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塔上的实验》教案精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斜塔上的实验》教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第一篇】
导学目标: 1、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2、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导学过程:
一、生活结累,认识伽利略
1、出示伽利略投影。你认识他吗?你在哪认识他的?
(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伽利略)
2、教师归纳,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和品质。 (揭示课题——《斜塔上的实验》)
二、阅读课文,走近伽利略
1、请同学们速读浏览课文,仿照投影上给出的填空题,认识伽利略。
(出示填空题)
读《斜塔上的实验》,我知道了 的伽利略。
如:不怕威胁、勇于探索、注重实践、不迷信权威、热爱科学的科学家。
要求学生分析文中相应的段落。(强调学生的主体阅读)
范例:
(1)、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
分析:“也”和“骂”说明学生们对老师是如此,连教授,有思想的人也对伽利略的做法持坚决反对态度,“狗血喷头”说明骂得很凶。“天高地厚”指事物的复杂性,“不知天高地厚”说明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伽利略是个天真无知的人,
这些词都是贬义,表明伽利略当时所面对的反对势力之巨大。
(2)、表演的地点在比萨斜塔,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分析:“表演”说明对伽利略来说这只是一次公开演示,从另一侧面反映伽利略很有信心,这已不是一次实验。教授们穿着长袍反映了他们对这件事的郑重,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他们想看看伽利略会在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比萨斜塔上做出怎样荒唐的“游戏”,学生“不客气地嘲笑”使得他们最想看到这个可笑的老师会怎样出丑。
(3)、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作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重新检验”说明是再次检验,也反映了以前有人检验过,但没能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说明伽利略不是把前人的结论当作真理,而是要用实验去证明。反映了伽利略注重实验、实践,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4)、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伽利略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拒绝”说明伽利略的坚持,“乐于”说明伽利略愿意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等等
2、那么,课文的题目可以改为《伽利略传》呢?(学习文章的写法)
明确:这和普通的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写作不同?掌握构思的巧妙。
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教师总结: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学生和孩提时代的经历——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课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动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教学提示:问题由浅入深,教师应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逐个解决。在“构思巧妙在何处?”这一问题上,可引导同学们自由探讨,各抒己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延伸拓展,学习伽利略
在伽利略身上,同学们肯定受到很深的启发。你能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知识创新的经验,相信你只要如此去做,你也会成功的。
板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
热爱科学 注重实践 坚持不懈 挑战权威
《斜塔上的实验》同步训练【第二篇】
对象分析: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篇课文将带着学生走进科学的领域,去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奇思妙想,从而激起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设想与目标:
这是1篇介绍科学家伽利略的文章。作者真实地记叙了科学家伽利略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事迹,表现了科学家们矢志探索的精神和奋斗不息的足迹。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如:伽利略生活的背景、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的影响等,使学生增长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起同学们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另外,再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努力创新。
教学重点: 1.了解课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2.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出示投影。
你知道牛顿其人吗?(简述其人其事:牛顿 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苹果落地的事情。)
评价:他是科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推动了我们人类的进步,可他的伟大正来自于平凡的生活。这正如牛顿所说:“无穷无尽的知识之海,我不过是个海边捡贝壳的小童。”
2、我们今天知道他,都是因为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因为其事而知其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伽利略其人其事。
二、展开
3、出示伽利略投影。你认识他吗?你在哪认识他的?
(联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 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被世人称为“近代科学之父”。复述课文,导入 《斜塔上的实验》。)
4、找出文中斜塔上实验的部分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内容上都写到了什么?(快速阅读“实验”部分,理解课文。)(交流自学结果)
质疑、释疑:这是一个怎样的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怎样?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
5、你相信伽利略的实验结果吗?
伽利略的实验结果证明了他的发现是正确的,我们今天也知道他的发现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伽利略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同桌合作,一人做一人看,观察比较结果准备当堂交流。学生上台演示。)
如果我用一张纸和橡皮的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启发学生进行探究。(高一物理毛钱管实验:在真空条件下可行。)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杜威)”如果你能关心生活,生活同样也会回报你。
6、但是在当时的人们对于伽利略的伟大发现却持不同态度。阅读课文,找出人们对伽利略此次实验的态度。
(笑、骂——威胁说——将威胁付诸行动:嘘 哄笑)
人们对科学的态度其实就告诉我们当时不讲科学之风盛行。(联系课文背景: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但是当时的人们却全盘相信亚里士多德,把他奉为神明。)
7、他在生活中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并坚持顶住压力用实验来证明了科学正确。他获得了成功,但他的成功之路上布满了荆棘。他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探讨他的性格特征。
8、他的精神在文中什么地方还有所体现,请找出来并简述。
三、结语
9、在伽利略身上,同学们肯定受到很深的启发。你能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相信你只要如此去做,你也会成功的。
10、今年我们学校创建省示范初中,学校环境美化了,学校文化氛围更浓厚了,标语、名人名言可以处处见到,相信同学们肯定能从中汲取养分。如果现在要用的画像布置校园,你认为可以放哪?为什么?(说明理由:物理实验室、图书馆等)出示样本,模仿写介绍词。
四、作业
课后了解哥白尼的事迹。
附:板书
伽利略 斜塔上的实验 自由落体定律 不轻易相信权威
热爱科学 教堂钟摆 摆的定律 勤于思考
勇于创新探索 将威胁付诸行动:嘘、哄笑 仔细观察
不亲信权威 大吃一惊、窃窃私语 不断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同步训练【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
2、学习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大意及本文的写作技巧。
2、 自读课文,恰当评价伽利略的性格和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教师:我们用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阅读了著名文学家如朱自清、老舍先生描写多彩四季的文学作品,请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
2、教师:文学表现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生活的并蒂之花,现在,让我们乘着“神舟六号”飞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去近距离接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
二、阅读课文。
1、一读:
(1)、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学生:朗读思考。
学生:交流,互相补充评价。
教师:(参考: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自由落体的实验并获得了成功。)
(2)、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课题是否恰当、全面?要不要修改为“伽利略传”等?
学生:思考交流。(还有:发现钟摆原理,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故事)
教师:(参考:恰当,不要改,突出了这个实验是伽利略一生最重大的发现。)
(3)、教师:对于伽利略我们有了初步了解,现在让我们走进伽利略的生活。
2、二读: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
假设:你是伽利略的导师,请你为他写一个恰当的评语。
学生:阅读,写评语。
学生:小组交流并做好记录。
学生:代表发言,评价。
教师:(小结: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热爱科学,不怕权威,勤于思考,不断实验等)
3、三读:
教师:伽利略不相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但是,当他在权威面前,或者权威站在他面前,他与权威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学生:简单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对植物、动物、天文、气象、数学和物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成果之多、范围之广,是前无古人的。亚里士多德力图以世界本来面目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这是他的进步之处。但由于当时研究物理只是依*直觉和思维来进行,所以他的很多关于物理方面的论述,显然今天看来是错误。)
假如:伽利略做实验时,亚里士多德就在斜塔下,
思考:实验前后:(!)、他们的心理活动
(2)、他们的对话
要求:请任选一题,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外搜集的资料恰当联想,字数不限。
学生:独立思考,写作。
三、课外学习。
1、完成课堂联想写作,准备交流。
2、请运用“漫不经心、心不在焉、默默无闻、一劳永逸、兴高采烈”等5个成语扩展成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交流联想写作情况,深刻理解伽利略精神的可贵。
2、 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当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作为的人相遇,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2、作业交流
学生:交流作业,互相评价。
教师:(注意:内容要有针对性,语言要得体。)
3、重点研究本文记叙和描写的写法。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本文是1篇积蓄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人物传记一般按时间先后顺序写,而这篇课文为什么首先描写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参考:选文未按常规写,这样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笔,能迅速地吸引读者,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记叙的顺序中的倒叙写法。)
(2)、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勾画文中对伽利略的描写语句,并分析描写的方法或角度。
学生:阅读、批注。
参考:1、选文第二段中说:“链条—似乎—,那盏—似乎—,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加点字说明了什么?
参考:说明这仅仅是一种猜想,假设,还需要加以证明(用词准确)。
2、文章第五节“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中的“又”字说明了什么?
参考:“又”字说明伽利略像这样异乎常人的猜想、假设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
3、课文最后一部分写观看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何用作?
参考:写观看队伍的盛大,表现这次实验影响之大,观众的“兴高采烈”写出了反科学的习惯势力的强大。
……
3、布置作业。
(1)探究:课文第七节“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除了这些,你知道这项原则还用于哪些方面吗?
(2)写作:请为你自己写一份小传,字数300字。
《斜塔上的实验》同步训练【第四篇】
一、 教学重点:
1、 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
2、 巧妙的构思。
3、 记叙和描写相结合。
二、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 学法指导:资料搜集、实验展示、分析讨论
第一课时
一、 课前准备:
1、 搜集有关伽利略的生平资料或主要的科学成就。
2、 分小组准备实验,根据文中的描述展示自然的节奏原则的发现。
3、 熟读全文,谈一谈你眼中的伽利略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4、 预习文中的字词。
二、 教学步骤:
1、 小组内交流所搜集到的资料。
2、 展示组内较好的资料。
3、 请小组代表展示实验并阐述伽利略的结论。
4、 字词检查:请同学上黑板列出所查找到的字词,其他同学注音并订正。
5、 默读课文并思考:通过这篇人物传记,你认为伽利略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
从文中找出依据并加以分析。
6、 小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探讨。
(交流总结:通过这篇人物传记,我们可以发现伽利略具有“实践是检验真理、发现真理的道路”的科学思想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不轻信权威的勇气、对科学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以及不屈服于强权的意志。)
(教学提示:这一步骤的教学是主要环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地走进课文内容,切忌对课文的架空分析,每一种结论都必须有课文依据和自己的分析。要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引导同学们主动地挖掘课文内容。)
7、 分析讨论:在诸多的精神品质中,你认为那一种精神品质最为难能可贵?为什么?
8、 师生交流讨论。
(教学提示:这一旨在让同学发散思维、各抒己见、有新意地看待问题。可引导学生结合当代社会所呼唤的科学精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论述。)
9、 课堂小结。
10、 作业布置:
1、 探究练习第二题。
2、 将课堂讨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以小短文的方式写出。题目自拟。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 检查复习。
2、 朗读全文并思考: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这和普通的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写作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样的构思巧妙在何处?
3、 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教师总结: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学生和孩提时代的经历——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课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动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教学提示: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教师应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逐个解决。在“构思巧妙在何处?”这一问题上,可引导同学们自由探讨,各抒己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4、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采用了记叙的写法?哪些地方采用了描写的写法?
5、 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找出其中的描写精彩之处并试作分析。
(教学提示:这一问题意在引导同学们品味课文的语言。并能根据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说出语言的表达作用。如写教堂里的气氛,伽利略的突然发现,写教授们的压制,学生们的反对,观察比萨斜塔实验的队伍等都应用了描写,这就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6、 课堂小结。
7、 作业布置:
(1) 找出课文中三处描写精彩之处并试作分析。
(2) 背诵课文最后四小节。
镇江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执笔:镇江三中 周艳
教学目标:
1. 培养创造性思维,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 学会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3.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
课前准备:
疏通字词,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上课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给出“2,2,3,9”请同学们通过四则运算得到24,有几种方法?
24=2×9+2×3=(9―3)×2×2=(2+2)×(9―3)
好几种算法都可以得出24,大家都很正确,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恭喜(gōng) 根深蒂固(dì) 依赖(lài) 孜孜不倦(zī) 汲取(jí) 持之以恒(héng) 锲而不舍(qiè) 渊博(yuān bó)
3.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讨论应该怎样读?
从语速、语调、语气三个方面来说,分别是稍快,平稳,干脆。
4. 引导学生看题目,思考讨论问题:
思考:1、为什么我们在想问题时没有考虑到多种答案呢?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呢?
3、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吗?
参考:1、没有创造性思维。
2、必须具备的条件:
a.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b。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是的,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典型的创造性明星的事例来加以论证,说明他们非凡的灵感”,往往是由于“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成。
5. 给出情景,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
情景:一群小学生在空地上踢球。一个孩子不小心,一球砸坏了一位长者家的窗玻璃。这个孩子到长者家里,当头一句就是:“一块玻璃多少钱?”人们对这件事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三种:
1、 没有逃走,主动上门赔钱,应予表扬;没有道歉可以原谅。
2、 赔钱就是认错、道歉的表现。
3、 首先应该道歉,同时应该赔钱。
你赞成哪种?请说出看法和理由。
6. 布置作业:
1、 整理自己的看法,把它写下来。
2、 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请联系实际举两三个例子来证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 师生互动研究“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参考:a、要素: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持之以恒的进行尝试。
b。从态度、条件、方法等方面回答。态度:认识到任何人都能成为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自信);条件:学识渊博(扎实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组合不同概念;方法:转换视角法,组合法,顿悟法,积累法等。
3. 请同学们对自己或他人在创造力方面进行评估,说出以后在创造力方面的打算。教师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
4. 给出思维训练题
1、“自古英雄出少年”,司马光小时候,与一群儿童一起玩球,球掉进了树洞中,洞很深,司马光让儿童们不停的往里面倒水,终于球浮了起来。
a、如果洞里是沙地,灌水行不行?
b、如果洞底恰好和人家的建筑相通,你认为最经济的方法是什么?
2、砖头有什么用处?(不得少于三种)
5.布置作业: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写成短文,题目是“告别唯一”。
镇江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十九、《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
执笔:镇江三中 林丽娟
一。教学重点:
1. 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 通俗形象的语言,严谨的结构
3. 层次的复杂分类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学法指导:搜集资料、模型展示、分析讨论
四。课前准备:
师:准备教学模型
生:1.熟读课文,预习文中重要字词
2.思考:什么是夸克,课题的含义是什么。
3.填写物质的盒式结构图
4.小组合作写1篇科普小短文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展示模型。
2. 自读课文后检查字词: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接受默写,其他同学报预习中发现的重要字词。
3. 分小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结合“探究练习”一。
(教学提示:根据盒式结构图填写“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或“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分析课文思路)
4. 分析讨论:课文是以什么顺序安排组织材料的?
(交流总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地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依次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文章重点介绍夸克这种超微粒子发现的全过程。这部分的内容,是按由假想到证明的顺序来写的。)
5. 小组交流讨论:课文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除此之外还用到了什么其他的说明方法?
(交流总结: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分类说明,只有恰当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此外还综合运用了比喻、举例说明。)
6. 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从书上找出相关文字来说明)
7. 小组交流讨论:“盒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
(交流总结:内容方面,文章开头从一个礼品盒的比喻入题,使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轻松容易。结构方面,以此为依托来安排,开头由此入题,中间以此为过渡,结尾紧扣它收笔,穿针引线,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教学提示:这一部分的教学是主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紧扣课文具体语句。如:“到了19世纪末,x射线的发现促使人们思考,是不是盒子里还有一个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这一类的问题……”“这好比是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有东西。”“盒子里装盒子,发现的盒子已不少了,按顺序是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8.分析讨论: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认识夸克的?这中间的过程反映了科学家研究的什么精神?用文中具体的字、词、句回答。
(教学提示: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课文进行有依据的分析,并且适时点拨,如:
1、“人们有点泄气了”:写出了科学家研究的艰辛。
2、五个“又”:表示科学家对夸克认识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交流总结:揭示了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的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9.这是1篇科普作品,你感兴趣吗?为什么感兴趣?
(明确:1、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给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2、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具体表现在:1、运用多种说明方法,2、采用设问、发人深思。)
10.交流各个小组准备好的科普小短文。
(教学提示:这一旨在让同学发散思维,提高学习科普作品的兴趣。)
11. 课堂小结。
12. 布置作业:
(1) 探究练习第二、三题
(2) 预习《〈梦溪笔谈〉二则》
镇江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
执笔:镇江三中 张洁
[教学目标]
1、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古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
[学法指导]
查阅相关资料、对照注释疏通课文、讨论作品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查阅沈括及其《梦溪笔谈》的有关资料。
2、 预习字词,通读课文。
3、 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思考。
[教学步骤]
1、 由镇江的梦溪园导入。
2、 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 讨论学习《以虫治虫》
(1) 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或提出疑问。
(2) 集体朗读,学生翻译课文
提示重点字词句:
界:地域,范围。
方为秋田之害:正在危害秋田里的庄稼。方,正、正在。为,成为。害,危害。
千万蔽地:成千上万,遍地都是。蔽,遮盖。
悉:全、都。 皆:全、都。
岁以大穰: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岁,年成。以,因。大穰,庄稼大丰收。
(3) 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作品意义
提示:
《以虫治虫》反映了我国古代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的情况。这种方法不仅促进农业增产,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在今天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4、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做“探究、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 检查复习《以虫治虫》。
2、 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 讨论学习《梵天寺木塔》
(1) 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提出疑问。
(2) 集体朗读课文,学生翻译课文
提示重点字词句:
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
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把金钗送给她。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
人皆伏其精炼:人们都佩服他的高明。伏,通“服”,佩服。其,他。
(3) 结合“探究、练习:二”,讨论本文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
提示:
《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工匠的“密使其妻”和喻皓的“笑”都很传神的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工匠对于塔动这一情况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的帮助。这一行动把匠师的用心良苦表露无遗。喻皓的“笑”则表现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胸有成竹。
4、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好“探究、练习二、三”
镇江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论语》八则
执笔:镇江三中 汤毅
一、 教学目的:
1. 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 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 诵读欣赏。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 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课上交流。
2. 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3. 《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
四、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 学法指导: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
(二)、教师简介《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播放朗读磁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三)、诵读欣赏。
1. 学生齐读。
2. 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
3. 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 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四)、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五)、巩固。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镇江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写 作
执笔:镇江三中 汤毅
一、 教学目的:
学会说明小制作,掌握其说明方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写作中必要的内容,如材料、工具以及制作的步骤、方法等。
2. 写作的顺序。
三、 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 导入
请学生回忆在家里或在学校手工课上制作的小物品,如小动物,小车辆,小文具等等。要他们简单介绍一个小制作,让他们重温一下操作过程,帮助他们整理一下表述的语言。提示他们注意说明的顺序和层次。
2. 目标:有条理,有顺序的说明事物。
明确:(1)观察事物要仔细,说明事物要有顺序。
(2)文字通顺,层次分明。
(二)、展示例文《怎样制作玩具娃娃》简要评点。
(三)、指导审题
1. 依次对书上的作文题目作相应的讲解,分析,提示。
2. 学生就作文题目作口头交流。
(四)、修改作文专题:词语的修改
1. 用词准确,切合所写的对象。
2. 注意词语的运用是否得体。包括语境,褒贬,说话人的身份等。
3. 注意词语的搭配。
4. 注意修改冷僻的文言词语,方言词语以及生造词。使用普通话词语和日常生活用语。
(五)、构思
1. 定所写事物,列提纲。
2. 打草稿,按要求修改。
(六)工整誊写。
镇江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
执笔:镇江三中 林莉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活动目标]
一、 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兴趣,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闻知识。
二、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途径定向获取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 锻炼学生独立组织一定规模的完整活动的能力。
[活动设想]
整个活动分为会前准备、活动过程、辅助活动三部分。会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安排两节课:一节课小组交流资料,确定选题,为新闻发布会做准备;一节课举行新闻发布会。
[会前准备]
教师:1、搜集有关新闻发布会的资料。(如内容、形式等)
2、准备有关新闻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
学生:1、搞小发明、小制作,或进行奇思妙想,将有关成果或设想写成书面介绍。
2、从各种科技书刊中查阅,或到科技网站上搜索最新的科技成果。
3、准备举行科技新闻发布会。
4、参阅报刊上的新闻,了解简单的新闻知识。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师导入:
当今世界已是信息时代、科技时代,作为21世纪“地球村”的村民,了解现代科技成果,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走向,培养自身的科技素质,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关注科学,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为了展示同学们学习、关注科学的收获,我们将举办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自己的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
二、 选题确定: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成果累累,涉及到现代社会的生产、科研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人要穷尽地了解现代科技的所有成果,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只能有选择地进行宣传。这里列举一些选题供大家参考:1、网络技术 2、基因组计划 3、生物克隆 4、纳米技术 5、生态农业 6、遗传工程 7、航天技术 8、通讯技术 ……
三、 简介新闻及其写作的知识,学生出示从最近的报纸上摘录下来的有关新闻发布会的消息材料,师生共同分析归纳,使学生对“新闻”、对有关的“新闻发布会”的情况有所了解。
1、 学生朗读交流有关新闻发布会的消息材料。
2、 小结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构成。
标题是用醒目的语言标出报道的内容,还可点出报道的意义。标题应准确、鲜明、新颖。分眉题、正题、副题。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它要求简明扼要的写出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或中心,使读者先获得一个总的概念。
背景指跟事实有关的情况,如历史环境、现实条件以及与其他事物有关的联系等。
结语使消息的最后一段话或一句话,用小结的形式概括事实,也可以指出事物的发展趋势。
3、 新闻发布的主要内容:
(1) 此项科技成果或小发明的名称;
(2) 此项科技成果或小发明的一般原理;
(3) 成果的适用范围和价值意义;
(4) 成果的发展前景。
[附] 新闻发布会一则:
让手机在网上动起来
7月20日,国创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合作协议。 国创拥有的cwtv网络电视是世界上第一家网络电视媒体平台,也是全球唯一24小时365天在线播放电影、电视、互动广告的媒体平台,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网络视频传输技术——cwtv网络电视技术,在现有网络环境下,第一次突破了带宽的限制,实现了高速、高清晰度的影视动画播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站,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权威性专业性网站。
此次合作,国创将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站提供cwtv网络电视系统综合服务。应用了cwtv网络电视技术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站将把手机等产品在网上进行高清晰度的三维动态展示,浏览者可随意旋转,任意扩大广告画面,使商品的质地清晰可见,对商品任意观赏,仔细选择,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激发浏览者的购买欲望。此次携手合作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移动通讯业的发展。
四、 小组交流筛选:
在各自分头准备后,各小组先作交流,然后推选出两至三人到发布会展示。要求发布人写好新闻稿,小组成员共同修改,提出改进意见。
五、 确定新闻发布会的人员分工:
会议主持人,专家,记者,听众;并设计会标。
第二课时
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
会议进程安排:
一、 主持人开场白
二、 发布新闻
各发布人介绍科技信息,或发明人讲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可以运用录音、录象、投影等手段。其间记者、其他听众可提问,发布人简要作答。
三、 “专家”评价
请与会专家就本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价值、意义作出评价,或就其中某些成果的开发利用前景作出预测。
[辅助活动]
一、 各小组制作一份宣传科普知识的手抄报。
二、 写1篇新闻稿,在校内媒体上报道本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实况。
三、 围绕本次发布会写一则日记,如实记录本次活动从准备到结束过程中经历的有意义的事情、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专题 狼》教学设计
执笔:镇江三中 谢冰
一、 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专题内的资料,全面了解狼的知识,并能通过特设专题的学习和提示,搜集有关狼的资料,撰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组织辩论。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同学们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使他们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加强。
二、 学法指导: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搜集资料、写作小论文、组织辩论会。
三、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学习古文《狼》,疏通文意,了解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和特征。
二、 课前准备:
1、 预习古文《狼》,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并熟读全文。
2、 搜集汉语中有关狼的成语和谚语,介绍你所知道的狼的故事说一说 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三、 教学步骤:
1、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2、 介绍交流有关狼的成语或谚语、故事,讨论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教学提示:在同学们交流材料与心得的同时,引导同学们认识到文学作品、成语、谚语中的狼都被人们赋予了一种文学色彩,赋予了人的情感与认识,主观因素较强。)
3、 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文意。
4、 小组交流,请一位同学翻译全文,教师作指导。
5、 朗读全文并思考:
蒲松龄笔下的狼具有什么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加以分析。
6、 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教师总结:古文中的狼具有贪婪——“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前狼止而后狼又至”;狡诈——“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暝,意暇甚”;凶残——“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它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同时,又反衬了人类的智慧——“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者的写作意图清晰可见。)
7、 课堂小结。
8、 作业布置:
(1)“思索质疑”第二题、第四题。
(2)预习《母狼的智慧》及参考资料,思考:这些文章又表现了狼的哪些特征?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学习《母狼的智慧》及参考资料,比较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的差异及文学作品和科学资料中所表现的狼的不同之处,更全面更科学的掌握有关狼的知识。
二、 教学步骤:
1、交流所搜集到的英语中狼的有关谚语或故事,说一说它们又体现了狼的什么特征。
(教学提示:可引导同学们将狼的各种形象进行比较,认识到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对狼的形象有各种各样的认识与评价,如“聪明”、“狡诈”、“勇敢“凶残”等等,这都带有人们主观的情感因素和文化特征。可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思考人们对狼的态度如何?可以用哪一些词语来形容?)
2、阅读《母狼的智慧》一文,思考:这篇课文中所表现的狼是怎样的形象?这与蒲松龄笔下的狼有何不同?这两篇课文中猎人的形象有何相同和不同?作者对狼的态度有何不同?
3、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教学提示:这几个问题思维的发散性较强,教师不要力求答案的统一,而应要求同学们富有穿创意和见解地看待问题,激发出课堂上思维的火花。)
4、阅读参考资料并思考:这些科学资料反应了有关狼的哪些问题?人们到底该如何对待狼呢?
5、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教师引导:第一则材料从生物学的角度介绍了狼的有关知识,可以让同学们阅读后归纳出狼的一些特点,也可以结合他们自己的认识和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狼。第二则材料从进化演变的角度说明了狼和狗的关系。第三则材料从生态的角度启发人们思考应如何对待狼?如何认识狼?在这一问题上可让同学们充分展开讨论,谈出自己的见解。)
6、比较阅读思考: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狼与科学资料中介绍的狼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
(教学提示:这一问题可由同学们自由探讨,教师再作相关的引导:文学作品中的狼被赋予了人们许多主观的情感因素,往往具有一些人的特征,而科学资料中的狼是从科学的角度客观真实地表现狼的特征与作用。)
7、课堂小结。
8、作业布置。
(1) 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1篇有关狼的小论文或简单的调查报告,可从各种参考书和网络上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题目可根据写作内容自定,也可以参考如下题目: 《说狼》、《……地区少年儿童对于狼的认识的调查》、《狼仇恨与狼崇拜》、《从成语等材料看对狼的认识的差异》、《谈谈狼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关系》
(2) 准备下一节课的小论文交流。
第三课时
一、 教学内容:
以小组位单位,在班级内进行小论文或调查资料的交流活动。
二、 交流会步骤:
1、 主持人致开场白。
2、 论文或调查资料交流。
3、 师生评议优秀论文或调查报告。
4、 优秀写作小组介绍写作构思、意图及资料来源。
三、 教师作总结发言。
四、 作业布置: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准备下一节课的辩论会。辩题如下:
有人认为,狼的食肉性、凶残性对人以及家畜造成了不少危害,应当把这种动物斩尽杀绝,让它从地球上消失,但又担心因此会破坏生态平衡;也有人认为,把狼杀尽并不要紧,恐龙早已绝迹,人类不是照样生存发展吗?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与对方进行辩论。
第四课时
一、 教学内容:
根据辩论准备情况,开展课堂辩论会。
二、 辩论会步骤:
1、 主持人致辞。
2、 辩论会程序:
第一阶段:
双方主辩手对各方的观点进行陈述,时间各五分钟。
第二阶段:
自由辩论,每位辩论队员,均可自由发言,时间15分钟。
第三阶段:
双方主辩手进行总结性发言,时间各5分钟。
第四阶段:
教师作评论,并宣布辩论结果。
三、作业布置:
根据你听完辩论会的感受与思考,以其中一方的观点为论题,写1篇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