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精编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1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
点拨:绘画美。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语言鉴赏:
(1)朗读第4、5、6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镜头的?
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 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
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师生共同探讨:整个画面景色素淡静谧和谐,有一种朦胧之美,明确是借景抒情,“宁静”之外境,显“颇不宁静”之内心;受用“宁静”之喜悦,向往自由之人生。
教师明确: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带给人多重的审美感受。一是“通感”,二是“比拟”,三是叠音词,并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向学生说明。
(3)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充分体会文辞的优美。
2.文学层面鉴赏
让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描写荷花的名句,联系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颐、杨万里等人的咏荷诗文,明确荷花在文人笔下一直是高洁人格的象征,体会作者笔下荷花寄寓之意,体会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
三、探究:
1.交流活动:根据你的理解为荷塘月色的画面配上适合情境的乐曲,并且轮流上台配乐朗诵4、5、6节,表达作者所要表达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2
使用说明: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完成学案。
学习目标:
1、欣赏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意。
3、适当拓展阅读,学习诗人情怀。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1925年之秋:国共合作,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湖南、广东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此时,毛泽东由韶山赴广东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
2、同学少年:毛泽东1911年到长沙,进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常和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到橘子洲一带游泳,畅谈人生国事,慷慨激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与同学开展反袁斗争;1916年,毛泽东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斗争,同学参加者众多;1919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成员多为第一师范同学;1920年7月,毛泽东回湖南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建党的一支力量,骨干多为同学。
二、自主学习:
1、熟读全词以下的字不容易读准确,注出拼音:
2、诵读中设想自己就是诗人,我发现,描写诗人行为
又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发展线索的是这几个字:
()—()—()—()—()—()
三、合作探究:
1、诵读上阕:
(1)“独”立“寒秋”,诗人的情感本应该是()的,但是,诗人却“看”到了这样一幅湘江秋景:
(注1:读诗方法之一展开想象,把诗句化为散文句子,展现出诗中景象。)
(2)置身于这样的湘江秋景中,我感到这境界充满了()。
(注2:读诗方法之二体会景象,感悟其氛围与特点。)
(3)再次诵读,用声音表现出景象的特点。
(4)置身这样的景象之中,诗人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详解“怅寥廓”一句:
2、诵读下阕
(1)上阕结尾诗人发出惊天动地一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回答了吗?怎样回答的?把诗人的回答明确写出来,应该是:
(2)细读“同学少年”一节,我感到,这真是一群()的人。
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诗人()的情怀。
(注3:读诗方法之三体会人物形象特点,并且从中领悟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
(3)结尾句中,蕴涵着诗人的呼喊,把它写出来,应该是:
3、再诵全词
(1)从情与景的关系看,这首词和许多词一样,上阕(),下阕(),这种情况叫做();
上阕的景象中蕴涵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这种情况叫做();
下阕结尾一句是一幅画面,其中蕴涵诗人深深感情,这种情况叫做()。
(注4:读诗方法之四体会情景关系,判定抒情方式。)
(2)上阕的湘江秋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如果把它理解为当时大革命形势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如果把它理解为祖国壮丽河山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如果把它理解为波澜壮阔人生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其实,还可以把它理解为()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注5:读诗方法之五对诗中的意象意境作不同的合理解读,可以读出诗的多重意义。)
四、当堂检测:
准确填写空格中的字词:
()子()头层林尽()百()争流万类霜天()自由怅()
()岁月风华正()挥斥方()万户()浪()飞舟
五、课后作业:
中国古代,写秋的诗很多。
1、请诵读下面三首诗,并简要分析:
立秋前一日览镜李益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衰。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总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跎。
分析:这三首诗写的秋景,其特点可以用这些词概括:
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有这些:
2、再诵读下面两首诗,并简要分析: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分析:这两首诗写的秋景,其特点可以用这些词概括:
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有这些:
3、最后诵读课文后毛泽东三首诗,用下面的格式写一段富有诗意的话,表达一下你读了这些诗以后的感悟:或许,我的人生也会遭逢“独”立“寒秋”的境况;但是,我不会;我要。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3
一、激趣猜谜
同学们,我们来猜两个迷,请看大屏幕:
(1)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这人是谁?
(2“尖嘴缩腮,金睛火眼,手举金棒,声响如钟,金棒身毛随心应变,刀枪斧剑无法伤身。”
这是谁,根据是什么?
探讨: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孙悟空!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就猜得中呢?关健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人物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就不同。
二、导入新课
由刚才的两个人物描写片段可以看到,刻画人物个性特征在刻画人物形象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今天来看的1篇文章也是这一方面的范例。当代散文把大家之一的汪曾祺的文章《金岳霖先生》,就让我们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
出示金岳霖和汪曾祺简介: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历任清华、北大、西南联大教授。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深受沈从文影响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这些小说都是以散文笔调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属于民俗风情小说。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整体感知
1、这是1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一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出示幻灯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然后找出来?
明确(出示幻灯: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板书 )
2、那么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分组讨论下面5个问题:请看大屏幕
1、金先生有何奇特的外貌?
2、金先生有何奇特的行为举止?
3、金先生有何独特的教学风格?
4、金先生与学生对逻辑学专业的见解有何不同?
5、金先生的业余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讨论后明确:
① 奇特的外貌——样子有点怪。
讲课时戴帽,帽沿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②奇特的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童心未泯。
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说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6独特的教学风格——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平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④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觉得好玩
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又缺乏变通,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的面子。
⑤对生活独特的热爱——有赤子之心
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平板三轮车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3、文章除了表现金先生的有趣之外,还表现他的什么美好特征?
学生讨论后明确,板书:重情:悼国达死,祝徽因寿。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女同学们齐读第12段,男同学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明确:“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出示幻灯:金岳霖是一个真诚、直率、天真、有学问、热爱生活的人,从他独特的个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散发出来的那让人心驰神往的人性的光辉。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独特的个性刻画人物形象,使这样一个学者在我们面前鲜活起来的。
出示幻灯:伟大的品格在琐细的小事上得以体现,板书:细节
四、思考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出示幻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写活一个人物?
归纳: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板书)
师:细节描写可以是对一种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背影》,当中这样写道————所有的这些描写又来源于平常认真的观察和用心的体会。同学们要记住: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
五、写作延伸:
看来大家通过学习,不但认识了一位可爱的老头子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技巧。接下来大家也来写一段200字左右人物描写片段,记本班级的一位老师或同学。写好以后我们可以不说出被写者的姓名,我们同学别的同学猜猜写的是谁。(写完后点评)
六、结束课文:
文章通过对金岳霖先生几个细节的正面描写及通过其他几个人物衬托的侧面描写,表现了作为一代大学者的金岳霖先生有趣、直率、真诚、爱学生、朴实、为人天真、热爱生活、又满腹经纶的独特之处。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也领略到汪曾祺把人描绘得鲜活生动的功力。而这一切源自于汪曾祺先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这个细节怎么去设计?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
七、课后作业:
仿照本文将刚才各自的人物描写片段拓展成800字左右的习作,要求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征。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原文阅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荷塘月色》同步训练
1.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突然看去)
D.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享受,多用于否定)
2.分别选出与下列词语加粗字的意义[ ]
(1)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A.欲盖弥彰
B.弥天大谎
C.弥补过失
D.弥留之际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
A.彩陶文化
B.光彩夺目
C.五彩缤纷
D.兴高采烈
2.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选出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 ]
①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②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光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③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A.①拟人、比喻②比喻③拟人、反问、反问
B.①拟人、拟人②比喻③拟人、反问、反问
C.①拟人、暗喻②比喻③拟人、设问、反问
D.①拟人、暗喻②拟人③拟人、反问、反问
4.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A.表转折
B.表停顿
C.表解释说明
D.表递进
5.对《西洲曲》一诗分析恰当的一项[ ]
A.此诗是北朝乐府中的名篇。
B.诗中采用了夸张、顶真、比喻、借代多种修辞方法。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为的是描写莲花高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的特点。
D.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情思缠绵宛转,音节和谐流畅。
6.下面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有了一道宛然凝碧的波痕。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有袅娜地开着的。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D.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英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7.《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然把笔锋一转,联想梁元帝《采莲赋》和江南采莲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借“惦记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对现实的不满。
B.对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惦记江南,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D.丰富月下荷塘画面的意境,进一步反衬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不快。
8.《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说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种[ ]
A.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朦胧美的感受。
B.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慨,借讴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发了作者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C.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D.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5
教学目标:
1、体悟本文写景形神兼备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荷与月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意象,朱自清把这两种意象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之景。(板书: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
二、美读(4分钟)
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哪两段?
明确:第四第五段
请两位同学来配乐朗诵第四段第五段。
三、赏景(8分钟)
1、问题: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体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宁静的、优美的、朦胧的、柔美的
2、问题:这两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把你的赏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在点评学生的赏析中,指出景物的特点,用了哪些手法等。赏析不到位的,及时点拨。举例如下:
(1)荷叶 写荷叶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轻盈的、旋转的动态的美感。
(2)荷花 在写荷花是用了拟人和博喻。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像是美丽的女子那样轻盈和娇羞的神态。就像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在写荷花时用了比喻,把荷叶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纯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3)荷香 在写荷香时用了通感,抓住了歌声特点,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点,只有在特别宁静的时候才能闻得到。
(4)流水 在写流水时用的是拟人手法。“脉脉”一词,好像饱含深情,实际上是写池水对荷塘的滋养与养护之情。
(5)月光 月光本无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动的特点,泻下来,把月光从高处照满荷塘的景色写得很传神。
(6)月光 借助叶子和花来写月光。叶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梦,突出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钟)
(一)以“荷叶”赏析为例,通过三个赏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优秀示例的分析,总结赏析景物的要领。
荷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示例一:
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叶子比喻成舞女的裙。
示例二:
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 “亭亭”的一词表现出了荷叶的风姿秀丽,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
示例三:
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的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既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致、典雅、圣洁、飘逸、灵动、俏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动摇,使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亭亭”与“高”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见叶子舒展的样子,作者联想到舞女的裙。
优秀示例: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的自然舒展比喻成舞女的旋转的裙,突出了荷叶的飘逸、灵动的特点,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亭亭”与“高”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所以作者才会看到叶子舒展的样子,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舞女的裙。作者欣赏这样的美景,表现了内心的喜悦之情。
明确:示例一:有手法,没有指出景物的具体特点。示例二:有手法,抓住凝练的词语“亭亭”写,缺乏荷叶与裙的相似特点的分析。示例三:有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分析了凝练的语言,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缺乏条理,有的地方用词不准确。
(二)赏景要领
明确:
1、抓特点
2、找手法
3、炼语言
4、加想象
5、融感情
......
我们在赏景的时候,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看作者用什么手法,怎样运用准确而凝练的语言来突出这种特点。还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沟通各种感觉,使客观景物变得亲切可感。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品味作者蕴含在景物中微妙的情感。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是赏景的要领,其实也是写景的要领。用这样的要领来指导我们写景,会使你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和传神,更加有表现力。
五、析情(10分钟)
以上是我们对景物的赏析和总结。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那么景物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呢?(板书:情)有人认为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中体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你认同吗?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淡淡的喜悦 无尽的忧愁
(板书:喜悦 忧愁)
学生可能找到的文本的依据,言之成理即可。
(1)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月光是淡淡的
(3)月光不能朗照
(4)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5)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6)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7)惦着江南
(8)写江南采莲的用意
(9)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
可见,超脱是暂时的,不宁静是长久的,喜悦是淡淡的,忧愁是深远的。这正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正直的进步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内心想暂得解脱,但最终没法解脱的写照。我们学过《雨巷》,这也是大革命失败后进步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的表现。同学们可想象一下,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是戴望舒,背着手在池塘边踱着步子,颇不宁静的是朱自清。
六、结语:(3分钟)
朱自清把他的喜悦和忧愁寄托在荷塘美景中。他的《荷塘月色》像一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清幽、情致清雅。它又像一幅画,浓淡相宜,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你看,荷花和明月,是这样的景物,其实,大到河流江海,山川日月,小到芥豆之微、青萍之末,我们都可以发现它们异乎寻常的美,所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感受美的心灵,更重要的是要锻炼我们传达美的能力。
七、致用
同学们,在过往的岁月里,一定有一片风景走进了你的内心,在你的内心生根发芽,或让你心旷神怡、或让你哀婉叹息,它可能是一片海滩、一泓清泉、可能是无边花海、金色麦田,也可能是你母校的夕阳朝露、一草一木。请你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的手法,写出你心中的那片风景,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做到学以致用。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八、板书: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宁静 优美 朦胧 柔美
情: 喜悦 忧愁
上一篇:说木叶实用5篇
下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稿【范例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