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诗词鉴赏【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诗词鉴赏【第一篇】

对比阅读是诗词鉴赏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阅读方法,它主要是将两首以上的诗词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设题,有时也会涉及大意境和文学常识。具体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可以参考诗词鉴赏对策(二)(三)(四)(五)中的阐述。下面再作些简单提示。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比较意象的内涵与人物形象的特点: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意象、诗中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总是借助特定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意趣。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物象。

意象与人物形象的设题形式主要表现为判断其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意象与人物形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特别是细节刻画以及烘托、对比、衬托、比兴等方法和抒情方式等。就意象而言,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能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

例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  莲  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  莲  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参考答案①同:两首诗中的采莲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异:王诗中的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②同: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异:王诗更突出地赞美少女的美丽,白诗更突出的是表现少女情感上的羞涩中包含着的喜悦。

例二、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两诗中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唐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参考答案两首诗借助“雁”表达了相同的情感。因为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例三、XX年浙江高考诗歌鉴赏题,要求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揽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参考答案这两首诗均以荷与西风为主要意象,运用拟人手法刻画“荷”的形象,但是抒发的感情不一样。①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冷色调词,诗中的“绿荷”由“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②杨诗中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诗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比较思想感情: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思想、特定的心境和特定的情感。

解答此类赏析题,应找出能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用什么方法+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例四、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送 柴 侍 卿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参考答案《送》诗中“不觉有离伤”“一道同风雨”“何曾是两乡”等词语,在劝慰友人中表达出诗人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黄》诗用“烟花”“孤帆”“尽”“唯见”等词语,表达出友人去后诗人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

例五、XX年高考重庆诗歌鉴赏题的第二问,要求分析两首清代诗歌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

新    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前者通过“春生”“千红万紫”“新雷”,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通过“落红”“春泥”“花”,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限关爱。

三、比较遣词造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造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

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方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例六、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参考答案李诗中的“逐”字运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曾诗中的“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例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过香积寺(唐)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危咽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四、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表现方法+主观感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例八、简要说明下面两首唐诗所写的“山中”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中的“高飞晚”“黄叶飞”是一派萧瑟凄凉的秋景,烘托了“悲”与“念”的复杂心情,抒发了作者寓居他乡的羁旅之愁和归乡之思。第二首诗中的“白石”“红叶”“空翠”,色彩鲜亮斑斓而富有变化,是一副迷人的深秋图,表达了作者在大自然中得到的喜悦之情。

例九、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叶诗化用陆诗陈句,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试简要分析。

马 上 作    陆  游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参考答案叶诗较陆诗取景小而含意深。加上了“关不住”三字,突出了春意的活跃,使与“关”字相应的“出”字更有精神。借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表现“满园”的盎然春意,叶诗较陆诗更为鲜明。

五、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修辞方法。具体的有: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伏笔照应、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用典等。

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材料构件+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例十、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看看它们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结合作品分析其表达效果。

南园(诗二首)李  贺

其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二: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参考答案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反问、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①“若个书生万户侯?”“文章何处哭秋风”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化了对读书人不受重视、功业难成的愤慨之情,不仅增强了语势,也使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更加鲜明。②“晓月当帘挂玉弓”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读书人通宵达旦苦读的情景,将月亮比喻成弯弓,便寓有诗人参战的遥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在动荡的时局中欲显身手、欲有所作为的心理。③“男儿何不带吴钩”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用“吴钩”代指武器,表现出作者想从军参战、建功立业的志向。

例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田 园 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什么?⑵从艺术手法看,两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出其中一个方面。

参考答案⑴都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色,如夜雨、啼鸟、落花等,还写了人们的迟起。⑵王诗绘彩丰富,重在视觉形象,主要写静景;孟诗叙述过程,重在听觉感受,重在写动景。

例十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谈谈它们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乌 衣 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艳,飞入寻常百姓家。

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参考答案两诗写法上的相同点:①均是面对古迹抒发感怀。②均是依靠禽鸟穿越时间,将古今联系起来。③均有昔盛今衰的对比。写法上的不同点:①在表现角度上,刘诗以写今事为主,由“堂前燕”点出历史;李诗以写古事为主,由“鹧鸪飞”指出现实。②在抒情手法上,刘诗借景抒情,用朱雀桥与乌衣巷今日的衰败来发出慨叹;李诗即事抒情,用当年越王凯旋的盛况来反衬今日的凄凉。

六、考查文学常识:古典诗词的比较鉴赏在考查上述几类考点知识的同时,还兼顾考查文学常识,诸如诗词文体知识(律诗、绝句、词牌名、词题等)诗人字号雅称,诗词的作者、篇名、名句等。解答文学常识题,要求平时多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例十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填空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从诗歌体裁上看,两首诗分别属于近体诗中的       和       。而从题材上看,《丹》是    诗,《夜》是    诗。诗人李白,字     ,被世人誉为      。

参考答案七言绝句,五言律诗。送别,怀古。太白,“诗仙”。

七、诗词对比阅读举例赏析:

(一)下面是韩愈的两首诗,都写到早春景色,构思上有接近之处,但表现方法却有不同,请你就表现方法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做飞花。

参考答案前一首诗将远、近的草色作了对比,将草与柳作了对比,以表现早春景物的特征。后一首诗先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写得富有波澜;后用拟人方法,一个“嫌”字,一个“穿”字,把春雪写得有灵性有情趣,突出了早春特有的景象。

(二)下面两首诗,同是写乡情归思,两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乡    思    (唐)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参考答案戴诗写行旅途中所见青山绿水浑似故乡,因景生情,表达含蓄蕴藉。李诗借空间距离之远来突出乡思之深,以景衬情,表达直接强烈。

(三)下面两首诗,在思想内容、选材角度、表达技巧方面都有不同之处,试就其中一点作具体分析。

华 清 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 清 宫    崔  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参考答案①思想内容:作品感情基调不同:吴诗以讽刺为其写作主旨,“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揭露了唐朝统治者奢侈生活的丑恶现象,表达了诗人愤怒的感情。崔诗“云树深深碧殿寒”则流露的是一种感伤的情调。②选材角度不同:吴诗取材于华清宫兴盛之时。那时,四郊飞雪,严寒逼人,但华清宫全无一丝寒意,而是一派春的气息,宫外宫内形成强烈反差。崔诗则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磴道冷清,杂草已将石道遮没,曾经热闹非凡、温暖如春的华清宫,现在是一片狼藉,一派死气。今昔对比,置读者于悲凉氛围之中。③表达技巧不同:作品的表达技巧各有侧重,吴诗主要用了对比方法,诗人将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对比,宫外,暗云压城,雪花如卷,天寒地冻,草木枯瑟,而宫内只见雪飘之形,不见雪堆之景,树林郁郁葱葱,楼阁碧帘垂地。深刻揭露唐朝统治者腐朽的生活。崔诗则运用夸张“云树深深碧殿寒”、拟人“明月自来还自去”以及寓情于景的写法,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看它们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  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参考答案①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都写到了重阳佳节的思乡之情。②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怀想和思归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情怀。第二首表现了诗人对故园遭受战乱的痛苦之情,表现了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有什么不同。

鹧 鸪 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让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菩 萨 蛮   张元干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参考答案《鹧》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抑塞不平、愤世嫉俗、傲岸不羁。词中通过“莫放酒杯干”“醉里簪花倒著冠”“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等细节描写,表现出作者不甘随时媚俗、折节事人,而沉湎歌舞美酒、举止狂放的性格。《菩》词中的抒情主人公狂放不羁、不肯服老、潇洒超脱。词中通过“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等细节和心理描写,表现出词人抓住春光、享受春光、年轻人面前不愿服输、不让人生虚度的性格。

(六)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一炬,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1.《骊山怀古》《长安怀古》都是怀古小令,却表达了不同的主旨。《骊山怀古》批判了什么?《长安怀古》表现了什么?

2.这两首散曲的表现方法有相似之处,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骊》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奢侈行为和为争夺政权而残酷厮杀的行径。《长》表现了作者在抒发兴亡之感的同时夹杂着人生无常、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消极遁世思想。2.二者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骊》以荒凉的“草、树”等烘托阿房宫的破败,来批判封建统治者的奢侈生活。《长》通过骊山渭河险峻的形势和壮丽景色的依然如故,与狐跑兔走、草木丛生、荒芜颓败的古都景象形成对照,来表达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悲愁。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梦 元 九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  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诗与元诗都写了梦,但在写法上却截然不同,试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点。

参考答案1.对友人的真挚思念之情。2.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从对方着墨,构思精巧。元诗说自己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白居易。一反其意,用不能入梦写自己的凄苦心境,翻出新意,内容更为深广。

诗词鉴赏【第二篇】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咏史怀古诗诗词鉴赏技巧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怀古词

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

咏史词

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典型咏史怀古地点

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写法

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写人物,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内容

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写欢快的事物来衬托内心的悲伤,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咏史怀古诗的风格和诗人心理

1、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2、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尤其是作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3、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1)、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2)、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诗词鉴赏须知的术语及其运用

一、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5、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6、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7、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8、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9、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三、表现手法: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 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5、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7、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0、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1、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2、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4、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四、古代诗词中常见风格

1、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观沧海》。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2、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 “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3、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4、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再如辛弃疾的词。

5、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节奏明快,《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江南春绝句》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秀而不冶,艳而不妖。

6、冲淡: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化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

7、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

意象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意境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如上例的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与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语言特色有:雄浑豪放悲慨、沉郁、俊爽、冲淡。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诗词鉴赏【第三篇】

XX年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二)体悟意象  解析形象

作为文学作品,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从形象方面而言,诗词中也有人物形象存在,这一点与其他文学作品是相同的;而诗词,特别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更多的是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所以,诗词鉴赏,特别是在作高考诗词鉴赏题时,应注意以下内容:

一、形象方面的内容

古诗鉴赏中,“形象”包括以下内容:

(一)、意象。指附着有思想感情、文化意义的自然物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路途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6、颜色类:

白:纯洁、无瑕、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和平。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命途多舛、对死者的怀念。

7、时间类:

破晓:初现希望时段。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人民的摧残。 深夜:愁思怀旧。

8、场景类: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9、日月类:

月亮:人生梦圆、缺憾,思乡,思亲。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或人生。

10、其他类: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英雄:追慕古人、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联系)。

了解意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因为这些意象虽然出现在古代诗词中,但它付托的思想感情,传承至今,一以贯之,已经具有了民族认同感,所以,解读它,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画鹰》:“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㧐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这是作者早期在画上的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画上画的是鹰,真是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诗作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㧐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可见,此诗形象生动,寓意深远,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壮志,不愧为托物言志之杰作。

(二)、诗词人物。诗词中直接描写的人物,如刘兰芝、采莲女等。

(三)、诗词作者。诗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的形象,如《将进酒》一诗,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细节来分析、鉴赏李白的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诗词中也要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描写来塑造形象,但它又不可能像小说、戏剧那样作具体细腻的长篇描写,由于篇幅所限,它只能通过描写肖像、语言、行为、心理方面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即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服一饰、一思一念,一颦一笑、一歌一舞”来刻画人物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人物。即通过“一景一色、一物一象”来表现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把握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了解人物言行的原因。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应该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如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 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 楼台深翠微。”诗歌具体地表现出留恋美好事物、只顾游春、乐而忘返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开头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揭示“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然后通过“掬水”“弄花”“兴来”“惜芳菲”等细节,显出诗人临赏美景的悠长逸兴。艺术形象虚实结合,作者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花香衣香浑为一体,既写景又写人。尾联最有妙趣,正当诗人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这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远方这美妙的音画更加吸引作者,可以想象,虽是夜晚,但为了欣赏美景,作者会去领略那美妙的音画。这样就更能表现抒情主人公赏“胜事”而忘返的性情。

三、“形象”题答案组织思路:

1、定性:即“是什么什么”形象。(“什么什么”是定性词,要准确概括形象的特征)

2、分析:即结合诗词内容,抓住细节特征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具体分析诗词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

如江开的《菩萨蛮•商妇怨》:“春时江上廉纤雨,张帆打鼓开船去。秋晚恰归来,看看船又开。     嫁郎如未嫁,长是凄凉夜。情少利心多,郎如年少何!”这首词塑造出一位多情、忧怨的商妇形象。首句写别离季节:“春时江上廉纤雨”,春天易动感情,加上离别,更有“廉纤雨”(廉纤,是细微、纤微的意思)的淅淅沥沥,真是无限凄清、哀伤。“秋晚恰归来”句中“秋晚”二字,渲染萧飒的环境气氛,但没想到“看看船又开”,这就表露出女主人公在商人又将离去时的愁苦。下阕直抒胸臆“嫁郎如未嫁,长是凄凉夜”倾诉守空房的孤独,“情少利心多”是对商人情薄的指责,“郎如年少何”感慨青春虚度。这样就使一位悲叹夜夜独守空房、年年青春虚度的商妇形象具有了哀婉、多情地站立在世人面前。

四、鉴赏分析下列诗词中的形象: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诗中诗人的形象。

参考答案作者是一个独处竹林、可以自由自在地弹琴唱歌,但又有些孤独寂寞的隐士。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懒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简要分析诗中“贫女”的形象和寓意。

参考答案形象:贫女是一位家境贫寒、风流自赏、操守高尚、女红精巧,待嫁之年、无人做媒、亲事茫然,只得年复一年、为别人做嫁衣的、内心痛苦的女子。寓意:流露出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抑郁惆怅之感。

鹧鸪天   (南宋)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捉银胡碌,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锦襜(chā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银胡碌,银色的箭袋。金仆姑,箭名。东家,东邻农家。

分析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形象。

参考答案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不为朝廷重用,无法施展抱负、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并透露出对统治者的嘲讽和批判。形象:诗人是一个由穿着锦衣、骑着快马、冲入敌营活捉叛徒的豪迈勇士,受贬谪后,成为青春已逝、解甲归田、策论不被采纳、收复中原的理想无法实现的失路英雄。

早雁    (唐)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回纥统治者南侵,大肆掳掠。

赏析诗中“早雁”的形象

参考答案早雁实际是战乱之中、背井离乡、无法回归、只得在南方客居的北方人民的形象。作者用象征、托物寓意的方法,表示了对北方人民四散他乡的苦难的同情。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中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妇女形象?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诗中的妇女是一位非常想见自己戍守辽西的丈夫、黄鹂啼叫打破她的好梦,因此将一腔怨愤撒向黄鹂的闺中思妇。从她“打起黄莺”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他的心理。

唐多令    (南宋)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简析词中诗人形象。

参考答案诗人是一位年光过尽、青春暗逝、客居外乡、无法回归,因此思乡怀亲、孤独痛苦的羁縻游子形象。作者借“离人心上秋”、雨打芭蕉、“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等景物和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出作者怀乡思亲之愁。

了解了诗词人物形象与其他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相同之处,和它塑造人物形象的特殊性,明白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解题思路,就会懂得体察细节、依诗绘形之妙。

诗词鉴赏【第四篇】

一 .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 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这次流放途中。)

1. “迟日园林悲昔游”,是由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悲”字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今春花鸟作边愁”,诗人用花鸟反衬“愁”之深重。杜甫《春望》中也有一联用了反衬的手法,写出这联,简要评析反衬艺术的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一段话谈谈:“人南窜”与“水北流”相对,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慨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紫薇花

杜牧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今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1. “桃李无言”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人笔下紫薇花的特点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宋代诗人梅尧臣认为三、四两句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你回答:

1. 这两句诗是如何“状难写之景”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两句诗传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一 . 1. 两者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2. 前者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局聚集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后者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3. 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二 . 1. 今日的悲,使人不由得追溯起昔日的欢乐;回忆往日的欢乐,更反衬了今日处境之可悲。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花鸟这些平时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感时”、“恨别”之情,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

3. 抒写远离京师的悲凉心境及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愤懑。

三 . 1. 以桃花、李花来反衬紫薇花的美及花期之长。

2. 清新俏丽,独占秋光。

四 . 1. 因为是写早行,诗人选取了早晨最有代表性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事物,呈现在读者眼前。

2. 对羁旅的愁思,对故乡的思念,对早行的悲苦。

18 27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