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反思【优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反思【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桥》教学反思【第一篇】
教了很多次的《家乡的桥》,印象中这篇课文思路清晰,根据家乡桥的造型、名称以及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来串起全文。按理说这样的课文,两课时是完全上得下来的,没想到这次新的班级居然用了我一个星期,才把课文讲完,练习讲清。于是,思索了是师生间刚开始不适应,还是我讲得太过仔细,太过繁琐……
想来想去,我认为开始耐心点,繁琐点还是有必要的。就拿这篇课文要掌握的总分结构来说,刚开始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对这个概念比较清晰,大部分同学都云里雾里。经过几个小节的精讲,学生终于有所领悟,原来总分结构是这么一回事。同时我又找来课外阅读中相同结构的`文章,让学生操练,终于大部分同学掌握了,但还有极个别同学存在着问题。但是我相信经常的练习,同学还是会掌握的。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还是要思考,这样一个新接手的班级,我应该更快地了解学生的掌握各知识层面情况,以便找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不至于每篇课文都上一星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第二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的情感线非常明显,那就是小钱身患绝症的的痛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湾青年、李博士舍己为人救助小钱的爱心,读者读了这篇文章都会被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爱心所感动。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情感不会这么强烈,因为他们年龄小、阅历浅,没有这样感同身受的生活经历,因此教学中教师的情感的激发就尤为重要。听了余老师的这节课,我感觉这节课上得非常真实,也很朴实,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效学习的桥梁,其中有许多环节值得回味。
一、教师营造亲近的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整节课余老师用非常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孩子与老师、与文本引起共鸣,使课堂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平等民主氛围。课堂上余老师真切的话语中包含着挑战,更包含着鼓励,因此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很高。我想如果我们在课堂用语上会用平和、亲近地语言来引导孩子,用真诚、中肯的评语来肯定孩子。那么我们的孩子必然会以一种轻松、积极的心情去对待学习。
二、以情感为主线,抓住关键词句,体验情感,走进人物内心。
本文的情感线非常分明,余老师抓住文本中的三个人物,通过品词析句,引领学生走进小钱、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内心世界,感受小钱身患绝症的绝望和无奈,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舍己为人的血浓于水的亲情。
余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主要是抓住了“凋零、含苞、绽放”这三个词语。先让学生感受到含苞的花朵“充满无限生机,充满无限希望”,想象十八岁的小钱会在这丹桂飘香的日子里做些什么呢?孩子们想象一切美好的生活、事物都在召唤着小钱。接着余老师打破这幅美好的画面,呈现残酷的一面,让学生深深地震撼。
但整节课虽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较深入,但没能让学生回归文本进行充分的朗读,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大遗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第三篇】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篇课文,讲述了中国台湾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在余震中为一位中国台湾青年抽取骨髓,辗转数千公里,连夜救杭州青年小钱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叙事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表达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应引领学生深刻体会文章中描写李博士及中国台湾青年的句段,想象画面,读出感受,领悟作者对比的表达手法,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透过文字丰富自己的想象,通过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在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大陆同胞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1、释题导入,渗透识字,引导有感悟地读。
“峡”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猜一猜。“峡”由“山”“夹”二字组合而成,表示两山夹着水,河道在两山之间,我们在第二课就学过《雅鲁藏布大峡谷》,请大家查字典。在文章里,“海峡”是指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认识中国台湾海峡)。今天要学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海峡两岸之间的一个故事(强调“海峡两岸”),请你读课题;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强调“感人”),请你读课题。读文章就应这样,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就能读出味道来。
2、识记生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这课的生字比较多,我把它们编成了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出示生字段,请四位同学读)
桂树飘香,阳光灿烂;花苞凋零,满怀希望;
地震袭击,海峡彼岸;台湾同胞,心系小钱;
身向空旷,才更安全;余震暂停,涓涓流淌;
骨髓移植,生命绽放;血脉新情,代代相传。
在这些生字中,哪些容易写错呢?[“凋”与“调”的区别。“凋零、含苞、绽放”的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合作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文章讲到两个地方:杭州、中国台湾。提示学生:先讲了……,再讲了……,最后讲了……。)
3、精读课文,透过文字丰富自己的想象,通过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文章边想画面,看看哪些文字感动了你的心,画出来,多读几遍,也可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预设:学生会在描写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的段落里画线,也就是文章的3、4、5、6自然段,老师可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按课文的顺序学习。)
画面对比一:
“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同一时刻指什么时候?请你读这句话,你有感动吗?为什么?在这一段,还有这样一句话:
“就在昨天,一场里氏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地余震中摇晃。”
级的地震是一种怎样的地震?仔细读读这句话。联系“大”“袭击”“此刻还在摇晃”,还可以联系下段的“在这场灾难中”,理解这场地震的严重性。
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请你再读描写李博士的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同学们,我们这样对比着读,更能丰富我们的想象,更能体会出李博士焦急的内心世界。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不妨这样对比着读,我们的理解会更深入。谁来读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是什么使你深受感动。[指名读]
画面对比二:
“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家人是否平安,目前还不清楚”,不清楚不等于不挂念:大屏出示:
“也许他的 ,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预设:也许他的爸爸正被压在倒塌的楼板下等他来救,但是……;也许他的妈妈双腿被夹在在震后的石缝中动弹不得,但是……;也许他的妹妹正孤零零地站在地震后的废墟上哭泣,但是……)
期待……期待……这是一种怎样的期待?能让中国台湾青年顾不上灾难中的家人。让我们来看看第二自然段,听老师朗读,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期待?(配乐范读第二自然段。预设:生命的期待,唯一的期待,充满希望的期待。)
是呀,这生命的期待,牵动着中国台湾青年的心,请大家再读这一段段。
过渡:这生命的期待,这唯一的期待,这充满希望的期待牵动着中国台湾青年,也牵动着李博士的心呐。请大家读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打动了你的心?
画面对比三: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病房里多危险啊!看看文中的插图,展开自己的想象,病房里可能会有什么危险?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读:此时此刻,病房完全有倒塌的危险,但是……;此时此刻,病床在摇晃,一不小心针头就刺痛了骨头,但是……;此时此刻,输液瓶在晃动,桌上的暖瓶在晃动,随时都有打翻在地的可能,但是……)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大家注意看,后面是个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 从小钱身躯里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引导:这涓涓流淌的骨髓,对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生命的火种;这涓涓流淌的骨髓,对中国台湾青年来说,仅仅是骨髓吗——浓浓的爱心;这涓涓流淌的骨髓,对在余震中做手术的李博士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成功的喜悦;看到这涓涓流淌的骨髓,读着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你是什么心情呢——深深的感动
是呀,从中国台湾青年身躯里流出的,还是生命,是爱心,是喜悦,是感动。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
4 入情入境,触摸文本,体会”生命桥”的含义,感受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感动来源于故事本身,感动是因为作者的文字,感动还需要我们用心去读,请同学们带着你内心的感动读读文章的第6自然段,看看哪些词语感动了你的心。[奔波连夜]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是什么感动了你,请你说一说。
预设:中国台湾青年不顾家人一心想着小钱的精神,李博士坚韧的毅力,无私的奉献精神……[随学生发言板书]
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板画]请大家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们一起分享这幸福的时刻。
故事讲完了,留在你心中的是一座怎样桥呢?[生命桥 爱心桥 亲情桥]这座桥不在海上,而在你我的心里,这是一座心桥。下课。
附: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桥
杭州 亲情桥 中国台湾
生命的期待 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第四篇】
1、以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组教材,引导探究。|||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我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反映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3、采用多种有效策略,调控探究进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乱
新课程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就必然要引导学生。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又可能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因此,面对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充分讨论,又保证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呢?对于这些情况,我认为首先能够有一颗平常心,同时有一些容忍,即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吵闹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必须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必须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但这节课中与探索新知中似乎有重复的地方,而且仅仅就这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说对周长的理解效果不一定好,这节课不能仅限于书上或教师给出图形和实物,完全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摸、画、量、算身边熟悉的物体或图形,通过大量例子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还有,在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中,我急于归纳公式,而忽略了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可以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上一篇:《文言文》教学反思(优推4篇)