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大全【范例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大全【范例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第一篇】

1.让学生在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认识射线和直线,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及其联系。了解从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会用符号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相应的读法。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感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点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出示教材第16页的情景图。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二、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提问: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三、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四、知识延伸在实践中提炼。

1.画一画。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图)。

再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为什么?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你会画吗?试一试从这个端点能画几条这样的射线?(学生尝试画图)。

小结:从一点起能画出无数条射线。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

小结: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说一说。

谈话:其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3.想一想。

谈话:这只是我们凭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量一量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学生反馈测量结果。

谈话: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纸上画两个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五、角的概念在自学中获取。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请大家想一想,关于角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再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例题,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提问:你能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师生共同评价。

六、练习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思考,明确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七、回顾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数学知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找一找,看一看,并将你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第二篇】

在数学课上二年级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二年级数学老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是他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二年级数学青岛教案设计”,下面网友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师:在这三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一个是直角的弟弟,一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三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一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一画,那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画一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师:你能试着画一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三、教画人物简笔画。

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胳膊和腿)。

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四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复习铺垫:(出示题目)。

1.计算:

40+6×870-5×4。

2.一枝玫瑰花5元,一枝康乃馨3元。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创设情境,聊天导入。

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了,又是一年新的开始,小刺猬也有了一个新的生意,瞧,它的鲜花店开张啦。(出示教材情景图)。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大家提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我们要知道什么条件?

4.针对第一种方法,重点讲述: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意义上来多说。)重点强调。

5.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一共要花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在大部分学生计算好以后,组织汇报。

6.及时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组织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分男女生比赛)。

4+24÷85-8÷4。

72÷8-336+81÷9。

45+8×480-6×8。

指名学生说运算顺序,叫6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第二关:森林医生:书上练一练:3题。

第三关:解决问题:书上练一练:1、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第三篇】

教科书第84页例2、例3、例4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你们去过游乐园吗?

学生激动地高声答道:去过!

教师:游乐园里有些什么?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

学生1:有碰碰车、摩天轮、过山车。我最喜欢玩过山车!

学生2:还有海盗船、旋转木马。我喜欢玩旋转木马!……。

教师:有这么多啊!那如果去游乐园玩的话,一定要花不少的时间吧!

学生们肯定地答道:嗯!

教师:你们会计算经过的时间吗?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全班汇报。

学生1:我1时1时地数,从2时到3时经过了1时,从3时到4时又经过了1时,一共玩了2时。

学生2:我用减法做,4-2=2时,小红在游乐园里面玩了2时。

教师小结:计算从几时到几时经过的时间,可以1时1时地数,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2.教学例3。

教师:第二天,小红去上学。算一算,她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例3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红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什么时间到达学校的?)。

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

方法一:小红出发时,分针指向1,到校时分针指到5,从1到5是4个大格,是20分。

方法二:小红出发时是8时5分,到校时间是8时25分,用25-5=20,所以是20分。……教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说出喜欢的理由。

尝试练习:“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教学例4。

教师:小红所在的学校在周末举行了春季运动会。(课件演示运动会的场景)看,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拔河比赛从8:30开始,9:40结束(板书:8:30~9:40)想一想,拔河比赛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谁愿意介绍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00是30分,9:00~9:40是40分,30+40=70分。

方法二: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30是1时,9:30~9:4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方法三:可以用减法,9时减去8时是1时,40分减去3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教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哪一种?说一说,单项赛用了多长时间?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小结: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深化。

(1)课堂活动第1题。

生生互动,互相说一说自己参加的一项活动经过的时间。

(2)小强的星期天。

先计算经过的时间,再填在书上。

(3)出示课堂活动第3题情境图,说一说有哪些活动,先估一估自己做每件事用的时间,课后再实际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对于时间,你想说些什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第四篇】

教学内容:课本第76~77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初步体验用一句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方法。

2、经历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体会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信息窗,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墙上挂着5件标本,每件标本用了两只蝴蝶。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思考作答,师板书:一共用了几只蝴蝶?

二、探索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师板书:2×5=10(只)。

口诀:二五一十。

引导:根据一共用了10只蝴蝶,你还能想到求什么?

如果求做看了几件标本,怎样列式?10÷2=5(件)口诀:二()一十。

如果求每件标本用了几只蝴蝶,怎样列式?10÷5=2(件)口诀:()五一十。

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说说算式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

体会:运用一句乘法口诀是怎样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7页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求的是什么问题,是用哪一句口诀来计算的。

2、课本第77页第2题。选择三个数字,列出乘除法算式。

3、课本第77页第3题。综合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观察画面,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列出算式。引导学生根据一组信息提出三个数学问题,并列出三个算式。

4、课本第77页第4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分物品的活动巩固除法的计算方法。交流时,重点说明是怎样解决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第五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0页至32页。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米”不多,对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教材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认一认、量一量、想一想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工具米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1米大致长度,从而初步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教材还根据需要编排了一些让学生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和估计长度的练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米尺度量物体的长度,并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米尺、卷尺、1米长绳子、跳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学习尺子;学习长度;米到底是什么;(当学生出现各种回答时,问为什么会想到学这个)(评价:猜想要有根据)。

2、师:你知道有哪些尺子?谁愿意把你知道的尺子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学生提到一种尺时,教师尽量出示实物)。

(1)长尺、三角尺:做作业时可以用来划线,可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卷尺:测量比较长的距离。

(3)米尺:教师在黑板上划线用,测量物体的长度。

3、师:哪些地方或什么时候要用到尺子?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划线的时候;体检时量身高时;跳远比赛时;。

4、这么多的尺子各有各的用处,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米尺”。

二、介绍米尺。

1、(出示米尺实物)师: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你观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回答)。

学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线和数(都有些什么数啊?)。

2、师:米尺上的线我们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有线和数,其中一面的数是从0到100的,很多尺子是从1到99,请同学们找到这一面,其实1的前面还有一个0,99的后面还有一个100(媒体出示尺的两端),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板书:1米)。

3、介绍米: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

三、初步感知,建立1米的观念。

1、感知1米的长度。

(1)师:每个同学手中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请你轻轻地拉起绳子的两端(教师同时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1米。手臂不要动,轻轻地放掉绳子,看一看,你两臂伸得多少开就是1米。

(2)放下手臂,不依靠绳子,直接用手比划出1米有多长,试试看,如果实在有困难就请绳子再帮你一次忙。

(3)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选一个学生表示)他表示的是不是1米呢?给他量一量(同组同学量)。

(4)小组合作,一个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米,一个同学量。

(5)全班用手势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老师测量其中几个同学。

2、感知1米的高度。

(1)师:老师把米尺竖放,看一看,从老师的脚底到哪里是1米?

(2)请你估计估计,如果在你们身上,1米可能会到哪里?

(3)用米尺在你自己的身上比一比,从脚底到哪里是1米?(每组只有一把米尺,因此指定每组从哪个学生开始)。

(4)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高?

为什么1米到老师的腰上,到他是下巴,到他是嘴巴呢?(感受1米是个固定的长度,是一样高的,但在不同身高的人身上会到不同的部位)。

3、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到底有多长、多高。

4、找一找:知道了1米有多长,那么请你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的?(黑板的宽,门宽……)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亮。

能量的及时量,并讲授量的方法。

(量时0刻度线对准要量物体的一端,从0到100就正好是1米)。

四、小小估计员。

1、估计门的高度。

(1)先学生个别估。

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小小估计员。请你能估计一下这扇门的高度,你觉得这门的高度大约是多少?把估计的结果写在纸条上。

学生个别估计。

(2)验证,教师大致测量,学生把测量结果填进表格。

(3)估得这么准,你们是怎么估计的?

(表扬估计得准的同学,估计有根有据)。

2、估计黑板的长度。

师:我们上课用的这块黑板有多长呢,请你估一估。

(1)学生自由估计,把估计结果写在纸上。

(2)验证:

a、估计得是不是准,量一下就知道,谁愿意上来量一下?

b、一个人行不行,要不要请助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c、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测量长度是几米的物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1米量好后要做个记号,然后从记号那里开始量)。

(除了用米尺量,还可以用什么尺来量?)。

3、先估计,后测量。

教室的长大约是(8)米。

教室的宽大约是(6)米。

讲台桌的高大约是(1)米。

跳绳长大约是(2)米。

(1)估计:请你估一估这些物体的长度。

(2)分小组测量,选一组测量教室的长,一组测量教室的宽,一组测量讲台的高,其余组测量跳绳的长,音乐开始时开始测量,音乐停止时停止,如果音乐停止前已经测量完的小组可以轻轻地去测量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

(教师到组指导,特别是测量跳绳的一组,测量软的物体时该注意什么。)。

五、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活动:

1、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大约要走几步?

测量了教室的长,那么那么长的距离,我们走要走几步呢,想不想走一走?

2、走10步,量一量走了多少米。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第六篇】

二年级李老师讲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课的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老师的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划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除法的两种分法,也就是除法的两种意义: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边。两种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书,最后总结出: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数真多呀!这些内容李老师处理的都非常紧奏,学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彻,所以感觉学生学的还是非常好的,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我遇到一个课的内容比较大时,怎样进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实才算高效,还是把教材中自主练习都进行了才算高效!我认为应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如学生预习的情况,接受的情况等。如果学生预习的好,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以进行完。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可以把教材分开来进行,分两课时完成也未尝不可。

另外,李老师说“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学生理解不是太透彻。我想原因就出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也就是分具体的物品时,分着分着(分过一轮两轮后)无法继续分了,老师应强调:为什么不能继续分?因为剩下的不够每份分一个,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每分一种物品都强调一次:为什么不能继续分?让学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够分一个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第七篇】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时)。

1时=60分。

1分=60秒。

时间的两种标准写法:

8时零5分:8:05。

8时55分:8:55。

注:当两个表中时针表示的时间相同时,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即可得到经过的时间。

练习题。

1、一节数学课上了40。

小红上午在校时间约4()。

2、小芳跳绳20下用了15()。

课间休息10()。

3、小明吃饭用了20()。

小明做20道口算题用了2()。

4、爸爸每天工作约8()。

王艳跑50米用了10()。

5、南京乘火车去上海用了5()。

晚间新闻联播时间大约是30()。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游览北京教案【第八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83页。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第2——3题是练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习题呈现方式由具体的操作活动到生活里的现实问题第2、3题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这两道题不能像第1题那样先圈圈、画画找到答案。需要从“倍”的含义出发,经过推理,确定算法。教学时要让学生说说推理的过程,即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的理由。

第4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第5题是“倍”的知识的综合应用的题目。题中的成绩单以表格的形式提供了很多的数据。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先独立解决题中提出的问题,之后引导学生交流思路。接着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组织全班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缺乏实际意义,如王军投进的球是范明没投进的几倍,教师要注意给予恰当的引导。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计算时不能整除,可以让学生列出算式即可。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20 32528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