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课桃花源记教案范例(精彩10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课桃花源记教案范例(精彩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课桃花源记教案【第一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熟读成诵。
2、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谁知道十元人民币背面选的是哪个地方?
——的瞿塘峡。
瞿塘峡,两岸如削,岩壁高耸,大江在悬崖绝壁中汹涌奔流,郭沫若过此发出了“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赞叹。
你们知道,“三峡”指哪三峡吗?
2、欣赏三峡风光,带着问题:“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长江在这一段要称为“峡”呢?
明:大家看这个“峡”字是“山”和“夹”相合而成。
看这几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水流过,形象地给我们说明了“峡”的含义。(二山夹一水称之为“峡”)。
3、三峡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真可谓“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到三峡一游,但读郦道元的《三峡》一文,定能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由衷赞叹!
二、简介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1、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四生朗读课文,师强调生字词的读音,齐读每一层。
3、自由读、互读,注意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4、齐读课文。
5、结合书下注释和字典,合作疏通文章大意。(目标:通过讨论,大致读懂文意。
方法:口头说文章大意,遇到疑难处查字典,书下简短注释可先写在文中,长的翻译不写。)。
四、深入研读课文。
(一)研读“自三峡……不见曦月”——两岸的山。
1、两山相夹,一水流过,称之为“峡”,由此可见,写三峡肯定要写到——山和水。
作者先写的什么呢?来看第一层——齐读。
明:先写了三峡两岸的山。
2、写“山”抓住“山”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连绵不断:
山长:“七百里”
山多:相连无缺、“略”
山高、山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描写)。
“自非”一句侧面烘托山峰高峻、两山对峙(相对而立)、江面狭窄。。
3、自由读、齐读、背诵。
(二)研读“至于……不以疾也”——夏水。
1、这里字字扣住了山,句句突出了峰,只字未提到水,但明处写山,暗中却包含着水。既写了山势的险峻,又写了江面的狭窄,江面狭窄,水势会如何呢?来看——第二层,齐读。
2、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水?(夏水)。
3、有何特点?
明:凶险:“襄陵”、“阻绝”
迅疾:“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对比,更现其迅疾。)。
补充:我们学过的哪首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写出了水流之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联系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
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绝伦。)。
4、再读,体会“夏水”之凶险和迅疾,读出那一泻千里的江水的磅礴气势,读出惊心动魄、豪气万丈之感。
5、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来写?而要先写“夏水”呢?
明:因为前文写山势的高峻、江面的狭窄,因为山势高峻、江面狭窄,夏水才如此凶险、迅猛,先写夏水紧承上文山高江窄而来,这样,文章更为流畅、自然。
(由此可见,前文写山势险峻、江面狭窄,是为下文写夏水的凶险迅猛作铺垫的。)。
(三)研读“春冬之时……良多趣味”——春冬景色。
1、写了三峡两岸的山和夏水之后,作者接下来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齐读——第三层。
2、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这些景物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明:水:清澈(“素”、两个“清”、“绿潭倒影”)。
湍急(“湍”、“漱”)。
山:高峻(“绝”、“峻”)。
树:奇(“怪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课桃花源记教案【第二篇】
教学设计:
《社戏》计划用三课时讲完。
第二课时,首先交流阅读心得,然后分析“偷豆”情节,了解人物性格,体会“童趣”。再次,在体会“童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刻的认识。初步体会文章优美的景色,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用声音读出江南水乡的意蕴,通过品读语言,让学生体会江南水乡优美的景色,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并尝试着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社戏》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情节已经比较熟悉了。我们在上一节课临结束的时候留下了一个作业 ,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问题:结合文章,谈一谈自己是否有和鲁迅一样的童年生活体验,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现在,就请大家来共同交流。
生1:回老家时,最好吃的东西都归我吃,小伙伴家里有什么新鲜东西也都让我尝尝,让我看看,还可以打着陪我的旗号不干活。我的这短经历和文中“迅哥”的童年一样。
生2:我一直住在城市,很少回老家。记得一次回老家看奶奶,村里的孩子不怕猪狗鸡、牛羊兔,我回去时显得很胆小,他们都笑话我,有的还故意逗我,那段时光让我很留恋。
生3:我想说说我的那些小伙伴。我的一帮小伙伴里,也有像双喜那样很有点子的大哥哥,有时候我领着更小的一帮小家伙时,现在觉得我也有点像双喜,不过我不会划船。
生4:在我们村里像六一公公这样的老人很多。我认识一个在街上遛鸟的老爷爷,即使我们逗弄了他的小鸟,但他对我们还是很和蔼,而且有时他还让我们与他最棒的八哥对话。
生5:结尾一段让我们想起学过的普希金的诗句“那过去了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生(纷纷):偷豆----偷豆。
师:好,你来说说。
生:我最喜欢他们回来的时候去偷人家罗汉豆的情节。因为我对它印象比较深,我小时侯也做过这样的有趣的“傻事”。
(众生笑)。
师:那我们就先来欣赏“偷豆”,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读“偷豆”一节。
(生读课文)。
师:在偷豆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两个人吧?
生1:一个肯定是阿发。
生2:还有一个是双喜。
师:好,双喜“偷豆”过程中有什么表现?
生:他要孩子们不要只是在阿发家的田里摘,不然阿发的娘会哭骂、气恼。
师:这表现了双喜什么?
生:偷豆也有分寸,周到。
师:分析很到位。“双喜”还有什么表现?
(生结合文中语言探讨交流“双喜”)。
师:那阿发有什么表现?
生:阿发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生纷纷读,不时伴随着学生们的笑声)。
师:看来偷罗汉豆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偷豆、煮豆的过程中,迅哥儿和小伙伴们友情更浓了,而且呀,作者把这段真挚的友情放在江南水乡优美的景色中,更是增添了浪漫的情趣。
生:我愿意与双喜交朋友,因为他很大胆,有魄力,比如课本中是他向迅哥儿的外祖母和母亲打包票,迅哥儿才有机会和他们—块儿去看戏。我喜欢跟有魄力的人交朋友。
师:估计你也是一个比较有魄力的人。
生:我也喜欢和双喜交朋友,我觉得双喜是个很会拿主意的人。比如说,大家都不愿再看戏的时候,谁也没提出来不看,是双喜提出来不看,又比如说当大家都到阿发家的豆田里摘一大捧后,双喜让大家不要再偷,当然,这里我还看到了双喜考虑问题比较周全,很能为他人着想。这样想想,我更愿意与他交朋友了。
师:你能看到别人的优点,生活中想必也能为他人着想。
生:我要和阿发交朋友,虽然文章中阿发出场不多,可我从他的一句“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句话中我觉得他很慷慨大方,不像有些人那样斤斤计较。所以我愿意和阿发交朋友。
师: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也一定很大方。
生:我愿意与桂生交朋友,我因为桂生对客人很热情,又机灵又勤快-我如果和桂生交朋友,我愿意为他跑腿。
生:老师,我能不能和六一公公交朋友?
师:行啊,不是有忘年交吗?说说为什么喜欢与六一公公交朋友?
生:你看,“我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非但没骂,还说请客是应该的,还送来了豆,还夸他一句----豆好吃吗?我觉得他心肠好,为人朴实,特让人感动。
生:我愿意和八公公交朋友,他虽然没有正面出场,可是从双喜的担心,以及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人,还有,从双喜对八公公的评价中我认为八公公心很细。所以我挺喜欢他。
师:大家的发言真是精彩,结合文章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从大家的发言中,我觉得我们平时要多注意身边同学和老师的言谈举止,通过人的语言和动作去了解人物,窥视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平桥村”村民的形象,那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应注意用简练的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使自己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生默读文章)。
生1:看了一段“铁头老生”的戏。
生2:“小旦”演唱的戏。
生3:“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的一段戏。
生4:“老旦“唱戏。
师:这些戏好看吗?
生齐答:不好看。
师: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没看成。
生2:想看“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但是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
生3:想喝豆浆,没喝成,很是扫兴。
生4:最怕的老旦还是出场了,更是扫兴。
师:哦,看来戏的确不好看。但是,我有些奇怪,为什么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
(众生思考)。
生1:他很留恋那那段时光,到现在也忘不掉。
生2:那天晚上的社戏不好看,但“迅哥”的心情很高兴,比如他们回来的时候,在路上偷豆,煮豆,小伙伴们玩的很高兴。
生:我觉得“迅哥”是很怀念看戏的那个过程的。
(师板书:过程)。
生1:他肯定很怀念和他一起看戏的那些小伙伴们。
师:你的意思是说“迅哥”和小伙伴相处的特别好吗?
生1:是的。
师:我们不妨概括为“人好”(板书:人好)。
师:不仅小伙伴对“迅哥”友善,而且整个平桥村的村民对“迅哥”格外照顾。来,谁在来说一说。
生2:特别是在“偷豆”“煮豆”的时候,他们心情一定很好。我就概括成“心情好”吧!
师:很有见地!(板书:心情好)。
生:“迅哥”也很怀念江南优美的风光,特别是“夏夜行船”一节写的景色很美。
师:咱们就叫景色好吧!(板书:景色好)。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看到他怀念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的过程中和小伙伴们结下的真挚的友谊,感受到的江南水乡特有的优美的风光,还有就是自由的空气。简单一点,正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他怀念的只是看戏的过程。
师:鲁迅《社戏》结末一句,道出了人生共同体验和感受,这句话使我们想起自己逝去了的童年,拨动了我们的心弦,点燃了我们追忆童年的情感之火。他曾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大屏幕展示)我有一时,曾经屡次记忆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鲁迅的作品里,还有哪1篇文章也是这样的结尾?
生:我们曾经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尾说他描的最好的《三国志》和《西游记》的绣像,被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最后一句话特别能牵动人心,我读完后就想我童年最珍爱的东西,但现在找不到了,对自己的童年很怀念。
师:鲁迅先生用细腻而优美的笔触为我们描画了一段江南水乡的童年生活,抓住了人们对童年无限怀恋的共同情感体验,与我们一同唱起了童年的歌。
师:刚才也有不少同学提到了社戏过程中“夏夜行船”这一节,认为描写的景色非常优美。那,我们再来欣赏“夏夜行船”一节。
师:“夏夜行船”这一个片段在文中是多少段?
生:10――13吧。
师:那好,我们先准备一下,然后请4位同学起来给我们朗诵一下吧。
(生下面轻声读,作准备,师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好了,哪四位愿意来?
(生举手很多,师叫了四位)。
朗诵完毕,大家鼓掌。
师:从大家的掌声中看出刚才那四位同学读得不错,我再强调一下,要注意表情朗读,不是面部表情,是说要用我们的声音表达出感情,来传情达意,要自然,像泉水流出泉眼。想一想,费尽周折,我终于看到渴盼已久的社戏了,我的心情该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下面让我们齐读10―――13段,用声音把我们一起带回到那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好吗。
生:好。
(再次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生很投入的读。)。
师:这种意境颇像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说的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大屏幕展示)我们把这句话改写,让它带有社戏的风韵。
(生认真的思考,两分钟之后开始写)。
师:哪位同学想来做一位“大诗人”?
生: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社戏过程也,社戏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师:改的很不错,深刻的理解到了“迅哥”之意。我把我写的送给大家: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师:美丽的江南水乡,令人难忘的朋友深情,童年的一切总是那么美好,这一切都永远的停留在了“迅哥”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最后带给大家一首罗大佑唱的《童年》,让我们一起去回忆那令我们魂牵梦萦的童年。
(在《童年》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课桃花源记教案【第三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1.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对“送别”的理解。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学习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放录音,营造气氛。
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6.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从对方来写,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7.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8.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探讨:
(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象。“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象。“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这首诗的确写的是送别,不过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诗人李白已经上岸了。诗人与朋友在长江千里舟中相伴来到荆门,现在李白离舟上岸,在告别的时候说“可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因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托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继续推舟前进,自己上岸,更代为舟中朋友感到寂寞,以后,只有故乡江水依然相送,凭这寄托彼此的乡情友谊。至于课本提示和沈德潜评价的理解,当然也有它的道理。
9.小结。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象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三)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结束课程。
板书设计。
李白(唐)。
首联交代旅程;
颔联喜悦开朗;
颈联新奇景色;
尾联思念故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课桃花源记教案【第四篇】
1.了解、掌握说明文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的丰富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学生讲解法,教师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提问的方法巩固上节课对本文内容的感知,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展示点评(30分钟)。
题目一:回顾十七十八课学过的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说说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体会作用。
设计意图温故旧知,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并会赏析其作用。
题目二: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试从文中找出两到三句,并分析品味。
设计意图明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章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题目四:仔细观察一只小动物或者昆虫的生活习性,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写一段介绍说明的文字。两百字左右。(口述)。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学以致用。
三、整理订正导学案(5分钟)。
通过展示环节,解决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利用双色笔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订正,并将点评过程中,其他同学精彩的言论补充在自己的导学案上,有助于之后的复习。
四、教师小结(5分钟)。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对昆虫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可以感受到生命闪亮的蜕变和价值。
五、达标检测(5分钟)。
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力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璧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候,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
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课桃花源记教案【第五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课桃花源记教案【第六篇】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收集我国民间艺人的故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教学步骤。
一、课前积累。
1、字音字形储备。
贻八分有奇黍箬篷。
髯虞山倚舟楫。
脚趾衣褶壬戌篆章。
矫首昂视。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皿。
罔不因势像个形&nbs。
[4]。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课桃花源记教案【第七篇】
1.读听课文,读懂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探究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学会用规范语言进行赏析。
3.有感情朗读课文,增强体悟,升华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深刻语句的含义。
2.品悟课文主旨,升华情感。
难点:品味关键语句的深刻内涵,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精品课件。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几则名言。
课件出示:
1.溪水从湖泊注入大海,一路上都在不停地奔流;陨星划过长空,每分每秒都在燃烧;它们的“真美”,它们的“意义”,就存在于整个活动过程当中。假如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只为等待最后才可能到来的那个好时刻,而忽略了整个生命的过程,就实在是太愚蠢了。
_____严文井。
3.幸福的生活是一种由爱鼓舞、由知识指导的生活。
_____罗素。
4.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
_____罗素。
以上这四段饱含哲理的话分别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散文2篇》的两位作者——严文井和罗素所说的。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两位作家。
二、认识作者。
精品课件。
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一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出示严文井图片)。
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出示罗素图片)。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自读感悟。
《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两篇哲理散文,所谓哲理散文,顾名思义,就是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或者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它一般十分工整,不但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还具有行文对仗、韵味无穷的美感,是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升华精神的良方。它一般分为经典哲理散文、爱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谊哲理散文。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两篇简短而精美的文章,尝试着概括一下两文的思想主旨,画出文中你觉得最有哲理和最感动你的语句。
小组内分享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和自己觉得最富含哲理的句子以及最触动自己的句子。可以按照以下表述样式进行语言组织。
课文主旨:“作者通过……,表达了……,体现了……”
富含哲理的句子:我觉得“……”这个句子最有哲理,它……。
触动自己的句子:我觉得“……”这个句子最打动我,因为……。
四、班级展示。
精品课件。
(一)《永久的生命》。
1.读完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主旨?
预设:作者通过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一上来用深沉的文字呈现了青春易逝,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客观事实,将读者带入到悲凉而又无奈的思考中,接着又点出我们不该为此感到悲观,因为生命自身是神奇的,不断流动,代代接续,永远不朽。生命在每个个体身上是分散的、暂时的,可是它却充满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永不休止的歌颂,体现了作者豁达的胸怀、舒畅的心境。
2.分享文中最富有哲理的句子。
预设:我觉得“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这个句子最富有哲理,它交代出了生命像花儿一样,虽然终将要凋零逝去,但它却在不断延续,不断繁衍,永不休止,实现了永生永存,始终能够给世界带来活力和新鲜。我们应该赞叹生命的这种代代延续。
3.最触动自己的句子分享。
预设:我觉得“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这个句子最触动我,因为它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暴君的无理与傲慢、残忍与杀戮只能消灭部分的个体生命,却无法消灭代表正义的力量,因为生命在代代接续,永远不朽。所以,我们应当为那些为了人类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生命致敬,也应该为他们感到欣慰,因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正义的生命在不断延续。
(二)《我为什么而活着》。
1.读完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主旨?
明确:作者罗素通过开门见山地回答题目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答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真谛的认识和神圣性的歌颂、对丰富而奇妙知识的渴求、对人类苦难的的深深很同情。表现了作者可贵的认识、高深的思想以及博大的情怀。带给读者的是深深的震撼和感染。
2.分享文中最富有哲理的句子。
预设:我觉得“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个句子最富有哲理,它交代了这者认为爱情是神圣的,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以圣洁的心灵来关照和看待爱情,它能让人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和描绘的天堂景象。作者的观点引领人走向神圣和高远,假如我们能做到用这样的神圣的心态来对待爱情,我们必会抵达爱情的彼岸。
3.最触动自己的句子分享。
预设:我觉得“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被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这个句子最触动我,因为它写出了作者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作者为人类的种种不幸而感到悲伤和同情,渴望他们能从不幸和悲惨中解脱出来,可是个人的力量却又无可奈何,力不从心。我们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我们也应该向作者罗素学习。
五、问题探究。
课件出示:“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来洗涤,再把它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1.这段文字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说说你对这段话含义的理解。
明确:对比。作者把人生和衬衣进行对比。一件衬衣脏了、破了可以通过洗涤和修补重。
现本来的模样,而人生却不能如此。也许我们能够忘却曾经的忧愁,但是岁月的风霜所留下的痕迹却一定会体现在人的身体和容颜上。对比能够突出青春易逝、机体不断衰老的事实,印证了“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我们都非常可怜!”这一观点。
明确:欲扬先抑。
好处:使文章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前后鲜明对比,更有利于突出本文的主旨:对生命自身奇迹的咏叹,对生命不朽的歌颂。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3.阅读《我为什么而活着》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追求爱情的原因有哪些。明确:
(1)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3)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4.你又是如何看待爱情的神圣性的?
预设:爱情是两个孤独的灵魂神奇的不期而至,是走过人生沙丘之路上彼此的搀扶和陪伴,它能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关照与慰藉。爱情需要彼此的吸引,更需要真诚的付出和勇敢的担当。
明确:具有悲天悯人、关心疾苦的普世价值和大爱无边的情怀。我们应该用哀伤的、深沉的、悲壮的情感和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
六、朗读升华。
本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两篇经典的外国哲理散文,它们不但饱含人生的哲理,彰显着人性的光辉,而且语言婉转流畅,富有诗意美。从严文井那里,我们懂得了:因为生命的代代接续与永远不朽,所以我们应该豁达地看待人生。从罗素那里,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知识的神奇以及作者那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不禁让我们产生了深深的触动。
优美的哲理散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下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将两篇散文朗读一遍。
七、作业设计。
模仿本课所学两篇散文的语言风格,写1篇有关你对人生感悟的散文,要求:语言优美、有真情实感、角度自选,字数200以上。
八、板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课桃花源记教案【第八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熟读成诵。
2、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谁知道十元人民币背面选的是哪个地方?
——的瞿塘峡。
瞿塘峡,两岸如削,岩壁高耸,大江在悬崖绝壁中汹涌奔流,郭沫若过此发出了“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赞叹。
你们知道,“三峡”指哪三峡吗?
2、欣赏三峡风光,带着问题:“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长江在这一段要称为“峡”呢?
明:大家看这个“峡”字是“山”和“夹”相合而成。
看这几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水流过,形象地给我们说明了“峡”的含义。(二山夹一水称之为“峡”)。
3、三峡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真可谓“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到三峡一游,但读郦道元的《三峡》一文,定能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由衷赞叹!
二、简介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1、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四生朗读课文,师强调生字词的读音,齐读每一层。
3、自由读、互读,注意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4、齐读课文。
5、结合书下注释和字典,合作疏通文章大意。(目标:通过讨论,大致读懂文意。
方法:口头说文章大意,遇到疑难处查字典,书下简短注释可先写在文中,长的翻译不写。)。
四、深入研读课文。
(一)研读“自三峡……不见曦月”——两岸的山。
1、两山相夹,一水流过,称之为“峡”,由此可见,写三峡肯定要写到——山和水。
作者先写的什么呢?来看第一层——齐读。
明:先写了三峡两岸的山。
2、写“山”抓住“山”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连绵不断:
山长:“七百里”
山多:相连无缺、“略”
山高、山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描写)。
“自非”一句侧面烘托山峰高峻、两山对峙(相对而立)、江面狭窄。。
3、自由读、齐读、背诵。
(二)研读“至于……不以疾也”——夏水。
1、这里字字扣住了山,句句突出了峰,只字未提到水,但明处写山,暗中却包含着水。既写了山势的险峻,又写了江面的狭窄,江面狭窄,水势会如何呢?来看——第二层,齐读。
2、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水?(夏水)。
3、有何特点?
明:凶险:“襄陵”、“阻绝”
迅疾:“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对比,更现其迅疾。)。
补充:我们学过的哪首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写出了水流之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联系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
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绝伦。)。
4、再读,体会“夏水”之凶险和迅疾,读出那一泻千里的江水的磅礴气势,读出惊心动魄、豪气万丈之感。
5、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来写?而要先写“夏水”呢?
明:因为前文写山势的高峻、江面的狭窄,因为山势高峻、江面狭窄,夏水才如此凶险、迅猛,先写夏水紧承上文山高江窄而来,这样,文章更为流畅、自然。
(由此可见,前文写山势险峻、江面狭窄,是为下文写夏水的凶险迅猛作铺垫的。)。
(三)研读“春冬之时……良多趣味”——春冬景色。
1、写了三峡两岸的山和夏水之后,作者接下来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齐读——第三层。
2、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这些景物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明:水:清澈(“素”、两个“清”、“绿潭倒影”)。
湍急(“湍”、“漱”)。
山:高峻(“绝”、“峻”)。
树:奇(“怪柏”)。
追问:为什么会“绝巘多生怪柏”?
(1)曲体向阳:因为“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阳光太少了,而树木都有向光性,所以就长得歪了,怪了。
(2)峡窄风猛:柏树被风吹怪了。
(3)柏树长在岩石上,地势险要,泥土缺少,就长歪了。
师:原来,松柏为了生存,必须依悬崖峭壁之势生长。另外,从美学角度讲,只有“奇形怪状”的才可能具有美感。
茂(“荣”)。
草:盛(“茂”)。
3、再读,思考:此处写三峡春冬之景,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明:动静结合:“素湍回清”为动、“绿潭倒影”为静;。
“绝巘多生怪柏”为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为动。
视角变化:俯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仰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色彩鲜明: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青山、绿树、绿草。
虚实结合:“回清倒影”
一字一景:“清荣峻茂”,简洁概括、精当确切。
(提示:可从多种感觉角度去想象:视觉、听觉、触觉等)。
明:大的瀑布:远离瀑布还有好几里,先听到丘壑雷鸣,再看到雾气从林中升起,走前去一看,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在日光映射下,像是悬空的彩练,珠花迸发,有如巨龙吐沫,瀑布冲到潭水里,激起了沸腾的浪花,晶莹的水泡。大大小小的水珠,随风飘荡,上下浮游,如烟如雾,如雨如尘,湿人衣袖。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迫视。轰隆的巨响,震耳欲聋,同游伴虽想交谈几句,也好像失去了声音。
悬泉: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如烟似雾的水屑随着风不时撒在我的衣上,湿润润的雾气轻轻地舐着我的手、脸,悄悄地浸湿我的衣履。偶然有几点送入我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瀑布三折而落,跌下深潭。水碧蓝澄清,喝一口甘甜清凉,沁人心脾。
(四)研读“每至……泪沾裳”——秋天景象。
明:“晴初霜旦”:秋天早晨一般有霜。
2、读作者笔下的三峡秋景,你能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气氛?
明:“林寒涧肃”——清冷寂静。
猿啸“凄异”——凄凉(以声衬静)。
空旷山谷里久久不绝、悲哀婉转的回声——悲寂、凄凉。
(与描写春冬之景渲染的欢快明朗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什么?——渔歌。
4、何意?
5、为什么会“泪沾裳”?
(三峡的风光是那么壮丽美好,神奇多娇,但当时三峡两岸的劳动人民为什么那么愁苦哀怨呢?)。
明:因为那时的三峡未经整治,它水流急,河滩险,暗礁多,江湾杂,无情的江水不知吞噬了多少船只与生命。
你看:“夏水江陵,沿溯阻绝”,一旦“王命急宣”,也要舍命冒险而下。千百年来,数不清的船工因劳累、饥饿而惨死在这条三峡的航道上。
那凄凉的猿鸣,总是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对死者的追忆和生者的担忧,因而眼泪止不住簌簌落下。
现在三峡已经发生了巨变,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今世界的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完成了三期工程,已全部竣工。
6、“巴东……泪沾裳”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高岭连、江窄水急给世世代代居住在三峡的百姓带来不便。特别是渔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下江捕鱼。他们命悬腰际,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确实值得人们的同情。
“泪沾裳”把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流露了作者对当时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齐读这一层。
五、课堂小结。
文章仅仅155个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景象。
语言的简练是本文的特点。
论时间,春夏秋冬四季齐全;讲风景,山水草木面面俱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8字写出山之高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8字表现江水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8字展现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图;“清荣峻茂”,4字即现:江水清澈、树木繁茂、群山峻峭、花草茂盛。
字数如此之少,容量如此之大,语言的简练由此可见。
再次齐读,背诵!
《三峡》教学反思。
《三峡》是1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的1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体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艺并感受美丽,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下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
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三峡的景物特点,还能够能够学生欣赏到语言的魅力。
《三峡》一课的教学,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敲碎打的问题,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是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掌握重点字词,之后用“减字背诵法”加以验测,整堂课有诵读、有品位,有积累,有方法指导,高效、是在无提问的课堂,有章法的朗读。美丽的,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学习,美美地收获。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课桃花源记教案【第九篇】
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出自我国屈原以后的又一伟大诗人、晋宋时代杰出的诗辞散文大作家陶渊明的手笔。《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其后是一首五言古诗,“记”又相当于该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它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那么,陶令公写这篇名记的动机和思想来源何在呢?这与陶渊明的身世有关。
他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6年)一个没落了的官僚世家。曾祖陶侃,封长沙公,赠大司马。祖陶茂,武昌太守。父名已佚,无从查考。母孟氏,孟嘉女。孟嘉为桓温长史,名为州里之冠,时称盛德,而孟氏又为陶侃之外孙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陶渊明自幼聪明好学。史称“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男,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刘裕杀晋安帝,立恭帝,朝廷大权全归刘裕。为了笼络人心,征渊明任著作佐郎,渊明说有病而不赴任,故又有“陶征士”之称。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国导宋,改元永初,废晋恭帝,晋朝灭亡。第二年,恭帝为刘裕所杀。就在宋永初元年前后,陶渊朗使写下了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诗并序》。
陶渊明逝世前几年,生活因苦极了。因为年老多病,完全丧失了劳动力,经常断炊,而靠乞食度日。当时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给他送来粮食和肉类,劝他做官,都被渊明所拒绝,一无所受。宋元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渊明己63岁了。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颜延之作了《陶征土诔》称他为“有晋征士”,把他比为巢父、许由、伯夷、四浩等人物,突出了他的高节,说他“心好异书,性乐酒德”,又介绍了他困苦的一生:“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黎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并说他:“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已之操”,符合谥典。于是询诸友好,溢他为“靖节征士”。
当然,陶渊明写出这篇杰作,是有其思想基础的。一些学者指出,《桃花源记》的产生,其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受老子、庄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影响。他们说,在原始社会,人们都“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共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二是受了魏晋以来嵇康、阮籍、鲍敬言等人的思想影响。嵇康说;“刑本禁暴,今以胁贤,昔为天下,今为一身。”阮籍说:“盖无君而遮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君主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鲍敬言创“无君论”,认为君主是社会一切丑恶、灾难的根源。他说:“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面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竟不荣,无荣无辱。”这种言论,反映了农民阶级对残酷的封建统治者的抗议,表达了广大农民希望摆脱一切剥削压迫而过安居乐业生活的要求。三是受了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饼情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养也,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课桃花源记教案【第十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一、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人,是屈原之后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或称“大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二、问题探究。
1、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
2、简要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3、赏析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三、诗歌主旨。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下一篇:捕蛇者说教案设计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