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加强课程衔接,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价值观认同。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关于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初中生和高中生都正处在人生当中知识积累和道德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得到更有力且更连贯的道德指导。以前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思政课教学被严重割裂,学生在学习时无法很好地实现知识点和思想价值的长效巩固,这对学生本人以及思政课教育来说无疑是一种"双输"。初高中思政教师要以严肃的态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不断重视对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研究和落实,从而为学生的持续道德发展提供一份应有的保障。
一、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现状分析
作为中学的两个构成阶段,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在类别和内容上都有着很强的对接性,同类科目的知识基本上可以被视作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整体--这点在思政等社会性学科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很有开展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眼下这一工作的开展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部分初高中教师缺乏学术交流研讨
就严格意义上来说,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思政课程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尽管分属于不同的教育档位和阶段,但是两个学段的教师之间无疑也存在着深入开展业务交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笔者工作的单位及周边学校,很多中学开设有初中或者高中部,但两个学段的教师缺乏聚在一起进行教学研讨的机会和平台,遑论就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的工作主题而献计献策。高中思政教师在教学时忽略了对初中同科目内容的回顾和引入,初中思政教师也没有根据高中阶段本课程的发展需求而做出教学内容、方法上的必要调整,结果造成双方形成一种各行其是、闭门造车的尴尬局面。毫无疑问,这种现象绝对会给初高中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
(二)部分初高中教师对彼此的教材内容、教育目标缺乏一定的了解
就像本文之前所提到的,目前很多地区的初高中思政课教师缺乏长效、有机的沟通渠道,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他们对于对方的教学内容和策略体系缺乏必要的理解。具体来说,初中思政课教师很少会耗费本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高中思政教学模式和新高考改革对思政科目的最新要求,也不愿通过具体观察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获悉高中同行的教学模式;与之一致的,很多高中思政教师对于初中同行的教学内容和重点也缺少基本的了解,更会在主观上将初中知识隔离在自己的授课范围之外。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会让初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发展和融合事业陷入一种难以为继的"死局"。
其实,通过实际观察不难发现,很多教师会在教学时产生这样的疑问:"自己要讲的东西分明在初中时已经有过涉及,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学生记不住甚至根本听不懂呢?"
而比这种问题更加值得人们担忧的是,相当一部分初中思政教师遇到在高中阶段再次出现的内容时,通常会出于种种考虑而说"这些东西等你们上了高中后还会学到,我就大概讲一讲吧"或者"这些东西一般到了高中才会真正涉及,你们现在可能听不懂,我就先跳过了",等等。
这些情况的存在是非常普遍的,它无可避免地给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困扰和阻碍,也成为所有初高中思政教师必须要重视起来并给予妥善解决策略的一项重要问题。
二、推动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做法
(一)认真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初高中培育目标的阶段性差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
从上述内容中不难看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开展的目标方面,初中和高中的思政课程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正是由于这种区别的存在,初中和高中思政课程在教学活动的筹划和安排方面也存在着质的区别:初中思政教师往往更加强调对学生良好课程学习体验的追求和保证,而高中思政教师则常常致力于帮助学生构建起自己独特的逻辑体系思维。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初中思政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社会情怀、价值观念和日常道德方面的正确认知,高中思政课程则涉及更多法律和哲学层面的高维知识并致力于对学生所有思想认知模块的整合、贯通。
毫无疑问的是,初中和高中思政教师只有以更高的精度实实在在地把握住初高中思政课的教材、课程标准以及所面对的学生的综合情况,才有可能在后续的教学当中有效地开展相关工作,并进一步促成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的顺利达成。
(二)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
接下来,笔者将在本文中以《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初中八年级下册高中人教版教材必修1)这一部分的内容为范例来具体呈现初高中教学的主要差异点。
在初中教育阶段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xx年版)》当中,这一部分课程的教学要求为:"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当前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从适用于高中教育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xx年版20xx年修订)》中的相关内容来看,这一方面的课程教学要求则变得更加丰富,主要包括:
"首先,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其次,了解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阐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明确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借助上述这一方面的鲜明对照就不难发现,初高中思政课程教材尽管在内容方面有着一定的重复性,但是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学习精度、深度和广度所提出的要求却是大不相同的。
再就学生的综合情况来看,步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较初中有了明显的增强,同时在知识、生活常识和社会阅历的积累上也有了增加,本课的有关内容对于他们而言早就已经比较熟悉了。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初中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依旧停留在相对片面、感性的层面上,对于我国目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认识还非常肤浅,特别是对这一所有制的存在必然性和合理性这一问题的理解仍旧无法给出比较准确的理论性回答。
出于对上述所提及的初高中思政课程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综合情况等方面客观差异的承认与尊重,初高中思政教师在开展对应内容的课堂讲解时,就必须对彼此之间课程教学标准的差异点做出精准的认识和把握,在兼顾统一性、一贯性的基础上分别制订具有学段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详细地来说,初中思政教师在制订这一部分课程的教学计划时,应该更多地借助具体的、常见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从宏观层面了解、把握我国目前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具体的组成部分,以及这种结构中各种所有制类型在不同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和经济调节、促进意义,同时选择性地淡化对这一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这一方面知识理论的提及。
而高中思政教师则要对这种制度的结构采取"一笔带过"的方式来做回顾性的点拨,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这项制度为什么要被长久坚持下去以及它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都具有哪些意义和作用等问题围绕"为什么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个话题开展关联性讲解,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明白、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具有的优越性。
(三)为初高中教师的业务研讨活动提供必要的便利
正如本文之前所写到的内容,初高中思政教师在业务研讨活动的联合举办、参与方面面临着诸多不便,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无法通过教学方法和指导理念方面的优化调整而实现的,必须要采取实际的措施来进行有效的处理。对于这一方面的工作,各个学校负责人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性动作。
首先,对于同时存在初中部和高中部的综合中学而言,学校要借助教研活动、研讨会议、培训会议以及观摩课等活动作为平台,有意识地组织初高中思政教师进行经常性的业务研讨,并可以一定的形式通过制度保障将这种活动固定下来;而对于单独的初中或高中学校,负责人则要注重和周边的不同学段学校建立起密切的业务合作关系,定期组织两校思政教师进行跨学段的业务交流并建立起与之配套的活动档案资料。
其次,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学校的社会资源管理和地区性的师资培训活动、教育资源交流活动的组织方面体现出相应的考量,以制度、组织和财力、人力保障的方式为初高中思政教师的密切沟通提供充足的便利,同时还可通过一些鼓励性的措施来进一步强化这种活动的内部开展动力。
作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认知体系塑造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课程,思政教学必须要得到更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实施保证,有关教育工作者也要将对这一保证的提供和强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看待。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实现初高中生思想素养和综合素质持续提高的命脉工程,广大从业教师务必要树立起鲜明的联动意识,让初高中思政一体建设成为顺利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强劲驱动。
上一篇:高中运动会1500米优秀2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