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通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一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旧学回顾:说明文的知识回顾

1、 说明文的顺序:

2、 说明文的方法有:

问题导学

1、 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会读会写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三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标注,或者根据文中的语言自己概括。

a.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b.

c.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d.

e. 决定物候观测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f.

g.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自学检测

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

2.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

①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课堂学习:

1、 自学展示。

2、 合作探究:

A决定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B.作者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语句说明。

3、 拓展提高:完成下列语段练习: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课堂小结: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

当堂检测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拟人 比喻

B.叙述拟人 比喻

C.描写对偶 拟人

D.抒情比喻 拟人

3、给加粗字注音。

(1)萌发 (2)孕育 (3)销声匿迹

(4)连翘 (5)载途 (6)草长莺飞

解释词语

(1)翩然: (2)孕育:

(3)次第: (4)载途:

(5)周而复始: (6)销声匿迹:

语段点将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 (2)差异 A( ) B( )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

A.虽然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因而 D.但是 所以

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重点)

2、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重点难点)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①阅读课文,疏通文意。②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二、预习检测,读准下面的字音:

萌发 翩然 风雪载途 销声匿迹 簌簌 农谚 孕育 连翘 草长莺飞 纬度;

衰草连天 —鬓毛衰;连翘 —翘尾巴;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三、整体感知,归纳课文提纲:

第一部分(第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第6— 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分析课文: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的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请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句诗句。

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

参考:(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4、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5、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本段是接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 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2、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三)研读第3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

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3、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①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④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研读探究

①既然“大自然的语言”指的就是物候现象,那作者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引出,这有什么作用?

②朗读1~2段,说说这两个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③课文在说明各个知识的时候,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④说说本文举例说明的作用。

⑤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生动形象,能吸引读者,同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

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②生动、优美,给我们展示了四季美丽的景色,还让我们了解到大自然的这些现象与气

候的关系……这样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讲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③都是先概括地提出各个知识,然后举例说明。

④例如,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反而比内陆寒冷。

⑤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另外,纬度和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按逻辑顺序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二、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三、联系课后练习三(2)小题,引导学生谈谈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

四、课外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和大家一同交流。

作业,找出相应的说明方法的句子,说说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三篇】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这篇文章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过文字人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同样,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们便可以认识大自然。

作者由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引出了对“大自然的文字”的介绍,启发读者细心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

第二部分(第6段至第19段)旨在说明通过星、云、鸟等大自然的文字,人们可以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其中,第6段至第9段生动地说明了认识、掌握星、星座的知识可以指导人们充分利用自然。

第10段至第12段介绍云这种天空大书上的字母不仅可以向人们讲述现在的事情,也能预示将来的事情。

第13段至第18段介绍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观察它,人们也能认识了解自然。

第19段是对第6段至第18段的内容的总结。

第三部分(第20段至第24段)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石头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四部分(第25段至第27段)说明要认识和了解自然,就要从小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

二、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表达

要想生动准确地说明自然现象的特征,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如“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其中“耸立”“伸出”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云的变化,写出这种“文字”的特征。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鹤队比作蜘蛛网;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另外,文中的“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热天已经过去了”等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四、句段讲析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讲析:“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2、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讲析: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

讲析: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4、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

讲析:声音是指成群的鸟的叫声。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从复习旧知入手)

同学们在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1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简要回答)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1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二、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本页的注释①后,回答下列问题。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要求读准下列带点字的字音、理解

各词语意思。(示小黑板)

霪雨: 铁砧 漂 砾 勉强

(注:本文读音取括号外的读音,括号内的读音用组词的方法进行区别。)

勉强: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牵强、理由不充足。⑤将就、凑合。

3.继续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①默读课文,标好段序。

②独立思考课文的层次、结构。

③集体讨论,交流观点。

④回答,师生共同订正。

明确: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揣摩、理解重要词语、句子、段落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2,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电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4.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明确:成群的鸟的叫声。

5.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答案详见课文)

6.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答案详见课文,学生还可尽情发挥。)

四、小结

提纲:1.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3.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学完后必须了解的内容,学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以后,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五、练习

(见课后,也可另外布置些任务)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文字”的含义有几种?

2跳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不同含义大体勾画出全文的内容结构。

3重点解读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按照课文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分类介绍再划分出它的层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明白作者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作者怎样引领我们来破译它们,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识点:

(1)霍雨、铁砧、漂砾、毒意等

几个加点字的注音,在文中划出有这些字词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落实一些重要语句的领会)。

(3)讨论交流。

(4)质疑问难。就文中仍有疑难的地方,师生互间互答。

(5)布置作业。

(解说:本过程体现了置疑激趣法、整体掌握法及研究学习法这几种适应新大纲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动机肯定是兴趣,有兴趣带着问题去探究,不仅能发挥主动性,而且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学中,基本理念要贯穿始终,使教学在和谐共振中愉快地进行。)

自读点拨

1.课文中“文字”的含义。

课文中的“文字”有两个意思:

第1、2段中指书本上的字;第3段一转,从“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种能给予人对自然进行认识、了解和推想以预示和启发的自然现象。这样,课文从读者的生活经验人手,显得亲切,使人产生联想;接着引出一个科学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2全文的内容结构把握。

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第1、2段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重心内容,末尾3段则告诉我们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义,其余段落集中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类别?各有哪些作用?

根据方位来分,有天上的星、云、鸟和地上的石、树等;根据各自

主要的特征表现来分,可分为形(星、云)、声(鸟)、色(石)。星引导海上航行;云指导天空飞行;燕子告诉天气;白嘴鸦、鹤和大雁报告季节;石灰石说明沧海桑田的变化;漂砾表现自然的神奇力量。总之,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们才能认清自然,趋利避害,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乐趣。

4.重点语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横线的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本句还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2)“无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这个比喻新颖恰当,引发读者无限的想像,也为后文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结构顺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箭头的指路牌。”用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水上行船与在陆地上走路是不一样的,它没有具体明确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种文字——星座门北极星)对行船的指导意义。

(4)“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飞来说”“告诉人们”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不仅清楚地说明白嘴鸦的飞来与鹤的飞去是季节变化的预兆,也显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很有情趣。“不用日历”,拟人中有比喻,新颖别致。

(5)“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这些语句很有意境,雁阵在人们的眼前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但它们使我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它们留下了令我们回味的声音,它们使我们告别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但它们更使我们盼望一个全新的温暖的春天。我们的视线、我们的心都被那雁阵牵引着。想像和拟人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5.说明方法归纳。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类别和举例子。另外,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增强说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性说明。

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二、 深入学习

1、 快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明确下面问题:

(1)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C、高下的差异。

D、古今的差异。

(2) 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前三者都是空间顺序;后一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空间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词语:“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

(3) 在说明这四个因素中,文章举了哪些例子?

纬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开花的早晚。

经度: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和济南苹果的花开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与山脚,还有山腰的温差。

古今:英国南部物候记录。

(4) 文章是如何结尾的?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也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等。

三、 知识拓展

1、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 小组派代表反馈信息。

例:下雨前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乌云密布等现象;枫叶变红、大多树木的落叶等预示秋天的来临……

四、 课外延伸

1、 小组讨论: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意:人间四月花已开尽,春去夏来。山寺中的桃花四月才盛开,春意盎然。经常责怪春去无处觅春影,不晓得春开转入到高山中。)注:大林寺,庐山寺名,庐山海拔1474米)

(1)、影响物候的高下差异:植物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2)、春季爬山,山上的树木比平地的树木发芽晚。

2、回顾课文,物候来临的决定性因素当中有说到古今的差异,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古今的差异呢?(可提示学生从环境方面去考虑)

A、 小组讨论

B、 信息反馈(各抒己见、重点在“关注”这个话题上,勿过于强调正确与否)

C、 教师介绍相关的世界环境现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小结

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说明事物的条理性,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暗示着,认识大自然就是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本身。希望大家今后在学习生活中多多去留意、去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需要同学们去关注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地球,去爱护、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六、作业布置

1、 收集的一些农事谚语,并简单解说一下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 设计一到两条环保的标语。

附板书:

16、大自然的语言

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说明

C、高下的差异。 (条理性)

D、古今的差异。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20 6078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