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论文样例【通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论文样例【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论文【第一篇】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度地进行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的目标只有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才能完成。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强动力,学生的兴趣越浓厚,学习效率就会越高。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课上演讲比赛,形式是讲故事,背诵一些古诗名句,或者背诵一些自己摘抄的优美文章等,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课前的探索、丰富的教学方法、融洽的师生关系等都行之有效。只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善于钻研,勤于思考,一定能最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语文兴趣,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基础。

二、导语要精彩。

好的导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而且还能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一堂语文课的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语文课堂的导入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的效果,使教学过程引人人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比如在讲李清照的《一剪梅》时,可以这样导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以其清新的笔调,细腻的语言,独特的风格,写出了许多旷世之作,其中也有不少作品被谱成了歌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一剪梅》。一节语文课在优美的乐曲以及学生的吟唱中开始。如果教师这样导人,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一定能够吸引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三、注重课堂积累和延伸。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课内外知识,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对语文课本的学习上。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拓展学生求知的空间和视野,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基础知识积累。

扎实的语文功底是取得语文优异成绩的前提。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从一字一词做起,从点滴做起,这可以帮助学生增加一些字词、成语、古诗的记忆。例如:学生每天理解并记忆10个左右的成语,或阅读一首诗歌或短文,长期坚持下去必将大大增加基础知识的储备,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再如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对于一些常用的但易读错的词要写在黑板上提醒学生,对于一些书本上的成语要及时巩固,以增强学生记忆。

2.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

写作是高考语文的最重要部分,而阅读永远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平时授课中应该鼓励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外努力加大课外阅读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要“阅读书”还要“阅读事”,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写作成功的关键就是在平时积累写作素材,做到“厚积薄发”。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刊物,并做好阅读指导工作,甚至可以用课堂时间给学生读课外书籍,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从而促进其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3.增加课外练笔。

课外练笔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的重要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摘抄,记录一些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日记也是课外练笔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深刻思考,表达自己的心声,实现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四、养成学生大胆质疑的思维习惯。

学习过程是不断产生疑问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让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进行适当点拨和补充,但不能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否则也就失去了质疑的价值。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有知道学生的疑惑,才能够“对症下药”,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在学生探究出结论后,教师可以作出适当评价,要突出学生的探究成果,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到课堂发言和提问中去。

总之,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丰富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构建高效课堂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第一中学(225600)。

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论文【第二篇】

教师因为觉得学生基础差,因而在课堂上对学生左不放心,右不放心,觉得要讲的东西太多,甚至怕学生不懂,讲了一遍又一遍,结果学生仍茫然不知所措,不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印象不深,学得死气沉沉,效果甚差,所以作为教师真正要做的事,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一个引导航向的人,引导学生自己全身心地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而不只是一个演说家。

二、要平等相待,引导学生辩论。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严谨的教学秩序为治学之标准,学生被遏制住兴奋,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发现,他们只被老师需要时,才一吐为快,老师不点名,不准开口,学生只能是机械地学习,对他以后的终身学习造成制约,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当然,学生说话有时是杂乱无章的,特别是新接一个班级,学生常常说话不完整,或者说了一点就说不下去了,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不强,不可能把话想周到了娓娓道来,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

三、要改变策略,将机会留给学生。

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节内容,其认识与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追求统一的所谓标准的答案,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教师可用“通过学生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等之类的话,让学生互相补充,弥补不足,练习评判时,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评述,互相讨论,不但使他们能知其然,而且要主出其所以然,让学生在这此锻炼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总之,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涉及众多方面。但教师的教育观如何却是前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好主体性教学。

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论文【第三篇】

明白词语的意思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有时候学生对一个词语的意思不甚明了就可能导致无法准确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从而为自己的阅读带来阻碍。因此注重词语方面的学习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首要任务,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握重点实词学生在初中接触的生词大部分都是实词,他们在实词的积累和运用上相当熟练,基本上也具备了学习实词的方法。高中实习学习和初中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教师只需在遇到一些重点实词时提示学生,让他们把握这些词语意思即可。同一实词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例如实词“爱”,在不同的句子中就有不同的意思,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其为“爱护”;“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为“喜欢,爱好”;在“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又是“爱惜,吝惜”;“爱而不见,搔首踯躅”则是“隐蔽,躲藏”的意思。因此,在接触了大量的实词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全面把握某一实词的意思,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把握,灵活分辨。掌握典型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高中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虚词的了解和运用都比较少,而高中学习中虚词学习和实词学习一样重要,在虚词方面知识了解较少的学生在学习中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高中重点的18个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和实词一样,虚词也存在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拿“而”来说,它被用作连词时,就有不同的用法:(1)可以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就是用的这个意思;(2)表示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就是递进关系,意为“并且”;(3)表承接关系,“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就是这一用法,意思是“接着、就”;(4)而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则表示转折关系,表示“但是,却”。这仅仅是“而”在作连词时的意思,在作代词和其它用法时,它还有其他用法。由此可见,虚词相对于实词内容更丰富,学习起来也更复杂,教师在虚词学习上应该条理清晰,及时总结概括,争取让学生获得同样清晰的认识。古今异义词的注明在文言文学习中存在一些用法和现在不一样的词语,用当前的看法去解释文中的词语往往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讲解说明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让学生掌握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举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词(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3)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4)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5)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学生掌握这些典型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就避免出现在文言文学习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自己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加深理解。

2让学生准确把握文言文典型句式。

学生把握相关的词语意思后,句式便是他们在学习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对句式不太清晰了解的话,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后,教师要教授学生相关的句式知识,在学习句式方面,教师同样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掌握几大典型句式。

典型句式的句子结构可以看作一个框架,而句子的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在框架基础上的填充。文言文句式往往都是根据句式框架来进行的,同一句型的句子虽然内容变化多样,但是其句型的特点根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熟悉掌握几大典型的句式后,学生便能在阅读的时候判断出句式,获得很大的帮助。目前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式一般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像判断句,既可以表示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这样的“……者,……也”模式。也可以表示为“刘备天下枭雄”这样没有任何特征的句子。学生只有真正把握这些句子,才能在句式不同变化中准确判断,理解句意。

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句子中除了一些典型的句式,还常常会有一些固定句式,了解这些句式的意思和用法对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学习会大有裨益。在学习这些固定句式的时候,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熟悉一些固定句式的意思,像表示疑问的词如“奈何”“何如”,表示反问的句式“何……为?”“何……之有?”,表示感慨的句式“何其……”“一何……”,表示选择的句式“其……,其……也。”“与其……,孰若……”。学生之有了解这些句式的意思和结构,才能在阅读中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条理清晰。

培养读句子的语感。

语感在学生学习文言文中起到重要的角色,学生一旦培养起语感,在学习中就会得到很多帮助。语感能帮助学生判断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和词语意思,语感的培养与其说是增强了学生直觉的正确性,倒不如说是学生在阅读中丰富了经验,总结了更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阅读的.语感,带着语感进行文言文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更好地接近文章的中心大意。

3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探索。

文章大意的探索建立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因此,学生只有自由充分理解文章意思,疏通文章结构才能进一步探索文章思想。文章中心思想是全文展开的依据,很多时候文言文的中心思想的表达并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地方,它可能在文章的许多地方都有出现,或者在许多地方被暗示。学生在探索文章中心的时候,要立足整体,统领全文,从全文出发,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中心思想的探索。在探索中心思想的时候,学生不仅要在语言上尝试将古文转换成现代语言,还要试着从自身出发,结合时代精神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来解读古代人的心境,只有这样认真对待,学生才有可能不断深入文章中心内容,挖掘出真正的中心内容。

4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学习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都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学,学生只有带着兴趣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在学习中,学生不能只依靠教师来教,亦步亦趋,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学生的学习也会处于不利地位。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的条件下去主动探索,自主解决文言文中所面临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算真正融入学习中,才能在努力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文言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加以培养,保证学生在拥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带着兴趣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提升自身能力。

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论文【第四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与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小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课堂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还可以缓解学生压力,开发学生学习潜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学习动力,为塑造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一、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小学课堂教学师生角色定位不合理。课堂模式都是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学内容,课堂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很少提出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际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只是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记忆,学生并没有一定的概括与分析能力,缺乏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比较抽象、复杂的问题理解不到位,从而导致这些题型出现混淆的现象,严重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其次,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小学科学不仅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生活常识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的教材、参考书含义及配套的教学设施等有形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此外教学模式落后以及教学设施无法与时俱进,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强烈的兴趣,课堂效率就很难提高。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需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关注课堂教学情况,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创建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可以快速地使学生融入到老师的授课当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身的兴趣要远远比老师的教学要有效得多。小学教学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各种领域,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例如一些突发事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天空中的日食、汶川地震、成灾的海藻等等,这些事件的本质都来自生活,与科学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要把握好时机,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联系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并不断用层层深入的问题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及时地将各类事件经过综合处理之后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二)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增加课堂的教学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习要求与培养目标,充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过去传统的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潜在能力的开发。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建立人性化的'培养模式。在对理论知识的长期学习中,要逐渐加入实践教学的环节,将课堂与课外教学相融合。老师可以借助灵活多样的教师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愿意学习并且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多学习体验与学习方法,创建高效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学《有趣的磁铁》时,老师可以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增加课堂的教学乐趣。在正确把握教材内涵基础之上,在课堂上老师通过设计一个装水的杯子和一元硬币,让学生通过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不打湿手的情况下,将一元硬币取出来。在规定的时间内有创造性思维的同学给予奖励,通过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灵活应用理论知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是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舞台。小学科学课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需求以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论文【第五篇】

近年来,打造高效课堂成了教育界一个热名词,“高效课堂”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第一境界,是每一位教师的更高层次的追求。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超常提高、超常进步。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也可以说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因素。其特点是:课堂教学既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又有课程实施安排之上的密度和适度,还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高效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和灵魂。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精心备课,吃透教材。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案。新课程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深层次对话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预先与文本的对话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学1篇文章,老师应对文本潜心阅读、反复揣摩、细细咀嚼,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探究,来确定“教什么”,首先要“钻进去”,根据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难易要适中。正确解读了文本后,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在教学中的失误。认真阅读文本,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

二、了解学情。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所以我们在设计前,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首先,目标明确。应着眼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教学目标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否则要点不显,失于平庸。其次,层次鲜明。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都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不要搞“一刀切”,。总的来说,要让好的能吃得饱,差的能吃得下,中等的够吃。其三,落实有力。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必须“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句话,课堂高效性的提高要依赖教学目标的高效实施。

三、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愉快轻松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愉悦。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种方式全方位调动。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演示、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思维密度是比较高的。而且,为了减少课堂损耗,除了课前充分准备外,我们在课堂上还要做到: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这样的课堂才能做到综合全面高效。小组学习落实到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

四、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有效地调控教学。我们要好好在语文课堂导向、导读、导思、导练等方面研究,以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强化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为重,引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民主对话。而且,还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随机调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设计的问题有时会不一定适合学生,这时,我们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机调整学习的“坡度”,适当引导,及时讲解等,充分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用智慧的语言不断开启学生的心灵闸门,使其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

这年来,西吉县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开展了“同课异构、送课下乡”等一系列教研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提高的平台。在参加此项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得到了不少收获。

(1)对课程内容目标缺少通盘的考虑,零敲碎打;(2)备课前对课文缺少细读和研究,有技巧没有感觉,过分依赖别人现成的教案,在“教什么”方面很随意;(3)教案设计遍地开花,重点不突出;(4)程序太多,学生读得太少;(5)还有就是滥用多媒体,舍本逐末。

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论文【第六篇】

1、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在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2、锻炼学生的言语能力。在心里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内部言语又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大类。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小组合作研究、强调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的经常交流和共同分享。这就需要口头言语—口语交际来完成;高中语文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应由书面言语来担任,当然,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尤其不能离开内部言语。特别是阅读活动中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必须借助内部言语—思考问题时对自己发出言语的活动才能完成。显而易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言语的水平的有效途径。

3、陶冶学生的情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1)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2)加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3)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组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作品,品位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并解决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

5、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生长期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组于学生形成注重感悟、重视积累、善于质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切磋、合作探究、乐于交流、共享资源创意成果、关注现实等习惯。

6、增强学生的能力。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积累能力、语感能力、个性与创新表达的能力等等;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创造出一些文学作品等;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7、形成学生良好的性格。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格是他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

8、形成学生的心象。心象是当对象不在眼前时,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那能够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象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象。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活动的民主氛围有利于培养学习独立的、主动的、爽直的、协作的、亲切的、善于社交等性格。

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论文【第七篇】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作为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而发展,要为社会的文化传播做出积极贡献。这一性质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承载了具体的交流作用又体现了文化传播的重要任务。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它是每一个成员一天也离不开的。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言语作品”充当文化传播的工具,实现着跨时空的交际,从远古先人传留到子孙后代,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不但不会减弱,反而越来越大。

想要实现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就要实现其社会作用和文化交流作用的结合,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基础的同时,强化语文内容的情感熏陶作用。保证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掌握语文课程在社会交流中的工具性作用,另外也以此感受到不同情感文化的交流熏陶作用。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用,要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明确做人准则,另外还要强化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文学、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新课程改革环境下高中语文课程发展的新标准。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要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高中语文教学想要实现高效的发展,就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语文学习的.新特点,总结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展开探究式学习,以此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总结教学方法,提高评价水平,以此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所以,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引入,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更是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根本,也是帮助学生获得新的教学知识,总结新的学习技能,感受新的情感体验的重要方法。

1.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应该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变更传统的知识讲授到成为学生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想要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就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要引导学生构建探究式学习的形式。要转换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构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思想,改变之前作为教学控制者和支配者的地位,要引导学生构建新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为其主动学习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心理支持,提高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持。

2.鼓励学生的质疑习惯。

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提问的良好习惯是实现探究式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带领学生展开探索积极探究,总结认识并发言,教师可以在学生总结的过程中进行点拨或补充,这样会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学生的思维方法。

第一,培养学生反向思维能力,提高发现问题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要引导学生形成反向思维的方法,带领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不足,掌握新的思维模式。

第二,构建情景,发散学生思维,形成开放思维。教师要善于构建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构建问题情景的过程中,要保证开放性思维的融入,要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实现思维水平的发展。

第三,突出难点,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掌握教学重点,要结合教学内容总结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探究所学知识,能够凭借自身能力解决疑难问题,实现重点突破。

4.提高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展开评价,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式学习当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深入到学习当中,以此实现高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1.把课堂的一部分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下放导语权。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前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引导学生设计课前导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教师再带领学生开始学习。

第二,下放教学词字权。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布置学生预习新的文章,让学生凭借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字词,这样学生就能在上课之前理解生僻的字词。在新的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教授新的字词,重视多音字和形近字的理解,这也是加强并巩固学生记忆的时刻,另外还可以通过字词听写和竞赛强化字词理解。

第三,下方提问权。教师可以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这样能够开启学生的思维,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悉并理解教材内容,让学生提问课文知识,这就能让学生具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2.把整堂课交给学生,强化学生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他们理解透彻的文章。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对讲课学生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带领学生备课,搜集教学资料,还要向学生提供教学参考资料,学生也可以就自己理解不到的知识点向教师提问。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意愿,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随意使用教具展开教学。学生要将自己所讲的内容整理成提纲,强化自身的教学热情,提高自身教学的积极性。要保证学生能够自然大方的讲课,形成自己小老师的教学状态,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实现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发展,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当中实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及时发现教学问题,改善不足,实现学生整体语文成绩的提升。

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论文【第八篇】

[论文摘要]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任务。通过几年的教学、科研工作实践,作者对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文主要介绍了作者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论文关键词]教学;科研;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1.引言。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的环境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存在不同的特点。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最为重要的两项职能,但较长时间以来这两种职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协调二者的矛盾,既突出教学的主旋律地位,又要加强科学研究,是目前高校教师函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学派的观点:。

(1)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个,即稀缺模型、个性差异模型、不同激励系统模型。

(2)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两个,即传统智慧模型和g模型。

(3)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的模型主要有三个,即不同活动模型、无关个性模型和官僚资助模型。

以上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学科研的关系,但是,作者认为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教学科研关系相协调,并非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五五分成才算协调。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分配,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地共同发展。科研成果比教学成果多,不一定代表教学就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与腾飞的强劲动力,是高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保障。

(4)科研成就高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

教师从事科研会使学校具有较高的声望,这意味着学校吸引资金和优秀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较多的资金和优秀学生又是取得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基础。从事科研、取得成绩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范、科学态度、敬业精神对学生的道德提升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1)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人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2)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

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科研的发展。

3.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路。

学校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看,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从观念的更新、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学院的优化组合等方面人手,通过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缓解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并最终将这些措施落实到院系及教师个体上。

(1)要更新观念。

教师正确的观念,端正的态度与积极的工作热情是教学与科研关系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首先,要坚持大学人才培养之本的观念。其次,教学作为学术的一种形式而重新定义。

(2)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在学科、教师、院系不同层面,就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宣传、交流与借鉴。另外,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院系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1)调节教学管理。

学校应该将提高教学待遇与科研待遇并举,教学得到的回报与教学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加大对教学的奖励政策;搞好教风、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加强对教学的监管力度。

(2)运用二次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

院系对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院系在计划的制定、结构的调节与实践的实施等方面加强联系,创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佳环境。学院根据本学院的特点和教师个体差异,分析不同学科属性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设立教学岗与科研岗,并在相应的二次分配中得到体现;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对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和轮换。

(3)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

学院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协调措施。加强学院在这方面的意识与任务;利用学科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制定可行的政策。开设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课程等。

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1)健全师资管理制度。

学校需要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利用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领导对教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教师的实际能力,让教师自由选择应聘教学岗或科研岗。

(2)促进教师科研的公平竞争。

学校应该提供更有利的竞争环境,加强对年轻教师的科研指导与鼓励。当然,高等院校无论大小,完全可以把科研提到重要位置。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但从观念的更新开始,更重要的是各种体制的创新,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3)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

考核要求既注重教学的质量又注重科研成果,还需要考核师德修养,因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联系同样需要高尚的师德修养来保证,不单单为利益而工作,更要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不单有科研的热情更要有教学的责任。

教师处理教学和科研关系中的各种矛盾,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有道德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高尚道德情操,根据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4.结论。

教学与科研相对平衡、相对协调的关系不是自发形成的。不同教师的兴趣、能力等因素各不相同,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一样;管理部门的政策及主管的工作不同,对教学与科研的倾向也同;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甚至不同院校也有所区别。因此,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高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促进教学与科研相对衡,主要是建立一个创新管理机制,从深层次融合教学与科研发挥有利的一面。

本文在较全面分析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和科研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解决教学和科研这对矛盾的一些思路,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和能力。

18 3082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