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瓦尔登湖》(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瓦尔登湖》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  能力目标: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3、  情感目标:①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②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四、教    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学    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    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田园诗人陶渊明有1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园记》,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无独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现在,就让我们走出烦嚣的都市,跟随着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亨利•梭罗(1817——1862),美国的作家、诗人、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选择了积极的政治生活。1845年,28岁的他单身只影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过了两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三)学习生字词:

1、  字音

深邃 (suì)             葱(cōng)郁         俯瞰(fǔ  kàn)      黛(dài )绿

渲染(xuàn  rǎn)        调(tiáo)和         模样(mú  yàng)       一泓(hóng )

菖蒲(chāng  pǔ)        熠熠(yì yì)        黄澄澄 (dēng dēng)

2、  词义

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上溯: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

嬉戏:游戏。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如许:如此这样。

罕有其匹:很少有与它相当的。

(四)自主、合作探究:

1、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

2、  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

3、  作者在文中说:“在我所见过的特异之物中,或许瓦尔登湖最为奇崛,它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的?

4、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分析、明确:

1、  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每层的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

2、  文章第一段的“瓦尔登湖风光秀丽,但并不雄奇,……未必能领略到它的魅力。”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细腻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作铺垫,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心跟瓦尔登湖已融为一体,才挖掘到瓦尔登湖一般人所不能领略的魅力。

3、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

明确: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的变幻。

4、  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或许是天空的湛蓝与地面的沙石的褐黄调和了的效应。这说明了瓦尔登湖的水本身并没有颜色,是由于湖水太纯净而产生的折射或倒映缘故。

5、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清澈的?

明确:通过在湖中潜游人“犹如大理石一样洁白”、“湖中嬉戏的鱼的条纹”、“掉到湖中不动的斧子”、“洁白的鹅卵石在湖底延伸一两杆之后便是细沙”及“绿亮亮的水苔”等细节描写来衬托湖水的清澈。

6、“斧子掉到湖中又钩起来”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衬托湖水的清澈,反映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融为一体,也揭示了作者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7、  章的最后一段写到“蒙蒙细雾”、“习习南风”、“金色的春雨”和在湖上遨游的野鸭、天鹅等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景物的描写,充分说明了瓦尔登湖不仅美丽、纯洁,而且充满生机。也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深厚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8、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瓦尔登湖》的语言虽朴素却明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才对纯洁无暇的瓦尔登湖作如此精彩的描写。但在这简单直白的语言里,不难看出其蕴涵的哲理——只要你愿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你完全可以轻松的去克服你的无聊、无趣和寂寞,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六)小结:

文章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文章首先介绍瓦尔登湖所处的位置、大小和四周的环境等情况,为下文的展开作好铺垫。接着从各个角度来描写湖水,瓦尔登湖的湖水颜色变化奇幻,随着远观近看,四季流转,气候变化,湖水会呈现不同颜色,让人叹为观止。瓦尔登湖的湖水清澈纯净,在这里,湖水不仅清可见底,而且纯洁无暇,毫无污染。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跟梭罗的心融为一体。宁静、纯洁的瓦尔登湖正是作者朴素淡泊心境的反映,他在这里躬身耕种、采果垂钓,从容悠然;他在这里倾听松风天籁,静观湖光山色,玄思妙想,无拘无束。文章的最后,作者用毫不掩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这个不仅纯洁无暇而且充满生机的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里,梭罗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灵就会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七)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三两题。

(八)板示设计:

瓦尔登湖

梭罗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远眺而现

[近观而现                                  奇

湖水颜色    站在同一点上,湖水忽蓝忽绿                幻

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的角度湖水的

颜色都有明显的变化

深却见物                                 纯

湖水清澈    水中捞斧                                  净

游泳所见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充满生机。

《瓦尔登湖》教案【第二篇】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对《瓦尔登湖》主题思想的掌握了解。

2、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

3、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淳朴的生活情趣,引导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保护自然,关心自然。

教学时数:2课时。

一、导入语

二、简介作者

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他反对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对人类社会中他认为是恶的东西的憎恨程度不下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一八四九年他发表的1篇著名论文《公民的不服从》(作为单行本出版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被人认为是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十六本书之一,他倡导的"公民的不服从"(civildisobedience)的思想对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印度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他那里,有着某种隐士和斗士的奇妙结合。梭罗的思想、行为对美国社会影响很大,但他的生平简单却耐人寻味。

三、关于《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是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称“《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在中国有好几种版本,已经流传50年了。《瓦尔登湖》至少影响了中国两代人。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在另一个国度里仍然让许多人痴迷。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序》颇为相似。

对这部书的读法,从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的论述中或许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更多的人愿意把《瓦尔登湖》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来读。因为梭罗经过实践发现,他能以元来建立一个家,用元来维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6个星期的时间,去赚取足够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余的46个星期,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因为如此《瓦尔登湖》在当时便具有了巨大的诱惑力,那几年里,梭罗的仿效者究竟有多少难以计数,他们引退林中,在瓦尔登湖畔建造茅舍,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时尚。

四、研读课文:

1、阅读思考题(一),说说瓦尔登湖的“奇崛”表现在哪里,它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

明确:课文第一段中提到瓦尔登湖的“深邃”、“清澈”“清亮、深碧”。可见瓦尔登湖的特点主要在其颜色、清澈、深邃。

“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⑴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得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也忽蓝忽绿;从不同地点,山顶、湖边,再远一点;不同时间:在阳光衬托下,晴空万里时;不同的角度去看,湖水的变化更为明显,变化万端,清新空灵。

⑵在很深的湖底的东西历历可数,还可以看到成群的鲈鱼和银鱼,甚至连鲈鱼的横行条纹都清晰可辨,把斧子掉在25英尺的水里,也能清楚看到,并且能用树枝把斧子勾了上来。

⑶湖水清可见底,没有一处是污浊的,并且居然连一棵水草都没有,即使在湖边所见到的很少的水草也和湖水一样,清净无垢。

⑷瓦尔登湖的清晨,漂浮的烟雾和南风,还有金色的春雨,还有成群的野鸭和天鹅在湖边遨游,给瓦尔登湖增添了生机,最后又写了湖水涨落起伏时的奇幻变化。

2、找出课文中描写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

明确:

⑴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进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率,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

⑵当晴空万里时,而湖水又波涛汹涌,波涛以适宜的角度映衬蓝天,湖水糅进更多的光线,一片浮光耀金,较远的一些湖水比天空更为湛蓝。

⑶看到一种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难以与君说的亮蓝,犹如浸水之后的色彩变幻的丝绸,还像青锋刀刃,比之天空更为清新的空灵。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陶醉在湖水的清澈纯净里,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充分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水色,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找出课文抒情议论的句子,加以体会。

明确:⑴如(部落)一个又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请纯、碧绿,一个春天也没漏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欣喜和赞叹,情景相融,使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辉。

⑵“或许上溯到亚当和夏娃被感出伊甸园之时……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对瓦尔登湖进行了歌颂,它的纯洁,它的宁静,在作者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由此推广到对整个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生活态度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思考。

五、主题思想:

本文细腻地描绘了瓦尔登湖的优美景色,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湖水的颜色变化,醉人心脾,引人入胜,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怀。

六、写作特点

1、描写细腻生动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手法的运用。

七、阅读思考探究(三),思考徐迟与梭罗这两位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黄山记》的作者主要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表现人类对山的征服,对大自然的征服,对造物主的征服。而《瓦尔登湖》的作者主要是通过赞美自然,强调人应该回归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是征服自然,还是应该敬畏自然?这是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们一直关注的话题。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瓦尔登湖》【第三篇】

4、瓦尔登湖

学案作者:高胜军

[学习目标导航]

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①熟读课文,理解语言简洁的特点;②体会用语朴素自然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细致逼真,写景与言论相结合的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梭罗积极倡导的简朴生活的观念。

本文语言清新、朴素而又简洁自然,需要细细地品味,才能体会作者的用意。

[背景知识互动]

知识积累

一、写作背景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28岁的梭罗独立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在这木屋里,这湖畔的山林里,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深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地生活了两年多一点时间。在此之后根据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观察与思考,整理并发表了两本著作,即《康考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尔登湖》。

二、作家作品

亨利·戴维·梭罗 (—),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梭罗出生于马萨诸赛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梭罗因患肺病死于他的家乡康科德城,并被葬于马萨诸赛州康科德城的斯利培山谷公墓。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

解题

《瓦尔登湖》是梭罗在瓦尔登湖林中二年零二个月又二天的生活和思想记录,是他积极倡导的简生活观念的体现。

识记要点

梭罗,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代表作散文集《瓦尔登湖》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汆水(cuān)  黝黑(yǒu)  漪澜(yīlán)

黯淡(àn)    拂拭(shì)  鞭挞(tà)

黑魆魆(xū)  吞噬(shì)  深邃(suì)

2、字形

黝黑   干燥

山坳   急躁

3、词义

漪澜:水波。义同“涟漪”。

汆水:很快地在水面上掠过。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字词巩固

选出字形书写正确的一项

a汆水 园弧 尘垢

b涟漪 颤栗 黯淡

c拂试 吞噬 嬉戏

d鞭挞 斯混 深邃

解析:a“园”应为“圆”;c“试”应为“拭”;d“斯”应为“厮”。

答案:b

[教材优化全析]

整合感悟

一、内容详解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瓦尔登湖。

作者把湖比喻是“风景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是大地的眼睛”,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瓦尔登湖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5段):写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是全篇的重点部分。

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到了九月的瓦尔登湖和十一月的瓦尔登湖。可以分为两层。

第1层(第2-4段),写九月的瓦尔登湖。

第2段写九月的一个下午,作者“站在湖东端的平坦的沙滩上”,观察到湖面的景物,突出湖面平静、自然、“波平如镜”的特点。

作者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瓦尔登湖:

(1)接着先是看对岸,然后是“倒转了头看湖”,接着又“向西”望湖的对面,这是观察湖四周的景物,目的是突出“玻璃似的湖面”的特点,一切着眼点也在此。作者写到的景物有:太阳光、燕子、鱼等。

(2)从山顶下瞰(“站在高处”“坐在一个树桩上”),作者看到了“跃起”的鱼、“滑出的波纹”的水蝎、掠水虫、圆涡等,无不体现了“波平如镜”的特点。作者用“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平啊!”一句,对上面所描写的湖水平静自然之美作了呼应,透露出作者对湖的喜爱之情。

第3段,集中笔墨,直抒胸臆,赞美瓦尔登湖是“森林的一面十全十美的明镜”,赞美瓦尔登湖的美丽、纯洁、自然,作者的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第4段,进一步赞美湖的纯洁美丽。作者通过空中的精灵与湖的关系,变换了角度去赞美,想像奇特,观察细致。

第2层(第5段):写十一月的瓦尔登湖。

在这一段中作者在十一月中后的一个下午,泛舟湖上,近距离地观察湖面,而湖面“出奇地平静”。作者集中笔墨写到了小鲈鱼,写小鲈鱼的颜色、游态、沉浮、跳跃。写到了作者与鲈鱼接近时,它们的神态:“惊慌”“躲到深水底下”,后来又开始随着水波的流动,“一下子跳子起来”。在这里作者简直把小鲈鱼当作一个在水中嬉戏的顽童,是那么的惬意而自然,我们读到这里,仿佛也像作者那样在清澈透明的湖面上飞翔,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这里作者物我同化,把人当作自然的一员,和这鲈鱼一样,欢快自然,这宁静的湖水,作者的心也是清澈透明的,没有世俗的污垢,只有纯朴的自然湖水。

小结:作者在这一部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纯净天然的瓦尔登湖,尤其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了瓦尔登湖的清澈自然,能唤起人们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情绪。

第三部分(第6-9段):过去的瓦尔登湖。

第6段:通过两位老人,写到了过去的瓦尔登湖。这一段作者写到了两位老人的故事。一位大约六十年前常来湖边的老头儿所用的古老的“独木舟”,另一位做过陶器工人的老年人的关于“一只大铁箱”的传说。尤其是作者对独木舟的一段话感到有趣味。目的是引出这瓦尔登湖,先前有许多树,湖上先前也很热闹。

第7段:作者写自己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在瓦尔登湖生活过。作者在这里写第一次划船到瓦尔登湖时,看到湖边浓密高大的松树、橡树,在这茂密的森林之中有宁静的瓦尔登湖,作者在这里生活过许多日子。这正如作者自己所说:“1845年3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

第2层(第8、9段)现在的瓦尔登湖。

第8段,写现代工业的文明破坏了瓦尔登湖生态平衡,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周围茂密的森林没有了,只有取湖水的机器。作者对这些现代文明充满了憎恶,字里行间充溢了贬斥之味,像“恶魔似的铁马”“肮脏的脚步”“傲慢瘟神”等词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第9段,虽然表面瓦尔登湖变了,但实质没有变,还是那样纯洁。作者甚至和自己对比,通过自己的变化来说明湖的没变,并且由衷地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赞叹大自然是位勇者,这湖是大自然的作品。最后用诗结尾,表达自己的感受。

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仿佛置身于瓦尔登湖畔,为那美妙的湖光山色所陶醉。瓦尔登湖的四季风景、黎明傍晚、阳光雨丝、游船鱼虾、树木花草、飞鸟走兽,还有那个特立独行离群索居的年轻人的身影,以及他那宁静的心境,恬静的生活,智慧的思想,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本文的结构,是以时间为顺序,先写了现在的瓦尔登湖,又写了过去的瓦尔登湖,再到现在的瓦尔登湖。

结构网络

总写湖,表达喜爱之情。

九月

湖     自然之美

十一月

扣住“波平如镜”的特点来写。

观察角度:

对面 太阳光

环视四周       燕子

向西   鱼

鱼、水蝎  波

俯瞰湖面 掠水虫    平

圆涡      如

直抒胸臆,赞美其是“明镜”(美丽、纯洁、自然)

变换了角度

重笔浓彩:小鲈鱼

近距离

(湖面平静)

颜色   惊慌

游态    躲

沉浮     跳

跳跃     (拟人)

物我同化

不同侧面 清澈

瓦尔登湖

不同角度 自然

过去的瓦尔登湖

两位老人

独木舟

大铁箱

缪斯女神:

据说,古希腊的天神宙斯和记忆女神谟涅摩辛涅在一起生了九位司管文学和艺术的女神,她们住在奥林庇斯山山麓的庇厄里亚,因此又叫庇厄里亚得女神。

现代工业文明的破坏了这里宁静

憎恶、贬斥

湖的实质未变

喜爱

本文不仅仅是作家通过湖水一般纯净透明的文字对一个湖的描绘和对自然狂野之美的倾歌,而是作家的思想、人格和精神力量的展现。

二、技巧鉴赏

1、语言优美细致。

(1)从修辞上说,作者善于运用长句和短句,对湖的描绘精确细致。长句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如“那些圆涡一刻不停地刻印在天空和树木的倒影中间的水面上”,这句话细致地描绘了湖水的清澈透明,写得新颖而奇特。再如“反而想到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给他们洗碗洗碟子了”,写出了现在的人们已经破坏了瓦尔登湖的宁静自然。短句是在长句之间运用的,短句的运用使语言富有灵动感,不至于使用长句现出呆板的样子。

(2)运用比喻、拟人,语言清新自然。开头就把湖比喻成“是大地的眼睛”,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湖水的晶莹透澈。“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像玻璃中的细眼”写出了湖水的纯洁、美丽;“这恶魔似的铁马”,透露出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厌恶之情等等。使用拟人,使文章活泼可爱。例如写到掠水虫和水蝎“显然只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它们才从它们的港埠出发,探险似的从湖岸的一面,用短距离的滑行,滑上前去”,写出了掠水虫和水蝎的细小生物的自然之态,优美的样子。

2、说理透彻,十分精辟,有启发性。

梭罗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批评家,他的目的是揭露时代的弊端。指出人们自己正将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会导致生命的衰落。相对来讲,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较之现代更加幸福和充实。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林中独自生活了仅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这只占他生命的百分之五的光阴。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来来往往的访客从未间断。他自己也经常到村里探望家人和朋友。更重要的是,当他离开瓦尔登以后,还曾一再反对别人模仿他的行为。用他的话说他自己之所以到瓦尔登湖生活了一段时间,那完全是他个人的志趣爱好。如果说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只要心诚,在哪儿都可以做得到,无论是在纽约、伦敦、孟买或东京。心中有“瓦尔登”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有意义、更有目的、更加幸福,这才是“瓦尔登”的真谛。梭罗本人回到康科德后继续过着简朴的生活,从事写作直至去逝。

技巧拾零

整句与散句

1、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齐匀称的句子。整句整齐匀称、节奏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常常用于诗歌、散文等文艺性文体中。例如: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舒婷《致橡树》)

两个分句构成对比,分述恋人之间同甘苦、共患难的不同情况,表现那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平等和谐的爱情,抒情强烈激越,音调悦耳和谐。

2、散句是结构不同,字数长短不一的句子。

散句可以随意抒写,自由畅达,灵活自然。例如:“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

例句描写瞿塘峡的景色,句式各种各样,字数长短不一,灵活多变,形象生动,把瞿塘峡的美景描写得栩栩如生,避免了单调呆板、毫无生气。

三、体裁知识

鉴赏散文的形式美(四)

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才能铸成艺术的美,其关系犹如服饰与人体,相得益彰,才能称之为美。

1、验证篇章结构的“恰当美”

1篇散文所写的内容,尽管可以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但绝不会是一般散沙,尤其是优秀散文,其内容应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结构,内容的整体性要求便带来内在结构的恰在好处的张力和运动方式,使文章的篇章结构更紧密地附着于内容之上,甚至与之血肉相连,息息相关。在文字的散与整,材料的疏与密,文笔的繁与简,布局的开与合收与放的关系上,能够根据文章意境的要求,作者情思的要求而处理好这些关系,这样的篇章结构便成称之为美。朱自清的《绿》是1篇善用工笔细描的写景散文,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绿”,文笔就“简”在瀑布,“繁”在潭水。

2、验证语言表达的“外饰美”

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修饰,体裁的运用,章句的排列等若配合和当,往往使作品更为出色,体现了外在装饰般的动人的美。对这种美的观照和审视将强化我们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也加深我们对散文美的多方位的认识。

美文品读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节选自朱自清《威尼斯》)

[教材实例探究]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秋天里,在这样一个晴朗的天气中,充分地享受了太阳的温暖,在这样的高处坐在一个树桩上,湖的全景尽收眼底,细看那圆圆的水涡,那些圆涡一刻不停地刻印在天空和树木的倒影中间的水面上,要不是有这些水涡,水面是看不到的。在这样广大的一片水面上,并没有一点儿扰动,就有一点儿,也立刻

柔和地复归于平静而消失了,好像在水边装一瓶子水,那些颤栗的水波流回到岸边之后,立刻又平滑了。一条鱼跳跃起来,一个虫子掉落到湖上,都这样用圆涡,用美丽的线条来表达,仿佛那是泉源中的经常的喷涌,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那是欢乐的震抖,还是痛苦的颤栗,都无从分辨。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平啊!

1、作者在这一段里,为什么写到湖水的水涡?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梭罗是一位诗人和博物学家,他的生活知识是丰富渊博的。当他孤独时,整个大自然都成了他的伴侣。他笔下的湖水是纯洁透明的,他的文笔是优美细致的。

答案:写水涡是为了表现湖水的平静,表达了作者对宁谧湖水的喜爱之情。

2、作者写景细致逼真,与善于运用修手法有关,请指出这一段中所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并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写景细致逼真,与观察细致有关,也与表达方式有关。在文中梭罗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增色不少。

答案示例:拟人,如“那些圆涡一刻不停地刻印在天空和树木的倒影中间的水面上,要不是有些水涡,水面是看不到的。”运用拟人的手法,使句子活泼起来,尤其是“刻印”一词的运用,使那些圆涡有了生命的感觉。

规律总结

本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需要联系作者的背景材料,分析此段在文中的位置,做出正确的解答。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需要结合语境来进行分析。要注意分析修辞句的具体的实质内容,并要分析这样的表达效果。

[教材习题解析]

方法点拨

一、这道题主要是从总体上来把握文章。“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点明了题旨。在理解时,可以把这句话看

成理解全文的关键所在。再结合全文的结构来理解

这句话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写景细致的句子,体会作品情景交融的写法。例如:“当你倒转了头看湖,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挂在山谷之上,衬着远处的松林而发光,把大气的一层和另外的一层隔开了。”在这里,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瓦尔登湖,写出了它的奇特,写出了湖的纯洁清澈,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喜爱之。

三、(略)

文眼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句子,也是理解文章的最重要的一点。

这道题主要是从文中找出精彩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需要结合语境品味。

[知识应用自测]

思路导引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

①在这样__的平面上,没有一条梭鱼或银鱼在捕捉一个虫子时,不会破坏全湖的均势的。

②在大地上,只有草木是__如波浪的,可是水自身给风吹出了涟漪来。

③它__有那么多的涟漪,__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

a 凝滑 摆动 因为/所以

b 凝滑 摇摆 虽然/却

c 平滑 摇摆 因为/所以

d 平滑 摆动 虽然/却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a、在这样的一天里,九月或十月,瓦尔登湖是森林的一面十全十美的明镜,它四面用石子镶边,我看它们是珍贵而稀世的。.

b、在这块巴掌大的端砚上,雕刻着水泊梁山的108将,个个栩栩如生,真可谓鬼斧神工。

c、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人能受之无愧。

d、最近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3、下列各句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使他们离观众越来越来远。

b 一些重点中学不但开设了多媒体教学实验课,而且有的普通中学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c、某小学的一个老师,一天内就两次罚全班同学站了两个半小时,影响很不好。

d、那时的鲁迅的杂文,其矛头多指向封建思想,对封建意识也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1、本题是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实词是考查近义词的,虚词是考查关联词语的选择。实虚词的选择关键是要根据语境辨析。

2、高考题对词语的考查一直是重点,尤其是成语的考查。做这类题的关键是要掌握成语的意义,弄清成语的褒贬色彩、适用对象等等。

3、高考对语病的考查每年都有,是必不可少的。病句的类型有六种(常见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第一次划船在瓦尔登湖上的时候,它四周完全给浓密而高大的松树和橡树围起,有些山凹中,葡萄藤爬过了猢边的树,形成一些凉亭,船只可以在下面通过。形成湖岸的那些山太峻削,山上的树木又太高,所以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些山林的舞台剧。我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就在那儿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漂浮过,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那种日子里,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我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因为我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我却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我并没有把它们更多地浪费在工场中,或教师的讲台上,这我也一点儿不后悔。可是,自从我离开这湖岸之后,砍伐木材的人竞大砍大伐起来了。从此要有许多年不可能在林间的南道上徜佯了,不可能从这样的森林中偶见湖水了。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

4、“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说“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含蓄的句子有时是通过修辞来表现的,揭示它的含义很重要。

5、文中关键的语句能够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应用自测解析

1、b(“凝滑”是凝结平滑的意思,而“平滑”是平而光滑的意思;“摆动”是来回摇动,而“摇摆”则是向相反的方向来回地移动或变动。)

2、d(“浮光掠影”表示印象不深刻,本句却说“留下极深的印象”前后矛盾,可换为“走马观花”。)

3、d(a“过分的溢美之词”,“溢”就有“过分”的意思,因而用词重复,显得赘余。b“不但”的位置不对,应放在句首――这个复句,形成递进关系的是两类学校:“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因此,关联词应放在两个分句的句首。c“两个半小时”表意不明,有歧义,是一共“两个半小时”呢,还是两个“30分钟?)

4、比喻。含义是“我”在那种日子,徜徉在湖上,自己偷闲地过了许多日子,自由自在,享受欢乐的时光。

5、因为“自从我离开这湖岸之后,砍伐木材的人竟大砍大伐起来了”,破坏了湖的宁静,使“我”无法用笔描绘这美丽的森林、湖水。

《瓦尔登湖》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设想:

本课重在景色描写,较易理解。故在介绍作者、布置生字词以后,将全课内容设计为一套阅读练习题,由学生自读课文后独立完成,最后再由教师评讲,再阅读有关评价文章。这样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2、学习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3、探讨本文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大自然、生活和现代文明的看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2、难点:作者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作品

梭罗(1817——1862)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散文家,文豪爱默生、霍桑等的朋友,超验主义(强调直觉作用,对纯朴的农村生活、丰富深邃的大自然、荒芜人烟的旷野丛林一往情深)的中心人物之一。

梭罗生性独立高洁,一生憎恶强暴不公,同情贫苦大众。他与孤僻结伴,常常是一个人。1845-1847年隐居山林,1854出版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充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梭罗在大学毕业后所写的第1篇日记中写道:“如果要孤独,我必须要逃避现在——我自己当心。在罗马皇帝的明镜大殿里我怎么能独特得起来呢?我宁可找一个阁楼。在那里是蜘蛛也不受干扰的,更不用打扫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堆地堆放柴火。”这样一种寻求孤独、在孤独中思索的观念贯穿了梭罗的一生。

梭罗1862年因患肺病病逝,终年仅44岁,《瓦尔登湖》是他的第二本书。

二、生字词:

深邃(suì)  终年不涸(hé)  俯瞰(kàn)  蜿蜒(wānyán)曲折

寒光熠熠(yì)  糅(róu)进  晶莹清澈(chè)   一泓(hóng)湖水

凿(záo)水   菖(chāng)蒲  璀(cuǐ)璨(càn)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文本解读

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破坏的痛心。

解读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写景方面,一是抒情、议论方面,一是叙事方面(讲述与瓦尔登有关的传说故事和眼前发生的事)。

1、提出问题:

①梭罗在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生物)?这些景物(生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那些动词可以体现出鲈鱼的特征?(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通过寻找景物,从而熟悉全文的内容——c组)

②文中又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之情的?(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寻找出夹在景物描写中的抒情句子,从而让学生掌握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b组)

③作者在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基础上,又做哪些深刻的思考?你怎样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又怎样评价这篇“静静”的文章中所蕴涵的一颗现代人“不平静”的心?(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在掌握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把景、情、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写作技巧,学会评价和探讨作者对大自然、人生和现代文明的看法——a组)

2、讨论问题:

(1)梭罗在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生物)?这些景物(生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那些动词可以体现出鲈鱼的特征?(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通过寻找景物,从而熟悉全文的内容——c组)

让学生熟读课文第1—4自然段,在“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第1—3自然段)和“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第4自然段)中分别找出作者对景物(生物)的细腻描写的句子,明确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生物),并指出这些景物(生物)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多媒体显示):

“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

①远观全景:“它象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

②近观小景:“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比喻)

小生命的自由欢快的活动:

燕子低空汆水

掠水虫带水生长

鸭子整理羽毛

鱼儿在空中画出圆弧线

鱼儿捉虫子

水蝎在水面滑行……

水的波痕

水的旋涡等。

“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

小鲈鱼的嬉戏场面

环境:

湖面——“出奇地平静”,“反映出了四周小山的十一月的阴暗颜色”

湖水——“这样透明、似乎无底”

鲈鱼:

数量——“成亿万”

身长——五英寸或三英寸

身色——是“华丽的铜色”

动作——是“盘旋、飞翔”,有时“跳跃得比以前高,半条鱼身已跳出水面”

精彩语句鉴赏

① “我好象坐了轻气球而漂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他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做或有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

② “有时候那被它们激荡的水波,好像有一阵微风吹过,或者像有一阵温和的小雨点落下。”

③ “它们惊慌起来,突然尾巴横扫,激起水花,好像有人用一根毛刷般的树鞭挞了水波,立刻他们都躲到深水底下去了。”

——有声有色,形象感非常强。

总结:作者在这几个自然段里总体介绍瓦尔登湖及其特点,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美丽多变的色彩,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的清澈洁净,通过对湖中小生命的描绘,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文中又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之情的?(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寻找出夹在景物描写中的抒情句子,从而让学生掌握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b组)

让学生熟读课文第1—4自然段,找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多媒体显示):

在写景的同时抒发情感:

“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比喻)

在写到“梭鱼或银鱼在捕捉一个虫子”时感慨道:“真是神奇,这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却可以这么精巧地显现。”(欣喜、喜悦)

“这是何等愉快的事啊!”

“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平啊!”

“又能引出何等的甜蜜的回音来啊!”

“再没有什么像这一个躺卧在大地表面的湖沼这样美,这样纯洁,同时又这样大。”

(直抒胸臆:抒发对瓦尔登湖的热爱)

……

总结:作者直抒胸臆,点到为止,不事铺陈,情景交融,相与为一,是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辉。

五、布置课后作业

1、作者在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基础上,又做哪些深刻的思考?你怎样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又怎样评价这篇“静静”的文章中所蕴涵的一颗现代人“不平静”的心?

2、见《瓦尔登湖》课后分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课后练习

三、解读课文第5—8自然段

(1)提出问题:

作者在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基础上,又做哪些深刻的思考?你怎样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些问题试图让学生在掌握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把景、情、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写作技巧,学会评价和探讨作者对大自然、人生和现代文明的看法——a组)

(2)讨论问题:

让学生熟读课文第5—8自然段,找出作者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体会,教师加以引导。

多媒体显示:

“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的圣洁的水。”

“也许只有瓦尔登湖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

“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 (把湖作为衡量人的优劣高下的一个尺度)

“它永远年轻。”——湖的崇高

小结:作者歌颂瓦尔登湖,歌颂大自然。

多媒体显示:

① “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我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这我也一点耳也不后悔。” —— 懒散却合理性的生活态度。

② “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瓦尔登湖是作者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创作激情产生的源泉。

小结:作者表达生活态度,对人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

多媒体显示:

① “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了,怎能望鸣禽歌唱?——温和的批判

② “哪里去找啊,找这个国家的武士,摩尔大厅的摩尔人,到名叫‘深割’最深创伤的地方去掷出复仇的投枪,刺入这傲慢的肋骨之间?”——痛斥

小结:作者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

歌颂瓦尔登湖,歌颂大自然。

理   表达生活态度,对人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

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

(3)总结:作者把景、情、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歌颂瓦尔登湖,歌颂大自然,表达生活态度,对人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批判。

四、问题探究

徐迟《〈瓦尔登湖〉译序》一文中说:“(它)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作者在文中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你怎样评价这篇“静静”的文章中所蕴涵的一颗现代人“不平静”的心?这样一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而经久的魅力?

参考资料:

《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被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

在作者看来,瓦尔登湖被当作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人类能像瓦尔登湖一样的贤者少之又少。

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的本性被压抑、扭曲,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当人返回大自然时,仿佛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能发现人的最初的本性。但这种发现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各不相同,由于社会的熏陶感染、改造影响,有些人较多地失去人类可贵的本性,有些人则较多地保存了这种本性。

梭罗的这本书近年在西方世界更获得重视。严重污染使人们又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的清新空气。梭罗能从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这些生活之必需出发,以经济作为本书的开篇,他崇尚实践,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教学反思

18 559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