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1

〖目 的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3)结合课后练习的短文:王渔洋、李晚芳的文章,学习质疑的方法,找疑点,如何质。4)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见课后韩兆琦文)

(二)关于本文背景的介绍。

一、合纵连横:

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

二、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衡”,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

(三)结构概要: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完璧归赵品茗2.渑池相会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简介身份

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第二部分:是主干,写三个故事。

1、完璧归赵

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

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烘托、铺垫。

赵王召见蔺相如,对赵王问。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于是”“遂”,这些词语正体现了赵王的对他的信任。

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形势。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悬念,吉凶未卜。

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对待赵使者蔺相如非常轻慢,又无意交出偿城,相如激于责任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席话震动天地。持璧欲击柱,怒发上冲冠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相如大义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迫使秦王让步,答应斋戒设九宾大礼受璧。相如初胜,即先发制人掌握主动,先派人归璧于赵,然后在殿上慷慨陈辞,理直气壮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先从历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赵形势强弱对比表明秦可能欺赵,赵决不敢欺秦,暗示造成这样的后果其曲在秦。最后指出自己宁死不负赵,气势夺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动,秦王虽怒,但不愿以一璧之故而断绝秦赵之欢,即使当时杀相如,在外交上已经输掉了一筹。实际上是秦国尚不能对赵采取太强的军事行动,所以只好毕礼归之赵。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这也是赵国有足能对抗秦国的军事力量--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作外交斗争的后盾,秦廷抗辞才能胜利。虽不正写廉,从侧面暗写一笔廉颇,应开头。

这里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越来越紧迫的气势。

此事已完,其影响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赵,更显示出各国矛盾斗争的复杂性,也是为人物设置了新的难题,引出了渑池会。会前,廉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君臣对此深感忧虑。廉颇与王诀体现了思虑深远,语虽少,意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从而突出了随赵王前行的相如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渑池会上,秦王负强欺赵,欲对赵王施无礼。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从,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慑了秦王,使秦不能加胜于赵,赵盛设兵,秦不敢动,又一次体现了廉颇的作用。外交上的胜利全仗相如之勇气,廉蔺相互配合,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又使秦受挫,这里繁笔写蔺,简笔写廉,相映相生,突出了两个人物。

相如拜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渑池会是秦赵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勋,而又成为赵国将相不和的引线。廉颇居功自傲,轻视出身平民,低贱的相如(春秋战国时的各诸侯国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贤,使士的才干得以施展,才使国家保全。战国纷争给了士发挥作用的机会)而相如却一再忍让,经由门客传言,终于使廉颇领悟到相如不欲与廉将军争列并非是惧怕羞愧,而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是相如忍让的原因,体现了相如的以大局为重,不计小嫌的大度,终于,廉颇亲自负荆请罪于蔺相如门,表现了廉颇虽执著名位之争,却性格直爽豪放,知过能改,忠于国家的高尚品质。这一故事点出了蔺相如廉颇之所以能够献忠尚义,就在于以国家为重的忠义之心。前两事全突出了廉蔺配合文武相济才使赵不败,是突出了合作的重要。

(五)写作借鉴和阅读体会: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 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者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蔺相如的智、勇、忠义是一成不变的,廉颇的则随矛盾发展而有变化。

3、选材的精当 写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冲突中写,才能生机勃勃,而传记则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个人和国家双重的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突出了廉蔺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且又以细节描写予以声色之,就使得人物在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当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全文也显得十分集中。描写人物,刻画细节很生动突出。

4、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六)质疑提示:

1)读王渔洋、李晓芳的文章,区别:王文是质疑,李文是读写借鉴。

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予秦璧、弗予,两言决之,并无曲直之分,奈何畏之又挑其怒。

3)质疑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作为标准,按照理性的逻辑规则,寻找不合逻辑,不合事实的矛盾。例如,见道旁有水,使断定昨天夜里下了雨,这个推理是否合理呢?首先是昨天夜里在外的人最有发言权。他遭了雨,下雨是事实,其次道旁的水可(不可能)能是雨水,这个证据不合理,譬如房顶上有积水,这个证据便合理,它是下雨的结果,可以推断原因。所以质疑是理性活动,必须遵循逻辑规则和事实来提出疑点,并要对疑点进行剖析,指出其不合理之处,不能妄言。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石钟山记》也是质疑,就有研究命名逻辑的价值,惜之,苏轼没能,也不可能把这一逻辑方法问题彻底解决。但是引发人们探究的欲念,还是有价值的。

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这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4)分析王世贞的质疑。

a.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

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b.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之道还治彼身。

c.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七。质疑练习:

林肯总统曾担任律师,为好友之子阿姆斯特朗被指控谋财害命案辩护他以律师资格调阅全部案卷,阅后得知指控成立的关键在于原告方证人福尔逊发誓说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看到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死者。林肯要求法庭复审,当面质问了证人福尔逊,终于证明小阿姆斯特朗无罪,发表辩护辞据此,设想一段质问证人并为被告辩护的话,写成演说辞。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廉颇蔺相如列传2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体会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学难点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课前背诵1.逐层练习背诵。①相如拜为上卿(提示:“位在廉颇之右”为此层核心句。)②廉颇“宣言”(提示:由两段话组成,前一段说原因,重在比功劳;后一段说行动,这是此层的核心句。)③相如“避匿”(提示:包括“称病”不朝和“引车避匿”两件事,由此引出舍人进谏。)④相如答舍人谏(提示:这一层是重点,要结合诵读进一步理解内容,要读出语气。以下各点可供参考:a舍人的话乃世俗之见;b相如问“孰与秦王”,使人反思;c“顾吾念之”以下乃相如正意,居高临下,使人叹服,真乃字字金玉,掷地有声;d要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的语气: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反问中包含递升∕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反问兼感叹)⑤廉颇“负荆”(提示:核心是“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一句,要表现自责很深的语气。)2.贯穿背诵。二、导入新课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前人所言不虚,那么,我们学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除了文言知识之外,又应该学些什么呢?三、选材及布局研究

㈠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⑴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⑵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明确:不可删的理由有二:⑴本文是1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⑵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㈡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㈢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①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②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明确: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失去所本。㈣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说说这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明确: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四、研讨探究㈠你认为蔺相如的成功背后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明确:①缪贤的慧眼识才,②赵王的大胆用人,③廉颇的军事保障及勇于改过,④秦王的贪婪、怕死、沽名钓誉等。⑤当时的社会形势是秦王。“欲与赵为好”,而不想真正与赵翻脸。㈡你欣赏廉颇吗?他有什么特点?明确:廉颇在赴渑池前诀别中的寥寥数语表现出的深谋远虑以及在负荆请罪中表现出的非凡勇气。㈢用对联分别概括廉颇、蔺相如的特点。1.章台会,无足智神勇何求保玉璧;将相和,非大度广怀怎言安邦国。★此问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细节问题。学生往往羡慕蔺相如的成功,且把成功归为他大勇大智大德等主观因素,而忽视了文本中其他交代。以此不仅训练学生的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更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此问相对简单,学生不难总结出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勇于改错特点,但有两个难点,可能挖掘不出来,对此要做点拨。2.宰相深谋远虑留名青史,将军坦荡如砥威震古今。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最后五段。

※2.明人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认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他的理由是:“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秦将白起)十万众压邯郸(赵都),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了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对联,可给学生提供了两个范例,通过这两个范例,讲清拟写对联时的内容要求和形式要求。

⒈完赵璧,会渑池,千古辞令,谁可纵横捭阖,有他相如丞相;破齐兵,取阳晋,古今战场,何人横刀立马,是我廉大将军。⒉负荆请罪,能伸能屈方显英雄本色;完璧归赵,有智有勇大展谋士风流。⒊将军背上可负荆,宰相肚里能撑船。⒋有智有谋,完璧归赵显神勇;知耻知羞,负荆请罪见高风。⒌完璧归赵,以神勇胜秦;将相和欢,凭德厚传世。⒍完璧归赵观相如之智勇;负荆请罪察廉颇之谦虚。⒎会渑池,少足智怎得秦王击口入赵史;避廉颇,乏旷怀何留将相和欢传后人。⒏完璧归赵相如显神威,负荆请罪廉颇亦大勇。⒐智勇双全,完璧归赵赞相如;心胸坦荡,负荆请罪歌廉颇。⒑相如舍己,文将比武将,终能完璧归赵;廉颇爱国,官场如战场,遂成刎颈之交。⒒丞相有勇有谋完璧归赵,名垂青史;将军能伸能屈负荆请罪,万古流芳。⒓将相和而安家邦,文武并而治天下。⒔完璧归赵,神勇盖世,威震千古;负荆请罪,心胸坦荡,名扬九州。⒕渑池胜归,幕后英雄凭谁属?负荆请罪,心系祖国胸何宽!⒖智勇双全,留完璧归赵美誉;虚怀若谷,传将相和欢佳话。⒗无足智神勇,怎能完璧归赵护国威;非胸怀坦荡,何言负荆请罪将相和。⒘外斗强秦完璧归赵,内和良将保家卫国。⒙敢拼敢搏,威震诸侯;能忍能让,德泽后世。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 学 问 题 集 锦

解 决 问 题 措 施 及 实 践 结 果

问 题 原 因 分 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3

(2003-01-02 10:51:17)

廉颇、蔺相如活动的年代是战国后期“七雄”并峙的时代,当时秦强赵弱的形势已十分明显。廉颇和蔺相如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敢于和强秦斗争的杰出人物,两人的性格也在赵与秦的矛盾以及两人之间的矛盾中充分表现出来。本文不仅真实而详尽地记述了当时的史实,而且运用多种文学手段,揭示人物的性格,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另外,本文在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上也颇具匠心。诵读时要仔细体会、揣摩。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阳晋〕在现在山东省郓(Yùn)城县西。,拜〔拜〕古代授予官职叫拜。为上卿〔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以勇气闻〔闻〕闻名,出名。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宦者令〕宦官的头目。缪贤舍人〔舍人〕门客。战国时,贵族或官僚家里常养着一些食客。。

赵惠文王时, 得楚和氏璧〔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遗(wèi)〕送给。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易〕交换。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见欺〕白白地受骗。见,被、受。;欲勿予,即〔即〕则,就。患〔患〕忧虑,担心。

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窃计〕私下打算。窃,谦词。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止〕阻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语(yù)〕告诉。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境〕指赵国边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幸于,被动用法。,故燕王欲结于君〔结于君〕同您结交。。今君乃亡赵走燕〔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意为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束〕捆缚。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肉袒(tǎn)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肩膊。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质,砧。请罪,则幸得脱矣〔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宜〕应该。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寡人〕古代诸侯谦称自己。之璧,可予不〔不(fǒu)〕通“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曲〕理亏。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均之二策〕比较这两个对策。均,权衡、比较。之,这。,宁许以负秦曲〔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负,担负、承担。这里是使动用法。。”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必〕倘若,假如。无人,臣愿奉〔奉〕通“捧”。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臣请完璧归赵〕请,动词,仅表示谦逊的语气。完,使动用法,使璧完好无缺。。”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章台〕秦宫名,旧址在现在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见相如。相如奉璧奏〔奏〕呈献,进献。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传以示〕传给……看。以,连词,连接“传”与“示”。美人〔美人〕指妃嫔。及左右〔左右〕指侍从。,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前〕上前,动词。曰:“璧有瑕〔瑕(xiá)〕玉上的斑点,疵病。,请指示王。”王授〔授〕交,给璧。相如因持璧却〔却〕退,这里指后退几步。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怒发上冲冠〕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这是夸张的说法。,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负〕凭借,倚仗。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尚不相欺,况〔况〕何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逆强秦之欢〕触伤强大的秦国,(对我们)的感情。逆,违背、触犯。欢,欢心。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拜送书于庭〕书,国书。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何者?严〔严〕尊重,用作动词。大国之威以修敬〔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意。修,整饰。也。今臣

至,大王见臣列观〔见臣列观(guàn)〕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意思是不在正殿接见,礼数轻慢。列观,一般的宫殿,这里指章台。观,建筑物的一种。,礼节甚倨〔倨(jù)〕傲慢。,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急〕这里是逼迫的意思。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固请〔固请〕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召有司〔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案图〔案图〕察看地图。案,通“按”,审察、察看。,指从此以往十五都〔都〕城。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特〕只,不过。以诈佯〔佯为〕装作。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共传〕共同传颂,就是公认的意思。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设九宾于廷〕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指九种地位不同的礼宾人员。,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舍〕安置住宿,动词。相如广成传舍〔广成传(zhuàn)舍〕宾馆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决〕必定。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衣(yì)褐〕穿着粗布衣服,意思是化装成百姓。衣,动词,穿。,怀其璧,从径道〔径道〕便道,小路。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引〕延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缪公〕就是秦穆公,春秋时五霸之一。缪,通“穆”。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坚明约束〕坚,固定。明,明白。坚明作约束的定语。约束,名词。〔负〕辜负,对不起。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间(jiàn)〕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就汤镬(huò)〕受汤镬之刑。就,动词。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汤烹煮。镬,古代煮食物的一种大锅。。唯〔唯〕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大王与群臣孰〔孰〕通“熟”,仔细。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相视而嘻〕面面相觑(qù),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形容秦王与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嘻,这里作动词用。。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引相如去〕拉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引,牵、拉。,秦王因〔因〕由此,趁此。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厚遇〕好好招待。厚,优厚。遇,招待、款待。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卒〕终于。廷见相如〔廷见相如〕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归之〕让他(相如)回去。。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使不辱于诸侯〕出使能不受诸侯欺辱。,拜相如为上大夫〔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低一级。。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其后〕指公元前281年,就是赵惠文王十八年。秦伐赵,拔〔拔〕攻下。石城〔石城〕地名,在现在河南省林州市西南。。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为好〕和好。,会于西河〔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渑池在西河以东,所以称为“西河外”。外渑池〔渑(miǎn)池〕地名,在现在河南省渑池县。。赵王畏秦,欲毋行〔欲毋(wú)行〕想要不去。毋,不要。。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诀(jué)〕告别,有准备不再相见的意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计路上行程以及会见的礼节完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念头,指秦国可能扣留赵王作人质来进行要挟的打算。。”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奏瑟(sè)〕弹瑟。下文“鼓瑟”同。瑟,乐器名,形状像琴。。”赵王鼓瑟。秦御史〔御史〕战国时的史官称“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善为秦声〕擅长演奏秦地乐曲。,请奉盆缶秦王〔请奉盆缶(fǒu)秦王〕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意思是请秦王击盆缶为乐。奉,献。缶,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歌唱,常击缶为节拍。“盆缶”后省略“于”。,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得以颈血溅大王〕能够拿(我)头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意思是和秦王拼命。”左右欲刃〔刃〕作动词,杀。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靡〕退却。。于是秦王不怿〔怿(yì)〕高兴,喜悦。,为一击缶。相如顾〔顾〕回头。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为秦王寿〕给秦王献礼。寿,向人进酒或献礼,动词。。”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咸阳〕秦国的都城,在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竟酒〕酒筵完毕。,终不能加胜于赵〔加胜于赵〕胜过赵国,意思是占赵国的上风。加,动词。胜,这里作名词。。赵亦盛设兵〔盛设兵〕多多部署军队。盛,多。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既罢〕(渑池之会)结束以后。,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右〕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以口舌为劳〕只凭言词立下功劳。徒,只、不过。口舌,言语。,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素贱人〕本来(是)卑贱的人(指相如为宦者令的舍人)。素,向来、本来。,吾羞,不忍为之下〔不忍为之下〕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下面。!”宣言〔宣言〕扬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争列〕争位次。。已而〔已而〕过了些时候。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相与〕一齐,共同。谏曰:“臣〔臣〕秦汉以前表示卑谦的通称,对方不一定是君主。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高义〕高尚的品德。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殊甚〕太过分。殊,很、极。甚,过分。。且庸人尚羞之〔且庸人尚羞之〕就是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且,就是,连词,表假设,兼让步。之,指蔺相如竭力躲避廉颇的做法。羞之,“以之为羞”的意思。,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不肖〕不才。,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秦王〕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孰,谁、哪一个。孰与,何如、比……怎么样。?”曰:“不若〔不若〕不如(秦王)。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驽(nú)〕愚劣,无能。,独畏廉将军哉?顾〔顾〕只不过。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不俱生〕不共存。。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就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荆,灌木,古代常用它的枝条做成刑杖。,因宾客〔因宾客〕由宾客(作引导)。因,通过、经由。宾客,指门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将军〕指蔺相如。当时的上卿兼任将相,所以称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刎(wěn)颈之交〕誓同生死的朋友。刎颈,割头。之交。

练习

一  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课文是从哪些不同侧面表现蔺相如的思想性格的?廉颇的思想性格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二  试以“完璧归赵”为例,分析本文在运用语言方面的特色。

三  注意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君何以知燕王

2.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3.求人可使报秦者

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5.赵王以为贤大夫

6.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四  蔺相如“完璧归赵”历来被人们称道。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却对此质疑,作《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全盘否定。读读这篇史论,说说王氏是从哪些方面批评“完璧归赵”一事的,他的见解是否有道理。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之完璧①,人皆称②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③。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④,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⑤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⑥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⑦秦王怒而僇⑧相如于市,武安君⑨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⑩,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①〔完璧〕指完璧归赵。

②〔称〕称道,称颂。

③〔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这时秦国声言要取璧是实情,不是想要借此打赵国的主意。情,实情。

④〔此两言决耳〕这只要两句话就决断了。

⑤〔出〕交出,拿出。

⑥〔绐(dài)〕欺骗,欺诈。

⑦〔令〕假如。

⑧〔僇〕通“戮”。

⑨〔武安君〕即白起,秦国大将。

⑩〔责璧与信〕意思是索取璧和责令赵国守信。责,索取、责令。

〔族〕灭族。

《廉颇蔺相如列传》4

教案

李 伟

品茗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

二、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品茗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衡”,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

(三)结构概要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 完璧归赵品茗    2. 渑池相会      3. 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简介身份

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第二部分:是主干,写三个故事。

1. 完璧归赵

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

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烘托、铺垫。

赵王召见蔺相如,对赵王问。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于是”“遂”,这些词语正体现了赵王的对他的信任。

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形势。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悬念,吉凶未卜。

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对待赵使者蔺相如非常轻慢,又无意交出偿城,相如激于责任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席话震动天地。持璧欲击柱,怒发上冲冠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相如大义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迫使秦王让步,答应斋戒设九宾大礼受璧。相如初胜,即先发制人掌握主动,先派人归璧于赵,然后在殿上慷慨陈辞,理直气壮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先从历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赵形势强弱对比表明秦可能欺赵,赵决不敢欺秦,暗示造成这样的后果其曲在秦。最后指出自己宁死不负赵,气势夺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动,秦王虽怒,但不愿以一璧之故而断绝秦赵之欢,即使当时杀相如,在外交上已经输掉了一筹。实际上是秦国尚不能对赵采取太强的军事行动,所以只好毕礼归之赵。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这也是赵国有足能对抗秦国的军事力量--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作外交斗争的后盾,秦廷抗辞才能胜利。虽不正写廉,从侧面暗写一笔廉颇,应开头。

这里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越来越紧迫的气势。

此事已完,其影响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赵,更显示出各国矛盾斗争的复杂性,也是为人物设置了新的难题,引出了渑池会。会前,廉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君臣对此深感忧虑。廉颇与王诀体现了思虑深远,语虽少,意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从而突出了随赵王前行的相如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渑池会上,秦王负强欺赵,欲对赵王施无礼。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从,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慑了秦王,使秦不能加胜于赵,赵盛设兵,秦不敢动,又一次体现了廉颇的作用。外交上的胜利全仗相如之勇气,廉蔺相互配合,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又使秦受挫,这里繁笔写蔺,简笔写廉,相映相生,突出了两个人物。

相如拜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渑池会是秦赵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勋,而又成为赵国将相不和的引线。廉颇居功自傲,轻视出身平民,低贱的相如(春秋战国时的各诸侯国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贤,使士的才干得以施展,才使国家保全。战国纷争给了士发挥作用的机会)而相如却一再忍让,经由门客传言,终于使廉颇领悟到相如不欲与廉将军争列并非是惧怕羞愧,而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是相如忍让的原因,体现了相如的以大局为重,不计小嫌的大度,终于,廉颇亲自负荆请罪于蔺相如门,表现了廉颇虽执著名位之争,却性格直爽豪放,知过能改,忠于国家的高尚品质。这一故事点出了蔺相如廉颇之所以能够献忠尚义,就在于以国家为重的忠义之心。前两事全突出了廉蔺配合文武相济才使赵不败,是突出了合作的重要。

(五)写作借鉴和阅读体会:品茗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 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者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 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蔺相如的智、勇、忠义是一成不变的,廉颇的则随矛盾发展而有变化。

3. 选材的精当写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冲突中写,才能生机勃勃,而传记则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个人和国家双重的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突出了廉蔺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且又以细节描写予以声色之,就使得人物在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当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全文也显得十分集中。描写人物,刻画细节很生动突出。

4. 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六)质疑提示

1)读王渔洋、李晓芳的文章,区别:王文是质疑,李文是读写借鉴。

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予秦璧、弗予,两言决之,并无曲直之分,奈何畏之又挑其怒。

3)质疑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作为标准,按照理性的逻辑规则,寻找不合逻辑,不合事实的矛盾。例如,见道旁有水,使断定昨天夜里下了雨,这个推理是否合理呢?首先是昨天夜里在外的人最有发言权。他遭了雨,下雨是事实,其次道旁的水可(不可能)能是雨水,这个证据不合理,譬如房顶上有积水,这个证据便合理,它是下雨的结果,可以推断原因。所以质疑是理性活动,必须遵循逻辑规则和事实来提出疑点,并要对疑点进行剖析,指出其不合理之处,不能妄言。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石钟山记》也是质疑,就有研究命名逻辑的价值,惜之,苏轼没能,也不可能把这一逻辑方法问题彻底解决。但是引发人们探究的欲念,还是有价值的。

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这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4)分析王世贞的质疑。

a. 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

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b. 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之道还治彼身。

c. 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七。 质疑练习:

胡林肯总统曾担任律师,为好友之子阿姆斯特朗被指控谋财害命案辩护他以律师资格调阅全部案卷,阅后得知指控成立的关键在于原告方证人福尔逊发誓说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看到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死者。林肯要求法庭复审,当面质问了证人福尔逊,终于证明小阿姆斯特朗无罪,发表辩护辞据此,设想一段质问证人并为被告辩护的话,写成演说辞。

20 386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