的方式。读的方式的选择决定了朗读教学的质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运用“共生教学”法开展教学,以朗读句读为共生原点,读出停顿、读出层次、读出情感、读出意蕴、读出自己,前后互联,递进纵深。本教学设计运用了六种不同的教学,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引人入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根据发语词、语气词以及对称的句式读好停顿;
2、通过添加标点读出文章的层次和语气,揣摩作者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
3、通过品读“静”字,感受作者的才学渊博、智慧理性;
4、背诵全文。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记忆
2、理解
3、运用
4、分析
5、评价
6、创造
A、事实性知识
目标4
B、概念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目标1
目标2
D、反省认知知识
目标3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解题:“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二、从“读”字共生依“静”字悟深意
(一)即时生成,读准字音
请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强调“夫、淫、遂”三字的读音。
(二)去掉标点,读出句读
大家看看,这篇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其实古文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么古代读书人看到这样的文章,是怎么断句和停顿的呢?我们小组间讨论研究一下:就这篇文章而言,有没有断句和停顿的诀窍?
依据学生的讨论整理如下:
1、找发语词“夫”,找语气词“也”;
2、根据自己熟悉的成语或警句来断句;
3、找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相同的词语,往往不会在一个短句里重复使用,所以往往会出现在两个不同但相对的句子里;
4、找相同的句式(对偶句,双重否定句式);
若以上四种方法都不能断句正确后,就发注释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句子,然后再断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参考注解理解课文,根据文句意思来断句。(见“附表1”)
(三)强调虚词,读好节奏
指导朗读,读出停顿。将虚词读得轻、读短促,读得声断气连;将实词读得强,稍微读得绵长与拖曳。读“夫”字,要停顿。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巧借标点符号,读清层次,读好情感
句子的停顿划出来后,就得添加标点符号。添加哪些标点比较合适呢?我们先用常见的逗号、句号或叹号来试试。当然也不限制用其他的标点。
1、再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2、学生独立标注标点符号;请一名学生到教师电脑上注标点;
3、在学生有分歧的地方开展讨论;如果学生意见一致,就对比教材,在有分歧的地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和教材也一致,教师质疑开展讨论,具体情况见下面分析。
夫君子之行,
(学生可能会用冒号,起“解释说明”作用,也合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学生可能会用分号,正反论证,从文意上讲,用分号更合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为什么不句号和感叹号,因为停顿时间太长,破坏前后句之间的意脉。)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为什么最后一处用叹号,其他地方都不用。前四句都是诸葛亮给儿子讲道理,建议多使用句号表达情感,感受诸葛亮的智慧理性和才学渊博;最后一句是诸葛亮提醒儿子珍惜时间,并以自身体验劝勉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用感叹号表达情感,感受诸葛亮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
指导学生用陈述语气读好表达理性思考的句子;用感叹语气读好表达感叹的句子,充满感情,拖曳绵长。
(五)揣摩“静”字,感悟哲理
1、全文86字,诸葛亮跟儿子诸葛瞻重点强调的是哪个字?
介绍“静”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从《汉字源流字典》介绍来看,“ ”的构成,,青,“清”的略,纯净;
,争,全力以赴,表示力图清心。本义:努力去除杂念,清心寡欲。
(静心,静虑)(静谧,禅静)(静态,寂静)(静观,静坐)
2、全文出现了三次“静”字,它们的含义完全相同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指向一种品质,是静心、静虑之“静”,是本意。)
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里的静指向内心,是静谧、禅静之“静”,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贴近引申义)
夫学须静也,才需学也
(这里的静指向静观、静坐的内心之“静”,也指环境的静态、寂静之“静”,是人内外的宁静。)
背诵这三句话。
3、回忆诸葛亮“静”的智慧。
教师讲述诸葛亮隐居隆中的故事,学生辨析是哪种“静”?
(应该倾向于“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静,只有内心宁静,与世无争,才能达成更为远大的目标。)
三、联系生活,读出自己
(一)精选座佑铭,强化名句理解
我们经常会选一些古诗文中的名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警醒或者劝勉自己。如果从下面两则名句中选择,你会选哪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呢?为什么?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教师补充“俭”字的理解:
形声字。从人,从佥,佥亦声。"佥"意为"两边"、"两面"。"人"与"佥"联合起来表示"在人前人后都言行一致、厉行节约的人"。本义:生活上自我约束,从不放纵的人。引申义:节省、节约。所谓"俭",一定是人前人后都能做到节约的人。
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教师补充陶渊明诗《归园田居》,感受古人的“淡泊与宁静”。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教师补充自己对“静”的理解:
不争。静为治学之基。看淡名利,顺其自然;
平和。静为修身之本。心平气和,陶冶性情;
宁静。静为明志之根。志存高远,惜时进取。
(二)背诵全文。
公开课《诫子书》教案【第五篇】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警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能力目标
把握文章脉络,学习作者严密的论证方法。(重、难点)
情感目标
感受家书中蕴含的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1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教学新课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全班齐读课文。
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重点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翻译全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本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2、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明确:
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因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请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一:“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
示例二:“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板书设计
诫子书反面论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可取之处
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还缺乏自己的方法,所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译、断句时深入浅出,掌握一字一词是教与学的核心任务,所以教学时以词汇为中心来组织文言文的教与学。词义讲析得好,断句、翻译等任务进行得较为顺利。
不足之处
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下一篇:《海燕》精编教案(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