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案精编5篇
【导言】此例“《折线统计图》教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1
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统计观念。因为统计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自发的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较复杂的数据的能力,我在教统计这一单元时是这样进行处理教材的,总体分四个教学阶段: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3)的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由此我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3)的答案:12月份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
二,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
(2)看图说说这两城市月那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1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至5月上升平缓,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4月呈现平缓下降趋势,4月开始急剧上升达到最高值,从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青岛、昆明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青岛市只有一个“峰”,而昆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三,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瘟是怎么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又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3)从统计图中看出2004年4月4—10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
(4)从上面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5)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呢?为什么?
四,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每年都要测量身高,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测量身高的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本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用复式条形图来描述数据。
(3)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汇总后的数据和统计图发现信息,比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别在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别相差了多少(这实际上就是中学所学的“极差”)。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高位于全班身高的哪个位置,学生可以回答位于哪个身高段,也可以从图中直观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于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还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图。让学生比较,交流,使他们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身高的平均值。
(5)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应肯定。比如身高的范围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设计哪些尺码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数比例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不同尺码衣服的数量的比例等。
这节课中,我从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这几个步骤中让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五(下)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根据要求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解决相应问题。
3、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电脑、视频展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FLASH动画)江南春雨
说说有关“春雨”的诗句,为什么还说“春雨一滴贵如油”呢?
设计思考:在唯美动画背景中,和学生交流关于春雨的古诗,体会春雨多; 与“春雨一滴贵如油”的谚语发生冲突。教师的解说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春季降雨量情况各不相同。课前短短几分钟,学生经历“美――疑――悟”的过程,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关于气候的一些常识为新课的引入作了铺垫。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读图辨析,复习旧知
(1)出示两张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一张是“春雨绵绵”的无锡,另一张是“春雨贵如油”的北京。
(2)判断哪张是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哪张是北京的?并说明理由。
判断交流
追问: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单位 ,每一格单位长度是 。
追问:你还能看出什么呢?
过渡:北京就是一个冬春干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结:像这样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设计思考:课前谈话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辨析两张降水量统计图,复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名称、特点、作用,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对比激疑,引出新知
谈话:从这两张单式统计图中,你能很快看出北京和无锡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学生交流得出两张图合二为一方便比较。
示范画图:借助白板把这两张图合为一体。
明确:因为是对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进行统计,图中会有两条折线。为了加以区分,可用图例说明。红色实线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蓝色虚线表示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的名称要稍作改动,横轴仍表示月份,纵轴仍表示降水量。同样要写上制图的日期。
画图的步骤:描点写数据、连线
揭题:这就是一张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设计思考:此环节教师提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顺应学生的想法,用电子白板将两张图合二为一,与学生一起完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操作后,对如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有了较清晰的印象,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教师的操作给学生提供了准确的示范,也为之后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打好了基础。
2、观察比较,获取信息
谈话:你能根据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你是怎么看的?
追问: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从整体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12月的降水量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但每个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上又获得了大量的信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具有哪些特点?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设计思考:通过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看图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情况,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谈话: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出示练一练1:改名称为我国男女生6岁以后平均身高统计图)
探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同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问:为什么他们的身高和统计图中的`不一样?
4、巧妙延续,独立制图
启发提问:看了这张图你有什么问题?
谈话:同学们认为生活中男生最后基本都比女生高。这只是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事实怎样要用数据来说明。
出示:我国12~18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提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明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学生在练习纸上作图(一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画图)全班交流反馈。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约在哪个年龄段开始超过女生?
请你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变化有什么不同?
追问:回答刚才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为什么?
设计思考:此环节是对“练一练”情境的巧妙延续。对练一练名称的修改引发学生对统计图质疑,利用生活经验制造冲突,自然引出12岁之后男女生身高的发展统计图,教师出示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的弱点更烘托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长处。此时学生迫切地想动手独立制作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学习兴致再次高涨。电子白板的遮罩、双页显示等功能的合理运用,既激发了兴趣,又提供了适时的教学反馈
三、应用新知,拓展延伸:
1、举例: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 (展示各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图片)
2、出示: 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温度。
追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追问:是02年悉尼气温又一场,还是悉尼气温一贯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间与02年平均气温统计图。
老师暑假想去悉尼旅游,你会建议老师带什么衣服呢?
探讨交流
2、谈话:第29届奥运会是什么时候在哪举办的?
追问:北京是一个夏季多雨的城市,为什么还要选在8月举办奥运会?
为了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此之前,国家气象部门做了周密的统计。
出示北京03~和05~8月降水量统计图。
探讨:8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吗?(虽然有,但不多。)
故事拓展:《奥运会背后的故事》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五(下)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根据要求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解决相应问题。
3、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电脑、视频展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FLASH动画)江南春雨
说说有关“春雨”的诗句,为什么还说“春雨一滴贵如油”呢?
设计思考:在唯美动画背景中,和学生交流关于春雨的古诗,体会春雨多; 与“春雨一滴贵如油”的谚语发生冲突。教师的解说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春季降雨量情况各不相同。课前短短几分钟,学生经历“美——疑——悟”的过程,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关于气候的一些常识为新课的引入作了铺垫。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读图辨析,复习旧知
(1)出示两张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一张是“春雨绵绵”的无锡,另一张是“春雨贵如油”的北京。
(2)判断哪张是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哪张是北京的?并说明理由。
判断交流
追问: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单位 ,每一格单位长度是 。
追问:你还能看出什么呢?
过渡:北京就是一个冬春干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结:像这样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设计思考:课前谈话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辨析两张降水量统计图,复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名称、特点、作用,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对比激疑,引出新知
谈话:从这两张单式统计图中,你能很快看出北京和无锡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学生交流得出两张图合二为一方便比较。
示范画图:借助白板把这两张图合为一体。
明确:因为是对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进行统计,图中会有两条折线。为了加以区分,可用图例说明。红色实线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蓝色虚线表示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的名称要稍作改动,横轴仍表示月份,纵轴仍表示降水量。同样要写上制图的日期。
画图的步骤:描点写数据、连线
揭题:这就是一张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设计思考:此环节教师提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顺应学生的想法,用电子白板将两张图合二为一,与学生一起完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操作后,对如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有了较清晰的印象,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教师的操作给学生提供了准确的示范,也为之后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打好了基础。
2、观察比较,获取信息
谈话:你能根据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你是怎么看的?
追问: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从整体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12月的降水量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但每个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上又获得了大量的信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具有哪些特点?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设计思考:通过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看图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情况,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谈话: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出示练一练1:改名称为我国男女生6岁以后平均身高统计图)
探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同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问:为什么他们的身高和统计图中的`不一样?
4、巧妙延续,独立制图
启发提问:看了这张图你有什么问题?
谈话:同学们认为生活中男生最后基本都比女生高。这只是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事实怎样要用数据来说明。
出示:我国12~18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提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明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学生在练习纸上作图(一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画图)全班交流反馈。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约在哪个年龄段开始超过女生?
请你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变化有什么不同?
追问:回答刚才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为什么?
设计思考:此环节是对“练一练”情境的巧妙延续。对练一练名称的修改引发学生对统计图质疑,利用生活经验制造冲突,自然引出12岁之后男女生身高的发展统计图,教师出示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的弱点更烘托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长处。此时学生迫切地想动手独立制作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学习兴致再次高涨。电子白板的遮罩、双页显示等功能的合理运用,既激发了兴趣,又提供了适时的教学反馈
三、应用新知,拓展延伸:
1、举例: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 (展示各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图片)
2、出示: 02年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温度。
追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追问:是02年悉尼气温又一场,还是悉尼气温一贯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间与02年年平均气温统计图。
老师暑假想去悉尼旅游,你会建议老师带什么衣服呢?
探讨交流
2、谈话:第29届奥运会是什么时候在哪举办的?
追问:北京是一个夏季多雨的城市,为什么还要选在8月举办奥运会?
为了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此之前,国家气象部门做了周密的统计。
出示北京03~04年和05~06年8月降水量统计图。
探讨:8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吗?(虽然有,但不多。)
故事拓展:《奥运会背后的故事》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1-63页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难点: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三角板,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中国中国西南五省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看完图片,你想说什么?(旱灾太可怕了!我们要节约用水,……)让学生简单说一说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体会气候、降水量与人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2、(课件展示)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甲市 5 10 20 25 60 140 180 210 70 30 15 10
乙市 20 50 80 160 290 280 210 240 190 65 30 15
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那些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得数学信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找学困生回答简单的数学信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质疑:
如果想从这个统计图中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你打算用什么统计图去表示?(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更能看出数据的上下波动。
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上不仅能看到准确的数据,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师板书: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统计图,进一步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课件展示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1) 甲市几月份降水量最高,几月份最低?
(2) 乙市几月份降水量最高,几月份最低?
(3) 甲乙两个城市几月份的降水量最接近?
教师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从统计图中找到的。
1、 小组学习,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质疑:
老师观察到一个细)(节,当同学们回答第3个问题时一边看左边的统计图,一边看右边的统计图,你感觉到这样比较麻烦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放在一幅图中。
师:怎么放在一幅图中?
生:把甲市的折线画在乙市的图中。
生:也可以把乙市的折线画在甲市的图中。
师:在这幅图上就同时可以反映两个城市的降水量,便于比较。
师:怎样区分甲市和乙市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或用实线、虚线进行区分。(师结合回答板书“-----甲市”、“--乙市”)并指出这叫做图例,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一般标在坐标图的右上角。
师:一条折线统计图叫单式折线统计图,那么这幅图呢?
生:叫复式折线统计图。(师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你能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绘制在你的方格纸上?
2、课件展示:
友情提示
(1)绘制甲市或乙市时,先描点,然后连线。
(2)注意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或实线、虚线对甲乙两城市加以区分。
(3)标题因该变为“20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统计图”
(4)在每一个点的旁边写上相对应的数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目的:通过对两个城市降水量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
限性,体会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哪位同学把你的作品展示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大部分同学后,找出绘制的不同的统计图分别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1、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绘制的,在描点的过程中注意什么?
(2)根据课件的“友情提示”评价这位同学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还需要添加什么。
2、课件展示教材第62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仔细观察统计图,独立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两城市()月份的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毫米。
(2)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月份。
(两个问题比较简单,让学困生回答,其他的学生评议)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乙市呢?
预设:
①甲市从1月到8月呈上升趋势,从8月到12月逐渐下降;
②我来补充一下。甲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从1月至8月呈上升趋势,其中1至4月上升平缓,4至8月快速上升;8至12月呈下降趋势,其中8至9月急剧下降,9至12月平缓下降。
③乙市从1月到5月上升的幅度很大,从5月到7月逐渐下降,到了8月又有所回升,8月以后大幅度下降。
……
(有些学生回答具体完整,有些学生回答的不够完整,教师加以引导,但也要给予肯定。)
(4)从总体上看,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两市月平均降水量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市只有一次升降,而乙市有两次升降。也就是说,甲城市只有一个“峰”,而乙城市则有两个“峰”。)
(学生亲历处理数据,绘制统计图的过程,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在分析比较中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比较方便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在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知道把两个折单式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方便的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1)先描点,然后连线。(2)用图例来区分两种不同的数据。(3)写清楚标题和点相对应的数量。
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上节课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看出数据的上下波动。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上不仅能看到准确的数据,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根据统计图的特点,作出合适、恰当地选择。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件展示教材63页的“试一试”
(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绘图。(对个别学生教师加以指导,鼓励他们描点时一定要细心,一个一个描,注意点对齐横轴和竖轴。)
(2)集体交流,帮助出错的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
(3)根据你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
①最高月平均气温甲市出现在()月,乙市出现在()月。
②两城市最高月平均气温相差()°C.
③()月份两城市月平均气温相同,有()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其余()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市。
④分别说一说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⑤从总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这道题与例题相似,意在让学生熟练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2、课件展示《新课堂》第74页的第2题。
(1)有电话的家庭用户在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
教师指明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2)有洗衣机的家庭户数在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
有上一个题做例子,学生很容易地发现:至两点间的跨度最大,由25户增长到40户。
(3)电话和洗衣机,哪一个普及率更高?
引导学生回答: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电话在人们的生活中比洗衣机有更重要的作用。
3、课件展示《新课堂》第74页的第3题。
(1)学生独立绘制统计图,教师个别指导。
(2)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你能有什么发现?
指名回答,教师让多个学生说自己的观点,尽量完整。从图中可以看出男生的身高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比女生高一些,但从12岁以后,男女生的身高相差比较明显。
(3)你的身高是多少?与他们的平均身高相差多少?
教师可以让班里比较矮的同学回答,让其他同学给这名同学提一提建议,比如:吃点骨头补补钙,让他多吃点蔬菜,喝点牛奶,有必要的时候喝点钙片,配合适当的`体育运动等。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通过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比较方便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预测和决策。)
4、全课小结:
先由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在学习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那些技能?
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要认真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统计图,让它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数据,分析。比较数据。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看出熟练的多少。
便于比较、分析数据
使用说明:
1、 教学反思,回顾课堂我觉得亮点之处有:
(1)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教材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新课开始我就边讲述边播放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重点让孩子经历单式折线统计图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过程,当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他们会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了解复式图的优势。在研究完画法和特点后,再进行看图分析数据的训练,体现统计图的应用功能。
(3)让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
在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电话和洗衣机用户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接着又设计了某地区小学生身高情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应用广泛。
2、 教学建议:
学生在分析、比较折线统计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尤其是在分析“从整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差别是什么?”题目不叫开放,学生说得越具体越好,不过只要是学生说的合情合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3、 需破解的问题:
学生已有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经验,在教学时教师是不是还应该重点去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教会学生应怎样去绘制?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5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
新课开始我就讲述了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也激发了学生对灾区人们的情感。然后我各出示了两幅我们镇江市和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来观察、谈论,由于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是畅所欲言,说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镇江、青岛两个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合在一起”是大家共同的呼声,然后我出示了一幅简单合在一起的统计图,面对这幅乱七八糟的统计图,请学生自己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一下子就把复式统计图的重点和特征都得了出来,让我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比如在统计男女生的身高时,在谈论了题中的问题后,我又问:“对于那些比全国平均身高低的同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这样,就把问题进一步得以延伸,体会到统计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初步体验极限的思想,另外也是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 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2000年月平均气温的记录,但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他们已经上六年级了,几年来,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而学校几年来的一些事情变化的数据也很好调查和搜集,而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学生绘制完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别的形式统计图呈现吗?”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当有人想到了折线统计图时,我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股票行情或其他事情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
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下一篇:《荷叶母亲》教案【汇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