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知识教案设计样例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高中语文学科知识教案设计样例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高中语文教案1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1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1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按要求方式诵读: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

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

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

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

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

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

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

教师提问并指导:

(1)“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

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

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

举例分析: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

(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

(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

(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

(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

语言描述举例:

(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垂。

(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

(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

说明: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

问: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

教师指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样吗?“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

说明: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

2、“执手相看泪眼”

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

说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

总结: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

(五)背诵检查

设计说明:“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相检查。

(六)课堂总结

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既有文人内涵,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

(七)作业:第1题为选做题,第2题为必做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朗读方式: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品读情感:

1、景:精致典雅

2、情:离情感伤

艺术手法:

1、缘情于景

2、虚实相生

分析名句:易词造意品析法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

3、知道春笋具有冲破重重障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述:轰隆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竹笋。(抽拉幻灯片)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出示实物春笋)春笋娃娃裹着浅褐色的外衣,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小朋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篇新课文,《春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先将方框内生字读几遍,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并分好自然段。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声、冲是后鼻音。

⑵ 去掉拼音再读,开火车读。

⑶ 认读词语:

一声 春雷 唤醒 冲破 石块 冒着 浅色 一节 向上 嫩生生 阳光 春雨

⑷ 指导读好长句子:

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⑸ 分段抽读课文。(长句子老师领读)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学老师读书的语气、停顿。

4、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模仿老师的语气。

5、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春笋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怎么生长的?要求学生互相说一说。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自学生字笔顺,准备交流:

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3、重点指导: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

2、抽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齐读,说说有几句话。

⑵ 学习第一句话:唤醒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叫醒)谁唤醒了春笋?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春笋生长的季节)这里把春笋当成什么来写?为什么?我们还学过哪篇课文中把事物当成人来写?

⑶ 指导朗读:一声春雷要读得慢些,清晰有力,唤醒要读得重一些。指名试读,全班齐读。

⑷ 学习第二句话:春雷唤醒了春笋,躺在泥土里的春笋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指名读第二句话。

出示:它们( )泥土,( )石块,一个一个( )地( )出来。

指名填空,齐读句子。

它们指的是谁?为什么要冲破泥土?掀翻是什么意思?冒改成钻好不好?为什么?一个一个说明什么?(说明春笋很多,而且你追我赶地往上长)

覆盖在身上的泥土多厚啊!可春笋把它们冲破了。压在身上的石块多重啊!可春笋把它们掀翻了!春笋一个一个,你追我赶地往上长,终于冒出了地面,这种生长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我们在读这句话时,要把冲破、掀翻、冒读重些,读得有力些。(范读,指名试读,同桌互读,齐读)

⑸ 指导背诵:

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说春雷唤醒了春笋;第二句话讲了春笋是怎样生长的。(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轻声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后说说这段有几句话。

⑵ 学习第一句:(出示幻灯片)谁来说说春笋的样子和颜色?书上哪句话写了春笋的样子?指名读句子。

① 裹着(动作演示)浅褐色(看图理解)

② 指导朗读,看图激情:小朋友看,这些嫩生生的娃娃冲着你们格格地笑呢,你们喜欢它们吗?谁能用喜爱的语气读这句话?

⑶ 学习第二句话:

师述:春笋的生长离不开雨露和阳光。指名读第二、三句话。

① 春笋长成什么样儿了呢?(指导看图)

② 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语气要逐渐加强,语调渐渐提高。(指名试读,齐读)

③ 指导背诵。用问答方式引导背诵:

春笋是什么样子的?

春笋是怎样生长的?

它们长成什么样儿了?

三、总结

读了课文,你觉得春笋怎么样?你想对春笋说些什么?

是啊!春笋就是凭着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才能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地冒出来。在阳光下继续坚强而又健康的成长!长成高大的竹子,供人们使用。

齐读课文。

四、巩固练习

1、扩词:

节:春节、节日、节约、节省

破:冲破、破旧、破烂不堪

2、背诵课文。

3、辨析组词:

中( ) 皮( )

冲( ) 破( )

4、兴趣题:

⑴ 用唤醒说一句话。

⑵ 春笋长大后,长成了竹子。想一想,竹子有什么用呢?说给同桌小朋友听。

板书设计

春笋

冲破 掀翻 冒

迎着 笑 长

不怕困难 顽强生长

教学后记

识字教学既是一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低年级的孩子记忆里好,但是面对每天九个生字,往往是今天写,明天忘。如何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率?在生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给生字编故事,编儿歌,编口诀、换部首记忆。例:石头撞虎皮就是破。这样的生字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高中语文教案万能模板3

教学目标:

1、 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 理解信息主体的含义,提高对作品内容进行概括的能力。

3、 对比阅读,比较同类主题不同作品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

1、 着重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

2、 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从纪念历史的角度看,20xx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xx周年。对今天的。每一个人来说,历史不仅提供了一种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面镜子,每一个后来人都可以从历史的记载中去反思、借鉴。

二、 简介文体:

问:课文是以什么方式来记住历史的?

明确: 消息

简介:消息也叫新闻,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它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都具有这五部分。其中标题常用多行形式,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它常用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即用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它的写作要求是——客观叙述,迅速、及时,简短、概要,生动活泼。

三、 研习第一则消息

(一) 标题——七个字,讲出了“人物、事件、事件的意义”,符合拟新闻标题的要求,实在概括,使人一目了然。

(二) 1、导语(第1段):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腿下跪,请求恕罪,以此表示对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的沉重悼念。

2、主体(第2、3段):德国政治领袖对二战责任和屠杀无辜的犹太人的罪行的认识;勃兰特答记者问,回答他为什么下跪。

3、结尾(第四段):勃兰特下跪行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 几部分中,哪部分内容最重要?

明确:导语(借此说明消息中导语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并阐释“倒金字塔式结构)

(四) 小结:

1、 本文是一则综合消息,时间跨度达30多年,作者取材精当,着重选择与如何认识战争责任相关的片段来组合。

2、 体现新闻客观性的原则,没有消息写作者的主观议论。

(五) 延伸:探讨德日两国对二战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研习第二则消息(仿照第一则的程序与方法,让生自主分析)

(一)标题——行为主体 行为方式

(二)1、导语(1):交代新闻来源,披露本则消息的主要的新闻事件,交代何人何时于何地宣布了怎样的事实。(最重要)

2、主体(2-6):编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区历史教材的原因、意义、经过,并对教材进行评价,说明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3、新闻背景(7):这份历史教材是在该省民间组织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推动下完成的。

4、结尾(8):介绍教材的使用范围。

(三)小结:

1、 本则消息属于动态新闻。

2、 依旧坚持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五、 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习题2)

1、 共同观点:公民的历史责任感。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为本民族、为自己国家的行为,为国际公义负责,只有承担这些历史责任,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抚平战争伤痕,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才能取得和平与安宁。

2、 均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但写法有不同:

前1篇:综合消息,收集有关材料,予以组合。

后1篇:动态消息,注意写清事件,突出中心,明白地交代新闻来源。

六、比较“通讯”与“消息”(习题3)

1、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了 发生什么事,不多写情节;

通讯则详细、具体地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

2、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

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形象生动。

3、结构上:消息常用 “倒金字塔式结构”,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篇幅较短;

通讯结构灵活,篇幅较长。

板书设计:

消息——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理解古诗的内容,能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掌握诗的读法,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通过了解每个生字的意思和用法。

4、转述练习,能清楚、准确地转述开家长会的通知内容。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掌握古诗的读法,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2、通过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练习准确清楚地转述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初读课文,使学生对古诗内容先有一些感性认识。

1、课前在黑板上抄写好古诗。学生自己把古诗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试着理解每行的内容,要读准字音。

2、请个别同学在班上读,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语气。

(1)古诗有几行?每行几个字?告诉学生这种格律的诗叫五言诗。

(2)指导五言诗的读法,一般是二、三读法,读完前两个字要稍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音,声音也要拉长些。注意逗号、句号的停顿。根据古诗的内容,最后一行要读得轻一些。

(3)练读,看谁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然后全班齐读。

二、理解古诗的内容

1、理解题目的意思:所见的意思就是:所看到的。诗中所描写的这一情景是谁看到的呢?(作者)作者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2、学习古诗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1)齐读古诗,想:古诗中写的是谁?(牧童)童指儿童,小孩。牧指放牧牲畜的。诗中所说的牧童,是放牛的孩子。

(2)读第一句,说说这个放牛的孩子在干什么?(骑在牛背上唱歌。)

(3)。振是振荡的意思。林樾指枝叶稠密的树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振林樾的意思。(牧童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整个树林。)

(4)再读第一句,回答下列的几个问题:(用投影仪显示出问题)①什么地点?②人物是谁?③他在干什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默背第一句,想象第一句中所描述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然后让同学们背第一句,说说自己的想象。

(5)学习第二句。

齐读第二句,:欲、捕各是什么意思?(欲:想。捕:捉。)鸣蝉是什么意思?(正在叫着的知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放牛的孩子想干什么?(听到了知了的叫声,他想捉知了。)他是怎么做的呢?再读第二句,想:忽然是什么意思?(一下子、立刻)闭口立是什么意思?(闭着嘴站在那里。)看图:他跳下牛背,站在那里干什么?(他在寻找树上的知了。)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大家观察一下他的外貌和神态,然后同桌的同学一块说说。(他穿着古代人穿的衣服,发髻高盘,光着脚丫。右手握着放牛鞭,左手的食指不自觉地摸着腮,眼睛看着树上,专心致志地在寻找着蝉的踪迹。)

听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象这个孩子听到蝉的叫声后那一连串的动作。(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向树上望去。)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动作词语:停、跳、站、望。

说说这首古诗是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夏天)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夏天?(樾,蝉)为什么?(樾:树阴,夏天树木的枝叶茂盛,才会有树阴。蝉:夏天才有的一种昆虫。)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3、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先读古诗后解释。)

说说振、欲、捕三个字的意思,然后做课后作业 1。

背诵古诗。个人背、齐背。

读生字卡片。

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检查背诵古诗。请两个同学站起来,一个背诗,一个说古诗的意思。

二、读本课的生字卡片,练习口头组词。有些同学常用古诗中和生字相邻的字组词,老师要告诉学生古诗中相邻的字很多都不是一个词,不能随便用。

三、指导书写

1、这五个字中哪几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的字有几个?(三个:振、鸣、蝉)

2、说这这三个字怎么记。振:右边是晨字的下半部。鸣:口字旁写在田格的左上格里,鸟的第一笔写在竖虚线上,最后一笔要写大些。蝉:为什么是虫字旁?(蝉属昆虫类。)蝉是益虫还是害虫?(害虫,它吸食树木的汁液。)抄字头。

3、欲: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左右各占一半。)谷的第四笔写成点,右边的欠第三笔起笔在前两笔的相接处。抄字头。

闭:书写顺序是先外后内,部首是门字框、门的笔顺是:

四、听写。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听写,其它同学在听写本上听写。

作业 :1.写生字。2.默写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第三节

一、导语 :

今天,我们上一节说话训练课,内容是练习转述。根据同学们的理解说说什么叫转述。(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板书:转述。今天让同学们练习的内容是:转述通知。

二、请同学们看126页:

读一读。先自己小声读,再请一个同学读,边读边想:要求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把时间、地点、内容说清楚。

2、转述要准确。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转述

1、默读通知内容,把通知中表示时间、地点、内容的部分画下来(3月18日下午2时,在学校礼堂召开家长会)通知的后半部分是希望和要求。

2、如果你接到这个通知,回家后怎样和爸爸妈妈说呢?老师提示:要把通知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次序也可以打乱,但内容要说全,说清楚,不能转达错了。

先自己说一遍,然后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练习转述,要互相检查是否达到了题目的要求。

例:我们学校定在3月18日下午两点召开家长会,地点在学校礼堂。一定要准时参加,别迟到,万一有事不能去,要事先和老师说一声。

3、最后让几个同学在班上练说,大家评议。

四、巩固练习

1、老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好通知,让学生练习转述。通知内容是:为使学校门口不再发生堵塞现象,从明天开始请学生家长在离学校门口 50米外的地方接自己的孩子。希望同学们做好家长的工作。

2、先让同学们把通知的内容读明白,想一想怎样转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转述要准确,把内容说清楚。

3、请几个同学在班上转述,大家评议。

4、老师小结: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听到很多事情,当你用自己的话向别人学说另一个人的话时,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把内容转述清楚,说准确,既不要罗嗦,也不要漏掉内容,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转述能力。

18 426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