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实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和评价的能力。

2、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4、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创造性阅读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创新阅读、深入体验。

(2)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中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和谐温馨的亲情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现在,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普遍厌烦理论性的讲解、分析作品,热衷于创新活动,张扬个性。所以,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并且锻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了解了具体的环境。今天,我们将举行一场演员招聘会来深入了解人物。

二、准备应聘

将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十二小组,四大组分别分析于勒、菲力普、克拉丽丝、若瑟夫的形象,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应聘演员,(第一环节:自我介绍;第二环节:表演技巧。)演出“巧遇于勒”片段。

三、招聘演员

1、自我介绍

考查演员对剧本的熟悉程度。所以,演员必须以剧本中的人物为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所饰演的角色。

例如,准备竞争于勒这一角色的同学可以这样介绍:我叫于勒,法国哈佛尔人。年轻时不懂事、糟蹋钱,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哥哥应得的那一部分。后来,我被家人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到美洲。到美洲后,我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做买卖发了财,本打算回到祖国赔偿哥哥的损失,过幸福、快乐的生活。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次商战中,我残败!一夜之间我破产了,沦落街头。还是一位好心的船长看在同是法国人的份上,收留我在他的船上卖牡蛎勉强维持生活。哎,晚景凄凉呀!

2、表演技巧

演员选择某一细节进行表演,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

3、最终裁定

全体学生举手表决,最后裁定胜出者,淘汰落后者,确定演员名单。

四、准备演出

应聘上的演员准备演出:设计好动作、神态等,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写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想象一下菲力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

五、购买门票

按照交短文的先后顺序排好座位。

六、检查门票

各组口头展示自己所写的短文,检查门票的真伪及优劣。

七、正式演出

各位演员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深入理解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等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八、评价小结

1、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或某一环节做一个简单评价,或者畅谈感受,或者提一些意见建议。整个环节学生自己先以书面形式评价小结,再用口头形式展示。

2、学生畅谈对于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的认识。

九、分析主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本课主题,并将分析结果在班上交流。教师稍加总结。

十、教师小结

今天,同学们整节课完全沉浸在享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中:参赛演员的每一个动作、语言、神态都是各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购买门票环节大大激发了各小组的创作热情。评价小结环节又使学生对课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分析主题环节更使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入而全新的理解。

板书设计:

于勒

教学分析与反思:

本教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观察,并用语言、表情等来激励学生,切不可求全责备,以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整个准备、招聘、演出、评价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可以在总结或小结的时候,适当地补充、点拨。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及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课文,概述文章主要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分析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归纳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本质。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本质。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等方面的好坏都离不开“钱”,由此,人类对“钱”的占有欲也就显而易见,围绕它会引发很多故事。下面我想请一、二位同学就你周边已发生的关于“钱”的故事,到讲台上跟大家说一说。(注意表意清晰,观点明确)

过渡:(简评讲述情况)大家已熟悉了周边的某些人围绕“钱”而发生的或喜或悲的故事。下面让我们走近19世纪的法国,看看莫泊桑笔下的人物故事。

二、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

在世界文坛上,有三位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俄国的、美国的。

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

2、给加点字注音。

别墅阔绰撬开栈桥褴褛

3、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拮据褴褛阔绰

恭维张皇端详

十拿九稳与日俱增狼狈不堪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请一位同学叙述故事情节。(100字以内)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1)、要求在每个自然段落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学生讨论: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学生根据上面的这条感情线索,归纳出本文的情节。(情节的每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小结:盼——赞——见——躲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1—4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5—19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第四部分:48—49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精读品析:

一、本文有几处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分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二、辨析研讨,谁是主人公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而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2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这一标题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同时,这个标题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

3、小说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说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4、“我”在整篇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拓展探究:

一、小说在叙事和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

曲折多变情节安排和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1、曲折多变情节安排

2、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悬念一:小说开头写我家生活状况,在读者熟悉家庭之后,笔锋一转,引出人物于勒,我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

悬念二:我回答了于勒是谁后,作者说“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悬念三:小说描述了于勒年轻时怎样浪荡败家,怎样到美洲发了财,我们不禁要问:于勒回来了吗?

悬念四:小说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在船上见到很像于勒的卖牡蛎的老水手。我们不禁要问:这真是于勒吗?

悬念五: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高潮出现。我们不禁要问:菲利普夫妇一家怎么办?

二、研读课文,归纳主题

1、小说开头菲利普夫妇如此盼望于勒的归来,结局却是千方百计躲开于勒,原因是什么?(结合情节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金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2、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什么主题?教师出示四种主题说。学生分析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金钱关系“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虚荣”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

“势利”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的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三、拓展延伸

如果现在又在换乘的船上看到了有位富翁像于勒(或就是于勒),那么菲利普夫妇又会有哪些出色的表现呢?请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注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了解小说体裁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

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小说的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的赏析能力。

3.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和主题的。

4.引导学生能从小说本身的内容出发,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梳理故事情节,品评小说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小说的写作手法。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与激发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金钱,认识到亲情和爱心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远胜于金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题的。

2.从梳理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来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情节和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小说的主题的。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通过学生自己对语言的品析,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3.在课文品读过程中,教师用巧妙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品味、分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

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意思是说贫穷时,即使居住在热闹的都市也没有人来过问;富贵时,哪怕是住在深山里也有远房亲戚找上门来。这两句话反映人与人之间亲疏关系完全决定于钱财的多和少,人与人之间只存在金钱关系的不正常现象,表现了一种金钱至上的炎凉世态。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就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象。

展示课件并展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俗语。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对待金钱与亲情之间的关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根据教师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1.分角色朗读:“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2.复习小说的相关知识,根据文章内容,了解本文的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

3.复述故事情节(指导学生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来复述)。

设计意图

1.通过分角色朗读和问题引导,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小说的人物关系、主要人物,梳理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

2.通过对小说相关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抓住小说的要素进行品读。

(三)分析人物,品析写法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分析。

1.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这篇小说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是谁?请自行圈画文中的语句,并进行品析,说说这个人物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要求学生用“我认为文中 写得最成功。从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来表达。)

2.进行组内研读讨论,作者为了突出所塑造的某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效果好在哪里?

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描写,对比手法。(要求学生用“作者在塑造 的时候,用了 的写法,表现了他(她) 的特点(或形象)”的句式来表达。)

3.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精彩,比如环境描写,请找出来,仔细品味,说说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

1.通过品读语句,分析文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形象。

2.通过分析写作手法,欣赏莫泊桑作为短篇小说家在塑造人物的手法上的精彩之处。

3.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研讨主题,各抒己见

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

(1)根据文中的人物关系及各自的人物特点,谈谈你如何看待于勒由“穷”到“富”再到“穷”的行为,以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怕”到“盼”再到“躲”的行为?

(2)若瑟夫作为一个少年,他是怎样看待他的叔叔和父母的?你是从文中哪些内容看出来的?

(3)对于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你有怎样的见解,如果与别人的见解不同,你打算怎样说服别的同学?

(4)如果父亲发现买牡蛎的两位先生中有一位竟是他日思夜想的弟弟,接下来该发生什么呢?请根据情境说(或写)一段话。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突然,父亲急忙向我们走来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

2.通过对线索人物的作用的分析,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金钱观与文中人物、作者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品读小说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对待亲情和金钱的正确观念。

3.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性思维的发挥。不同的情境的设置,能让学生明白在金钱面前,不能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请试着将本文中“若瑟夫”这个人物去掉,然后把小说的情节重新改编一下,讲给家人听,并比较改动前后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改编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设置,体会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对情节和人物安排的巧妙之处。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4

我的叔叔于勒姚卿

一、            教材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际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善于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断,小中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作品构思新颖,描写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布局谋篇独具匠心。这篇小说讲述了菲利普夫妇得知因乱花钱而被他们赶走的弟弟于勒在国外发了大财后,开始热切地盼望他归来,可当他们在游船上邂逅了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后却视他为灾难,由盼转为害怕而急于躲避,以至改乘另一条船回家的故事。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批判了势利、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丑恶灵魂,也揭露了金钱至上、人情如纸的不良社会现象。

二、  教学目标 :

在速读的基础上精读,体悟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有效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悟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有效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是教学重点。能力的迁移是难点。

设定原因

1.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作者通过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2.把这篇课文设置在八年级上速读(三)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之后,是由于前一课通过先速读后精读的方式达成了让学生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学要求。而且补充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的阅读。文中的警官奥楚篾洛夫由于狗主人的变化而多次变色,从而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沙皇俄国时期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员形象,揭示了当时权势金钱笼罩下的社会状况。而这一点与本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文都在人物自身语言的客观体现和感情流露方面进行了前后对比,给以辛辣讽刺,刻画了巧言厚颜的“这一个”。这就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与把握其主题思想,也更容易体悟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方面的有效作用。

四、教学环节:

(一)导入  :

同学们还记得前不久刚学过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吗?文中的沙俄警官奥楚篾洛夫因狗主人的不同而前后数次变色,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沙俄时代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员形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看文中是否也有如此善变的人呢?

说明

用《变色龙》引入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关注课文中主要人物“善变”的这一特点,抓住本文的纲,可以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文字都有全方位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课文。

(二)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文中哪些人物也很善变?怎么变?为什么变?

说明

本环节的作用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来来复述课文,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又明确了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善变的菲利普夫妇而非于勒叔叔。

(三)重点阅读人物语言。

1.    散读文中菲利普夫妇的语言,比较其前后内容、语气的不同。

2.    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

3.    通过前后截然不同的语言的对比,作者刻画出了菲利普夫妇怎样的性格特征?

4.    小结:作者通过把菲利普夫妇前后截然不同的语言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突出地反映了他们的自私、冷酷、势利、爱慕虚荣、金钱至上的性格特征。可见,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刻画人物是十分有效的。除了语言对比,还有行为对比、肖像对比等等,也可以是人物与人物间的对比。

说明

首先,本环节通过采用个人朗读为主、分角色朗读为辅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引领学生体会课文通过菲利普夫妇前后截然不同的语言描写形象地塑造出一对自私、冷酷、势利、爱慕虚荣、金钱至上的形象人物。体悟语言对比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作用。

(四)再读课文,找出其他运用对比之处,谈谈其作用。

再次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说明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来自行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并体会其作用。是上一环节的再现,但难度有所提高。在本文中除了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对比之外,还有人物的行为的对比,也有惜墨如今的环境对比。特别是文中的“我”处处显露出对叔叔的同情,“我”的善良与富含亲情与菲利普夫妇巧妙对比,使善者更善、恶者更恶,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五)小说主题的探讨。

说明

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背后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技巧的运用都离不开作者的写作目的。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后感知课文主题。

(六)总结:

运用对比手法写人,在文学作品中很普遍。无论是同一人物的言行对比,还是不同人物的间的对比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法,它的运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突出。同学们如果在阅读中能注意到这一点将有利于我们把握人物形象,如果在平时作文中也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技巧,将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说明

再次强调对比手法的作用,并明确教学目的。

(七)作业 :

课外阅读契诃夫的《胖子与瘦子》,选择完成一项作业 。

A、通过列表简略说明瘦子对胖子的称呼、态度发生了那些变化,并分析其好处。

B、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写读书感受。

说明

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两位昔日同窗的偶遇后,瘦子得知对方身份前后的不同表现的对比,成功塑造了瘦子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丑恶形象。这一阅读作业 是课堂学习的极好再现,也是能力的迁移。A作业 的设置仅要求学生能找出文中的对比之处,并思考其作用。能再次体悟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突出作用。而B作业 的设置是文章赏析的尝试,难度更高一些。

教法:

1.    整体感知法:

2.    自主讨论法:

学法指导:

1.    朗读法。

2.    讨论法。

3.    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来理解对比手法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20 12676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