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彩17篇)
本单元重点学习加减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的活动和练习增强学习兴趣。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1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新知,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生细心计算的意识,锻炼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一、复习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
1.回顾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强调脱式计算的格式: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
2.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师: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
【学情预设】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你能进行脱式计算吗?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没参与运算的部分就照写。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板书课题: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识
1.自主尝试进行脱式计算。
课件出示教科书p49例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情预设】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学生独立解答,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会结合脱式计算的格式和小括号的作用,写出脱式计算的过程,但脱式计算的格式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教师巡视时注意引导并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关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有这方面的学习经验。所以通过独立练习,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为明确概念留下真实而宝贵的素材。
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2.总结运算规律。
师: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情预设】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师:两道算式都含有小括号,有乘除法,也有减法,还没学你们怎么就会做了呢?
【学情预设】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回顾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师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脱式计算的经验,对小括号也有一定的认识,尝试知识迁移,独立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
3.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每列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预设1:上面的算式有括号,下面的没有;
预设2:第一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乘法;下面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第二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除法;下面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预设3:结果不同。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学情预设】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习,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练习提升
1.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1题。
师: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学情预设】都是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
师: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学情预设】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学情预设】每组算式都是两级运算,每组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都相同,但由于加了小括号,运算顺序和结果都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3.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3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树状图,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针对典型错误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写综合算式时,要和树状图的运算顺序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要给算式添加小括号。
师小结:根据树状图写综合算式时,先找运算顺序,再写算式,最后看是否需要加小括号。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的,就要加小括号。
4.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需不需要加小括号?
【设计意图】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情预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小括号的作用;树状图如何改写成综合算式。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有此基础,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很容易发现含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规律,再次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将分步算式或树状图改写成综合算式(小括号的应用)上困难很大。所以需要通过教师指导以及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其的熟练程度,以实现教学目标。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2
>五、小结:
1.同学们,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教师先请学生们回忆还可以小声地与同桌进行交流。教师把图形的图片出示在黑板上,再出示一些好看的组合图形。
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美。
1.教师请学生观察教材第32页这些图案,说一说,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怎样才能得到这些图案?那就请你来动手试一试、看一看。3.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图案都是我们现在所学生的平面图形经过数字中的平移、旋转对称等知识得到的,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桌布围巾花布等等,所以只要你学会观察生活就能够用知识去发明和创造使他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4.汇报并讲解。
(1)指名讲解设计说明。
(2)再指名讲解设计说明。
(3)小组内修改。
5.自由发挥设计。
注意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平移和旋转等。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讲解。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在设计图形中感觉图形的美。
这些图形经过人们的双手创造出许多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些妙趣横生的图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一个图案,每位同学都来尝试着画一画说一说,探索一下其中的奥妙。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
(2)指名汇报。
(3)小结并寻找规律。
学生独立设计教师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图案欣赏。 。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3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活动,充分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的过程,形成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难点: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答(喜欢)。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二、创设情景、激发探究。
1、初步感受事情发生的确定性。(摸球游戏)。
(1)用“一定”来描述事情发生的确定性。
出示两种颜色的球。
生:黄球。
生:白球。
师:到底什么颜色的球呢?(边说边摸出球,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看,师慢慢摸出球。)。
师:什么颜色的球?
生齐声答:黄球。
师:猜错的同学不要灰心,还有机会,我们继续猜,谁想摸球?(点一名学生摸球)。
师:准备好摸球,其他同学猜。
生:黄球。
生:白球。
学生摸出球。结果还是黄球。
师:猜对了很高兴,猜错了不要不高兴,还有一次机会。
生准备摸球,其他猜。
生猜。全猜黄球。
师:这次都猜黄球,没有不一样的意见了。
结果又是黄球。学生高兴。
师:为什么这一次你们都能猜对了,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觉得这里面放得全是黄球,所以摸出的都是黄球。
师:还有谁想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我认为里面只有黄球,所以拿出的都是黄球。
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答案马上揭晓。
师打开盒子,学生齐说猜对了。
师:现在你最想说什么。
生:盒子里放得全是黄球,我们怎么摸摸出的都会是黄球。
师:他说的你赞成吗?
生:赞成。
师:我们用数学语言规范的说是,盒子里都是黄球,我任意摸一个摸出的一定是黄球。
板书:一定。
师:再回忆刚才我们的做的摸球,在什么情况下,任意摸一球,摸出的一定是黄球。
(2)用“不可能”来描述事情的确定性。
出示另一个盒子,再来做摸球游戏。
师:我们再来做“猜一猜”的游戏,谁来配合大家做这个游戏呢?找坐得最端正的来吧!
师:做好准备了,好!把手伸进盒子里。才这次摸的是不是黄球呢?
生猜。有的猜黄球。有的猜白球。
师:揭晓答案。(白球)。
师:再来猜这一次摸的是什么球?
生答案不一。
答案是白球,不是黄球。
第三次摸球,猜是什么球。
答案基本一致白球。
师:在这个盒子里摸了三次,每次摸出的都是白球,不是黄球,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生:里面只有黄球,没有白球,所以摸出的是白球,不是黄球。
生:……。
师:他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想不想知道答案。
打开盒子,知晓答案。
生答。
师:摸出的是白球,不是黄球。我们可以这样说从这个装有白球的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
板书:不可能。
师: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是黄球。
生答。
师:再看装黄球的盒子,从里面摸出的一定是什么,不可能是什么球呢?
(3)用“可能”来描述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
师:同学们看如果我不这两种球放在一个盒子里,任意摸一个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谁能大胆的猜测一下。
生猜测。
生:黄球。
生:白球。
生:是黄球或是白球。
师:我们同学的猜想正确不正确呢?下面我们小组做摸球游戏,来验证我们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
师:在活动前老师提几个要求,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游戏要求进行。(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师在学生活动的时候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
活动结束。
师:讨论完的小组请坐好。各小组发言,根据你们记录的情况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分小组发言。说不一样的发现,一样的就不要说了。
生:有的摸出白球,有的摸出黄球。
生:我们不能确定。
生:……。
师:我们同学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摸出的球不一样,又是摸出白球,又是摸出黄球,你们的意思都是说不能确定,可能摸出白球,也可能摸出黄球。(板书:可能)当我们不能确定的时候就说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生总结。
三、课中操。
我们先放松一下,然后再去找吧!
我们已经放松了,下面老师和大家去找生活中的可能性。
四、巩固练习。
师:老师搜集了一些信息,我们来看老师搜集的信息,你们来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吗?
1.下列的说法对不对,学生判断。
师:我们今天刚认识了“一定、不可能、可能”这三个朋友,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请同学们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
2.选择填一填“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我们同学在刚才的摸球游戏中,表现的很积极。其他学校的学生和我们一样也做了摸球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光明小学的同学摸球的情况。
3.连一连。
师:在美术课上老师发现你们喜欢画大树,树上画红红的苹果。看老师带来了大树,树上有苹果。老师的苹果没颜色,想让同学们帮我涂一涂颜色,可不是全涂红色,怎么涂呢。听好了有的树摘到的全是红苹果,有的树摘到的不可能是红苹果,有的树摘到的可能是红苹果。我这里有六棵树,六个组长到前面来拿树,怎么涂呢?来抽检。找到了什么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共同完成。
4.给大树涂色。
四、课后作业。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一说身边的事,和你的爸爸妈妈比一比谁说的又对又多。
五、总结。
一节课结束了,同学们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4
(1)153=(2)427=(3)95=(4)284=(5)123=。
二、计算12。
(1)98+12(2)20+242(3)728+30。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6。
=248=252。
=3=50。
四、脱式计算18。
五、在填上或=(12)。
(1)54+554-5(2)6+727+72(3)5235(23)。
六、列式计算8。
(1)7与8的积是多少?(2)42除以6得多少?
(3)45与32的和是多少?(4)78比36大多少?
七、应用题5*5=25。
(3)百货商店有40台洗衣机,卖了18台,又运来20台,还有多少台?
(5)学校有8个篮球,又买来20个,现在有篮球多少个?
(6)学校有12个篮球,借出去8个,又买来20个,还有多少个?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培养孩子对具体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中感受乘法的简便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诱思。
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
二、解决问题。
1、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
3、汇报情况。加法乘法。
5+5+5+5+5+5+5=35(人)5×7=35(人)。
7+7+7+7+7=35(人)7×5=35(人)。
4、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
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
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要求: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五、作业:教科书p11“练一练”1、2、3题。
附录;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6
内容。
34—35页。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从而感觉图形的美。
2.使学生利用面前所学过的基本的图形的平移知识,设计自己的喜欢的图案。
3.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重点。
使学生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从而感觉图形的美。
难点。
学生利用面前所学过的基本图形的平移知识,设计自己习惯的图案。
关键。
让学生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知识技能。
教学准备。
教师。
图形。
学生。
图形。
环节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案。
2
17。
15。
5
1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7
考试情况及分析:
一、考试成绩:
参考30人,及格30人,优秀24人,高分11人。80分以下的就有6人,考的很不理想。
二、试卷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本张试卷共有十一个大题,考查的内容很全面,不是很难,但学生理解的不好,不细心的现象很严重,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有很多知识都是模棱两可。
第一题为看拼音写汉字。以往这样的题只有个别的同学会丢分,可这次丢分的同学很多,追其原因是原来每天晨读都会给他们听写,现在晨读安排了古诗诵读,所以,没有太多的空余时间来督促他们,很多同学没有约束自己的能力,所以对会认的生字掌握的不扎实,以后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题为选择正确的读音。这道题会做对的只有一人,大部分都错在“多”和“吐”的读音上,“多”大部分同学与口语里的发音有了混淆,“吐”字的两个音用法上的区分还不明确。
第三题为找朋友用线连起来。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会认生字的掌握情况,答的不错,没有失分现象。
第四题为比一比组词。学生在形近字的区分上掌握的还可以,但有的同学在组词时写了错别字。
第五题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道题是学生失分最多的一题,主要原因是本单元的课文都不要求背诵,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严格,导致有的同学对所出的课文内容不会背,也就答不上了。
第六题为组词再用所组的词说句话。学生在说话的句子里还有错别字现象。
第七题为按要求填空。考查的是学生对部首查字法的掌握情况,通过答题来看,学生对部首查字法的步骤已经掌握,但是在数笔画上还有粗心的现象,对特殊的部首记忆不扎实。
第八题为选择正确的字填在括号里。因为所给的三组字在区分上都比较简单,所以,此题丢分的学生很少。
第九题为看图写话。有些学生写的太简短,还有的里面错别字太多。第十题为把下面的词语连成一句通顺的话。两道小题都不难,但学生答的不好,可以看出他们的做题态度还是不好。
第十一题为阅读题。其中第3小题失分太多,主要原因是学生读的遍数少,理解的不透彻。
三、提高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特别是生字的书写和课文的背诵,要及时检查,及时督促,锻炼学生主动复习巩固的能力。
2、平时注意学生书写中的错别字,及时纠正,帮助他们区分形近字在用法上的不同,对易错的字要重点提示。
3、还要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纠正。
4、加强学生阅读训练,掌握做阅读题的基本方法,做到多读,多想,理解好了再做题。
5、训练学生写话的能力,做到表达通顺,句子完整,杜绝错别字。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8
教科书第84页例2、例3、例4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你们去过游乐园吗?
学生激动地高声答道:去过!
教师:游乐园里有些什么?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
学生1:有碰碰车、摩天轮、过山车。我最喜欢玩过山车!
学生2:还有海盗船、旋转木马。我喜欢玩旋转木马!……。
教师:有这么多啊!那如果去游乐园玩的话,一定要花不少的时间吧!
学生们肯定地答道:嗯!
教师:你们会计算经过的时间吗?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全班汇报。
学生1:我1时1时地数,从2时到3时经过了1时,从3时到4时又经过了1时,一共玩了2时。
学生2:我用减法做,4-2=2时,小红在游乐园里面玩了2时。
教师小结:计算从几时到几时经过的时间,可以1时1时地数,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2.教学例3。
教师:第二天,小红去上学。算一算,她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例3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红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什么时间到达学校的?)。
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
方法一:小红出发时,分针指向1,到校时分针指到5,从1到5是4个大格,是20分。
方法二:小红出发时是8时5分,到校时间是8时25分,用25-5=20,所以是20分。……教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说出喜欢的理由。
尝试练习:“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教学例4。
教师:小红所在的学校在周末举行了春季运动会。(课件演示运动会的场景)看,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拔河比赛从8:30开始,9:40结束(板书:8:30~9:40)想一想,拔河比赛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谁愿意介绍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00是30分,9:00~9:40是40分,30+40=70分。
方法二: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30是1时,9:30~9:4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方法三:可以用减法,9时减去8时是1时,40分减去3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教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哪一种?说一说,单项赛用了多长时间?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小结: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深化。
(1)课堂活动第1题。
生生互动,互相说一说自己参加的一项活动经过的时间。
(2)小强的星期天。
先计算经过的时间,再填在书上。
(3)出示课堂活动第3题情境图,说一说有哪些活动,先估一估自己做每件事用的时间,课后再实际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对于时间,你想说些什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9
一)、小兵有38枚邮票。小琴的邮票比小兵多19枚。小东的邮票比小琴少16枚。
1、小琴有多少枚邮票?2、小东有多少枚邮票?3、小琴的邮票比小东多多少枚?
三)、看图。
1、小芳用18元买了3辆玩具汽车,每辆玩具汽车多少元?
2、小军买一只玩具狗和一辆玩具汽车,一共要用多少元?
三)、小兔跳了多少格?
四)、有32朵花,分一些给8个同学后还剩4朵,分掉了多少朵?
五)、小兰8分钟唱了2首歌,每首歌唱了几分钟?
六)、李老师带领8个同学去公园,每张门票4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九)、12个苹果,平均分给文文和他的3个朋友,平均每人分几个?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整十数的口算加减法。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通过用数来描述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整十数的口算加减法。
教学难点: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教具准备;情景图、小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个星期天,我们的手拉手学校的同学来到了青岛,你们看看,他们都参观了咱们城市的哪些地方?(学生回答)。
请学生找出信息,并读出信息.
(学生可能有些数读不出来)。
师适时小结:看来这里有很多新的数,我们还不能很准确地读出来,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和学习“千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究、建立数感。
1、初步感知。
(1)出示一小堆方块(10块)。
谈话:你能估计一下这里有多少个方块吗?请你数一数。
(学生进行初步地数数体验)。
提问:我们是怎样数的?(学生可能回答:一个一个地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一]。
继续提问:我们还可以怎么数?(学生可能回答: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
教师对学生多种数的方法都要给予肯定。
(2)出示一堆方块(100)。
谈话:你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块吗?
(学生进行估计,可能回答50块或80块)。
课件演示:一排10个方块,共10排。
提问:现在你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你为什么能一下子说出是100块呢?
引导学生理解以10作单位清楚、方便,并板书[十]。
请学生随着课件一十一十的数一数:10、20、30……90、100。
(3)出示更大一堆方块(1000块)。
谈话:你现在还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个吗?
(学生再次进行估计)。
课件演示:一板100个方块,共10板。
提问:现在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你为什么也能一下子说出是1000个方块呢?
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以100作单位,能更方便地数数。板书[百]。
请学生随着课件一百一百的数一数:100、200、300……900、1000。
(4)进一步感知1000这个数。
(学生根据数的过程回答: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引导学生开火车数数:
一百一百地数,从100数到1000。
一百一百地数,再从1000数回100。
2、认识计数器上的“千”。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二十五吗?
(学生自己尝试拨数)。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一百二十五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让学生在回忆前面所学计数器上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继续提问:你知道从右边起的第四位是什么位吗?
(学生利用迁移规律认识千位)。
3、活动体验。一千到底有多少呢?
(1)[出示一本笔记本]。
谈话:请同学们看,这本笔记本有100张纸,1000张纸有这样的几本?
请学生想象一下做做手势,比划一下1000张纸的厚度。
(2)[出示一袋牙签]。
提问:这袋牙签有200根,多少袋牙签是1000根呢?
学生能够估计出大约5袋牙签是1000根。
教师呈现1000根的牙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1000这个数。
(3)[出示一本书]。
学生从估计简单的文字数量到估计稍多一点的文字数量,逐步感知千以内的数。
(4)生活中感知:
提问:
我们的阶梯教室能坐500人,几个这样多的人是1000人?
我们班同学40个,多少个班的同学大约有1000人?
一千到底有多少,你能不能也举出你身边的例子呢?
4、数数练习(一个一个地数):
(1)从195数到204。
(2)从407数到414。
(4)从989数到1000。
5、学习写数: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读数,你能试着写出这个数吗?写125。
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写的方法,并向学生介绍习惯的写法是从高位写起。
练习写数。
谈话:同学们仔细思考,想想三百和八百零八怎样写呢?(学生自己试写)。
三、解决问题,实际运用。
谈话: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数。我们来看看我们身边的数!
1、谈话:刚才我们在情境图上看到了很多的数,现在你能准确地读出这些数吗?
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出示:温州大桥全长6977米,桥塔有50层楼那么高。184根钢索,把宽27米、跨江400多米的巨大桥身托了起来。桥面上有6条行车道。399根双叉灯柱整整齐齐排列在两旁。
请学生自己先读,并且在小组中交流。
3、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数,你们也搜集了不少吧,请你们相互交流,汇报在生活中搜集到的数。
4、猜数游戏。(以“幸运52中猜价格”为形式)。
(1)吸尘器150元。
(提示语以“少了”或“多了”为标准,如:生说100,师说少了,生说200,师说多了等,直到猜中为止。)。
(2)羽绒服789元。
(方法如上。)。
(3)消毒柜999元。
(改题提示为:它的价格是一个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字都相同。是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1000非常接近,请学生以此为例进行猜测。)。
5、拓展游戏活动:。
谈话:有两个小朋友在做一个转盘游戏,我们来看看:转盘转到了3、6、9,这三个数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们把它们写出来。
学生交流结果(369、396、639、693、936、963。)。
四、全课总结,不断升华。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课本第76~77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初步体验用一句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方法。
2、经历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体会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信息窗,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墙上挂着5件标本,每件标本用了两只蝴蝶。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思考作答,师板书:一共用了几只蝴蝶?
二、探索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师板书:2×5=10(只)。
口诀:二五一十。
引导:根据一共用了10只蝴蝶,你还能想到求什么?
如果求做看了几件标本,怎样列式?10÷2=5(件)口诀:二()一十。
如果求每件标本用了几只蝴蝶,怎样列式?10÷5=2(件)口诀:()五一十。
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说说算式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
体会:运用一句乘法口诀是怎样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7页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求的是什么问题,是用哪一句口诀来计算的。
2、课本第77页第2题。选择三个数字,列出乘除法算式。
3、课本第77页第3题。综合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观察画面,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列出算式。引导学生根据一组信息提出三个数学问题,并列出三个算式。
4、课本第77页第4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分物品的活动巩固除法的计算方法。交流时,重点说明是怎样解决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13
1、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估算方法的合理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三。
教学方法。
引导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引入。
小明家到学校有504米,约是()米。我校二年级有288人,约是()人。养鸡场昨天收蛋192个,约是()个。电风扇售价235元,约是()元。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二(3)班这个月收集牛奶纸盒情况。出示统计表:
收集牛奶纸盒情况。
第一周195个。
第二周328个。
第三周217个。
第四周286个。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出示:这个月大约一共收集了几个牛奶纸盒?
列式:195+328+217+286=。
独立进行估算,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汇报讨论结果。
(1)老师板书学生的估算过程。
(2)老师肯定学生合理的。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的估算方法,提出:在估算时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或整百的数。
3、师:那么二年级6个班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那么全校6个年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全校学生在一个月里能收集这么多的牛奶纸盒,你有什么想法呢?
4、书上p98例5。
(1)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汇报时说说估算过程。
(2)如果每收集500个送一次,那么大约再收集几个,又可以送一次了?学生集体交流。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计:第一周和第二周大约收集了几个?
二(1)班一个月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出估算的过程和想法。
2、练习二十第5题。
四、小结。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14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15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初次经历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计算过程,容易与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混淆。
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容易书写错误导致计算结果有误。
1、讲授法。
2、合作讨论法。
导入
一、回顾同级运算的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2)明确计算过程。
没有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与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探究新知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图意
2、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已知条件:
3个翘翘板上各坐4个小朋友;
草地上有7个小朋友。
所求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3、分析题意,列算式
分步算式:4×3=12 12+7=19
综合算式:4×3+7或7+4×3
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19人。
4、探究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属于不同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明确计算过程。
先算4×3=12,再算7+12=19。
具体步骤如下:
归纳总结
在不带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或减法)。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巩固练习1-4题。(课件出示)
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16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找朋友。
3、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篇17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
(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二、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长方形与正方形。
知识点: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初步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与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知识点:
1、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
2、初步了解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快速、正确口算的习惯:数学上低年级的口算是今后计算的基础,要养成快速、正确口算的习惯,还要在掌握一定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多练习。二年级上期重点练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以及乘加、乘减的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的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需要老师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进行分类指导,而表内乘法以及乘加、乘减的计算就需要学生熟记乘法口诀,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具体的记忆方法有针对性地多记、多练、熟记。课上课下也可以用扑克牌游戏的形式练习连加、连减或乘法,经常练习,熟能生巧,口算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养成好习惯,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要想使好习惯持之以恒,刚开学的一个月很关键。作为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开学后我要时时处处提醒自己以身作则,改掉以往易冲动、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的坏毛病,时时处处提醒自己按上面的养成教育的要点去悉心培养学生的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关系,有时习惯容易反复,所以还要和家长多沟通,教给家长具体的家庭培养方法,让家长配合老师共同抓,反复抓,抓反复,才能使习惯成自然。还需要值得一提的是班上的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往往是学习习惯不好所致,对待他们一定要有耐心,首先把他们当成一个充满希望的好孩子来看待,多宽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教学中多关注他们,适当地对他们降低学习标准和问题的难度,延长习惯养成的时间,允许多次反复,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快乐。号召班上的其他同学多关心、帮助他们,建议家长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让他们改掉身上的坏习惯,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上一篇:二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实用21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