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高中物理教案(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高中物理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下边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直线运动?

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曲线运动

(1)几种物体所做的运动

a: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b:归纳总结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2)提问:上述运动和曲线运动除了轨迹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3)对比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和弯道上行驶的情况。

学生总结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

过渡: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轮上磨__时,__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

b: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

(2)分析总结得到: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个或两个同时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

b: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过渡:那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做曲线运动呢?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钢珠,如果从旁给它施加一个侧向力,它的运动方向就会改变,不断给钢珠施加侧向力,或者在钢珠运动的路线旁放一块磁铁,钢珠就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做曲线运动。

(2)观察完模拟实验后,学生做实验。

(3)分析归纳得到: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5)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也在这条直线上,物体就做直线运动。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夹角,这时,合力就不但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变速度的方向,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三、巩固训练:

四、小结

1、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上。

3、当合外力F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夹角a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五、作业:曲线运动课后练习

高中物理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

难点

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前,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弹簧和尺子,让每个小组试着把玩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等。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弹簧,弯动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大家可否试着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诸如这个弹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入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是源于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弹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提问: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学生会产生疑惑分歧,但教师此时可以不用详解,而是做现场演示实验1,让学生观察用手挤压时XX形变(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也会用视频播放演示实验2: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思考: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那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分析得出:通过微观放大的方法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归纳: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提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有时弹簧拉得过长就恢复不了原状。指出: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根据前面的铺垫,总结弹力的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例举蹦床的例子说明。

(二)几种弹力的方向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书与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学生一起分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都是弹力。

举出实例:给出吊灯图片,做出分析。以灯为研究受力对象,链子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做出总结: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绳的拉力总是沿着绳子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如下三个图片,要求学生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归纳总结:

三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

(1)面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2)点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3)点点接触,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归纳弹力的相关知识点。

作业:预习后面胡克定律,了解弹力大小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预习导学→引导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

自主预习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 电荷和 电荷.

2.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 表现为电中性.

3.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核外电子的多少和运动情况也不同。在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所以金属导电时只有 在移动.

4.物体的带电方式:(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失去电子的带 电,获得电子的带 电.(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

5.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 ,也不会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6.电子和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C.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电荷量e的 .所以,电荷量e称为 .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 测得的。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

B.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湮没

C.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

D.玻璃棒无论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

8.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

C.元电荷就是质子 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互动交流

思考问题

1、初中学过自然界有几种电荷,两种电荷是怎样定义的?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电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

2、电荷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

一.电荷

1、电荷的种类:自然界中有 种电荷

①。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 电荷;

②。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 电荷。

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

二.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

问题一:

思考a: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不带电的物体内是否存在电荷?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思考b:什么是摩擦起电,为什么摩擦能够使物体带电呢?实质是什么呢?

(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实质:电子的转移.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1、 摩擦起电

产生?结果?

实质:摩擦起电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带 ;失去电子,带

例1.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 )

A.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了 B.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了橡胶棒上了

C.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了 D.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了

问题二:

思考a:接触带电的实质是什么呢?

思考b: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所带电量怎样分配呢?

电中和现象及电荷均分原理:

a.两个带 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后都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做电中和现象。

b.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导体接触后,电荷要重新 分配,这种现象叫做电荷均分原理。

2、 接触带电

产生?结果?

实质:自由电子在 的转移。

例2. 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6×10-8C的电量,另一个带-2×10-8C的电量。把两球接触后再分开,两球分别带电多少?

问题三:

(1)思考a:金属为什么能够成为导体?

(2)演示

思考a: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导体A,箔片有什么变化,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然后又移走C呢?

思考b: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箔片什么变化,这种现象又说明什么呢?

思考c: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3)什么是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感应起电的实质什么呢?

3、 感应起电

⑴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 导体时,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⑵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

实质:自由电子从 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规律:近端感应 种电荷,远端感应 种电荷。

静电感应的原因?

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分析起电的本质原因:把带电的球C移近金属导体A和B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上的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因此导体A和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得出电荷守恒定律.

例3. 如图所示,将用绝缘支柱支持的不带电金属导体A和B 接触,再将带负电的导体C移近导体A,然后把导体A、B分开,再移去C,则 ( )

A.导体A带负电,B带正电

B.导体A带正电,B带负电

C.导体A失去部分负电荷,导体C得到负电荷

D.导体A带正电是由于导体B的部分电子转移到A上,故A、B带等量异种电荷

小结: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及本质

三.电荷守恒定律

1、电荷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述:

表述一:

表述二: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例4.关于电荷守恒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个物体所带的电量总是守恒的;

B.在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系统所带的电量总是守恒的;

C.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系统内的等量的正负电荷即使同时消失,但是这并不违背电荷守恒定律;

D.电荷守恒定律并不意味着带电系统一定和外界没有电荷交换;

四.元电荷

阅读课本并回答

(1)电荷的多少如何表示?它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元电荷?一个电子就是一个元电荷吗?

(3)元电荷的数值是多少?它的数值最早是由哪位物理学家测定的?

(4)什么是比荷?电子的比荷是多少?

1、 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简称电量。单位: ,符号:

2、 元电荷是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它是电荷量的最 单位。

元电荷的值:e= ,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 测定。

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3、 比荷(荷质比):带电体的 与其 的比值。

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和电子的质量me的比值,为 C/㎏

例5.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应该是某些特定值

C.物体带电+×10-9C,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个电子

D.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0-19C

例6.5个元电荷的电量是________, 16 C电量等于________元电荷.

五.验电器和静电计

1、人们选用什么仪器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阅读课本了解验电器和静电计的结构和功能 静电计(指针式验电器)

2、思考:是否只有当带电体与导体棒的上端直接接触时,金属箔片才开始张开?解释看到的现象。

随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都是使物体正负电荷分开,而总电荷量并未变化

B.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摩擦过程中橡胶棒上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得到电子

D.物体不带电,表明物体中没有电荷

2.带电微粒所带电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

A.×10-19C B.-×10-19C C.-×10-18C D.×10-17C

。3.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摩擦起电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出电荷

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

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

4.如图所示,原来不带电的绝缘金属导体MN,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绝缘金属球A靠近导体的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只有M端验电箔张开,且M端带正电

B.只有N端验电箔张开,且N端带负电

C.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

D.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正电,右端带负电

5. 如图所示,A.B是被绝缘支架分别架起的金属球,并相隔一定距离,其中A带正电,B不带电,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B带负电

B.导体B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现正电荷,并且电荷量大小相等

C.若A不动,将B沿图中虚线分开,则左边的电荷量小于右边的电荷量

D.若A、B接触一下,A、B金属体所带总电荷量保持不变

6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 B.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C.×10-19C的电量叫元电荷 D.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教后记:

1、 学生对三种起电方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还例举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对点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之间关系下节课还要复习。

1.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橡胶棒带 电荷,毛皮带 电荷。当橡胶棒带有×10-9库仑的电量时,电荷量为 ×10-19库仑的电子有 个从 移到 上。

2.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带电,则 ( )

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b将吸引a,吸在一起不分开

C.b立即把a排斥开 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3.关于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胶木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

B.摩擦可以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总是同时带等量异种电荷。

C.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物体得到多余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

D.当一种电荷出现时,必然有等量异号的电荷出现,当一种电荷消失时,必然有等量异号电荷同时消失

高中物理教案【第四篇】

课 题:碰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碰撞的特点,物体间相互作用时间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

2、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了解正碰、斜碰及广义碰撞散射的概念。

3、初步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维碰撞问题。

重点:

强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难点: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1、碰撞的特点:

物体间互相作用时间短,互相作用力很大。

2、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不仅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碰撞前后系统动能之和不变

3、非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仅动量守恒、机械能减少,碰撞后系统动能和小于碰撞前系统动能和,若系统结合成一个整体,则机械能损失最大。

4、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

5、广义碰撞散射

6、例题

例1、在气垫导轨上,一个质量为600g的滑块以15cm/s的速度与另一个质量为400g、速度为10cm/s方向相反的滑块迎面相撞,碰撞后两个滑块并在一起,求碰撞后的滑块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例2、质量为m速度为υ的A球跟质量为3m静止的B球发生正碰。碰撞可能是弹性的,也可能是非弹性的,因此,碰撞后B球的速度允许有不同的值。请你论证:碰撞后B球的速度可能是以下值吗?

(1)υ(2)υ(3)υ。

7、小结:略

8、学生作业P19 ③⑤

18 97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