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塔上的实验》教案【优秀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斜塔上的实验》教案【优秀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斜塔上的实验》【第一篇】
斜 塔 上 的 实 验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②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③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
实验法、点拨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1、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提问塔的名称、所在国家以及谁在上面做实验,由此导入对伽利略的介绍,从而导入新课。
2、导学
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
②简介作者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研究,他推翻了被当时人们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他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凸凹不平、木星有4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后因发表文章反对地心体系,支持和发展地动说,而遭到罗马教廷异端裁判所判罪管制。最终,罗马教廷宣布取消对伽利略的审判,伽利略得到平反。
③明确教学目标
④速读课文,总体了解课文内容
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伽利略的哪两个发现?中间写的又是什么呢?
(1—7)写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8—12)记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的情况。
(13—19)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⑤分析文章(1——7)节
速读后思考:
1.伽利略的发现受什么启示?
2.第2小节中的“觉得”和两个“似乎”能去掉吗?
做单摆的演示实验
注意观察并思考(讨论):
1.做这项实验需要什么条件?
2.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
3.实验的结果怎样?
4.这一发现如今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应用?
5.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⑥研读课文(8—12)
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看看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⑦研读课文(13—19)
介绍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米。该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思考:
1.当时有什么困难?
2.写观者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3.实验的结果如何?
⑧讨论。探究
1.作者是采用先写趣事,再写小时候,最后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进行写作,这样写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好?
课文构思巧妙。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起,但课文却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人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回过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2.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能否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
⑨拓展。迁移
古今中外,像伽利略这样受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启发而有所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是大有人在,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3.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活跃一下气氛,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情感基础。 课堂:由课前的歌曲提问: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什么?进而提问: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在老人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
师:有3个学生回答了不同的答案。看来生活中事物的标准答案不止一个。
真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以说: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二。整体感知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由此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为了使论点有力,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2. “用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请组长把小组的共同见解作好记录。
学生读书2分钟,然后自由交流:4—5分钟,由组长负责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好记录,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的一组中去。
交流见解
第一题
指导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式
问题一: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观点1.渊博的学识2.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事实论据: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问题二: 创造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观点411.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2.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3.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事实论据:举例论证: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第二题
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教师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创造火花(过渡语: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寻求第二种答案,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下面我们就动一动手,来发挥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材料: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 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目的: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使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四。本文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目的:反思学习过程,学有所得
1.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2.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的语言的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五。写作实践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课文创造性思维的必须要素之一为论点,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给文章添加一个自然段。
要求是: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语言简明,150字左右。
学生写作,后交流,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六。奇思妙想(作为机动内容---时间多,当堂交流,时间少,作为作业)说一说自己想发明创造什么? 你准备怎么去努力实现你的发明创造。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第二篇】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扬中市新坝中学 陆飞
(一)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②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③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科学和文学应该开出并蒂之花。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篇课文将带着学生走进科学的领域,去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奇思妙想,从而激起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本文是1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
文章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墨,迅速地吸引住读者。
伽利略是从教堂顶上悬挂油灯链条的嘀嗒声受到启发的。这种现象许多人熟视无睹,“漫不经心”,而它却引起了伽利略“一连串的思考”。“突然,他跳起身来”是由于“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闪光”这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灵感”产生,时的情景。灵感,往往是在长期的、苦苦的思考中由某一现象触发而产生的。“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是发现的具体内容。“觉得”和两个“似乎”说明这仅仅是一种猜想、假设,还需要加以证明。伽利略用实验法证明了这一发现的科学性。这一部分(第1—7段)描写了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的经过,表现了伽利略“将每一事物都放在自己的感官和思索的考察之下”和通过实验来检验真理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文章第二部分(第8—12段)是对伽利略孩童时候和学生时代情况的记叙,意在描写他的成长道路,表现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不停地搞实验”是紧承第一部分而来,属于总说。接着用“甚至”一词追溯他小时候的情况。伽利略从小富于幻想,对“天空的音乐”有兴趣。“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杜威语)丰富的幻想,正是他“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的基础。“在那不讲科学的年代里,从事这一行,意味着一辈子的贫困和默默无闻”,伽利略“以科学为终身事业”,则表现了他崇高的奉献精神。他发现“数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他在反对“压制的斗争中,学医虽失败了,但他在数学上却成功了:他在意大利一些知名数学家中间“赢得了赫赫英名”,并得到了“当代的亚里土多德”的光荣称号。
第三部分(第13一19段)描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表现了伽利略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科学思想和“不轻易相信权威”、不怕威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写观看队伍的盛大表现了这次实验的影响之大,写“大家”的情绪和想法表现了当时“不讲科学”的风气之盛。
伽利略在人们的“嘲笑”声中登上了比萨斜塔。“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说明“不同重量”,站在比萨斜塔顶上,球抓在两只手上,说明“同一高度”。“同时从塔顶下落”的结果是“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伽利略用自己的实验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文章结尾只有一句话,言简意赅,铿锵有声。
(三)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五) 教学方法
实验法、点拨交流法
(六) 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提问塔的名称、所在国家以及谁在上面做实验,由此导入 对伽利略的介绍,从而导入 新课。
(2)导学
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
②简介作者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研究,他推翻了被当时人们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他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凸凹不平、木星有4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后因发表文章反对地心体系,支持和发展地动说,而遭到罗马教廷异端裁判所判罪管制。最终,罗马教廷宣布取消对伽利略的审判,伽利略得到平反。
③明确教学目标
④速读课文,总体了解课文内容
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伽利略的哪两个发现?中间写的又是什么呢?
(1—7)写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8—12)记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的情况。
(13—19)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⑤分析文章(1——7)节
速读后思考:
1.伽利略的发现受什么启示?
2.第2小节中的“觉得”和两个“似乎”能去掉吗?
做单摆的演示实验
注意观察并思考(讨论):
1.做这项实验需要什么条件?
2.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
3.实验的结果怎样?
4.这一发现如今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应用?
5.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⑥研读课文(8—12)
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看看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⑦研读课文(13—19)
介绍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米。该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思考:
1.当时有什么困难?
2.写观者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3.实验的结果如何?
⑧讨论。探究
1.作者是采用先写趣事,再写小时候,最后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进行写作,这样写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好?
课文构思巧妙。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起,但课文却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人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回过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2.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能否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
⑨拓展。迁移
古今中外,像伽利略这样受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启发而有所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是大有人在,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3).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
学写人物传记
抓住自己的出生、爱好、特长、家庭、学习、理想等情。
《斜塔上的实验》同步训练【第三篇】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旨领会写法等要领,注重对学生语文兴趣的调动,运用品读、质疑、探究、联想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
1.了解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的事迹;
2.领会文章的巧妙构思;
3.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4.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文章的巧妙构思;伽利略勇于创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方法:启发、点拨、自主探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1.标清文段序号(19段)。
2.查阅工具书,识记疑难字词。(提示:嘘帙屑祈)
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提示: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为线索展开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粗略复述课文,领会文章的巧妙构思
1.回顾课文情节,眼前展现课文中描绘的情景。
2.自由大声复述,不足之处,翻开书补充。
3.按书中提供的材料顺序,概括伽利略的事迹,走近伽利略。
(1)发现摆的规律
(2)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
(3)发现自由落体的定律
三、品读美点,交流心得
1.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2.小组相互交流,畅谈自己为什么喜欢?(提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鼓励大胆发言,提出看法)
四、评读“课外资料一一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创设问题,组织交流思考:
1.亚里士多德在哪些领域有哪些建树?
2.人们当时为什么迷信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3.伽利略对亚里土多德的怀疑,说明了什么?(提示:只要提出的看法有一定道理,就应给予肯定表扬)
五、作业 设计
1.收集中外科学家的事迹,说一说他们是怎么样勇于探索,不畏权威的。
2.积累字词,整理优美句子段落到班级的词语材料库中。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设计达标方案
讲一讲自己的一次成功经历(l-2人),评价(2人)。对比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是如何走向成功的,他的科学精神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自主设计最佳达标方案(提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讨论拟定)。
二、按照文章线索,复述课文
1.教师组织小组互相评价:
2.同组人互相补充;
3.小组竞赛评分。
三、探究质疑,讨论交流
1.文章的巧妙构思有何妙处?(提示:从精彩部分“摆”的规律的发现起笔,最能吸引读者)
2.是否能够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提示:鼓励不同见解,创新思维)
3.下面几句话赞扬了伽利略的什么精神?你也写出几句话,对伽利略作出评价。
(l)伽利略不停地搞实验,甚至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不轻易相信权威。
(2)他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在那不讲科学的年代里,从事这一行,意味着一辈子的贫困和默默无闻。
(3)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四、精读品味
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处描写?说一说为什么会喜欢,给你什么启迪?勾画出文章的美点。
五、思维拓展
1.伽利略在教堂里的猛然发现,你从中能领悟到什么?
2.想象一下假如伽利略的父亲站在斜塔下他会有何感想?亚里士多德站在塔下,又会有何感想?(提示:以最新的想象来培养学生们的感受能力,引发对课文的兴趣,只要有所感悟,就予表扬)
七、作业 设计
收集一些科学家的事迹文章和图片,办一期手抄报。
八、小结
谈一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侧重于学习过程和心得,修改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尝试运用。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斜塔上的实验》同步训练【第四篇】
本节课选择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斜塔上的实验》,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学习科学家那种勇于创新的精神。
《斜塔上的实验》是1篇关于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生平传记的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时、学生时的情况。但文中人物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相距较远,加之学生对这类文体也不太感兴趣,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便成为我选择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首先,我将本文定位在当作美文来学,阅读教学的要义就是通过课文的阅读,体会语句的丰富内涵,达到对文本深层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如何让“语言美和精神美”在本节课中得到充分展示。便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内容时,便有所取舍,由点入面,重点引导学生去探究伽利略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那部分内容,意在和学生一起通过课文的阅读、语言的探究、情感的体验、智慧的碰撞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即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和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其次,在教学流程的设置上以精读1篇文章,学到一点方法,体会一种精神为主导思想。具体环节如下:
1、语言激趣,实验切题,人物简介,引入文题,展示目标。
2、速读浏览,把握主干。
3、确定重点,出示问题,探究阅读,人物评析,小结归纳。
4、延伸课外,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第三,为了利于形成独立的板块,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氛围和思维空间。课时设定为一课时,以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教者适当予以点拔、引导,帮助和引领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一切知识的习得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着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说”的机会,在个人对文本的感悟上,结合小组和全班同学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达到情感体验的共鸣,知识火花的碰撞,借此触类旁通,以方法引导学习,以能力凸显思维,以智慧张扬个性,拥有个人对文本的个性的感悟和共性的理解。
沈远成:
1、教学环节、教学语言
2、结构安排
3、目标设置
4、细节改动:
导入 环节:实验让学生去做,做完后,问两个球怎么一起落地?
课件设置:表现了伽利略——不完整,“表现”可放在第二行上
问“书看完后,可以讨论,可有三个就可,为了节约时间,三人就可
教者引导学生这样长的文章,怎样读?
选择斜塔上的实验原因应让三个学生叙述,原因清楚
展示读书卡片,两个人太少,应让学生看到对于卡片的制作可以有多种方法,
你最喜欢的科学家是谁呢?
学生说过一点后,再交流不好,
可以让学生先交流,再说,时间的设置要注意。
马主任:
语文老师要用两条腿走路,要做好反思工作。
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上,课改课要有可改的地方,课应是质朴大方,自然。
三维目标不宜刻意地追求,在字里行间让学生感受到。
怎样强化,我们是一种习得,应该让过程和方法放大一点。
围绕真实,
1、导入 新课。
读书文摘卡放在前面,做为导入 ,阅读《斜塔上的实验》课文,做一个代表自己水平的读书卡。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表演的味要少一点。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课前做读书卡,检查预习,展示文本阅读的背景。
拓展延伸:淡化一下,学语文,学文本,一切东西要在课堂上展示。
哪些问题作为语文课上的探讨?带两句。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真实,对孩子,要真实。
对词、对句的评价比较苍白,要全身心地参与。
阅读教学强调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要读进去。好多学生不动笔。
素养这个词用得特别多,养成强调过程性的问题,在语文课里让学生有所得,从学生的细微习惯做起,是否动笔。
读书的姿态要注意。
学生读书不够,怎样引导学生读书
卡片后,学生完成文本与情感的嫁接,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再一次沉下来认真读书,对文章内容的再次阅读,老师指导下。
伽利略成功的原因的些,培养学生语文的基本能力。
细读课文,于别人忽略处找关键,内因,外因是一个信息的收集和整合。
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
语文教学不能离开文本,价值在从课文中找出来。
课文有几点,找几点。
在语文课上强调个性,每走一步回头看看,走了几步再看看,走了一段再看。
语文教师的个性要张扬。
课堂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合作阅读要少点,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老师的评价泛化,教师的评价庸俗化,
对伽利略成功的条件:(探究)
1、内因:
2、外因: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读书笔记
怎样的人
成功条件
方法点拔
投影:
阅读的背景资料:
方法的点拔(让学生用笔记下来)
动笔记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