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目标教学教案【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数学目标教学教案【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学目标【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幼儿教学工作。在幼儿歌唱教学中,通常以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为主,此类歌曲大多旋律、节奏比较简单,且音域较窄,主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基本唱歌能力。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教学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之前从未或很少接触过系统的音乐训练,音乐素养比较薄弱。例如,幼师学前教育声乐教材中的《嘎哦丽泰》《龙船调》《北京颂歌》等美声、民族、通俗以及幼儿歌曲,对学生来说不易接受,且部分曲目难度较大,不符合学生的基本学情,也不适合运用到其毕业后的幼儿歌唱教学中。因此,此类曲目可作为鉴赏对象简化在音乐素质课中。(二)课程设置过于繁杂。幼儿教育是一门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业,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其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不仅需要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知识作为理论指导,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美术等技能,这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据统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每天的课程不低于6节,声乐课是每周两节集体课。课业较为繁重的文化课以及美术、舞蹈、钢琴艺术类等课程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导致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练习声乐演唱,声乐训练也只是每周声乐课上的集体演唱,这使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甚至失去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三)课堂形式较为单一。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普遍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上课人数达50多人,一周两节课的时间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只有2至3分钟,教师一般采用齐唱或分组齐唱的上课形式。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形式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幼儿歌唱教学相脱节,缺少对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等能力的培养,使音乐失去了愉悦性,偏离了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的目的。另外,可供学生演唱的曲目量较少、歌曲风格单一,学生难免觉得课程枯燥、乏味。从当下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来看,其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歌唱教学所需,必须在原有教学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的声乐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

二、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正确区分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与幼儿歌唱教学的本质与任务是关键。幼师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学生毕业后的主要教学对象是3至6岁的幼儿;幼儿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对唱歌的兴趣。幼儿歌唱教学与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有着本质区别。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往往重技能训练,缺乏与幼儿歌唱教学的对比研究,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处于独立、脱节的状态。从事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或高师音乐院系,他们接受的音乐教育不同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实际。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上,教师往往以音乐院系声乐演唱方向的标准培养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经常把歌唱的感受和方法通过比较抽象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日后从事的幼儿歌唱教学来说缺乏针对性。(二)组合并优化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准确设计教学内容是有效途径。考虑到该专业学生音乐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制定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计划与内容。例如,将视唱练耳、乐理以及幼儿歌唱教学等理论知识与声乐课相结合,向学生讲授发声器官的构造、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以及歌唱的咬字、吐字等声乐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声乐理论基础的学习,更加清晰地理解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以及如何教授并指导幼儿歌唱。另外,可以扩大选曲范围,广泛涉猎各种风格和类型的独唱、重唱等声乐作品。各地区、各民族优秀的儿歌、民歌、戏曲,或是当前具有代表性且符合人们审美品位的通俗歌曲都可以纳入声乐教学。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既能丰富教学的曲目量,又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三)注重声乐教学的知识与方法。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基础起点较低,学生大多还停留在“声乐课就是唱歌课”的观念上,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找位置”“找感觉”等抽象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该专业学生学习声乐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声乐演唱技巧,以适应幼儿音乐教学。因此,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应化繁为简,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遵循音乐教育审美性这一基本原则,将专业的声乐知识尽量通俗化、简单化、口语化,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声乐训练,提高其理解与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唱、弹、跳与游戏活动设计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3至6岁的幼儿活泼好动,单一的歌唱课不能有效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在幼儿早期的音乐学习中,音乐课多采用载歌载舞,并与游戏相结合的综合课堂模式。这种生动活泼、类似于玩乐性质的音乐课更加适合幼儿的身心特征。因此,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应转变观念与模式,采用“唱、弹、跳与游戏活动设计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该模式贴近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其次,该模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对器乐演奏、声乐演唱、舞蹈编排以及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都有一定的要求,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在“唱、弹、跳与游戏活动设计结合”的教学模式中,音乐游戏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二)具体实施策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声乐、钢琴、舞蹈、律动、儿童游戏活动课程,是分科目对学生进行授课的。然而在幼儿音乐教学中,需要将说、唱、弹、跳、演结合在一起,才能很好地完成一堂学前儿童音乐课。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训练中,学生可凭借自己的音乐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在歌曲的演唱中加入适当的乐器弹奏、舞蹈或律动,或根据歌曲内容编排设计有趣的游戏,将枯燥、单一的声乐课变成边唱边跳、边奏边演的“歌、舞、乐”综合教学模式。例如,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音乐剧《音乐之声》,属于欧洲约得尔调民歌风格,节奏轻快明朗、旋律诙谐有趣、歌词朗朗上口。歌曲中出现的人物有在山谷里歌唱的牧羊人、城堡中的王子、路上挑担的农夫、正在用餐的人们、坐在路边喝啤酒的男人、年轻的姑娘以及姑娘的妈妈。声乐教师可以根据该曲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特征,结合学生的嗓音条件及其在器乐、舞蹈等方面的能力,分配适合的角色给学生,由此编排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音乐活动。

综上所述,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必须与幼儿音乐教学接轨。实现二者无缝对接的关键在于,从事该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以培养音乐院校声乐演唱方向人才的)○(方法,培养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学生,显然不符合幼儿音乐教学工作的特殊要求。声乐教师应遵循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特征,结合幼儿音乐教育所需,转换教学观念,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声乐教学内容与模式,同时有机结合幼儿歌唱课的具体情况,促进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长玲。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效性[J].美与时代(下),2015(9).

[2]朱婕平。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必要性[J].音乐时空,2015(11).

[3]倪序。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教育,2013(43).

[4]李媛。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演唱中的“混声”训练[J].当代音乐,2017(19).

[5]金瑞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3).

[6]雷励。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J].艺术评鉴,2017(11).

[7]许春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考试现状思考与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6).

[8]额尔登其木格。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编创能力的教学策略[J].大众文艺,2017(6).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第二篇】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郭 成(一)确定依据的科学性

关于哪些因素制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或说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依据是什么的问题,众说纷纭。我们认为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当代社会需要、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只有兼顾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科学性。

1.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

学生发展需要指学生实际状况与理想状况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反映了这种差距。这种差距是学生需要发展的内容,是我们制订教学目标的基础。泰勒曾指出:“学科的种种努力应该主要集中在学生目前发展中存在着的严重差距上。因此,确认这些差距(即教育的需要)的研究是必要的,它为学校计划应该予以特别关注的教育目标的选择提供了基础。”

学生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都需要发展。仅从知识方面来看,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方面的知识都是知识的组成部分。我们力求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但又不可能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齐头并进。这就需要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结合学生个体或集体的兴趣,培养有特色的人才。所以,学生的兴趣也应是我们制订教学目标的一个依据。

2.当代社会需要

教育有其本体功能──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功能,同时又有其社会功能。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努力引导学生向这个方面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四大支柱不是主观断想出来的,而是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建构出来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人的发展实质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只有个体适应了社会环境,我们才说人真正得到了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定教学目标也要依据当代社会的需要。

3.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我们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等只能制订出一些基本的目标要求。例如,“通过学习后具有一定的独立认识能力”,实现这一比较抽象的教学目标需要我们结合学科教学将这一目标具体化。如,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独立认识能力”具体化为“通过学习能独立做某种实验并根据实验得出某一结论”。可以说,只有结合学科知识才能制订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另外,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对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尽相同,这也要求我们结合学科性质与特点筛选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系统性 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机能的整体。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系统性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层次结构的、整体的、动态的系统。要做到课堂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就必须使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体现层次结构性、整体性与全面性。

1.层次结构性

学生发展的渐进性和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教学目标内容的层次结构性。(1)学生的发展是渐进的,他们总是先记忆简单的知识才进一步记忆复杂的知识;先发展低层次的能力再发展较高层次的能力。这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以适应学生的渐进发展。我们已经介绍了布卢姆、加涅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从他们的教学目标体系中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有层次性的。如布卢姆把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这些层次由简单到复杂排列,形成一定的结构。这种层次结构适应了学生学习水平、思维能力由低级到高级,学习结果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有时,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可能完全包括学习结果的所有层次,但也绝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层次上。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我们首要的目标可能是“学生能读写某些字词”达到“知识”的教学目标;接着会继续提出较高层次的目标──“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某些字词”达到“领会”的教学目标。(2)学生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必要时可以分别列出某类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

2.整体性与全面性

系统是具有一定机能的整体,所以整体性也是系统性的一个原则要求。课堂教学目标要与不同层次上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育目的决定,包括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层次。课堂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我们在设立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牢牢把握教育目的、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以这些目标为指导,使制订出来的课堂教学目标与这些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课堂教学目标本身也有不同类型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能相互排斥、相互矛盾。要做到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相互统一,也要做到课时教学目标的各类型目标、各层次目标的相互统一。例如,教学目标按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分为三大类,即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领域,那么我们要使这三个类型的课堂教学目标相互促进,形成相互融洽的有机整体。认知目标又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在这六个层次上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必须是融洽的有机整体。

全面性与整体性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是对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目标提出要求。整体性对类型、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要求,而全面性则是对类型、要素的具备情况提出要求。它要求课堂教学目标要尽可能地涵盖所有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目标。我们在分析目前教学目标设立的问题时已经谈到目前教学目标设立存在不全面的问题,所以全面性原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一项原则。

(三)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恰当性

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要求可概括为恰当性原则。我们认为能使课堂教学目标很好地发挥其功能的表述方式即是恰当的。对于具体怎样表述教学目标我们后面将会详细论及。2011-02-25 摘自《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目标教学教案模板【第三篇】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两位跑得快的同学到台前做“背人跑步比赛”的游戏(被背的两人轻重对比明显)。让大家估计谁最有可能赢?为什么?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第四篇】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是什么?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的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知识和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知识与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要通过知识与技能来体现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它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20 16694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