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目标教学教案最新4篇
【导言】此例“数学目标教学教案最新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学目标【第一篇】
基于国内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初中数学双语教学目的有三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全面发展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数学学科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沿。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提高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下面基于初中数学双语教学目的,通过教学目标体系,探讨初中数学双语教学目标。
2、初中数学双语课程目标探析
课程目标指教育阶段学校某门课程在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及目标,是教学总目标的下位概念,因而课程目标的设置必须以教学总目标为导向,因而笔者认为,初中数学双语课程目标有三个:
(1)初中数学专业英语语言目标:掌握初中数学常见专业英语词汇,理解初中数学代数几何的概念、规则的独特英语句式及表现形式,了解数学定理推导过程的表达方式,能自行阅读并理解数学相关外文报纸或杂志,了解最新数学学科学术动态,能尝试用英语进行数学习题解答、数学文章的写作,能用英语对相关数学问题进行简单交流。
(2)初中数学双语学科知识目标:在完成常规教学学科目标的基础上,通过第二语言的学习获得更广的学术视野,更全面深入地加强数学概念、规则以及数学历史文化理解,在不同表述方式、教学方式方法下,获得旧知的再认识再理解,也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有一个更高、更广的知识面。
(3)初中数学双语思维能力目标:学会用中英文思维方式去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学会在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之间恰当自如地进行转换,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并促使判断力、理解力的强化,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3、初中数学双语教学单元目标探析
初中数学双语课程由许多杂碎的小知识点组成,按照不同知识点相互之间联系及区别。
4、初中数学双语课堂教学目标探析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而整个教学工作又是围绕上课这个中心,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保证教育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因此,制定恰当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必须的。但课堂教学目标不是随意设定的,它必须在教学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因而,笔者认为初中数学双语教学课堂目标主要有:
(1)语言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熟悉并掌握本节课主要专业词汇及其表达方式,能基本听懂数学课堂上用英文传授的知识,能用英语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口头表述及进行简单交流,能读懂英语版数学学科教学资料及教师板书,能用英语对数学问题进行书面上的演算及交流;通过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拓宽英语习得途径,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通过在数学学科中应用英语,强化语言作为一门工具的操作性能力及实用性理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第二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及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怎样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预期,能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评价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但是,许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总是不知不觉地走入了误区,或唯“书“是从,或维度失衡,或层次不清,或表述不当„„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目标的制定如果出现偏颇,教学的有效性就难以保证了。
一、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目标设计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阶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标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突出的地方在于它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达成度。三个维度的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可见,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微观目标相结合宏观目标是在教学目标体系中处于较上层次的目标,中观目标则介于二者之间。确立教学目标体系的起点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其由上到下的层级体系大致是: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阶段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某课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某课堂环节教学目标。在这个体系中,上层次决定下层次目标,下层次目标支撑上层次。
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体系烂熟于心,做到宏观目标、中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结合了。比如,有位低年级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林”字的这个环节中所设计的目标就比较恰当。课上,教师先请学生仔细观察“林”字在田字格里的布局,并让学生主动讲述观察所得。然后,教师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多会观察呀!的确,这两棵清秀漂亮的小树真友好,她们并排直立在一块儿,左边的小树谦让同伴,怕挤坏了同伴美丽的枝叶,主动把‘右手’也就是这一捺,缩到了腋下;右边的小树怕委屈了同伴,伸出‘左手’也就是这一撇去牵她左边的同伴。这样,她们俩既没拥挤在一块儿,又彼此不分离。看,多漂亮!”教师一边声情并茂地讲述,一边纯熟流畅地范写,然后请学生兴致勃勃地练习起来。这位教师在设计处于最微观层面的这个课堂环节的教学目标时,把最宏观的目标——我国教育方针要求培养“四有”新人的“有道德、有文化”的目标,与大体处于中观层次的语文课程目标进行了紧密结合。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规定的“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喜欢学习汉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用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等目标,在这个环节较为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
(二)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相结合所谓显性目标,是可以明确观察、测评是否实现的目标,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显而易见的导向与激励功能。隐性目标则关注学生的潜能,语文教学应关注这种潜在的、内隐的教学目标的开发和运用。它仅难于观察,测评,而且不易为学生的意识所察觉,有的甚至无须学生知晓,往往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达成。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相对而言,“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大多属于显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大多属于隐性目标,“过程和方法”的目标则兼而有之。整合实施三维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中能够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因而,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结合应该成为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策
略。母语教学中,1篇课文的基本教学目标是显而易见的。有经验的教师设计外显性的教学目标可以信手拈来、应付娴熟。然而,汉语中的许多词、句具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征,它的深刻含义是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领会的,而这种内隐性的语言表达特点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教学一些课文时,我们可以设计“读懂课文描写***的语句”这样外显性的教学目标。实际上,这个目标中还含有“通过感悟文本,体会隐性目标,当然,隐性目标不必展示给学生,教师心中清楚就行了。当前,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设计的表述强调行为的外显,而忽略目标的内隐因素。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预设侧重与知识内容和学生的目标性行为,忽略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心理习惯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忽略了对动态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测。
(三)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相结合目标不等于结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是一个通过师生生命互动而提高生命质量的动态过程,生命主体的丰富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决定了课前设计得再高妙的目标,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相反,课前没有考虑到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却有可能生发出来并得到较好的实现,比如,学生偏离或超越教师的预设目标而获得新认知、新技能、新思想、新观念等。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与应变性,使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结合。
教师预设目标时,要持一种开放灵活的心态,以便在系列目标中生成性目标留下一定空间;同时,要坚持原则和方向,有足够的调控意识,因为生成性目标不是随意目标,也属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象,必须符合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并具有自己明确的内涵。这正如歌德所言,“每走一步都要走向一个终于要达到的目标,并且,每走一步都应该是一个目标,每一步都自有价值”。
课堂教学除了预设的目标外,教师更要善于捕捉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目标。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效果的最起码要求,是教学效益的底线,同时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而学生在经历、体验或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思考角度、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与差异性,都是他们创造的生动的教学资源,是生成性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教学活动中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与学习结果相结合课时目标是教师对学生通过学习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期望,是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行为指南,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为教与学确定了方向。应该说,小学语文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正确,表述得是否具体、明确、可评价,都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活动的结果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以往教学目标表述中经常使用“使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等,都偏离了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的目标定位,“使”、“引导”、“培养”这些都是对教师行为的表述,这就把教师定位在行为主体的角色上来,容易造成课时教学目标指向对教师教学过程效果的预期。落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显现出来的是教
师追求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的完美,降低甚至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是不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克服当前较普遍存在的行为错位现象,重点关注行为主体的表述,摈弃那些可能引起行为主体错位的表述形式,把课时教学目标对教学的预期转移到学生的学习结果上类。如可将目标描述为“学生通过„„”、“经过„„”,这样,学生的行为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了。
总的来说,我们应遵循教材系统性的内在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语文能力形成的科学性来观照,着眼文本、教材的系统性,科学地酌定教学目标,体现目标的文本个性,重视文本的价值,以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维目标”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给了我们语文教学以正确的导向,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
一、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语文知识和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基石作用,也是另外两个维度的目标实现的依托。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扎实打好语言知识的基础,真正理解、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化,还要具备现代语文读、写、听、说、思考、创造等能力,这是语文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首先必须要重视的方面。
第一、重视文本。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源,以其为平台,即使是最简单的词语理解,也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
例如:《鲁迅与时间》中的重点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挤(演示:海绵挤水)--“抓紧,不放松”;
2、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找与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课文是怎样写鲁迅先生抓紧时间的?
3、讨论交流:
(1)学习第二节,鲁迅“每天”是怎样抓紧时间的?(白天,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工作到第二天凌晨,睡觉连衣服都不脱。)
(2)学习第三节,鲁迅在“除夕夜”又是怎样抓紧时间的?(写作、翻译、编集、整理日记、计划第二年的工作。)填空,讨论:表格中的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在这段对字词“愿挤”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关键字词“愿挤”,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还让学生体会了鲁迅一生中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精神。由此可见,在字词的教学中,同样可以融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我想:只要我们潜心钻研文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一词、一句、一段都将是多元目标的依据之一。只要我们充分挖掘,促进教学目标与文本的真正沟通。
第二、重视实践。
课堂是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习知识是为了能够运用,而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所以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多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朗读、讨论等。
对话占了绝大部分的课文,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我还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扩展,给学生课外练笔的机会,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不容我们语文教师忽视,新的语文教材也注意将课文学习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如四年级语文下册《蝙蝠与雷达》一文学完后,我告诉学生们,在国防现代化的今天,还有许多科学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我布置学生从课外阅读中、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雷达的资料;在教学中,我经常把很多事情交给学生去处理,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涉及到的相关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语文教育要在反复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二、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在一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个整体又是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渗透在师生的交渗与合作之中,在文本、学生之中。
关注过程,是三维目标对我们最有益的启示。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才能够相互渗透,交融一体,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三、以“情感态度与价值”为纽带,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教师充满深情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我们应用自己的积极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老师的每一个充满深情的微笑、抚摸与鼓励,目光中的关切与期待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会成为学生情感升华的催化剂。同时,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功效,以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个维 10
度所创设的学习氛围下,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如何在课堂内具体落实三维目标,并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这将成为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与实践的课题。语文新课程标准如春风吹绿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三维语文教学目标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相信每一位与时俱进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会抓住新课改这一大好机遇,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有一番新的作为。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第三篇】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是什么?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的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知识和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知识与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要通过知识与技能来体现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它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数学目标教学教案模板【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课堂作业
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正比例图像
图像: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上一篇:《小青蛙》教案(最新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