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我的空中楼阁》(通用28篇)
通过描绘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展现追求梦想的勇气与坚持,激励读者勇敢面对生活挑战。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高一语文教案《我的空中楼阁》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高二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平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近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近)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5、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 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 篇2
设想概述
本文是1篇10分优美的文章。语言美和意境美以及人文美的结合,使得任何的拆解都于心不忍,于是笔者决定将本文上成鉴赏课。
●教学目标
1、鉴赏散文清新、自然、含蓄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仿写法
3、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有一笔足够的钱,可以修建一所自己的小屋,你们会把它修在哪里呢?(学生自由回答)
由刘禹锡的《陋室铭》导入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小屋。它可能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郑愁予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或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就是刘禹锡的一间陋室。这房子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房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板书: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生于1930年,是江苏南京市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来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感情。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有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光、有味、有形的物象幻景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绪”。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1、多媒体朗读:欣赏文章开头的几段文字,学生初步交流阅读的感受。
(明确:语言优美)
2、把握文章脉络,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如诗如画的意境。
提问:文章写了哪些与小屋有关的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请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语句,试加以分析)
明确:山之屋 树之屋 花之屋 光之屋 夜之屋
1、山之屋
①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比喻)
明确:“山如眉黛”——形状如眉,色泽如黛。眉眼是人最有神采之处,是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眉清目秀”“浓眉大眼”。作者特别选取“眉黛”来形容山,赋予山于女性的阴柔之美。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以“痣”来喻小屋,新颖独特。美眉上的美人痣,醒目而美丽,爱慕之情已显露于字里行间。“恰”字准确地说明“山”与“小屋”之间的契合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化用古诗: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②“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博喻)
明确: 注意本体和喻体,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特别是前两个比喻捕捉美的形象,“飘”和“掠”形成的的动景,使小屋点缀山形成的静景之美变得生动、灵动而富有情调,令人恍然神往。
化用古诗: 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温庭筠《菩萨蛮》“雁飞残月天”。
2、 树之屋
①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绘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近看)
明确: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作者先把镜头对准小屋,逐渐拉近,置小屋于“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中:学生能想象出小屋在绿树环抱中,显得别致小巧。接着作者把镜头再次拉近,定格于一棵大树与小屋,“细而密”“美而浓”的大树的浓阴使画面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而小屋则如一位绅士或隐士一样,静立于浓阴之下,使这幅风景画更加迷人,更呈风采。
②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远观)
明确: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3.花之屋(周围及天空)
①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的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比喻的修辞手法,联想的运用)
明确:
领土——有形的花园——有限
领空——开放性的院子——无限
4.光之屋
①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明确:破晓和入暮,体现作者对光线变化的细微观察和独特感受。“破、入”说明这是一个静观的过程,奇特的想象也就在静观中产生,获得美的享受。“群山环抱小屋,犹如花瓣簇拥花蕊”——破晓时刻,光线逐渐加强,小屋形态逐渐明晰而突出,群山则仿佛逐渐后退,这说像花蕊慢慢绽开似的;入暮,又把光线喻为“花瓣微微收拢”,富有神话异彩,即“浪漫的文学性”。
5.夜之屋
①每个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明确:这些情文并茂的语句,把小屋的淡淡影像和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对比,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缥缈的背景。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蓬莱仙境,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
引用古诗: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四、 文章主旨:
1、“我的空中楼阁”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是存在呢?
实(物):我家居的小屋,建在山上,在烟雾迷蒙之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
虚(志):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幸福的开阔的生活环境。
五、仿写练习:
(1)山如眉黛,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语段组成前后呼应、衔接紧密的排比句。
爱心是一缕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背诵2—3段�
2、我们的身边同样有能触动我们的一草一木,一屋一阁,请同学们模仿李乐薇的比喻手法,拟写一两个感情真挚,新颖独特的比喻句。
附:板书
我的空中楼阁
山———— 玲珑
树———— 轻灵
花 ———— 开阔 追求自由开放 向往柔美宁静
光———— 浪漫
夜 ———— 朦胧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别具一格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二)学习本文语言清新、优美,描绘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是什么?分析: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对比,作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是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文章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至“轻灵而自由”,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后一部分则是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前一部分有三层:第一层(开头至“一点情调”),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山外,是远观,看全景。第二层(“小屋点缀了山”至“含蓄而有风度”),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第三层(“换个角度”至“轻灵而自由”),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后一部分有四层:第一层(“小屋之小”至“叫它云或霞”),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第二层(“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至“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第二层(“山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至“唤做空中走廊”),写小屋和外界的相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第四层(“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至结尾),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二)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分析: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三)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分析:笔调清新,语言优美,是本文的艺术特色。全文多用短句,节奏舒徐流畅,形成幽雅恬淡的基调;适当地运用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等,使语言更显得隽逸潇洒;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等,为文章注进了清新的气息;而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更为文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对比手法的运用,比如“高大”和“小巧”、“有限”和“无限”等等,则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三、教学过程 设计(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障碍,掌握以下词语。1.注音。黛d4i缀zhu@翩pi1n憩q@阡qi1n陌m^谧m@蕊ru!绽zh4n缥pi1o缈mi3o骋ch7ng2.解释。玲珑:(东西)精巧细致。也指人灵活敏捷。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灵动:飘逸,传神。逊(于花):差;比不上;不及。挺拔:直立而高耸。也指坚强有力。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翩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憩:休息。游目骋怀:随意观览瞻望并敞开胸怀。游目,指目光由近及远,随意观览瞻望;骋,本指马在奔跑,引申为放开,尽量展开。宁谧:安宁,平静。疏落:稀疏零落。虚无:有而若无,实而若虚。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写作飘渺。盈(耳):充满。空中楼阁:空中所见的楼台观阁。本指海市蜃楼,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3.辨音。4.辨形。5.辨义。点缀、映衬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映衬,映照,衬托,通过并列相反的事物之间的鲜明对比,使各自的特点更加清楚地显示出来。一般说来,点缀不是相互的,甲物点缀乙物,不等于同时乙物也点缀甲物,而映衬则是相互的。点缀有时也借助于对比映衬关系,取得点缀的效果。(二)讨论以下问题。1.“我的空中楼阁”,指的是那座“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的“小屋”。本文是以直接描写这座小屋本身的情况为主要内容的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又是怎么写的?分析:本文并非主要描写“小屋”本身的构造、形态、功用,而是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对比,作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文章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至“轻灵而自由”,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山川美景的生气和情调;小屋和树的关系,� 第二部分则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那小屋的关系,如小屋拥有“有限的”领土与“无限的”领空,更拥有灿烂的云霞作“无形的围墙”;小屋拥有“清新的空气”,以及“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的光线;小屋拥有与外界交通的被称为“幸福的阶梯”的山坡和“空中走廊”的山路;夜晚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中,作者称小屋“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但小屋作为艺术品的精妙构思和深邃意境,丝毫不在于小屋自身,而在于与周围环境的配置,它“占了地利之便”,从而“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小屋的最大特点就是融于大自然之中,从而寄寓了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的情怀。2.作者把“小屋”称为“我的空中楼阁”,这应该怎么理解?分析:把“小屋”称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全文对“小屋”的描写,许多地方暗示了小屋的虚构性,如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突出“独立的、安静的”环境,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文章后面的描写进一步由实而虚,指出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不再“清晰”,成了“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表明了“小屋”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自己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3.本文寄情于景,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地方间接暗示了作者对他所生活的环境的态度?提示:文中流露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作者强调“小屋”的“独立”、“安静”,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等,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畸形发展的物质文明,及喧嚣浑浊的社会环境是有所不满的。课堂教学设计Ⅱ一、教学目标 (一)(同“课堂教学设计Ⅰ”)(二)培养高效阅读能力。二、难点、重点分析(同“课堂教学设计Ⅰ”)三、教学过程 设计(一)速读测试。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省作家______,本文的出处是______。2.文章首句:“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此句用了______修辞手法。在______位置、______角度,才能观察到这种情景。3.“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①,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②,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③,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④。”这句话从整体看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具体地说是______喻,①和②是______喻,③和④是______喻。4.文中用了不少两相对应的句子,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再从文中挑出三句最短的这类句子,并说说这类句子在表达上的效果。5.“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个两相对应的句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在什么位置才能观察到这种形势?6.“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雾失楼台”是怎样一种情景?这里说的“小屋”“而是……空中楼阁”,与“雾失楼台”完全一样吗?为什么?7.“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请从文中找出“白天清晰”、“夜晚朦胧”的例子,并作简要的说明。8.“小屋在山的怀抱中……。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其中“科学的时间性”、“浪漫的文学性”表现在哪里?9.“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了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这一段的修辞方法都有什么?举例说明。10.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测试记录: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理解率:______%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二)激疑质疑。1.文章内容是写实实在在的“小屋”,题目却用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结合课文谈一谈。2.本文主要描写了小屋和周围的环境。在描写中,前一部分是立足于小屋所处环境这个整体描写的,后一部分是立足于小屋这个局部描写的。前后两部分从哪里划分呢?另外,在描写中,前一部分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后一部分侧重于人对景物感受的描写,能否在两部分中找出例子,对照说明?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能否举例试加说明?(三)精读导引。1.精读全文,会使读者觉得,作者笔下的“小屋”,有些由实到虚的趋势,也就是作者逐渐把现实的小屋加以理想化。不难理解,这理想化的情景正是作者所追求的。从此入手考虑。2.阅读课文,注意作者的观察点和描写对象,可以划出前后两部分。然后从两部分中各找一例说明即可。3.精读课文,并参照“自读提示”所指,找出语言特点。(四)疑难讨论。1.虽然作者说小屋是他“睡眠”的居室,但是他在描写中,对小屋是步步理想化、甚至是神奇化了的。如“小屋”“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小屋”“犹如在花蕊中一般”,“小屋迷于雾失楼台”,“它不再是小屋,而是……空中楼阁”。作者笔下的小屋在由实而虚,由现实变为虚幻。不难看出这“虚幻”的“空中楼阁”才是作者理想的小屋。所以用“空中楼阁”为题。这也是与作者向往“独立”、“安静”的生活相联系的。2.可从开头到“轻灵而自由”作第一部分,以后的作第二部分。比如第一部分,虽把小屋比喻成鸟、蝶,“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但小屋还是实实在在的小屋,只是“形势”如此。而第二部分,小屋却在“虚无缥缈”的环境中成了“空中楼阁”,已“不似在人间”了。把实际景观融于迷离朦胧的神奇意境之中,正是本文构思的绝妙之处。3.本文语言优美。主要表现在: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小屋和周围环境,笔触细腻,穷形尽象。②两相对应的句子的运用,把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③文言词语和现代时髦词语相结合,如“俯仰天地”、“游目骋怀”和“心灵散步”、“眼睛旅行”等等。使语言显得隽逸潇洒,富于感人的灵气。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我的空中楼阁》、中国台湾、李乐薇。《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散文第一集)(8分,各2分)。2.比喻。山和小屋的上空,正对山岭。(9分)3.博喻,明,暗。(9分,各3分)4.“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效果是便于在比较中或衬托中写出事物的特点;便于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表现事物。(1分,举例6分,效果各4分)5.比喻、拟人,在远远的山下。(9分,各3分)6.暗喻。雾弥漫了楼台,使人觉得楼台消失了。不完全一样,因为“雾”不定时,星、月有时间规律;另外,“雾失”可达到一点儿看不见,“月影之侧”只是“朦胧”。(第一问2分,第二问10分。)7.“白天清晰”如:“远观”,都可看见“一角屋檐”、“一排屋瓦”、“一片蓝的墙”、“一片白的窗”。“夜晚朦胧”如:“收拢”在花瓣之中,“迷于雾失楼台”,变成“空中楼阁”。(10分,各5分)8.“早晨”和“夜晚”都影响光线,而早晚又有严格的时间规律,表现着科学的时间性。“花蕊绽开”“花瓣收拢”,以及“清晰”、“朦胧”等,都是形象生动的文学描写,而且由于比喻等修辞,又有浪漫色彩。(共10分,各5分)9.“上帝玩赏”是拟人,其余是比喻。“牡丹”和“芍药”还有夸张之意。(共10分,各5分)10.表现了作者向往“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10分)〖小资料〗(一)作者简介。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二)重点内容图解。
[1]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别具一格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习本文语言清新、优美,描绘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对比,作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是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文章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至“轻灵而自由”,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后一部分则是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前一部分有三层:第一层(开头至“一点情调”),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山外,是远观,看全景。第二层(“小屋点缀了山”至“含蓄而有风度”),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第三层(“换个角度”至“轻灵而自由”),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后一部分有四层:第一层(“小屋之小”至“叫它云或霞”),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第二层(“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至“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第二层(“山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至“唤做空中走廊”),写小屋和外界的相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第四层(“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至结尾),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二)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分析: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三)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笔调清新,语言优美,是本文的艺术特色。全文多用短句,节奏舒徐流畅,形成幽雅恬淡的基调;适当地运用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等,使语言更显得隽逸潇洒;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等,为文章注进了清新的气息;而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更为文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对比手法的运用,比如“高大”和“小巧”、“有限”和“无限”等等,则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障碍,掌握以下词语。
1、注音。
黛d4i
缀zhu@
翩pi1n
憩q@
阡qi1n
陌m^
谧m@
蕊ru!
绽zh4n
缥pi1o
缈mi3o
骋ch7ng
2、解释。
玲珑:(东西)精巧细致。也指人灵活敏捷。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灵动:飘逸,传神。
逊(于花):差;比不上;不及。
挺拔:直立而高耸。也指坚强有力。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翩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憩:休息。
游目骋怀:随意观览瞻望并敞开胸怀。游目,指目光由近及远,随意观览瞻望;骋,本指马在奔跑,引申为放开,尽量展开。
宁谧:安宁,平静。
疏落:稀疏零落。
虚无: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写作飘渺。
盈(耳):充满。
空中楼阁:空中所见的楼台观阁。本指海市蜃楼,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
3、辨音。
4、辨形。
5、辨义。
[1] [2] [3] 下一页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5
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 夏永
【教学目的】
1 学习从各种不同侧面来观察,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即定景换点的写法。
2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3 体会文章寄情于景的特点。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1 宁谧:(谧mì)安宁,平静。
2 翩然:(翩piā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3 缥缈:(piāo miǎo)也写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4 游目骋怀:(骋chěng)游目,放眼往远处看;骋怀:开怀。
【内容主旨】
作者借对建筑在山上的小屋的描写,寄托了她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用定景换点的写法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描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一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1~3自然段)立足山外,写小屋和山的关系,是远观,看全景。第二层(4~7自然段)立足山上,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是近看,看局部。第三层(第8自然段)立足山下,仰望远观,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从不同侧面写周围环境与小屋的关系。这部分有四层:第一层(9、10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第二层(11、12段)写小屋的光线和空气。第三层(13、14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第四层(15~18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写作手法】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所写的是实在的山、树、房屋的形势。后一部分则重在对作者的主观感受进行自然抒写:极小的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而陶醉;明明小屋处于“山的怀抱中”,山是静止的,而在晨昏光线变化中,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会“绽开”,也会“收拢”,仿佛山是会动的。……夜幕中,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由实入虚,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虚实相生,开拓出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重点语段解读】
课文第13段: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课文第15段:……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分析:第13段点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能够在自己的小屋中享受着“美梦”,这似乎是人世间最完美的生活;在小山上的小屋与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无须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这应该是作者心里最完美的境界。然而,这种摒弃世间物质享受,追求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生活真的可以存在吗?作者的清梦真的可以做下去吗?文章在13、15自然段中明确地暗示了这种理想状态的生活就像文章的题目那样是个“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本身就是一语双关,既是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暗示这实际上是作者幻想中超然物外的理想国。所以在文章近结束时,作者用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雾失楼台”的情景,小屋太完美了,所以在世间是不可求的。作者巧妙地把实景与虚景,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有实有虚,虚实相生,开拓了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解题指导】
一、略。二1明喻。将“山”比作女子描画过的眉毛,“小屋”比作眉梢上的一点“痣”,相映成趣,并且用“痣的一点”而不用“一点痣”这种表达更能见小屋之轻巧。2将“山”比作“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单纯的底色”、“小屋”比作“风帆”、“飞雁”、“灵动的色彩”,这一系列的博喻,使“山”和“小屋”都同时有了动感,有了灵气。3暗喻,将夜暮笼罩下的“小屋”说成是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给“小屋”蒙上一层朦胧而神奇的色彩。比喻的标志词是“是”。4第一句是直接描写,简洁而得体。第二句用暗喻,将整个大自然比作一幅“巨画”,使文章的意境更加开阔。
三1、因为山上有花、草、树木的香气。2①因为“小屋”位于山脊上,加上窗多,白天的光线是充足的,只有“破晓”或“入暮”时分,山上只有“一片微光”,所以说“例外”。②谧,mì。③这是光线变化造成的感觉。文章先把群山环抱的小屋比作一个花蕊,早晨时,光线逐渐加强,小屋形态逐渐明晰,群山则仿佛逐渐后退,这就像花瓣慢慢淀开似的。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十分传神地写出静态景物在光线变化中给人视觉造成的动态感觉。④这也是光线变化给人造成的视觉误差。黑暗逐渐消失,山与小屋的距离也就看清楚了,所以给人感觉是层山后退了。3(1)出外时,是满怀希望,去开始新一天的生活,迎接新的挑战,迎接新的乐趣,所以说“小屋”是“快乐的起点”。(2)归来时,满载成功的收获,所以说“小屋”是“幸福的终点”。(3)这里的“山路”已成了一种象征,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之路”,“幸福之路”的象征,所以说在这山路上往返,是“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篇6
《我的空中楼阁》是中国台湾现代作家李乐薇女士的1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写得非常优美,读后犹如食过橄榄嚼过甘饴,回味无穷。
喜欢读散文的人必定是耐心很好的人,也必定是懂得享受闲暇时间的人。以自己的经验而论,� 优秀的散文很适合安静的时候细嚼,只有反复地细嚼才能啧出味道。我们那时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抵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长大一点,重新翻阅,心情是截然不同的,对于自然、人、家庭,会有全新的感受和领悟。随着年龄的增长,看惯了红尘俗事,便喜欢安静,也因此喜欢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这1篇写景的小文不仅适合夜深人静时捧读,更适合悠悠地朗诵,昏黄的夜灯下,舒适地倚着床背,以一种平静的心情,逐字逐句地读,读着读着,便不由自主地陷于美景之中,深深地陶醉,如果有梦,那一定是甘甜而清香的。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唤醒了我的想象,如果山林是一位婀娜的美人,那小屋就是惹眼的美人痣?多好的比喻,我几乎要惊呼了!小屋的形象一下子柔和起来。世界太拥挤,城市太嘈杂,拥有小屋的人本已令人羡慕,况且又是那样美如仙境的小屋,我的心小鸟般云雾般飘渺着飞远了。。。。。。
如痣小屋是她的世外桃园,如今的人,尤其是城市里厌倦了灯红酒绿的人,为生活所累的人,想着逃避苦难的人,也一定会爱上这可爱灵动翩翩欲飞的小屋,也一定如我般向往这一方净土。有人说,女人写散文,能把枯燥的东西写得有趣。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令人惊叹的语句,如此美不胜收的环境,怎不叫人羡慕?这不正是天人合一的景观吗?大自然就是一副无需雕饰的巨画,屋在画中,人也在画中,画随屋动,人随画行,这一切和谐而有序,几乎让人嗅到新鲜的氧气。我能想象人在画中从容快乐地行走,脚步似一串丁冬作响的音符,心情怎能不雀跃?
小屋是清新的自然的,文字也是,爱极了这优美流畅的文字。文中除了开头和结尾的点睛之句,还有一些句字越读越有味。“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女作家寥寥数笔,便描绘出一个活泼生动的小屋,看过小屋的照片,是一张远景。在郁郁碧树掩映之下的小屋,只露出大体模样,白色的,像极了水面上的帆,更像一只飞鸟正展翅越过茫茫丛林,何止是灵动的色彩,这句“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不正是女作家飞扬心情的写照吗?小屋点缀了山,而葱茏的树木点缀了小屋。“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小屋衬出山的高大,而树木却烘托出小屋的灵巧。写小屋并连带着写了生命力旺盛的树木!树的美在于活力和精神,是不是在警示人们和激励自己呢?也许大自然会给喜爱它的人们新的启迪和遐想,也能带给人们激越的心情!是啊,为什么不呢!而我也终于想发出感叹: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息息相关,彼此照应。再读这句:“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在女作家眼里,小屋成了含蓄而有风度的朋友,想必这含蓄和风度亦是作家的追求?
我想,能写出如此优美文章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我们虽然不能选择生活方式,但生活的态度应该把握,尤其要有热爱生活的态度,这应该是良好的心态。
很喜欢这篇文章。最根本的原因应该就是羡慕她有一座安谧舒适的小屋。想想看,在自由的空间里,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抛开一切杂念,与清泉为伴,和小鸟对话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和思想是永远不会枯竭和消亡的。这样的小屋对于爱好文字和书籍的人来说,简直比天堂还美!
有时候,静下心读一些好的散文是一种享受。读这篇就是。
能拥有这样一座远离尘世的小屋,真是一件美事!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篇7
(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医学院 514031)
我校中专部使用岭南版教材,〈我的空中楼阁〉在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是“听清楚和说明白”。这是1篇清新脱俗、语言优美的散文,描写性和抒情性极强。但我们的学生素质有限,很多人把语文课当作“杂科”,根本“不识货”。如何深入浅出地让他们欣赏文章之美,并转化为阅读写作能力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 紧扣目标,自然引入,激发兴趣。
“本单元的目标是听清楚和说明白。上一次我们学习了〈穿云破雾上九天〉一文,大家积极发言,以记者采访报道的形式,述说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试验发射的现场情况,很多同学展示了自己的好口才。上一课重点是说事,而生活当中常常需要传情,比如你对一件物品、你的家庭的喜爱之情如何表达出来呢?”我正在开场白,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还有,顺便告诉我们如何表达对一个人的爱情呢?”(众生笑)。
我没有动怒(太熟了),反问:“你怎么写?”
“不外乎就是说我喜欢你或者说我对你有好感之类的,但写了两行就没话说了,憋得难受!”气氛活跃。
“空洞!没有语文水平也想谈恋爱,还是认真点吧。”我“将”他们一军,“乖乖听完这一课,就会有提高的。我们来看看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怎样描写他的小屋,表达一种高雅的情感。”我板书标题,解题。
二、 不露痕迹引入正文,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文章?除了学习如何说明白一种情感之外,还可以学到一种‘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板书)。文章的描写对象是山脊上的‘我的小屋’(空中楼阁),他变换了三个立足点来描述,走一步换一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来看去都是不一样,都是很可爱。”板书:一、立足小屋外面,欣赏它和背景的和谐美(点缀)。二、立足小屋,欣赏其环境之美。三、出入途中、夜幕之下景色和所见所感。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段落。”布置任务,学生完成。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写法,你能说出作者言何‘志’吗?你最欣赏哪些文字?”学生纷纷举手发表看法,大声朗读有些段落。其中一个学生反问:“老师你喜欢那些段落?”
“都喜欢,特别是14段‘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深情地示范性朗读,很多人跟我一起读。——这课堂有点“温度”。
“好东西一起吃,好文章一起读。大家将整篇文章一起朗读好不好?”“好!”——我“火上浇油”,学生其实很容易“上钩”。
三、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谈话。
解释了重点字词。“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的理解能力?请大家思考如下问题,谈一谈自己看法”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在每个部分都提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第一部分我的问题是: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请根据想象,描绘一下它们的样子。
2、小屋如何点缀山?
3、第3段用了哪些富有动感的词语?
4、在树的点缀下,小屋有哪些特点(综合4至8段)?
5、第5段描写树的各种美,有何用意?
6、这部分中,作者的立足点前后有何变化?
四、 适当穿插点拨,授人“鱼”和“渔”。
通过提问和探讨,学生已经基本吃透文章内容。我针对有些句子,适当穿插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例如结合“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一句,我提问:“难道这一所小屋真的会飞么?”
“当然不是,是树叶在动。”
“不,是指房屋的样子像小鸟,屋檐高翘,展翅欲飞的样子。”
“不是,因为作者在山下走动,房子在视线中晃动------”
“不对------”学生们争论热烈。——这课堂“发高烧”啰!
“你们说的都有点道理。不过归根到底,作者是想描写从山下仰望,自己的小屋掩映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的样子。树点缀了小屋,小屋有点缀了什么?”我卖关子。
“树点缀了山。”异口同声。
“错!”我一摆手,大家面面相觑。
“小屋点缀了作者的心情。”我一字一顿地说“小屋当然不会飞,是作者的心在飞,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至爱之情。”学生恍然大悟。
“这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其实是情景交融。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思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往往不露痕迹地隐含在对客观景物的描绘之中-------”接着我又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两句诗中的“明月”和“冷月”相比较,适当解释,让学生体会作者的不同思想感情。
五、 亦庄亦谐,检验效果。
归纳中心是顺理成章的事。完成练习后,我循着“余热”跟学生讨论:这所小屋本来可能很平常,为什么作者笔下如此之美呢?
“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学生点中要害。
“关键是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才能与之和谐相处。”有人补充。
“比如我们同学,热爱学习的 不爱也得爱,何苦跟自己过不去呢?”嘿!还挺有味!
“爱爱爱!‘撒遍人间都是爱’我知道情书怎么写了,老师,我念给你听,新鲜出炉,来来来!”这调皮鬼眼看时间不多,不举手就站起来“我也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在校园里,我处处留意着你的身影,我的目光象磁石一样跟着你那指南针一样苗条的身材。你散步的时候,清风送来阵阵清香,你停下来就象若柳扶风,亭亭玉立,你在操场上英姿飒爽,矫健迷人-----”真酸哪!——救火!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篇8
《我的空中楼阁》是高中语文的1篇课文,下面是关于《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我的空中楼阁》,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的空中楼阁》,是1篇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可以说是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美文。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自然之景,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有关诗文,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趣,同时,让学生领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致妙旨。
(二)说学情
1、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但在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我们的学生大多成绩较差,阅读面不够广,文化积淀少,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对薄弱,再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尚浅,所以在理解文章的内涵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作好引导工作。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4、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
1、本文是1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2、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意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用了托物言志,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的需要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具体教法如下: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1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学法: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奉献,也要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教学程序:
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程度,我安排一课时或两课时。这里我谈谈我一个课时的设计。
(一) 激趣揭题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社会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小结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 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还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去读书: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哪里。
(三) 品味语言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以 “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四个问题的探讨。
1、 �
2、为什么作者如此深爱她的房子?
此题主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立足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文本中个别语句的推敲,学生就较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3、面对自己的最爱,作者描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分析这个问题的同时,把多媒体画面和配乐录音交互使用,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作者所描绘景物的欣赏和对作者抒发的热爱大自然情怀的理解。
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体会情感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独立、安静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总结迁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给学生一个课文的语段的语言形式进行仿写。仿写是语言运用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五、说板书
依据:1.直观、简洁,有助于理清文脉。2.用链式图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9
我的空中楼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 体会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3 初步品味本文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三、正课
师: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的家建在哪里?是这里呢?还是这里?或是这里?(出示幻灯片)
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它可能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郑愁予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房子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房子,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房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屏显:我的空中楼阁 
师:大家都预习过的对不?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吧?那么这节课不再强调字词了。现在,我不叫你们用嘴巴阅读,用什么呢?用耳朵阅读。 
(生:耳朵? 
 师:能理解么?用耳朵怎么阅读? 
 生:哦,就是通感对不?)
 师:呵呵,用耳朵阅读,就是用耳朵去倾听,我下面要放一个视频朗诵材料,我要大家做到,用耳朵去倾听视频里那个人是怎么声情并茂的朗读的,我们平时又是如何朗读的。然后,把你的纸拿出来,将你心中的小屋画出来,跟视频里面的画面比比,用眼睛去欣赏画面,然后,用心灵去感应,感应什么呢?感应字里行间作者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有没有让你心灵产生共鸣的地方。
多媒体朗读
师:好,哪位同学能说说,哪一幅才是你心目中的那幅画面吗?
师:好的,大家回答很好。我们说,1篇文章到了读者手里阅读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的理解感受都会不同。那么,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还有就是品味语言。当然,作为1篇精美的散文,仅仅是这个层次上的解读是不够的,但是这是第一课时,我们只有在这一层面上理解了才能在下一课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对不。
师:那现在我们进入学习目标第一阶段——理清思路。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
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师:大家想好了吗?哪位同学先说说呀。想好了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对不?你只要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 
(生:我喜欢十到十二自然段,因为这里写到云和霞,还有那一句,我最喜欢: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我就特别喜欢那种空气。而我的房子是要建在空中的,所以我要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叫。。。叫空之屋。
师:空之屋?能不能用那个“香”字,叫香之屋呢? 
生:不好,哦,对了,空中还有云和霞,就叫云之屋或霞之屋吧。 
师:多好听的名字呀,多浪漫的小屋呀,这个名字好。 
生:我喜欢十五自然段,这里作者写到小屋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像个空中楼阁,我觉得这里的小屋很美,朦胧美,我取名为夜之屋。 
师:好的,夜之屋。 
生:我也喜欢十五自然段,但我想取名为梦之屋。 
师:梦之屋,多有遐想的名字呀,其他同学呢? 
生:我喜欢写小屋和树的关系那几段,作者说小屋像小鸟一样,我觉得小屋有动感,我取名为。。。取名为。。。树之屋。)
师: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  
生讨论(几分钟后)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好吗?我们先从视觉角度来说,有哪些呢? 
生:有近看、远观、左顾、右盼、仰视、俯瞰。 
师:也就是说,近处看看,近处望望,上面看看,下面看看,左面看看,右面看看。还有吗? 
(生:还有里面看看,外面看看。师: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他说里面看看,外面看看,也就是)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好,大家找出相应的句子。 
(各找出相应句子) 
师:这是空间角度,还有没有其他角度? 
生:有,有白天和黑夜嘛 
师:对,还有时间上的变化,有白天所见,有夜晚所观 
(师生各找出相应句子并朗读) 
师总结: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这种多角度写法对我们写作是不是有所启发呢?同学们写周记或者写作文的时候,总说自己无话可数。作者这种写法对我们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们也可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写人物,多角度去刻画人物,人物性格将更丰富,写事件,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同样,写景状物,能产生立体感,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那么,从摄影学的角度来说,将小屋的美展现给我们的是通过画面,那么,1篇文章,小屋的美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呀? 
(生:文字 
生:语言 
师:对,)构思好,写法好,如果语言贫乏无味,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足于打动人,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品味本文的语言。 
屏显:品味语言 
师:如何品味语言呢?很多同学品味语言无法下手,我下面推荐几种方法。 
屏显:善用修辞:形丽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长 
      巧用文言:简洁凝练 
      对偶句的整齐美、排比句的流畅美、长短句的错落美 
师:我们学诗歌的时候,讲过意象,有些意象的画面就很美,比如,再别康桥中。。。 
(生:金柳、水草、彩虹、夕阳、星辉。。。) 
师:对,这是从字词角度入手的。辞格方面,大家都很熟,你觉得哪些修辞方法最能体现出美感来呢? 
生:比喻,拟人,还有通感。。。 
  师:这是从句子角度来分析的,还有化用名句,巧用文言。化用古诗词句的,有直接引用的,或者巧妙的选取古诗词中传统的意象。
师:还有是从句式的角度入手的,比如说,对偶句往往给我们整齐美感,排比句往往给我们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就具有流畅美了。同样,长短句参差感很强,给我们错落美。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从这些角度来品味语言,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化用古诗词入手品味语言,然后再看看时间的安排,好吗?
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大家看一看:出示幻灯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
如山如眉黛-----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山也虚无----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
如雾失楼台----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师:好,到这里为止,我们好像从来没提到过作者对不?学到这里,你对作者的印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课本还有参考书之类上面,从来没有提到作家的性别,大家觉得,这么1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还是男性作家之手。 
生:应该是女的吧,男的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师:作者的性别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引起过争议,而且网络上也从来没有她的照片,后来经过考证,这是位女性作家。(背景音乐响起)作家李乐薇,江苏人,后来到中国台湾从事文学工作,以散文见长。她不愧为写作高手,用她那优美动人的语言,明丽清婉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1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这美文尤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又是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功底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人,没有如诗如画般的心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体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拥有如诗如画的心灵吧。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1]
《我的空中楼阁 》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一、把握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鉴赏散文清新、自然、含蓄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
三、体会文章的主旨
重点:鉴赏散文清新、自然、含蓄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
难点: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独立生活的向往和迷恋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有一笔足够的钱,可以修建一所自己的小屋,你们会把它修在哪里呢?
生1: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建在水上的。因为我比较喜欢在水边的生活,我可以下水游永,钓鱼,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很适合我。
生2: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是建在空中的。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这样有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这样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生3:我喜欢在大海边生活。每天面对大海,我的心情就很好。
生4:我喜欢山村里的生�
喜欢远离尘嚣脱离世俗的那种生活。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吧,温馨点。这小屋它可能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有在郑愁予达达的马蹄走过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下。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就是归有光的一间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学们都预习过,那么我给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为我们用说明文的语言客观的介绍一下这间小屋(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文章中语言的诗意和超然)
颜色:蓝墙白窗
外形:整齐的屋瓦屋檐翘起
位置及周围环境:利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在一座有着浓郁树阴的小山上
三、把握文章脉络
请同学们主动选择自己愿意朗读的段落,老师朗读剩下的段落,完成全文的阅读。
(阅读要求: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对文中倾注了作者感情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那么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位同学介绍的小屋和作者笔下的小屋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请同学来我我们读一遍,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要填空的话―――之屋呢?(横线上只能填名词)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四到八段:树之屋
十到十一段:花之屋云之屋霞之屋
十二段:光之屋
十五:夜之屋雾之屋梦之屋
师(归纳):还有灿烂的云和多彩的霞,有山外青山,有绿野阡陌。我们又看到明丽如洗光滑如缎的清晨里小屋,暮霭沉沉满月清辉里的小屋,还有灯影重重下如烟似梦的小屋。在这里,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
视觉-有近看、远观、左顾、右盼、仰视、俯瞰。
空间-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
(各找出相应句子)
时间-白天所见,夜晚所观
点明:这个就叫做定点取景,多角度的描写,这个是作者构思上了精妙之处
四、感受,品味文章的语言
请同学们为我们描述一下,小屋是什么样的呢?这前面的景物和小屋是什么关系呢?可以自由找一个来说。
1、写山之屋时是从外面看小屋,远观,整体看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小屋玲就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提示:这幅画面是描绘了小屋点缀了寂寞的山,关键是是否学生能对“眉黛”、“痣”、“风帆”、“飞雁”、“色彩”等比喻产生无穷的遐想,整幅画面实际是把小屋放在大背景中,“眉梢的痣一点”,其实是把山的坡形喻成美女的眉,体现了山的形状和柔和的状态,“黛”,深色,更体现了山的色彩。而小屋正是美女的痣一点,“眉黛”与“柔和”相呼应,小屋立于玲珑清新、自然柔和的山脊上,令人不由得联想到妙龄女子那抚媚动人防姣好面容。作者又言犹未尽;连用四个比喻来增添画面的意境,把“山”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和“辽阔无边的天空”,首先就使“山”增强了形象感,使学生联想到“大背景”的“一望无际”,“辽阔无边”,尤为精彩的是把“小屋”喻成”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一下就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使本来静止的大背景中,涂抹上“一点灵动的色彩”,使整幅画面充满“生气”和“情调”:寂静的山上增添如此灵巧、如此灵秀、如此迷人的点缀,怎能不令人驻足品味呢?
2写树之屋时也是从外面看小屋,由近及远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绘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提示: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作者先把镜头对准小屋,逐渐拉近,置小屋于“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中:学生能想象出小屋在绿树环抱中,显得别致小巧。接着作者把镜头再次拉近,定格于一棵大树与小屋,“细而密”“美而浓”的大树的浓阴使画面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而小屋则如一位绅士或隐士一样,静立于浓阴之下,使这幅风景画更加迷人,更呈风采。什么样的人在我们印象中是“含蓄而有风度“的呢?读书人?君子?艺术家?教师?画家?诗人?总之,在大家的印象中含蓄、有风度的一定是有一些学养和一定精神追求的人物。这里体现了什么呢?(明确:作者有独立的人格追求)
也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这棵大树想象成为一位护花使者,一位美髯大汉,在护卫着一位矜持而知书达礼的女子,使画面平添了人文品位。
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提示:这是一幅远景的特写镜头。小屋处于树与树之间,妙在其若隐若现上,想象着“一些”线条,“一角”屋檐,“一排”屋瓦“一片”墙,“一片”窗,这些在树阴中隐现着,使人浮想联朗,而作者把小屋喻为“鸟”、“蝶”的奇妙想象,更会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凌空而起,姿态溯然”的小屋本身就给学生以宽广的想象空间,而这“轻灵而自由”的“鸟”和“蝶”的点睛之笔,非但没有把空间填充,反而更应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这“轻灵而自由”的空间翱翔,使整幅画面神韵毕肖,充满活力。
3.写花之屋,从小屋内向外看(周围及天空)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的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比喻的修辞手法,联想的运用)
提示:这又是一幅庭院风光图,可以想象出作者在小屋的生活情景:每天作者临窗读书,当读到兴致激发处,放下书卷,起身来到庭院中、,极目远望,只见左边青山连绵起伏,流水潺潺;右看,阡陌纵横,绿野千里;近看,在自己的小花园里,花团锦簇,竹架上紫藤花迎风格曳,间杂了吴娜开放的牵牛花;架下五颜六色的月季在春光的沐浴下或含苞待放,或竞相怒放,心中好不惬意。抬眼望去,只见天上云霞锦簇,仿佛又是一个大花园,天上白云朵朵,天边晚霞缤纷。天上人间,一个何等自由、舒畅的文人雅士处于其间。
4.写光之屋,用光线的变化来写出小屋中明暗的变化,化静为动
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提示:这是一幅多么静美的画面,读到此句,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一片微光里,小屋静卧在大山的怀抱中,休浴在晨光或暮霭中,整幅画面充满着“柔静”、“宁谧”的氛围的而更能使学生产生美好联想的应是“花蕊”这一新奇的妙喻,使本来静态的画面却充满了动感:在学生眼前,群山这静态之物(花蕊)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慢慢地”“绽”开了,使画面具有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
5.写夜之屋
每个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提示:这是作者意犹未尽、别出心裁地为我们描绘的一幅迷人的小屋夜景图,要重点抓住“照亮”“照淡”、“山也虚无,树也缥渺”、“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这些语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这座“空中楼阁”的景象: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和山上小屋淡淡的影像,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漂渺的背景。这时,白天如眉黛般的青山也隐入了夜幕中,“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的绿树也笼罩在蒙蒙烟雾之中,只有小屋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进入蓬莱仙境,小屋成为远离人间的烟雾蒙蒙、虚幻缥缈的空中楼阁,成为了“雾失楼台”的仙境。
五、师生在充分想象、憧憬、欣赏了“山中小屋”的优美画卷后,再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
“我的空中楼阁”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是存在呢,如作者笔下如诗如画,毫无烦忧?(体会作者的情志)
1、作者在文中将小屋描绘成一个远离尘嚣的室外桃源,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喜爱之情
2、明明写小屋,却写自然景物,是不是离题呢?作者在写山中小屋却并没有具体展开小屋的形态、陈设、结构,而是将它安插在一派自然的景物之间,最后“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都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作者在文章里既没有描写小屋的具体构造,也没有详细描绘屋内的摆设。她更多地叙述了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飘渺,轻灵,如同飘在空中。文章的第一部分较为写实,但也以写环境为主。第二部分之虚,也是相当明显。可以说,“空中楼阁”的小屋并非真实存在,乃是作者的一种梦想。
3、为什么作者的文题不能就此改作“山中小屋”呢?
参考:作者在文中将小屋描写成与外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远离喧嚣的宁静世界,表达了她希望摆脱现代文明社会的喧哗,投入宁静的大自然之中。因为这里是作者的心灵居所,是作者对自由,宁静,独立人格的一种追求。
4、文章十五段说到“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文章虽然只是在写山,但是却给人一种水的灵动感,这种轻灵的感觉正是作者诗意的栖息,诗意的生活追求的一种写照。
参考:作者爱自然,爱小屋,更爱那种自由、独立的人格追求,一种诗意的生活。借小屋来表达她的种人生理想,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六、延伸扩展:
思考:●从《陋室铭》到梁实秋的“雅舍”,再到“空中楼阁”,从一些相似的特征中,由中国散文寄予的关于“自己的房子”的理想,可以分析出怎样的文化心态?
总结: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大的讨论,简要以括之,浸润几千年“天人合一”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在生活细节中体现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特征。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11
一、紧扣目标,自然引入,激发兴趣。
“本单元的目标是听清楚和说明白。上一次我们学习了〈穿云破雾上九天〉一文,大家积极发言,以记者采访报道的形式,述说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试验发射的现场情况,很多同学展示了自己的好口才。上一课重点是说事,而生活当中常常需要传情,比如你对一件物品、你的家庭的喜爱之情如何表达出来呢?”我正在开场白,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还有,顺便告诉我们如何表达对一个人的爱情呢?”(众生笑)。
我没有动怒(太熟了),反问:“你怎么写?”
“不外乎就是说我喜欢你或者说我对你有好感之类的,但写了两行就没话说了,憋得难受!”气氛活跃。
“空洞!没有语文水平也想谈恋爱,还是认真点吧。”我“将”他们一军,“乖乖听完这一课,就会有提高的。我们来看看台湾作家李乐薇怎样描写他的小屋,表达一种高雅的情感。”我板书标题,解题。
二、不露痕迹引入正文,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文章?除了学习如何说明白一种情感之外,还可以学到一种‘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板书)。文章的描写对象是山脊上的‘我的小屋’(空中楼阁),他变换了三个立足点来描述,走一步换一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来看去都是不一样,都是很可爱。”板书:
一、立足小屋外面,欣赏它和背景的和谐美(点缀)。
二、立足小屋,欣赏其环境之美。
三、出入途中、夜幕之下景色和所见所感。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段落。”布置任务,学生完成。
“都喜欢,特别是14段‘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深情地示范性朗读,很多人跟我一起读。——这课堂有点“温度”。
“好东西一起吃,好文章一起读。大家将整篇文章一起朗读好不好?”“好!”——我“火上浇油”,学生其实很容易“上钩”。
三、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谈话。
解释了重点字词。“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的理解能力?请大家思考如下问题,谈一谈自己看法”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在每个部分都提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第一部分我的问题是: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请根据想象,描绘一下它们的样子。
2、小屋如何点缀山?
3、第3段用了哪些富有动感的词语?
4、在树的点缀下,小屋有哪些特点(综合4至8段)?
5、第5段描写树的各种美,有何用意?
四、适当穿插点拨,授人“鱼”和“渔”。
通过提问和探讨,学生已经基本吃透文章内容。我针对有些句子,适当穿插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例如结合“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一句,我提问:“难道这一所小屋真的会飞么?”
“当然不是,是树叶在动。”
“不,是指房屋的样子像小鸟,屋檐高翘,展翅欲飞的样子。”
“不对------”学生们争论热烈。——这课堂“发高烧”啰!
“树点缀了山。”异口同声。
“错!”我一摆手,大家面面相觑。
五、亦庄亦谐,检验效果。
“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学生点中要害。
“比如我们同学,热爱学习的 不爱也得爱,何苦跟自己过不去呢?”嘿!还挺有味!
“爱爱爱!‘撒遍人间都是爱’我知道情书怎么写了,老师,我念给你听,新鲜出炉,来来来!”这调皮鬼眼看时间不多,不举手就站起来“我也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在校园里,我处处留意着你的身影,我的目光象磁石一样跟着你那指南针一样苗条的身材。你散步的时候,清风送来阵阵清香,你停下来就象若柳扶风,亭亭玉立,你在操场上英姿飒爽,矫健迷人-----”真酸哪!——救火!
高一语文教案《我的空中楼阁》 篇12
一、教学目标
1、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2、学习本文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
3、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理解作者对安静、独立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重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三、难点:
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予小屋的生活理想。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亭台楼阁”在古代往往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地方,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有关“亭台楼阁”的文章呢?
明确:《醉翁亭记》名句------《登幽洲台歌》名句-----《岳阳楼记》名句------
2、有关小屋的的名篇有吗?若有是哪1篇?
明确:有,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其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齐背)这里的屋子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李乐薇的小屋,看看他的小屋在那里?又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1930~)江苏南京市人。早年肄(yì)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艺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信息。在《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散文中,她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用多项叠景,以及幻觉错觉、虚实相映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从而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
三、解题
空中楼阁
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或脱离实际的理想中生活的地方。
标题“我的空中楼阁”是一个偏正短语,重点在交代“空中楼阁”。它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①课文倒数第四段:“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数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灯把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可以看出它是指我居住的建于山上的小屋。
②但小屋仅仅是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不,它也指我们现在所说的含义:即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这是一语双关
二。点拔指导:
一)整体感知课文,疏理文章思路。
1问题:作者的小屋是怎样的一间小屋呢?
明确:仅仅是一间山间小屋而已!它处于山上,交通不便,没有豪华的气派,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一间陋室!
2问题:在作者的眼里小屋美吗?作者喜欢她的小屋吗?
明确:很美,很喜欢!
3问题:为了写小屋的美,作者选取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呢?
明确:依次写了:山、树、花园(含花)、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
4问题: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一、立足于屋外看小屋(1~8自然段)。二、立足于屋内看世界(9~18自然段)。
5问题:全文一共几个部分?
明确:两个部分:一、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二、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二)研讨一部分:
1问题:(1~3自然段)作者站在哪里看山和小屋?又是怎样描绘小屋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站在“山外”。通过写山来描绘小屋。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比喻
这个比喻使读者想象驰骋。山像女子用黛粉描的柳叶眉,小屋是女子眉梢的美人痣,那么整个大自然该是女子的美丽面庞了。这一精美的比喻赋予山屋以少女的灵秀,饱含着作者爱屋,爱山而及整个大自然的迷恋之情。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大雁,是单调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排比、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所以“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2问题:小屋与山的关系怎样?(答案:4自然段)
板书:屋点缀山:点破寂寞
(全景)增加风景
这是立足山外,远观:看全景。
3问题:(5~7自然段)作者站在哪里看小屋和树的?又是怎样描绘小屋的?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站在“山上”。通过写树来描绘小屋。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比喻、拟人。
清健、挺拔写出了树的阳刚之气,而苗条、婀娜则写出了树的多姿的阴柔之气。在这里,树的多姿多态,树的精神和活力,使小屋有灵气,把小屋写活了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6自然段)——对比。
在这里,树与小屋进行对比,相互点缀,动静结合,把树与小屋的那一种和谐关系写的淋漓尽致。
问:这种和谐关系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哪个最恰当?
明确: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7自然段)——拟人。
这是一幅近景的特写镜头:小屋在树阴的掩映下,时隐时现,有时象个害羞的小姑娘,显得含蓄而又委婉;大树仿佛是一位护花使者,一位美髯大汉,在守护着她。有时又象个穿着一身礼服的绅士,风度翩翩。写出了小屋的神韵。
板书近看:树动屋静
树高屋小
树阴浓屋含蓄
这是立足山上,近看:看局部。
4问题:8自然段中,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作者看到了什么?又是怎样描绘小屋的呢?(答案:就在8自然段)
明确:站在“山下”仰视(还可从小屋“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看出来)。首先看到是小屋前面的树;然后是一些“线条”、一角“屋檐”、一排“屋瓦”、一片“蓝墙”、一片“白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作者善于捕捉色彩,并且看的很仔细,很明显,小屋在这个角度很显眼,很亮丽、清晰。哪儿是墙,哪儿是窗都看得很清楚。
——比喻:这是一幅远景特写镜头: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和“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新颖独特。
在这里,小屋“活泼翘起的屋檐”动感极强,犹如展翅高飞的鸟儿,而屋瓦上的图案,兰色的墙,白色的窗,则又很容易让人想起翩翩起物的蝶儿。加上在大树掩映下若隐若现,就象栖息在树枝一样。说小屋象鸟,象蝶,写出了小屋凌空而起、翩然若舞的形;而轻灵自由则写出了小屋的神。
板书:远看:若隐若现
轻灵自由
这是立足山下,远看:看局部。
5问题:树与小屋是什么关系呢?(参看:4自然段)
板书树点缀屋
讨论:作者作者笔下的“山——小屋——树”可以说达到了“完美自然、和谐统一”,作者这样刻意地描写它们的“和谐统一”,目的何在?
明确: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小屋是人文景观,作者反复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另一方面表达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思想。
小结:当她立足于“小屋之外”时,观察点的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由远及近再到远,也就是由“山外——山上——山下”,就好比一个摄影师,随着剧情的变化,一会儿用一个长镜头,一会儿用一个短镜头,一会儿再来个面部特写!
第二课时
一、研讨二部分
一问:作者立足于小屋内,又描绘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袖珍形的花园、园中小路、园中花朵”、“五彩的云霞”、“清新的空气”“美丽的山中晨昏”、“崎岖的山路”、“迷人的小屋夜景”。
二问:小屋如何?作者的感受又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1、很小:房屋小、花园小、路小,领地很小;作者感受到的领空却很大:“无限”。
——对比:一方面写出小屋的小巧玲珑,另一方面又写出了眼前的广阔、视野的无限。
作者感到无比高兴:神采飞扬、心花怒放——
9自然段:“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游目骋怀。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2、很美:屋内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真可谓院落花团锦簇;天空的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白,有红,有绚烂,也有飘落。”真可谓云霞缤纷。这里连用了六个“有”,道出了作者无比欢快愉悦的心情(10自然段)
板书:领空大,花绚丽
三问:这里的空气、光线如何呢?作者对山上环境的感受如何?
明确:空气是清新的,是香的;光线是明亮的,是富于变化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可享受清福、享受充足的睡眠、享受美梦。
12自然段所描绘的是一幅多么柔静、宁谧的画面,小屋静卧在大山的怀抱中,沐浴在晨曦和暮霭中,是多么恬适、惬意,引人遐想——
一个动感极强的比喻:把光线在山中出没的规律写的很清楚:日出花开,日落花收,光线的来去,给小山增强了动感,给小屋、小山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调。
强调:“山的怀抱”:比做花蕊。小屋光线的明暗变化:比做花蕊的“绽开”“收拢”。小屋在花蕊的怀抱中,更显出小屋的美好以及作者对小屋深情。
板书:空气清新、光线变化、
环境独立、安静
四问:(14自然)作者笔下的山路、山坡好不好走?作者把“山坡”“山路”称之为什么?作者的感受如何?
明确:不好走,不便于行车;“山坡”:幸福的阶梯;“山路”:“空中走廊”!是一条往返于幸福与快乐之间的道路。作者感到无比快乐、幸福!——“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
五问:为什么说“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明确:因为出外时,是满怀希望,去开始新一天生活,所以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归来
时,满载成功的收获,所以说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板书:山路是走廊;山坡是阶梯
五问:第15自然段加一个小标题该怎样加好?
明确:参考:小屋夜景、空中楼阁等。
这很平常的山中夜景在作者笔下都变成了“迷人的人间仙境”、“朦胧的空中楼阁”!
学生齐读感受第15自然段。
六问:为什么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而山上的则是照淡了呢?
明确:因为山下的人多,灯多(万家灯火),光线强;而山上的人少,灯少(疏落),光线弱,突出了山上比较独立、安静,象世外桃源。通过灯光,再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把小屋写得很朦胧,很飘渺,正如烟雾之中的空中楼阁。给小屋蒙上了一层朦胧而神奇的色彩。
七问:“雾失楼台”是怎样一种情景?这里说的“空中楼阁”与“雾失楼台”情景完全一样吗?为什么?
明确:暗喻;浓雾弥漫罩了楼台,使人觉得楼台消失了。不完全一样,因为“雾失”可达到一点也看不见,“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只是显得“朦胧”。
板书:小屋夜景:朦胧飘渺
八问:作者的“空中楼阁”,是“现实的”还是“虚构的”?
明确:应该说“空中楼阁”既是现实的,又是虚拟的。说它现实,可能作者心爱的小屋确实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高耸入云;说它虚构,是因为作者特意让小屋居于“高高的山坡”,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这就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另外小屋的最大特点就是融于大自然之中:文章最后指出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屋内有天然的装饰、屋外有盈耳的鸟语、天然的巨画。很明显,它象征了理想中的远离喧嚣,独立、安静、自由的生活环境!
二、“空中楼阁”到底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寄寓了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自由的”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文中暗含着对“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真切呼唤!
三、散文中这种“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志向”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作者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正像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中对山中美景着意描绘的目的了!
四、简析文章诗化语言。
语言诗化、清新优美,主要表现在:
1、修辞美——
①综合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为文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②对比手法的运用,比如“高大”和“小巧”、“有限”和“无限”等等,则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2、语言美——
①适当地运用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等,使语言更显得隽逸潇洒;
②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等,为文章注进了清新的气息;
3、音乐美——
①短句的成功运用,既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明快的节奏感(“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②整散结合的语句,语句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云帆,辽阔无边的……是山川美景中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在于活力,在于精神!”,“足以举目千里,足以……左顾有……右盼有绿野阡陌。”,“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我只觉得出外时……”)。
4、绘画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五、本文前后部分在定景定点上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你能概括出来吗?
板书前一部分:定景换点(重在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
后一部分:定点换景(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而“我”却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我”却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六、作者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形象吗?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A、可想象为“陶渊明”似的形象。
B、可想象为“欧阳修”似的形象。还可以想象为“刘禹锡”、“王维”、“周敦颐”,甚或“朱自清”、“徐志摩”、“郁达夫”似的形象。
教师:其实,这种“追求自然宁静生活、讲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中国文人自古就追求的,七:探讨:精神----物质李乐薇的精神家园——山中小屋海子的精神家园——春暖花开的大海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月下荷塘普希金的精神家园——自由奔放的大海
多么美丽的居所,多么幸福的人生。远离凡尘俗世,远离都市喧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难怪宋朝诗人林和靖,甘愿抛弃荣华富贵,隐居山林,弄梅侍鹤,被后人喻为“梅妻鹤子”;历代许多的名人都爱归隐山林,灵感萌发,写出了更动人的诗篇,难道不是因为浸染了大自然的灵气?茫茫大自然,层山叠翠,云雾缭绕,生活在此,又怎能不释怀?
小班科学教案:我的小脚 篇13
内容与要求:
1、在认识小脚的基础上,知道小脚的本领。
2、乐意学习一些保护小脚的方法,有进一步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出生证印有小脚脚印的;
2、前期用脚做的水粉画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比一比小脚印的变化
1、师: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你们猜猜看,这是什么?是什么时候拍的?
2、师: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张照片,这又是什么?和刚刚的图片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原来每个人的小脚印是会随着长大还变化的,越长大,脚印就越大。
二、游戏环节:认一认自己的小脚
1、师:我们的小脚上有些什么?(脚趾、脚跟、脚趾纹路、脚背、脚心、脚底)
2、师:那让我们做个小游戏,我说什么,你们就做什么。
你的脚趾在哪里?我的脚趾在这里。
你的脚跟在哪里?我的脚跟在这里。
你的脚背在哪里?我的脚背在这里。
你的脚心在哪里?我的脚心在这里。
你的脚底在哪里?我的脚底在这里。
三、讨论环节:说一说小脚的作用
1、师:每个小朋友都能快快的找到小脚上面的东西,那如果我们缺了一样会怎么样呢?
2、小结:小脚上面每样东西都很重要,缺了一样我们可能都走不了,跑不了了。
四、提升环节:讲一讲保护小脚的办法
1、师:谁来说说小脚有哪些本领?(可以跑、跳、爬、走等)原来我们的小脚本领那么大,那让我们来说说怎样可以保护我们的小脚呢?(幼儿泛说)
2、师:老师把保护小脚的办法编成了一首儿歌,只要我们牢记在心,我们就一定能保护好我们的小脚,让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吧。
儿歌《小小脚》
我的小脚本领大,
我要好好保护它。
洗脚脚,剪指甲,
抹香香,穿鞋袜。
不让硬物伤害它,
小小脚,爸妈给。
好好保护记心上,
记心上!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话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2、诵读赏析,体会文章诗化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教学方法
话题探讨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只曲子叫什么名字?(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这只曲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只曲子跌宕起伏!高亢处,如排山倒海;低回时,似微风拂面,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双飞的悲壮,这就是音乐的美所产生的震撼效果!
音乐文学本相通,1篇美文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审美享受,能否让我们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打出题目)。
二、问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朗读思考问题
下面,同学们迅速但轻声地朗读全文(大概5分钟时间),我们音乐伴奏,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何处?(课件放伴奏音乐《秋日的私语》课件打出问题)
三、文章结构点示。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实写小屋之美--依赖大自然,含蓄超然。
第二部分,在小屋的生活情状--自由独立,无限开阔,心灵享受。
第三部分,渐入虚境--路是空中走廊,小屋是空中楼阁,如烟、如雾、虚无缥缈,是幻境,是心灵的追求。
文章由实到虚,最后含蓄的点示,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回归自然!
那么,小屋是实、是虚?还是既实又虚?作者最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留给学生第二个疑问。
四、简析文章诗化语言。
美好的情怀是散文的神,我们已经领略了,当然,这美好情怀还需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才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是很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诗化语言:(课件板书)
1、修辞美——生动的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2、音乐美——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语句
3、绘画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五、拓开思维。初中时曾学过陶渊明的《桃花记》,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由学生说出)
六、布置作业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篇15
散文的教学,不宜作太细的分析,鬼知道是作者多愁善感还是别有所指!应当以学生的诵读、理解、领会、感悟为主,教师只作简单的引导,� 学生感悟到十分之一,也比老师面面俱到来的强。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问:“亭台楼阁”在古代往往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地方,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有关“亭台楼阁”的文章呢?
《醉翁亭记》名句------
《登幽洲台歌》名句-----
《岳阳楼记》名句------
写自己的小屋则有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其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齐背)
2、同学们,假如你有足够的钱,你会把房子盖在哪里?你如何设计你的小屋?
繁华的都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人迹罕至的桃花园
……
3、作者是不是有这样的一间小屋?
学生的答案都不能轻易否定,因为文学作品只是现实的折射,而非百分百的描述,就象阿Q,你能说生活中没有阿Q这样的人?在很多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见阿Q的影子。但生活实际中确实又没有阿Q这样的人。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海市蜃楼)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可以指所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学生基本
好,不管现实中作者有没有这样的小屋,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笔下小屋的位置与周围之景。
(学生活动,教师帮助理解分析)
4、完成思考练习一。给课文分为2部分。
客观之景-------实写
主观之情-------虚写
5、生活于这样小屋之间的作者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A.可想象为当代“陶渊明”的形象
B、可想象为当代“欧阳修”
还可以想象为“刘禹锡”、“周敦颐”,甚或“朱自清”,“徐志摩”。
二。对比《荷塘月色》与《我的空中楼阁》之异同。
如:
作者心情:
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借景抒情)
《我的空中楼阁》-------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语言美:
修辞手法:
三:探讨:精神----物质
乐薇的精神家园——“山中小屋”。
海子的精神家园——麦地(?)
普希金的精神家园——大海
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月色下的荷塘
随着都市的繁荣和发展,在现代化的城市里生活,整天都被包围在喧嚣和嘈杂中,上下班的堵塞和拥挤,工作时的劳顿和辛苦,人们已逐渐湮没在都市中,难得的假日又得为生活的琐碎和繁重而操心,购买衣物,购买油盐酱醋,双休日就这么葬送在日常家居中,偶尔的出外踏青旅游,也只是聊解一下心情而已,等到元旦国庆等大节日,幸运地有那么几天假期,又该回家看望老父母,真正的让心情放松,呼吸大自然,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多么美丽的居所,多么幸福的人生。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远离凡尘俗世,远离都市喧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难怪宋代的林通,甘愿抛弃荣华富贵,隐居山林,弄梅侍鹤,被后人喻为“梅妻鹤子”,历代许多的名人都爱归隐山林,而且愈发萌发灵感,写出了更动人的诗篇,难道不是因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灵气?“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茫茫的大自然,云雾缭绕,层山叠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释怀?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16
授课人:曾秋妹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语言、艺术手法进入意境,通过鉴赏,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定景换点的写景方法。 2.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分析→感知→鉴赏。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自古文人多“雅士”,“雅士”居“雅舍”,如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陋室”,归有光祖传的百年老屋——“项脊轩”,他们的“雅舍”虽然简陋,破旧,但他们居于其中感到无比快乐、温馨。那么当代中国台湾散文作家李乐薇的“雅舍”是什么呢?居于其中的她追求的又是什么样的“雅趣”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她的“雅舍”——“空中楼阁”。(出示投影:标题、作者及画面)
二、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定景换点的写景方法,把握文章的“形”。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1~8自然段(配上一段音乐),思考:
①以上段落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分别取一个名字。
②作者是立足于何处,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小屋的呢?
③小屋在山和树和不同映衬下,显示哪些不同特征?
④语言方面有何特点?
出示投影: 画 面 观察角度 小屋特点 语言特点
小屋和山 山外远看 清新自然 倒装
静、小巧 对比
山上近看
含蓄、有风度 拟人
小屋和树
山下远看 轻灵自由 拟物
(让学生在头脑中勾画出以上画面,然后教师投影出示画面,让学生对照。)
2、叫学生朗读9~15自然段,思考:以上段落围绕小屋,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环境?分别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在头脑中勾画出小屋四周及月下小屋的画面,然后教师投影出示画面,让学生对照。)
三、引导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把握文章的“神”。
1、作者写小屋,不是单纯地描写小屋的景色,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情、志在其中,那么作者是怎样借助小屋来反映作者的情、志的呢?
请学生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仔细品味。
2、文中哪一句话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3、本文明明写的是山间小屋,标题却为什么用“我的空中楼阁”?
三、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拟人、还有对比的手法,并且通过文言词汇、化用文言句式、以及个人独创性的语言,对小屋不同角度不同时刻来进行描绘,把自然景物之美与作者对小屋的独特感受及生活之美融为一体。作者虽然没有明白白的写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写景处处在写情,景中显志,景中含情,达到了深邃的意境。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游目骋怀(chěng) 阡陌(qiān) 绚烂(xuàn) 憩于枝头(qì)
b.翩然(piān) 笼罩(lǒng) 花蕊(ruǐ) 点缀(zhuì)
c.玲珑(líng) 山脊(jí) 眉黛(dài) 眉梢(shāo)
d.婀娜(nuó) 寂寞(jì) 宁谧(mì) 缥缈(piāo)
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 的,夜晚它是 的。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 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 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 了,山下的灯把黑暗 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 ,树也 。
a.朦胧 清晰 灿烂 疏落 照亮 照淡 虚无 缥缈
b.清晰 朦胧 灿烂 疏落 照亮 照淡 虚无 缥缈
c.清晰 朦胧 灿烂 疏落 照淡 照亮 虚无 缥缈
d.清晰 朦胧 灿烂 疏落 照亮 照淡 缥缈 虚无
五、课后练习:仿写下列句子(例句见课文所划)
作者邮箱: zyb1178·
[1]
《我的空中楼阁》 教案 篇17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空中楼阁》。它是人教版XX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2篇课文,是讲读课文。
一、大钢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国当代诗歌散文的要求是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语言运用和艺术手法之妙处。品位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力图使学生对中国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本课《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当代中国诗歌散文单元的第2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优美旋律和深厚意味,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人文目标:理解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独立、宁静”生活的情怀,让学生提高审美品味,构建健康人格。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3、方法与过程:整体感知基础上,品味课文精彩语句 ,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
(2)、比较鉴赏法:把本文的语言与《荷塘月色》中的语言进行比较,体会。把本文与《陋室铭》就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3)、组织讨论法:鉴赏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包。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提出疑问,经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问。强调学生的自主研讨,从而使学生完成对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要求,结合该文文体特 依据本文在整册书、散文单元中的位置及点确立。
(1)、教学重点:品位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一些语言表达技巧体感。整知基础上,品味散文语言美。
(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把握意境。指导形式对在“空中楼阁”中生活的“我”的形象,以及对“空中楼阁”中寄寓志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在进行正式上课前先布置预习:
1、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的大意,回忆初中学过的《陋室铭》,结合其艺术表现手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美和艺术手法的妙处。同时给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音释义。
2、写出读后感。
3、试着进行对本文的朗读,体会对散文朗读的技巧。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上,一幢平平常常的小屋。谁没有见过这样的景物,有什么文章可做呢?请读一读李乐薇先生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吧!普通的山、平常的小屋到了他的艺术彩笔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着无穷的情韵。这是一幅用文字描绘的淡雅国画,是一首感物咏怀的无韵诗。好,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李乐薇先生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去欣赏李乐薇笔下的“陋室”意境。
2、解题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情感。
在《我的空中楼阁》着篇散文中,她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用多项叠景,以幻觉、错觉,虚实相应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
3、整体感知本文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正音。
宁谧:(谧mì)安宁,平静。
翩然:(翩piā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缥缈:(piāo miǎo)也写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游目骋怀:(骋chěng)游目,放眼往远处看;骋怀:开怀。
(2)、指定学生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写出点评,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讨论、交流)
请同学点评并回答。
明确: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跃的节奏来。对文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是要 加重预期,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3)、指导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交流,在班上发言)
如,生:我读这篇课文,最直接的感觉,这好象是在北欧,是那种坐落在森林里,坐落在大海边那种欧式小屋。我喜欢设计,因此,我特别喜欢这样的风格。但是,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必须关注的东西,例如,家庭是我的小屋,我的父母对我十分的关爱;学校是我的小屋,我有友爱的同学和令我尊敬的老师。
师:你这里说的好象是两回事,其一是遥远存在于我们的构想与设计之中的那样的“空中楼阁”;其二是存在于现实中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们怎样构筑我们, 的“空中楼阁”?要靠一份亲情,要靠一份友情,一句话,就是要靠一种真情来构筑这样的楼阁。对吗?看来,如果将来你学设计,一定很了不得,因为你关注到了设计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将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注入进我们的生活中去。
(4)、设计四个大问题贯连全文。
a、“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学生就会无踪可寻。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转换思维角度,从下面四个方面去细寻深思。
i、明含义:“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ii、寻文脉:文章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写山、写树、写领空、写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通道、写夜景,虽然有时也点出远看、近看,介从整体上并不是崐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安排材料,形成一种逻辑结构。
iii、究虚实:文章前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情态,属写实;后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
iv、辨文体: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体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结论:“我的空中楼阁”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作者借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己的情怀。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重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实施过程中应善于引导,由浅入深,达到“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
b、 导学生对文中“快乐、幸福”的理解以及怎样评价作者的幸福观。(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明确:可 在文中,“山路”被看着是一种象征,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之路”“幸福之路”的象征,所以说在这山路上往还,是“往还于快乐与幸福”之间。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器中寻求闲情,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是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新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的幻景罢了,他所企图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不可即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c、本文描写小屋及周围环境,笔调清新,语言优美,如诗如画。但这幅“画”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它与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画有何区别呢?(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1)它不受空间限制。绘画只能从一个角度表现一定的空间景物。而本文却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远看,有近看,有平视,有俯视,有仰视,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3)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技巧崐,培养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指导朗读,引导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地去体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d、“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倾向?从此可以 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喜爱之情。表明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远离人境,在尘器中寻找闲情,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
4、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做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达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事物的描写,变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的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就是用某种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a、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b、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
5、布置作业
让学生自己美读课文且背诵个别段落。同时要求学生回去再仔细地体会文章的语言,找出不懂的句子,下节课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第二课时
1、 检查学生复习情况以及对个别段落的背诵。
抽两到三个学生背诵。
2、 昨天我们朗读了课文,自己也回家读了课文,下课的时候要求大家回去再仔细研
读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句子找出来?现在那位同学先发言?(学生发言、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生:a、“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为什么?
b、“这棵树是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为什么?
c、“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为什么?
…………
师:那好,既然没有别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一起探讨这几个问题。问题是大家提出来的,那么就由大家互相讨论后再由同学发表看法。(学生交流)
3、 品味文章语言的音乐美、诗意美和欣赏文章的画面美。
a、 音乐美:“山入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都有鸟语盈耳。”明确:文中短句的成功运用,即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落,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明确文中多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使用散句,又使语言灵活多变、生动感人;整散句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这样就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
b、 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近似。
有些句法也诗意美: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是近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汙,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都是倒装语序。
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c、 画面美,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本文中,作者也用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找出这幅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4、 织学生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现手法。(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不同点:
a、体裁不同。《陋室铭》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
b、《陋室铭》文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陋室铭》立人格的向往。
c、《陋室铭》着重写室内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围的环境,将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关照。
d、《陋室铭》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则含而不露。
5、李乐薇在景中流露的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那么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宁静平和的心态吗?(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事实上,当我们凝视月光下的树影,聆听山间的鸟鸣时,我们的精神会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如果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坚守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它告戒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不时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从而激起我们心中的涟漪,引发我们对人生、世事的思索。
6、 课堂小结
1篇优秀的散文,就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其实,在滚滚红尘中,在茫茫人海的现代都市里,人们有何尝不想可爱清纯的大自然,走进这样一个适于心灵散步的“空中楼阁”,因为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十分的和谐,人的生命个性百倍的张扬!同时也劝告人们要保持一份自然的心态,少一点世俗的躁动不安和尔虞我诈。
六、布置作业
分析阅读:杨国民的《江南古镇》或者阅读代青的《冬天的山》,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修辞美等,写出阅读心得。从而提高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18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别具一格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习本文语言清新、优美,描绘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对比,作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是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文章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至“轻灵而自由”,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后一部分则是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前一部分有三层:第一层(开头至“一点情调”),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山外,是远观,看全景。第二层(“小屋点缀了山”至“含蓄而有风度”),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第三层(“换个角度”至“轻灵而自由”),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后一部分有四层:第一层(“小屋之小”至“叫它云或霞”),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第二层(“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至“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第二层(“山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至“唤做空中走廊”),写小屋和外界的相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第四层(“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至结尾),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二)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分析: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三)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笔调清新,语言优美,是本文的艺术特色。全文多用短句,节奏舒徐流畅,形成幽雅恬淡的基调;适当地运用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等,使语言更显得隽逸潇洒;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等,为文章注进了清新的气息;而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更为文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对比手法的运用,比如“高大”和“小巧”、“有限”和“无限”等等,则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障碍,掌握以下词语。
1.注音。
黛d4i
缀zhu@
翩pi1n
憩q@
阡qi1n
陌m^
谧m@
蕊ru!
绽zh4n
缥pi1o
缈mi3o
骋ch7ng
2.解释。
玲珑:(东西)精巧细致。也指人灵活敏捷。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灵动:飘逸,传神。
逊(于花):差;比不上;不及。
挺拔:直立而高耸。也指坚强有力。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翩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憩:休息。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游目骋怀:随意观览瞻望并敞开胸怀。游目,指目光由近及远,随意观览瞻望;骋,本指马在奔跑,引申为放开,尽量展开。
宁谧:安宁,平静。
疏落:稀疏零落。
虚无: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写作飘渺。
盈(耳):充满。
空中楼阁:空中所见的楼台观阁。本指海市蜃楼,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
3.辨音。
4.辨形。
5.辨义。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 篇19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整体把握思想感情,赏析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通过朗读、比较,品味语言(比喻、短句等)。
3、初步总结散文鉴赏的常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本文,初步总结散文鉴赏的常规方法。
教学难点:举例品味语言。
设计一
设计说明:这是一个散文鉴赏教学设计,针对中等水平学生,目的是进行散文鉴赏常规方法的示范与总结。需要2课时。
第一课时
【准备与预习】
1、准确朗读课文,积累美词。
2、想一想,本文与《荷塘月色》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整合与建构】
一、读课文,理结构。
学生个体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根据描写角度的变化,梳理课文结构,在课本上做出勾画。要求学生朗读、听读、理解、勾画同步。
二、读课文,悟情思。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在课本上勾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以及表达这种感情的比喻句。
2、讨论:课文写的空中楼阁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吗?通过讨论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悉心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应用与拓展】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句、段,特别注意比喻句。
2、借助图书馆或网络,了解托物言志手法和比喻的表达作用。
第二课时
【整合与建构】
3、读课文,品语言。
1、讨论:本文与《荷塘月色》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结合板书,具体说说本文是怎样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由此可以归纳出托物言志手法有什么特点?还读过哪些托物言志的散文?
3、学生四人一组,结合课后练习二,举例赏析课文语言(特点、手法、效果等),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优美生动、形式独特(组合式,很少单独使用;喻体独立成句)的比喻。品味比喻句一般从本体、生动性、传情三方面人手。本体、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距离越远,给读者提供的想象、联想的空间越大,带给读者的审美愉悦就越强烈。
形式活泼(整散结合)、节奏明快的短句。这是由本文的感情基调决定的。《我的空中楼阁》“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是一个轻盈、欢快,充满热情的少女;《荷塘月色》“背着手踱着”,是一位沉静、舒缓,有点忧郁的中年男人。
4、学法归纳。
1、散文鉴赏的一般流程:理结构——悟情思——品语言。
2、基本原则:由文入情,因情品文。“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
板书:
山脊上的小屋痣帆雁生气、情调
树丛中的小屋鸟蝶轻灵、自由
人含蓄、有风度
花丛中的小屋国家独立、自由
破晓、入暮时的小屋花蕊绽开、收拢生动、浪漫
白天的小屋起点、终点快乐、幸福
夜晚的小屋空中楼阁飘渺、朦胧
(物) (托物言志) (志:自由生活、独立人格)
【应用与拓展】
书面赏析《张家界》(练习册42页),不少于300字。
设计二
设计说明:这是一个研究性学习鉴赏设计,目的是引导高一学生进行初步的研究性学习尝试,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散文鉴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要高一些。
【准备与指导】
1、学生自愿分成文学、美术、电脑三个小组。
2、教师分别对三个小组的骨干成员进行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培训。
【实施与反思】
一、文学小组研究下列三个问题,形成书面研究材料。学生如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
1、《我的空中楼阁》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我的空中楼阁》和《荷塘月色》在语言运用(比喻)上各有什么特点?
3、比较《我的空中楼阁》和《荷塘月色》的感情基调,并通过朗读来表现。
二、美术小组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的语言描写转化成一幅幅画面。
三、电脑小组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的语言描写制作成一幅幅动画。
【展示与评价】
1、用一课时交流,或制作展版来展示。
2、以学生评价为主,突出学生的参与,突出学生对课文的把握。
小学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指导和感悟 篇20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1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14 我的空中楼阁
我的小脚教案 篇21
活动目标:
1、喜欢自己的小脚,感受脚的作用。
2、知道夏季如何保护、锻炼自己的脚。
活动预备:
每个幼儿一块垫子围坐在地上。
活动过程:
1、幼儿坐在垫子上说脱袜子童谣。
2、看看自己的小脚
提问:小脚在哪里呢?小脚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相互看看,指指,说说,我们有几只脚,一只左,一只右。脚有脚跟、奔放靓丽的青春脚背,每个脚的前面有五个脚趾头,我们一起来数数对不对。
3、感受脚弓及其作用
(1)请幼儿自己在脚底挠一挠会有什么感觉,再请幼儿在别人的脚底挠一挠会有什么感觉。
(2)知道脚底中间有个 凹的地方,那叫脚弓,有了这样的脚弓,走起路来,就像弹簧一样,走路有弹性。职场生涯
(3)小朋友,我们试试走路的感觉。
4、小说小脚本领大
提问:小脚有什么用?
小脚能走路,跳高,跑步,爬楼梯等运动都需要脚。
5、怎样保护小脚 提问:怎样保护我们的小脚呢?
(常剪脚趾甲,穿大小合适的鞋子,常洗脚等)
6、念穿袜子童谣
7、师:摸过脚,脚上的细菌都到了手上怎么办?那我们一起往洗手好不好?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动手和思考时间过于少,教师操办的较多,幼儿的主动性没有很好的体现。
姑娘们,这是最简单的小班教案,每节课上下来小朋友们能学到些什么,就是你在上课前所准备的教案是否精彩。
《我的空中楼阁》 教案 篇22
马明华
一、说教材
(一)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的特点即该单元篇目之间具有了同质对比性(《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属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象征性。它以往与《故都的秋》、《灯》编排而无上述特点。)这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散文阅读、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新课标要求,在中学阶段实施中学美育,重视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能力,重视散文更优于实现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关注学生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实现美育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不少散文,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对散文的研读还有待加强,以形成对散文的全面、系统、深入理解和把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实际情况这一契机,运用现代大语文观念,适时开展大散文教学。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1.德育目标
现代社会,物质在膨胀,精神在萎缩,社会在发展,自然在失落,事物两极正日益失去和谐统一。受此影响,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尤值得关注。对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有必要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来矫正,有必要用象征精神家园的本课题来引导和熏陶,从而使他们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人的各种素质发展中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
2.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探究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依据:新大纲要求高中生学会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3.能力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依据: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进一步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课题散文自身的特点及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思维训练与培养,故确立:
a.重点:如何理清文脉;如何从语言入手鉴赏本文意境之美。
b.难点:在初中散文知识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领会高一级散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及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c.疑点:作者是在逃避或超脱现实,还是在拥抱现实?有何理由。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采用情境陶冶、启发式、探究式、朗读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依据:本文是1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重点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故用情境陶冶法;高中学生尤其重视能力和思维的训练,发挥其主体和自主性作用,故用启发式教学;高中教学适当采用专题式教法,培养其合作学习和探究知识的精神,故用探究式教法;本文语言富于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故采用朗读式教法。
三、说教学程序
1.拟定两课时
2.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情境导入、释题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而理清文脉,领会托物言志表现手法,把握写景状物技巧。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确立探究专题如:语言特色、修辞格、进行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明确探究的对象、目的、意义并建立课堂评价制度。设题要有开放性、层次性、适度性。重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合。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10’ )
1.用“温故知新”联想导入法创设情境
以初中所学的《桃花源记》作为切入点,引出每个人都曾渴望拥有一处理想的栖息地——世外桃源(请学生用口语描绘自己心目中“世外桃源”的样子);联系前一单元诗人海子所吟唱的“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朱自清 在“荷塘”边寻到了心灵的宁静;著名哲学家荷尔德林所说“人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已成为人文21世纪人们的共同宣言。《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正是这样的1篇时代宣言。
2.释题(一语双关),简介作家、作品。(背景、风格)
3.配古典音乐朗读,(如有媒体则可配制反映优美自然风光的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感);因语言富于诗的韵律,故采用男女声组合朗读,按句读(dòu) 换读。同时做好批注:
(1)划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
(2)标出疑难语句
第二步: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25 )
1.理解文脉
“我的空中楼阁”是偏正短语,重点在“空中楼阁”,文章是如何据此组织文脉的?请从原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加以概括:
提示: 山脊小屋悬空而立(2)
林间小屋凌空而起(9)
开放性院子作领空(9)
山路作空中走廊(14)
夜间小屋是空中楼阁(15)
(至此重点突破)
2.赏物
(1)实写 (1—3)小屋点缀了山(远观全景)
(4—8)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托物言志第一阶段)
(9—10)领空、围墙
(11—13)空气、光线、环境
(2)虚写 (14)山路、山坡
(15—18)夜晚的小屋成空中楼阁
(托物言志第二阶段)
解析: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想像,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
3.明志
齐诵课文最后一部分(16—18)
解析:作者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外(引述陶诗),为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托物言志第三阶段,至此难点突破,德育目标实现)
4.谋篇布局即构思
本文在构思上独具匠心,具有一种整齐美和变化美。请试作分析。
5.表现手法
本文状物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请作点具体分析。
6.写景状物的角度
(1)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请举例说明。
(2)归纳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a.时空变换(远近、内外、局整、晨昏)
b.多种感官,联想、想象综合运用
c.运用辩证法(小大、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虚与实)
解题思路:
①引述苏轼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激发思考。
②回忆比较初中第四册蒲松龄《山市》写作特点:a.悬念起笔b.以情衬景c.由粗到细d.动静互变
(至此难点突破,能力目标实现)
第三步 知识的迁移与扩展(9’)
a.附上“课堂跟踪反馈”练习,分组讨论完成:一组:(一)1、2、7 二组:(一)3、5、7 三组:(一)4、6、7 四组:(二)阅读
●组织原则是:基础题与能力题交叉,协作分工。旨在随机检测与反馈教学成果,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仅提供参考答案,掌握反馈信息,为下一课时提供参考,以便调整课的具体环节。
b.小结本堂课所学知识。
第四步 布置作业(1’ )
1.诵读文中优美语段语句
2.布置下节专题任务:语言特色(由第一、二组全作完成);
修辞特色(由第三、四组合作完成)。(也可选“教学疑点”作为专题研究)
依据:作业,旨在巩固本节教学成果,并适时向第二节内容过渡,以便完成余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四、说教具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选用教具。如:
录音机(古典音乐带),小黑板(展示课堂问题),复印练习资料和下载的背景资料,如有多媒体可制作风景图片(含课件)
五、说板书
依据:1.直观、简洁,有助于理清文脉。
2.用链式图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作者邮箱:
[1]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23
保定一中 马艳荣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味文中的比喻修辞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乐微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即:对独立宁静的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节课我们来品味一下文中的语言美。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强调文章要讲究文采。散文是滴水见海,尺幅兴波的文体,因此1篇优秀 的散文除了要求立意深远,构思精巧之外,语言的文采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本文中,普普通通的一座小山,平平常常一幢小屋,到了李乐微的艺术采笔之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出无穷的情韵,犹如一幅用文字描绘的飘逸淡雅的图画,一首咏物感怀的空灵诗篇,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让人回味无穷。其中的奥秘何在呢?
除了构思立意及句式的技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而其中又有一个非常夺目的亮点,即:比喻。
钱中书先生曾经把比�
二、 学过程
㈠请同学朗读课文,品味其语言美,同时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㈡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总结
李乐微是为善用比喻的高手,其笔下的比喻层次错处,把小屋及周围的环境描绘的淋漓尽致,使文章气运生动,情采飞扬。与我们通常所见的一般比喻相比,可谓独出心裁,别具匠心。下面我们就选择其中的几句来分析品评。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此文章的开篇之笔。作者先把山比做眉黛,语出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似乎并无奇特之处,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发开去,带出另一个新鲜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可谓独出心裁,熨贴自然。此语一出,即使“山”和“小屋”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感。既刻画了作为背景的山的厚重,又把小屋对山的点缀和生气描摹的形象逼真。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体现着作者对自然生活 的热爱。
试想,如果开篇之笔写作“一座青翠的小山上坐落着一幢小屋”则效果如何呢?
明确:只点明了小屋的位置。而对小屋空灵小巧的特点不能突显。
此比喻句从形式上可称为“连环式比喻”。其特点是立足于前一比喻,合理而有逻辑 的推出第二层比喻,二者相互映衬,浑然一体。从而使整个比喻修辞给人以和谐的美感。我们的笔下曾出现过这样的句子:让我们扬起希望的风帆,去攀登科学的高峰;乘着理想的航船驶入知识的殿堂。此一比喻就前后失谐,让人感觉不到美感。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此句写小屋对山的点缀效果,作者连续运用多个比喻句来表现“山上有了小屋”之后 的美感。作者笔下,小屋是“一望无际 的水面漂过”的“一片风帆”,是“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的“一只飞雁”,是“单纯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作者发挥自己的奇妙想象和联想,从不同的侧面对小屋的灵动和小巧进行铺排和渲染,突出了小屋 的神韵,也使读者生发出无限的遐想。
这种比喻我们称之为排比式比喻,也叫做博喻。其特点就是对本体极力铺排渲染,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表现本体的特点。
我们将来要接触到另外的1篇名家美文,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其中在说到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不同的时候,作者这样写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作者正是抓住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不同设喻,推出了一系列的比喻句,让人深感北国之秋的浓烈与阔大。
3、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了一些花,那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此句是用来写云霞。作者通过视觉感官来写小屋领空之中的五彩缤纷,耀眼夺目。把云霞比做花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依据人的心理逻辑先对所见之物进行描摹,接着再点出本体,从而给人以新颖独特之感,令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把这种比�
本文之中还有另外一个典型的倒挂式比喻,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作者先对喻体进行描摹,进而点出本体,既符合人的心理逻辑有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改为我们经常使用的比喻“大自然就象一幅巨画”则会索然无味,毫无新鲜感可言。
三、总结
学习是为了应用,品味了李乐微高超的比喻手法,我们还要尝试着到写作实践之中去运用。使用过程真要注意:
1、以情动人。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情感是一个句子,甚至是1篇文章的灵魂与内质。
2、新颖独特。
比喻不仅要自然贴切,更要新奇独特。否则大家都把笑脸比做盛开的鲜花,就会落入俗套,让人厌烦。
3、和谐统一。
无论是创设的氛围还是使用的词语,都要和谐统一。
四、练习:
我们的身边同样有能触动我们的一草一木,一屋一阁,请同学们模仿李乐微的比喻手法,拟写一两个感情真挚,新颖独特的比喻句。
《我的空中楼阁》备课教案 篇24
学习目标:
一、把握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鉴赏散文清新、自然、含蓄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
三、体会文章的主旨
学习重点:
鉴赏散文清新、自然、含蓄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
学习难点: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独立生活的向往和迷恋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有一笔足够的钱,可以修建一所自己的小屋,你们会把它修在哪里呢?
生1: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建在水上的。 因为我比较喜欢在水边的生活,我可以下水游永,钓鱼,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很适合我。
生2: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是建在空中的。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这样有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这样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生3:我喜欢在大海边生活。每天面对大海,我的心情就很好。
生4:我喜欢山村里的生�
喜欢远离尘嚣脱离世俗的那种生活。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吧,温馨点。这小屋它可能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有在郑愁予达达的马蹄走过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下。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就是归有光的一间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同学们都预习过,那么我给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为我们用说明文的语言客观的介绍一下这间小屋(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文章中语言的诗意和超然)
颜色:蓝墙白窗
外形:整齐的屋瓦 屋檐翘起
位置及周围环境:利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 在一座有着浓郁树阴的小山上
三、把握文章脉络
请同学们主动选择自己愿意朗读的段落,老师朗读剩下的段落,完成全文的阅读。
(阅读要求: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对文中倾注了作者感情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那么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位同学介绍的小屋和作者笔下的小屋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请同学来我我们读一遍,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要填空的话―――之屋呢?(横线上只能填名词)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四到八段:树之屋
十到十一段:花之屋 云之屋 霞之屋
十二段:光之屋
十五:夜之屋 雾之屋 梦之屋
师(归纳):还有灿烂的云和多彩的霞,有山外青山,有绿野阡陌。我们又看到明丽如洗光滑如缎的清晨里小屋,暮霭沉沉满月清辉里的小屋,还有灯影重重下如烟似梦的小屋。在这里,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
视觉-有近看、远观、左顾、右盼、仰视、俯瞰。
空间-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
(各找出相应句子)
时间-白天所见,夜晚所观
点明:这个就叫做定点取景,多角度的描写,这个是作者构思上了精妙之处
四、感受,品味文章的语言
请同学们为我们描述一下,小屋是什么样的呢?这前面的景物和小屋是什么关系呢?可以自由找一个来说。
1、 写山之屋时是从外面看小屋,远观,整体看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小屋玲就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提示:这幅画面是描绘了小屋点缀了寂寞的山,关键是是否学生能对“眉黛”、“痣”、“风帆”、“飞雁”、“色彩”等比喻产生无穷的遐想,整幅画面实际是把小屋放在大背景中,“眉梢的痣一点”,其实是把山的坡形喻成美女的眉,体现了山的形状和柔和的状态,“黛”,深色,更体现了山的色彩。而小屋正是美女的痣一点,“眉黛”与“柔和”相呼应,小屋立于玲珑清新、自然柔和的山脊上,令人不由得联想到妙龄女子那抚媚动人防姣好面容。作者又言犹未尽;连用四个比喻来增添画面的意境,把“山”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和“辽阔无边的天空”,首先就使“山”增强了形象感,使学生联想到“大背景”的“一望无际”,“辽阔无边”,尤为精彩的是把“小屋”喻成”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一下就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使本来静止的大背景中,涂抹上“一点灵动的色彩”,使整幅画面充满“生气”和“情调”:寂静的山上增添如此灵巧、如此灵秀、如此迷人的点缀,怎能不令人驻足品味呢?
2、写树之屋时也是从外面看小屋,由近及远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绘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提示: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作者先把镜头对准小屋,逐渐拉近,置小屋于“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中:学生能想象出小屋在绿树环抱中,显得别致小巧。接着作者把镜头再次拉近,定格于一棵大树与小屋,“细而密”“美而浓”的大树的浓阴使画面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而小屋则如一位绅士或隐士一样,静立于浓阴之下,使这幅风景画更加迷人,更呈风采。什么样的人在我们印象中是“含蓄而有风度“的呢?读书人?君子?艺术家?教师?画家?诗人?总之,在大家的印象中含蓄、有风度的一定是有一些学养和一定精神追求的人物。这里体现了什么呢?(明确:作者有独立的人格追求)
也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这棵大树想象成为一位护花使者,一位美髯大汉,在护卫着一位矜持而知书达礼的女子,使画面平添了人文品位。
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提示:这是一幅远景的特写镜头。小屋处于树与树之间,妙在其若隐若现上,想象着“一些”线条,“一角”屋檐,“一排”屋瓦“一片”墙,“一片”窗,这些在树阴中隐现着,使人浮想联朗,而作者把小屋喻为“鸟”、“蝶”的奇妙想象,更会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凌空而起,姿态溯然”的小屋本身就给学生以宽广的想象空间,而这“轻灵而自由”的“鸟”和“蝶”的点睛之笔,非但没有把空间填充,反而更应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这“轻灵而自由”的空间翱翔,使整幅画面神韵毕肖,充满活力。
3、写花之屋,从小屋内向外看(周围及天空)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的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比喻的修辞手法,联想的运用)
提示:这又是一幅庭院风光图,可以想象出作者在小屋的生活情景:每天作者临窗读书,当读到兴致激发处,放下书卷,起身来到庭院中、,极目远望,只见左边青山连绵起伏,流水潺潺;右看,阡陌纵横,绿野千里;近看,在自己的小花园里,花团锦簇,竹架上紫藤花迎风格曳,间杂了吴娜开放的牵牛花;架下五颜六色的月季在春光的沐浴下或含苞待放,或竞相怒放,心中好不惬意。抬眼望去,只见天上云霞锦簇,仿佛又是一个大花园,天上白云朵朵,天边晚霞缤纷。天上人间,一个何等自由、舒畅的文人雅士处于其间。
4、写光之屋,用光线的变化来写出小屋中明暗的变化,化静为动
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提示:这是一幅多么静美的画面,读到此句,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一片微光里,小屋静卧在大山的怀抱中,休浴在晨光或暮霭中,整幅画面充满着“柔静”、“宁谧”的氛围的而更能使学生产生美好联想的应是“花蕊”这一新奇的妙喻,使本来静态的画面却充满了动感:在学生眼前,群山这静态之物(花蕊)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慢慢地”“绽”开了,使画面具有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
5、写夜之屋
每个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提示:这是作者意犹未尽、别出心裁地为我们描绘的一幅迷人的小屋夜景图,要重点抓住“照亮”“照淡”、“山也虚无,树也缥渺”、“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这些语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这座“空中楼阁”的景象: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和山上小屋淡淡的影像,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漂渺的背景。这时,白天如眉黛般的青山也隐入了夜幕中,“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的绿树也笼罩在蒙蒙烟雾之中,只有小屋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进入蓬莱仙境,小屋成为远离人间的烟雾蒙蒙、虚幻缥缈的空中楼阁,成为了“雾失楼台”的仙境。
五、师生在充分想象、憧憬、欣赏了“山中小屋”的优美画卷后,再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
“我的空中楼阁”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是存在呢,如作者笔下如诗如画,毫无烦忧?(体会作者的情志)
1、 作者在文中将小屋描绘成一个远离尘嚣的室外桃源,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喜爱之情
2、 明明写小屋,却写自然景物,是不是离题呢?作者在写山中小屋却并没有具体展开小屋的形态、陈设、结构,而是将它安插在一派自然的景物之间,最后“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都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 作者在文章里既没有描写小屋的具体构造,也没有详细描绘屋内的摆设。她更多地叙述了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飘渺,轻灵,如同飘在空中。文章的第一部分较为写实,但也以写环境为主。第二部分之虚,也是相当明显。可以说,“空中楼阁”的小屋并非真实存在,乃是作者的一种梦想。
3、 为什么作者的文题不能就此改作“山中小屋”呢?
参考:作者在文中将小屋描写成与外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远离喧嚣的宁静世界,表达了她希望摆脱现代文明社会的喧哗,投入宁静的大自然之中。因为这里是作者的心灵居所,是作者对自由,宁静,独立人格的一种追求。
4、 文章十五段说到“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文章虽然只是在写山,但是却给人一种水的灵动感,这种轻灵的感觉正是作者诗意的栖息,诗意的生活追求的一种写照。
参考:作者爱自然,爱小屋,更爱那种自由、独立的人格追求,一种诗意的生活。借小屋来表达她的种人生理想,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六、延伸扩展:
思考:从《陋室铭》到梁实秋的“雅舍”,再到“空中楼阁”,从一些相似的特征中,由中国散文寄予的关于“自己的房子”的理想,可以分析出怎样的文化心态?
总结: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大的讨论,简要以括之,浸润几千年“天人合一”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在生活细节中体现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特征。
幼儿园大班教案《我的小脚跳跳跳》 篇25
幼儿园大班教案《我的小脚跳跳跳》
活动目标
1、认识脚及其用途。
2、知道保护脚。
3、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剪好的眼睛、嘴巴图形、各种动手玩具。
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小脚丫哪里去了》,引出课题:
2、请幼儿脱鞋袜,坐在地毯上。(老师也光脚)仔细看一看,我们的小脚丫都有什么呀?自己说一说。脚背(用手拍一拍)、脚趾头(自己动一动)。脚指甲(手指敲一敲)、脚后跟(拳头捶一捶)。
3、把小脚丫伸出来,挠一挠脚心有什么感觉?(痒)幼儿互相挠一挠,抓一抓,用脚趾互相挠一挠,看一看感觉一样不一样。小脚丫伸一伸,小脚趾勾一勾。
4、游戏:①《动物赛跑》(分组进行)
玩法:幼儿双脚夹住小动物,发令后,向前行进(也可跳跃),中间把小动物丢掉的视为犯规。
游戏:②《小脚跳跳跳》
小脚跳跳跳,伸出你的左脚来;
小脚跳跳跳,伸出你的右脚来。
游戏:③随音乐跳简单的芭蕾舞。
5、想一想我们的小脚丫还有哪些本领?
幼儿:跳舞、走路、站立、赛跑、骑车、演杂技转大缸……
6、小脚丫的本领这样大,我们怎样保护小脚丫?
常剪指甲、常洗脚,冬天穿上棉鞋、袜子,用温水给小脚丫洗澡,夏天穿凉鞋…
7、小脚丫听小朋友这一说,它非常高兴,你们看脚丫妈妈笑了。(老师在自己脚背上粘贴眼睛和嘴)我们小脚丫也笑一笑好吗?(指导幼儿自己粘贴小眼睛和小嘴巴)
8、小脚丫笑了,小朋友们高兴吗?咱们一起跳舞好吧!
幼儿和老师随音乐一起跳《恰恰舞》。
9、咱们的小脚丫这样有本领,快穿上鞋袜,把它保护起来好不好?(随音乐穿好鞋子、袜子。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升入大班后,户外运动中增加了“跳绳”这一活动内容。刚开始,孩子们兴趣很高,每次户外活动之前,都要问:“老师,今天跳不跳绳?”初学时,他们虽然手脚不协调但都在认真努力的跳。经过一阶段的练习,孩子们跳绳的发展水平也渐渐开始出现了两极分化,一些动作发展较好的孩子,基本掌握了跳绳的技巧学会了。动作协调性差的孩子看到同伴能连续跳那么多,自己始终掌握不了动作要领,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渐渐的对跳绳失去了兴趣,在别人兴致勃勃地跳绳时,他们拉绳满场地跑、用绳子做战斗武器等玩法很容易发生危险。
看到这一现象我觉得不能再简单要求幼儿机械的练习跳绳动作了,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了绳的'花样玩法:组织会跳绳的小朋友进行跳绳PK大赛、会跳的孩子带着不会跳的朋友二人合作带着跳、用绳做障碍跳、把绳摆队形走等。孩子们对“绳”的兴趣又浓厚了,这时,老师再及时地引导那些没掌握双脚跳绳的孩子继续练习基本动作。对这些没掌握跳绳动作的孩子进行分析,归纳出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有手脚不会配合的、有不会摇绳的、有因速度太快耐力跟不上的,找出症结所在后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教师给予重点指导,并及时地给以肯定和鼓励。慢慢地,能连续跳两个、三个,直至轻快自如的熟练掌握正要双脚跳绳的动作要领。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和幼儿的相互关系应注意遵循“尊重”、“鼓励”的原则,即:尊重幼儿个体发展差异;鼓励引导幼儿大胆尝试,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进步。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篇26
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教学目标 ]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表达式;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作者情感世界。
3.能力培养目标:掌握散文的基本方法;具备相关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 ]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新授课,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 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媒体设计]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检查背诵
一、鉴赏要点
(一) 变换观察点,多角度描写景物
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要讲究抓住特征,讲究多角度描写,讲究情景交融。
多角度描写景物,需要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观察,需要不断变换观察点(也叫立足点)。描写对象不变,观察点方位不断变换,于是就有了不同角度下的景物特点,从而描写出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本文在对小屋的描写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写法。远望,小屋点缀着山,“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近看,树点缀着小屋,“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看到小屋的整体,大小,与树的动静搭配。站在山下,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大的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小屋在树的遮掩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
仰视,小屋“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俯视,“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从小屋的里面向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写,写出小屋的千姿百态,写出小屋的神韵。作者能够远近俯仰地放纵笔墨,正是心灵自由,襟怀开阔的内在美的自然外露。
(二)笔调清新,语言优美
全文多用短句,且多用两相对称的句式
例: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其他同样的句子,略)
适当地运用了文言词句,使本文语言显得隽逸潇洒。
例:“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
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的使用让人感到清新的气息。
系列化的比喻,重形似,更重意蕴
例:“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树与人有了共同点,赋予树以人的活力与精神,也正是作者自身活力与精神的形象化写照,写出作者的心胸与情趣。
(三)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本文写作的意旨,是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这意旨不明写,却寄寓贯穿在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写外在的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而外在的景物则是带着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虽然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写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这就是“托物言志”写法。
作业 :1.完成3+X中的本课内容,明天交。
2.完成质监,明天交。
3.背诵苏轼《江城子》、李煜《浪涛沙》,周三课上检查。
4.预习《灯》,并完成《3+X》中的预习部分,周三课上提问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27
一、导入 课文:
在解读这篇课文之前,我想起了张晓凤的一段文字——《遇》: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
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睢鸠,——于是有了诗。
黄帝遇见磁石,蒙恬初识羊毛,立刻有了对物的惊叹和对物的深情。
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一场恻恻然的爱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
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基罗在浑炖未凿的大理石中预先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
我渴望生命里的种种遇合,某本书里有一句话,等我去读、去拍案。田间的野花,等我去了解、去惊识。山风与发,冷泉与舌,流云与眼,松涛与耳,他们等着,在神秘的时间的两端等着,等着相遇的一刹--一旦相遇,就不一样了,永远不一样了。
我因而渴望遇合,不管是怎样的情节,我一直在等待着种种发生。
与“诗意”遇合当然是美丽的,但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合的往往不是诗意,而是“一地鸡毛”。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庸俗不堪的现实生活,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细节。我们是否能从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获得“诗意地生活”的境界?我们是否还能够在繁忙而琐碎的生活里保持一种生活的激情?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阅读这样的文字时,必须向自己的心灵提出的问题,我们应该让自己的静下心来,领悟这样的逼问。
一般说来,我们必须遭遇两种生活。第一种是“散文式的生活”,我们必须活着,琐碎的衣食住行;第二种“诗的生活”,不计利害得失的自由想象的精神层次的生活。物质层次的“散文式”的活动意味着功利的、合乎常理的的实际生活,它是世俗化的、循规蹈矩的,而精神层次的“诗意”的生活则是以跳跃的、想象的、不计功利的,它注重生活的价值体验和审美体验。应该说,这两种生活对人类来讲都是必需的。
对于个人来说,只有这两种生活持续不断地相互关联,以“诗”的生活完善升华“散文”的生活,以“散文”的生活使“诗”的生活落到实处,才是较完美的人生。
不过,要人们重视第一种生活容易,而要人们重视第二种生活则要艰难得多。问题就在于,人们往往沉迷于第一种生活,而遗忘了第二种生活。
二、组织课堂讨论
同学们,当我们进入这个文本时,我们首先需要的是要考虑的是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观察自然的,作者在写这样的文章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视角来观察自然的?我们又可以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自然”这幅图画?
作者在这样图画中,完全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她是如何融入这些东西的?作者为何能从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从最平常的自然景物中,找寻到快乐与幸福?你能够找到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
我们可以将这篇课文看作是一个召唤结构,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我们去寻找,去填补。它能够召唤起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理解呢?你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完成一个作业 :“我读《我的空中楼阁》”,写出你的理解,三言两语即可。然后同学们各自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碰撞我们的思想。
生①:我喜欢这样的表述:“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认为这样地交代空间位置很好。我还喜欢这句话“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觉得这简直就是说的我心中的话,我家里住得比较远,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我都有这样的感觉:我是在向幸福回归。而我离开家,也觉得自己从幸福之源走出来。
师:说得非常好。同样是描写空间,“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显然比“一座青翠的山上坐落着一僮小屋”要好得多。这说明你是在用心学语文,注意到了这样的语言细微之处。关于“起点”与“终点”的说法,你完全是用你个人的体验来说的,这很好,这样的阅读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生②:我读这篇课文,最直接的感觉,这好像是在北欧,是那种坐落在森林里,坐落在大海边的那种欧式小屋。我喜欢设计,因此,我特别喜欢这样的风格。但是,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必须关注的东西,例如,家庭是我的小屋,我的父母亲对我十分的关爱;学校是我小屋,我有友爱的同学我令我尊敬的老师。
师:你这里说的好像是两回事,其一是遥远存在于我们的构想与设计之中的那样的“空中楼阁”;其二是存在于现实中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们的学校。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们怎样构筑我们的“空中楼阁”?要靠一份亲情,要靠一份友情,一句话,就是要靠一种真情来建构这样的楼阁。对吗?看来,如果你将来学设计,一定会很了不得,因为你关注到了设计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将人文的精神与人文关怀注入进我们的生活中去。
生③:我特欣赏文中对光亮的描写和把握:“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这太美了!可是,我们什么时候在生活中,关注过这样的光线的变化呢?
师:只有特会生活的人,才能把握到现实世界里的这样的“光和影的和谐旋律”。
生④:这篇课文中,有一个角度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所谓“空中楼阁”不只是说的那座小木屋,还包括周围的天空与世界。作者说:“领空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布,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生活和诗意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狭小的空间。还有辽阔的自然和世界。
师:说得好!这使我想起了苏轼的1篇赋《赤壁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怎么样,把这个句子抄下来,背诵下来吧!作者说,“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看来,这个世界除了金钱的富翁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富翁:这是一种空间上的富翁,他们在心灵的咫尺之间,装着一个无限的自然。
生⑤:我注意到了作者的这样的表达:“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作者因为有了这样的艺术的眼光,她的生活中还会有很多的艺术品,这里只说了第一件,还有第二件,第三件呢。不并不想拥有作者这样的小屋,而希望拥有她那样的眼光。
师:好得很啊!你这话都说到我心里去了。艺术的眼光,就是审美的眼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审美的眼睛。(教师板书:艺术的眼光——审美的眼光——作者的眼光——你的眼光——我的眼光)
生⑥:我也赞成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其实,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它不过就是一幢小屋,甚至还可以说,这就是一幢陈旧的小木屋,没有什么的。可是当我们将它置于诗意的眼光中时,它就成了作者的一件艺术品,成了一幅画。成了作者心中的“空中楼阁”。它就成了作者心灵与自然沟通的隧道,神秘而令人向往。
生⑦: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了的小鸟,可能是海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
师:是的,不仅是小屋可 居“陋室”,刘禹锡说:何陋之有?处闹市,陶渊明说:而无车马喧。
生8:我喜欢文章中关于树的描写,我把这种树叫做生命中的树。这样的树最早在我读鲁迅《秋夜》时出现过,“我的园中有两棵树,一棵是桃树,还有一棵也是桃树。”后来在读陶渊明时也出现过,“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而现在又出现了。我从这里读到了一种“悠然见南山”、“淡然如菊”的心情。
师:很好,这种“悠然”和“淡然”的把握非常到位。
生9:作者说,“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总觉得,这座小屋是作者的世外桃源,我不知道,在这起点与终点的中段,作者将遭遇怎样的生活。如果那是一种世俗的生活,那么,我以为,她是一个能够在世俗与世外之间出入自如的人。
师: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你这样的理解,作者其实也生活在一种世俗之中,但是�
生⑩:这里有两个“点缀”是意思不同的。“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前面那个点缀,是点缀本义,后面那个点缀,其实已经不是点缀的本义了,可能是衬托,或者是装点的意思了。不过,这不要紧,这并不妨碍我们的理解。
师:你能注意这样的词义差异,说明你真正读进去了。词语一旦进入课文,就有了它的语境义了,很多的词义,我们就不能再依辞典的意思来解释它了,而要依据文章的具体语境来理解了。而你显然是在依据文章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这一点做得很好。
三、教师小结
这次讨论之前我私下有一个期待,希望这样的阅读,能够成为同学们的一次成功的精神历程,一次成功意义探寻过程。同学们能够以此次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现在看来,我这个期待已经实现了。
事实上,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凝视着月光下的树影,谛听着山林间的鸟鸣,我们的精神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那时,我们可能都会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这道精神的门能为我们开启多久?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搀杂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守住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
我以为,面对诗意的生活这个命题,有三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的前面:一是态度,二是条件,三是状态。态度是决定一切的,有了诗意的生活的态度,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有诗了。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对诗意的生活持一种抵制的态度,以为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现实的。说什么要等我们有了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有了一份好工作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在事业上成功了以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有了较多的收入后,才能这样等等。事实上,等到这一切都得以实现后,诗意已经远离了我们,我们已经不可能再找寻到真正的诗意了。当然,也不是说没有基本条件的问题,这个基本条件,就是我们必须保证基本的温饱,我们首先能够生存。这里有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值(温饱不能保证),是不可能有诗意的;一旦达到这个值,生活的质量就不再由超出这个值的多少来决定了,而是由内心的状态所决定了。这里最高的境界,就是使“诗意的生活”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诗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细节里。当一个人内心拥有了对诗意生活追求的渴望,那么,于平常的生活中处处都能建筑起这种“空中楼阁”来了。其实,这些同学们都已经谈到了,无须我再多说了。
【附录1】情感与智慧缺席的阅读
关于这篇课文的解读,从前一般说来是这样的——提出下面这样的问题,要求同学们完成,以为完成了这些问题的解答,就解决了文本阅读的任务。
一、这篇课文中描写景物多用两相对应的方法,使特点显现。认真阅读课文,按前后顺序把对应着写的景物排列出来,体会这样写的表现力。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所用比喻的类型和表达效果。
三、理清层次,领会要点:
第一部分: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四、课文如何做到定景换点来突出景物的特征?
五、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本文笔调清新、语言优美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种纯技术层面的阅读。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阅读时,我们的学生没有心灵的参与,情感与智慧总处于缺席的状态。
照这样的设计来解读文本,学生不可能在这样的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生命和理解。
作者站在哪个角度去观察,这是一种技术视角;这种纯技术的东西只有在学生有了心理的需要后,才会产生作用。如果学生面对自然没有感觉,没有感动,回忆起来,没有印象,那么,什么样的技术视角都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阅读是立足于文本之外,而不是进入文本之中的阅读;这是以语言评判者的身份疏离文本而不是以语言使用者的身份进入文本的阅读。
教师在导读时,没有这方面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他们似乎不觉得有让学生心灵参与,有让学生震撼和感动的必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在少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美的教育。”“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
我们现在的阅读所缺乏的恰恰就是“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的体验,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的体验。
这样的阅读每天都在进行中,学生们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走进考场,走进高一级学校。他们的阅读技术也许在一天天进步,然而他们的心灵却从来没有真正地给思想和情感滋润过。
更可怕的是,不仅是学生没有心灵的参与,就是作为教师本人也没有情感的参与,没有发自心灵的阅读。个人的生命体验(lived experience)和自我理解(understangding of oneself)也处于缺席的状态。)
【附录2】部分学生的意见
学生心中怎样的小屋,他就能读到怎样的小屋。两年前叶永玲老师在上这篇课文前让同学畅谈自己的感想时,她的学生当时写下一些文字片段。我惊奇地发现,很多学生的观点是相似的。
独立于山中的小屋,远离凡尘,超脱世俗,它寄托着作者对“独立、安静”的生活的向往,有些虚幻,但又是那么真实地存在着,如世外桃源一般引人驻足仰望。
展现于诗意之中的小屋,是心灵与自然沟通的隧道,神秘而令人向往。
融入自然就是融入快乐,融入生命,融入多彩的生活。而热爱自然的人也就是热爱生活的人。
景色是恬静、和谐的,有一种脱俗的清雅,一切因为太美而有点不真实……就像高悬于苍穹的一颗星星,丝毫不受俗尘的沾染,清澈自然,独享其乐。
也许是作者的一件艺术品,把她的想象做了一个模型,千方百计做成自己向往的样子。
那是一幅画,画上有一重又一重的山,,一排又一排的树,一座小巧的房屋。不知为了什么,它被扔到了小河上,随着波浪一飘一飘……河流没有尽头,也没有源头,说不清它从那里来,也不知它将往何处去,只见小屋若隐若现,虚无缥缈。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了的小鸟,可能是海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
作者似乎有着生活的枷锁,而以此文寄托她的追求。
人在自然中诞生,他就不能离开自然,纵然逃离自然,最终也只会在自然中化为尘埃。
我觉得,这只能是现代都市人在紧张的奔驰忙碌中的一个梦而已。我会选择弃它而去——毕竟,我是永远也做不到如此的无牵无挂,我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了,很多东西我情愿背着它。
在我心目中小屋只是一个忙里偷闲的好地方,但绝不是“幸福的终点”。如果要我选择安逸舒适的生活与充满竞争的生活,我会选择后者。因为宁静的生活很少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只有竞争才能证明你存在的价值。
我想起这首歌:“愿与你远远地漫步云端,美的苍穹为我们铺展,别让信访沾染尘埃……能掩耳不听烦事喧嚣,要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在。”究竟作者想回归自然呢,还是在逃避现实?
我们看不到蔚蓝清新的天空而承受着乌云的低沉,我们听不到鸟儿的歌声小河的合唱而忍受着整天轰隆不止的马达声,我们闻不到花的香草的甜而整天呼吸着混浊的空气,我们摸不到水的清山的美而每天开着汽车进工厂……一个失去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享受的人,一个失去了心灵的人,跟机器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呢?
在现今这个竞争激烈,节奏紧张的时代,大部分人都忙于打拚,而丢失了或疏忽了心灵的某些需要——如平静、安宁、自在……
小屋像是小朋友与老人的地方,容不下成年人的杂念。我愿我的爸爸、妈妈住进那儿,我就化身为那屋后的大树。
在清晨盈耳的鸟语中,一对老夫妻泡上一杯清茶,安详地坐在藤椅上轻轻地摇着,好像是微风轻轻地推着他们,沿着记忆的小路回到了从前,往事仿佛小花园中的花,有红有白,有绚烂有飘落……
小屋像童话故事里的家,作者就是拥有最纯洁最真诚的心的小姑娘,轻轻地对小屋说声“我出去了”,带上小篮子,化作蝴蝶,飞上了天。日暮时,小姑娘三步并作两步,蹦蹦跳跳回来了,带回一篮子的草莓,幸福地告诉小屋“我回来了!”
这一切让人觉得是江中的一点孤火,夜半的一声钟鸣,又或是梦中的一缕破绽,那种孤独寂寞,萦绕不去。
即使它有鸟的歌唱,花的芳香,有高大的树的庇护,却缺少了人的气息、人的话语、人的欢乐、人的悲哀。
站在小屋向外望,层层的树、片片的云、朵朵的花都是朝夕相处的同伴,这是怎样的畅快、豪迈!文中贯穿着作者的陶醉之情、热爱之情。
小屋是否美,得看心境:当一个人心无杂念,它是一个美妙的所在;而假如是我,我向往那富丽堂皇,哪怕别人会说我奢侈,也许等到我老了,才会以一颗淡泊的心去享受那平静的生活。
我敢断定作者写文章时的心情一定是自豪的、快乐的、满足的,不是吗?文章字里行间透出来的欢快的音符,能够激活每一颗消沉暗淡的心,能够唤醒每一个疲惫憔悴的人。
我羡慕她,甚至于妒忌。为什么她能够如此享受生活,把一切细微的、平凡的,如花、树、土地、天空甚至灯火,甚至每天下坡爬山的艰辛,看成是幸福与快乐?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篇2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的空中楼阁》,是1篇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可以说是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美文。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自然之景,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有关诗文,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趣,同时,让学生领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致妙旨。
(二)说学情
1.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但在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我们的学生大多阅读面不够广,文化积淀少,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对薄弱,再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尚浅,所以在理解文章的内涵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作好引导工作。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4.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
1.本文是1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2.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意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用了托物言志,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的需要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具体教法如下: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1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学法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奉献,也要教会学生发现真*。”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主研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教学程序
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程度,我安排一课时或两课时。这里我谈谈我一个课时的设计。
(一) 激趣揭题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社会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小结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 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
,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还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去读书: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哪里。
(三) 品味语言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四个问题的探讨。
1.�
2.为什么作者如此深爱她的房子?
此题主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立足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文本中个别语句的推敲,学生就较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3.面对自己的最爱,作者描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分析这个问题的同时,把多媒体画面和配乐录音交互使用,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作者所描绘景物的欣赏和对作者抒发的热爱大自然情怀的理解。
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体会情感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独立、安静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总结迁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给学生一个课文的语段的语言形式进行仿写。仿写是语言运用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五、说板书
依据:1.直观、简洁,有助于理清文脉。2.用链式图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上一篇:高中运动会感想【范例7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