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彩10篇】
本教案旨在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素养,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呢?以下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内容,供大家借鉴参考,感谢支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圣经》中有句话,被尊为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你愿意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人。”人心与人心就好比是一坐山与你一样,当你对着高山喊——我爱你!高山的回音也是“我爱你”:决不可能你对着高山喊——“我恨你”,而高山的回音是“我爱你”。所以,人与人之间(诸如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父子之间、邻里之间、国与国之间)都要讲求团结友爱、互相关心,诚挚待人。
俗话说:“尊人者,人尊之。”尤其是对待地位比自己低下、命运比自己不幸的人,就更应该伸出一双援助的手来帮助他。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的散文《老王》,从“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2、揭示目标:
①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②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③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下来。
2、积累下列词语。
①体悟 ②落伍 ③惶恐 ④荒僻 ⑤取缔
⑥欣然 ⑦镶嵌 ⑧抱歉 ⑨追忆 ⑩愧怍
3、作者简介。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另有译文《堂吉诃德》等。
4、感知内容。
①文章开头交代了老王的哪些基本情况?有何用意?
老王的职业(谋生手段)、生理缺陷(谋生困难)和居住条件。是为了揭示老王艰难的生活境况(苦)
②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为线索。
③文章记叙了老王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事,说明他是怎样一个人?
④你认为作者及其一家是怎样的人?具体表现在哪里?
作者也是一个善良而且很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具体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关心老王的生活。
⑤从作者关心、爱护老王的事例中,可以看出“我”的善良表现在:
女儿送他鱼肝油;
照顾老王的生意,他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关切询问他能否维持生计;
不让他白送鸡蛋、香油,也给了钱。
⑥如何理解我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后悔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⑦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引导学生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
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
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自测
1、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
2、在你的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他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周记本里记下来。
3、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4、仿写: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要给别人送去光明。
假如我是___,就要_______。
请大家以上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假如我是一泓泉,就要给别人送去清凉。
假如我是一片云,就要给别人送去甘霖。
四、小结
《老王》是篇叙事散文,以写人为主,侧重描写老王这一普通平凡的人物,按时间先后以“我们”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为线索。文章结构严谨,井然有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环节一:读
1、师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赏
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
资料补充:
1、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2、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3、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资料补充:宴会、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
——《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行》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胡旋女》
环节三:悟
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教后反思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创作的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讨论的新领域,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和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中国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传承了山水派的特点,往往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或者几幅画面的有机融合。而这节课,我以“读”和“赏”为主,达到了一种诗画相连的效果。这一课,有诗,有画,有学生的沉浸,有老师的享受,感觉不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出的观点。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可由学生介绍诺贝尔导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导入,或者由复习消息的一般知识导入。
2、学习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词。
重点词语:
颁(bān)发:发布或授予奖状、勋章等。
遗嘱(zhǔ):指人在生前或临终时嘱咐处理死后各事的话或字据。卓(zhuó)有成就:有很突出的成就。卓,高超。
颇(pō):相当地,很。“颇”还有“偏”“不正”的意思,如“偏颇”等。建树:建立的功绩,取得的成就。注意不要写成“建数”。
仲(zhòng)裁:双方争执不决时,由第三方居中调解,作出裁决。法律上特指发生纠纷者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关的第三方审理,由其作出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以解决纠纷。
拨款(kuǎn):拨给钱款。注意不要写成“拔款”。巨额(é):巨大的数额。
利息:因存款等得到的本金以外的钱。
字形辨析与词义辨析:
遗—遣;渗—掺;即—既;裁—栽—载;
贡献—奉献;成就—成绩;评定—评议—评论
3、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教师采用播音的形式范读这则消息,学生听读,也可以指导学生范读。
听读之前,教师提出正音要求:注意还有哪些字词的读音是自己拿不准的,边听边标好拼音,或者圈画出来请教老师和同学。提出阅读任务:根据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消息的知识,找出本则消息的要素和结构中的“背景”部分。
(2)初步理解。学生互相交流后,师生共同明确阅读任务,特别是要明确第4段是背景部分。
(3)进一步理解。让学生结合批注简要概括:消息的电头、#教案# 导语、主体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么安排?
教师点拨:电头交代了新闻发稿的单位、地点、时间;#教案# 导语部分概括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主体部分叙述了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背景。作者这样安排内容,是从内容的重要程度,以及受众的关注程度来考虑的。
4、重点研读,深入思考。
(1)让学生思考:主体部分已经把消息的主要内容概括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这一段可否删去?
教师点拨:文章的'第4段是背景部分,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暗含评奖客观公正的意思,也说明奖金确实是发给了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2)让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诺贝尔的资料与这则消息结合起来阅读,说一说诺贝尔是个什么样的人。言之有理即可。
5、比较辨析,体会语言。
设问:本文怎样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学生在文中勾画出具体词句,自行批注,之后四人一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就以下内容作随机指导。
第一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明确:“首次”说明了这是第一次颁奖,如果去掉,体现不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句: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
明确:“根据”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实施及颁发诺贝尔奖的依据;同时,运用数字也准确说明了不同国家颁奖机构的数量。
第三句: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成就。
明确:评价贝林的研究成果是“卓有成就”,普吕多姆的诗歌创作是“颇有建树”,语言极有分寸,准确平实。
6、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1)从报纸或互联网上选择一则有一定篇幅的消息,标示出其结构的各部分,看看它是不是使用了“倒金字塔结构”。
(2)如果这则消息使用了“倒金字塔结构”,想一想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想一想能否用倒金字塔结构来改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饱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品读,鉴赏,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本课。
(多媒体展示汪先生生前的照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作家,请大家看大屏幕,(学生看大屏幕)这是当代散文家汪曾祺老先生,从面容和穿着上看,汪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明确:慈祥 朴素。)
师:慈祥、朴素是汪先生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其实,他的文章也像他的为人一样,语言亲切,平实朴素。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
系(jì) 用酒和(huò) 络(laò)子 薄罗(baó) 门楣(meì)
2.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预习情况。
3.精读课文。
(1)课文一开篇具体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哪些习俗?这其中哪些是家乡特有的风俗?这与后文写端午的鸭蛋有何联系?
明确: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由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水到渠成地写到了端午的鸭蛋。从写法上说,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呢?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且把它读出来。(学生边读教师边做指导。)
明确:一枚小小鸭蛋,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赞美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想之情。这实际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三、 品味语言,感受情趣
(过渡)师:其实和高邮的咸鸭蛋同样有味道的还有作者的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你能在课文中看出来吗?
朗读课文2-3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可以参考下面的表达形式。
“ .......”(这个句子)使用了口语(或方言、书面语、古语、成语等),(形容词,如形象、幽默、风趣、朴素等)地表达出(或写出)的(情感)。
比如这一句:“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句中的“完全不能相比”“实在瞧不上”“曾经沧海难为水”运用了通俗易懂的口语、成语,朴素中带有点点幽默地表达出了作者以家乡能有这样的鸭蛋感到无比自豪的情感。
(学生活动)
师: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四、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的仅仅是“咸鸭蛋”,是生活中太过平常的.东西,甚至有人认为作者是小题大做、无病呻吟。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待?
明确:(学生可围绕下面内容来谈)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平凡事物,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的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五、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不必说端午,也不必说中秋,就是春节,这个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在今天似乎显得年味有点淡了,越来越多的国人不贴年画,不吃年糕,不糊窗花,以至于不断有民俗专家担忧春节会否消失,因而有必要掀起一场“保卫春节”的文化运动;然而,与之相反的是,春节在多个国家成为了时尚,春节开始走红世界——印尼把春节定为全国性假日,英国首相、美国总统、加拿大总理、俄罗斯总统等许多国家领导人,都会以新春贺信等方式,给华人拜年。而韩国已经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 …学了本文后,谈谈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六、布置作业
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印象最深刻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写在练笔本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内容,欣赏作品朴素平实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朱德母亲的优秀品质,深入领悟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培养学生的亲情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选材精当、典型、合理的谋篇布局,语言朴实于平时中见深刻的特色。
三、教学时数:
一学时
四、教学过程
(一)事例导入调动情感
1、看幻灯片讲故事: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一个姑娘,想要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去向他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什么也没有说就挖出自己的心教给儿子,年轻人高兴的捧着母亲的心去见自己的情人。可是,路上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母亲的心连忙问:“孩子你摔疼了吗?”这,就是母亲心。天下母亲各有各的不同,但有一点:心是相同的!我们何以为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作者是如何回报母亲的深恩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作者是如何回报母亲的深恩的?
2、学生交流课一下,搜集有关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的材料。(幻灯片:作者像)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幻灯片显示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2、听录音配乐范读。思考:作者着重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3、快速浏览获取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默读或跳读,用笔标出关键词语。
4、交流收获。交流句式:“初读课文,我读出了一位的母亲,她表现在”。小组内先交流,各小组再派代表归纳总结,运用概括中心句的方式。各代表概括一件事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例如:我读出了一位善良的母亲,她表现在家庭贫困还救济穷人。
(三)因势利导理篇章结构
作者对这位平凡而有伟大的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文章没有用完整的故事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的。那么回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1、质疑: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的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2、学生思考、讨论、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朱德同志得到他母亲去世的消息痛定之后,母亲一生的重要事迹和优良的品德以及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就一幕一幕的映现在作者的脑海里。
课件显示事件列表。
小结: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四)赏读课文感悟升华
1、提问: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那些丰富的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
2、教师肯定同学们的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3、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全文的.感情基调。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4、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节在全文中有何作用?与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有何作用?
明确:
①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
②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这位伟大母亲逝世后,当时延安各界为她举行公祭。
党中央挽联:八路公助,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同志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朱德同志如何报答母亲深恩的呢?请一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然后讨论、交流,作为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
①痛悼母亲的离去
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作者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的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那些启示?
启示: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6、总结文章中心
7、小结: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我们应该像母亲爱我们一样去爱她们。谈一下自己如何回报母爱?
(五)拓展延伸培养亲情
自选题:
1、收集关于母亲的名言、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2、亲自实践:感受母爱,回报母爱。
A:给母亲写一封信,表达感激之情。
B:亲手为母亲做一个礼物。
C:为母亲做一次家务,体会母亲的辛劳。
D:为母亲洗一次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
3、在《白发亲娘》的音乐中结束本堂课。
《回忆我的母亲》赏析
《回忆我的母亲》开门见山,用简洁明朗的开头给全篇定下了自然清新的基调: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质朴无华的语言,既交代了文章的写作缘起,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一个十分清晰的总的枢纽。
这个简洁明朗的开头,形成了一种质朴洗练的风格。文章思路畅达,线索清楚。先由家史写起,依次介绍了钟太夫人多方面的事迹:“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及支持慰勉作者献身革命事业等等。全文用口语写成,没有那些令人头晕目眩的形容词,是无产阶级优良文风的体现。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出了母亲一生的经历,同时又兼顾了体现母亲崇高品德的几个方面。这么一来,恰当而又自然地突出了这位革命母亲的最大特点:热爱劳动,支持革命。读后给人留下了经久不忘的印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3、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前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白板呈现父亲的手拉孩子的手照片,同时播放崔京浩的《父亲》,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歌曲和照片的主题。
2、白板呈现油画家罗立中的作品《父亲》。
3、白板呈现儿子坐在父亲肩上放风筝的照片。
4、导语:歌唱家用声音演绎父爱; 画家用色彩和线条描绘父爱;摄影师用镜头记录父爱;文学家会用什么来表达这一崇高的情感呢?(文字)
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老先生一同在父亲的背影里去体验父爱、触摸父爱! 1、 欣赏油画《父亲》、父爱照片。
2、 听歌曲《父亲》,进入情境。
3、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情感。 通过欣赏油画,播放歌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生疏字。
二、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学习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三、检查预习
1、你了解朱自清吗?
2、这些字词你会读吗?
3、根据意思说出是哪个词。
4、指名学生说说他们了解的朱自清,其他学生补充。
5、学生读,其他人帮助正音。
6、学生说出对应的词。 检查预习并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 文中几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 “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2、 同学们有感情(舒缓、深沉)的朗读第六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并熟读成诵。再读课文,讨论,明确答案。
(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 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4、 有感情的朗读。
5、 熟读成诵,互相试背。 让学生理清全文的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五、拓展延伸
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家已搬到扬州东关街仁峰丰里一所记录的屋子里。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手不住的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发射出光彩。
是儿子的.文章感动了父亲。请根据你对父爱的理解,仿写下列句式,表达你对自己父亲的敬意。
1、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2、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学生练习写作。 通过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课堂小结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1篇回忆性抒情散文。文章追忆了八年前( )的情景,刻画了一个( )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 )之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文字(第六段) 。 学生课后背诵。 让学生在情感上更有所增益,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相信同学们肯定都有登山的经历。我曾经去过泰山、雁荡山、天台山和其他一些小山。(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谈谈自己登山的经历)。我们曾经读过不少关于登山的文章,如《雨中登泰山》、《登泰山记》等等。自己也可能写过关于登山的文章。大家想想看,一般登山的游记是怎么写的,从什么地方写起?明确:都是按照登山的过程来写的。从山下写起一直写到登上山顶为止。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让读者明确自己的游踪,理清游览的线路。
那么一般作者是如何来表现山的险峻的呢?明确:写山势陡峭,写山路艰险。这样描写山的艰险,是什么目的呢?明确:写攀登山的时候很艰苦。还可以表现不怕困难的精神。表现人对山的征服。表现人对山的征服。具体地说,是表现个人,即登山者对山的征服。这种征服就通过我们登山的过程体现出来。人总是有一种征服欲的。而最好的征服,莫过于征服山峰。而要表现这种征服欲,最好是选择最险峻的山峰。(举例为何有那么多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去登山)我曾经一个人登过泰山,它虽然说不是很险峻,但要登上顶峰也非易事。(举例我登山的经过,及有些人放弃的故事)
可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与以往所学的这类文章有些不同。那么,都有哪些不同呢?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呢?下面就翻开课本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理清课文结构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可以看到,课文分成了四部分。请你阅读课文,说说每一个部分大概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出了黄山的总特点,黄山的奇丽与险峻。第二部分写登山的历史,历史上,登山者“仅”有寥寥几人。第三部分写我们今天的登山。第四部分写我们在山上所见到的美丽壮观的景色。
三、分析第一部分
请同学阅读第一部分,注意这部分的最后一句,“它封了山。”其中有个动词很重要。就是“封”字,请大家把它圈起来。
1、“封山”是什么意思?
明确:就是封住进出的要道,不让任何人进入。
2、它为什么封山?它是谁?
明确:它是大自然。它封山的原因是不愿意把这么奇丽的景色给予人类。一个“封”字,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出黄山的险峻程度——人迹罕至。
3、那么黄山的风光到底有多美丽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部分的第二段,说说黄山的美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明确:体现在五方面:一是山峰之奇;二是云海之奇(注意“拨”字);三是树木之奇;四是温泉;五是最高赏赐:摄身光。
4、再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篇课文在描写这种奇特的景色的时候是怎么写的?
明确:是按照山的形成过程来写的。
5、黄山的形成是否真的如课文中所说的那样,是大自然有意安排的杰作呢?
明确:不是。这是中虚构的写法。这样写,给人的感觉好像这黄山是给大自然制造出来似的。所以这样的写法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说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这里的“崇高”“卓越”一般是对人而言的。作者把大自然人格化了,说它“创造”“安排”了黄山胜景。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由此可见,“它封了山”,表现了一种它对人类的不屑一顾。因为人在它的面前太渺小了。
6、正因为黄山是如此的伟大,所以自然会想到有没有人登临它。(引导《过万重山漫想》中也是先写景色的奇丽伟大,在联想到人的活动。)
四、分析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仍然没有写到登山的经过,而写的是历史上登黄山的记载。
这些登山记载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说明登山之难,还是紧承“它封了山”。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登山者都不是一般的人:黄帝是神;太白是仙;有记载的“仅”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以上都是侧面写黄山的“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理解作者对昆虫的热爱之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3.学习赏析本文的语言,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4.激发学生对于《昆虫记》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批注发,赏析本文文学性与科学性兼顾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激发对《昆虫记》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圈点批注发、延伸阅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下作家法布尔笔下的《蝉》。
二、初读谈感受
“本文有情节,有描写,读起来更像小故事,是带文学性的说明文。我们读这篇文章时,除了要感受其中的'趣味,更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记录蝉的习性与成长规律的,要学习其说明事物的独特方法,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学生齐读这段文字,圈划重点,然后开始自读。(5分钟)
谈感受:有意思、有趣味、细致,喜爱……
(设计意图:本文是自读课文,先出示阅读提示作为前导,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本文的语言、作者的观察等方面。自学前,要求先行,效率更高。)
三、再读细观察
1.果然大作家魅力无限,看似1篇说明文大家也读出了无限趣味。
——法国戏剧家罗丹
法布尔居然得到了这么高的评价,那我们今天一起来探一探究竟,看看法布尔是不是真如此厉害!
2.我们就先来看看他的艺术家特质。艺术家会如何看?请你找一找,法布尔如何看?
重点阅读文章第一部分。学生自学3分钟。请学生自主分享。
研究的习惯、准确的测量、同类的比较、精确的观察、艰辛的观察……
讲学生找出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教师总结:
不但是用眼细致观察,还会用心带着坚持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法布尔比美术家的观察更难更不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阅读第一部分,能着重找法布尔如何看?体会法布尔科研的艰辛,观察的细致,从而发现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四、三读品语言
作者赋予蝉人的心性和精神,读来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情感。哪些词句写得精彩又生动?请运用批注法,圈点,评析。
学生自学——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分享。
配合朗读指导,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特别注意“称呼”“动词”等角度……
教师总结:科学小品文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设计意图:通过圈点批注与朗读相结合,体会文本文学性的语言,提高同学们阅读《昆虫记》的兴趣。)
五、四读悟情感
1.出示同学们课前的疑问:最后一段话?
法布尔也是个非常有思想的哲学家,那这段话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谈谈你们的理解。
感受法布尔对于昆虫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介绍法布尔,介绍昆虫记。(资料介入)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的无限魅力。然后介绍其人,其书,作为名著阅读的导读课,引导孩子深入阅读整本书。)
六、延伸阅读——《绿色蝈蝈》
我们已经充分体会了法布尔在观察、写作和思考上的无限魅力!就带着今天所学的再次感受下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如何像美术家一般地看,像文学家一般地写,像哲学家一般地思?划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和同学分享。
七、作业布置
阅读《昆虫记》
制作两张你最喜欢的昆虫的名片(图文并茂)
板书设计
蝉法布尔(科学家)
美术家——观察细致、长时间
文学家——生动、喜爱
哲学家——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9: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1篇人物传记,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传主是先后两次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居里夫人。作者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的次女。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记述了居里夫人和丈夫比埃尔·居里在棚屋中通过艰苦努力,终于在沥青铀矿里提炼出镭,见到镭的“美丽的颜色”的过程。
文章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6段),集中描绘简陋、恶劣的工作场所环境。第二部分(7—19段),记述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的科研工作。第三部分(20—26段),描写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场景。通篇文章用含蓄委婉,富有情味的语言,既为我们再现了居里夫妇提炼出镭的科研过程,也为我们展现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忘我奉献的人格魅力。
学情分析:
一般学生都对本文的传主居里夫人有所了解,知道传主的主要科学成就和人格品质,所以,学习起来有一种心理上的亲切感。另外,八年级学生已经阅读过较多写人散文,具备阅读写人散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比如知道要以事写人,要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融入作者的情感等。同时,通过对前1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的学习,对于传记类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传记的特点,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适度想象等,已经形成基本认识。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2、探究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3、品味语言,发现人物内在美。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2、品味语言,发现人物内在美。
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创意:
因文识人,因人析文;揣摩品味,体会情感;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教学流程:
一、我知道:印象中的居里夫人
(一)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巾帼不让须眉”,把这句话用在法国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那么,关于居里夫人,同学们了解多少?
(二)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居里夫人科研和生活的资料或小故事。
(三)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这些资料或小故事,用“我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评价居里夫人?
学生自由回答。
(四)今天,我们来学习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为自己的母亲所写的传记《居里夫人传》的节选部分,看看她笔下的居里夫人形象和我们印象中的居里夫人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传主、文章的心理和情感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不必做过多过高要求,主要由学生言其所知,为下面的学习做心理铺垫。)
二、我印证:文章中的居里夫人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文中能表现居里夫人科学精神或个人品质的句子。
(二)小组内交流。
(三)班级内交流。
示例:我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例如文章第9—11段写居里夫人选择男人的职务,她的工作虽然艰辛,但她一直坚持往下做,可见她对科学的热爱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打破固定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人物特点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引导学生找出具体事件印证自己对人物的评价,既引导学生重新关注文本,加深对课文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我发现:多角度的表现手法
(一)教师置疑:一般的传记作品都是由作者对传主进行客观地叙述,但是在本文中,却有多处由居里夫人自己来说,如文章第5、6、11、14、15段引用的居里夫人的信札、日记,这是否合理?
(二)学生朗读上述段落,小组讨论。
(三)班级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大量引用传主自己的信札和日记中的话,既为读者补充了未知的历史细节,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大大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使人如临其境,仿佛随传主回到了历史现场。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理解文中大量引用传主自己信札和日记中的话的作用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但不能由教师生硬抛出结论,而要引导学生先读再思,教师在关键处加以点拨。)
(四)除了引用传主自己的信札、日记,文章还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讨论明确:侧面描写(如第2、3段),通过写棚屋的简陋和条件的艰苦,侧面表现居里夫人不畏艰辛的科学精神。正面描写(如欣赏“美丽的颜色”部分),写出了居里夫人在巨大的成功面前的谦逊、低调。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特点,而非单一的以事写人、正面描写。)
四、我品味:含义隽永的语言
(一)师:文章在正面描写居里夫妇想象、欣赏“美丽的颜色”时,语言特别有味道,人物形象和场景特别令人印象深刻,是全文的华彩部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二)学生朗读,注意重读、语速、标点符号。
①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②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③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④“看哪……看哪!”这个青年妇人低声说着。
(三)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美读课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逐渐深入到语言赏析,从而突破另一个教学重点,教师要做好示范。)
(四)赏析课文标题“美丽的颜色”的含义。
明确:“美丽的颜色”既是指镭的颜色,也比喻居里夫妇对待科学的精神和品质。
《美丽的颜色》教学反思
一、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使朗读的功能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
朗读,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将朗读贯穿教学,不断地去钻研朗读的技巧、方法,并将其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以更好地与理解文本融合。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速、语调、语气进行朗读,以表现自己的理解。学生的语感更是在反复诵读、涵咏、品味中逐步形成的,桥这头的读者,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走向桥那头的作者。我想,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恰恰是在守住语文教学的灵魂。而本节课在朗读指导上,还应更细致些,在前后内容勾连,具体情境中去朗读,才更易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画面,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借助资料链接拓展知识,文本不是语文课堂教学唯一的阵地。
教师应常常把文本当成一扇“窗口”,扩宽文本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通过它,了解更多的知识,既加强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把握,又增加了语文知识的外延和内涵。比如,本节课链接了原传中的一段话,以帮助学生理解居里夫妇不仅是一对亲密、默契的伴侣关系,更是相濡以沫、志同道合,为了共同理想而并肩作战的战友关系,这是一对彼此嵌入灵魂的伴侣。但是,链接资料、知识教学的穿插,既要“得体”,又要“得法”。
三、钱钟书先生说过:“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同时又应“以大观小”,建立学生阅读中的整体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所以,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必须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并且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在阅读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的语言。本次教学也是紧贴着文字,采取咀嚼型品读,在朗读中分析,用分析促朗读,把学生的思维由感性的彼岸滑向理性的彼岸,养成细腻感受文本和深入阅读的好习惯,提升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以提高语文素养。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理解“美丽的颜色”的多重内涵。既有镭光的美丽,也有居里夫妇精神的美丽,更有两人之间温情的美丽,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作者对居里夫妇这两位伟大科学家的爱慕和敬仰之情的美丽。品析角度包括修辞、描写、写法等,哪怕是细微之处的一个标点符号,但品析的角度还可以再多元化一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到更全面的预设,选好品析的“点”,在学生的生成基础上,给出更具启发性的引导。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学,本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而我以为,本真、本色,就是好的语文课。当我们用语文之心去思考语文的时候,语文才能真正进驻到我们的内心,化作“美丽的颜色”,与每一位语文人做出许许多多美丽的相逢与碰撞。
我们本身并不完美,也无须强求完美,但我们必须要知晓一个最普通的常识:行走,抵抗虚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渡荆门送别》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人,是屈原之后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或称“大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二、问题探究
1、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
2、简要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3、赏析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三、诗歌主旨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下一篇:初一信息技术教案精彩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